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Ⅱ 利薩海戰的戰爭情況
1866年,義大利海軍(11艘裝甲艦、5艘巡航艦、3艘炮艦)和奧匈帝國海軍(7艘裝甲艦、6艘巡航艦、7艘炮艦、1艘戰列艦)在亞得里亞海利薩島附近的大海戰。
Ⅲ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什麼事件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組成的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准備早已在進行中。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斗爭中,已結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叫囂嚴重威脅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面的斗爭使兩國的關系日益緊張。德國的強大,使歐洲的「均勢」被打破,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對外關系。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沙俄。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大陸尋找與它的宿敵法國接近。
德法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國靠攏。法國企圖從德國手裡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為此積極准備「復仇」戰爭。德法兩國為爭奪北非摩洛哥,也有著尖銳的矛盾。推動法國與英國接近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的盟國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發生戰爭,法國不可能指望俄國的有力支援。在這些情況下,英法兩國於1904年4月8日簽訂協約,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兩國也調整了在紐芬蘭海岸、甘比亞和尼日、暹羅、馬達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島的矛盾。英法協約的簽訂是准備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
英法協約簽訂後,英俄兩國也逐漸接近。德奧勢力在巴爾干半島的擴張危害著俄國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爾乾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勢力范圍,而德國也想控制這一地區。1903年,德國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一旦鐵路修成,德國將控制黑海海峽的通道,俄國出入黑海將受到德國的限制。日俄戰爭後,俄國的經濟日益依賴英法兩國,英俄兩國的矛盾也因俄國國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劇而暫時緩和下來。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訂協定,標志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作好了組織准備。兩大集團中各國一面利用外交會晤進行和平欺詐,一面瘋狂進行擴軍備戰。雙方劍拔弩張,戰爭的叫嚷甚囂塵上,戰爭危機頻頻發生。
1905年初,摩洛哥發生了危機。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扼守著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法國統治著摩洛哥的大部分國土,德、英、意、西等國都想擴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勢力。法國為了鞏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從1900年到1904年,法國先後同義大利、英國和西班牙簽訂協定,規定了它們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1905年 1月法國向摩洛哥蘇丹提出一個對其行政、軍事、財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這個方案無異於承認法國的保護權。德國不容許法國佔領這個地中海上重要的軍事基地和鐵礦產地,決定破壞法國的計劃。1905年 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港,發表挑釁性演說,提出要「維護」摩洛哥的主權和獨立。德國向美、英、法、西、俄等國照會,指責法國違反了馬德里公約(1880年簽),並以戰爭相威脅。法國考慮到這時如發生戰爭將對自己不利,決定讓步,把同德國的關系暫時緩和了下來。
1906年 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俄、英、美諸國甚至義大利都支持法國,德國陷於孤立。會議決定承認摩洛哥「獨立」,摩洛哥的財政由國際監督,警察組織由法國和西班牙分別管理,由它們負責摩洛哥的「治安」,這就等於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控制。德國雖然失敗,但並沒有放棄對摩洛哥的野心,爭奪摩洛哥的斗爭成為戰爭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1911年 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殖民統治的人民起義。法國以恢復「秩序」和保護僑民為由,佔領非斯。德國不容法國獨占摩洛哥。7月1日,德國炮艦豹號駛進摩洛哥的阿加的爾港,隨之巡洋艦柏林號也出現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戰爭迫在眉睫。這時英國決定支持法國,並聲稱在摩洛哥問題上英國不惜與德國一戰。在英國的壓力下,德國不得不同意與法國談判。11月,雙方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割給德國作為「補償」。
摩洛哥危機尚未過去,義大利和土耳其之間又發生了戰爭。義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里,決定趁英、德、法等國捲入摩洛哥危機時,染指的黎波里。1911年 9月28日,義大利政府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抗議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撓義大利的「企業活動」。土耳其拒絕接受這個無理通牒,意土戰爭隨即爆發。
20000餘意軍先後在的黎波里登陸。意軍裝備精良, 在戰爭中第一次使用了飛機,義大利艦隊控制了沿岸港口,英國又不許土耳其援軍通過埃及。這樣,義大利打敗了土耳其軍隊,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頑強抵抗。戰爭一直延續到1912年巴爾干戰爭開始才結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後來合稱利比亞)割讓給義大利。
為了准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到1913年,德國已擁有由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現役部隊76萬。英國軍隊(包括印度軍隊在內)增加到41萬。法國於1913年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將兩年兵役制改為三年,役齡從21歲到45歲改為從20歲到48歲,使軍隊增加到77萬。沙皇俄國在大戰前夕已擁有兵力為 130萬的軍隊。列強還積極擴大海軍,英德兩國的海軍競賽最為劇烈。
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英國堅持兩國海軍比例應為2:1,德國則要求定為16:10,談判最後破裂,雙方更瘋狂地增加軍費。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 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 47.66億馬克。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和制訂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准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
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也大肆活動,散布沙文主義情緒。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優生」的作用。德國騎兵將領柏第公然叫囂:
「戰爭是萬事之父……戰爭不僅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首先規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惡的戰爭終於在巴爾干釀成。巴爾干半島成了「火葯桶」
Ⅳ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在之後的不到一個月里,一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巴爾乾地區早就因為國家間的對立和局部戰爭而四分五裂,薩拉熱窩只是點燃了這個火葯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已經分化成了兩個對立的政治集團,每個國家都有理由相信鄰國可能會對自己產生威脅。當時,塞爾維亞與沙皇俄國關系十分密切,卻又被奧匈帝國視為眼中釘,這使得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另外,由於擔心法國在局勢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奪回他們在普法戰爭中割讓給自己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德國曾試圖維持於英國的友好邦交,但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他開始建造大型軍艦,其舉動挑戰了英國一直以來所擁有的海上霸權地位,此時德國的快速工業化以及其對於海外殖民地的搜尋讓英國警覺。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結盟;三年後義大利加入,三國同盟形成。另一方面,1894年法俄結成同盟,英法兩國在1904年簽署了《英法協約》。此外由於俄國對威廉二世在巴爾干問題上支持奧匈帝國的態度極為惱火,故決定結束與英國在中亞問題上的長期紛爭,並進而與之結盟。1907年。英法俄三國協約達成。
基於對「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共同認知,各國紛紛摩拳擦掌,意圖奪取戰爭先機。德國的感受尤為強烈,德國高層意識到即將面臨兩面作戰,所以德國必須搶在人數遠高於德軍的法俄大軍開入戰場前率先發動進攻,人們已經意識到戰爭不可避免,但是都知道自己需要搶先手,由於過於復雜的形勢,卻沒有人願意先開這一槍,直至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
對於為什麼要給法國機會這個問題:一戰發生的十年前英法結盟,法國和沙皇俄國也已經同盟,所以德國此時發動戰爭雖說搶到先手,但是在輿論等各個方面都會處於被動,一戰的爆發就是一個導火索,若是沒有這個導火索,一戰爆發時間還會推遲。若是在法國沒有尋找到盟友之前德奧意三國就發動對法國的戰爭,首先,卑斯麥絕對不會這么做,三國結盟就是為了封鎖圍堵法國;就算他這么做了,俄國與奧匈帝國有著巴爾干半島的沖突,且俄國對於德奧聯盟很不滿,俄國絕對會在德奧意與法國打的火熱時,在背後向同盟國宣戰,致使德國更早的進入雙線作戰;英國奉行光榮孤立,絕對不會讓歐洲大陸一國獨大,他是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三家分晉的出現,所以,英國也註定會加入戰爭,並且會在同盟國向法國宣戰後不到3天的時間內,與法國結盟,進行全國總動員,並向同盟國宣戰,至此同盟國完全陷入被動,這樣的話,某人認為一戰會更早的結束。
對於義大利問題,義大利加入同盟,決不能說是使得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聯盟實力減少,反而義大利的結盟,不僅增強了同盟國的威懾力與實力,並且增加了法英俄的猜忌之心,自此法國就要掂量:作為巴爾干半島的債主,與義大利的對抗是否還有勝算,與義大利亞德里亞海的爭奪,是否要掂量掂量同盟國的共同實力,這點對於還未曾結盟的俄國產生的影響是一樣的。雖說義大利部隊戰鬥力差,但還是能打仗的,加入協約國當然使得協約國的勝利更加的明朗,義大利部隊的進攻還是牽制了很多奧匈帝國的兵力的。另外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使得地中海的海軍力量對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奧匈帝國海軍在地中海一下子沒有了還手之力,所以說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使得同盟國敗象更加明顯。
Ⅳ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Ⅵ 利薩海戰中獲勝的是哪一方
1866年7月16日,義大利艦隊在佩爾薩諾海軍上將率領下從安科納出海,向利薩島發起進攻。18、19日兩 利薩海戰圖-黑色為奧地利、白色為義大利 利薩海戰圖-黑色為奧地利、白色為義大利 天,義大利艦隊對利薩島進行炮擊,守島的奧匈帝國軍隊非常頑強,用火炮擊傷了義大利「強大」號鐵甲艦。在義大利艦隊准備組織再次進攻時,奧匈帝國艦隊於7月20日拂曉趕到了。
奧匈帝國的特格特霍夫帶領他的艦隊遠在16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當得知利薩遭襲時,起先他以為這僅僅是一次佯攻。他難以相信義大利人會採取這樣的冒險行動,作為兩棲攻擊既沒有突然襲擊的機會也沒有首先掌握制海權。義大利人全力發起攻擊時,特格特霍夫向利薩駛去,到達利薩附近海域,他命令艦隊做好戰斗准備。意識到自己的火力處於劣勢,他選擇了一個容易沖擊的隊型——三個「V」字型縱向排列,第一個V型由他率領的7艘鐵甲艦所組成,領頭的是旗艦「費迪南德·馬克西米蘭」號。第二個「V」型是木殼快速艦和一艘海防艦,由「凱撒」號領頭,他把其餘的小型艦船編在第三個「V」型隊列中。
佩爾薩諾的艦船向利薩岸上的要塞炮台轟擊了兩天,也沒能使岸上的88門小口徑炮停止射擊,而艦隊傷亡很大,艘鐵甲艦失去了攻擊能力,大部分彈葯消耗掉了,燃料只夠使用兩天了。然而在7月20日早上,佩爾薩諾又開始了攻擊。當他正轟擊利薩的炮台並准備派部隊登陸時,瞭望哨突然報告,奧匈帝國的艦隊正從西北方向開來。 驚慌失措的佩爾薩諾匆忙將他的鐵甲艦編成縱隊從奧匈帝國的編隊前方沖過去。在這緊急時刻,佩爾薩諾竟毫無道理地把他的軍旗從「義大利」號移到處於戰斗隊形之外的「鉛錘」號上。
結果在前面的3艘義大利軍艦與後面的軍艦之間出現一個大空隙。特格特霍夫立即率領他的由鐵甲艦組成的先鋒編隊穿過這個空隙,他的木製艦船則向佩爾薩諾的木製船和其餘鐵甲艦沖去。 這場戰斗很快變成了一場混戰,艦船的運動部分地被煙霧所遮蔽。「鉛錘」號兩次試圖撞擊木製「凱撒」號而沒能成功。「凱撒」號一發炮彈擦過「迪波托加羅」號,但自己卻在對方的炮火下起火,並最終被「鉛錘」號逐出戰斗。與此同時,奧匈帝國海軍的炮火使一艘義大利的鐵甲艦船起火燃燒。 特格特霍夫的旗艦撞擊「義大利」號的行動在這次戰斗中最為壯觀。當「費迪南德·馬克西米蘭」號在戰斗的煙霧中搜索的時候,它撞在「義大利」號的舷上,這艘義大利軍艦失去了方向控制,而且它的前方又被另一艘奧匈帝國 「義大利」號沉沒 「義大利」號沉沒 軍艦封住,當它後退時,「馬克西米蘭」號全速沖撞它的舷邊,並使其向右舷嚴重傾斜,隨著「馬克西米蘭」號慢慢地後退,「義大利」號恢復正常,接著在自己的動量和破口處湧入的數噸海水的作用力下又向左舷傾斜。當它傾翻並沉沒時,艦上缺乏訓練但很有士氣的水兵為他們的國王高呼萬歲。
「義大利」號的沉沒結束了這次戰斗,義大利艦隊向西退卻。由於奧匈帝國艦隊有幾條軍艦受損並仍處於劣勢,特格特霍夫沒有追擊。無論如何他完成了解救利薩的使命,他作為民族英雄回到了奧地利。而佩爾薩諾則被解除了職務。 利薩海戰是奧匈帝國海軍的一次大勝利,徹底解了利薩之圍。
Ⅶ 奧意戰爭是怎麼回事
1866年6月17日至8月10日進行的奧意戰爭,是義大利為從奧地利統治下獲得解放和建立民族國家而進行的戰爭。
1859年奧意法戰爭和1859—1860年義大利革命的結果,義大利基本上實現了統一。1861年3月建立了義大利王國,撒丁國王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繼承了王位。只有羅馬和威尼斯省仍歸奧地利管轄。
1861年4月,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與普魯士結成反奧聯盟。普魯士向義大利提供了1.2億馬克的援助,並答應幫助解決威尼斯歸還義大利王國的問題。
6月17日,普奧戰爭爆發。6月20日義大利參戰,奧意戰爭爆發。
意軍主力部隊10萬人,名義上由國王統率,實際上歸參謀長拉馬爾莫拉將軍指揮。在明喬河一線展開,於6月23日轉入進攻。在曼圖亞留有3萬人的強大預備隊。與此同時,恰利季尼將軍統率的一個軍約9萬人,從博洛尼亞和費拉拉地域向前開進,准備對奧軍的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
奧地利軍隊為了應付兩條戰線作戰,不得不在義大利境內組建了一支7.8萬人的南線軍隊,由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指揮,於6月24日從維羅納東南地域發起進攻,還在庫斯托查附近地區,將遭遇的義大利軍隊擊敗。拉馬爾莫拉將軍損失1萬餘人後,被迫撤退到克雷莫納地區。
恰利季尼將軍得知意軍在庫斯托查附近地區戰敗後,立即回師後撤,未能發展戰果。因為,奧地利與普魯士作戰失利,尤其是7月3日在薩多瓦附近戰敗,必須火速調兵保衛維也納。這就使意軍得以在威尼斯和蒂羅爾轉入進攻。在這期間,加里波第的部隊作戰非常出色,解放了蒂羅爾南部全境。但是,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命令他們撤退。於是,蒂羅爾再度被奧軍佔領。
7月20日義大利海軍在利薩島附近被奧地利海軍戰敗。利薩海戰是蒸汽裝甲艦船的首次大海戰。6月16日由11艘裝甲船、5艘巡航艦、3艘炮艦組成的義大利分艦隊,在佩爾薩諾海軍上將率領下,從安利納出海,企圖用登陸的方式攻佔設有防禦的工事,並作為奧地利海軍基地的利薩島(島上僅有9處永備工事,11個炮兵連共88門火炮,守島部隊近3000人)。
7月18日和19日,意軍對利薩島發起進攻,因組織不力,沒有掌握有關守島部隊的必要情報,遭到了奧軍的頑強抵抗。7月20日拂曉,一支由7艘裝甲艦、7艘炮艦、1艘桅帆戰列艦、5艘巡航艦、1艘輕巡航艦組成的奧地利艦隊,在馮·特格特霍夫海軍少將率領下,前往支援守島部隊。奧地利軍隊突然發起攻擊,集中炮火打擊義大利海軍艦隊。但裝甲艦之間的炮戰未能奏效。於是,奧地利的旗艦「斐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裝甲艦撞擊義大利的「義大利國王」號裝甲艦,後者連同400名艦員被擊沉,從而決定了這場海戰的結局。另一艘義大利軍艦「角力場」號被炮火擊中後起火,失去戰鬥力,最後爆炸。此後,義大利艦隊轉入退卻。義大利失敗的原因是偵察很差,沒有戰斗計劃,通信聯絡不好,佩爾薩諾海軍上將優柔寡斷,指揮失誤。但義大利海軍在利薩海戰的失敗,沒有改變已被奧普戰爭所決定了的這次奧意戰爭的結局。這次戰爭的海戰規模雖然並不很大,但是它卻以蒸汽裝甲艦船作為交戰工具的首次海戰,從而在海戰史上留下了值得紀念的一頁。
8月10日,奧意戰爭結束,義大利和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1866年10月3日於維也納簽訂和約。和約規定,奧地利把威尼斯省割讓給拿破崙三世,再由拿破崙三世將它交給義大利王國。由於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和積極的支持,義大利基本上實現了民族解放和統一。
Ⅷ 奧匈帝國海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及其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第一次世界大戰隨之爆發。奧匈海軍在「聯合力量」號無畏艦上為斐迪南大公夫婦設了臨時靈堂,供公眾弔唁,以紀念大公生前對海軍的支持。
Zenta號巡洋艦於1914年8月16日在執行封鎖黑山港口巴爾的任務時,遭遇7艘英、法軍艦的圍攻並被擊沉,成為一戰中奧匈海軍損失的首艘軍艦。 1914年8月23日,根據英國和日本之間的盟約,日本對德國宣戰。奧匈海軍伊麗莎白皇後(就是茜茜公主)號巡洋艦1900年到1905年曾在天津駐扎。1913年,伊麗莎白皇後號再次來到中國。1914年7月初,該艦奉命從天津大沽口將駐守在天津租界及使領館的奧匈警衛部隊(奧匈駐中國殖民軍「駐屯軍」185名官兵,攜帶2門77毫米速射野炮和奧制馬克沁重機槍8挺)搭載南下,7月22日抵達芝罘港。經過短暫逗留於同月27日來到德國租借地青島。此次奧匈軍隊是作為德國的同盟軍,在遠東地區協助德軍作戰,在得到奧軍統帥部的指令後,匯集青島參加保衛膠州灣殖民地的戰斗。9月2日,以日軍為主的英日聯軍在山東龍口登陸,9月18日又在青島的嶗山登陸,遂開始進攻青島。在青島戰役期間,「伊麗莎白皇後號」巡洋艦的奧地利官兵表現英勇。盡管在戰爭初期,該艦為了支援德軍陸上炮台的火力,將艦上4門150毫米艦炮和2門70毫米副炮及部分50毫米速射炮拆下,分別安裝於德軍中央堡壘後側的仲家窪西側高地(位於今海信立交橋北)及大鮑島山(今觀象山),部分官兵也隨之登岸加入地炮作戰。但是該艦依然能夠利用所剩的火炮抗擊日軍,在戰爭期間始終活躍在膠州灣水域,與德軍炮艦一道不斷地配合德軍陸上炮台向日軍陣地發炮轟擊,支援德軍堡壘,遲滯日軍推進。
1914年11月1日,當最後一枚炮彈從「伊麗莎白皇後號」上發射出去之後,該艦的炮聲沉寂了。為了防止軍備資敵,為了阻塞青島港口的主航道,「伊麗莎白皇後號」巡洋艦於次日凌晨3時打開海底閥門自沉於團島和黃島之間的主航道水域(即團島燈塔西南4.5鏈處海底),其沉船的精確坐標為北緯36度00分,東經120度15分。 在Zenta號被擊沉後的9個月里,駐扎本土的奧匈艦隊基本上是靜靜的在普拉(今屬克羅埃西亞)軍港里度過的。1915年5月,經過了在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反復的討價還價,義大利決定對奧匈帝國宣戰(奧匈給義大利的開價是,若參加同盟國,戰勝後可得到法屬突尼西亞,但義大利最後接受了英法的開價,加入協約國,戰勝後可得到奧匈帝國的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奧匈海軍隨即從他們位於普拉、希貝尼克(今屬克羅埃西亞)和科托爾(今屬黑山共和國)的基地出發,炮轟從威尼斯到巴列塔的義大利東海岸,其主要打擊目標是安科納等城市,以及沿海岸修建的鐵路。這樣,直到1917年,奧匈海軍也沒有受到什麼大的損失。
當時協約國在地中海同時有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海軍力量。三國把亞得里亞海劃分成11個防區,由英國負責其中的4個,法國4個,義大利3個。由於三國的海軍指揮系統不同、語言障礙和民族之間的驕傲,他們的合作效率是很低的,這使得德國和奧匈海軍的潛艇部隊有機可乘。一個典型的缺少配合的例子是:1917年2月,一艘義大利運兵船Minas號在載著義大利軍隊從義大利開往希臘的薩洛尼卡的途中,在英軍負責的防區內被奧匈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870人死亡。在從義大利負責的防區開進英國防區時,本應由英軍艦艇接過為運兵船護航的任務。但英軍錯誤的理解了義大利護航的驅逐艦的信息,沒有接過防務,而不明就裡的義大利驅逐艦就徑自撇下運兵船返回自己防區了,使得運兵船在無護航狀態下被擊沉。 奧特朗托海峽是亞得里亞海的出口,也是奧匈海軍開往遠洋的唯一通道。其位於義大利與阿爾巴尼亞、希臘之間,最窄處只有72km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在奧特朗托海峽設置了防潛封鎖線,從義大利的「靴子跟」到海峽東側的科孚島(屬希臘,希臘作為協約國參戰)。這條封鎖線主要由拖網漁船構成,只是漁船拖的不再是漁網,而是防潛網,並且漁船都經過了改裝,安裝了發射6磅炮彈的炮並攜帶深水炸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樣一條防潛封鎖線,卻並沒有能對同盟國的潛艇實現有效的封鎖,德國和奧匈的潛艇 依然上百次的出入亞得里亞海攻擊協約國在地中海的船隻,而只有兩艘被封鎖線捕獲或者摧毀。於是這條封鎖線被戲稱為「篩子」。但是,由於漁船的報警功能,以及駐扎在附近港口的協約國艦隊的存在,這條封鎖線事實上把奧匈海軍的水面艦隊關在了亞得里亞海里。
於是,突破奧特朗托海峽封鎖線就成為奧匈海軍的重要課題。他們組織了多次進攻以求摧毀這條封鎖線,1915年5次,1916年9次,1917年則多達10次。規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17年5月14日夜至5月15日拂曉。此前的3個月里,奧匈海軍對封鎖線發起過4次攻擊,但都沒有明顯成效。
奧匈海軍的2艘艦艇事先前往義大利的布林迪西港外布水雷,另一艘則監視港內英國和義大利艦隊的行動。14日夜裡,3艘義大利商船在驅逐艦Borea號護航下前往阿爾巴尼亞的發羅拉。他們在黑暗中正好遭遇奧匈驅逐艦Csepel號和Batalon號。Borea號被擊沉,三艘商船中,一艘運送彈葯的中彈爆炸沉沒,另兩艘中有一艘中彈,另一艘起火。兩艘奧匈驅逐艦隨即向北撤退。與此同時,由霍爾蒂上校(匈牙利人,軍人,1920年後成為匈牙利獨裁者)率領的三艘奧匈巡洋艦諾瓦拉號(註:不同於早先的護衛艦諾瓦拉號)、Saida號和黑爾戈蘭號已經抵達封鎖線,巡邏的4艘法國驅逐艦把他們當做了友軍而未予理睬。接下來就是他們的一段愉快時光,擊沉了當時封鎖線上47艘漁船中的14艘,另重傷了三艘。協約國艦隊聞訊由義大利海軍少將Alfredo Acton率領趕來與奧匈艦隊交火。Saida號受傷,而諾瓦拉號失去行動能力,霍爾蒂本人也受傷了。諾瓦拉號是被拖著返回基地的。奧匈的後援艦隊從科托爾基地開出,協約國艦隊發現後即脫離接觸,雙方各自返回基地。英國巡洋艦Dartmouth號在返回布林迪西的途中被奧匈潛艇U-89的魚雷擊中而受傷。U-89潛艇此前在布林迪西港外布設的水雷,在14日夜裡炸沉了法國驅逐艦Boutefeu號。到整個行動結束,奧匈帝國海軍擊沉兩艘協約國驅逐艦和14艘拖網漁船,擊傷一艘巡洋艦,自己兩艘巡洋艦受傷,總的來說佔了便宜。 1917年12月9日,義大利海軍的兩艘魚雷艇溜入的里雅斯特港,對奧匈海軍的前無畏艦維也納號及其姊妹艦布達佩斯號發射了魚雷。布達佩斯號僥幸沒有被擊中,維也納號則中了兩枚魚雷,不到5分鍾內就沉沒了。
1918年6月,已被提拔為奧匈海軍總司令的霍爾蒂計劃調動包括4艘無畏艦在內的主力艦隊對奧特朗托封鎖線發動一場更大規模的突襲,但在前往海峽的途中,伊什特萬號無畏艦被義大利的魚雷艇發射的魚雷擊中吃水線處。霍爾蒂認為突襲所必須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已經喪失,於是整個計劃取消。奧匈海軍的官兵們試圖挽救伊什特萬號,一邊修理、排水,一邊由特格特霍夫號拖著伊什特萬號返回基地。但在拖航途中,由於排水的水泵的排水效果不對稱,伊什特萬號嚴重傾斜,奧匈官兵不得不棄艦,眼看著它沉入海底。
隨著同盟國在一戰中走向失敗,奧匈帝國開始考慮如何避免其艦隊在戰敗後落入協約國之手。戰爭結束前夕的1918年10月29日,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人國(State of Slovenes, Croats and Serbs,縮寫作SCS)宣布脫離奧匈帝國獨立,以薩格勒布為首都,其領土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和波黑(1918年12月1日即與塞爾維亞王國合並,成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又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奧匈帝國原計劃在戰後改組成聯邦或者邦聯制國家,但面對其治下各民族的獨立浪潮也無法阻止,只好順水推舟,把海軍的艦隊、基地、軍械庫、海岸要塞和商船隊都交給了這個新誕生的國家(的里雅斯特例外,因為其所在的伊斯特拉地區戰後被並入義大利)。作為回報,後者接收了這些東西後,宣布自己為中立國。
但SCS國並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其中立地位也沒有得到保障。1918年11月1日,義大利海軍的袖珍潛艇(或稱人操魚雷,但是是由潛水員駕駛,在目標上安裝炸葯後返航或者棄艇逃生的,不同於二戰中日本海軍的自殺式人操魚雷)潛入原屬奧匈帝國的普拉海軍基地,炸沉了奧匈海軍「聯合力量」號無畏艦(剛於10月31日移交SCS國,改名為「南斯拉夫」號)。隨後,特格特霍夫號無畏艦被迫交給義大利,被放在威尼斯當做戰利品展示,又被當做道具用來拍攝電影《Eroi di nostri mari》(《我們的海上英雄》,講述義大利魚雷艇擊沉伊什特萬號的故事), 然後於1924年被拆解。歐根親王號則被法國海軍強行徵用,先用來演練空軍對艦船的攻擊,然後被當做靶船擊沉。至此,奧匈海軍的4艘無畏艦全部退出歷史舞台,而奧匈帝國也在一戰最後的硝煙中土崩瓦解,其原有的沿海領土分屬於義大利和南斯拉夫王國,奧地利只保留了她的日耳曼核心領土,就是奧地利現有的版圖,成為一個內陸國。奧匈帝國海軍因此只存在於人們的回憶中,存在於《音樂之聲》里馮·特拉普海軍上校(海軍不復存在,因此被迫退役)的心裡。 1914: 巡洋艦Zenta號、伊麗莎白皇後號
1915: 潛艇U-12, U-3,驅逐艦Lika號和Triglav號
1916: 潛艇U-6,U-16
1917: 潛艇U-30, 驅逐艦Wildfang號(好像是「遷徙的鷹」的意思,懂德文的朋友請指正,1917年6月4日觸水雷沉沒), 前無畏艦維也納號
1918: 潛艇U-23,U-20,U-1,勇士號(SMS Streiter,1918年4月16日因碰撞沉沒),無畏艦伊什特萬號,聯合力量號
1919: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號(被交給法國作為戰爭賠償,航行途中遇大風沉沒) 1.海軍的地位
在奧匈帝國的外交政策和公眾的視野中,海軍從來都不是優先考慮的對象。特別是對於奧匈帝國這樣一個傳統的陸權國家,公眾眼中的海軍,只是一個「離自己很遠的燒錢機器」,即使海軍開放日和新成立的海軍俱樂部們也沒能使之明顯轉變。海軍的軍費是由戰爭部管理的,而這個部又很大程度上受到陸軍的影響和控制。
海軍只在受到三位皇室成員先後關照期間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照顧,分別是弗里德里希大公(1844-1847任海軍總司令)、斐迪南·馬克西米連大公(1854-1864任海軍總司令)和斐迪南大公(奧匈帝國王儲,1914年在薩拉熱窩事件中被刺身亡在世時是海軍的積極支持者)。但不幸的是,弗里德里希大公26歲即英年早逝,斐迪南·馬克西米連大公離開奧地利到墨西哥去當皇帝(3年後死於墨西哥),斐迪南大公則未及繼位即遇刺身亡,使海軍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持者。
2.民族問題
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反映在海軍里,就往往是這樣一個局面:軍官需要會說四種語言才能有效的指揮,因為信號系統和輪機艙里多半是日耳曼人和捷克人,炮手是匈牙利人,水手和司爐是義大利人和克羅埃西亞人。據統計在1914年開戰當時,其海軍軍人民族構成成分如下:克羅埃西亞31.0%、匈牙利20.4%,德國與奧地利16.3%,義大利14.1%,捷克斯洛伐克11.8%,波蘭與羅馬尼亞3.0%,斯洛維尼亞2.8%。這大大提高了指揮的難度,降低了作戰效能。
3.地理因素
奧匈帝國只瀕臨亞得里亞海,該海是一個口袋型的半封閉海域,只通過奧特朗托海峽通往地中海,而地中海本身仍被陸地包圍,只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與大西洋和紅海相連。奧特朗托海峽西岸是與奧地利素來不睦的義大利(奧地利是義大利獨立與統一運動的主要反對對象,1848、1859、1866和1914-1918的一戰中兩國四度成為敵國),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又都被英國控制(一戰中英國作為協約國的主要成員,與德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作戰)。這樣的地理因素,給奧匈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帶來了很大的限制,也使得奧匈海軍的作戰與艦船設計思想傾向於近海作戰,一戰中最終採取的僅僅是存在艦隊路線(即駐守港內以牽制敵方的注意力與兵力,但輕易不出港交戰),直到奧匈帝國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