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的制陶地集中在哪裡

義大利的制陶地集中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0-23 18:41:27

❶ 歐洲陶器藝術的三大派系分別是什麼

歐洲陶器藝術的三大派系分別是:

1.中歐方面:阿爾卑斯山以北,萊茵河流域諸國史前陶器的風格,表現為器形朴實敦厚、裝飾紋樣十分簡潔,鋸齒狀和帶狀紋樣較為多見。奧地利的門德斯發現的陶器,以堆凸的乳突和曲線來裝飾,別具一格;波希米亞和德國的一些地區有彩繪陶的發現,多為幾何紋樣,在燒成之後以紅、白、黑繪成。

2.南歐方面:包括愛琴諸島、希臘、義大利和西西里一線。這里由於氣候溫和、農業發展較早,加之與西亞、埃及的海上交通成為可能之後,文化交流頻繁,因此,制陶水平發展很快。尤其是愛琴諸島,是歐洲原始陶器的精華所在。它的器壁堅而且薄,製作精巧,器形多樣,彩繪技術十分熟練,紋樣的意匠多源於海洋生活,有的直接以海洋動植物為題材,構圖多流暢的曲線,組織成迴旋反復的動勢,富有音樂的韻律感。

3.東歐方面:從黑海沿岸到高加索山區,包括現今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和喬治亞一帶,又形成自己的格調。其造型舒展流利,單耳罐和小口瓶是這一帶富有代表性的器皿,裝飾紋樣多幾何形,曲線與直線交互穿插,與器形非常諧調。

❷ 當時的義大利在陶藝方面有哪些發展

當時的義大利,陶器工藝已取代了中世紀貴金屬工藝的重要地位,各地陶器生產興彩繪鳥紋單耳陶罐旺發達。佛羅倫薩、錫耶納(Siena)、博洛尼亞(Bologna)和卡拉拉(Carrara)等地都是制陶業盛地,這些地區生產的陶器不僅滿足國內的需要,還遠銷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

❸ 巴洛克時期歐洲陶工業的繁盛地在哪

巴洛克時期歐洲陶工業的繁盛地是荷蘭的德爾夫特(Delft)。早在16世紀初,由安特衛普傳入的意藍彩花鳥紋陶盤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就已在阿姆斯特丹和哈勒姆(Haarlem)等地流行起來。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荷蘭的制陶工藝又受到中國和日本等東方陶瓷的影響。從17世紀後半期開始,德爾夫特的制陶工藝就在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

荷蘭是最早發展海運事業的國家之一。1602年成立東印度聯合公司,建成通往遠東的港口,並在西班牙之後獨家壟斷了遠東貿易。其中最主要的貨物便是遠東的瓷器。當時的商人為了滿足王公貴族以及富裕的歐洲人對東方瓷器的需要,一方面加強海運事業,另一方面重視就地生產。荷蘭德爾夫特窯以此為契機,改變了長期仿製義大利陶器的狀況,制定了仿製中國瓷器風格的方針。

藍彩花草紋輪形陶壺初期德爾夫特陶器的中國風格的裝飾是在盤、瓶、壺等陶器造型上,描繪水邊小鳥、森林逐鹿、岩下小蟲等,並在四周飾以花邊紋樣。此後還有風景仙人、騎馬人物、樓閣仕女以及各種幾何紋樣,風格充滿了東方情調。

德爾夫特的所謂「希諾瓦茲里」(chinoiserie,意為中國樣式)的紋樣,是從大量中國進口瓷器紋樣中,選擇適合歐洲人理解的形態,並加以改變而重新組合。因其表現形式比較自由,紋飾清新活潑而深受歐洲人喜愛。德爾夫特陶器不僅在荷蘭最先採用「中國樣式」,而且隨著輸往歐洲各地,對歐洲其他地區的陶器裝飾產生了廣泛影響。

藍彩花鳥紋陶磚德爾夫特最初的「中國樣式」,十分接近中國瓷器紋樣。它以白地藍彩紋樣為主,近似中國青花瓷。裝飾紋樣多是龍、獅子、鳳凰、亭台樓閣、仙人、庭院花枝、山水風景等中國青花紋樣,人們稱之為「中國的形象」。當時的歐洲人認為德爾夫特陶器最近似東方風格,因而對其十分傾心。

德爾夫特陶器雖然裝飾風格模仿中國瓷器,但造型完全按照歐洲人的生活習性和欣賞習慣而設計的。這也是德爾夫特陶器能夠壟斷歐洲陶工藝製品市場的重要原因。

除了日常用具以外,德爾夫特陶工藝最出色的是陶磚的設計和製作。當時的陶磚不僅作為室內鋪地的重要材料,而且還用作壁面裝飾,特別是室內壁爐的周圍幾乎都以陶磚鑲砌。荷蘭的陶磚最大的近1平方米,上面多飾以花卉紋樣,它不但滿足國內的需要,同時還向法國、德國、俄國和印度等地輸出,在國際上頗享盛譽。現藏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藍彩花鳥紋陶磚》就是德爾夫特的代表作品,顯示了當時較高的製作工藝和裝飾水平。

❹ 義大利馬略卡式陶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義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歐洲不少國家影響甚大。早在14世紀時,法國宮廷就曾招聘義大利陶工燒綠與紫色的陶磚。1512年,馬略卡式陶器的製作,開始由義大利傳入法國。1530年前後,法國的馬略卡式陶器便已流行起來,而且各地陶窯都具有相當大的規模。

橢圓形陶盤

❺ 復興時期的陶工藝有哪些特色

復興時期,由於陶製品材料自身價值的低廉,迎合了新興市民階層的廣泛需求,從而獲得了大力發展。這個時期的陶器工藝首先是在義大利繁榮發展,並影響歐洲諸地的。當時的義大利,陶器工藝已取代了中世紀貴金屬工藝的重要地位,各地陶器生產興彩繪鳥紋單耳陶罐旺發達。佛羅倫薩、錫耶納(Siena)、博洛尼亞(Bologna)和卡拉拉(Carrara)等地都是制陶業盛地,這些地區生產的陶器不僅滿足國內的需要,還遠銷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陶器一般被稱作「馬略卡式陶器」。馬略卡(Mallorca)是地中海的一個島嶼,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的赭色釉陶曾經過此島大量輸入義大利,可見義大利陶器是受到伊斯蘭陶器工藝影響的。但義大利的所謂馬略卡式陶器在製作和裝飾上與瓦倫西亞的赭色釉陶相去甚遠。馬略卡式陶器製作工藝首先是成型素燒,然後施白色陶衣,干後繪飾,再二次燒成。繪飾色彩以黃、青、綠、紫為主。繪飾內容早期多為圖案化的植物、鳥獸和文字組合、紋章等等,還保留著晚期哥特式裝飾的痕跡。晚期主要是表現神話故事、寓意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手法寫實,造型嚴謹。器形常見的有把手壺、大盤、敞口瓶和葯瓶,另外還有用於鋪地的陶磚等等。

橢圓形陶盤義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歐洲不少國家影響甚大。早在14世紀時,法國宮廷就曾招聘義大利陶工燒綠與紫色的陶磚。1512年,馬略卡式陶器的製作,開始由義大利傳入法國。1530年前後,法國的馬略卡式陶器便已流行起來,而且各地陶窯都具有相當大的規模。

16世紀後期,法國的陶器工藝呈露出獨自的風格特徵。著名的法國陶藝家伯爾拉爾·巴利希(1335—1590年)經過多年的探索,創造了所謂「田園風味的陶器」。這種類型的陶器以浮雕式的裝飾手法代替了馬略卡式陶器裝飾的繪畫性。常見的裝飾題材是魚、貝、昆蟲、螫蝦、蛇和蜥蜴等,表現手法寫實,卻趣味奇特。巴黎盧浮宮藏的《橢圓形陶盤》是巴利希的代表作。陶盤的長達53厘米,在盤的平面上用高浮雕手法表現了蛇、蛙、昆蟲和其他動物植物形象,再加上黃、藍、綠等色的透明鉛釉,使整個陶盤裝飾呈現著特殊的效果。

馬略卡式陶器在德國和奧地利的影響並不大,這可能是因為馬略卡式的日常陶器用品在這里不受重視,而制陶工藝發達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大量的砌壁爐或其他火爐用的陶磚。文藝復興時期德國陶器工藝的兩項重要成果是出現了帶有鹽釉高溫燒制的炻器和通常被稱作「哈夫拉式陶器」的色澤豐富的鉛釉陶器。哈夫拉式陶器的主要產地是紐倫堡,這種陶器多以深藍色器壁為主,其上飾以浮雕式的多彩人物形象。這種裝飾手法曾在萊茵河流域,尤其是北方各地流行一時,出現過不少仿哈夫拉式陶器的作品。

彩繪鳥紋單耳陶罐

❻ 歐之陶瓷磚產地

成立於1998年,是一家創新性的高新技術企業
"歐神諾"來自義大利語"OCEANO",意為海洋。歐神諾公司義大利著名陶瓷專家從《聖經》"諾亞方舟"動人傳說中受到啟迪,創造出美麗的、時尚的、奢華的歐神諾陶瓷品牌。
歐神諾公司擁有三大現代化建陶生產基地。其中兩大生產基地位於中國陶都佛山,佔地面積達1200畝;另一生產基地位於千年瓷都景德鎮,投資額達13億元,佔地面積達1800畝。公司裝備有先進的陶瓷生產設備、全面運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及管理模式,以科學規范的程式化管理、創新的新品研發以及多系列產品的精益生產著稱,專業生產經營各種高檔建築陶瓷製品,現有包括輕質磚、玻化磚、釉面牆地磚、亞光磚、各種牆地磚拼花腰線等各個品種的高檔建築陶瓷製品。
歐神諾秉承自主創新與追求卓越的傳統,專注技術創新與材料基。

❼ 巴洛克時期歐洲陶工業的繁盛地是哪裡

巴洛克時期歐洲陶工業的繁盛地是荷蘭的德爾夫特(Delft)。早在16世紀初,由安特衛普傳入的義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就已在阿姆斯特丹和哈勒姆(Haarlem)等地流行起來。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荷蘭的制陶工藝又受到中國和日本等東方陶瓷的影響。從17世紀後半期開始,德爾夫特的制陶工藝就在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

藍彩花鳥紋陶盤

❽ 義大利龐貝古城消亡的原因

題目中的字錯了```
應該是特奧蒂瓦坎古城

特奧蒂瓦坎古城

——眾神之城

所屬國:墨西哥

英文名:Pre-HispanicCityofTeotihuacan

1.是誰建造的「眾神之城」?

特奧蒂瓦坎古城,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遺址,位於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北約40公里處,是公元1世紀至7世紀建造的聖城,有著「眾神之城」的美稱。古城以幾何圖形和象徵性排列的建築遺址及其龐大規模聞名於世。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特奧蒂瓦坎古城遺址坐落在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爾火山和依斯塔西瓦特爾火山山坡谷底之間,面積250公頃。據留存的建築遺址和出土的文物判斷,在公元5世紀的全盛時期,特奧蒂瓦坎是墨西哥的聖城,是西半球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城市之一。公元6~7世紀,該城居民可能多達20萬左右,他們創造了光芒四射、輝煌燦爛的文化。高聳的金字塔、華麗的宮殿、宏大的建築、排列整齊的寬闊的街道和高度發達的文化。舉世聞名的太陽神金字塔和月亮神金字塔,更是對當地後來的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城市原來的名字已經無從知曉了。公元12世紀時,阿茲特克人到達這里,發現它已是一座空城。他們把這片廣闊的廢墟叫做特奧蒂瓦坎。在印第安語中,這里是「眾神信徒得道之地」,或者說是「眾神之城」,在他們的神話傳說中,只有神才能建造如此雄偉的城市,而諸神就在這里升起了第五個太陽,世界就是在這里被創造出來的。

如今遊客們看到的遺跡,也只不過是特奧蒂瓦坎當年壯麗面貌的一小部分。其實,整個城市的十分之九仍然埋在泥土之中。特奧蒂瓦坎的電腦復原圖,即使與當代最先進的大都市設計圖相比也毫不遜色,以至於領導該城發掘多年的女考古學家勞瑞特·澤約涅也不禁驚嘆:這非凡的智慧從何而來,何以完成如此偉大的規劃?

而且,對考古學家來說,他們有待發掘的,不僅僅是一個特奧蒂瓦坎,因為在這個「眾神之城」的建造過程中,其建築物每當經過大約100年左右,當時的居民們便重新建造一次。自1905年墨西哥政府開始組織發掘工作以來,差不多花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耗以巨額資金,才將古城遺址的多姿多彩的風貌展現出來。到目前為止,4層廢墟已經掘出3層,從挖掘層可以看出,其建築物都是層復一層地疊建上去的。

令人迷惑的是,在公元650~750年左右,特奧蒂瓦坎的文明突然中斷,此後全是一片衰落的景象。這座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突然被廢棄。不知是由於什麼原因,「眾神之城」的居民和它的文化好像都一下子消失了。公元1000年,托爾特克人占據了城市部分地區。當隨後的阿茲特克文化在美洲中部高原興起時,特奧蒂瓦坎古城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特奧蒂瓦坎神秘毀滅的800年後,當16世紀西班牙人來到這里時,他們見到的,是仍然生活在石器時代的阿茲特克人。

特奧蒂瓦坎突然衰落,事情來得既突然又神秘。街道人跡全無,神廟倒塌,居民們都走光了。

考古學家經過了100年的研究,至今還並不了解特奧蒂瓦坎人使用的是什麼語言。在整個中美洲,沒有人能說清究竟是誰建造了這座眾神之城,也不能確定它是如何建造的。人們不知道特奧蒂瓦坎人從哪裡來,又去了什麼地方。

至今,人們對特奧蒂瓦坎古城的居民種族來源還是找不到一點線索。19世紀,當考古學家發掘出了這座古城遺跡的一小部分時,把它當做托爾特克人的城市。不過,後來的研究結果顯示,托爾特克人的歷史始於公元10世紀後半期,而那時的特奧蒂瓦坎早已成了廢墟,而且托爾特克人的首府在更北的圖拉地方。

我們不僅不知道這個「眾神之城」到底是誰建造的,甚至也無法說清,這座古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建造的。

一般學者認為,埃及的吉薩大金字塔大約是在4500年前興建的,對於特奧蒂瓦坎城建立的年代,學者卻沒有一致的看法。大多認為,這座城市興盛於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00年之間;最近,在考古學家利用碳-14對古城內的灰燼和木塊進行測定的過程中,有人認為整座古城的歷史年代,應比目前斷定的還要早幾百年;也有人認為,特奧蒂瓦坎城的崛起,時間應該更早,約在公元前1500年到前1000年之間。還有的學者根據地質資料,將特奧蒂瓦坎建城日期推到公元前4000年之前。

特奧蒂瓦坎建築的宏偉、巨大和它建造年代的久遠,都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而它莫名其妙的衰亡,更是令人不可理解。這座神秘的「眾神之城」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2.通往新世界的天路標識?

阿茲特克人把特奧蒂瓦坎的建造者稱為「偉大的工匠」。根據阿茲特克人文字記載的一種解釋,這些「偉大的工匠」建立「眾神之城」是為了紀念「第五個太陽」,或者說是紀念世界的第五次復興。阿茲特克人說,這個太陽從特奧蒂瓦坎升起,徐徐升到宇宙的中心。而那座屹立城中心的太陽金字塔就是通往新世界的天路標識。

通過100多年的發掘,考古學家把特奧蒂瓦坎崛起、興盛以至衰亡的過程大致分為6個時期。

公元前800年左右,這一地區即有人類聚居。公元前200年,在特奧蒂瓦坎的山谷里大概只有些小村落,他們分布在各自獨立的村落里。公元200年左右,特奧蒂瓦坎已經有居民5萬多人,他們建造了中美洲第一座城市。這一時期的主要建築有太陽金字塔、黃泉大道及其兩側的20餘座建築,並開始了第一座月亮金字塔的建造。此後,又修造了「奎扎科特爾廟」,太陽金字塔大廟、月亮金字塔的塔前附屬建築。公元五六世紀,為特奧蒂瓦坎的巔峰時期,人口增加到20萬左右,城市發展達到鼎盛,公元650~750年,這座城市突然衰落並被放棄。

我們都知道,許多的古代城市大都是自然形成的,即使是像羅馬或長安那樣舉世聞名的大都市,也處處可以看見雜亂無章與城市布局不合理之處,然而特奧蒂瓦坎的建築卻處處經過精心設計,全城採取網格布局,構成一個巨大的幾何形圖案,整座城市氣勢磅礴、規模巨大、中心突出。

該城的布局特點是,主要建築沿城市軸線黃泉大道布置;各建築群內部對稱;形體簡單的建築立於台基上;以57米為城市的統一模數;居住建築內部有庭院採光通風。
特奧蒂瓦坎建築的主要代表是太陽神金字塔建築群,包括月神廟金字塔、羽蛇神廟、太陽神金字塔,都保留至今。
中心廣場上兩條大道垂直相交,3公里長、40米寬的黃泉大道縱貫南北,兩旁的建築錯落有致,街道的坡度巧妙地設定為30米,在3公里的街道,每隔若干米建六級台階和一處平台。
這樣,從北向南望去,台階隱沒在坡度差之中看上去是一條筆直的街道;而從南向北望去,街道上的台階與三公里外月亮金字塔的台階融為一體,沒有盡頭,給人以直逼雲天之感。這里,從設計到施工每一處台階、平台的尺寸和間隔都要經過精確的計算,不能有任何偏差,即使是使用了先進儀器的現代城市建設也很難做到這一點,那麼,還處在石器時代的特奧蒂瓦坎的建設者又是怎樣做到的呢?
需要說明的是,「黃泉大道」這個名字也是阿茲特克人起的,他們以為街道兩旁的建築是諸神的墳墓,其實並非如此。

「黃泉大道」東面是太陽金字塔,塔高65米,底部面積為222x265米,它的體積要比舉世聞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更令人驚訝的是,它的底邊周長與塔的高度之比為4π,而埃及大金字塔的底邊周長與塔高之比為2π。這里π的使用,不僅表現了其建造者高深的數學智慧,而且使人想到這兩座遠古時代偉大建築設計者的某種相通之處。它們是來自於同一種遠古智慧的傳承嗎?塔的設計採取了古代印第安人視為神聖符號的五點形,即在正方形四角各置放一點,而把第五點放在代表生命的中心,使所有相互對立的力量在此合而為一。因此有人認為,太陽金字塔的建造是代表宇宙中心的。在阿茲特克人的傳記中
,也有「太陽從特奧蒂瓦坎升起,徐徐升到宇宙的中心」的說法。

每年的5月19日中午和7月25日中午,太陽就會在你的頭頂上;同時,金字塔的西面也會准確地朝向日落的位置。而每當春分和秋分時節(3月21日和9月22日)這兩天,陽光從南往北移動,在中午時金字塔西南的最下一層會出現一道筆直的逐漸擴散的陰影。從完全的陰暗到陽光普照,所花的時間不多不少總是66.6秒。有人曾在春分那一天,在太陽金字塔頂上向南眺望,太陽在一塊標有記號的石頭下墜入地平線,分毫不差。

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都用沙石泥土壘砌而成,表面覆蓋石板,再畫上繁復艷麗的壁畫。經考古學家鑒定,太陽金字塔大約完成於公元2世紀,其總體積約為100多萬立方米。但它始建於什麼年代,卻無人知曉。

可以說,特奧蒂瓦坎所有的建築物,包括宮殿和民房,都與太陽金字塔的方向嚴格一致,坐東朝南,表示太陽在天上的運行軌跡。它告訴我們,這座城市的建造者擁有豐富的天文學、數學和測量學知識,並應用於建造金字塔。

月亮金字塔位於黃泉大道北端,與太陽金字塔形狀相似,但規模較小,塔基長150米,寬120米,塔高43米,是祭祀月亮神的地方。據記載,當時這兩座金字塔金碧輝煌,塔內分別供奉著太陽神和月亮神,當太陽從東方升起照在鑲嵌著金銀飾片的神像上時,便放射出神聖的光輝。

在太陽金字塔不遠處,人們發現了一處地窖。地窖內有許多石頭房子,在這些房子的房頂和牆壁上,都鋪設著一層15厘米厚的雲母,不難發現,這些雲母是被細心地、有意地鋪設的。當初的興建者,顯然對雲母有著特別的需求。專家們對這些雲母層的作用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為了起絕緣作用,有人則認為是陽光反射器。地質學家們鑒定後確認,特奧蒂瓦坎的這些雲母竟來自莫斯科(當然那時還沒有這個城市)。古代的特奧蒂瓦坎人是怎樣知道雲母的性能和產地,而且又是怎樣千里迢迢跑到遙遠的東歐把它們運到這里來的呢?
3.玄妙的羽蛇廟,華美的鳥蝶宮

沿黃泉大道南行,大道的另一端終點是古城第三座紀念性大建築物——城堡。城堡內有神廟、住宅、凹陷的廣場及其周圍的15座金字塔式平台,顯然是個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著名的「奎扎科特爾神廟」就坐落在廣場中心。

其實,所謂的奎扎科特爾神廟,是後來的考古學家給這座建築取的名字。奎扎科特爾即阿茲特克語中的「羽蛇之神」,而這座建築物最為鮮明的特徵是西面牆上的羽蛇頭像,為了突出這些羽蛇頭像,就給它起名為「奎扎科特爾神廟」。

羽蛇是印第安人崇拜的神話動物,因為身體是蛇,但長著克沙爾鳥羽毛而得名。但在印第安人的古代傳說中,奎扎科特爾又是一個來自遙遠的太空的神靈,據說他身穿白袍,長著

長鬍子,降臨在特奧蒂瓦坎,向人們傳授各種知識和律法。他教會人們這些知識之後,就乘上一隻飛船,返回神秘的星空去了。印第安人相信,將來他還會重新回來。
有人認為,
特奧蒂瓦坎整個城市的建立,可能是為了贊美羽蛇神創造一個使天地聯系更密切的新世界。根據阿茲特克人的納瓦特爾文字記載,羽蛇神的原文由兩個詞拼合而成。一個是鳥名,表示上天和精神活力,一個本義是蛇,表示大地和物質力量。羽蛇神是一個代表宇宙的創造,說明天地交匯、精神與物質融合的象徵。

人們猜測,正如當初的阿茲特克人把這座古城命名為「特奧蒂瓦坎」(眾神建造的城市)想法一樣,阿茲特克人也許相信,那些建築特奧蒂瓦坎的人以及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都相信自己知道自己在宇宙間的明確任務、自己的來源以及死後升天的命運。

羽蛇神廟是城堡內最雄偉壯觀的建築,可是它早已倒塌,只剩下神廟的底座——一座六層造型優美的棱錐形建築,但僅僅這一個底座的豪華精美和雍容華貴就已使專家們驚嘆不已。它的每一層都有眾多的羽蛇頭像和雨神頭像石雕間隔排列。蛇身是淺浮雕,蜿蜒在石板上。雕刻風格粗獷,形象栩栩如生,其工藝的精緻就像一個模子鑄出來的一樣,使人無法相信這是些僅僅靠使用石制工具加工的產品。廟基上還刻著許多精美的圖案和怪異的象形文字,但至今學者們仍然無法譯解那些象形文字的意義。

很久以來,人們一直以為羽蛇神廟是座單純的宗教建築。然而,20世紀80年代對這座建築物的考古發現,改變了人們的想法。有人認為,它也許是特奧蒂瓦坎的強大軍事力量的祭祀中心。

當時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學研究所在對其多次發掘時發現,建築物的下方和前面有墓坑,這些墓坑裡共葬有100多人。這些人好像為了獻祭活動而死的,死者都穿著相似的士兵服裝,屍體被堆在多個墓穴里,扭曲著身體,雙手被捆綁在身後,其中有的佩戴一串串類似人牙的貝殼項鏈,其後腰處則有用黃鐵礦石裝飾的圓石板。人們發現,幾個世紀之後的阿茲特克士兵們也佩戴這種用黃鐵礦石裝飾的圓石板。

月亮廣場以西,聳立著古城最豪華的建築——「鳥蝶宮」,此宮從前是祭師的住所。宮殿里的壁畫完整無損保持著原來的鮮艷色彩。中央大廳的圓柱上刻著蝶翅鳥身的浮雕。兩邊圓柱上雕刻著一隻美麗飛鳥,雙翅齊展,彷彿迎面飛來。鳥蝶宮的住房結構典型地反映出當時特奧蒂瓦坎城的建築特點:每幢房子都是四方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房子中間都有一個四方形的天井。

鳥蝶宮下面,挖掘出了另一座宙宇,是迄今發現的特奧蒂瓦坎城最古老的建築,稱為「羽螺廟」,其牆上畫有許多用美麗羽毛裝飾的海螺。在離羽螺廟不遠的地方,是「美洲豹宮」,它的門口牆上畫著兩只蹲在地上的美洲豹。美洲豹頭飾羽毛,虎視眈眈,前爪握著一隻海螺,在嘴邊吹奏。

有人認為,特奧蒂瓦坎的正統藝術,除了發揮裝飾功用以外,同時還想要表達出一套有關宇宙創造的宗教信仰來。很可惜,現代學者還無法譯解那些象形文字的意義,所以,對在古城中發現的幾百幅壁畫,還是感到不可理解。目前能夠肯定的是,這些壁畫的設計和製作過程,肯定花費了驚人的精力,但對於他們的意義,我們知道的實在有限。

城內有一座叫做特勒米密勞蓬的住宅,至少有175個房間,分別圍住21個天井和5個大院。考古學家在發掘這些住宅時,時常在天井或房間的地面,發現一些小圓坑,直徑和深度都是一碼左右。這是一些墳墓,裡面還保留著骸骨,有些燒得半焦,有些洗得很乾凈,有些不按人骨的原形,另行排列。
4.歷史名城為何突然衰落?

也有人把特奧蒂瓦坎稱為「陶工之都」。特奧蒂瓦坎古城的主要經濟活動是手工業,其手工藝品美觀大方,富有超凡的想像力。鼎盛時期的特奧蒂瓦坎城,已不僅是個宗教首府,同時也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制陶工業中心,出產大量陶罐、火盆等各種各類陶器,以品質純美、花樣繁多著稱。此外又用模子製造成千上萬的小塑像,使用浮雕、直接上色和類似景泰藍的琺琅彩釉等不同的製作方法。
特奧蒂瓦坎最具特色的產品是鼎狀陶罐,有三隻扁足,罐口有蓋,他們的這種陶器手工業,使中美洲各地的貿易廣泛發展起來。同時,該城的農業也有相當水平,能修築梯田,挖渠灌溉,種植玉米、番茄、南瓜、可可、棉花和煙草等作物。由於城市日益繁榮,商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外地的棉花、紡織品、玉石、硃砂和黑曜石等商品在市場上隨處可以買到。有人認為,特奧蒂瓦坎壟斷了黑曜石製品的生產和買賣。黑曜石是一種火山岩石,很像綠色或黑色的玻璃,硬度很高,可以作為武器使用。對當時的中美洲人來說,黑曜石就像現代人的鋼鐵。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生氣勃勃、繁榮富足的名城,為什麼慘遭廢棄,為什麼就突然衰亡了呢?

千年時光的流逝,並未能驅散籠罩在特奧蒂瓦坎的神秘和懸念,面對著重重迷霧,最簡單的一種說法是遭到了外敵入侵。但是,特奧蒂瓦坎的社會發展水平,諸如組織能力、科學技術、經濟實力等方面,遠遠領先於當時美洲的其他所有民族。如果說這樣一種文明會被某

些尚未開化的原始民族入侵而死亡,那無異於像是說今天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美國會在一夜之間被某個美洲或非洲的土人部落消滅一樣,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另一些考古學家勘察了一些遺跡後認為,特奧蒂瓦坎後期曾發生過大火災,有些大火好像還有人為施放的痕跡。他們相信,火災就是這座古城衰落的原因。那麼,縱火者是誰?為什麼?是敵對的入侵者,還是特奧蒂瓦坎人自己?

還有人認為,特奧蒂瓦坎的衰亡是內部斗爭引起的。但是從內亂到崩潰、衰亡,總要先引起整個社會內部的巨變和陣痛,總要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時間和過程,絕沒有一下子就消亡的道理。還有,特奧蒂瓦坎衰亡後,它那麼多卓越非凡的智者、精英、能工巧匠以及幾十萬的居民都到哪裡去了呢?如果說他們融合在周圍的其他民族中了,那他們掌握的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怎麼也隨之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呢?

隨著特奧蒂瓦坎發掘和研究的不斷深入,使得考古學家們陷入更多的謎團,變得越來越迷茫。其中眾多的證據,都可以使人得出互相矛盾的結論。倒是最先見到特奧蒂瓦坎遺址的阿茲特克人說得最簡明而又清楚:——神建造了特奧蒂瓦坎,又離開了特奧蒂瓦坎。
真的嗎?我們期待著正確的答案……

❾ 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被稱作「馬略卡式陶器」的陶器有何特色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陶器一般被稱作「馬略卡式陶器」。馬略卡(Mallorca)是地中海的一個島嶼,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的赭色釉陶曾經過此島大量輸入義大利,可見義大利陶器是受到伊斯蘭陶器工藝影響的。但義大利的所謂馬略卡式陶器在製作和裝飾上與瓦倫西亞的赭色釉陶相去甚遠。馬略卡式陶器製作工藝首先是成型素燒,然後施白色陶衣,干後繪飾,再二次燒成。繪飾色彩以黃、青、綠、紫為主。繪飾內容早期多為圖案化的植物、鳥獸和文字組合、紋章等等,還保留著晚期哥特式裝飾的痕跡。晚期主要是表現神話故事、寓意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手法寫實,造型嚴謹。器形常見的有把手壺、大盤、敞口瓶和葯瓶,另外還有用於鋪地的陶磚等等。

❿ 義大利瓷磚有什麼優點

義大利瓷磚在裝修中已經使用的越來越廣泛了,對於它的優點,你知道哪些呢?有需要的話不妨一起來看下吧!

第一:義大利專業生產陶瓷的歷史悠久,可以說是世界的陶瓷基地。


第三:作為歐洲的文藝中心,有著濃好的文學氣息和藝術熏陶,效果有著與眾不同的空間美感。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的制陶地集中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富士康印度工廠生產什麼時候 瀏覽:711
義大利為什麼這么熱 瀏覽:421
義大利壹佰文化傳媒怎麼樣 瀏覽:337
中國有多少徐國美 瀏覽:110
伊朗的教為什麼是第一大教 瀏覽:452
印度軍隊為什麼要用頭巾包頭 瀏覽:70
印度出嫁和中國出嫁有什麼不一樣 瀏覽:803
印尼手機官網怎麼找 瀏覽:535
30萬越南幣摺合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317
印尼航空都提供什麼 瀏覽:206
在伊朗結婚需要什麼 瀏覽:251
中國多少種菩薩 瀏覽:887
印度淘汰產品如何 瀏覽:36
宋代從越南引進的新品種是什麼 瀏覽:746
印尼紅礦多少一噸 瀏覽:6
伊朗跟阿富汗是什麼關系 瀏覽:188
越南一百萬盾能買什麼 瀏覽:518
印度人眼罩怎麼樣 瀏覽:996
印度致命真菌得五省八市都是哪裡 瀏覽:451
印度德爾塔毒株是新冠多少倍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