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非洲和義大利最近的國家叫什麼

非洲和義大利最近的國家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15 16:48:27

『壹』 地圖上西班牙和義大利附近有哪些國家》

西班牙的左鄰國是葡萄牙,東北部接壤著法國和安道爾,西班牙的南部,隔著海岸線是非洲國家摩洛哥;
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是梵蒂岡,義大利的北部是法國,同時奧地利,聖馬利諾等小國也在義大利北部,具體可以看一下地圖。

『貳』 與非洲相鄰的國家有哪些

與整個非洲相鄰的國家,距離最近的是亞洲沙烏地阿拉伯和歐洲西班牙;這兩國之間是廣闊的地中海。

『叄』 和義大利接壤的有幾個國家和義大利接壤的國家有哪些

和義大利接壤國家:西部與法國接壤,北部與瑞士和奧地利接壤,東部與斯洛維尼亞接壤,內部與樊蒂岡和聖馬利諾接壤。
1、30131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有阿爾卑斯山脈和亞平寧山脈。意、法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居歐洲第二;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和歐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納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馬焦雷湖等。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年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2、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共103個省,8088個市(鎮)。20個行政區是:皮埃蒙特、瓦萊達奧斯塔、倫巴第、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托、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利古里亞、艾米利亞-羅馬涅、托斯卡納、翁布里亞、拉齊奧、馬爾凱、阿布魯齊、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亞、西西里島、撒丁島。

『肆』 地中海離義大利遠嗎

地中海離義大利很近。


沿岸國家和地區共有19個,分為:

歐洲國家:(從西往東按順序)西班牙、法國、摩納哥、義大利、馬爾他(島)、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黑山、阿爾巴尼亞、希臘。

亞洲國家(地區):(從北到南按順序)土耳其、敘利亞、塞普勒斯(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非洲國家:(從東到西按順序)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地中海在交通和戰略上均佔有重要地位。地中海它西經直布羅陀海峽可通大西洋,東北經土耳其海峽接黑海,東南經蘇伊士運河出紅海達印度洋,是歐亞非三洲之間的重要航道,也是溝通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羅陀(英)、馬賽(法)、熱那亞、那不勒斯(意)、斯普利特、里耶卡(克羅埃西亞)、都拉斯(阿爾巴尼亞)、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塞得港(埃及)等。

『伍』 德意的歷史

法西斯的由來

在義大利近代的復興過程中,民族主義充當一面旗幟,發揮意識形態功能,促進了這一偉大進程的完成。然而,統一後的義大利開始了初步擴張,於是,民族主義蛻化成了民族利己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反動的民族沙文主義即國家主義驅使下,義大利最終離開了三國同盟集團而加入了協約國方面。一戰結束後至二戰前的義大利為了報復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及實現領土進一步擴張的野心,肆意發動侵略戰爭。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墨索里尼逐步掌握了政權,法西斯主義最後形成。

民族主義在近現代各國、各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至思想領域里都廣泛地存在著。民族主義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自信自愛,但同時也應當是對別的民族與國家的尊重。健康、科學的民族主義能使人們避免民族虛無主義,激發愛國主義熱情,使一個國家永葆生命青春並蓬勃發展。但是扭曲的、極端的民族主義卻能轉變成民族沙文主義、擴張主義,使本是民族精神和靈魂的民族主義成了民族理性的腐蝕劑。通觀義大利近代從四分五裂中實現統一,到20世紀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段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民族主義由低沉到上升,直至偏離了正常軌道而一步步演變成極端民族利己主義、反動的民族沙文主義,最終到法西斯主義的線索。在當今民族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又一次興起的時候,重溫義大利的這段特殊的歷程,仍能給世人以啟迪和思考。

一、民族主義促進了義大利的統一與獨立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9世紀70年代最終完成統一的近1400年裡,義大利連續不斷地遭受外族入侵,時而為一國控制,時而又成了列強逐鹿的場地。10世紀以後,德意志、西班牙、法國、奧地利圍繞著義大利相繼展開了爭奪。恩格斯曾指出:「自帕維亞會戰以來,在波河流域的戰場上,間接決定著法國和德國的命運,直接決定著義大利的命運。」當15~16世紀歐洲大陸上許多國家已成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時,義大利仍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俾斯麥語),義大利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在外國勢力的扶持下也相互爭戰,造成嚴重的分裂狀態,割斷了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往來,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正常發展。義大利資本主義的萌芽雖早於任何其它一個國家,但終因惡劣的形勢變化而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18世紀下半期,美國獨立戰爭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原是英國的殖民地的美國變成了獨立的國家。隨後,與意毗鄰的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封建特權被剝奪,封建專制的束縛被解除,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國際斗爭的成功激勵著義大利,義大利人民同外國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而國內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進程亦要求推翻各邦國封建專制實現統一。義大利特定的歷史狀況決定了民族復興必須採取反對凌辱與結束分裂割據共同進行的方式。然而,對於一千多年來一直處於外族統治、四分五裂的義大利來說,要實現獨立統一談何容易!不僅外國統治者要鎮壓,教皇從中作梗以漁利,各地小封建主因害怕損及自身利益而反對,就是普通民眾又怎能相信會成為現實呢?長期的隔離與忍氣吞聲不知使多少人失去了知覺。義大利首先得覺醒。為喚起人民的民族意識——其實是正在形成中的民族意識,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啟蒙的學者,最後是統一過程中的民族派與自由派,都高揚著民族主義的大旗。
早在14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義大利的許多學者就對諸如國家和統一的問題做過探索,盡管影響還不是那麼深遠。接承文藝復興運動思想文化的淵源,18世紀下半期展開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則較多地表現了民族主義的傾向。資產階級革命家們更注意培養民眾的民族激情,使之樹立民族自信心,鼓舞他們參加民族獨立和統一的斗爭。經濟學家傑諾維季在舉辦的歐洲首次《經濟與商業》講座上用義大利語宣讀講稿;季拉鮑斯基出版了多卷本的《義大利文化史》。此外,許多哲學家,法學家,各社團、學會也組織起來。因而,經過啟蒙學者廣泛的宣傳與激勵,義大利人破碎的整體意識被一根絲線穿連起來,開始形成一個共同的心理和願望。從18世紀末葉,義大利人民復興國家的思想便「從文學作品中擺脫出來變成了政治實踐」。
首先,燒炭黨人開展了反法、反奧斗爭。18世紀末,拿破崙在法國崛起。法軍攻入了奧地利控制下的義大利。義大利雖由於各封建君主被拿破崙趕跑而出現了暫時的統一,但義大利的獨立問題仍是老樣子,只是法國接替了奧地利而已。19世紀初,拿破崙在歐洲的統治發生危機,義大利出現革命的動向。反抗拿破崙統治的共同斗爭,使義大利民族的反抗活動擺脫了過去的分散、孤立狀態,匯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燒炭黨人率先起來領導斗爭。他們由國土南端擴展到整個亞平寧半島。後來歐洲大陸上反法同盟取得勝利,1814至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義大利重新被分割為8個邦國,奧地利、西班牙、教皇等的勢力也得以恢復。燒炭黨人繼續打著民族獨立的旗幟開展反奧斗爭,得到人民的熱烈相助,各地的人們紛紛為受難的煤炭黨人慷慨解囊以支持正義的事業。到19世紀30年代,燒炭黨基本上退出斗爭舞台,復興運動暫處低潮。但是,義大利人的民族情緒在經過初次血與劍的洗禮後已經高漲起來,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到處激盪著反奧愛國的民族主義思潮,表現在文化領域就是蓬勃開展的「文化復興」運動。這為大規模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的爆發准備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30年代後的復興運動的領袖人物——無論是民主派還是自由派都有著更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以民族主義為實踐動力,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更重要的是,民族主義在運動中還把不同的派別團結一起,增強了獨立統一斗爭的力量。這一作用體現在運動的全過程。在民族主義思想的鼓舞和激勵下,義大利的革命形勢如潑油的乾柴熊熊燃燒起來。到1871年,義大利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姿態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並開始在歐洲的國際舞台上扮演角色。

二、統一後的初步擴張:民族主義的蛻化
義大利的統一趕跑了外國侵略者,實現了民族的獨立自主,鏟除了重重妨礙工商業發展的壁壘與束縛,形成了國內大市場,鐵路、紡織等工業得到了發展,貨幣等度量制度也得到統一。應該說這相對以往悲慘的狀況是極大的進步。然而,此時的國際形勢與國內情況已今非昔比了。國際上,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早已開始在各地的殖民擴張,其勢力范圍迅速蔓延開來,他們掠奪大量財富以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吞吃著一塊塊的肥肉。這種行為對新生的義大利產生無窮的誘惑力。國內真正的經濟發展區不過集中在北部極小的范圍內,南部廣大的農業區不僅人口較多,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成了北方商品的銷售地,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南方不少人嚮往並移居海外。統一後執政的加富爾派不僅未採取有力措施刺激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還把多年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轉嫁給勞動人民,社會動盪出現且日益加劇。1871年工商業自由資產階級集團上台,他們不僅想把產品從狹隘的國內市場推向國際市場,更想從廣闊的海外獲得原料以發展資本主義。義大利以民族利益、經濟利益為借口,開始了殖民擴張。民族主義蛻變了。
這種蛻變最突出表現在同法國在突尼西亞的爭奪上。突尼西亞是義大利最近的非洲鄰邦,與西西里島共扼地中海狹窄的咽喉,僅有150萬人口,而可耕地卻多達750萬英畝,地下還有著豐富的礦藏。早在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的政治家們就意識到了突尼西亞對意的重要性,喋喋不休地告誡國民要關心國外的殖民事業,故大批義大利人湧向突尼西亞。然而在1881年的柏林會議上,法國得到把突尼西亞當作其「勢力范圍」的許諾,並且其後法國武裝控制了突尼西亞,宣布為法國的保護領地。意國內群情激憤,法意邊境發生許多沖突,似乎反對拿破崙統治的時代重又來臨。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義大利與奧地利是世仇,在現實中還有著特蘭提諾問題,但為同法國爭奪,它還是於1882年參加了德意奧三國同盟。可以說義大利與奧地利結盟是帶著某種民族情緒的,一旦形勢變化,它又可能退出三國同盟。
義大利在突尼西亞上敗給了法國,但它在其它地方卻頻頻得逞。1882年,意在非洲紅海沿岸的阿薩布港,擴大了在沿岸的統治權。戴普雷蒂斯去世後,恢復了國內秩序的克里斯皮深得各階級、階層的擁護,而克里斯皮富有野心,夢想建立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他把在紅海沿岸獲得的土地組成厄利垂亞殖民地,並獲得索馬里蘭。對於具有豐富資源和重要戰略地位而又比較落後的衣索比亞,義大利更是垂涎三尺。1890年,克里斯皮向歐洲宣布意為埃的保護國。1895年,義大利出兵衣索比亞,但在1896年的阿杜瓦戰役中慘敗。克里斯皮這個擴張主義者,雖然幹得已很出色,不過仍未能很好地完成"使命"。慘敗的消息在國內公布時「群情憤怒」。克里斯皮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其實,由於歷史的原因,義大利無論經濟、軍事實力都不如英法等,在剛剛完成獨立統一不久便試圖也踏上殖民擴張的道路,當然會顯得力不從心。

三、國家主義即反動的民族利己主義、民族沙文主義時期
20世紀初,義大利所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又大大改變了。國內經濟明顯好轉:廉價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對外貿易在1901至1910年間增加了70%之多,政府財政收支開始出現平衡,在19世紀70年代農業危機打擊下大批背井離鄉的意僑寄回的外匯彌補了國際收支的赤字,義大利里拉的國際信譽得到提高,但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激化了國內市場狹小和原料有限性的矛盾,經濟上的侵略性由隱性而明朗化。在國際上,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國加緊了激烈的爭奪。在歐洲大陸上,崇拜武力的俾斯麥主義深深地「啟示」著義大利。相似的統一史,使不少義大利人迷信起俾斯麥「鐵與血」的信條,「超國家與超人」「種族理論」「亞利安主義」等在義大利也找到了一定的市場。於是新的國家主義即反動的「民族主義」抬頭。有人曲解馬志尼的「第三羅馬」和焦貝蒂的「義大利的首要地位」的說法,為他們的要擁有為全歐所敬畏殖民地的帝國的虛幻辨護。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民族主義完全失去了它的科學涵義,民族利己主義、擴張主義、沙文主義以各種面目在義大利泛濫。
首先是輿論界。如科拉迪尼主編的《國家思想報》以及《三色報》、《大義大利報》都充當了吹鼓手和急先鋒。科拉迪尼主張軍國主義和殖民擴張,力圖喚起冒險精神,歌頌戰爭的「道德價值」。這些論調非常迎合那些不安定、不滿足分子的心理,亦受到工業家們的歡迎。其次是文學。「現實主義者」新詩人的「最傑出代表」鄧南遮的那套人必須無情和殘忍的學說深深地影響了年青的一代。在史學和經濟學等方面也有這種反動的「民族主義」的表現,如奧里昂尼用其歷史著作表達了擴張主義的觀點及對一個非洲帝國的要求。以阿爾貝蒂為首的一群經濟學家則認為未來的義大利經濟應向近東、俄國和巴爾干半島上的各國滲透。義大利開始了「光榮偉大」的「前進政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在協約集團與同盟方之間搖擺並最終加入協約作戰,似乎是協約集團外交的成功,這其實也是所謂的民族利益起了作用。蛻化以後的義大利民族主義雖然充當了意與其它列強爭奪的工具,但由於王室貴族等社會上層與奧地利有著歷史的血緣親姻,它並不十分強烈地反對奧地利。在同奧的關繫上,意政府無法充分利用這一工具。在國際問題上意奧能夠妥協時,政府就適度地抑制民族主義的張揚;當意奧矛盾無法掩蓋起來時,意政府同樣用「民族主義」與之決裂。戰爭伊始,義大利採取了中立政策。它渴望得到奧佔領下的特蘭提諾,但遭斷然拒絕。在意徘徊之際,英法滿足了其對特蘭提諾等地的領地要求。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宣布退出三國同盟。對此,列寧說:「我們親眼看到革命的民主主義的即革命的資產階級的義大利,推翻奧地利壓迫的義大利,加里波第時代的義大利,已經演變成壓迫其民族,掠奪土耳其和奧地利的義大利了,變成暴虐的、反動透頂的、卑鄙的資產階級的義大利了」。

四、一戰後,「民族主義」為法西斯運動利用,徹底演變成法西斯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等不願加強意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拒絕履行許諾。在「威爾遜總統的仲裁」會議上(奧蘭多語),大部分的戰利品為英法等攫去,義大利總共獲得1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英國的是250萬,法國的是100萬。意對阜姆的主權要求也受挫。和會的結果傳到國內,各階層都感到悲憤,全國出現一股「愛國熱」,懷念古羅馬情緒的幽靈也到處游盪。他們覺得「義大利贏得了戰爭,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盡管有所獲,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義大利國內紛紛指責政府無能,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實現其領土要求。墨索里尼等反動的「民族主義」分子迎合並利用國民的這一情緒,趁機打出修訂主義的旗號,鼓吹義大利有權擴張,頌揚古羅馬的遼闊版圖和尚武精神,許諾洗雪凡爾賽的恥辱以奪取政權。「極端民族主義是法西斯理論的核心」。法西斯首先在義大利崛起也就有了基礎。「……而在一戰結束後僅僅20年間,在德意日法西斯通往世界大戰的道路上,自始至終貫穿著一條以擴張性和侵略性為特點的極端民族主義政治化的主線」。
1914年,墨索里尼被趕出《前進報》和義大利社會黨時,他就利用《義大利人民報》鼓噪,支持「民族主義」者提出的「通過戰爭把國家的英雄氣概從渺小與貧困的生活現狀中拯救出來」的口號。巴黎和會後,黑索里尼把在和會上的失敗歸罪於簽約時主張中立的社會黨,指責「社會黨是民族的叛逆」,把自己裝扮成所謂的民族利益的保護神。1921年秋,墨索里尼在法西斯黨會議上宣布黨綱的要點是:「進行社會改革,提高國家在國外的威望」等,其核心思想是「民族主義」。法西斯黨的黨綱迎合了當時意國內的需要,其反動而迷人的宣傳初奏成效。同年,墨索里尼與自由黨和國家主義黨共同競選。墨宣稱,只有雅利安人的值得驕傲的代表義大利人才有權統治公海(指地中海),重申法西斯的外交政策可以用「帝國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來概括。結果法西斯黨贏得35個議席,佔7%。1922年議會普選,墨又大放厥詞,以此增加吸引力。法西斯主義利用了不健康的民族情緒、民族沙文主義、民族擴張主義,並逐步與之重疊。它適應了一戰後義大利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形勢,不僅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教會、國王對它表示滿意,連城市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民、商人、藝術家甚至無業流浪者也都對它充滿了「愛戴之情」。法西斯在一戰後的義大利首先崛起了。
1923年7月,掌握了國家政權的墨索里尼開始了冒險行動。他下令出兵希臘科孚島。雖然有人對他的「雄心大志」產生懷疑,但絕大多數人仍然堅決支持他。結果他看到:其冒險政策連許多非法西斯黨員和反法西斯主義者都熱烈歡迎。1924年春的選舉再次說明,法西斯主義受到普遍的支持。法西斯黨便不斷強化政權、擴大侵略。1935年1月,義大利不宣而戰武裝入侵衣索比亞,並於次年完全佔領了該國。義大利國內出現了對偉大「領袖」狂熱崇拜的新高潮,墨索里尼被吹得神乎其神。農民在田野里向他下跪,婦女舉起孩子請他祝福;內閣大臣在他面前要立正,一站就是好幾小時。「當時在義大利到處有這樣的標語:『領袖啊,你就是我們的一切。』」[7]墨索里尼建立了個人獨裁,得到「信賴」與「響應」,他把義大利拖入戰爭的深淵也就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五、關於義大利民族主義演變的一點思索
第一個把法西斯主義看成是一種復雜歷史過程的產物的G·威爾普認為:「法斯主義植根於19世紀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受到那些從統一到大戰爆發期間擁護義大利民族主義的人們的支持。」[8]頗具諷刺的是,墨索里尼生於加里波第死後不久,對此常為人津津樂道,似乎他就是這位致力於國家統一的英雄的繼承人,將接過火炬創建一個義大利帝國。但墨氏畢竟缺乏獨立統一時期的英雄們的那種處理民族主義問題的理智,且獨立統一前後的國內國際條件已大不相同了。墨索里尼的罪惡或者說近現代義大利民族的悲哀與災難在於,當民族獨立與國家統一已經實現時,民族主義不僅未能緊跟著收住腳步,反而被錯誤思潮與認識所左右,逐漸蛻化,從而促使國家民族走向侵略擴張的道路。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的精神動力的源泉,而一切霸權主義、強權主義者同樣亦能夠從中找到憑借和力量——倘若民族主義被扭曲、變形、蛻化的話。蓬勃興起的義大利有意、無意之間忘記了民族主義還有尊重別的國家、民族的一面,最終導致法西斯主義泛濫,給義大利人民乃至整個人類釀成不幸。這段沉痛的歷史告誡人們:在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關系中,特別是近幾年極端民族主義與原教旨主義又有所抬頭時,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問題,既要敢於同改頭換面的新殖民主義、強權政治作斗爭,以維護民族國家的利益,也要防止不健康的民族利己主義損害整個國際大家庭的關系。各民族各國家應該互相學習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陸』 非洲多哥共和國離義大利有多少距離

從多哥首都到義大利首都直線距離為3871公里。

『柒』 義大利的鄰國有哪些

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假如梵蒂岡算的話總共5個)
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
隔海相望的有許多:西班牙,非洲北部各國,及巴爾干半島的臨海諸國

『捌』 為什麼很多人都以為離非洲最近的國家是法國

首先我們來看看非洲。
非洲有五十四個國家,其中法語為當地常用語的達到二十個,而這是當年法國/比利時等法語國家對非洲部分國家長期殖民的結果,以至於非洲部分國家的宗主國是法國等國家,政治體制,文化禮儀等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當地貴族/富商由於富裕/權勢等原因,直接前往法國等地接受教育,也認可法國等的文化習俗,並進行了移民。另外,二戰後,法國戰死太多的人口,國家的復甦需要人力資源,而具有相同語言和文化的殖民地非洲黑人可以補充部分人口,法國前期對部分非洲法語區黑人入籍法國採取了較為寬松的政策。這是在法國能夠看到很多黑人的緣故。加上其他例如人才引進(比如體育方面)。以及土生土長的白人出生率降低,相對地會發現黑人越來越多。所以從這點上,這是從法國黑人相對多,從而認為法國離非洲最近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西班牙在非洲卻沒有法國那樣的優勢,非洲沒有說西班牙的國家。
另外一個國家,義大利,距離非洲也很近,但是同樣非洲沒有說義大利語的國家。
所以比較起來,去一個語言不通的異域國家,生活必定會不便得多。

『玖』 離歐洲最近的非洲國家是哪個城市

摩洛哥王國是非洲西北部的一個沿海阿拉伯國家,東部以及東南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南部緊鄰西撒哈拉,西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

閱讀全文

與非洲和義大利最近的國家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人種怎麼樣 瀏覽:422
印度孟買冬天多少度 瀏覽:135
印尼盧比英語怎麼讀 瀏覽:501
伊朗和瑞典哪個國力強 瀏覽:855
中國哪裡產翡翠和玉 瀏覽:267
印度傳說中的眾神之車是什麼 瀏覽:258
航運從美國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24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4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5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6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