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洛可可藝術風格
洛可可(Rococo)藝術風格產生於法國18世紀。「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復合詞,意思是此風格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為其特色。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運用多個S線組合的一種華麗雕琢、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倡導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僅參與軍事外交事務,還以文化「保護人」身份,左右著當時的藝術風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讓娜·安托瓦內特·普瓦松,出生於巴黎的一個金融投機商家庭,後成為路易十五的情婦,被封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導下,產生了洛可可藝術風格,使17世紀太陽王照耀下有盛世氣象的雕刻風格,被18世紀這位貴婦纖纖細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18世紀法國藝術是洛可可的天下,而且,已經成為歐洲近代文明中心的法國宮廷,把這種靡麗之風傳出國界,甚至傳到中國的圓明園。
洛可可風格是宮廷藝術,這種風格是由於當時一些不嚴格遵循法國古典主義法則的因素而產生的,它並不是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必然後果。它的遵循理論是「師法自然」。人們都在談論「師法自然」,但是,我們從現代角度去看,他們所謂的對自然的模仿只是讓自然服從於社會的心血來潮,而這個社會並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並且充滿著對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備。這時的藝術家們對貴族俯首帖耳,同時貴族階級又要求他們唯命是從。法國人的這一發明使教會中心真正轉向沙龍中心,而這時的沙龍已與過去不同,各種繪畫展覽都被稱之為「沙龍」。畫家、雕塑家、木刻家、銅板畫家、珠寶商、金銀器皿商、細木傢俱商、理發師、裁縫、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對洛可可這種在結構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礎上綻開的美艷之極的花朵趨之若鶩。在每個角落,在高談闊論的男子和楚楚動人的女子周圍,從木器、水晶器皿、糕點、大理石、地毯到陳列櫃及裡面的餐具,從四輪馬車到轎子,從前廳到卧室,洛可可風格無所不在。這是上流社會的藝術,它濫用著並且吸幹了藝術家們的殷勤,用竊來的愛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藝術家們的注意力。這種不斷向上攀緣的結構盡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輝,但它卻被禁錮在高雅文化周圍,漸漸地疏遠了其天然的源頭。令人遺憾的現象出現了:這種蜿蜒纏繞的曲線,限制了裝飾師們在空間中實現全面發展的自由,並且總是把它導向為使人難以擺脫的社交活動服務的軌道,而這種裝飾藝術正是順應這一需要才得以問世的,它成了王公貴族的俘虜。
洛可可藝術的靈魂式人物是繪畫大師弗朗索瓦·布歇。他在天花板、屏風、車把手、門的正面、首飾盒和瓷器上,可以說在任何地方,都繪制了牧歌式和田園曲式的愛情神話故事題材。布歇和藹可親,慷慨大方,注重享樂,受到男男女女的喜愛。他和自己的時代不斷地交換看法,詢問個人和這個時代應該做些什麼來愛這些男女,並獲得他們的熱愛。他因此獲得「皇家首席畫家」的稱號。
❷ 巴洛克 洛可可 哥特式的傢具特點
巴洛克風格傢具的特點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沙發華麗的布面與精緻的雕刻互相配合,把高貴的造型與地面鋪飾融為一體,氣質雍容。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
(2)義大利護壁板怎麼樣擴展閱讀:
洛可可最先出現於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路易十五登基,給宮廷藝術家和一般藝術時尚帶來了變化。在老國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設計逐漸被有著更多曲線和自然形象的較輕的元素取代。纖細和輕快的洛可可風格設計被視為是伴隨著路易十五的過度統治而來。
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欲交織的風氣。除此之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特色。
❸ 裝修風格有多少種
有很多種的,具體多少不好說,竟是混搭的,各種常見的是:地中海風格拱形的浪漫空間 「地中海風格」的建築特色是,拱門與半拱門、馬蹄狀的門窗。建築中的圓形拱門及迴廊通常採用數個連接或以垂直交接的方式,在走動觀賞中,出現延伸般的透視感。
地中海風格傢具以其極具親和力田園風情及柔和色調和組合搭配上的大氣很快被地中海以外的大區域人群所接受。物產豐饒、長海岸線、建築風格的多樣化、日照強烈形成的風土人文,這些因素使得地中海具有自由奔放、色彩多樣明亮的特點。
現代簡約風格現代風格外形簡潔、功能強,強調室內空間形態和物檢的單一性、抽象性。現代簡約風格,顧名思義,就是讓所有的細節看上去都是非常簡潔的。裝修中極簡便是讓空間看上去非常簡潔,大氣。裝飾的部位要少,但是在顏色和布局上,在裝修材料的選擇配搭上需要費很大的勁,這是一種境界,不是普通設計師能夠設計出來的。
無疑,現代簡約風格的裝修風格迎合了年輕人的喜愛,都市忙碌生活,早已經讓我們煩膩了花天酒地,燈紅酒綠,我們更喜歡的一個安靜,祥和,看上去明朗寬敞舒適的家,來消除工作的疲憊,忘卻都市的喧鬧。這也是現在流行的裝修風格之一:現代簡約風格。
田園風格是一種大眾裝修風格,其主旨是通過裝飾裝修表現出田園的氣息。不過這里的田園並非農村的田園,而是一種貼近自然,嚮往自然的風格。
田園風格的朴實是眾多選擇此風格裝修者最青睞的一個特點,因為在喧嘩的城市中,人們真的很想親近自然,追求朴實的生活,於是田園生活就應運而生啦!喜歡田園風格的人大部分都是低調的人,懂得生活,懂得生活來之不易!
田園風格之所以稱為田園風格,是因為田園風格表現的主題以貼近自然,展現朴實生活的氣息。田園風格最大的特點就是:朴實,親切,實在。
田園風格分很多種,有英式田園,美式鄉村,法式田園,中式田園,南亞田園。
中式風格中國傳統的室內設計融合了莊重與優雅雙重氣質。中式風格更多地利用了後現代手法,把傳統的結構形式通過重新設計組合以另一種民族特色的標志符號出現。例如,廳里擺一套明清式的紅木傢具,牆上掛一幅中國山水畫等。
中式風格是以宮廷建築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築的室內裝飾設計藝術風格,氣勢恢弘、壯麗華貴、高空間、大進深、雕梁畫柱、金碧輝煌,造型講究對稱,色彩講究對比,裝飾材料以木材為主,圖案多龍、鳳、龜、獅等,精雕細琢、瑰麗奇巧。但中式風格的裝修造價較高,且缺乏現代氣息,只能在家居中點綴使用。
洛可可風格:1、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2、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3、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4、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5、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6、常用大鏡面作裝飾,大量運用花環、花束、弓箭及貝殼圖案紋樣。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卻豪華富麗。7、室內裝修造型優雅,製作工藝、結構、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等特點,以創造輕松、明朗、親切的空間環境。
歐式風格是一種來自於歐羅巴洲的風格。主要有法式風格,義大利風格,西班牙風格,英式風格,地中海風格,北歐風格,簡歐風格等幾大流派。所謂風格,是一種長久以來隨著文化的潮流形成的一種持續不斷,內容統一,有強烈的獨特性的文化潮流。歐式風格就是歐洲各國文化傳統所表達的強烈的文化內涵。
日式風格享受清酒般悠然日式風格是傳承於日本早期的和式風格,與日本特有的木質建築相得益彰。空間造型極為簡潔、傢具陳設以茶幾為中心,牆面上使用木質構件作方格幾何形狀與細方格木推拉門、窗相呼應,空間氣氛樸素、文雅柔和。 一般不多加繁瑣的裝飾,更重視實際的功能。
東南亞風格東南亞豪華風格是一種結合了東南亞民族島嶼特色及精緻文化品位的家居設計方式。這是一個北京新興的居住與休閑相結合的概念,廣泛地運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藤條、竹子、石材、青銅和黃銅,深木色的傢具,局部採用一些金色的壁紙、絲綢質感的布料,燈光的變化體現了穩重及豪華感。
東南亞風格的家居設計以其來自熱帶雨林的自然之美和濃郁的民族特色風靡世界,尤其在氣候之接近的珠三角地區更是受到熱烈追捧東南亞式的設計風格之所以如此流行,正是因為它獨有的魅力和熱帶風情而備受人們推崇與喜愛。原汁原味,注重手工工藝而拒絕同質的乏味,在盛夏給人們帶來南亞風雅的氣息。
時尚混搭風格混搭風格糅合東西方美學精華元素,將古今文化內涵完美地結合於一體,充分利用空間形式與材料,創造出個性化的家居環境。混搭並不是簡單地把各種風格的元素放在一起做加法,而是把它們有主有次地組合在一起。混搭得是否成功,關鍵看是否和諧。最簡單的方法是確定傢具的主風格,用配飾、家紡等來搭配。中西元素的混搭是主流,其次還有現代與傳統的混搭。在同一個空間里,不管是「傳統與現代」,還是「中西合璧」,都要以一種風格為主,靠局部的設計增添空間的層次。
❹ 有誰知道洛可可藝術,它為什麼會主宰18世紀前半期的法國藝術領域,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
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國人物小陶瓷》,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❺ 洛可可的歷史地位
洛可可藝術(Rococo),是18世紀產生於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復等特點。
洛可可藝術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有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
洛可可[1](Rococo)一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和義大利語Barocco(巴洛克)合並而來,Rocaille是一種混合貝殼與石塊的室內裝飾物,而Barocco(巴洛克)則是一種更早期的宏大而華麗的藝術風格,有人將洛可可風格看作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頹廢階段。
洛可可建築
洛可可風格最早出現在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路易十五登基後給宮廷藝術帶來了一些變化。前任國王路易十四在位的後期,巴洛克設計風格逐漸被有著更多曲線和自然形象的較輕的元素取代,而洛可可藝術,即是大約自路易十四1715年逝世時開始的。
在攝政時期,宮廷生活不再局限於凡爾賽宮,藝術風格亦隨之而轉變,由皇宮逐漸滲入整個法國上層社會,洛可可纖細和輕快的設計風格被視為是伴隨著路易十五的統治過渡而來。
可以認為,這個時期的一個標志是18世紀初歐洲瓷器使用的普及。之前人們一直是用笨重的銀制餐具飲食,用大塊的石頭創作巨大的雕塑,而此後則是用易碎的瓷器來做餐具,也製作小巧玲瓏的瓷塑像,從而反映了時期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
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主義,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欲交織的風氣,此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元素。
特點
洛可可的總體特徵為輕快、華麗、精緻、細膩、繁瑣、纖弱、柔和,追求輕盈纖細的秀雅美,纖弱嬌媚,紛繁瑣細,精緻典雅,甜膩溫柔,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稱,其工藝、結構和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的特點,其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以迴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刻為主,造型的基調是凸曲線,常用S形彎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嬌艷明快,如嫩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
發展
18世紀30年代,洛可可藝術在法國高速發展,並逐步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裝潢擴展到傢具、油畫和雕塑領域。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復雜的形象和精細的圖紋,並逐步與大量其他的特徵和元素相融合,其中就包括東方藝術和不對稱組合等等。
這種藝術形式隨後從法國蔓延到德國、西班牙等地區,並與當地的這種風格相融合,18世紀的英國將洛可可風格視為「法國品味」,較少使用在建築上,更多地運用在銀器和陶瓷上。當時由義大利移民的藝術家,如Bagutti和Artari都以石膏作品為載體將洛可可風格帶入英國,愛爾蘭的法蘭契尼兄弟也做了同樣的嘗試。
隨著拿破崙在法國的崛起,洛可可逐漸被踢出法國。
建築
一般而言,洛可可建築大約是指室內裝潢的藝術風格,洛可可建築風格以貝殼和巴洛克風格的趣味性的結合為主軸,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
洛可可藝術建築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建築藝術的特徵是輕結構的花園式府邸,逐漸摒棄了巴洛克那種雄偉的宮殿氣質,在這里,個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宮廷社會打擾,自由發展。例如,逍遙宮或觀景樓這樣的名稱都表明了這些府邸的私人特點。
尤金王子的花園宮就是一個節奏活潑的整體,由七幢對稱排列的樓閣式建築構成,其折疊式復斜屋頂從中間優美勻稱地傳至四個角樓的穹頂處。上面有山牆的單層正廳具有幾乎是中產階級的舒適,兩個寬展的雙層側翼則顯示出主人的華貴,卻又沒有王公貴族的驕矜。兩個寬度適中的單層建築介於塔式的樓閣之間,而樓閣的雄偉使整個建築具有堅固城堡的特點——總之,極為不同的建築思想,卻又統一在一種優雅的內在聯系中。正是這種形式與風格簡直相互矛盾的建築群體漫不經心的配置,清楚地體現出了洛可可藝術的精神
❻ 洛可可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異同
——凡爾賽宮里頭的鍾室內部裝飾即為一處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築
巴洛克風格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原則。
洛可可風格的總體特徵是輕盈、華麗、精緻、細膩。室內裝飾造型高聳纖細,不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態方向多變的如「C」「S」或渦券形曲線、弧線,並常用大鏡面作裝飾,大量運用花環、花束、弓箭及貝殼圖案紋樣。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卻豪華富麗。室內裝修造型優雅,製作工藝、結構、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等特點,以創造輕松、明朗、親切的空間環境。
洛可可式建築風格它以歐洲封建貴族文化的衰敗為背景,表現了沒落貴族階層頹喪、浮華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緒。他們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追求華美和閑適。洛可可一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築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1699年建築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採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
洛可可風格最初出現於建築的室內裝飾,以後擴展到繪畫、雕刻、工藝品、音樂和文學領域。
洛可可建築風格的特點是:貝殼和巴洛克風格的趣味性的結合為主軸,以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顯得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❼ 什麼叫洛可可風格啊
什麼是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❽ 洛可可是一種什麼樣的風格啊
洛可可藝術形成於十八世紀初的法國,精緻、甜美、幽雅為其主要藝術特色。洛可可的原意是由貝殼或小石頭製成的裝飾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現代流行的說法,即為「細節」。十七、十八世紀以後,歐洲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 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 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 <BR> <BR>十八世紀初葉,巴洛克風格的藝術雖然繼續在歐洲各地流行,但同時則有一種叫做「洛可可」 〔Rococo〕的藝術風格在法國產生,並且逐漸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風格。Rococo 一字是從法國字 rocaille 演變而來,原是指一種混合貝殼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洛可可風格雖保有巴洛克風格之綜 合特性,但卻缺乏巴洛克風格之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尤其強調精美柔軟的氣氛並大量使用光線 。<BR><BR>洛可可的建築外觀,與巴洛克的建築相近,著重內部繁復的裝飾。雕刻則與傢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 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BR><BR>以法國為例,洛可可式建築於路易十五時代極為流行於室內;室內平坦之表面范圍較廣,花狀紋、 綵帶狀等裝飾甚受歡迎。大型之建築物轉變為小公寓式或緊密之房間。傢具之中,貝形、捲曲形以及上 述之花狀紋、帶狀紋等均甚流行。凡爾賽宮里頭的鍾室內部裝飾即為一處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築。<BR><BR>由於當時人們對路易十四的嚴肅風格失去興趣,改而追求實用親切的空間,因此許多洛可可的繪畫以風 俗畫為主。這些畫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洛可可的繪畫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生 活以外,還有肖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等。<BR><BR>洛可可繪畫風格代表作之一,可以法國畫家華鐸〔Antoine Watteau〕為代表。華鐸大部分作品均與 巴黎貴族階級的豪華生活情形有關。他的繪畫方法是不打草稿,直接將顏料繪於畫布上。華鐸受魯本斯 〔Rubens〕之影響甚深,人物之尖鼻、小嘴、細指等均重現於華鐸之繪畫中,顏色亦極鮮艷。在光線的 應用上,華鐸不似巴洛克畫家將明暗對比部分之范圍加以限制,即傳統巴洛克繪畫之明亮部分不會太廣 ,隨著即為陰暗部分。但在洛可可的畫派中,明亮之范圍頗大。此種處理光線之方法,可見於另外兩位 洛可可派之畫家,如布雪〔Boucher〕及根茲巴洛〔Gainsborough〕。<BR><BR>洛可可藝術流傳區域不廣,於十八世紀中葉逐漸衰微,而為新古典主義所取 代。 當時各國重要畫 家包括:法國的華鐸、夏丹〔Chardin〕、布雪〔Boucher〕、福拉哥納爾〔Fragonard〕等 ;義大利的 提也波洛〔Tiepolo〕;英國的霍加斯〔Hogarth〕、雷諾茲〔Reynolds〕、根茲巴洛等。
❾ 洛可可藝術特點
洛可可的總體特徵為輕快、華麗、精緻、細膩、繁瑣、纖弱、柔和,追求輕盈纖細的秀雅美,纖弱嬌媚。
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稱,其工藝、結構和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的特點,其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以迴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刻為主,造型的基調是凸曲線,常用S形彎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嬌艷明快,如嫩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
洛可可藝術的發展:
18世紀30年代,洛可可藝術在法國高速發展,並逐步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裝潢擴展到傢具、油畫和雕塑領域。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復雜的形象和精細的圖紋,並逐步與大量其他的特徵和元素相融合,其中就包括東方藝術和不對稱組合等等。
這種藝術形式隨後從法國蔓延到德國、西班牙等地區,並與當地的這種風格相融合,18世紀的英國將洛可可風格視為「法國品味」,較少使用在建築上,更多地運用在銀器和陶瓷上。當時由義大利移民的藝術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洛可可藝術
❿ 高分求17世紀義大利的巴洛克藝術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包括社會背景\種族\環境,希望回答能具體點,謝謝了.!!
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一詞本義是指一種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在當時具有貶義,當時人們認為它的華麗、炫耀的風格是對文藝復興風格的貶低,但現在,人們已經公認,巴洛克是歐洲一種偉大的藝術風格。
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巴洛文藝術最早產生於義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巴格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講巴洛克藝術有如下的一些特點: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當然,一些積極的巴洛克藝術大師不在此例,如魯本斯、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聯系。
巴洛克一詞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影響很大。義大利B.克羅齊等人認為源出於Baroco,原本是邏輯學中三段論式的一個專門術語;另一說認為源出於葡萄牙語baroco或西班牙語barrueco,意為各種外形不規則的珍珠,引申為「不合常規」。17世紀末葉以前最初將巴洛克運用於藝術批評,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也就是離經叛道的事物。18世紀用作貶義,一般指稱違背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情況。一直到19世紀中葉都是用於貶義而非藝術風格的名稱。1888年H.韋爾夫林發表《文藝復興運動與巴洛克》一書,對巴洛克風格作了系統論述,從此確定了巴洛克作為一種藝術風格的概念。20世紀西方學者對巴洛克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賦予它不同的意義,但當做一種藝術風格理解仍是主流。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干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興起於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於變化,只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為大致是從1600年至1750年,即從蒙特威爾地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為止。
實上巴洛克音樂最重要的特徵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風琴(或撥弦樂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聲部,上面標出數字指示他應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經常由兩個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維奧爾琴或大管)一類可延長音響的樂器演奏低音聲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這種使用通奏低音的織體是:上面一個人聲或樂器的旋律聲部,底部是一個低音樂器,中間填以和聲,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樂的風貌。上面的聲部也常有用兩個的,有時是為兩個歌手寫的,有時是兩把小提琴(此時即稱三重奏鳴曲),此種結構在巴洛克音樂中也很典型,特別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說明由低音產生和聲的概念對於巴洛克音樂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這個概念的出現並不突然,在十六世紀中已有將低音聲部區別於復調音樂中上面其他幾個聲部線條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時期這種風格才清楚地確定下來。
與上述的變化一起,而且是有關的,是放棄復調(更精確地說,復調音樂成為一種老式的方法,幾乎只用於教會的某一類音樂中)。重視和聲必然導致在一首樂曲中出現和聲進行的若干終止點,這些終止點稱終止或收束,是由於某一種標準的一系列和聲進行而形成的。與此相關的是節奏的進行,在聲樂中,旋律要表達歌詞的情感,必須按照(甚至誇張)語言的自然節奏;在器樂中(包括一些聲樂,特別是合唱曲)有用舞蹈節奏的。由於低音用了舞蹈音樂的節奏型,加速了調性感覺的發展以及向某一個特定的音進行的趨向性。
與此同時,新樂器種類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進程,其中最重要的樂器為小提琴族系。當時維奧爾琴的發音適合復調音樂的清晰但卻缺乏節奏的動力感,而小提琴潔凈明快的運弓以及其演奏輝煌技巧樂曲的能力適合演奏舞蹈節奏的音樂,與單聲部歌曲相比更有發揮技巧的能力。聲樂風格與器樂風格的交替進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樂中有這樣兩種不同風格的交替進行是為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樂形式是單聲部歌曲(相對於前一個時期復調音樂而言)以及與此相聯系的體載歌劇與清唱劇,強調語音與音樂的緊密結合,在歌劇中還有布景的效果。單旋律音樂中不使用對位,其形式是由旋律與低音相結合發展起來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結構,在反復出現的低音聲部上的變奏。在樂器方面也有相應的發展,如適合於演奏通奏低音組合的樂器,以及替代維奧爾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樂器更靈活而且能演奏較高的類似人聲的音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