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戰的同盟國和協約國怎麼劃分
我來回答題這個問題:
1、一戰的同盟國是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核心組成的,初期曾包括義大利,但戰爭爆發後義大利轉投協約國陣營,戰爭後期加入同盟國的較重要國家還有奧斯曼土耳其。
2、協約國是以英法俄為核心的一方,戰爭後期美國加入這一陣營,其他國家的加入對戰爭進程影響不大。亞洲的日本和中國都先後加入協約國一方。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同盟國有哪些國家協約國有哪些國家謝謝!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Entente Powers)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結果: 協約國獲勝
死亡 (約數)
將士: 9百萬
平民: 7百萬
合共: 1千6百萬
詳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統計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同盟國
* 塞爾維亞王國
* 俄羅斯帝國
* 法國
* 比利時
*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義大利王國
* 德意志帝國
* 奧匈帝國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 保加利亞
③ 一戰所有參戰國都有哪些
一戰主要參戰國有: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3)義大利一戰期間在哪個陣營擴展閱讀:
1、一戰的戰爭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世界大戰
④ 義大利一戰在同盟國
實際中,它也確實在倒向同盟國還是倒向協約國的選擇中搖擺不定。一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一員,但它跟英、法、俄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比如,義大利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跟英國開戰對它沒有好處,比如法國給義大利優惠條件的貸款,緩解了它的財政困難,俄國則與默許義大利在北非的擴張,換來了義大利對俄國在黑海海峽擴張的理解。
一戰爆發後,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拉攏義大利,都不想讓義大利倒向對方,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義大利也看到英法擋住德國最初的進攻後,認定德國與奧匈無法贏得戰爭,而義大利同奧匈又有邊界糾紛,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⑤ 歐洲在一戰中有哪些聯盟軍國家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
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⑥ 一戰中義大利是否參戰
一戰中,義大利參戰了。
一戰開始前,義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同盟國」的名稱就是源於他們簽署的「三國同盟」。當德國決定發動戰爭時,並沒對義大利抱什麼希望,但還是征詢了義大利的態度,義大利的答復是他將保持中立,以軍事實力保衛自己不受侵犯。
義大利位於奧匈帝國南部,隨著戰爭的進程,奧匈帝國屢戰屢敗,德國意識到假如這個時候義大利再從背後捅一刀,奧匈帝國必定崩潰,於是便勸說奧匈帝國在和義大利的領土爭端上讓步。但牆頭草義大利在緊張的談判過程中耍起兩面三刀的伎倆,悄悄和協約國眉來眼去。
義大利的小算盤是:與其費盡口舌一寸一寸地向奧匈帝國討要土地,不如趕在奧匈帝國在被戰爭打垮之前,乘機幫協約國一把,以便日後光明正大的參與對它的瓜分。
1915年4月在得到大量領土瓜分的許諾過後,義大利秘密簽署倫敦條約加入協約國一方,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1916年8月28日,確認不會受到報復後,義大利對德宣戰。
義大利軍隊在兩次大戰中都是最浪漫的一隻軍隊,說直白點,就是最無能,無能到不但打不贏仗,還要成為友軍的累贅。
(6)義大利一戰期間在哪個陣營擴展閱讀
1915年,義大利集結了90萬軍隊,1700門左右的火炮,對奧匈帝國發起進攻。不過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一直對義大利抱有戒心。
在一戰還未爆發時,就在邊界地區也就是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及東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爾索高地,托爾明諾和戈里齊亞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陣地。這拯救了奧匈帝國,但對於義大利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的後果。
由於地形的原因義大利軍隊只能圍繞著伊松佐河及阿爾卑斯山展開進攻。盡管奧匈帝國只能在這條防線上部署10萬左右的軍隊,但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是有一戰的能力。而在阿爾卑斯地區,奧匈帝國最為精銳的山地部隊阿爾卑斯軍負責守衛。這支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居高臨下,占據優勢。
義大利面臨極其嚴峻的形勢,那就是如果不攻佔阿爾卑斯山,伊松佐河無法渡過。不渡河,阿爾卑斯山無法攻佔。在這兩難的局面下,義大利軍隊只能硬著頭皮和奧匈軍隊打一場艱苦的攻防戰。
為此義大利集結了大量的軍隊,但義大利的動員體系有一點小問題。在義大利正式發動進攻時,奧匈帝國方面已經有20個師的部隊集結在戰線上,嚴陣以待。
面對五個歐洲戰場上的主要參戰國中最弱的奧匈軍隊,義大利以數倍的兵力輪番發起進攻,但在面對擁有極佳防守優勢的防線面前,義大利損失慘重。在長達2年多的進攻里,義大利發起了11次戰役,傷亡高達100多萬人。
面對如此傷亡慘重的局面,雖然義大利軍隊士氣低落,但在面對奧匈軍隊的進攻時仍然給予其造成了重大傷亡。這迫使奧匈軍隊無力單獨對義大利展開攻擊,並由進攻轉為防禦。
而在1917年,隨著俄國革命爆發,東線戰場的德、奧軍隊得以將部分軍事力量調往義大利方向。隨著德軍部隊的到來,同盟國決定對義大利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攻擊。
這次戰役,義大利損失了32萬人,2500門火炮,並從伊松佐河撤退100公里。而德奧軍隊損失不過2萬餘人,奪回了在伊松佐河戰役中丟失的奧匈帝國領土。而在之後的卡波雷托戰役中,如果德奧軍隊有足夠的力量運輸兵力和物資,義大利恐怕等不到援軍到來就將投降並退出戰爭。
⑦ 一戰的兩大陣營為
一戰的兩大陣營為:同盟國和協約國。
1、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
2、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屬協約國陣營。
一戰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
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7)義大利一戰期間在哪個陣營擴展閱讀:
一戰的戰爭影響:
1、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2、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
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
3、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羅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⑧ 一戰和二戰,為什麼義大利都是戰勝國
首先准確來說,一戰二戰義大利都不算戰勝國也不算戰敗國。
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一戰二戰義大利都參戰了,且前期都是同盟國陣營,打到一半不是退出就是投降,典型的“牆頭草”。
先來看看一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主要發生在歐洲大陸,最後波及到全世界。戰爭的主要參戰國是以德、意、奧(奧匈帝國)為主的同盟國陣營,和以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陣營。但是等到戰爭爆發後,義大利先是保持中立,然後倒戈到協約國陣營,最後混成了“戰勝國”。那義大利為什麼臨陣倒戈呢?
新的義大利政府在1943年9月3日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靠了同盟國一方。投靠了同盟國就意味著對德宣戰,而戰爭結束後,義大利反而從納粹的幫凶,一躍成為二戰的“准戰勝國”,不但沒有像德國那樣分裂,而且沒有損失任何領土,只是受到了部分的管制。
綜上所述,義大利可謂是“精明遠見”,看到哪一方好處大,就倒戈向哪一方。義大利本是兩次世界大戰挑起戰火的核心成員之一,最後關鍵時刻總是反敗為勝。可謂是真正的“牆頭草”,選擇這樣的盟友,失敗是註定的。但是一戰二戰結束後,義大利都沒有撈到實際好處,二戰後更是被聯軍部分管制。所以說義大利兩次世界大戰既不是戰敗國,也不算戰勝國。
⑨ 義大利一戰在同盟國
一戰前期是在同盟國這邊的,到了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
⑩ 義大利在一戰中到底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
先是和德國、奧匈帝國結盟成同盟國,又先後對奧匈帝國、德國宣戰加入了協約國一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不折不扣的投機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簽字國,當時同盟國有三個國家: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1914年奧匈帝國在東線的挫折,使德國不得不去支撐其盟國,以對付即將沖過喀爾巴阡山山口和掃盪匈牙利平原的俄國人。由於奧匈帝國屢戰屢敗,義大利人顯得不大想再持中立了,義大利本身就對奧匈帝國懷有仇恨,奧匈帝國曾多次侵略義大利,佔領了部分義大利領土,義大利人對奧匈帝國宣戰有合適的理由。此時的德國極力主張要求義大利中立,以歸還領土為誘餌,而奧匈帝國堅決不歸還它佔領的義大利領土,與此同時,義大利正在秘密同協約國談判。義大利人發現,他們在奧地利垮台之前正式加入協約國,就能參與對它的瓜分。義大利人於1915年5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由於懼怕德國,暫時沒有對德宣戰,到了1916年8月28日,德國的戰敗已成定局,義大利人覺得安全了,不怕報復了,義大利落井下石,對德宣戰。
綜上,我們看出義大利是明顯的重利益、輕盟友,為了得到領土背信盟約,它的臨陣倒戈直接導致了奧匈帝國的滅亡,德國只能腹背受敵,加速了一戰結束的進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傢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外,其他都是非正義的。在這場非正義的戰爭中,不應過多譴責義大利的「背信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