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義大利都靈主要信的是什麼宗教
可以說整個義大利的大部分人口都信仰羅馬天主教,都靈也是這樣,當然外來穆斯林除外。都靈有許多座教堂,但我至今還沒發現過新教的教堂,全都是天主教的。另外別忘了梵蒂岡就在羅馬城內,舉世聞名的「耶穌裹屍布」就收藏在都靈主教座堂內。
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㈡ 義大利亞簡介一百字
義大利(Italy),全稱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與梵蒂岡 。
㈢ 世界四大宗教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派系:天主教(或稱羅馬公教)、新教(或稱基督新教、耶穌教)和東正教。
⑴基督教的形成和發展
基督教源於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在公元3年,羅馬人征服巴勒斯坦,對猶太人進行殘酷鎮壓。為此,猶太人多次起義,起義失敗使一些人寄希望於宗教,期待"救世主"出現,來拯救受苦的教民。猶太下層民眾中出現一種流傳"救世主"將要來臨的秘密教派,基督教實際上即是由此教派演變而來。最早的該派教徒多為奴隸、被釋放的奴隸和貧苦人民。他們在城市中建立起小組進行活動,以十字架為標志,實行財產共有。但由於其宗教向各民族開放,包括羅馬人在內的各民族人士參加,原來敵視羅馬統治的 精神逐步轉為對現實羅馬統治予以容忍,宣傳愛仇如己,寄希望於來世,鼓勵對國家忠誠,對主人恭順。因此,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布"米蘭赦令",宣布給基督教以合法地位。
⑵羅馬帝國後基督教的發展與分裂
基督教隨著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也出現了羅馬與君士坦丁兩個中心。基督教東、西教會的分離,加上後來對教義的解釋和儀式的差異,彼此相互指責為異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門,斷絕一切往來,正式分裂,成為兩個教派。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稱 東正教會,又稱"正教"。西部自稱為羅馬公教(即天主教)。在西部,教會政治權力擴大,利用特權霸佔了不少領地,對農民進行剝削。教會還出售各種神職、"聖物"、"聖骸"、"贖罪卷"來榨取人民血汗。教會的腐化與利用所謂"異端"鎮壓教徒與人民的反抗,使教會完全成為走上與人民對立的統治集團。教會成為人們反對封建的焦點。德國的教士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閔采爾領導農民起義,使西部統一的教會從此不再存在,宗教改革在北部廣大地區廣泛進行下去。結果,改革後的新教不但出現,而 且在這些國家佔主導地位。基督教從此又分成三個教派。
⑶基督教的擴散與分布
天主教在歐洲主要是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中南歐地區以及美洲地區。信奉新教的國家主要是歐洲北部的國家,如丹麥、瑞典、挪威、冰島、芬蘭、英國以及德國和荷蘭的部分地區,在全世界,新教人數有4.2億,主要在歐洲和北美。東正教原來分布的范圍 為巴爾干半島及中東地區。在歐洲,主要信奉東正教的國家為俄羅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在亞洲,主要是俄羅斯人居住的地區。全世界信仰東正教的人共約1.6億多,主要在原蘇聯,佔60%。
⑷基督教的教義與制度
基督教以《舊約全書》為基本經典,稱為《聖經》。其教義是:
創世說:宇宙和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全善、全智、全愛"。原罪說:上帝所創造的人類始祖亞當、夏娃不聽上帝命令,食伊甸園中禁果,犯了罪。因此,其後代生來就有罪。人們只有信奉救世主耶穌為了贖罪,才能求得死後永生。天堂地獄說:人來到世界,只有信奉神,死後才能使靈魂升入天堂,否則被拋入地獄。入教要經過洗 禮儀式,教徒結婚要在教堂舉行,由神甫主持。節日主要有聖誕節、復活節和聖靈降臨節。
2、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按信奉人數居第二。"伊斯蘭"是順從的意思,其教徒稱為"穆斯林",該教主要分布在中東、北非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
(1) 伊斯蘭教的形成和發展:
在公元前7世紀時,拜占庭和波斯為爭奪東西方在中東地區的商道進行長期的戰爭,使阿拉伯半島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城市蕭條,人民生活困難,社會需求新的出路以擺脫困境。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幼年失去父母,隨伯父到處經商,後與一富孀結婚以提高其社會地位。後來,對宗教產生興趣,自稱得到"安拉"的啟示"受命為聖",從此,開始傳教活動。由於其信仰安拉為宇宙中唯一的神受到當地多神教的反對,不得不從麥加轉向麥地那。在麥地那傳教成功,得到群眾的擁護,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而後又回到麥加,統一了整個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死後,教內通過選舉辦法確立繼承人。利用向異 教徒徵收較重的稅的方法使其信奉伊斯蘭教,使該教迅速傳播.
(2) 伊斯蘭教的傳播:
在阿拉伯帝國以外,伊斯蘭教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及南亞等地區傳播。在西非通過武裝入侵從塞內加爾到奈及利亞的大片地區使伊斯蘭教具有廣泛影響。在東非,伊斯蘭教的傳播有兩條路線,一是沿尼羅河進入蘇丹,一是沿海岸從索馬里一直到莫三比克都留下深刻的印記 。在亞洲,伊斯蘭教的傳播通過伊朗向東,一路經阿富汗進入中亞,在唐時傳入我國西北。另一路進入印度,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都是伊斯蘭教的國家。除以上陸路傳播以外,還有一路是通過海上貿易傳播伊斯蘭教。今天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部、中國東南 沿海的伊斯蘭教區是以此方式傳播來的。
(3) 伊斯蘭教的教派:
穆罕默德死後,圍繞繼承人的問題展開激烈的斗爭。結果,由於政治派別的對立而導致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的派別-遜尼派和什葉派,這種派別的斗爭一直延續到今天。
(4) 伊斯蘭教的教義與宗教制度:
伊斯蘭教的教義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天命觀:認為安拉是獨一的,能創造萬物並能主宰一切穆罕默德神化:穆罕默德是安拉所派使者,專門傳達神的意旨,服從使者就是服從安拉。
相信來世:死去人的靈魂要接受審判,根據今世善惡表現進行懲罰。
"天堂""地獄"觀:今世行善死後可進天堂,反之則下地獄。在宗教儀式上強調念功、禮拜、齋戒、天課、朝覲"五功"。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3、 佛教:
佛教起源與古印度(今尼泊爾),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在信徒方面,曾經盛極一時但目前已經衰落人數較少。
(1) 佛教的興起和衰落: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相傳他是現在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29歲時,深感印度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不合理,下層社會深受生、老、病、死之苦,遂離家出走,35歲時得道,創立佛教,獲得貧苦人的支持。當時的印 度社會,上層種姓殘酷壓迫和剝削下層種姓社會,社會矛盾十分復雜而尖銳,這就給佛教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釋迦牟尼為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神創說,提出"眾生平等"。
(2) 教派:
佛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個教派。
"乘"的含義是指道路的意思。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如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是把釋迦牟尼當成教主,大乘則把他當作法力無邊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主張求得修持者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當修持成佛"普渡眾生",從哲學宇宙觀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
大乘佛教在公元前1世紀時傳到中亞,並由此傳到中國,再傳到朝鮮和日本,因此大乘佛教又被稱為北傳佛教。小乘佛教的傳播路線是向南通過海路,流行於今天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也稱南傳佛教。
在我國的西藏、內蒙及蒙古人民共和國還有一種佛教稱為喇嘛教,該教是由印度傳入的密教、大乘佛教與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相結合的產物。
(3) 佛教的基本教義與節日:
佛教的基本教義有:
四諦:苦、集、滅、道。苦:生、老、病、死;集:原因在於慾望與愚昧;滅:修行;道:解脫的手段與方法。
十二因緣:人的苦難是由十二個彼此成為條件的因果聯系的環節造成的。
"因果報應"和"生死輪回":符合佛教規范作了好事,來世可得到好的轉生與報應,否則會變成牲畜,墮入地獄。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佛教的節日有:佛誕節、涅盤節、佛成道日。
4、道教的起源與發展
道教始自東漢的張陵,至其子張衡、其孫張魯乃集大成。道教的教義是以道家對儒家的反動思想,也就是"無"的世界觀思想為基礎,此外又由於不滿東漢王朝的政治,轉而以宗教表現其志向。道教具有強烈的民間色彩,除各種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義舍,以便利信徒 ,於是逐漸成為龐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然不可否認者,其對儒家、佛教的義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謙之,完成道教豐富而組織化的教理體系,信徒也擴展到上階層。經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間互有離合;其間,道教在理論、實際兩方面皆得均衡發展 。有宋一代,道教與佛教給予儒家哲學有極大的影響。
關於道教的發展,最早是淵源於古代的巫術,及秦漢時的神仙方術,復融合陰陽五行、讖緯、咒術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統,並導入佛教思想而發展之。東漢順帝(西元一二五——一四四年在位)時,張陵倡導五斗米道,尊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 至此,道教已經逐漸形成。
漢靈帝(西元一六七——一八九年在位)時,張角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別,奉《太平清領書》為主要經典,以"善道"教化徒眾,並以符水為人治病,徒眾數十萬,遍布青、徐等八州,與張衡、張魯的五斗米道成為當時農民起義的基礎。
其後有《老子化胡經》出現,鼓吹老子西遊化胡成佛、佛為道教弟子的"老子化胡說"。到了東晉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朴子》內篇,整理並闡述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理論,將道教的思想內容體系化,成為道教的基本典籍。東晉末年,孫恩、盧循等人 也曾利用五斗米道組織農民起義。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年間(西元四四○——四五○年),嵩山道士寇謙之在魏太武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一年在位)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參考佛教的儀禮而制訂樂章,誦誡新法,確立道 教的國教化,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未久,南朝宋的廬山道士陸修靜與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經書,編著齋戒儀范,道教的理論與組織形式因之愈臻完備,稱為"南天師道"。
至唐代,道教的發展愈加隆盛。陶弘景的法孫王遠知融和南北天師道,成為唐代道教興盛的重要基礎。唐代的歷代君主,廣建老子廟、道觀,並於科舉考試中加入《道德經》一科。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太宗下詔將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此種"道先佛後"的政策 於是成為唐代一貫的方針。唐高宗(西元六四九——六八三年在位)以老子為唐代王室的祖先,並封以"太上玄元皇帝"的尊號,令諸州各建道觀一所。玄宗(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之時,更進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推崇玄學,並以《老子》、《莊子 》、《列子》等諸典籍為"真經"。唐末五代,杜光庭致力於整理道教典籍,集道教儀禮的大成。呂洞賓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又以斷除貪、瞋、痴取代對劍術的研習,對北宋道教教理的發展影響頗大。宋真宗(西元九九七——一○二二年在位)時,敕令王欽若、張 君房等人編輯道藏,其中以《雲笈七簽》一二二卷為代表作,此外也大建道觀。宋徽宗(西元一一○○——一一二五年在位)曾自命"教主道君皇帝",詔令天下訪求道教仙經,校定鏤板,刊行全藏,又於太學置《道德經》、《莊子》、《列子》等科之博士,一時道教大盛 。
唐宋以後,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凈明各宗派逐漸合流,至元代歸並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立"全真教",金元之際又有劉德仁創立"大道教"(後稱真大道教),蕭抱珍創立"太一道",均行於河 北,然歷時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極一時。在當時,全真教與天師道同為道教的二大主流。王重陽極力調和釋、道、儒三教的說法,去除咒術、迷信的要素,強調佛教(尤以禪宗)的教理與出家主義。他的七大弟子稱為"七真人",其中以丘處機尤見重於元太祖(西元一二 ○六——一二二八年在位)。元世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九四年在位)時,由《老子化胡經》而引起一場激烈的佛道論爭,道教失敗,於是在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詔令禁斷道教。由是,道教發展大受打擊,教團勢力也逐漸衰微。此後,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 真兩大教派,明代仍繼續流傳,至清代則漸次式微。在早期,道教勢力興盛時,教團組織每與國家權力相互結合,因此形成特殊階層及專事修道者的宗教;及至道教逐漸衰微時,則轉而注重民眾的宗教欲求,處處以民眾生活與日常倫理為基礎,於是有"民眾道教"之稱,同 時大量的善書與寶卷等也應運而出,這就是所謂民眾道教的經典。
道教主張人類的根本希望在於獲得現世的幸運、幸福、長壽、繁榮,為達此一理想,乃積極勸人為善,舉行除災招福、祈禱咒術等的儀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僅其順應性、適應性的幅度擴展,就是信徒階級也因此而增廣。道教的派別雖多,然一般而 言,其基本信仰與教義仍在"道",認為道乃"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並謂宇宙、陰陽、萬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後的民眾道教則或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為歷史人 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學問之神)、呂祖、關聖帝君、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極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煉的具體方法,有:服餌(服用仙葯)、導引(一種柔軟體操)、胎息(又稱服氣、行氣,系將宇宙的元氣吸入體內,以期不老不死的呼 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術(采陰補陽之法)、辟穀(避食由不純之氣所長成的谷類)、內丹、外丹等。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等。
㈣ 義大利的簡介,要簡介,速度
意 大 利 概 況
國名: 義大利 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taly, la repubblica italiana)
獨立日:3月17日(1861年)
國慶日:6月2日(1946年)
全國解放日:4月25日(194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紅三色。義大利原來國旗的顏色與法國國旗相同,1796年才把藍色改為綠色。據記載,1796年拿破崙的的義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正式規定綠、白、紅三色旗為共和國國旗。
國徽:呈圓形。中心圖案是一個帶紅邊的五角星,象徵義大利共和國;五角星背後是一個大齒輪,象徵勞動者;齒輪周圍由橄欖枝葉和橡樹葉環繞,象徵和平與強盛。底部的紅色綬帶上用義大利文寫著「義大利共和國」。
國名由來:
義大利全稱「義大利共和國」,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寧半島及西西里,撒丁等島嶼。北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南斯拉夫接壤,東西南三面臨亞得里亞海和地中海。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義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國歌:《馬梅利之歌》
國花:雛菊
國石:珊瑚
自然地理:30131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有阿爾卑斯山脈和亞平寧山脈。意、法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居歐洲第二;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和歐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納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馬焦雷湖等。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人口:5788.82萬萬(2003年底)。94%的居民為義大利人,少數民族有法蘭西人、拉丁人、羅馬人、弗留里人等。講義大利語,個別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羅馬 (rome / roma) ;人口:264.4萬(1999年底)。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共103個省,8088個市(鎮)。20個行政區是:皮埃蒙特、瓦萊達奧斯塔、倫巴第、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托、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利古里亞、艾米利亞-羅馬涅、托斯卡納、翁布里亞、拉齊奧、馬爾凱、阿布魯齊、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亞、西西里島、撒丁島。
㈤ 義大利的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經濟城市交通宗教等情況
義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緯36°28′~47°6′,東經6°38′~18°31′之間。其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亞平寧半島占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義大利陸界北部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
地形
義大利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Alpi)中部有亞平寧山脈。意、法邊境的勃朗峰(MonteBianco,MontBlanc)海拔4810米,居歐洲第二;多火山和地震,亞平寧半島西側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大的活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po),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南坡,水能蘊藏豐富。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LagodiGarda)、特拉西梅諾湖(LagoTrasimeno)馬焦雷湖(LagoMaggiore)、科摩湖(LagodiComo)等。
氣候
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根據義大利各地不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全國分為以下三個氣候區:南部半島和島嶼區、馬丹平原區和阿爾卑斯山區。這三個區的氣候各有不同的特點。南部半島和島嶼地區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大西洋氣團占優勢,夏季為熱帶氣團,冬季為溫帶氣團。義大利南部1月份平均氣溫為2~10℃,7月為23~26℃。巴丹平原屬於亞熱帶和溫帶之間的過渡性氣候,具有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氣壓較低,氣候潮濕。在米蘭、博洛尼亞帶,冬季常有大霧籠罩,有時下雪。巴丹平原區夏季較熱,冬季較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2~4℃,7月份20~24℃。阿爾卑斯山區是全國氣溫最低的地區,冬季下雪較多月份平均氣溫為-12℃~1℃,7月份為4~20℃。阿爾卑斯山區的氣候有明顯垂直分布的特點,隨著地勢的增設,氣溫逐漸下降。在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區地帶,由於高山擋住了來自北歐的寒流,加上湖水的調節作用,故氣候溫和。在西北部的利古里亞大區,由於山地和海水的影響,氣候十分宜人。熱那亞1月份平均氣溫為7℃,該區可種植各種南方作物,如橄欖、葡萄、柑桔和桃。這一地區奇花異草很多,聖雷莫是義大利有名的花卉中心,當地人種植的各種鮮花每年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
㈥ 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是什麼呢
宗教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不同地區生活的人類,在其文化的發展的演化中,產生了不同的宗教類型,有的宗教在歷史的長河中最終消失了,而有的宗教卻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揚壯大,讓更多的人信仰,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佛教起源於現今尼泊爾進內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距今的歷史已經超過了2500年,佛教自起源之後主要向東傳播,主要的傳播途徑有南北兩個方向。佛教往北傳播稱為「北傳佛教」,主要傳播到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家;佛教往南傳播稱為「南傳佛教」,主要傳播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家。目前佛教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而作為佛教起源地的印度,目前主要信仰的已經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了。
㈦ 世界上有國家地圖像靴子的是什麼國家
世界上有國家地圖像靴子的是義大利。
義大利(Italy),全稱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 。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稱「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義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G8、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 。
㈧ 義大利文化
文化
提起文明古國義大利,人們立刻會聯想到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古羅馬帝國、於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的龐貝古城、聞名 比薩斜塔於世的比薩斜塔、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佛羅倫薩、風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古羅馬競技場……龐貝古城遺址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世界遺產之一。公元79年,龐貝古城被附近的維蘇威火山噴發後淹沒,後來經過義大利考古學家挖掘,人們從龐貝古城遺址可以看出古羅馬時代的社會生活。
公元14-15世紀,義大利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伽利略等文化與科學巨匠對人類文化的進步作出了無可比擬的巨大貢獻。如今,在義大利各地都可見到精心保存下來的古羅馬時代的宏偉建築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繪畫、雕刻、古跡和文物。
文藝復興
義大利才是近代文明思想的誕生地。
龐貝古城遺址照亮人類近代文明之路的既不是葡、西兩國的地理大發現,也不是法國的啟蒙運動,更不是喜愛莎士比亞劇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而是14~16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這支火炬!
文藝復興誕生在西西里島所屬的義大利。歐洲的文藝復興奏響了政治學說發展的序曲,由馬基雅維利、格勞秀斯、斯賓諾莎、霍布斯、米爾頓和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提倡「自然權利」、「社會契約」、「人民革命權」以及「三權分立」。有人說文藝復興否定了封建特權。在文藝復興的過程中,藝術創作的內容也逐漸由神和宗教故事變為普通人,以致底層民眾。因此,文藝復興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作用也是不用否認的。 義大利在中世紀,封建特權、門第觀念是天經地義。
獨立日:3月17日(1861年)。
義大利國徽國慶日:6月2日(1946年)。
全國解放日:4月25日(194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紅三色。義大利原來國旗的顏色與法國國旗相同,1796年才把藍色改為綠色。據記載,1796年拿破崙的義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正式規定綠、白、紅三色旗為共和國國旗。
國徽:呈圓形。中心圖案是一個帶紅邊的五角星,象徵義大利共和國;五角星背後是一個大齒輪,象徵勞動者;齒輪周圍由橄欖枝葉和橡樹葉環繞,象徵和平與強盛。底部的紅色綬帶上用義大利文寫著「義大利共和國」(Repubblica Italiana)。
國球:足球。
國花:雛菊。
國石:珊瑚。
人口:60,114,021(2009年)。94%的居民為義大利人,少數民族有法蘭西人、拉丁人、弗留里人等。講義大利語,個別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義大利境內還有兩個主權袖珍國:梵蒂岡和聖馬利諾。
首都:羅馬 (Rome)
語言:義大利語(Italian)
國家政要:總統喬治·納波利塔諾 (Giorgio Napolitano) ,2006年5月當選;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Silvio Berlusconi),2008年5月任職;參議院議長雷納托·斯基法尼 (Renato Schifani),2008年4月當選 。眾議院議長詹弗蘭科·菲尼 (Gianfranco Fini),2008年4月當選。
編輯本段
國家概況
義大利的全稱是「義大利共和國」,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西與法國,北與瑞士,奧地利,東與斯洛維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亞得里亞海和第勒尼安海(都是地中海的子海)。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 義大利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義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關聯歷史: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德國、義大利的統一,改變了維也納體系的歐陸均勢。
工業主要集中在北部,有米蘭,都靈,熱那亞的三角地區。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機械·化學·電子·紡織等。都靈是汽車城,米蘭是化學工業基地,熱那亞為造船工業。東部和中部,新興工業區,以中小企業集聚,多輕工業。南部西西里島以煉油工業為主,石油從北非·中東進口,塔蘭托建立在南部港口基礎上,便於進口鐵礦石和產品向國際市場輸出。
旅遊業發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重要來源。旅遊業營業額達150萬億里拉(約合714億多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凈收入約53萬億里拉(約合252億多美元)。對外貿易是義大利經濟的主要支柱,外貿連年順差,是繼日本、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貿易順差國。進口主要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國外市場主要在歐洲,進出口主要對象為歐盟和美國以及東亞和拉美地區。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歷史沿革
據古代神話,傳說羅慕路斯(Lomulus)和他的孿生兄弟雷穆斯(Lemus)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事實上,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義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從公元前900年開始,伊特魯里亞文明開始發展,而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古羅馬人佔領了伊特魯里亞城。
新羅馬共和國延伸到義大利南部,在公元前241年的第二次迦太基戰爭(Sekond Punic War)後,將西西里納入自己的版圖。公元前202年,羅馬擊敗了迦太基,將西班牙和希臘納入版圖。在凱撒的統治下,羅馬征服了高盧和埃及。而在凱撒被刺殺以後,凱撒的養子屋大維(Octavius)擊敗了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於公元前27年建立了古羅馬帝國,並被尊為奧古斯都·凱撒(Augustus Kaesar)。君士坦丁大帝(Empelor Konstantine)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並於公元330年遷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但不久就被哥特人和汪達爾人滅亡。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里,匈奴人和阿拉伯人不斷侵入這塊土地。
義大利中世紀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北部強大城邦的崛起。15世紀,文藝復興造就了多那太羅(Donat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達·芬奇(Leonaldo da Vinci)、拉斐爾(Raffaello)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藝術天才。到了16世紀早期,義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在拿破崙於1796年入侵之後,消失了幾個世紀的統一跡象又重新顯現。19世紀60年代,在愛國者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和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的努力下,統一運動(義大利復興運動)蓬勃開展。1861年,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國王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成為了統治者。
義大利國家統一之後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資本主義殖民道路並且以強國的姿態出現在歐洲的政治外交中,在19世紀60到80年代成功蠶食了東非紅海沿岸的交通要地厄利垂亞和南索馬里;1912年奪取了北非的利比亞和愛琴海羅德諸島嶼;1921年,墨索里尼(於1945年4月被義大利游擊隊擊斃)(Mussolini)的法西斯黨掌握了國家大權。與德國日本相繼簽訂了「鋼鐵同盟」和"反共產協定"等一系列條約成立了軸心國集團企圖重新瓜分世界。二戰前夕在歐洲取得了阿爾巴尼亞,在非洲佔領了衣索比亞,1940年義大利勢力范圍遍及地中海、北非、東非達到鼎盛。隨後在與英國遠征軍的戰斗中遭受一連串的打擊後萎縮,並於1943年投降退出軸心國集團,海外領地崩潰,二戰後只保留了南索馬里的統治權直到1960年。
義大利是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時的六個創始國之一。該國的經濟曾在二戰後以3倍於二戰前的增長速度飛速發展,被當時的西方媒體稱之為阿爾卑斯山南面的奇跡,在當時只有日本和德國增長速度比義大利更高。70年代由於紅色旅等恐怖組織的猖獗以及石油能源產品大幅漲價義大利的經濟開始疲軟。但在20世紀80年代後義大利經濟又一次騰飛並首次超過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但進入90年代又遭遇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巨大的賄賂丑聞震驚全國。為了加入歐洲貨幣聯盟(EMU),義大利不得不進行財政緊縮。另外,在1992年一些著名的反黑手黨法官被暗殺之後,義大利果斷地展開了打擊西西里黑手黨(Mafia)的斗爭。
從2001年起,媒體巨頭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一直擔任該國的總理,領導著右翼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他在任期間引起了很多人的失望,尤其是AC米蘭的球迷,因為作為米蘭老闆,已經好幾年不買好的球員了,但是最近他又自掏腰包買了伊布拉希莫維奇和羅比尼奧。
2006年4月,羅馬諾·普羅迪領導的中左翼聯盟在義大利議會選舉中以微弱優勢戰勝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翼聯盟。普羅迪出任義大利總理。
2008年4月,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聯盟在義大利議會選舉中再次獲勝,貝盧斯科尼也成為義大利戰後第62屆政府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