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戰地醫院怎麼樣

義大利戰地醫院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0-21 14:29:41

❶ 南丁格爾創造了什麼奇跡

1853年,英法等國與俄國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戰爭開始時,英軍的醫療救護條件非常低劣。傷員死亡率高達42%。當這些事實經報界披露後,國內嘩然。南丁格爾應英政府的函請,率領38名護士奔赴前線。她憑著理想與抱負,在前線獨自開拓現代護理事業。對於當時一位35歲的女性而言,這是一種非常艱巨的挑戰。當時,在歐洲各先進國家早有被稱為「姊妹 」(Srsters)的女護士出現,但英國由於受宗教和社會的成見,一直反對在醫院特別是戰地醫院中有女護士出現。因此,過去軍隊中從無女性護士服務。南丁格爾在前線充分顯示了她各方面的才能。她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聲望,沖破了軍事當局的重重障礙。拿出自己的3萬英磅為醫院添置葯物和醫療設備並重新組織醫院,建立改善傷員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條件,整頓手術室、食堂和化驗室,很快改變了戰地醫院的面貌,只能收容1700名傷員的戰地醫院經她安排竟收到3000~4000名傷員。在這里,她的管理和組織才能得到充分發揮。6個月後,戰地醫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傷員死亡率從42%迅速下降至2%。這種奇跡般的有目共睹的護理效果震動了全國,同時改變了英國朝野對護士們的估價並提高了婦女的地位,護理工作從此受到社會重視。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亦為人們所承認。同時,為婦女開辟和創建了一個崇高的職業。

❷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人物故事

心地善良,放棄富貴
父親威廉和母親芬妮,都有著貴族血統。在英國,他們擁有兩處家園:茵幽別墅和恩珀蕾花園。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們全家像候鳥一樣,馬不停蹄地到「茵幽別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餘時間,他們住在恩珀蕾花園里。到了春秋季節,全家人就到附近的倫敦探親訪友,忙得不亦樂乎。小弗洛倫斯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環境中度過。
可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興奮點,卻往往不在小夥伴們身上。她愛騎小馬,愛和身邊的小貓、小狗、小鳥們聊天,玩耍。她樂於照看它們。有一次,一隻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鳥包起來,把它埋在花園內的松樹下,還豎起了一塊小墓碑,上面寫了墓誌銘——
可憐的小山雀/你為何死去/你頭上的皇冠/是那樣美麗//但是現在/你卻躺在那裡/對我不理不睬/不聞不問
從小時候起,她就獨來獨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樣頑皮。她倔強而執拗,多愁善感,似乎過於早熟。她在滿目繁華中孤獨地成長。
恩珀蕾花園一片繁榮,花園外面卻是滿目凋敝。1842年的英國,經濟異常蕭條,飢民充斥了各個角落。弗洛倫斯在她的筆記中寫道:不管什麼時候,我的心中,總放不下那些苦難的人群……
1843年7月,正是炎熱的季節,南丁格爾一家再度到茵幽別墅消夏避暑時,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去幫助周圍的窮人。她不怕骯臟和吃苦,把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為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親給她一些葯品、食物、床單、被褥、衣服等等。她把這些東西用於賑濟窮人,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到了應當返回恩珀蕾花園時,弗洛倫斯不願半途而廢,她想留在當地。但是母親認為,出身貴族的女兒理應在別的事情上有所作為,浪費時間護理那些窮人,簡直荒唐無比。父親和姐姐也都站在母親一邊,弗洛倫斯孤立無助。
在當時英國人的觀念中,與各式各樣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骯臟而危險的。人們對於「醫院」、「護理」這樣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談,因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丟臉的事情。由於醫療水平落後,加上國力衰微,戰爭頻繁,在1844年以後的英國,醫院幾乎就是不幸、墮落、邋遢、混亂的代名詞。由於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時簡直就像瘋人院。在弗洛倫斯看來,最讓人難以接受的事,還不是上述可怕的醫療條件,而是醫院中「護士」的不佳的名聲,和她們那低下的素質。
1845年8月,弗洛倫斯同父親一道,到曼徹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邊護理。很快,祖母的身體大有起色。接著老保姆蓋爾太太又病倒了。弗洛倫斯又趕回家裡,精心護理病入膏肓的蓋爾太太。直到老人臨終,弗洛倫斯一直守候床邊,沒有離開半步。
這年秋天,恩珀蕾花園附近農村中瘟疫流行,和當地的牧師一道,弗洛倫斯積極地投入了護理病人的工作。她在一次次地證明著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堅定了。在那時,人們都以為護理工作很簡單,根本用不著培訓。以前連弗洛倫斯自己也曾認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幫助病人解除病痛,這就是護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親眼看到一個女人,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這位病人服錯了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護理者『毒死』了她!」這一想法讓她大受刺激。她從此知道,護理是一門重要的學問。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別無選擇,必須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離恩珀蕾花園幾英里處,有一個診療所,主治醫師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氣,據說畢業於牛津大學,而且是南丁格爾家的老朋友。於是,弗洛倫斯打算說服父母,給她一段時間,准許她去這個診療所學習。恰逢富勒夫婦應約到恩珀蕾花園做客,她就當著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為師。
不料,一場風暴就此爆發了。父親拂袖而去;母親則氣得發瘋,說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怪念頭;連姐姐也歇斯底里大聲嚷嚷,說妹妹一定是「中了邪」——這不單有失貴族身份,還會把病菌帶入家門,害死全家。
富勒夫婦感到很難堪。為了安撫南丁格爾夫婦,他們也只好向弗洛倫斯「潑冷水」,勸她放棄自己的想法。
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她咬緊牙關,沒有屈服。她開始偷偷鑽研起醫院報告和政府編印的藍皮書。她還私下給國外的專家(比如普魯士大使本森夫婦)寫信,向他們請教各種問題。並且,還時不時地索求有關巴黎和柏林兩市醫院情況的調查報告。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學習一個多小時。當早飯鈴聲響起,她會迅速收拾書本,若無其事地下樓用餐,看上去規規矩矩,也盡量不提及內心的想法。母親要她負責儲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絲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親回心轉意。她給朋友克拉克小姐寫信說:「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務。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它們簡直是乏味透頂。我 也不禁要問自己:『這就是生活嗎?難道一個有理智的人,一個願意有所作為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這些嗎?』」
她也收到了愛情的橄欖枝。在一次宴會上,她結識了年輕的慈善家理查德(將少年犯與成年犯分離,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議)。理查德對她一見鍾情,兩人一起談詩作畫,愉快交往。在弗洛倫斯寂寞無助的時候,理查德的數不清的信箋,給過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稱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時,她考慮良久,卻拒絕了他。她給理查德寫信說:我註定是個漂泊者。為了我的使命,我寧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錢。
弗洛倫斯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獨身生活的態度,同時談到自己對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見是,歸根結底,一個人必須結婚,這是必然的歸宿。不過,我最終覺得,婚姻並不是唯一的。一個人完全可以從她的事業中,使自己感到充實和滿足,找到更大的樂趣。」此後,她拒絕了所有的求婚者。不過南丁格爾在晚年公開迂曲的表白了自己的性取向,她在自己的日記里寫到與英國和普魯士女性同床的興奮之情,她還在不少私人書信中贊許自己與女性之間的愛情,歐美專家經過了多年的考究與核實確定了南丁格爾的確有同性戀的傾向,南丁格爾也展示出了自己沖破成規這勇敢的一面。
經弗洛倫斯的請求,本森爵士給她寄來了一本書:《凱撒沃茲的基督教慈善婦女年鑒》。書里介紹了凱撒沃茲在護理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有關情況。
她仔細閱讀之後,不由得喜出望外。作為慈善醫療機構,凱撒沃茲正是她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地方。在那裡,各方面的條件相對完備,她可以得到適當的訓練,同時,那裡的宗教氣氛、清規戒律,是一張「擋箭牌」,可以保證護士的名聲不受輿論指責。
但她不敢貿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凱撒沃茲,只是利用病後療養的機會,先來到法蘭克福,當時那裡的護理事業也走在各國前列。在一家診療所,她學到了不少有用的東西。兩周以後,她離開時,覺得自己有資格做一名合格的護理員了。
當父母、姐姐知道她對護理「賊性不改」,還在私自學醫時,個個氣得發抖。他們聯合起來懲罰她,令她「閉門思過」,不許出家門一步。
她與家人冷戰數年。時光如飛,在1851年6月8日這一天,弗洛倫斯在她的筆記中,以前所未有的堅定語氣寫道:「我必須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機會就會白白地從身邊溜走。從他們那裡,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沖突。我顯然是不會獲得同情和支持的。我應該就這樣坐以待斃嗎?絕對不可以!我必須自行爭取那些我賴以生存的一切。對於屬於我的事業,我必須自己動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際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們是決不會恩賜與我的。」這次,她的確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為借口,去了凱撒沃茲;在那裡學了兩個星期之後,為了獲得更為系統的學習,決定再次去法蘭克福。她平靜地向家人宣布了她的決定,父親尚平靜,但母親和姐姐驚慌不已,再度極力阻撓。這一次,弗洛倫斯絲毫沒有退卻。她們三人大吵了一通。父親見勸阻無效,氣憤之下,提著獵槍牽著愛犬走出家門。他走後,她們更吵得天昏地暗。母親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靈巧地躲開了。
第二天,弗洛倫斯勇敢地離開了家。來到西道爾·弗利德納牧師的收容所——這所機構擁有一所醫院,一所育嬰堂,一個孤兒院和一所培訓女教師的學校。
弗洛倫斯住在孤兒院內的一個小房間里。她的工作地點,就是孤兒院和法蘭克福女子醫院。所有的工作她都學著干,一點兒也不肯落下,甚至連手術護理她也參加。這對她來說非常不易。畢竟,在當時,對於一個貴族女子來說,完全是「有失體統」的事。她明白這一點,但她不在乎。
在這段時間里,她往家裡寫了好幾封信,介紹自己的情況,也渴望和家裡人重歸於好。在32歲生日時,她感謝家人的祝福,還特地給父親維恩寫了一封信。其中寫道:
「盡管我的年齡的確不小了,不過我會更加堅持行使我的使命。事實上,我很高興,因為我終於重獲自由。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經過去,我並不多麼留戀。它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我為此而欣慰,因為這意味著,我將獲得新生命。」
莊重大方,志向成型
1837年的一天,南丁格爾覺得自己聽到了上帝的聲音,要她完成一個使命。她從小便經常照看附近村莊的病人、殘疾人,並護理她的親屬,以解除病者的痛苦。她的父母反對她做護士,認為有損家庭榮譽。但封建意識、社會影響從未使她失去做護理工作的信心。
年青時代的南丁格爾由於常協助父親的老友(一位醫生)精心護理病人,逐漸對護理工作發生了興趣。她曾到德國、法國、希臘等地考察這些國家的醫院和慈善機構,充實閱歷,堅定立志於護理事業的決心。她自學有關護理知識,積極參加討論醫學社團關於社會福利、兒童教育和醫院設施的改善等問題。
由於家庭富有,南丁格爾的幼年生活極為優裕。與他們往來的人士也都是社會名流,包括當時的政界人士、文藝作家、藝術家、以及一些地方紳士。這使她充分享受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安逸生活。但在南丁格爾的小小心靈中,面對這種養尊處優的生活並不覺得快樂,她靦腆害羞,不願見到生人,常有一種莫名的寂莫感。到了十二歲,她跟父親學習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德文、義大利語、歷史、數學和哲學等。在父親的循循善誘下,南丁格爾的學業大有長進。她常常跟父親一起朗讀,高談闊論,遇父親出外遠游時,便以書信交流感受。1837年,他們全家到歐洲大陸旅行,父母帶著女兒們在歐洲各 地增長見識。這時南丁格爾已經十七歲,已然成為一位美麗的大家閨秀。他們全家用一年半的時間,遍游法國、義大利、瑞士各地,沿途飽覽湖光山色、藝術古跡,並到處考察社會人情。南丁格爾從小就養成記事與寫日記的習慣,所見所聞,均—一記錄下來,成為她日後辦學治事的重要資料。她在法國結識了一些知名人士,並與從事社會活動的著名女性交往。她對政治與民眾甚有興趣,尤其對慈善機構更是特別留心。她從少年時期,就懷抱著這種服務人類的自我信念和堅定的濟世行善的意志。
她在歐洲大陸旅行之後,發現醫院里的護理情況極為惡劣,覺得英國也需要有如法國聖溫森.載保羅慈濟院那樣的修女來照顧病人。護理工作開始在她心中萌芽,她要做一個護士!當時英國護士的形象是:粗陋老化的女人,既愚昧,又無知,更不能執行醫療任務。南丁格爾選擇這個工作,在她母親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1839年,全家返回英國,這時南丁格爾已出落得莊重大方,經常在家裡會晤社會名流,很受世人的注意和贊賞。她尤其喜歡結交社會工作者與從事革新工作的各界人士,其中有一位知名的醫師,在隆利斯伯里工作,因此啟發她想去醫院學習的念頭。
當時醫院里的病房多半都是一間大統房,病床緊密相連,十分擁擠,牆壁與地板上沾滿了血跡和污漬,而且臭氣難聞,令進來的人難以忍受。這種惡劣的狀況在各地比比皆是,相差無幾。一次一位美國醫師賽穆爾·郝到她家作客,南丁格爾便向他咨詢對做護士的看法,郝醫師對她的想法大加稱贊,並鼓勵她堅持不懈地去努力,但終難獲得父母的首肯。在這段時間,南丁格爾為迎合父母的心意,一面潛心研讀,吸取有關衛生方面的新知識,一面在父母的安排下,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並結識了兩位極為知心的男友。一位是她的表親亨利·倪柯遜;另一位是查理·麥恩斯。但他們的求婚,都遭到南丁格爾的拒絕。她決定獨身!這在當時,是一項多麼了不起的決定,她決心以獻身護理事業為己任!她在日記中詳細描述了當時的心情,一字一淚,感人至深。麥恩斯後來成為國會議員,終生支持南丁格爾的事業。一八四八年初她在羅馬會晤了希德厄·海伯特,此君英俊瀟灑,文質彬彬,一派英國紳士風度。海伯特與南丁格爾一見如故,終生保持高貴的友誼,後來他入選成為作戰部長,對南丁格爾的事業給予了有力支持。
1849年10月,她再次跟友人遠游埃及,渡海至希臘;次年四月,到達雅典。南丁格爾每到一地,必定參觀慈善機構,例如養老院、孤兒院、以及有關的醫療救濟機構等。1850年5月12日,正好 是她三十歲生日,她在記事薄上寫下了這樣的生日感言:今天我三十歲了,正是耶穌基督開始獻身佈道的年齡。從此不應再有幼稚的舉動。不應再有愛情與婚姻的念頭。只有讓我遵循上帝的旨意思索,依照他的安排去做。她感到,投身護理事業,正是上帝賦予自己的責任!
成立護所,志願救人
在她的時代,沒有一個有身份的人做護士。做護士的,往往都是一些無知、粗魯、酗酒、沒有受過訓練的女人。她利用到歐洲旅遊的機會,了解各地護理工作。最後她選定了解過的凱瑟沃茲醫院,並於1851年在該院參加了4個月的短期訓練班,使她學護士的理想終於實現。在學習期間,她親身體驗到護理工作要為病人解除痛苦、給予精神安慰,必須付出多方面的辛勤勞動。1844年,她從英國出發開始了歐洲大陸的旅行,足跡遍及法、德、比、意等國,對各國的醫院進行了考察。1850年不顧家人的反對,她毅然前往德國的凱撒斯畏斯接受護理訓練。她的才智被發現了,1853年受聘擔任倫敦患病婦女護理會的監督。
南丁格爾的雄心壯志,終於感動了她的父親,答應每年資助她五百英鎊。並於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員會的資助下,南丁格爾在倫敦哈雷街一號成立一看護所,開始施展她的抱負,她採取了許多措施,令當時的人嘆為觀止。如採用病人召喚拉鈴,在廚房設置絞盤以運送膳食給病人,她強調「任何婦女,不分信仰、貧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她在工作中表現出非凡的能力,大家對她都言聽計從。
1854年8月,倫敦郊區貧民窟發生霍亂,南丁格爾不顧個人安危,志願參加緊急救護工作。她在醫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終日奔忙,不少人在她懷抱中死去。卡斯凱爾夫人對南丁格爾的義行推崇備至,因為她親自體會和感受到了南丁格爾的奉獻精神,她這樣描述:「她身材高挑,消瘦修長;一頭棕色茂密的短發;膚色白皙;灰色的眼睛閃現著憂郁消沉的神色,但有時卻流露出快樂的波光,真是令人難忘;她的牙齒美麗整齊,笑起來甜美無比。頭上蒙著一條長的柔軟發巾,沿著發角紮起來,使她白靜的瓜子臉兒,襯托得更為美麗。她經常穿一件黑絲質料的長衫,外加一件黑色披肩,給人一種雍容高雅、落落大方的印象。」
提燈女神,義無反顧
1853年,土耳其英法等國與俄國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1854年3月,英法為援助土耳其,正式對俄國宣戰。9月,英法聯軍登陸克里米亞,在前方發回的報道中,對傷兵沒人照顧頗有意見。報道中說,法國傷兵有修女照顧,俄國傷兵有修女慈悲團照護,英國為何沒有修女照顧傷兵!況且英軍的醫療救護條件非常低劣。傷員死亡率高達42%。
當這些事實經報界披露後,國內嘩然。南丁格爾聞知這一消息,立即給當時的作戰部長海伯特的夫人寫了一封信,表示願自費率領四十名護士赴戰地救傷。對於當時一位35歲的女性而言,這是一種非常艱巨的挑戰。當時,在歐洲各先進國家早有被稱為「姊妹 」(Sisters)的女護士出現,但英國由於受宗教和社會的成見,一直反對在醫院特別是戰地醫院中有女護士出現。10月15日,海伯特部長同意了她的請求,並給南丁格爾回信,邀請她率領一批護士前往斯庫塔里,由政府任命並給經費支援。南丁格爾欣然同意,五天後政府頒布她為駐土耳其英國總醫院婦女護士團團長。護士團包括三十八名團員,其中十四位是由各醫院選送的職業護士,另二十四位則是各宗教團體選派的。10月21日,她們即匆匆裝束上路。在十一月四日到達斯庫塔里,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
最初,醫師們基於傳統認識及嫉妒心理,主張沒有醫師指示,不讓她們涉足病房。一連四天被拒之門外。面對這種局面,南丁格爾首先著手進行改善傷兵的飲食,換洗骯臟的衣服,共同致力清理工作。她深深感到,一所完善的醫院,必須有充分的供水與良好的排水系統。三個月下來,她清理好一萬件襯衫。為了收容八百名新傷患,她自己出錢支付緊急修理病房費用。南丁格爾的積極服務精神,終於化解了軍醫們的敵視心理,更贏得了傷患的敬愛與信任。她夜以繼日地將全部心力投入護理工作,使醫院逐漸走上軌道,而她的辦公室,也自然成為放射溫暖與愛心光芒的中心。英軍的醫院院址,原是土耳其的駐軍營房,建築因陋就簡,設備更是奇缺,整個醫院骯臟破亂。因預定要收容二千五百位傷患,因此所有走廊里都開設成病房。這些走廊全長達四英里,病床擁擠不堪,衛生設備極差,通風尤其不良,臭氣四溢,雨天滿地污泥,晴天沙土侵襲,成群老鼠到處流躥,環境極為惡劣。每個病人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由於床位不足,許多病人就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夠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許多傷兵寧可不用。燃料一直缺乏,膳食供應更不理想。一般葯品極為缺乏。在這種惡劣條件下,大批傷兵均感染了痢疾與霍亂。
南丁格爾拿出自己的3萬英鎊為醫院添置葯物和醫療設備並重新組織醫院,改善傷員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條件,整頓手術室、食堂和化驗室,很快改變了戰地醫院的面貌,只能收容1700名傷員的戰地醫院經她安排竟收到3000~4000名傷員。在這里,她的管理和組織才能得到充分發揮。6個月後,戰地醫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傷員死亡率從42%迅速下降至2%。這種奇跡般的有目共睹的護理效果震動了全國,同時改變了英國朝野對護士們的估價並提高了婦女的地位,護理工作從此受到社會重視。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亦為人們所承認。同時,為婦女開辟和創建了一個崇高的職業。南丁格爾為此付出極大的精力和心血,她建立了護士巡視制度,每天夜晚她總是提著風燈巡視病房,每天往往工作20 多個小時。夜幕降臨時,她提著一盞小小的油燈,沿著崎嶇的小路,在4 英里之遙的營區里,逐床查看傷病員。士兵們親切地稱她為「提燈女士」、「克里米亞的天使」。傷病員寫道:「燈光搖曳著飄過來了,寒夜似乎也充滿了溫暖……我們幾百個傷員躺在那,當她來臨時,我們掙扎著親吻她那浮動在牆壁上的修長身影,然後再滿足地躺回枕頭上。」這就是所謂的「壁影之吻」。因此,「提燈護士」和「護士大學生燃燭戴帽儀式」,也成為南丁格爾紀念郵票和護士專題郵票的常用題材。
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的巨大成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博得各國公眾的贊揚。護士工作的重要性為人們所承認,護理工作從此受到社會的重視。
過度的勞累使南丁格爾染上終生不愈的疾病。 她在克里米亞患了克里米亞熱,健康還未完全恢復,就又繼續工作。1856年11月她作為最後的撤離人員,返回英國。戰爭結束,南丁格爾避開政府隆重的迎接儀式,化名「史密斯小姐」悄悄返回英國的家裡。她說:「我不要奉承,只要人民理解我。」

❸ 英國病人 人物和劇情介紹

簡介:原 片 名:The English Patient
中 文 名:英國病人
出品公司:米拉麥克斯
出品年代:1996
國家:美國
類別:愛情 / 劇情 / 戰爭
導演:安東尼 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主演:拉爾夫 法因斯 (Ralph Fiennes)
朱麗葉 比諾奇 (Juliette Binoche)
威利姆 達福 (Willem Dafoe)
克里斯汀 斯科特 托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內維因 安德魯斯 (Naveen Andrews)
影片長度:161 Mins
對白語言:英語/中文普通話
字幕語言:外掛中/英文

內容簡介:
一架英國飛機在飛越撒哈拉沙漠時被德軍擊落,飛機上的機師面部被全部燒傷,當地的人將他救活後送往了盟軍戰地醫院。這個機師由於受傷,不能想起自己是誰,因此只被叫做"英國病人"。

護士漢娜是戰地醫院的一名護士,戰爭使她失去了男友麥根,在傷員轉移途中由於誤入雷區,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珍,這使她身心交瘁。於是她決定獨身留下來照顧那個"英國病人"。這是義大利的一個廢棄的修道院,遠離戰爭的喧囂,顯得寧靜而閑逸,"英國病人"靜靜的躺在房間的木床上,窗頭的一本舊書漸漸喚起了他的思緒……

匈牙利籍的歷史學者艾馬殊伯爵跟隨探險家馬鐸深入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在那裡,他結識了"皇家地理學會"推薦來幫助繪制地圖的"飛機師"傑佛和他美麗的妻子嘉芙蓮。嘉芙蓮的風韻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艾馬殊,並對她產生了無法抗拒的愛慕之情。傑佛由於回開羅籌集資金,留下嘉芙蓮和考察隊一同進行考察,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共同發現了沙漠深處的繪有原始繪畫的洞穴,同時,嘉芙蓮對機警、智慧、幽默的艾馬殊也產生了好感。終於,一場激情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嘉芙蓮倒入了艾馬殊的懷抱,不盡的溫存使艾馬殊深陷情網而不能自拔。然而,身為有夫之婦的嘉芙蓮深知這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愛情,盡管她深愛艾馬殊,但她無法逾越道德的屏障,最終,她決定與艾馬殊分手,這深深地傷害了艾馬殊。

由於英國對德宣戰,馬鐸也要回國,留下艾馬殊在沙漠繼續他在原始人山洞的考察。在一次傑佛駕駛飛機來接艾馬殊時,飛機降落出了事,傑佛當場死去。而同機的嘉芙蓮也受了重傷,艾馬殊抱起嘉芙蓮將她送往山洞,嘉芙蓮此時向艾馬殊道出了自己一直都在深愛著他。

艾馬殊要拯救嘉芙蓮,可是那裡沒有人煙,他必須步行走出沙漠求救。他將嘉芙蓮安置在山洞裡後,對他許諾一定會回來救她。

然而,當走出沙漠的艾馬殊焦急地向盟軍駐地的士兵求救時,卻因為他的態度和名字被當作德國人抓了起來,並送上了押往歐洲的戰俘車。

時間在一點點地流逝,心掛嘉芙蓮的艾馬殊焦急萬分。他終於找機會逃了出來,此時,對他來說,沒有比救嘉芙蓮更重要的事了,情急之中,他用馬鐸繪制的非洲地圖換取了德國人的幫助,用德國人給的汽油駕駛著馬鐸離開時留下的英國飛機返回山洞。他沒有違背諾言,可是,時間已過去太多,嘉芙蓮已在寒冷中永遠地離開了他……

在照顧"英國病人"的日子裡,漢娜結識了印度籍的拆彈手基普,並產生了愛情,在戰爭的陰影下,他們的愛情顯得謹慎而剋制。就在此時,戰爭結束了,然而,死亡並沒有結束,身為拆彈手的基普,註定還要無數次地面對死亡。漢娜理智地和奔赴雷場的基普分手了。

由於艾馬殊將地圖交給了德軍,使德軍長驅直入開羅城,直搗盟軍總部。馬鐸得知後深感愧對祖國,飲彈自殺。為盟軍效力的間諜

❹ 「提燈女神」南丁格爾一一護理專業的奠基人

1855年11月29日,倫敦社會名流共同發起成立南丁格爾基金會。英國人將這位女士看做新的「聖女貞德」。

南丁格爾到底是誰,她有什麼貢獻,讓英國人如此贊譽?

1820年5月12日,南丁格爾在父母旅行於歐洲的途中,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城出生。

她的父母以此城市名為他們的女兒取了名字。

南丁格爾生於一個名門富有之家,她的家境條件優裕。

南丁格爾的父親威廉·愛德華是一個博學、有文化教養的人,他是一名統計師。

南丁格爾的母親芬妮·史密斯,也是出身於英國望族,不但家道富裕,更是世代行善,名重鄉里。

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的南丁格爾心地善良,極愛照顧他人。

南丁格爾的父親畢業於劍橋大學,諳熟數學,精通英、法、德、意四門語言,除古典文學外,還精於自然科學、歷史和哲學,擅長音樂與繪畫。

南丁格爾自幼便在家裡接受傳統的教育。

可是,南丁格爾的母親對這個女兒很不滿意,原因就是這個女兒居然不想結婚,而想要當一個護士。

在當時的社會中,護士是一個下賤的職業,當護士的女人都是一些家境貧寒,沒有文化的人。

可倔犟的南丁格爾不顧父母的反對,她毅然選擇了當一名護士。

父母對這個女兒的選擇百思不得其解,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女兒非要去做一名低下的護士。

南丁格爾之所以要做一名護士,那是因為她覺得護士可以照顧他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要說南丁格爾想做護士的願望還得從她小時候說起……

南丁格爾的父親威廉和母親芬妮,都有著貴族血統。

他們在英國,擁有兩處家園,它們分別是茵幽別墅和恩珀蕾花園。

每年到了夏天,南丁格爾就隨家人馬不停蹄地到「茵幽別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餘時間,他們全家住在恩珀蕾花園里。

到了春秋季節,南丁格爾全家人就到附近的倫敦探親訪友,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

南丁格爾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環境中度過的。

離恩珀蕾花園幾英里處,有一個診療所,主治醫師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氣。

南丁格爾從小就對護理專業很感興趣,她打算說服父母,給自己一段時間,准許她去這個診療所學習。

恰逢富勒夫婦應約到恩珀蕾花園做客,南丁格爾就當著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為師。

不料,一場家庭戰爭就此爆發了……

南丁格爾的父親拂袖而去,而她的母親則氣得發瘋。

不僅如此,連南丁格爾的姐姐也歇斯底里大聲嚷嚷,說妹妹一定是「中了邪」——

「這不單有失貴族身份,還會把病菌帶入家門,害死全家。」

南丁格爾沒有想到自己的父母與姐姐會如此保守,但她不會讓步,她一個人偷偷地學習醫學。

當南丁格爾的父母知道女兒在私自學醫時,他們立即氣得發抖,他們聯合起來懲罰這個不聽話的女兒,

南丁格爾被父母關了起來,她的父母命令南丁格爾「閉門思過」,不許她出家門一步。

南丁格爾就這樣與家人冷戰了數年。

時光如飛,在1851年6月8日這一天,南丁格爾在自己的筆記中,以前所未有的堅定語氣寫道一一

「我必須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機會就會白白地從身邊溜走。」

第二天,南丁格爾勇敢地離開了家,她來到了西道爾·弗利德納牧師的收容所。

這所機構擁有一所醫院,一所育嬰堂,一個孤兒院和一所培訓女教師的學校。

南丁格爾住在孤兒院內的一個小房間里。她的工作地點,就是孤兒院和法蘭克福女子醫院。

南丁格爾努力做好所有的工作,任何工作都不肯落下,甚至連手術護理她也要參加。

這對一個貴族小姐來說非常不易。

畢竟,在當時,做護理工作對一個貴族女子來說,完全是「有失體統」的事。

南丁格爾明白這一點,但她熱愛護理工作,她對別人的非議一點也不在乎。

在這段時間里,南丁格爾往家裡寫了好幾封信,介紹自己工作的情況,她也渴望得到家裡人的支持。

南丁格爾的父母與姐姐見此情景,也只能選擇尊重她的權利。

南丁格爾在32歲生日時,她感謝家人的祝福,還特地給父親威廉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南丁格爾是這樣說的一一

在南丁格爾那個的時代,沒有一個有身份的人會做護士的。

而那些做護士的人,往往都是一些無知、粗魯、酗酒、沒有受過訓練的女人。

南丁格爾利用到歐洲旅遊的機會,了解各地的護理工作,最後她選定了了解過的凱瑟沃茲醫院學習護理專業。

經過幾番周折,南丁格爾於1851年在該院參加了4個月的短期訓練班,成為了一個合格的護理人員。

在學習過程中,南丁格爾深切地感受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她要實現做一名優秀護士的夢想。

1844年,南丁格爾從英國出發,開始了歐洲大陸的旅行。

在此期間,南丁格爾的足跡遍及法、德、比、意等國,對各國的醫院進行了深入的考察。

1850年南丁格爾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前往德國的凱撒斯畏斯接受護理訓練。

南丁格爾的非凡的才智被某位專家發現了。

1853年南丁格爾受聘擔任倫敦患病婦女護理會的監督。

南丁格爾的雄心壯志,終於感動了她的父親,這位父親答應每年資助她五百英鎊。

南丁格爾聽到此消息高興極了,她知道父親一定會支持她的。

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員會的資助下,南丁格爾在倫敦哈雷街一號成立一看護所,開始施展她的抱負。

南丁格爾在工作中,採取了許多措施,她的成成績讓當時的人們都嘆為觀止。

南丁格爾對護士工作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如採用病人召喚拉鈴,在廚房設置絞盤以運送膳食給病人。

在護理工作中,南丁格爾特別強調 「任何婦女,不分信仰、貧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

南丁格爾在工作中表現出的非凡能力,讓大家對她說的話都言聽計從。

1853年,土耳其、英、法等國與俄國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

1854年3月,英法為援助土耳其,正式對俄國宣戰。

同年9月,英法聯軍登陸克里米亞,在前方發回的報道中,對傷兵沒人照顧頗有意見。

報道中說一一

當這些事實經報界披露後,國內嘩然。

南丁格爾聞知這一消息,立即給當時的作戰部長海伯特的夫人寫了一封信,表示願自費率領四十名護士赴戰地救傷。

對於當時一位35歲的女性而言,這是一種非常艱巨的挑戰。

海伯特部長同意了南丁格爾的請求,並給南丁格爾回了信,邀請她率領一批護士前往斯庫塔里,由政府任命並給予經費支援。

南丁格爾拿出自己的3萬英鎊為醫院添置葯物和醫療設備並重新組織醫院。

善良又負責的南丁格爾在危險的戰場上,改善了傷員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條件。

南丁格爾整頓了手術室、食堂和化驗室,很快地改變了戰地醫院混亂的情況。

本來一個只能收容1700名傷員的戰地醫院,經過南丁格爾的巧妙安排,竟然可以收容3000-4000名傷員。

在這炮彈紛飛的戰場上,南丁格爾的管理和組織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南丁格爾率醫護人員來到戰場6個月後,戰地醫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傷員死亡率從42%迅速下降至22%。

這種奇跡般的護理效果震動了全國,同時也改變了英國朝野對護士們的評價,並且提高了婦女的地位。

護理工作從此受到社會重視,護士人員再也不會低人一等了。

護理工作的重要性終於為人們所承認,同時,也為婦女們開辟和創建了一個崇高的職業。

南丁格爾為此付出極大的精力和心血,她建立了護士巡視制度,每天夜晚她總是提著風燈巡視病房,每天往往工作20 多個小時。

每當夜幕降臨時,南丁格爾總是提著一盞小小的油燈,沿著崎嶇的小路,在4英里之遙的營區里,逐床查看傷病員。

那些受傷的士兵們親切地稱呼南丁格爾為「 提燈女士」、「克里米亞的天使」 。

其中有一位傷病員是這樣寫的一一

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的巨大成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博得各國公眾的贊揚。

護士工作的重要性為人們所承認,護理工作從此受到社會的重視。

可惜的是,過度的勞累使南丁格爾染上終生不愈的疾病。

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患了克里米亞熱,健康還未完全恢復,她就繼續努力工作。

1856年11月南丁格爾作為最後的撤離人員,返了回英國。

戰爭終於結束了……

南丁格爾避開了政府隆重的迎接儀式,化名「史密斯小姐」悄悄返回英國的家裡。

南丁格爾不喜歡被人贊美,她只想要做一名優秀的護士

她曾經說過一句話一一

「我不要奉承,只要人民理解我。」

這是一個多麼無私,多麼偉大的女人呀!

早在1907年12月,英王愛德華七世授予南丁格爾功績勛章。這是首次將此類勛章頒授女性,真是無比光榮。

可南丁格爾需要的不是這些,她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她要建立一所專業的護士學校。

為此,她克服了重重障礙,堅持不懈,義無反顧……

1860年6月24日,南丁格爾終於在倫敦的聖 托馬斯醫院創建的南丁格爾護士訓練學校開學。

從此以後,這個世界正式建立了護理教育制度,南丁格爾也被公認為是現代護理事業的鼻祖。

長期超負荷工作讓南丁格爾的身體日益衰落……

其實自從1857年以後,南丁格爾身體就不好了,但她依然堅持每天工作超過二十個小時。

由於操勞過度,1901年南丁格爾不幸雙目失明。

但是南丁格爾亳不在乎,她仍然念念不忘護理專業。

雙目失明後的南丁格爾還在不斷地接見來訪者,宣傳她的思想和主張。

1910年,南丁格爾在睡眠中溘然長逝。

為了紀念南丁格爾對護理專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912年,國際護士會(ICN)倡議各國醫院和護士學校在每年5月12日南丁格爾誕辰日舉行紀念活動。

囯際護士會還將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以緬懷和紀南丁格爾這位偉大的女性。

南丁格爾雖然一生沒有結婚,但她偉大的獻身精神,成為了一代又一代女護士們學習的榜樣。

每當「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世界名國的人們都會想起南丁格爾,這位無私奉獻的「提燈女神」。

夢想萬里行,執著苦追求,提燈暖人心,無私天地寬。

作者簡介一一婉兒(婉㚥):一個喜歡讀書,痴迷歷史的女子,愛寫文章的小女子。什麼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寫文章就是寫自己想說的話,想寫的事。這就是我,一個塵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蘭自飄香!

❺ 有誰了解南丁格兒

南丁格爾生於義大利中部歷史名城佛羅倫薩的一個富有移民家庭,後來隨家遷居英國。幼小時就勤奮好學,遍覽各種經典名著,受過良好的教育。她曾就讀於法國巴黎大學,精通英、法、意、德諸國語言。她的父母希望她在文學、音樂方面發展才能,躋身名流社會,而她對此興致淡薄。

她曾在日記中寫道:擺在我面前的道路有三條:一是成為文學家;二是結婚當主婦;三是當護士。她鄙視貴婦人無所事事的寄生生活,抨擊當時的社會道德觀念,主張男女平等,提倡婦女參加勞動。她不顧父母的反對而毅然選擇了第三條道路。

南丁格爾女士幼年時就懷有一顆慈祥仁愛的心靈。她愛護生命,家裡飼養的小動物受傷了,她細心給它包紮,南丁格爾懷有一個崇高的理想、認為生活的真諦在於為人類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做一個好護士,是她生平的唯一宿願。

1837年的一天,南丁格爾覺得自己聽到了上帝的聲音,要她完成一個使命。當時的英國醫院骯臟混亂,護理工作多由婦女擔任,其社會地位同於僕役。她們工作艱苦、時間長,同時因缺乏護理常識,病人得不到適當照顧,死亡率高。南丁格爾意識到護理病人不只是婦女的天賦,還需知識。1844年,她從英國出發開始了歐洲大陸的旅行,足跡遍及法、德、比、意等國,對各國的醫院進行了考察。1850年不顧家人的反對,她毅然前往德國的凱撒斯韋特接受護理訓練。她的才智被發現了,1853年受聘擔任倫敦患病婦女護理會的監督。

1854到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國陸軍醫院就有護士護理傷病員。而英國的戰地醫院管理不善,救護條件很差,又沒有護士護理傷病員,士兵死亡率高達50%多。南丁格爾主動提出申請志願前往戰地擔任護理工作。在英國政府的邀請下,她率領38名護士親赴前線,在4所戰地醫院服務。

當時前線用品匱乏,水源不足,醫療衛生極差。但她毫不氣餒,以滿腔的熱情救護傷病員,竭力排除種種困難。她重組醫院,改善傷員的營養和衛生條件,整頓衛生間,化驗室和廚房以及敷料器具和葯物的供應,加強傷口護理。她對傷員充滿同情心和責任感,為他們解決必需用物和食品,組織士兵家屬協同工作,增加他們的營養,從而使戰地醫院面目改觀。在半年左右的時間里,傷病員的死亡率下降到了2.2%。她一時成了英國傳奇式的人物。

南丁格爾慈祥可親,熱愛傷病員,對待工作嚴肅認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卓越的組織才能。她日以繼夜地不停工作著。在黑暗的深夜,南丁格爾手持油燈巡視病房,無微不至地關愛著每一個傷兵,傷兵們感動得躺在床上親吻著落在牆壁上的她的身影,表示對她的崇高敬意,並一致親切地稱呼她為「提燈女士」。她的事跡廣為流傳。

❻ Compiègne‎是個怎樣的城市

貢比涅大學介紹
http://www..com/s?wd=%B9%B1%B1%C8%C4%F9%B4%F3%D1%A7&ch=&tn=360se_dg&bar=

貢比涅(法語:Compiègne)是一座法國的城市,位於皮卡第大區瓦茲河畔,離首都巴黎東北80公里,是瓦茲省的首府。1430年聖女貞德在這里被擒獲,轉賣給了英國人。1918年德國向法國投降,1940年法國向德國投降,都是在該城郊區森林的一個小火車站簽訂協議的。

【基本信息】
所在大區:皮卡第大區(Picardie)
所在省份:瓦茲省(Oise)
面積:53.1平方公里
人口:41254人(1999年)
坐標:北緯49度24分,東經2度49分
官方網站:http://www.mairie-compiegne.fr/

【地理】
貢比涅位於巴黎以北80千米處,位於瓦茲河畔,埃納河注入瓦茲河的地方。

【歷史】

早在墨洛溫王朝時期貢比涅就已經有一座行宮了。603年克洛塔爾二世被休德伯特二世和他的兄弟提奧德里克二世戰敗後簽署了貢比涅和約。克洛塔爾二世的兒子希爾德里克二世選貢比涅的行宮為他的都府。路易二世和路易五世被埋葬在這里的教堂中。1380年查理五世下令在當地建造一座要塞。

1635年法國和瑞典在貢比涅條約中就他們在三十年戰爭中在德國的興趣和利益達成協議。

從1751年至1788年路易十五在貢比涅造了一座古典主義宮殿。拿破崙·波拿巴下令維修該宮殿。

拿破崙三世常常把它用作秋宮。1870年帝國結束後它被改為一座博物館。

從1917年4月至1918年3月同盟國的總部設立在貢比涅,這里還有一個巨大的戰地醫院。

德國和法國在貢比涅兩次簽署停戰協定:

1918年11月11日在貢比涅森林的一輛火車車廂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和德國政治家馬提亞·艾爾茲貝格簽名。
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與法國再次簽署停火協議。德國將軍威廉·凱特爾與法國將軍查爾斯·亨茨蓋簽名。
從1941年6月至1944年8月納粹在貢比涅設立了一座集中營。1942年7月6日第一批政治犯被運往奧斯威辛集中營。

【名勝】

王宮公園里的雕像帝國劇院
1866年拿破崙三世在一加爾默羅會修道院原址上在王宮附近建造了一座劇院。1870年帝國覆沒後還沒有建成的劇院工地停工。從1987年開始劇院逐漸被整修,1991年終於建成。劇院經常演奏很少被上演的法國歌劇和輕歌劇。

王宮
貢比涅王宮是一座新古典式建築,於1751年至1788年建成。王宮可以作為博物館參觀。王宮周圍有一座很大的公園。

拿破崙曾經住在這里並於1810年3月23日首次接見他後來的妻子。後來宮殿有被整修和重新裝飾。

後來拿破崙三世也非常喜歡貢比涅宮,他也經常使用王宮周圍的獵場。

雅各教堂
聖雅各教堂本來是市內的兩座牧師教堂之一,它是12世紀建造的,在裝飾上體現了許多關於聖雅各伯和去孔波斯特拉的聖地牙哥朝聖的題材。教堂的鍾樓是15世紀造的,17世紀加高,在上層有14名聖人的塑像。由於它就位於王宮變上,因此是國王來做禮拜的教堂,18世紀它被整體改裝並獲得了非常奢侈的裝飾。從1998年開始此教堂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世界遺產中通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在法國部分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貢比涅東北有一座面積140平方公里的森林。

在貢比涅以東約六千米處,就在法國國道31以北幾米遠的地方,在埃納河的一個轉彎處有一個林間空地。1918年和1940年的停火協定就是在這里簽署的。

在這座林間空地上有一座福煦元帥的紀念碑和一座紀念德國1918年戰敗的紀念碑(一把擊破德國鷹的劍)以及簽署停戰協定的火車車廂的復製品。

【高校】
貢比涅技術大學
貢比涅高等商業學校

【名人】
蘇珊·朗格倫,網球運動員
艾伯特·羅畢德,作家

【體育】
從1977年開始每年一度的巴黎至魯貝賽自行車賽從貢比涅開始。

【友好城市】
德國蘭茨胡特
比利時於伊
美國羅利
以色列提夫翁村
義大利阿羅納
盧森堡菲安登
日本白河
波蘭埃爾布隆格
英格蘭貝里聖埃德蒙茲

【貢比涅風景圖】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hl=zh-CN&newwindow=1&client=aff-cs-360se-channel&hs=j2T&channel=bookmark&q=Compi%C3%A8gne&aql=&oq=&gs_rfai=&um=1&ie=UTF-8&sa=N&tab=wi

❼ 給我講講《英國病人》的劇情,似乎沒看懂

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劇情:

一架英國飛機在飛越撒哈拉沙漠時被德軍擊落,飛機上的機師面部被全部燒傷,當地的人將他救活後送往了盟軍戰地醫院。這個機師由於受傷,不能想起自己是誰,因此只被叫做「英國病人」。

護士漢娜是戰地醫院的一名護士,戰爭使她失去了男友麥根,在傷員轉移途中由於誤入雷區,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珍,這使她身心交瘁。於是她決定獨身留下來照顧那個「英國病人」。這是義大利的一個廢棄的修道院,遠離戰爭的喧囂,顯得寧靜而閑逸,「英國病人「靜靜的躺在房間的木床上,窗頭的一本舊書漸漸喚起了他的思緒……

匈牙利籍的歷史學者艾馬殊伯爵跟隨探險家馬鐸深入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在那裡,他結了「皇家地理學會」推薦來幫助繪制地圖的「飛機師」傑佛和他美麗的妻子嘉芙蓮。嘉芙蓮的風韻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艾馬殊,並對她產生了無法抗拒的愛慕之情。傑佛由於回開羅籌集資金,留下嘉芙蓮和考察隊一同進行考察,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共同發現了沙漠深處的繪有原始繪畫的洞穴,同時,嘉芙蓮對機警、智慧、幽默的艾馬殊也產生了好感。終於,一場激情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嘉芙蓮倒入了艾馬殊的懷抱,不盡的溫存使艾馬殊深陷情網而不能自拔。然而,身為有夫之婦的嘉芙蓮深知這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愛情,盡管她深愛艾馬殊,但她無法逾越道德的屏障,最終,她決定與艾馬殊分手,這深深地傷害了艾馬殊。

由於英國對德宣戰,馬鐸也要回國,留下艾馬殊在沙漠繼續他在原始人山洞的考察。在一次傑佛駕駛飛機來接艾馬殊時,飛機降落出了事,傑佛當場死去。而同機的嘉芙蓮也受了重傷,艾馬殊抱起嘉芙蓮將她送往山洞,嘉芙蓮此時向艾馬殊道出了自己一直都在深愛著他。艾馬殊要拯救嘉芙蓮,可是那裡沒有人煙,他必須步行走出沙漠求救。他將嘉芙蓮安置在山洞裡後,對他許諾一定會回來救她。

然而,當走出沙漠的艾馬殊焦急地向盟軍駐地的士兵求救時,卻因為他的態度和名字被當作德國人抓了起來,並送上了押往歐洲的戰俘車。時間在一點點地流逝,心掛嘉芙蓮的艾馬殊焦急萬分。他終於找機會逃了出來,此時,對他來說,沒有比救嘉芙蓮更重要的事了,情急之中,他用馬鐸繪制的非洲地圖換取了德國人的幫助,用德國人給的汽油駕駛著馬鐸離開時留下的英國飛機返回山洞。他沒有違背諾言,可是,時間已過去太多,嘉芙蓮已在寒冷中永遠地離開了他……

在照顧「英國病人」的日子裡,漢娜結識了印度籍的拆彈手基普,並產生了愛情,在戰爭的陰影下,他們的愛情顯得謹慎而剋制。就在此時,戰爭結束了,然而,死亡並沒有結束,身為拆彈手的基普,註定還要無數次地面對死亡。漢娜理智地和奔赴雷場的基普人分手了。由於艾馬殊將地圖交給了德軍,使德軍長驅直入開羅城,直搗盟軍總部。馬鐸得知後深感愧對祖國,飲彈自殺。為盟軍效力的間諜「會友」被切去了手指,使他對艾馬殊充滿憎恨,他通過打聽找到這座修道院,想復仇殺死艾馬殊,可當他聽了艾馬殊的故事後,卻又無從下手。艾馬殊決定了結束自己的生命,漢娜深深地理解他,協助他離開了這個世界,追隨他的愛人去了。漢娜也要離開修道院了,她懷抱著艾馬殊留下的那本舊書,回望綠蔭影中的修道院,心中無比的平靜……

影片:

《英國病人》改編自僑居加拿大多倫多的著名作家邁克爾·翁達傑的獲獎同名小說。這是一個以戰爭和沙漠為背景的跨越時空的愛情悲劇。影片耗資2700萬美元。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德國、突尼西亞以及聯合國的200人參加了影片的攝制工作。影片在穿梭尼斯境內的撒哈拉沙漠實景拍攝,畫面壯觀、絢麗,堪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媲美。

影片以時空交錯和愛情主題交叉的蒙太奇方式展開對故事的敘述,過去與現在,愛情與戰爭,回憶與現實,錯落有致,條理分明,並不瑣碎。整部影片在過去的世界與現在的時間里來回穿梭,彼此銜接非常自然。現實與回憶有機地融合成一幅絢麗的歷史畫卷,既氣勢磅礴又細膩動人。個人的命運和遭遇放在推至遠景的歷史框架中,淋漓盡致地抒發著人類最內在的情感,噴發出強烈的愛恨交織的情感洪流。

故事是以戰爭為背景的,但這里並沒有英雄或聖人:為了愛情挺而走險的歐洲貴族,擅離組織的英軍護士,內心充滿矛盾的錫克工兵,被砍掉手指的雙重間諜……受到戰爭重創的人們都有一種超越的渴望。所有影片中的人們都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片中的動人之處正是對人類心靈和細微感情的描述:從奧馬殊和嘉芙蓮對愛的熱情追求,到哈娜和基普因怕受到傷害而對愛的迴避,其間充滿了人性美的瞬間。影片結尾奧馬殊抱著情人的屍體痛哭的場面令人震憾,它似乎表達了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抗衡。影片重要價值在於它對人性道德沖突的深思,這種沖突不單單是愛與道德的沖突,而是人與觀念——即民族主義,主流道德標准,政治思想等等意識形態的沖突。影片在這一點上是立場分明的,即它突出了「人」的重要性。求。在人性面前,在愛面前,一切地圖上的疆界都顯得多麼渺小。

該片獲得了第6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電影配樂、最佳音樂、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9項大獎 。並獲英國演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劇本、最佳電影配樂、最佳攝影、最佳攝影6項大獎和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電影配樂2項大獎。

精彩對白:

Betrayals in war are childlike compared with our betrayals ring peace. New lovers are nervous and tender, but smash everything-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戰火硝煙中的背叛與我們在太平盛世中的背叛相較而言,就天真單純得多了!初戀的人們心存緊張並滿懷柔情,但卻可以抵禦一切——只因為心如烈火。

--------------------------------------------------------------------------------

My darling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 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horrible cold. I really ought to drag myself outsidebut then there』d be the sun. I』m afraid I waste the light on the paintings and on writing these words. We die. We die rich with lovers and tribestastes we have swallowedbodies we have entered and swum up like rivers. Fears we』ve hidden inlike this wretched cave. I want all this marked on my body. We』ve the real countries. Not the boundaries draw on maps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 I know you』ll come and carry me out into the palace of winds. That』s all I』ve wantedto walk in such a place with youwith friends. An Earth without maps. The lamp』s gone out and I』m writing in the darkness.

親愛的,我在等著你。黑暗中的一天有多長呢,或者,黑暗中的一個禮拜呢?這會兒火已經熄了,我冷得要命。我真應該把我自己拽到外面去,不過,也得外面有有太陽才行。恐怕我現在是在浪費那亮光繪圖,浪費那亮光寫這些東西。我們會死。 但我們死的好富有。我們擁有著自己的愛人和部類;擁有我們曾經吞咽過的美味;擁有我們進入的身軀,我們在其中就像在河裡游啊游。我們把恐懼埋藏在這裡面,像這個凄涼的洞穴。我要把所有的這一切,都銘刻在我的身軀上。我們會有著真正的國度,可不是地圖上勾畫的邊界,或者強權者的名字所代表的那種。我知道你會回來,把我帶出去,帶我走進風的宮殿。在這樣的地方和你,和朋友們一起漫步,那就是我所想要的一切了。一個沒有地圖的地球。燈光也熄滅了,我現在是在黑暗中書寫。

更多影評:http://www.mtime.com/movie/12468/comment.html#menu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戰地醫院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壹佰文化傳媒怎麼樣 瀏覽:337
中國有多少徐國美 瀏覽:110
伊朗的教為什麼是第一大教 瀏覽:452
印度軍隊為什麼要用頭巾包頭 瀏覽:70
印度出嫁和中國出嫁有什麼不一樣 瀏覽:803
印尼手機官網怎麼找 瀏覽:535
30萬越南幣摺合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317
印尼航空都提供什麼 瀏覽:206
在伊朗結婚需要什麼 瀏覽:251
中國多少種菩薩 瀏覽:887
印度淘汰產品如何 瀏覽:36
宋代從越南引進的新品種是什麼 瀏覽:746
印尼紅礦多少一噸 瀏覽:6
伊朗跟阿富汗是什麼關系 瀏覽:188
越南一百萬盾能買什麼 瀏覽:517
印度人眼罩怎麼樣 瀏覽:996
印度致命真菌得五省八市都是哪裡 瀏覽:450
印度德爾塔毒株是新冠多少倍 瀏覽:606
為什麼這次中國會插手伊朗 瀏覽:208
義大利有哪些產區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