A. 跟領導講話,或者記者主持人在一起說話,目光應該看哪裡
跟領導講話,要看著領導眼睛的下面一點。和其他人講話,眼睛👀就隨意看著對方,不要游移不定,也不要盯著對方。
B. 義大利市長禁止民眾非必要時戴口罩,戴口罩為何要罰款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大部分中國人民想要問的問題,疫情期間戴口罩是屬於正常現象,每一個公民都有權利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且對於自己的服裝是作為政府沒有辦法去干預的。不知道義大利的這種制度和政策和中國的政策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但是義大利市長禁止民眾非必要時戴口罩,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義大利市長禁止民眾非必要時戴口罩就說明還沒有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還不覺得口罩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物品,明明戴口罩就可以解決的事情,為什麼非要這么麻煩的來抗議?
C. 義大利巴里市長對著空盪的街頭落淚,市民遵守禁令不出門為何市長要落淚
我其實非常能理解義大利這位市長的心情。不是說現在市民聽話不外出了就能掩蓋這一個月以來的悲痛。
“我堅信啊……我們義大利,我們全世界……我們的人民是一定會成功的,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啊”這位洗澡幾乎是一字一頓的哽咽著說完了這段話。我想這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我對人民愛的深沉。
D. 新聞采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和技巧
新聞采訪注意事項和技巧:
1、在交談中發現線索
在采訪中聽介紹的時候,一定要邊聽邊動腦分析,盡量啟發被采訪者多談一些與新聞有關的素材。一是要善於啟發交談者講話的願望;二是要善於抓住中心問題;三是要善於抓住細微的變化。
2、現場采訪觀察要仔細
直接到現場看,是采訪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是觀察要全面;二是觀察要入微;三是觀察要深入。
3、問情況要虛心
提問,是采訪成敗的關鍵。采訪提問是藝術新聞采訪,不可輕視。提問一定要看采訪對象、新聞事件性質和場合。如何掌握提問這門藝術呢一是分層次提問;二是問話要抓住對方心理;三是注意一些不該提問的問題。
4、盡量找一些看起來隨和,願意接受采訪的人來進行。
如果你經常參與采訪作業的話,你就會發現采訪中會遇到很多尷尬的情況,尤其是遭到別人的拒絕。很多人並不喜歡出鏡,所以不太可能接受你們的采訪。因此,在選取詢問人群時,你頭腦中要基本有數。你要盡量選取一些看起來比較隨和,熱情的人,這樣的人願意接受采訪的概率相對大一些。
5、掌握個別采訪的技巧
為了了解某個問題或細節,可以找當事人或知情人做細致調查。學會對采訪的材料進行剪裁
我們采訪後,做了記錄,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並不等於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還得對布料進行剪裁,加工。同樣我們要想將采訪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訪稿,也得學會對材料進行剪裁,加工。
E. 如何才能找到記者聯系方式我有些事想跟記者說
解決方法:
1. 通過報紙上面的熱線電話。找到中央發行的報紙,裡面有各個記者的介紹,特別是社會版想要說的情況對應的版面的記者。 上到中央台的中國站,裡面會有各個介紹,找到名字之後到網路上查詢具體的信息,可以找到聯系方法。
2. 添加中央台的微信信息,直接在微信群裡面發布自己的消息。就會有人看到,並且傳播消息出去。
3. 中國站上有各種各樣的論壇,在一些社交媒體尋求幫助網路的貼吧裡面就有各種,如網路貼吧,微博等,可以在裡面尋找。
4. 多看新聞聯播。裡面會有可能有聯系方式,直接聯系即可。
5. 直接找一些信訪網站,投訴處理
6. 打媒體的電話,轉新聞部或熱線部
媒體從事信息採集和新聞報道工作的人通常稱為記者(Journalist或Reporter);記者屬於一種職業。
采訪,媒體信息的採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過記者和被獲取信息的對象面對面交流。新聞機構中從事采訪報道的專業人員稱為記者。16世紀,義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那裡的商人和手工業者急需了解商品原料產地、銷售市場以及有關交通、政治、軍事等情況,於是有些人就以採集和出售政治和宗教消息、商業行情、航船行期等新聞為專門職業,成為早期的新聞記者。
在中國早期的新聞機構中,編輯和記者沒有嚴格的分工,編輯、采訪合一。1872年,《申報》創刊後開始設立訪員,專門采訪本地新聞。之後,《申報》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寧波、揚州等26個城市聘有「報事人」或「訪員」。1899年《清議報》第7期上出現「記者」一詞。
F. 如何與外國人聊天應該說些什麼
跟外國人聊天,應該說點什麼,也要基於你的英語基礎,基礎差的則只能用上備用的萬能句型,或者是保持微笑點頭,而基礎的好則可從日常生活到工作范圍來開展,這樣就打開的話題,但是也要注意口語表達的技巧。
建議基礎差的小白,可以選擇報班學習好口語,現在學英語已經很方便了,在家就可以跟著外教學習,價格實惠,上課時間自由安排,主要是各大機構的課程都是免費體驗,好不好試聽了再報名,這里分享我學習的英語課程,試聽地址:限時0元,雙證外教1v1英語課程,點此領取
每天半個小時跟外教一對一互動,然後性價比也蠻高的,一節課的價格是20塊,報了半年才4099元,有小半年的時間學習英語是很充足的,現在感覺口語方面自由表達不是問題,對了課後也會有專門的助教來監督學習哦,所以不用擔心自己會偷懶~
跟外國人了解注意的語言表達能力,看這里~
1、不要覺得How are you?就是很完美的開場方式
往往這種提問方式很讓外國人覺得很老套死板,可以用一些比較具體的問題來代替,如:
"How are you doing right now?"(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How's your day been so far?"(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2、從一些很平常的事情開始說起
"What's happened for you today?」(你今天怎麼了?)
"How was your trip?"(你的旅行怎麼樣?)
"How is you sleep last night?"(你昨晚睡得怎麼樣?)
這種類型的提問方式讓對方覺得你很關心他。
3、在固定的場合,說與場合相關的話,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book?"(你認為那本書怎麼樣?)
"Looks like a great drink. What is it?"(這飲料看起來很好喝,是什麼?)
"I love this place because it's got great energy."(我喜歡這個地方,因為這里充滿活力。)
4、利用一些好聽的話打開話題。這里並不意味這外國人很虛榮,好聽的話更多一種很禮貌的言辭,比如:
"I like your posture. It makes you stand out nicely."(我喜歡你的姿勢。它能讓你脫穎而出。)
"Nice shirt. Where did you get it?"(漂亮的襯衫。你從哪兒買的?)
"I love your style!"(我喜歡你的風格。)
5、天氣往往是外國人很關注的話題,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
"It's so hot today."(今天好熱。)
"The great sun is burning this afternoon."(今天下午太陽很大。)
"It's freezing! Do you know the temperature?"(太冷了,你知道多少度嗎?)
6、以一種謙遜的態度進而去展開聊天
"I don't know anyone around here so I thought I'd come talk to you."(我不認識這里的人,所以我想來找你談談的。)
"I'm a little nervous talking with strangers, but I just had to come say hi."(和陌生人談話我有點緊張,但我還是得和你說聲hi。)
"I know no one here so I thought I'd introce myself to you."(我在這兒誰也不認識,所以我想介紹一下自己。」)
7、開門見山說明自己很想聊天
"I'm out meeting new, interesting people tonight. Mind if we chat for a minute?"(今晚我要去見新的有趣的人。介意我們聊一會兒嗎?「)
"You guys look like you're having fun. That's so cool that I just had to come talk to you."(你們看起來好像玩得很開心。真是太酷了,所以我過來跟你們說說話。)
"I had to come talk to you because your shirt made me laugh."(我必須和你談談,因為你的襯衫讓我笑了。)
8、盡量找一些都知道的時事,進行展開
"I was just listening to radio on my way here and can't believe what happened in Africa."(我在來這里的路上聽著收音機,簡直不敢相信在非洲發生了什麼。)
能夠交上一個很好的外國朋友,也能能夠通過他們了解到更多豐富有趣的東西,所以如果遇到了一些友好的外國人,就記得利用一些聊天技巧,這樣才能讓彼此的聊天更加的持久。
G. 義大利市長重操舊業當護士,談一談心中的感想(不少於500字)
我覺得像義大利市場這樣的人完全做到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他寧肯放棄自己的位高權重而從事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沖到最困難的前線。正是展現了這種高貴的品德。
H.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記者是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前線其中一位,每天都在給我們報道形形色色的新聞,記者在采訪的時候需要准備多種提問方式,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的相關資料。
正面提問(直接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迂迴提問(從側面入手,逐步自然地把話題引上正題)、引導性提問(有針對性地把被采訪者心裡的話引導出來)、追問(沿著對方談話的線索、思路,緊緊追蹤)、假設性提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錯問法(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
正面提問:這是一種基本的提問類型,直接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不拐彎抹角。記者能較快的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信息。
迂迴提問:指從側面入手,採用聊天攀談的形式,經過迂迴繞圈,然後再逐步自然地把話題引上正題的提問方法。側問法適合採訪不善談話的或者對記者感到緊張拘束的人。
引導性提問:指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有針對性地把被采訪者心裡的話引導出來的提問方法。適用於采訪性格內向的人。一定要注意「誘問」不是「強問」。
追問:指沿著對方談話的線索、思路,緊緊追蹤,問到「水落石出」的提問方法。
假設性提問: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提問方法。指記者通過假設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是一種「試探而進」的提問方法。
錯問法:指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一般指邏輯上的錯誤),來考察、求證、試探、激發采訪對象,以便了解真實材料,探求事實真相的提問方法。
一、正提法
所謂"正提法",即從正面直接提問,是直截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
這種提問開誠布公,乾脆利落,無須拐彎抹角。采訪對象一般也會暢所欲言。這樣,記者的訪問就會進行得迅速而順利。這是記者運用頻率最高的提問方法。一般來說,記者訪問領導幹部或者健談的公眾人物,諸如企業家、教師、學者、專家、演員、外賓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對象,限定時間或某個特定場合的現場訪問以及廣播、電視的演播室采訪、記者招待會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問。
運用正面提問法,應當把握這樣幾點:
1、注意情感的鋪墊。正面提問的開門見山,並非直接生硬地發問。如果在提問前有所鋪墊,對方心理上會舒緩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問過於直白。過於直白的提問,往往顯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訪對象的心理排拒,難以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還會給人一種笨嘴拙舌的感覺。北京遠郊區有個山村的群眾吃水很困難。後來,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記者采訪一位老大娘時問道:"大娘,您吃上自來水了,高興吧?"大娘回答說:"高興!高興!"這次采訪,記者就提了這一個問題,大娘也就連著說了兩個"高興",心裡有話卻因記者的直白而沒能說出來。如果問:"大娘,原先您想到過吃自來水嗎?"或者"大娘,聽說你們過去吃水好睏難?"大娘心裡的話就能痛快地說出來。
3、善於處理談話跑題。如果對方談話跑了題,談的又是一般性的內容,記者仍要耐心傾聽。不可隨意打斷對方的話,或表現出煩躁情緒,以免損傷對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對方的不滿。這也是記者缺乏修養和無能的表現。此時,記者可以採取多種方式,自然而又有禮貌地把談話引到正題上來。如果采訪對象一再跑題,而且表現出對另一個話題更有興趣,記者就要考慮自己的采訪提綱是否妥當。
二、迂迴法
所謂"迂迴法",就是指這種提問是從側面入手的,採用聊天攀談的形式稍作迂迴,然後逐步將談話引上正題。這種訪問一般時間性不太強,談話也不受特定場合與報道方式的限制。
當采訪對象感到緊張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顧慮不大願意交談,或者雖然願意談,卻又一時不知該怎麼談的情況下,記者都可以採取側面迂迴的提問方式,逐漸將談話引上正題。有些時候,記者不大摸底,想先試探一番,也可以側面提問。側面提問的內容,應該是采訪對象熟悉的、感興趣的,甚至是最簡單、最平常的,對方幾乎無需思考,張口即答。這樣,雙方就能搭建起進一步交談的基礎。應當明確的是,記者旁敲側擊,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聊天的內容應當是有目的,有選擇的,表面上似乎和采訪無關,實質上應該是有關聯的。如果有的采訪對象確實不了解情況,沒有什麼話可說,那也不要勉強,不要強人所難。記者可以說上幾句得體的話,讓對方帶著笑臉離開。要是再從中總結一下,也會積累一點經驗。
三、誘導法
所謂"誘導法",是指採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具有針對性地把采訪對象掌握的信息引導出來。這種誘導,既可以引導對方的思路,又可以誘發對方的情感。
當記者遇到采訪對象了解許多信息,卻因謙虛不大願意說,或者由於性格內向不會說,或者要談的事情需要一番回憶,或者對方想說又不便自己主動說等情況時,都可以採取誘導提問方法。這種提問,可以進一步引導對方明確訪問的范圍和內容,漸漸打開對方的"話匣子",也可以激活對方的思路,引起對方的聯想。由於這種提問的針對性較強,對方會感到無處退讓。
記者在采訪前的准備充分,提問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問就能准確恰當。同時,記者還能講出一些具體事例,讓對方回憶當時的情景或心理活動。這樣,談話的時間可能不長,卻能夠得到很有價值的材料。另外,由於記者事先做了准備,采訪對象不願意說時,記者可以根據已經掌握的事實進行提問,促使對方不得不開口。
有的訪問對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生產、工作已經成了習慣,覺得沒有什麼值得談的,或者一時也不容易想起來。這時候,記者只要講出一點類似的事例,或者有意識地朝某個方面引發一下,便可以引起對方的聯想,從而談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材料。
運用這種方法,記者特別要把握"啟發誘導"與"強加於人"之間的界限。國外一些新聞學者主張避免誘導性提問,因為它"好像是在拐彎抹角地引出一個特定的回答,而不是客觀地探問被采訪者內心的想法",這個觀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把"誘問"變成了"強問",結果就是這樣。
另外,在運用誘導法中,有的采訪對象會投記者所好。對於這種采訪對象提供的材料,記者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特別注意它的真實性。
四、追問法
所謂"追問法",即指記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則,抓住重點,循著某種思路、某種邏輯,連珠炮式的提問。
這種提問既要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把基本情況和事實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點,深入挖掘,達到應有的深度。因此,也是記者常用的提問方法。一般來說,記者對於骨幹事實及其來龍去脈,對於觸及事物本質的關鍵性材料,對於典型事例和典型細節,對於對方談話中的疑點以及記者從對方談話中發現的有價值的新情況、新線索,往往會抓住不放,打破沙鍋問到底,直至水落石出。
追問,既要問得對方開動腦筋,又要讓對方越談越有興趣。即使是批評性報道,也要讓對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記者態度、語氣都要與談話的氣氛協調一致,不要把追問搞成追逼,更不要變成變相"審問"。
西方記者在采訪中是比較善於採用追問方法的,並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鑒。
五、設問法
即指記者通過假設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是一種"試探而進"的提問方法。
設問法往往用來啟發采訪對象的思路,引導對方談出對某個問題、某種事情的真實想法,或者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積極幫助對方回憶某種情景,或者用來調節對方的情緒,促使對方談出一些不大想說、不大好說的事情或想法,或者記者對人物或事物進行合乎規律的推斷、預測,促使對方產生聯想和想像,或者記者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再提出一些假設性問題,同采訪對象開展討論,促使自己認識的深化。
運用這種方法,記者不僅需要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生活閱歷,也需要較強的應變能力。
採用"如果"、"假如"一類的設問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訪對象的觀點、看法和見解,而且還能深入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
運用這種方法時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或者暗示采訪對象按照自己主觀劃定的框框去談。
另外,採用設問法提問,要多提開放式的問題,一般不要提閉合式的問題。
六、激將法
指的是一種激發式的提問,是提出比較尖銳的問題,適當地刺激對方一下,促使對方的心態由"要我說"變為"我要說",從而不能不說,甚至欲罷不能。
原山西電視台記者高麗萍,1987年在採制專題片《重訪大寨錄》時,她先和郭鳳蓮聊天。郭鳳蓮一聽說要采訪當年大寨的模範人物,就急切地說:"采訪別人我沒意見,我是不願意接受采訪,我再也不想上電視上報紙了。"記者問她為什麼,她說:"前幾次有的記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辦不在家,就說我拒絕采訪,躲著不見,還有人說我對三中全會的政策不滿。我根本沒意見,大寨人現在不就是靠三中全會的富民政策富起來的嗎?一聽他們那樣說我,我就生氣。"高麗萍看到對方說到這里,還是一副氣鼓鼓的樣子,就對她說:"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我覺得要讓人們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的情況,就得你們自己出面說話,大家才信。現在你又不接受我的電視采訪,觀眾怎麼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會的政策,更不知道你的近況如何了,你說呢?"果然,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鳳蓮馬上就說:"那好,你就采吧。可我從哪說起呢?"當下,記者就給她出了主意,對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訪。
運用激將法時,記者要考慮自己的身份是否得當,刺激的強度是否適中,還要考慮談話的氣氛怎樣。這種提問要讓采訪對象既受到激發,又感到合乎情理。西方記者大都熱衷於採用激發式的方式提問,使得采訪對象不能不提供記者所需要的信息。他們提問往往問得尖銳、刁鑽、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資產階級政治家,也愛接待這樣的記者。他們通過巧妙地回答記者的刁鑽刻薄的提問,能夠在公眾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義大利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訪問中敢於提出尖銳的問題而著名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實踐和經驗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
七、錯問法
所謂"錯問法",即指記者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以考察、試探、激發采訪對象,以便了解真實的材料,探求事實真相。台灣學者稱之為"以誤求正法"。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錯問法,可能會造成采訪對象的某些誤解。因此,在采訪結束時,記者應當說明原委,消除誤解,以免留下後遺症。
八、插問法
所謂"插問法",即指在談話過程中,記者及時地抓住對方談話的某個疑問提問。
有些采訪對象在交談時並不知道哪些材料有價值,哪些材料的價值不大,很可能在談到有價值的地方會一帶而過。這時候,記者只有及時地插問,才能把這種有價值的材料抓到。
另外,記者在訪問中要善於做必要而適當的插話。特別是話筒前、鏡頭前采訪,這種插話很有必要。比如重復、強調采訪對象說的某個重要問題或某句關鍵性的話;糾正對方的口誤;對方沒有講全,需要及時補充的內容;對方沒有談到,需要及時提醒的內容;尚未聽清、聽懂的話等等。
九、借問法
所謂"借問法",即指記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問題。
這種提問,不但可以藉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於面對面提出的問題,而且可以顯示出問題的客觀性,增強提問的力度。采訪對象為了澄清事實,以正視聽,也往往會表明自己的態度或提供相關的事實。料的價值不大,很可能在談到有價值的地方會一帶而過。這時候,記者只有及時地插問,才能把這種有價值的材料抓到。
十、偏問法
所謂"偏問法",即指記者出其不意地從一個較偏的角度去發問,以引起采訪對象對采訪的重視和對問題的關注,或者促使對方心理上的高度集中,從而認真地回答問題。西方記者將這種方法稱作"嚴格提問法"。
I. 新聞采訪中,記者的提問技巧有哪些
一、提前准備
記者基本功中有一項便是訪前准備。訪前准備是采訪中很重要的一環,被稱為「靜態采訪」。有人把采訪比作「面對面的短兵相接的戰斗」,這意指采訪是記者與采訪對象在思維上的交鋒。要想取勝必須知已知彼。這種「戰斗」往往在一兩小時,甚至幾十分鍾內結束,而為了這短暫的一瞬,記者往往准備了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更長。
義大利著名女記者、作家奧麗亞娜·法拉奇談到對鄧小平的采訪時說:「那次采訪很深入、很詳細,用了兩天時間,很有意思。對於記者來說,那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訪,不太難。對方合作得很好,應該說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訪。我想提的問題全都提了。」這次被法拉奇認為成功的采訪與她訪前的充分准備是分不開的。她在訪問鄧小平以前,看了好幾公斤的材料。從她的新聞稿中可以看到她對鄧小平、毛澤東、林彪、「四人幫」、中蘇、中越、中柬關系都有一定了解。
同樣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邁克·華萊士給自己定的規矩是在進行專訪前,至少准備好三十至四十個「扎實」的問題;而在通常情況下,他在紙上會記上一百個問題。
但有些記者采訪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備,不對采訪對象進行了解,不對相關信息進行了解,也沒擬好問題,出門就向采訪單位要材料,然後匆忙上陣,往往不是提的問題沒擊中要害,就是所提問題有限,找不到話題,采訪中出現「冷場」。回來後只好抄材料了事,結果是寫出的新聞作品干癟無味。
二、問題具體
新聞作品生動處的來源之一是細節。就是說記者在采訪時要挖出那些細微的閃耀點,積累豐富具體的素材。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有了具體的東西,才能深入認識事物。沒有一個個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數據,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難以寫出好新聞的。因此記者提問要具體,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大而不當。那種不分場合、時機,動不動舉起話筒就問:「你現在感想如何?」的采訪提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的問題太寬泛,對方往往不知從何答起,只能說「我太高興」「太激動」之類。
我國高校擴招的頭一年,湖南日報社的一位記者去某所大學采訪,談到該校為擴招進行的保障工作時,接待的工作人員大談特談,但所說的都是些大政策方面的東西,偶然說起新修的一座澡堂,記者馬上追問,澡堂有幾層?有多少間?可以同時容納多少人洗澡?每周的開放時間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的新設施?那位負責人很快就將一些數據提供出來。如果當時記者不問具體,對方很可能就一語帶過,那麼就得不到具體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東西。
三、針對性提問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記者采訪提問也應根據不同的人提不同的問題。反過來說,就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采訪對象,或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採取不同的問法。一般規則是問全局性的問題就找負責這方面的領導或工作人員。要問點上的情況就找基層普通幹部、群眾。要問知識性的事情就找專家學者。
一次,筆者到部隊采訪,想了解官兵關系方面的一些情況,於是問一名戰士:「你認為當前新形勢下,該如何處理好乾群關系?」結果那位戰士立在那兒,囁嚅半天也沒說出什麼東西來,後來,我改口問:」你認為要做一名受士兵歡迎的隊長,他應具有哪些素質?」這下,戰士反應過來了,馬上談了起來,而且講得還很生動。但如果當時是就這個問題詢問部隊某位高層領導,那麼第一種問法就比較合適了。
四、尊重被提問者
記者的言談舉止、對采訪對象的態度不僅深深影響采訪效果,而且也將影響到采訪對象對記者所代表的媒體的看法。因此,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注意禮貌,尊重對方。現在,人們的素質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價值,對媒體不再有以前那樣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體中如何充分發表自己的言論。這對記者來說既是有利的,但同時也要求記者更加要重視現代生活中人們交往時遵循的禮節禮貌。特別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為是、盛氣凌人、高高在上的記者往往會讓采訪對象避而遠之。
尊重采訪對象,一是尊重對方風俗習慣。記者在采訪時應該入鄉隨俗,以免引起對方不快
其次是注意對方的地位身份,提問得體,不唐突、不魯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時宜地提問,也不要太讓對方難堪。特別對於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隱私的話題,突如其來的提問會讓對方措手不及,有個性一點的采訪對象乾脆會拒絕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訪對象,在徵求對方意見後,再以對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最後,記者在對方回答問題時要仔細傾聽,認真記錄,不要隨意打斷,也不要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筆,或是手機響後,不徵求對方的同意就旁若無人的接聽,這都會引起對方的不滿。
五、營造和諧氣氛
記者要求在短時間內與采訪對象「一見如故」,傾心相談。這就要記者有一種特殊本領,能夠消除陌生,讓對方很快熟悉自己,適應自己,達到一種和諧的提問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