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誰發明了電源
當今,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太陽能電池等形式多樣的電源為人類提供所需的穩定持續的電流。然而,世界上第一個使人類獲得穩定持續電流的是偉大的義大利物理學家、發明家伏特(1745-1827)。 伏特,又譯為伏特,24歲時發表了靜電學著作《論電的吸引》,引起了科學界的注意。29歲成為物理學教授,在電學等方面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1791年被聘請為英國皇家學會國外會員,三年後還授予他科普利獎章,後來還被選為巴黎科學院的國外院士。 伏特所處的時代,人們只停留在靜電現象的研究。178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伐尼發現了「動物電」現象,在此啟發下,伏特於1792年開始研究「動物電」及相關效應。他通過大量實驗,否定了「動物電」是動物固有的說法,認為產生於兩類導體(兩種金屬和液體)所組成的電路中,不同種類的金屬接觸時彼此都起電(叫接觸電),這就是著名的電的接觸學說。他以不同的金屬聯成環接觸青蛙腿及其背,從而成功地使活的青蛙痙攣。這就證實了「動物電」產生於兩種不同金屬的接觸。由實驗他還觀察到電不僅產生顫動,還影響視覺和味覺神經。為了取得較強的效應,伏特把若干種導體聯接起來進行了長期實驗,終於在1799年研製成第一個長時間的持續的電流源——伏特電堆。接著又發明了伏特電池。伏特電池是19世紀初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偉大的發明。這一發明在此後的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人們獲得穩定的持續電流的唯一手段。由此開拓了電學研究的新領域,使電學從靜電現象的研究進入到動電現象的研究,導致了電化學、電磁聯系等一系列重大發現。正是依靠足夠強的持續電流,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這又導致了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等等,使電磁學發展走上了突飛猛進的道路。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最先為人類提供穩定電流的科學家伏特,將電動勢和電位差的單位以他的姓氏命名為「伏特」(VOLT),簡稱「伏」。
㈡ 誰發明的電
首先你這個問題本身都有問題,因為電電不是發明,是發現
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是摩擦起電現象。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正處於文化鼎盛的時期,貴族婦女外出時都喜歡穿柔軟的絲綢衣服,帶琥珀做的首飾。琥珀是一種樹脂化石,把它對著光就呈顯出黃色或紅色的鮮艷色澤,是當 時較為貴重的裝飾品。人們外出時,總把琥珀首飾擦拭得乾乾凈凈。但是,不管擦得多干凈,它很快就會吸上層灰塵。雖然許多人都注意到這個現象,但一時都無法解釋它。有個叫 泰勒斯的希臘人,研究了這個神奇的現象。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思索,他注意到掛在頸項上 的琥珀首飾在人走動時不斷晃動,頻繁地摩擦身上的絲綢衣服,從而得到啟發。經過多次實驗,泰勒斯發現用絲綢摩擦過的琥珀確實具有吸引灰塵、絨毛、麥稈等輕小物體的能力 。於是,他把這種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電」。
愛迪生發明燈泡前已有發電機了。歷史背景如下:
1660年居里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轉動摩擦發電機,不過產生的是靜電,難有實用。
1780年義大利醫生加法尼通過從動物組織對電流的反應開始研究化學作用而不是靜電產生的電流。他宣稱動物組織能產生電。雖然他的理論被證明是錯的,但他的實驗卻促進了對電學的研究。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表明,加法尼的電流不是來源於動物,把任何潮濕物體放在兩個不同金屬之間都會產生電流。這一發現直接導致伏特在1800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電池。
182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電動機的祖先。這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只是它的實際用途還非常有限,因為當時除了用簡陋的電池以外別無其它方法發電。
1831年法拉第發現當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這個效應叫電磁感應。是法拉第的一項最偉大的貢獻。並由此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產生連續電流的發電機。以後的發電機都是根據同樣的電磁感應原理製成的。
從此人類進入了電器應用時代,各種實用電器開始紛紛涌現。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實用的白熾燈泡。
自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後,各地的發電廠才迅速發展起來。
1882 年在紐約曼哈頓地區投運的珍珠街發電廠被稱為世界最早的發電廠,它擁有 6 台 120 kW 的蒸汽機發電機組。
中國最早的發電廠也是1882年建成的,它是英國人在上海租界設立的上海電光公司。當時的發電廠就是專為電燈照明供電的。老上海人把發電廠稱為電燈公司,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㈢ 電是誰發明的
遠在2500 多年前,古希臘有一個叫塞利斯的人發現,用毛皮去摩擦琥珀(一種天然寶石),這塊被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一些像絨毛、麥稈等一些輕小的東西。那時候的人們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只好說:琥珀中存在一種特殊神力。他們把這種特殊神力稱作「電」。這個詞就是從希臘文的「琥珀」這個詞演變而來的。
公元1600 年,英國醫生吉爾伯特(1544~1603)發現用摩擦的方法不但可以使琥珀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而且還可以使不少別的物體如玻璃棒、硫磺、瓷、松香等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他把這種吸引力稱為「電力」。
吉爾伯特是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御醫,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科學家。他受過醫學教育,後定居倫敦,於1573 年開始做醫生,為病人治病。由於他的醫術比較高明,被召進皇宮,於1601 年做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保健醫生。女王逝世後,他又被任命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醫生。在他行醫期間,他又去從事物理學方面的研究。他做了多年的實驗,發現了「電力」,「電吸引」等許多現象,並最先使用了「電力」、「電吸引」等專用術語,因此許多人稱他是電學研究之父。他的主要著作《論磁石、磁體和地球大磁石》全面論述了對磁體和電吸引的全部研究工作。
在吉爾伯特之後的200 年中,又有很多人做過多次試驗,不斷地積累對電的現象的認識。其中,1734 年法國人杜伐,做了一些用玻璃棒與絲綢摩擦、松香與毛皮摩擦的試驗,在這些試驗中,他發現有兩種不同性質的電,一種是把玻璃捧用絲綢摩擦,玻璃棒能吸起像紙屑、木屑之類的輕小物體,這種吸引力稱為帶電現象。他將這根玻璃棒用絲線懸掛起來,再將另一根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它,發現這兩根棒相互排斥,於是他就把玻璃棒帶的電,稱為「玻璃電」(即正電);另一種是把松香用毛皮摩擦也產生帶電現象,把用毛皮摩擦過的松香靠近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發現這兩者相互吸引,於是他稱松香所帶的電為「松香電」(即負電)。這就是人們所講的同性電相互排斥、異性電相互吸引的現象。杜伐發現了這些現象,也作了最早的理論解釋。盡管這種解釋很粗淺、帶點形而上學的性質,但畢竟比不想去解釋為好。
此後,觀看電的實驗成為人們的一種娛樂。在歐洲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大批人以進行這種帶電的實驗和表演這些實驗讓人們觀賞,賺錢謀生。1745年,普魯士(德國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萊斯特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利用一根導線將摩擦起電裝置上的電引向裝有鐵釘的玻璃瓶,使瓶子充電,當他的手觸及鐵釘時,突然感到猛烈的一擊。這是一次放電現象,鐵釘上聚集的電穿過人體(人體就是一種導體),使人感受到強烈的電的震動。
1746 年,荷蘭人萊頓在上述實驗的啟發下做成了萊頓瓶。什麼是萊頓瓶?萊頓瓶是一個玻璃瓶,瓶的外面和瓶內均貼上像紙一樣的銀箔,把摩擦起電裝置所產生的電用導線引到瓶內的銀箔上面,而把瓶外壁的銀箔接地,這樣就可以使電在瓶內聚集起來。如果用一根導線把瓶內的銀箔和瓶外壁的銀箔連接起來,則產生放電現象,引起電火花,發生響聲,並伴隨著一種氣味。
古希臘的一位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所著的《動物志》一書中曾描述過一種能夠放電擊斃小動物的電鰩。18 世紀中葉有人把這種魚帶到英國,引起當時生物學家很大的興趣,當人用手去碰這種魚的頭部或身體的下部時,便會感到猛烈的一擊(即電擊),於是人們就想起了剛剛發明不久的萊頓瓶,它就像這種魚一樣,只要用導線把瓶內外的銀箔連接起來,就可以放電、引起電擊。此後,這種電擊來自放電,便沒有人懷疑了。盡管18 世紀初,人們已經發明了驗電器,可以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帶電,但在當時人們仍往往用自己的身體去檢驗電是否存在,甚至有不少人以能受一次電擊為榮。
18 世紀中葉,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大電學家富蘭克林又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是第一個享有世界聲譽的美國科學家,盡管他取得科學上的成就的時候美國還沒有獨立。他同時又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政治家。在美國進行獨立戰爭時期,他是積極的支持者和參加者。他是美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著名綱領性文件《獨立宣言》的三個起草人之一。他是1781 年美國和英國談判的代表。他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主要是靠自學得來的。他家境貧寒,幼年曾做過印刷業的學徒工人,盡管學徒工待遇低,工作勞累,但他卻是一個「手裡有一點小錢都花在書上」的人。他只要有一點空餘時間就讀書,在30 歲以前就已熟讀了有名的物理學家波義爾和牛頓的著作。由於他勤奮學習,雖然沒有進大學受高等教育,卻在科學領域里有所作為,並獲得了許多有名大學的榮譽學位。
他於1753 年先後得到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榮譽學位。他還是新大陸第一個長期性的科學團體——美國哲學會的主要奠基人。
富蘭克林的第一個重大貢獻,就是發現了「電流」。他在1747 年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出關於電的「單流說」。他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的物體之中。如果一個物體得到了比它正常的份量更多的電,它就被稱之為帶正電(或「陽電」);如果一個物體少於它正常份量的電,它就被稱之為帶負電(或「陰電」)。根據富蘭克林的說法,經常移動的是正電。
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富蘭克林的這個說法,在當時確實能夠比較圓滿地解釋一些電的現象,但對於電的本質的認識與我們現在的看法卻相反。現在的看法認為:兩個物體互相摩擦的時候,容易移動的恰恰是帶負電的電子,如果它們是導體,由於人本身也是導體,過剩的電子或短缺的電子很容易從導體(人體)傳到地下或得到補償,因而摩擦後不顯電性。如果互相摩擦的物體都是絕緣體(即不導電的物體),經過摩擦,電子從一方移向另一方,於是雙方就都帶電了,一方帶正電,一方帶負電,二者電性相反,電量相同。
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1752 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他用金屬絲把一個很大的風箏放到雲層里去。金屬絲的下端接了一段繩子,另外金屬絲上還掛了一串鑰匙。當時富蘭克林一手拉住繩子,用另一手輕輕觸及鑰匙。於是他立即感到一陣猛烈的沖擊(電擊),同時還看到手指和鑰匙之間產生了小火花。
這個實驗表明:被雨水濕透了的風箏的金屬線變成了導體,把空中閃電的電荷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這在當時是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很多人都在重復富蘭克林的這一實驗。為什麼富蘭克林的這一實驗會引起這樣的轟動?因為當時社會上對於雷電有一種恐懼心理,大多數人認為雷電是「上帝之火」,是天神發怒的表現。富蘭克林在美國費城的實驗驚動了教會,他們斥責他冒犯天威,是對上帝和雷公的大逆不道。然而,他仍然堅持不懈,而且在一年後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避雷針;終於制服了天電。由於教堂高高聳立的塔尖常被雷電所擊,教會為了保護教堂,最終也不得不採用了這個「冒犯天威」的裝置。以前電一直被人們當作一種娛樂手段,從此總算找到了實際的應用價值。
富蘭克林的這個實驗,不僅在美國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1753 年,俄國科學家裡希曼在屋頂上裝了一根導線通到實驗室,想用驗電器來觀察雷電現象。那時正逢雷雨交加,一個火球從上面傳了下來,結果里希曼遭雷擊而死亡。因此,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的影響,足以使每個電學家避免這種無謂的犧牲。
電流現象的研究,對於人們深入研究電學和電磁現象有著重要的意義。
現在我們知道,電流就是電荷向一定方向的移動。在金屬導體中的電流是靠自由電子的運動來形成的。電流通過電路時,會產生許多新的效應。如電流通過電燈的時候,電燈就發熱發光;電流通過電風扇的時候,電風扇就能轉動。電流可使蓄電池充電;可帶動電伽機作功??。這些現象表明,電流也是一種能量傳輸過程,電能可以通過各種特定的器件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電流可存在於固體、液體或氣體中。雷電現象,就是人們最早注意到大氣中的電流現象。富蘭克林傳奇式的風箏實驗使人們了解到雷電和摩擦帶電的關系。隨著避雷針的發明,逐漸消除了人們對雷電的恐懼心理。但在18世紀末之前,人們對電流現象的認識也僅到此為止,基本上仍然是一無所知。
那麼,最早開始電流研究的是哪一位科學家呢?義大利的解剖學教授伽伐尼(1737~1798)被人們認為是最早開始電流研究的人。據記載,伽伐尼的發現是一次偶然性的發現。1780 年的一次極為普通的閃電現象,引起了他的思考。這次閃電使伽伐尼解剖室內桌子上與鉗子和鑷子環接觸的一隻青蛙腿發生痙攣現象。嚴謹的科學態度使他沒有放棄對這個「偶然」的奇怪現象的研究,他花費了整整12 年的時間,研究像青蛙腿這種肌肉運動中的電氣作用。最後,他發現如果使神經和肌肉同兩種不同的金屬(例如銅絲和鐵絲)接觸,青蛙腿就會發生痙攣。這種現象是在一種電流迴路中產生的現象。在這里,蛙腿的肌肉是導體迴路的一部分,肌肉和兩種不同的金屬絲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流迴路。肌肉的痙攣表明有電流通過,起到了電流指示器的作用。根據這種現象,他還製成了「伽伐尼電池」。但是,伽伐尼對這種電流現象的產生原因仍然未能回答,他認為蛙腿的痙攣現象是「動物電」的表現,由金屬絲構成的迴路只是一個放電迴路。
伽伐尼的看法在當時的科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自然地聯想到海洋當中的一些帶電的魚,如電鰻、電,人們在海中如果被這種魚觸及身體,也會有電擊的感覺。這說明在一些動物體內也貯存著電。但是,另一位義大利科學家伏打(1745~1827)不同意伽伐尼的看法,他認為電存在於金屬之中,而不是存在於肌肉中,他於1782 年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關於所謂動物電,您是怎樣考慮的呢?我相信一切作用都是由於金屬與某種潮濕的東西相接觸才發生的」。兩種明顯不同的意見引起了科學界的爭論,並使科學界分成兩大派,他們的論戰十分激烈,每一方都指責對方是異端邪說,標榜自己觀點的正確。爭論的結果是伏打的見解佔了優勢。但很可惜,因為伽伐尼於1798 年就因病去世了,他再也不能知道這場爭論的勝負,再也聽不到爭論的結果了。
1800 年春季,即19 世紀第一個年頭的春天,有關電流起因的爭論有了進一步的突破。怎麼會引起這種突破呢?這又要從伏打說起,伏打在他自己看法的指導下發明了著名的「伏打電池」。這種電池是由一系列圓形鋅片和銀片相互交迭而成的裝置,在每一對銀片和鋅片之間,用一種在鹽水或其他導電溶液中浸過的紙板隔開。銀片和鋅片是兩種不同的金屬,鹽水或其他導電溶液作為電解液,它們構成了電流迴路。現在看來,這只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電池,是由很多鋅電池連接而成為電池組。但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伏打能發明這種電池確實是很不容易的。
伏打電池可以說是伏打贈給19 世紀的寶貴禮物。他的這個發明為電流效應的應用開創了前景,並很快成為進行電磁學和化學研究的有力工具。由此,伏打和與他同時代的別的國家的不少科學家,得出了各種有趣的結果,當時的報紙和雜志上不時登出各種各樣新發現的消息。有了電池,英國的化學家戴維(1778~1829)才有可能奠定電離理論基礎,並且分離出鈉、鉀、鍶、硼、鈣、氯、氟、碘等元素,促進了化學的發展,並進而促使他的助手法拉第建立了電解定律。
伏打雖然發明了電池裝置,但並不了解這種裝置的道理。戴維闡明了這種裝置的道理,指出這類電池的電流來自化學作用。但不管怎樣,伏打的發明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可以人為控制的持續電流,為今後電流現象的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伏打本人由於這項貢獻,被許多國家的科學院選為院士,據說1801 年法國的拿破崙曾親臨現場觀看了伏打的實驗表演,並授予他一枚特製的金質獎章,以表彰他發現電流的貢獻。
㈣ 你知道電是誰發明的嗎
「電」這個名詞是由希臘語「琥珀」轉來的 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是摩擦起電現象。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正處於文化鼎盛的時期,貴族婦女外出時都喜歡穿柔軟的絲綢衣服,帶琥珀做的首飾。
琥珀是一種樹脂化石,把它對著光就呈顯出黃色或紅色的鮮艷色澤,是當 時較為貴重的裝飾品。人們外出時,總把琥珀首飾擦拭得乾乾凈凈。但是,不管擦得多干凈,它很快就會吸上層灰塵。雖然許多人都注意到這個現象,但一時都無法解釋它。
有個叫泰勒斯的希臘人,研究了這個神奇的現象。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思索,他注意到掛在頸項上 的琥珀首飾在人走動時不斷晃動,頻繁地摩擦身上的絲綢衣服,從而得到啟發。經過多次實驗,泰勒斯發現用絲綢摩擦過的琥珀確實具有吸引灰塵、絨毛、麥稈等輕小物體的能力 。於是,他把這種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電」。
1780年義大利醫生加法尼通過從動物組織對電流的反應開始研究化學作用而不是靜電產生的電流。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表明,加法尼的電流不是來源於動物,把任何潮濕物體放在兩個不同金屬之間都會產生電流。這一發現直接導致伏特在1800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電池。
182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
1831年法拉第發現當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這個效應叫電磁感應。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實用的白熾燈泡。
1882 年在紐約曼哈頓地區投運的珍珠街發電廠被稱為世界最早的發電廠,它擁有 6 台 120 kW 的蒸汽機發電機組。
㈤ 電是怎樣發明的
電是被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電本來就存在,不是發明的,而是被發現的。
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為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
1752年,富蘭克林提出了風箏實驗,其他科學家在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濕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後來他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富蘭克林讓別人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設計1752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
(5)義大利的什麼學家發明了電流擴展閱讀:
後來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德羅·沃爾(Alessandro Volta)發現,特定的化學反應可以產生電力,1800年他建立了能產生穩定電流的伏打電池(早期的電池),所以他是第一個創造穩定電荷的人。Volta還通過連接帶正電和帶負電的連接器並通過它們驅動電荷或電壓,創造了第一次電力傳輸。
1831年,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創造了電動發電機(一種原始發電機),電力在技術上的應用變得可行,從而解決了持續和實用的發電問題。法拉第相當粗糙的發明使用了一個在銅線圈內移動的磁鐵,產生了一個流過電線的微小的電流。
這為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英國的科學家約瑟夫·斯旺(Joseph Swan)打開了大門,他們在1878年左右在各自的國家發明了白熾燈絲燈泡。
㈥ 電是誰發明的
電是富蘭克林發明的。
簡介:
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為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富蘭克林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確實能夠比較圓滿地解釋一些電的現象,但對於電的本質的認識與我們的"兩個物體互相磨擦時,容易移動的恰恰是帶負電的電子"的看法卻是相反。
1752年,他在一個風箏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濕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後來他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㈦ 是哪兩個人發明了電
1660年居里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轉動摩擦發電機,不過產生的是靜電,難有實用。 1780年義大利醫生加法尼通過從動物組織對電流的反應開始研究化學作用而不是靜電產生的電流。他宣稱動物組織能產生電。雖然他的理論被證明是錯的,但他的實驗卻促進了對電學的研究。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表明,加法尼的電流不是來源於動物,把任何潮濕物體放在兩個不同金屬之間都會產生電流。這一發現直接導致伏特在1800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電池。 182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電動機的祖先。這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只是它的實際用途還非常有限,因為當時除了用簡陋的電池以外別無其它方法發電。 1831年法拉第發現當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這個效應叫電磁感應。是法拉第的一項最偉大的貢獻。並由此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產生連續電流的發電機。以後的發電機都是根據同樣的電磁感應原理製成的。 從此人類進入了電器應用時代,各種實用電器開始紛紛涌現。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實用的白熾燈泡。 自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後,各地的發電廠才迅速發展起來。 1882 年在紐約曼哈頓地區投運的珍珠街發電廠被稱為世界最早的發電廠,它擁有 6 台 120 kW 的蒸汽機發電機組。
㈧ 誰發明了電
1、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了電。在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
2、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
3、富蘭克林讓別人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設計1752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
4、科學家用金屬絲把一個很大的風箏放到雲層里去。金屬絲的下端接了一段繩子,另在金屬絲上還掛了一串鑰匙。當時富蘭克林一手拉住繩子,用另一手輕輕觸及鑰匙。於是科學家立即感到一陣猛烈的沖擊(電擊),同時還看到手指和鑰匙之間產生了小火花。而且科學家的手被彈開了,這個實驗表明:被雨水濕透了的風箏的金屬線變成了導體,把空中閃電的電荷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這在當時是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一年後富蘭克林總結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避雷針。
(8)義大利的什麼學家發明了電流擴展閱讀:
1、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
2、我們用的電池和伏特當初所製造的電池組,是運用相同的原理。電池的外殼都是由鋅製成;鋅的外面再會覆蓋一層塑料或洋鐵皮,以防止電池發生滲漏的情形。在電池裡沒有銀片或銅片,而是在正中央有一根碳棒。
3、電的發現和應用極大的節省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使人類的力量長上了翅膀,使人類的信息觸角不斷延伸。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方面:能量的獲取轉化和傳輸,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電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的革命,由它產生的動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斷的釋放,人對電的需求誇張的說其作用不亞於人類世界的氧氣,如果沒有電,人類的文明還會在黑暗中探索。
㈨ 電是誰發明的
首先聲明重要一點!電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是自然界發生的,所以不是「發明」的,究竟是誰發現的,有很多誤解。
有些人認為本傑明·富蘭克林發現了電力,但他的實驗僅僅幫助建立了閃電和電力之間的聯系,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