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小提琴製作中心在哪裡

義大利小提琴製作中心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0-18 22:19:04

① 有關小提琴的所有知識

小提琴(violin)是一種超擦奏管弦得鳴提樂器。它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是現代管弦樂隊弦樂組中最主要的樂器。它在器樂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現代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緻的工藝技術。它的發音近似人聲,適於表現溫柔、熱烈、輕快、輝煌以至最富於戲劇性的強烈感情。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著名作曲家寫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經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這種樂器上發展了精湛的演奏藝術。小提琴既可以合奏,又可以進行獨奏。小提琴是一個四條弦的弓弦樂器,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和高音成員(該族系中的其它成員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現代小提琴起源於義大利的克瑞莫納,在1600-1750年間成為最大的小提琴製作中心。著名的有:Amati,Stradivari,及 Guarneri;他們製造的樂器現今都是無價之寶。小提琴的五度定弦為:g, d1, a1, e2, 音域超過3 個半組,是所有管弦樂團必不可少的正規樂器。

② 小提琴的前身起源於哪個國家

義大利
通常所說小提琴前身維奧爾,在構造、調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對現代小提琴的形成都無決定性影響。
現代小提琴起源於義大利的克瑞莫納,在1600-1750年間成為最大的小提琴製作中心。著名的有:
Amati, Stradivari,及 Guarneri;他們製造的樂器現今都是無價之寶。

維奧爾 viol
擦奏弦鳴樂器。16~18世紀流行於歐洲。它的形制、
結構、音色、演奏方式等,雖與小提琴相近,但有明顯
不同。如下表:
維奧爾有多種樣式,大致可分為標準式及特殊式兩
種:
標準式維奧爾 主要指17世紀一組高音、次中音和
低音3種維奧爾,均為6弦。另一種是法國式低音維奧爾,
通常7弦。16世紀後半葉,維奧爾成為歐洲的重要樂器。
17世紀中葉維奧爾在英國達到了它的黃金時代,當時的
樂曲大多由高音、次中音、低音各兩件維奧爾來演奏。
其中低音維奧爾又可作為獨奏樂器,最為重要。17世紀
歌劇興起後,歐洲音樂從復調音樂轉向主調音樂,樂曲
偏重於女高音聲部,高音及次中音維奧爾逐漸被更近似
人聲的小提琴所取代。
特殊式維奧爾 ①上低音維奧爾:18世紀流行於德
國。琴頸甚寬,製成「ㄇ」形,其上張曲調弦 6根,另
有共鳴弦若干在「ㄇ」形的琴頸中通過,演奏者可用左
手拇指撥弦。J.海頓曾為它寫過 125首三重奏曲。②小
低音維奧爾:形體略小,16世紀流行於英國,常用於演
奏通奏低音和旋律的裝飾變奏部分。17世紀為低音維奧
爾所取代。③利拉維奧爾:17世紀流行於英國,比小低
音維奧爾略小,6弦。因其按擦弦利拉(中世紀的一種雷
貝克)的方式演奏而得名。④最高音維奧爾,17世紀創
制於法國,發音比高音維奧爾高四度。⑤抒情維奧爾:流
行於18世紀,無品,有7根旋律弦,其下方附有7或14根
與旋律弦同音的共鳴弦,持琴如小提琴。J.S.巴赫、J.
海頓、G.普契尼的作品中均有應用。⑥倍低音維奧爾:
音域比低音維奧爾低八度,是現代低音提琴的前身。
古典樂派作曲家為維奧爾寫有奏鳴曲。18世紀以後
為提琴族樂器所取代。20世紀新古典主義樂派興起,巴
羅克時期的樂器又得到復活,維奧爾又為一些作曲家所
採用。

義大利哪裡是製造小提琴出名的

[高檔小提琴]

高檔小提琴
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 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④ 誰有關於小提琴的資料啊

樂器簡介
現代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 小提琴
為精緻的工藝技術。小提琴音色優美,接近人聲,音域寬廣,表現力強,從它誕生那天起,就一直在樂器中佔有顯著的地位,為人們所寵愛。如果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就是樂器的「王後」了。 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著名作曲家寫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經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這種樂器上發展了精湛的演奏藝術。小提琴既可以合奏,又可以進行獨奏。 小提琴是一種四條弦的弓弦樂器,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和高音成員(該族系中的其它成員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現代小提琴起源於義大利的克瑞莫納,在1600-1750年間成為最大的小提琴製作中心。著名的有:Nicola Amati (尼古拉·阿馬蒂),Antonio Stradivari(安東尼奧·斯特拉底瓦里),及Giuseppe Guarneri (吉塞浦·瓜奈里);他們製造的樂器至今都是無價之寶。小提琴的五度定弦為:g, d1, a1, e2, 音域超過3 個半組,是所有管弦樂團必不可少的正規樂器,也是樂器之後。
編輯本段形狀構造
小提琴由30多個零件組成。其主要構件有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腮托、琴弓、面板、側板、音柱等。 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為:A弦,E弦,D弦和G弦。 小提琴主要構件
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雲杉製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小提琴的音質基本上取決於它的木質和相應的結構,取決於木材的振動頻率和它對弦振動的反應。優質琴能把發出的每個聲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樣靈敏地傳播出去。 小提琴有琴弦4根。原均為羊腸制的裸弦,約從18世紀起,低音G弦常包以銀絲,使其反應靈敏。現代則將G、D、A3根弦用纏金屬絲的羊腸弦或鋼絲纏弦,晚近也用尼龍弦。E弦改用鋼絲弦,使其在高音區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製作成現代這種樣式,並非完全從形態美觀出發,而是有其音響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鳴良好,發音洪亮;琴的腰身狹窄,便於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條,除防止木板開裂外,對琴的音質也起一定作用。面板與背板中間有音柱支撐,其位置變化對小提琴音色影響明顯。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響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軟,或 小提琴琴弓
漆得不勻,都會有損於音質。當琴弓與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動時,通過琴馬引起面板振動,又通過音柱使背板振動,E弦振動較少,而G弦振動較大,從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動,並造成共鳴箱的振動。能否使琴聲得以充分發揮,取決於琴弦及其張力、琴馬質量、運弓的壓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種音質都表達出來,還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大小分為 4/1 4/2 4/3 4/4 尺寸適用對照表 規格 尺寸 適合年齡 備注 1/8 255mm 4-5歲 1/4 280mm 6-8歲 1/2 310mm 9-11歲 3/4 335mm 12-14歲 身高稍小的成年人,或身高1.60米左右的人 4/4 356mm 15歲以上 身高1.65以上 1/16 基本上作為模型或者擺設的居多
編輯本段發展簡史
目前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 Jambe de Fer 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但關於小提琴的起源,史學家有許多不同說法,有一說是起源於「烏龜殼琴」,有個年輕人在沙灘上散步,忽然聽到一種悅耳的聲音,他仔細一找,原來是踢到空龜殼,龜殼震動發出的聲音。他回家一琢磨,發明了一種類似空龜殼的樂器。這就是小提琴的開山鼻祖。後來,人們把它演變成現在的樣子,可「萬變不離其中」,小提琴的琴孔還是龜背殼演變的樣子。有說是起源於北非,有說是起源於印度,也有說是起源於西歐等等。有這么一個傳說:5千年前斯里蘭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圓柱形的木頭掏空製成了與我國二胡極為相似的樂器稱瑞凡那 高檔小提琴
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大約產生於十六世紀中葉,那時的許多珍品現在還保存在歐洲一些博物館內。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樂器「里拉」(Lyre),十五世紀,義大利人對其進行了改革,並用馬尾製成弓子拉奏,定名為Violin,即小提琴。後又經過多年演變,小提琴的形成與製作才基本固定下來。 現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里亞·阿瑪蒂在1560年製作於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a)。而至今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應該是安東尼奧·斯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716年製作的「彌賽亞」(Le Messie),也作「Salabue」,這把琴現藏於英國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館。 現藏柏林的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琴
近代小提琴約在1550年就已為人們所熟悉,系由當時流行的樂器雷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變而來。通常所說小提琴前身維奧爾,在構造、調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對現代小提琴的形成都無決定性影響。人們曾普遍認為義大利北部的米蘭、威尼斯、布雷西亞和克雷莫納一帶是小提琴的誕生地。16世紀後期,義大利的小提琴製作業出現了兩個著名的小提琴製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馬蒂父子為代表的克雷莫納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薩洛的加斯帕羅(1540~1609)和他的學生G.P.馬吉尼為代表的布雷西亞制琴派。這兩派製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長,經歷了幾百年,至今仍屬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製作的黃金時代,出現了許多著名小提琴製作家,如N.阿馬蒂、J.斯坦納,以及被人們認為最傑出的製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爾內里等人。阿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較大,音質好,用來演奏室內樂,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紀後期,G.B.維奧蒂贊揚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維奧蒂的老師G.普尼亞尼與N.帕格尼尼喜愛瓜爾內里琴之後,這兩位制琴大師的作品才被人們所欣賞,並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爾內里琴具有在大廳中演奏協奏曲時所需要的音響傳送力。 18世紀後,小提琴製作業的領先地位從義大利轉至法國。這個時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斷改進,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質。法國制琴家N.呂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為典範,把法國的制琴技術和義大利的制琴技術結合在一起。與此同時,法國的F.圖爾特(1747~1835)約在1785年對琴弓的長度、重量、形狀、裝置等方面又進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反映了J.海頓、W.A.莫扎特和 L.van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運弓方面的更大變化等對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隨著貴族與皇室的衰落,音樂也從宮廷走向民間,出現了為公眾服務的交響樂隊和音樂廳。為適應環境的變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紀末~19世紀初,小提琴琴頸加長變細,並向後傾斜:指板變長;琴馬變高,並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銀絲。這些變革的目的是為適應更大的張力。琴弦的增長使琴面上的壓力增大,於是低音梁變長變厚,音柱也加粗,以此獲得更大更有力的聲音。1820年前後L.施波爾發明了腮托,使左手從完全承擔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來。腮托的設置,使左手在換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小提琴
18世紀末,音樂學院在歐洲相繼出現,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從而促進了機器制琴業的發展。法國的米爾庫、德國的米滕瓦爾德都是大量生產小提琴的地方。法國的J.-B.維約姆是 19世紀制琴業的著名人物。 維約姆僱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導下製造小提琴,並以其名為牌號出售。他從世界各地搜集到許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優質琴,把它們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館。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偉大作曲家巴哈曾於1720年為小提琴創作了六首無伴奏作品:三首奏鳴曲,三首古組曲,是小提琴獨奏曲的精華。今天請朋友們欣賞的是:巴哈的《 E大調前奏曲》,選自其第三首無伴奏組曲,由20世紀傑出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 於1988年錄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製作於1740年。 西洋小提琴傳入中國是在清朝末年(約1920年代)。民國初,學堂音樂教育興起,人們對外國音樂發生興趣。從1920年代開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師先後到中國演出,鼓舞了許多熱愛音樂的青年學習小提琴,並隨之在北京,上海,廣州,福建等地創立了音樂專科;許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來華工作,同時也培養了眾多中國自己的教師和演奏家,如:馬思聰,劉天華,冼星海和黎國荃等。從這一時期開始,也陸續出版和翻譯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並有作曲家創作出許多經典的中國小提琴曲,像是《梁祝》和《苗嶺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剛先生所作。 中檔小提琴
從1980年代開始,一批中國自己培養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別在眾多的國際大賽中獲獎,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林耀基教授,並獲得芬蘭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的第五名好成績。請欣賞他1999年演奏的《苗嶺的早晨》,由陳剛根據苗族口笛獨奏編曲。胡坤現在任教於英國梅紐因音樂學校和皇家音樂學院,他使用的是一把製作於1734年的小提琴。 中國在小提琴製造上,近年享有國際聲譽。廣州樂器廠陳錦農所制紅棉牌小提琴,1980年獲美國第4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音質金獎」;北京提琴廠戴宏祥所制小提琴,獲1983年於聯邦德國卡塞爾市舉行的斯波爾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的「音質金獎」。
編輯本段演奏藝術
演奏 高檔獨奏小提琴
藝術的發展 16世紀,小提琴開始在義大利出現時,一般用來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17世紀初,隨著小提琴奏鳴曲的出現,演奏技術也相應發展。C.法里納(約1600~約1640)在1627年的創作中,就采了用雙音、震音、顫音及高把位,並模擬貓叫、狗吠、笛、鼓、吉他等聲音。一些演奏家與作曲家也競相仿效; 於是模擬杜鵑、夜鶯、公雞等聲音的作品,充斥於當時的樂壇。直到17世紀後半葉,義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家A.科雷利才把小提琴藝術引上了正途。
編輯本段演奏要點
小提琴屬於歌唱性的旋律樂器。因此,如何在小提琴上發出歌唱般的豐滿、動聽的聲音,是小提琴演奏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就小提琴的演奏技術來說,有以下各種主要基本功。
運弓
優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發出千變萬化的聲音,就運弓而言,取決於運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壓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觸點這3種因素的不同結合。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幾種:①分弓:一弓演奏一個音,音要拉的干凈,清楚;②連弓:一弓演奏許多音,在很多樂曲中都會用到,是最常用的弓法之一;③頓弓:音與音之間斷開;④跳弓:弓毛離開琴弦。這4類弓法是最基本的,在20世紀中期,連頓弓,即在一弓中連續快速演奏許多音與音之間是斷開的音,被人視為絕技,隨後又出現了「自然跳弓」,即弓毛在琴弦上,而聽起來或看起來像跳弓一樣。所以人們把小提琴演奏藝術稱之為「運弓的藝術」。
音準
歌唱和樂器演奏中所發的音高,能與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稱為音準。有些樂器在製造或調音時就有音準要求。歌唱和樂器演奏過程中,隨時都要通過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控制來解決音準。音準的取得,有賴於敏銳的聽覺、優良的樂器、精湛的技巧與適宜的演出環境。樂器的形體結構、音孔位置、張力變化以及空氣濕度,都與音準有關。就弦樂器講,長時間演奏及氣溫上升,均使弦鬆弛,因此弦樂器音準的突出問題是如何矯正偏低。就管樂器講,雖然氣溫上升使管體略微伸長,但同時氣壓降低,聲速提高,頻率也隨之增高(據實測,氣溫每升10℃可使管樂器發音升高3音分),因此管樂器音準的突出問題是如何矯正偏高。歌唱及弦樂器、管樂器的音準,當有鋼琴伴奏時,都以平均律為准則;但由於平均律的許多音程聽起來並不嚴格協和,所以在獨唱、獨奏、重唱、重奏時,常常需要偏離平均律而趨近純律或五度相生律,才算達到音準要求。
揉弦
揉弦是小提琴,二胡,吉他等弦樂演奏所掌握的最具表現力的演奏技巧之一。在樂句適當的地方加上適當的揉弦,會比沒有揉弦的樂句在聲音上要生動的多。 揉弦是一個小提琴演奏很有表現力的技巧,用它可以來表現不同風格和特徵的每一個音或每一個樂段。揉弦的要點是怎樣找到手的最佳動作,用速度快慢、揉弦寬窄來演奏出每一個樂段獨特的風格和特徵。 肘臂揉弦和手腕揉弦,兩者都要練習。以能夠表現出最好的音樂特徵,來選擇揉弦的速度和寬窄。 有幾種方法,初學者可以試試,可能會有利於學習揉弦: 1.一是做指端關節前後屈仰動作。先在桌子上練,分別練習各個手指一關節向後躺下(不是完全貼在桌子上),再立起的動作,再分別作左右晃動。由快到慢,最後五個指頭一起練習。 2.首先應學會手腕揉弦。其方法可先將手臂放在大腿上或椅臂上,然後將手腕放鬆前後搖動,力求平均,待動作習慣自如後,再放到指板上練習。 同時要注意: 在手腕前後揉動時,帶動手指的關節,手指的觸弦點不能隨著手腕的揉動而移位。在練習手腕揉弦時,可先從三指開始。因為用三指揉動可以使動作更為寬松,然後再練習二指和一指。而練習四指時,還可將三指緊靠四指幫助揉動。這樣的練習會使顫動的效果更為自如。在手腕揉弦練習的基礎上也可逐漸學習和熟悉手臂的揉弦和手指的揉弦。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豐富演奏上的表現力,適應於各種力度和情緒變化的需要。 3.還有大臂揉弦、手指揉弦。大臂揉弦多用於長的重低音,主要體現出樂曲的渾厚和傷感,手指揉弦多用於半拍的高音,可以表現出樂曲的歡快和優美,而想學好這些,前提是熟練的掌握手臂揉弦。
把位
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稱之為把位。靠近琴頭的把位為低把,靠近琴馬的為高把。從一個把位換到另一個把位,稱為換把。換把位的方法有多種,例如空弦換把,同指換把,不同指以及泛音換把等。換把時產生非音樂需要的滑音,是技巧訓練不足的標志。滑音可以使音與音之間的連接富於變化,增加一個優美的過度。特別是結合換把使用滑音,是一種富於表現力的演奏手段。
雙音與和弦
小提琴可以同時演奏兩個音甚至是3個音,也可以分奏4個音的和弦,這不僅豐富了它的表現力,並可不依賴其他樂器的伴奏進行單獨演奏。小提琴的三度、六度、八度以及十度雙音音階,是演奏雙音的基礎,也是小提琴家必須終身練習的一項基本功。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顫音、泛音、撥弦等,都是一些高深的技巧。 雙手技巧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音階、雙弦、換把、顫指、泛音、撥奏。 右手技巧有:連弓、分弓、頓弓、跳弓、波弓、擊弓、碎弓 等等。小提琴家的魅力不少在於右手神奇的運弓。 小提琴特殊奏發在總譜中的標記: 撥弦:pizz 恢復正常演奏為arco 靠近琴馬:sul pont恢復正常演奏為ord 加弱音器:con sord摘除弱音器為senza sord 另外在管弦樂里分部為div,齊奏為unis
帕格尼尼
(Paganini 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義大利小提琴大師、作曲家。出生在義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熱那亞。父親是小商人,沒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愛音樂,幼年即學琴,是一個吉他和曼陀鈴業余愛好者。父親教他彈曼陀林並請了一位劇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後又與熱那亞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學習。他幼年充分顯露出音樂才能,不論什麼曲子,他立刻能輕松地演奏出來。同時他還學習作曲。八歲就寫小提琴奏鳴曲。九歲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11歲,在熱那亞舉行公開演奏會,獲極大成功。他13歲開始旅行演出。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十四、五歲時,當時法國著名小提琴家魯道爾夫·克魯采爾,也就是貝多芬寫的《克魯采爾奏鳴曲》所獻給的那個人,聽了他的演奏時被驚呆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盧加宮廷樂隊小提琴獨奏家。1825年後,他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顯示出驚人的才華,表現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演奏將小提琴的技巧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為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技巧影響了後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鋼琴的技巧和作品。他還將吉它的技巧用於小提琴的演奏,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由於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極少,絕大部分系去世後出版。他的作品有《bE大調協奏曲》、《二十四首隨想曲》、《女巫之舞》、《無窮動》、《威尼斯狂歡節》、《軍隊奏鳴曲》、《拿破崙奏鳴曲》、《摩西幻想曲》、《主題變奏曲》、《愛的場面》、《魔女》、《小提琴協奏曲6首》。另外,還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種室內樂曲。1840年5月27日夜,這位被譽為「小提琴之神」和「音樂之王」的人離開了人世,年僅五十八歲。
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
(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 維尼亞夫斯基1835年7月10日出生於波蘭的盧布林,父親是醫生,母親善彈鋼琴。他的音樂天份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被發掘,當他八歲時有位捷克小提琴家聽了他演奏後,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他六歲起便愛上小提琴,八歲已能參加四重奏的演奏。1843年,他八歲時母親帶他投考巴黎音樂學院,這所世界聞名的音樂學院有一條清規戒律,不收12歲以下的外籍學生,在此之前他們曾經拒絕過少年李斯特的入學請求,但是這次院長奧柏破例收下了維尼亞夫斯基。他被巴黎音樂學院接受,進去J.Clavel的小提琴班, 一年後他轉到Lambert Massart的門下,1846年畢業時,他以輝煌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力演奏了維奧蒂《第17小提琴協奏曲》,獲畢業比賽第一名,這時他只有11歲,尚不到巴黎音樂學院的入學年齡。畢業於該校之後他私下 還與Massart學了兩年。1848年他與他的弟弟(彈鋼琴)一起於巴黎開了一場音樂會之後,他們更前往聖彼得堡開了五場非常成功的音樂會,甚至當時已在宮廷中擔任獨奏家的比利時小提琴家Henri Vieuxtemps [韋奧當 (1820-1881)] 也稱贊不已。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蘭,結識了一位波蘭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開始嘗試作曲,同時也感到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有些不足,隔年15歲的他又回到巴黎音樂院學和聲,一年後他便畢業。 當他學生的日子一結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處表演。1851- 1853年光在俄國他就與他的弟弟舉行了200場的音樂會。如此頻繁的演出,除了為他們帶來好評外,也遭致一些負面的批評,其中包括有位俄國作曲家也是樂評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這些天才,並認為這兩兄弟僅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Henryk很快便證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創作並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維尼亞夫斯基與魯賓斯坦在巴黎合作演出。後來魯賓斯坦便極力邀請維尼亞夫斯基與他前往俄國聖彼得堡一同推動音樂發展。從1862年到1868年維尼亞夫斯基便在聖彼得堡新成立的音樂院中任教。 四年後,也就是1872年,維尼亞夫斯基再度展開他的世界巡迴演奏工作。頭兩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與魯賓斯坦共舉行215場表演,結束後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維尼亞夫斯基卻與Paulina Lucca合作繼續次年的演出。如此雖然為他獲得財富,卻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他回到歐洲,隨即繼任Vieuxtemps在Brussels Conservatory的教職到1877年止,然而期間仍不斷舉行音樂會。1876年在德國的巡迴表演,更讓人將他與Sarasate(薩拉薩蒂,西班牙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相比較。 之後維尼亞夫斯基雖然身體狀況每下愈況,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為了經濟需求,他仍不斷巡迴表演,最後於1880年死在莫斯科。 維尼亞夫斯基的一生與俄羅斯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並不是因為他的祖國那時正被沙俄帝國吞並大部分,而是因為19世紀中葉以後俄羅斯的文化逐漸發達,文學、美術、音樂都有很大發展,彼得堡已成為歐洲的文化藝術名城。從1851年到1859年間維尼亞夫斯基多次到俄羅斯演出,在俄國他與鋼琴家魯賓斯坦兄弟二人結成畢生好友,他病重時就住在柴科夫斯基的贊助人梅克夫人家裡,他最終病逝在莫斯科。和一些早慧的天才音樂家一樣,維尼亞夫斯基也未能盡享天年,不滿45歲就離開了人世。在帕格尼尼之後的眾多小提琴家中,維尼亞夫斯基可說是最接近頂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國學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氣質。他不僅能輕松地炫耀過人的技巧,更能另聽眾感動得落淚。他以強烈的抖音(Vibrato)加強他優美動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質。魯賓斯坦稱贊他為:「當代無庸置疑最偉大的小提琴家」 。 維尼亞夫斯基的握弓方式與當時的習慣大不相同:他將右手肘抬得相當高,並且以食指第二關節以上部分壓緊弓。後來許多小提琴家採用此種方式,尤其是俄國學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所稱的『俄國式握弓』應該正是源自維尼亞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維尼亞夫斯基結合了自帕格尼尼之後的嶄新技法,並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從他的馬祖卡舞曲及波蘭舞曲便可證明他深具波蘭民族主義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協奏曲。另外則是在練習曲的創作上(L'ecole moderne與Etudes-caprices),可說是僅次於帕格尼尼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樂性與挑戰性的小提琴練習作品。
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西元1875年2月2日生於維也納,1962年1月29日死於紐約,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四歲時就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小提琴,他的父親是位醫生,同時也是狂熱的業餘小提琴家。後來在奧伯(Jacques Auber)的指導下,當他七歲時便獲得維也納音樂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許入學 — 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學生。 他在那裡跟隨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學習小提琴,並與布魯克納(Bruckner)學習樂理共三年的時間。九歲舉行第一場演出,並空前非凡地在十歲獲得第一名成績。之後他前往巴黎音樂院(Paris Conservatoire)向Wieniawski的老師馬薩(J. L. Massart)繼續學習小提琴。1887年他與四位都較他年長十歲左右的小提琴學生同獲首獎畢業,當時他年僅12歲,至此之後他在琴藝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師的指導。 接下來的數年間,克萊斯勒在音樂事業上的發展並不順利,其間甚至有朝醫學及美術方面發展的舉動,但在無法忘情小提琴的情況下,再度重返樂壇。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則大獲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克萊斯勒返回奧國從軍,1914年因傷退伍並前往美國,但因反德情緒高昂,他只好暫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動。1941年他在紐約街頭漫步時遭車撞傷而不省人事,音樂界一度認為他沒有希望重返舞台。 然而一年後他就重登樂壇,演奏孟德爾頌(F.Mendelssohn)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並且技不減當年。 克萊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為主。年輕時唯恐因自己名氣不夠大,使人不願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舊時期音樂家的風格創作許多樂曲,並將樂曲冠上那些知名音樂家的名字,使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廣為流傳。另外他也改編其他形式的樂曲而為小提琴曲,並為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寫裝飾奏(Cadenza),為後世留下豐富的音樂資源。
薩拉薩蒂

⑤ 找提琴達人~~請教~

我專業是中提琴,會拉小提琴,所以比較了解中提琴和小提琴。

小提琴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現代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緻的工藝技術。它的發音近似人聲,適於表現溫柔、熱烈、輕快、輝煌以至最富於戲劇性的強烈感情。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著名作曲家寫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經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這種樂器上發展了精湛的演奏藝術。小提琴是一個四條弦的弓弦樂器,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和高音成員(該族系中的其它成員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現代小提琴起源於義大利的克瑞莫納,在1600-1750年間成為最大的小提琴製作中心。著名的有:Amati,Stradivari,及 Guarneri;他們製造的樂器現今都是無價之寶。小提琴的五度定弦為:g, d1, a1, e2, 音域超過3 個半組,是所有管弦樂團必不可少的正規樂器。

中提琴外觀和小提琴十分相似。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實、溫暖而豐滿,帶有濃重的鼻音。指法和運弓與小提琴基本相同。中提琴從比中央C低八度音程的C開始,每根弦間隔五度音程,依次為C、G、D及A 音,比小提琴低五度,而比大提琴高了八度。作為獨奏樂器,它缺少小提琴的輝煌性和大提琴的渾厚有力的音響,並且不如小提琴和大提琴那樣在演奏協奏曲時可以和樂隊進行較量。因此作曲家為中提琴寫的協奏曲不多見。

大提琴我在樂隊了解了一些,它的音正好是中提琴四根弦低八度的音,在管弦樂曲中大提琴聲部經常演奏旋律性很強的樂句,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它也是非常為人們所喜愛的獨奏樂器。

了解的不多,不好意思。

至於琴,看你的身材以及日後是否可以堅持下去。如果身材足夠而且希望堅持,直接買個不錯的成人琴就可以了,3000左右應該足夠。如果還要長個子,買個低於500價位的小琴。

我在鄭州上小課,一般是200元一小時,是歌舞劇院的老師,到北京找老師大約1000元左右,比較貴,不管是樂器還是學費都很花錢,做好心理准備吧

⑥ 大提琴和小提琴的聲音有什麼區別

大提琴
cello
擦奏弦鳴樂器。提琴家族中的低音弓弦樂器,室內樂重奏的重要樂器和富有特性的獨奏樂器,是管弦樂隊中的主要成員。演奏時,演奏者坐著將琴靠在身上,將琴夾在兩膝之間,左手按弦,右手持弓。琴下方由一根尖鐵放在地上來支撐琴體。除了頸部稍短,邊側稍深外,大提琴的形狀和小提琴幾乎一樣。大提琴的定弦是C、G、d、a,其音域幾乎 有4個八度。與小提琴和中提琴一樣,大提琴是在16世紀發展起來的。早期的大提琴有 5 根弦,但後來最低的弦被取消。17世紀,大提琴主要是與豎琴、風琴或琉特琴一起作為伴奏樂器使用。17世紀晚期開始有為大提琴所寫的獨奏作品。巴洛克時期後期(1750),大提琴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尤其是其頗具表現力的聲音。以後,作曲家開始為其寫作。18世紀的大提琴作品有J.S.巴赫的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A. 維瓦爾迪、J.海頓等人的大提琴協奏曲 。19和20 世紀 ,A.德沃夏克、D.D.肖斯塔科維奇等人也創作了大提琴與樂隊的協奏曲。在樂隊中,大提琴常與低音提琴配合,擔任弦樂的低音聲部。大提琴聲音豐厚優美,音色迷人,用於演奏憂郁傷感旋律時具有感人的效果。
小提琴
violin
擦奏弦鳴樂器。現代管弦樂隊弦樂組中最重要的樂器 。作為獨奏和重奏樂器�在弦樂重奏和交響樂隊中被廣泛地使用。作為現代弦樂器中最小、聲音最高的樂器,小提琴主要的特點在於其輝煌的聲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豐富、廣泛的表現力。
形制與構造 小提琴由琴身和琴頸兩個主要的部分組成,兩者都是木製的。琴身的頂部表面稱面板,底部稱背板,琴肋稱為側板,三者粘合而成,形成一個空箱,起共鳴箱的作用(加強弦的振動)。琴體內部是一個音柱和低音條,用來傳送弦的振動。琴頸和琴頭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在其頂部是一個弦軸盒,固定調弦軸。在琴的指板和面板上方綳緊了四根羊腸製作的琴弦。纏在弦軸上的琴弦沿著指板,經 過一個稱為琴碼子的木片,連接於另一個木片,稱系弦板 。弓子在琴弦上方擦過時,弦產生振動,發出聲響。接觸琴弦的碼子也產生振動,它的振動反過來經過琴體傳到琴背。面板上有兩個雕刻的音孔,現在通常呈一個F形(因此稱為F孔),它們的作用是讓聲音放出來,同時也用於加強面板上面部分小提琴(靠近琴頸)的振動。小提琴的四根琴弦定音為:G、D、A、E。其中G、D、A3 根弦通常由羊腸製成 ,E 弦有時是鋼絲弦,在此情況下,由於普通的調弦軸不足以承受金屬弦的壓力,因此需要一個特殊的調諧器附加在系弦板上。小提琴的音域有4個八度,從低於中央C的G到高音C上面一個八度的E,另外 ,小提琴演奏家可以製造泛音 ,這進一步向上擴展了樂器的音域 。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包括 運弓 、換 把、音準、揉弦、雙音、和弦、顫音、泛音、滑音、撥弦等。
製作與演奏 小提琴是從1500年左右所使用的弓弦樂器中發展起來的,它們中間有維奧爾琴、雷貝克琴、手臂利拉琴。它此時的准確歷史由於使用了多種多樣的名稱而不是很清楚。現在所稱的viola可能是16世紀這種類型的主要樂器。到1600年為止,盡管仍有多種名稱,但已是現在所使用的樂器了。小提琴製作的主要中心是義大利的克萊蒙納,歷代偉大的小提琴製作家都曾在那裡工作。小提琴的形制設計基本上沒有改變,因此,17和18世紀阿瑪蒂、斯特拉迪瓦里和瓜爾內里製作的樂器現在仍被使用。17世紀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發展主要在義大利和德國。在法國和英國,小提琴主要用於舞曲音樂。18世紀的小提琴音樂創作有了更大的發展,義大利作曲家,如 A.維瓦爾迪 、G.塔爾蒂尼和 P.A.洛卡泰利為小提琴寫了協奏曲;洛卡泰利創作了具有高難度技巧的隨想曲。在德國,J. S.巴赫寫了3首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和 6首無伴奏小提琴帕蒂他與奏鳴曲。同時代的法國作曲家 ,如J. M.勒克萊爾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小提琴音樂。18世紀中葉出版了兩本重要的關於小提琴演奏的著作。18世紀後半葉,小提琴成為樂隊中主要的旋律樂器。現代交響樂隊中使用大約32把小提琴,比任何其他樂器都多。通常它們被分為兩組(第一和第二提琴)。在室內樂中,小提琴保持著主要樂器的地位 ,作為獨奏樂器也越來越重要。19世紀產生了大批偉大的小提琴炫技大師,如I.帕格尼尼和P.de薩拉薩特,小提琴教學在學校和家庭也更加廣泛。20世紀將小提琴融教學與演奏於一身的傑出人物是 F.克賴斯勒 。他下一代的演奏家包括J.海費茨、D.F.奧伊斯特拉赫、I.斯特恩和Y.梅紐因等。多數的作曲家都為獨奏小提琴寫過作品,其中包括奏鳴曲和協奏曲等。

⑦ 義大利哪裡是製造小提琴出名的

[高檔小提琴]
高檔小提琴
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
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⑧ 小提琴有關資料

樂器簡介
現代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 小提琴
為精緻的藝術。小提琴音色優美,接近人聲,音域寬廣,表現力強,從它誕生那天起,就一直在樂器中佔有顯著的地位,為人們所寵愛。如果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就是樂器中的「王後」了。 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著名作曲家寫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經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這種樂器上注入了靈魂,發展了精湛的演奏藝術。小提琴既可以合奏,又可以進行獨奏。 小提琴是一種四條弦的弓弦樂器,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員(該族系中的其它成員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現代小提琴起源於義大利的克瑞莫納,在1600-1750年間成為最大的小提琴製作中心。著名的制琴大師有:Nicola Amati(尼古拉·阿馬蒂),Antonio Stradivari(安東尼奧·斯特拉底瓦里),及Giuseppe Guarneri (吉塞浦·瓜奈里);他們製造的樂器至今都是無價之寶。小提琴的五度定弦為:g, d1, a1, e2, 音域超過3 個半組,是所有管弦樂團必不可少的樂器,也是樂器之後。
編輯本段形狀構造
小提琴由30多個零件組成。其主要構件有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腮托、琴弓、面板、側板、音柱等。 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為:E弦,A弦,D弦和G弦。 小提琴主要構件
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雲杉製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小提琴的音質基本上取決於它的木質和相應的結構,取決於木材的振動頻率和它對弦振動的反應。優質琴能把發出的每個聲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樣靈敏地傳播出去。 小提琴有琴弦4根。原均為羊腸制的裸弦,約從18世紀起,低音G弦常包以銀絲,使其反應靈敏。現代則將G、D、A3根弦用纏金屬絲的羊腸弦或鋼絲纏弦,晚近也用尼龍弦。E弦改用鋼絲弦,使其在高音區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製作成現代這種樣式,並非完全從形態美觀出發,而是有其音響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鳴良好,發音洪亮;琴的腰身狹窄,便於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條,除防止木板開裂外,對琴的音質也起一定作用。面板與背板中間有音柱支撐,其位置變化對小提琴音色影響明顯。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響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軟,或 小提琴琴弓
漆得不勻,都會有損於音質。當琴弓與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動時,通過琴馬引起面板振動,又通過音柱使背板振動,E弦振動較少,而G弦振動較大,從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動,並造成共鳴箱的振動。能否使琴聲得以充分發揮,取決於琴弦及其張力、琴馬質量、運弓的壓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種音質都表達出來,還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尺寸適用對照表 規格 尺寸 適合年齡 備注 1/16 基本上作為模型或者擺設的居多 1/8 255mm 4-5歲 1/4 280mm 6-8歲 1/2 310mm 9-10歲 3/4 335mm 11-12歲 身高稍小的成年人,或身高1.60米左右的人 8/7 340mm 13-14歲 市面上很少有這種琴了 4/4 356mm 15歲以上 身高1.65以上
編輯本段琴弓
琴弓作為樂器的附加物,最早出現在拜占庭帝國時代,但其價值就如平民老百姓一般身份低下,究其原因是與彈撥方法所產生的聲音相比,運弓生成的音質實在是太弱。到11世紀伊斯蘭征服者入侵西班牙時,把琴弓帶到了歐洲,不到100年的時間即為西歐社會所熟悉,並被廣泛使用。
編輯本段發展簡史
目前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 Jambe de Fer 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但關於小提琴的起源,史學家有許多不同說法,有一說是起源於「烏龜殼琴」,有個年輕人在沙灘上散步,忽然聽到一種悅耳的聲音,他仔細一找,原來是踢到空龜殼,龜殼震動發出的聲音。他回家一琢磨,發明了一種類似空龜殼的樂器。這就是小提琴的開山鼻祖。後來,人們把它演變成現在的樣子,可「萬變不離其宗」,小提琴的琴孔還是龜背殼演變的樣子。有說是起源於北非,有說是起源於印度,也有說是起源於西歐等等。有這么一個傳說:5千年前斯里蘭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圓柱形的木頭掏空製成了與我國二胡極為相似的樂器稱瑞凡那 高檔小提琴
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大約產生於十六世紀中葉,那時的許多珍品現在還保存在歐洲一些博物館內。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樂器「里拉」(Lyre),十五世紀,義大利人對其進行了改革,並用馬尾製成弓子拉奏,定名為Violin,即小提琴。後又經過多年演變,小提琴的形成與製作才基本固定下來。 現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里亞·阿瑪蒂在1560年製作於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a)。而至今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應該是安東尼奧·斯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716年製作的「彌賽亞」(Le Messie),也作「Salabue」,這把琴現藏於英國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館。 現藏柏林的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琴
近代小提琴約在1550年就已為人們所熟悉,系由當時流行的樂器雷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變而來。通常所說小提琴前身維奧爾,在構造、調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對現代小提琴的形成都無決定性影響。人們曾普遍認為義大利北部的米蘭、威尼斯、布雷西亞和克雷莫納一帶是小提琴的誕生地。16世紀後期,義大利的小提琴製作業出現了兩個著名的小提琴製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馬蒂父子為代表的克雷莫納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薩洛的加斯帕羅(1540~1609)和他的學生G.P.馬吉尼為代表的布雷西亞制琴派。這兩派製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長,經歷了幾百年,至今仍屬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製作的黃金時代,出現了許多著名小提琴製作家,如N.阿馬蒂、J.斯坦納,以及被人們認為最傑出的製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爾內里等人。阿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較大,音質好,用來演奏室內樂,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紀後期,G.B.維奧蒂贊揚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維奧蒂的老師G.普尼亞尼與N.帕格尼尼喜愛瓜爾內里琴之後,這兩位制琴大師的作品才被人們所欣賞,並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爾內里琴具有在大廳中演奏協奏曲時所需要的音響傳送力。 18世紀後,小提琴製作業的領先地位從義大利轉至法國。這個時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斷改進,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質。法國制琴家N.呂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為典範,把法國的制琴技術和義大利的制琴技術結合在一起。與此同時,法國的F.圖爾特(1747~1835)約在1785年對琴弓的長度、重量、形狀、裝置等方面又進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反映了J.海頓、W.A.莫扎特和 L.van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運弓方面的更大變化等對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隨著貴族與皇室的衰落,音樂也從宮廷走向民間,出現了為公眾服務的交響樂隊和音樂廳。為適應環境的變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紀末~19世紀初,小提琴琴頸加長變細,並向後傾斜:指板變長;琴馬變高,並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銀絲。這些變革的目的是為適應更大的張力。琴弦的增長使琴面上的壓力增大,於是低音梁變長變厚,音柱也加粗,以此獲得更大更有力的聲音。1820年前後L.施波爾發明了腮托,使左手從完全承擔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來。腮托的設置,使左手在換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小提琴
18世紀末,音樂學院在歐洲相繼出現,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從而促進了機器制琴業的發展。法國的米爾庫、德國的米滕瓦爾德都是大量生產小提琴的地方。法國的J.-B.維約姆是 19世紀制琴業的著名人物。 維約姆僱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導下製造小提琴,並以其名為牌號出售。他從世界各地搜集到許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優質琴,把它們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館。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偉大作曲家巴哈曾於1720年為小提琴創作了六首無伴奏作品:三首奏鳴曲,三首古組曲,是小提琴獨奏曲的精華。今天請朋友們欣賞的是:巴哈的《 E大調前奏曲》,選自其第三首無伴奏組曲,由20世紀傑出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 於1988年錄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製作於1740年。 西洋小提琴傳入中國是在清朝末年(約1920年代)。民國初,學堂音樂教育興起,人們對外國音樂發生興趣。從1920年代開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師先後到中國演出,鼓舞了許多熱愛音樂的青年學習小提琴,並隨之在北京,上海,廣州,福建等地創立了音樂專科;許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來華工作,同時也培養了眾多中國自己的教師和演奏家,如:馬思聰,劉天華,冼星海和黎國荃等。從這一時期開始,也陸續出版和翻譯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並有作曲家創作出許多經典的中國小提琴曲,像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何占豪和陳剛合作的《梁祝》和陳剛所作的《苗嶺的早晨》等。 中檔小提琴
從1980年代開始,一批中國自己培養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別在眾多的國際大賽中獲獎,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林耀基教授,並獲得芬蘭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的第五名好成績。請欣賞他1999年演奏的《苗嶺的早晨》,由陳剛根據苗族口笛獨奏編曲。胡坤現在任教於英國梅紐因音樂學校和皇家音樂學院,他使用的是一把製作於1734年的小提琴。 中國在小提琴製造上,近年享有國際聲譽。廣州樂器廠陳錦農所制紅棉牌小提琴,1980年獲美國第4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音質金獎」;北京提琴廠戴宏祥所制小提琴,獲1983年於聯邦德國卡塞爾市舉行的斯波爾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的「音質金獎」。
編輯本段演奏藝術
演奏 高檔獨奏小提琴
藝術的發展 16世紀,小提琴開始在義大利出現時,一般用來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17世紀初,隨著小提琴奏鳴曲的出現,演奏技術也相應發展。C.法里納(約1600~約1640)在1627年的創作中,就采了用雙音、震音、顫音及高把位,並模擬貓叫、狗吠、笛、鼓、吉他等聲音。一些演奏家與作曲家也競相仿效。

⑨ 大提琴和小提琴的聲音有什麼區別

首先要明白,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這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樂器,小提琴音色優美,表現力強,而且體型較小,普及較廣,比較多的用於獨奏,協奏,而大提琴聲音低沉憂郁,而且體型較大,演奏時是坐著抱在懷中,大提琴比小提琴的受眾面小,而且多用來伴奏低音部,沒有一定功力的人很難駕馭獨奏,但是不管你選擇哪種樂器,它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選擇之前可以先看一些相關的視頻,聽相關的作品,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只有喜歡才能下功夫去學,而不僅僅因為是否便於攜帶或者其他原因來選擇,畢竟弦樂器學習難度很大,僅憑熱情是難以持久的。

⑩ 第一台小提琴是哪個國家

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大約產生於十六世紀中葉,那時的許多珍品現在還保存在歐洲一些博物館內。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樂器「里拉」(Lyre),十五世紀,義大利人對其進行了改革,並用馬尾製成弓子拉奏,定名為Violin,即小提琴。後又經過多年演變,小提琴的形成與製作才基本固定下來. 也有另一種說法 現代小提琴起源於義大利的克瑞莫納,在1600-1750年間成為最大的小提琴製作中心。著名的有:Nicola Amati (尼古拉·阿馬蒂),Antonio Stradivari(安東尼奧·斯特拉底瓦里),及Giuseppe Guarneri (吉塞浦·瓜奈里);他們製造的樂器至今都是無價之寶。 現代小提琴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變而來,不能說是具體由那個人發明的,是集體力量的結晶。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小提琴製作中心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4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3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0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3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2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499
哪個國家恨中國 瀏覽:592
義大利體和拉丁體哪個好看 瀏覽:569
越南回廣西坐什麼航班 瀏覽:324
二戰為什麼義大利成了戰勝國 瀏覽:618
中國為什麼和印尼不好 瀏覽:461
有哪些國家幫助了中國疫情 瀏覽:406
中國風影響力如何 瀏覽:633
越南蘸水怎麼弄 瀏覽:960
中國電機上市公司有哪些 瀏覽:518
中國銀行對公轉錯了多久能退 瀏覽:672
哪裡可買義大利石楠木 瀏覽:24
伊朗貨幣有什麼 瀏覽:140
想去越南玩需要辦理什麼證 瀏覽:518
在印尼買一瓶灌桶需要多少錢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