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為什麼掛兩面旗

義大利為什麼掛兩面旗

發布時間:2022-10-16 00:41:47

① 為何悉尼大橋上懸掛兩面旗

是這么回事,但不知原因啊!

② 義大利為何降歐盟旗幟,升起中俄兩國國旗是因為感謝嗎

對的,就是因為感謝,感謝在他們的親兄弟歐盟對他們的求援信息目若無睹的時候,中國毅然決然地伸出援手,為他們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將他們從一片茫然的狀態中改變,變得井井有條起來。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官方組織的行為,而是很多民眾自發的行為。和咱們中國人不同,很多老外有在自己家院子裡面掛國旗的習慣,趕上特殊的節日,會掛特殊的節日,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喜悅和添加幾分慶祝的氛圍。

雖然對於中國對義大利的援助,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心懷感激,甚至還有人攻擊這次援助,但又怎麼樣呢?我們做事情從來都不是為了利益而做的,而是聽從心的指引,我們覺得可以做那就做了,至於別人是怎麼看的,一點都不重要。


而且對於中國的援助莫若無睹甚至惡意攻擊的人的感激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那些人甚至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又怎麼能影響到中國的崛起呢。


所以堅持做自己的事情,無視他們的存在就好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③ 我看法國與義大利的國旗那麼想像,請問兩國之間有什麼個關系。

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
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的圖案是紅、白、藍三色條紋,最初設計時,國旗上的三條色帶寬度完全相等,但是,當製成的國旗升到空中後,人們總覺得這三種顏色在國旗上所佔的分量不相等,似乎白色的面積最大,藍色的最小。為此,設計者們專門招集色彩專家進行分析,才發現這與色彩的膨脹感和收縮感有關。當把這三色的真實面積比例調整為藍:白:紅=30:33:37時,看上去反而相等了。藍、白、紅三色旗,白色象徵皇室,藍、紅色象徵市民。三種色彩來歷於法國歷史,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聖女貞德;紅色源自英雄聖丹尼斯使用的軍旗 。
法國**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志,懸掛著的國旗就代表了國家的主權。最早以立法形式制訂國旗是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時開始的。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Tricolore)著稱,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顏色取自當時法國國徽(紅和藍),再加上法國王室的顏色白色。其中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紅色則是聖但尼軍旗的顏色。最早的三色旗色彩的排列與今天不同,紅色在左,不過後來有過調整。1794年2月15日,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鳶尾花旗
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法國國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旗之一,對後世界各國國旗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義大利國旗 簡介**

義大利統一前時期(Pre-unitarian)旗幟(~ 1848年)
如同其他旗子的一樣,這一面旗子採用了源自1789年法國革命時的旗幟。在 1796年,由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率領的義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親手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當時的義大利新共和國——坦斯帕達納地方共和國(Repubblica Transpadana)也採用了相似的旗幟。或許,它的顏色來源自 Legione Lombarda旗: 它包含米蘭市的顏色——紅色和白色,以及米蘭國衛隊制服顏色——綠色。相同的顏色也被由來自伊米利亞(Emilia)和羅馬格納(Romagna)士兵組成的義大利軍團(Legione Italiana)採用了。
1797年7月1日,第一面義大利三色旗在位於勒佐·艾米利亞(Reggio Emilia)的奇斯帕達納地方共和國誕生,並被採用為奇斯帕達納共和國Repubblica Cispadana的官方旗幟。它呈水平方向排列,從上至下依次為紅色,白色和綠色。旗幟中央處有一徽章,它由一支箭筒和一個授予騎士爵位的戰爭獎座組成,箭筒中的四支箭象徵了組成波訶聯邦(Po federation)的四個省。整個徽章被綠色的橄欖枝環繞。
在1798年,奇斯帕達納共和國(Repubblica Cispadana)和坦斯帕達納共和國(Repubblica Transpadana)合並成立奇薩爾皮尼共和國(Cisalpine Republic),採用了一面正方形垂直條紋,但中間沒有徽章的義大利三色旗。該旗幟一直使用到1802年,共和國被重新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Italian Republic)。同年,一面新的正方形旗子被採用,紅色旗面的中央區域是一個中間帶綠色正方形的白色菱形。
在1799年,盧卡共和國(Republic of Lucca)受法國的影響,採用了「綠色—白色-紅色」水平排列的三色旗,直到1801年。
拿破崙成為皇帝之後的1805年,義大利共和國(Repubblica Italiana)變成義大利的王國(Regno d\'Italia),歸拿破崙自己管轄。義大利的王國的國旗形狀由原來義大利的王國時期的方形改為矩形,在中央的白色正方形上鑲有拿破崙之鷹。這一面旗子使用直到1814年拿破崙退位。
獨立後的義大利的王國
在1848年至1861年期間,發生了一系列事件,一些地區從其他國家脫離出來並促成義大利自身走向統一。這些地區是威尼斯地區(Venetian region),羅馬(Rome)和特倫托—特雷斯特(Trento-Trieste),它們分別於1866年、1870年和1918年逐一統一到義大利。這時期被稱為 義大利復興運動(Risorgimento)時期,三色旗也成為義大利人爭取自由和獨立而聯合起來的一種象徵。
1848年~1849年時期的義大利的王國
關於義大利國旗的歷史,184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在義大利的許多州都改變了他們的旗子,這反映出所有義大利人對他們的祖國獨立的所做出的承諾。
義大利三色旗採用了當時薩丁尼亞王國(Kingdom of Sardinia)軍隊的戰旗:三色旗中間的白色條紋印有薩伏依王室的徽章。在他對倫巴底人- 威尼斯人民的宣言(Proclamation to Lombard-Venetian people)中,薩伏依王室的查爾斯·艾伯特(Charles Albert of Savoy)說:「…為了向外界展示和表明我們對義大利統一的承諾,我們(指查爾斯·艾伯特)將在我們的軍隊(的戰旗)…義大利三色旗上添加上薩伏依盾。」
同年,托斯卡納大公國(Grancato di Toscana)修改憲法,廢除帶有奧地利—洛林大徽章(Austria-Lorraine great coat of arms)的奧地利旗幟,改用帶有簡單國徽圖案的義大利三色旗。
兩西西里王國(Regno delle Due Sicilie)國旗也被作了修正,把中間的白色條紋中的波波尼克印章(Borbonic seal)邊緣添加上紅色和綠色的條紋。這面旗幟使用時間從1848年4月3日持續到1849年5月19日。
在同年中,威尼斯的人民厭惡奧地利帝國政府的統治,發動革命,宣布成立威尼斯共和國。採用了與義大利獨立和統一所付出的努力有聯系的旗幟。在三色旗左邊綠色條紋的上方綠/白/紅三色相間的區域,繪有以白色長方形為背景的金色聖·馬克獅子(St. Mark\'s lion)。
1849年,羅馬共和國(Repubblica Romana)將白色條紋中繪有黑色雙「R」的義大利三色旗作為戰旗。
1860年~1861年時期的義大利王國
在1860年6月21日,新的國旗版本被西西里王國(Regno delle Due Sicilie )採用。新版本的旗幟被採用,三色旗中間的白色條紋印有Borbonic封印。後於1861年3月合並入義大利王國(Regno d'Italia)時停止使用。
在1861年4月15日,義大利王國(Regno d'Italia)國王維多利奧埃互努萊二世(原薩丁尼亞王國國王)再度統一義大利時,宣布將薩丁尼亞/ 皮德蒙特王國(Kingdom of Sardinia/Piedmont)時期的國旗(印有薩伏依王朝的盾形徽章的義大利三色旗)作為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Regno d'Italia)的國旗。旗面為綠、白、紅豎條三色旗,在旗的左上角加上薩伏依王朝的徽章紅盾白十字,後來又把紅盾白十字徽章放到中間的白色條紋里。
85年後的1946年,這面印有薩伏依王朝的盾形徽章的義大利三色旗隨著義大利王室的覆滅,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義大利共和國(1946年~ )
現在的義大利國旗是由內閣政府和薩伏依王室提議,並在1948年1月1日被採用的。義大利政府說:「義大利共和國的三色旗是由綠色,白色和紅色三條垂直相同的尺寸條紋組成」。其長寬比2:3,而在此之前的戰時旗幟是方形的。
航海旗義大利海軍旗使用白色條紋中間帶有王冠和海軍徽章的旗幟,商船則使用沒有王冠的另外一種版本。
在207年之後的2003年3月,義大利政府首次為其國旗的三種顏色制定了標准,意政府規定,意國旗所採用的三種標准色分別為鮮草綠、奶白和西紅柿紅,其pantone顏色標准如下: 綠色:18-5642 TC 白色:11-4201 TC 紅色:18-1660 TC
一直以來,義大利人對國旗上的三種顏色都沒有一個准確說法,可以說是僅僅靠視覺來決定。由於當今世界上有近十個國家的國旗是綠、白、紅三色旗,彼此間差別很小,而同屬歐洲的愛爾蘭國旗又與義大利國旗極為相似,所以非常容易被人誤解。因此,義大利政府不得不頒布了國旗色彩的確切標准。

兩國旗幟的關系***
義大利原來國旗的顏色與法國國旗相同,1796年才把藍色改為綠色。據記載,1796年拿破崙的義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與其相似的旗幟還有綠、白、橙三色愛爾蘭國旗(西歐),和排列方向相反的橙、白、綠三色象牙海岸國旗(西非),以及一模一樣,但中間包含國徽的墨西哥國旗.

④ 綠白紅是哪個國家的國旗

綠白紅是義大利的國旗。

義大利的國旗是綠、白、紅三色豎紋旗。綠色表示亞平寧半島上美多情的土地,代表希望;白色是阿爾比斯山的皚皚白雪的顏色,象徵和平、正義的崇高精神,代表信念;紅色是為了紀念愛國者的熱血,也昭示自由、平等和友愛。

注意事項

如果有兩面旗幟,義大利國旗放在第一位,在觀眾的左邊,然後是歐洲國旗;如果有三面,義大利國旗占據中心位置,歐洲國旗在觀眾的左邊,右邊是第三面旗幟,即省、地區、市政或其他機構的國旗。如果在義大利和歐洲國旗之後多次曝光,其他則按重要降序排列:如果國旗是外國國旗,不影響以前的標准,則按照義大利語的字母順序按照展覽順序排列。

旗幟應「狀況良好並正確部署」;通常,每個桿上只能放置一個標志。

⑤ 巴西世界盃,比利時隊服的左胸前為什麼會有兩面國旗,而且好多人的都不一樣,難道衣服也要講究雙重國籍

這是當場比賽兩個球隊的國旗,比如巴西對陣阿根廷,那麼那場比賽兩個球隊球衣上要印這兩個國家的國旗

⑥ 法國,荷蘭,俄羅斯,義大利,為啥歐洲很多國家用三色旗當國旗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用的是三色條紋旗當國旗,比如:俄羅斯是橫著的白藍紅,法國是豎著的藍白紅,德國是橫著的黑紅黃,比利時是豎著的黑黃紅......其實,這些國旗的微小區別,背後都有非常有趣的歷史淵源。
17世紀的歐洲,荷蘭是海上的霸主,擁有全球75%的船隻。而這上萬條船所懸掛的,都是顏色醒目的紅白藍三色旗。正因為如此,後來歐洲很多橫條紋的三色旗,都是參考荷蘭的這面旗來設定的。
到了19世紀,荷蘭的鄰居——法國,又引領了一場豎條紋風潮。當時的歐洲革命風起雲涌,法國人舉著豎條紋的紅白藍旗幟,掀起了影響甚廣的法國大革命。所以後來,歐洲出現的許多豎條紋三色旗,靈感都來自於法國的這面旗子。
當然了,不同的顏色也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德國和比利時的國旗,都拒絕紅白藍,而是採用了紅黃黑的配色。這是因為,德國和比利時這兩個國家,為了獲得獨立和自由,曾奮力抗爭過法國和荷蘭的統治。因此,他們的國旗,是為了紀念那些犧牲的民族英雄:紅色是代表鮮血,黑色是代表黑暗和逝者,黃色則代表光芒和財富。

⑦ 怎樣區別愛爾蘭與義大利國旗﹖

一、顏色不完全相同

1、愛爾蘭國旗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橙。

二、長與寬比例不同

1、愛爾蘭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

2、義大利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

三、歷史沿革不同

1、愛爾蘭國旗

該旗幟方案是由Thomas Francis Meagher於1848年提出。設計方案基於法國三色旗。而首次該旗幟懸掛則是在1916年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既愛爾蘭獨立戰爭伊始),於都柏林郵局(General Post Office, GPO)頂端升起。

愛爾蘭自由邦於1922~1937沿用之,1937年被賦予憲法地位,並被編入愛爾蘭憲法。在英文相對於法國國旗和其他三色旗trickalour的讀音,愛爾蘭三色旗一詞的讀音是try-colour(重音在第一音節)。

2、義大利國旗

如同其他旗子的一樣,這一面旗子採用了源自1789年法國革命時的旗幟。在 1796年,由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率領的義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親手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

當時的義大利新共和國——坦斯帕達納地方共和國(Repubblica Transpadana)也採用了相似的旗幟。或許,它的顏色來源自 Legione Lombarda旗: 它包含米蘭市的顏色——紅色和白色,以及米蘭國衛隊制服顏色——綠色。

相同的顏色也被由來自伊米利亞(Emilia)和羅馬格納(Romagna)士兵組成的義大利軍團(Legione Italiana)採用了。

1797年7月1日,第一面義大利三色旗在位於勒佐·艾米利亞(Reggio Emilia)的奇斯帕達納地方共和國誕生,並被採用為奇斯帕達納共和國Repubblica Cispadana的官方旗幟。

它呈水平方向排列,從上至下依次為紅色,白色和綠色。旗幟中央處有一徽章,它由一支箭筒和一個授予騎士爵位的戰爭獎座組成,箭筒中的四支箭象徵了組成波訶聯邦(Po federation)的四個省。整個徽章被綠色的橄欖枝環繞。

⑧ 義大利為什麼在兩次

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可以看到義大利的身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中途倒戈,投向了協約國一方,雖然被列入了戰勝國一方,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二戰初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軍隊曾經橫掃一片,唯獨義大利的軍隊屢戰屢敗。首戰法國,佔有絕對優勢的意軍竟然沒有能使法軍後退一步,再侵希臘,卻被打得丟盔卸甲,搶佔北非,幾乎是每戰必敗。義大利為何屢戰屢敗,本文將從經濟、軍事、政治、外交等幾個方面探析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屢戰屢敗的原因。
關鍵字: 兩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 法西斯

義大利作為帝國主義國家,它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在激烈的戰爭中義大利軍隊屢戰屢敗,與其他國家的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什麼因素導致義大利在戰爭中如此的軟弱無力,不堪一擊那。本文試圖通過對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自身的因素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詮釋義大利屢戰屢敗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經濟落後,資源匱乏
現代戰爭中,能否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戰略物資來源一旦枯竭,軍隊就會喪失行動能力,法西斯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的匱乏。軍事工業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幾乎都要依賴進口。
20世紀初期的國際上,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早已經開始在各地的殖民擴張了,其勢力范圍迅速蔓延開來。他們掠奪大量的財富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此時的義大利國內真正的經濟發展區不過集中在北部極小的范圍內,南部廣大的農業區不僅人口較多,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成了北方的銷售地,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的統治者不僅沒有採取措施,還把多年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轉嫁給勞動人民。社會動盪出現且日益加劇。義大利國內的商業自由資產階級不僅想把產品從狹隘的市場推向國際市場,更想從廣闊的海外獲得原料以發展資本主義,義大利以經濟利益為借口,開始了殖民擴張,但是義大利的經濟實力不如英、法等。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匱乏,在沒有做好經濟准備便踏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必然會力不從心遭到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在巴黎和會上, 英法等不願加強意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 拒絕履行許諾。在「威爾遜總統的仲裁」會議上(奧蘭多語) , 大部分的戰利品為英法等攫去, 義大利總共獲得10 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英國的是250 萬, 法國的是100 萬。【1】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中央政府近於癱瘓。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義大利雪上加霜。義大利為了擺脫經濟上這種被動的情況,早在1937年就決定實施「自給自足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未能縮小義大利原料生產與其他大國之間的差距,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為例,l938年義大利僅產劣質煤148萬噸,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國的煤炭產量分別為4.06億噸,2.3億噸、4600萬噸和1.59億噸;當年的銅產量,義大利為237.7萬噸.美、英、法、德則分別為5000萬噸、1400萬噸,600萬噸和2300萬噸。【2】義大利的石油生產情況就更糟。l938年它僅產原油l53265噸,而平時每年消耗石油400萬噸.戰時800萬噸.所消費的石油幾乎全部都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則為1.7億噸,英、法都因逐步形成有儲量豐富的油田,因而原油產量也很高。此外,義大利的銅、鎳、鉛.錫等有色金屬資源也很缺乏。其中情況較好的銅.1938年也僅產2963噸,而同年美國的銅產量為58萬噸。【3】
原料的不足使義大利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歐美大國。例如,1938年,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軍隊的機械化和快速化,採取各種辦法增加汽車的產量,從而推動了義大利汽車業的發展,但仍然無法同上述國家的汽車產量相比。l939年9月1日二次大戰全面爆發時,義大利的主要戰略物資儲備己經告竭。當時,鋼材還夠用14天,煤炭只夠用50天,情況好些的鐵礦石也只夠用180天為了解決戰略資源短缺問題.
總之,到1940年6月參戰時.義大利的經濟遠沒有為戰爭做好准備.這從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得到證實。l940年4月7目.在義大利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的陪同下,齊亞諾察看了戰略物資儲備情況。齊亞諾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與他一起走馬觀花式地調查了我國金屬儲備情況。結果令人十分沮喪」。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羅薩報告說.「義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國外市場.即使動用我們少得可憐的黃金儲備也買不來我們所需要的金屬」。另外,從國內情況來看義大利的「資源極其缺乏.破銅爛鐵的收繳也已達到極限。一切都完了」。並且說,「就物資儲備而言,我們現在的處境實際上比去年9月份還要糟.現有的物資也只夠打幾個月的仗」。在聽了法瓦格羅薩的上述這番話之後,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怎敢參戰呢!?」【4】義大利國內的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在國際上與英、法等國家無法相提並論。在沒有做好准備的前提下便匆忙的參加到戰爭中這是致使義大利在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軍事因素----裝備落後,軍隊素質低下
戰略物資的缺乏和經濟的虛弱使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影響。二戰開始後,納粹德國閃電般的軍事勝利給了墨索里尼無限的希望,他將二戰視為獲得權利的良機。1940年6月,德國進攻法國,6月10日,墨索里尼不顧美國的多次警告,對英、法宣戰。意軍32個師向法軍發起了進攻,法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當中。
雖然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l 0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據當時任意軍總參謀長的巴多里奧元帥事後說:「法西斯義大利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5】當時。步兵是義大利陸軍的主體。約占陸軍總教的80%.但其武器裝備的落後令人吃驚。士兵手中拿的還多為第一攻世界大戰時使用的9l式步槍。自動步槍雖然已開始生產,但數量極其有限。步兵的落後還表現在缺少機動車輛上。士兵按條例規定每人背負一個重達35公斤的背包.因而行進速度十分緩慢,平均每天只能前進30公里。義大利決定參戰後,步兵師開始實施所謂的「小機械化」,即給每個師配備少量汽車和自行車作為「補充裝備」。自行車用來運送背包,士兵輪流坐汽車行軍。這樣一來,行軍速度雖然略有提高.但卻增加了團隊間的矛盾,渙散了部隊的紀律。步兵師配備的主要武器裝備是:34門100毫米野炮、30門81毫朱迫擊炮.8門47毫米反坦克炮。這些火炮有相當一部分是一戰時從奧地利人手中繳獲來的。其餘部分也多半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生產的老式部件所組裝。由此不難看出.義大利軍隊使用的大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了。武器裝備最差的是工兵。當時工兵部從的主要裝備是功能落後的老式探照燈.士兵手中拿的就是鍬和鎬。陸軍中裝備略為好些的是那3個坦克師.總共擁有坦克1200輛。其中的近1100輛是3噸重的13輕型坦克.裝甲很薄.步槍子彈也可穿透。其最大特點是沒有安裝火炮,攜帶的主要武器是一挺機槍。士兵中有人戲稱這種早已被英法德淘汰的袖珍坦克是「胭脂盒」,也有人群之為。「沙丁魚罐頭盒」,事實上它不能用於作戰。只能作為戰時運送彈葯的輔助工具。另外有大約100輛6噸重的16中型坦克.這種坦克一時還不能開赴前線,因為其火炮瞄準器有毛病,需要檢修。當時英國坦克部隊配備的多半是13噸以上的中型坦克,由此看來這幾個坦克師也是徒有虛名。1939年格拉齊亞尼元帥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發現陸軍裝備和作戰水平極差。墨索里尼叫他不要擔心,並且說,在戰場上陸軍不過是做做樣子,擺擺陣勢,打仗不靠陸軍。【6】義大利海軍和空軍的情況與陸軍有所不同。墨索里尼上台後十分重視擴充海軍和空軍,所以經過法西斯宣傳機器的大肆吹噓。義大利民眾認為其海空軍都是世界一流的。墨索里尼把海軍看成是實現其擴張野心的一個重要工具。他說,義大利是一個伸入地中海的半島。稱霸地中海是意的要求,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說,從武器裝備情況來看,義大利只能打得起二至三個月的戰爭。【7】
三、政治因素----墨索里尼好大喜功,指揮無能
義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但它在大戰中的地位卻遠遠不及德國納粹集團甚至軍國主義的日本,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野心頗大而實力有限。喜歡耀武揚威實戰能力又相當空虛,剛愎自用又少謀寡斷,墨索里尼的指揮無能是義大利戰爭失敗的重要因素。
1923年,墨索里尼確定擴張步驟,把大而弱的衣索比亞作為擴張的首要目標,叫囂必須征服埃國,以建成一個名副其實的殖民帝國。但是,直到1935年,做事猶豫不決的墨索里尼才決定作戰。10月2日,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宮宣布戰爭總動員,囂張地宣稱:「我們已經忍耐了13年了……不能再忍了!」【8】裝備精良的義大利軍隊在南北兩線投入2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和大量飛機,准備一舉拿下埃國。當時的埃軍的武器只有步槍、數千挺機槍和幾百門老式輕型火炮,根本沒有坦克和能作戰的飛機。兩國實力相差懸殊。然而,事情卻超出墨索里尼預想。意軍在迅速攻佔幾個城市後,就連連受到埃國軍隊的阻擊,以至於當時意外交大臣齊亞諾都悲觀地說,「要打勝這場戰爭是不可能的。」1936年5月,瘋狂的義大利法西斯竟用瓦斯彈、芥子氣彈等化學武器,向埃國河湖和田野里傾撒毒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佔領埃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建立了短暫的「東非帝國」。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電」襲擊波蘭,歐洲戰爭全面爆發。義大利先是以國內經濟困難和軍事准備不足為由,等候有利的作戰時機。還沒等墨索里尼緩過神來,納粹德國的「閃電」作戰已橫掃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5月,德國軍隊迅速攻入法國並逼近巴黎。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到,命令西方集團軍群司令翁貝托親王指揮32.5萬軍隊駐扎在意法邊界待命。17日,新組成的法國貝當政府要求停戰,希特勒邀請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會晤。墨索里尼很順利地得到法國部分割讓土地。 然而,墨索里尼覺得這樣的勝利有失尊嚴,又突然決定在停戰協議正式簽訂前的21日和22日向法軍發動閃電戰。結果,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意軍的閃電進攻非但沒有讓勢單力薄的6個法國師後退一步,反而遭到法軍迎頭痛擊,損失慘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傷,626人失蹤,翁貝托親王被迫宣布停戰。
1940年6月,英國20多萬遠征軍在敦刻爾克丟盔卸甲、敗退英倫三島。此時,墨索里尼認為搶奪英國非洲殖民地的時機已經到了。當時,英國軍隊的主力在歐洲,駐非洲和中東的英軍只有10多萬人,而義大利在非洲駐軍近60萬人。意軍企圖以東非的軍隊進攻英屬索馬里,控制紅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軍隊進攻埃及,奪取蘇伊士運河。一旦實現目的,地中海便可能成為「新羅馬帝國的內湖」。然而,墨索里尼卻完全高估了自己。不到半年時間,駐守北非的數萬英軍憑借幾次漂亮的戰役俘虜意軍達30多萬人,包括百餘名將軍。北非戰場失利後,墨索里尼非但沒有自省,反而責備德國救援不及時,大罵「他們(德國人)應記住是他們使我們失去了一個帝國」。【9】
為了改變自己在法西斯軸心國當中的配角地位,1940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動用8.7萬兵力、163輛坦克、686門火炮和380架飛機,向希臘發起了全面進攻。可是,意軍未能達到墨索里尼的預期。11月4日,希臘政府僅集結了15個師,花了一周時間就把意軍趕出邊境。21日,墨索里尼臨時換指揮,增派14個師,發動新的一輪總攻。希軍巧妙地利用地形,頑強抗擊,意軍始終沒有扭轉敗局。墨索里尼心急如焚,一面把慘敗的責任歸罪於總參謀部,進而更換總參謀長,一面又通過希特勒要求希臘停戰。可是為時已晚,希臘軍隊已全線發動進攻,意軍死傷慘重,王牌師全部被殲,5名將軍被俘,1名將軍被打死。義大利人全都被打蒙了,他們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墨索里尼急切地跑到德國,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惴惴不安地坐在希特勒面前,請求救兵。希特勒同意出兵,並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向墨索里尼傳授戰略戰術。墨索里尼回國後,仍然希望搶在德國之前靠本國的力量打敗希臘,挽回面子。他下令急征新兵,組建一支50萬人的增援部隊。1941年3月2日,他以最高統帥的身份親自督戰,但還是以失敗告終。墨索里尼怎麼也想不通,人數和武器都占優勢的義大利軍隊為什麼攻不破希臘的防線。希臘一戰進一步暴露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的虛弱和無能,也使義大利淪為軸心國集團中的二流國家,只能作「配角」隨德軍進行從屬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本想「單干」。墨索里尼認為德軍必勝,如協同作戰還可以分到戰利品,於是,苦苦哀求希特勒答應意軍參加對蘇作戰。結果,派往蘇聯的22萬義大利精銳部隊同樣不堪一擊,一半士兵被打死打傷或被俘,另一半則早早就逃回義大利,各種武器損失大都達80%以上。
義大利軍隊在戰場上的連連失利使國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人民反戰和反法西斯情緒異常高漲。1943年7月25日,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被捕,法西斯政權倒台。關押中的墨索里尼始終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把失敗歸於「義大利人的軟弱」。實際上,號稱「世界上最精銳的殖民軍」的意軍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義大利領導人的無能。墨索里尼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缺乏指揮才能,不信任軍隊指揮,也不聽取作戰問題的建議與勸誡,卻常以最高統帥身份剝奪了總參謀部的軍事決定權,常突然改變軍事計劃,獨斷專行。除此之外,意軍將軍們庸碌無能,。這樣,義大利法西斯過早垮台是可想而知的。
四、民眾因素----民心士氣低落,普遍厭戰
墨索里尼認為義大利軍隊的失敗是由於「義大利人軟弱.不喜歡大膽的行動」.說「他們不是古羅馬人的後裔,而是外藉奴隸、農奴和混血兒的後代」。實際上,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義大利民族素質的低下.而是民心和士氣的低落.他們早已厭倦了這場戰爭。正如希臘雅典《芟斯諾斯》報所評論的耶樣:「斷言義大利軍隊不擅長打仗是不正確的。他們是往日的戰士,但或許是這場戰爭沒有激起他們的熱情。「美國國際問題專家薩姆納??韋爾斯。1939年冬曾經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訪問羅馬。他注意到.在義大利。很少有法西斯首領。一切有影響的力量幾乎都反對戰爭。這固然主要是由於對納粹德國普遍感到恐懼和仇恨,同時也由於普遍相信.不論義大利同英國和法國的人為摩擦有多大。很大一部分輿論反對戰爭.因為他們認識到這場戰爭甚至鑄成大錯.不論誰勝誰負.義大利是都將一無所得,並會喪失一切。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宣戰後,義大利廣大老百姓卻深最感到不安。這一夜的羅馬市內,有如已經預知了即將來臨的劫難.大街上沉靜得異平尋常,一到傍晚.家家門面緊閉,委實叫人恐怖。在阿爾巴尼亞前線與希臘軍趴作戰的義大利部隊處境悲慘,意軍鬥志消沉.士氣促落。一個被俘的義大利軍官在日記中記錄了這種狀況。這個軍官盡管是法西斯分子,但他在日記中對義大利軍事翠¤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和憎恨。他抱怨說意軍被告知希臘人都是膽小鬼,只有喝了白蘭地之後才敢打仗。部隊對外界的情況一無所知,宣傳機器聲稱意大剎軍隊正在向南斯拉夫勝利進軍.希臘已經發生了革命.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一種致命的情緒逐漸地滋生開來:我們不是敵人的對手.抵擋他們是不可能的」。【10】
五、外交因素---外交立場搖擺不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地圖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失去了過去的仲裁能力,俄國十月革命使歐洲和世界出現了兩種社會制度體系的對立;由於奧匈帝國的瓦解、德國的戰敗和俄國的被排斥,傳統的歐洲大國均勢已無法重建;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首先沖擊了傳統殖民主義的歐洲老牌帝國;美國和日本這兩個非歐洲強國的崛起,使列強的爭霸更顯尖銳和復雜。【11】
世界正在崛起。然而,戰勝國列強在與戰敗國締結和約時卻只是利用自己經過戰爭仍然存留下來或通過戰爭而獲得的某種優勢地位,殫精竭慮地試圖建立起一種有利於自己的戰後結構,而不去考慮這種結構是否適合變化了的世界形勢。他們之間勾心鬥角,激烈爭斗:英國帶著復雜的均衡考慮,企圖維護原有的世界霸權,主宰歐洲,努力做到既削弱德國又保留一個未被肢解的德國;法國企圖爭奪歐洲領導權而迫切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是要利用美國的經濟優勢爭奪世界領導權;義大利希望確立其在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優勢地位;日本的目標是獨佔中國,稱霸亞太。凡爾賽格局中的義大利是一個既想維護現狀又欲修正現狀的特定力量, 歐洲列強在新的一輪爭奪世界霸權與維護霸權的斗爭中都希望把它拉到自己的陣營中去, 義大利在國際舞台上成了一個似乎左右逢源的被選擇的對象。另一方面, 義大利國力相對薄弱, 屬於二等國家, 沒有獨立的實力去實現其霸權目標, 而只能傍依某一強國集團, 利用列強爭霸破壞穩定所帶來的裂隙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倫敦條約》允諾了它的全部野心: 取得蒂羅爾和伊斯特利亞以完成「民族統一」, 在亞得里亞海獲得主宰地位, 在近東及殖民事務中的強國地位得到承認。【12】但是, 以戰勝國身份出席戰後分贓會議的義大利, 在巴黎卻被作為一個無足輕重的二等角色來對待,《倫敦條約》未獲承認。盡管義大利通過《聖日耳曼和約》得到了伊斯特利亞、的里雅斯特、特蘭提諾、達爾馬提亞沿岸的一些島嶼和南蒂羅爾, 意奧邊界也向北移到勃倫納山口,兌現了義大利在歐洲的大部分領土要求, 【13】 但英法並沒有滿足義大利對東地中海和非洲的願望: 在小亞細亞, 義大利一無所獲; 在非洲, 沒有一塊前德國的殖民地委任給義大利統治。【14】 凡爾賽因此在義大利人心目中成了「欺騙」的代名詞和一種痛苦的回憶, 他們感到義大利獲得的是一種「殘缺不全的勝利」【15】「義大利贏得了戰爭, 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 盡管有所獲, 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16】凡爾賽帶給義大利的是一種奇恥大辱般的失落感。
墨索里尼正是利用義大利人的這種失落感, 打著修訂主義的旗號, 做著洗雪凡爾賽之恥的許諾攫取政權,凡爾賽體系促成了義大利這種兩面性政策選擇, 而整個20 年代凡爾賽體系的相對穩定則又決定了義大利無須作什麼新的選擇。這種特殊的、矛盾性的兩面政策一直貫穿在20 年代的義大利外交之中。
20 世紀20 年代末30 年代初, 整個世界遭受了經濟危機的劇烈振盪, 凡爾賽和平結構因此而搖搖欲墜。20 年代相對穩定時期潛伏著的民族主義力量又以新的精力復活了, 尤其是德國。德國政府在裁軍會議上提出了與其他大國享有平等權利的要求, 重整軍備的呼聲與日俱增, 隨後的希特勒上台及其所推行的毀約擴軍政策更是讓凡爾賽體系下的歐洲惶惶不安。相對穩定的凡爾賽格局中, 義大利只不過是一個二等角色, 不足為列強所注意, 但是動盪的凡爾賽格局卻使它成了一個為列強所爭取的對象。希特勒早在《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中就已把義大利作為爭取的對象和有用的同盟者。英國認為,「在這個階段, 義大利似乎不是一個主要威脅」, 比起「德國的納粹統治來, 還不那麼咄咄逼人, 還不那麼無孔不入」,【17】 應予爭取, 甚至還有一些英國政客看中義大利跟自己一樣超脫於法德沖突之上, 稱它是「歐洲和平的關鍵」【18】。法國雖和義大利有矛盾, 20年代兩國關系一直互不融洽, 但是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毀約擴軍, 也想爭取義大利。法西斯義大利在歐洲舞台上似乎左右逢源。
在國際舞台的風雲變幻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義大利由於本國的實力所限,始終傾向避免與其他大國直接交手,它最擅長的是仔細選擇同盟夥伴以從中漁利。正如義大利外交政策的研究專家保羅??克雷莫納在1938年所說的:「義大利的外交政策從未受抽象的理念所支配,沒有哪個地方比他的祖國更廣泛地將馬基亞維利的警句應用於單純的政治術。」這種騎牆外交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實在是被義大利演繹得淋漓盡致了。這種政策也是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最終失敗乃至退出戰爭的重要原因。

⑨ 義大利 家門口掛著紅白旗子或綠白旗子 那是什麼意思

國旗的顏色

⑩ 奧運頒獎儀式為什麼有的國家升兩面旗幟!

應該是並列的
拳擊、柔道等項目都是2個銅牌的
所以升旗的時候,最高的是金牌的國家,一邊是銀牌的國旗,另一邊就是兩個銅牌得主的國旗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為什麼掛兩面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人種怎麼樣 瀏覽:422
印度孟買冬天多少度 瀏覽:135
印尼盧比英語怎麼讀 瀏覽:501
伊朗和瑞典哪個國力強 瀏覽:855
中國哪裡產翡翠和玉 瀏覽:267
印度傳說中的眾神之車是什麼 瀏覽:258
航運從美國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24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4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7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6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