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古代三大造園體系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最後形成了東方、伊斯蘭、歐洲這三大體系。
一.西方園林
從可考的歷史看,西方園林始於古希臘。到了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貴族的住宅有了庭園,周圍環以柱廊,庭中有噴泉、雕塑,栽有薔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場所,有大片綠地,其中有涼亭、小徑。
古代羅馬時期的園林沒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紀,隨著文藝復興,園林才煥發了生機,西方園林形成了義大利、法國、英國三種風格。
義大利盛行台地園林,秉承了羅馬園林風格。如義大利費蒙的耐的美狄奇別野選址在山坡,園基是兩層狹長的台地,下層中間是水池,上層西端是主體建築,栽有許多樹木。台地園林是義大利園林特徵之一,它有層次感、立體感,有利於俯視,容易形成氣勢。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家馬爾伯蒂在《論建築》一書提出了造園思想和原則,他主張用直線劃分小區,修直路,栽直行樹。直線幾何圖形成為義大利園林的又一個特徵。
法國園林受到義大利園林影響,法國人在16世紀效仿義大利的台地園林。到了17世紀,逐漸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義園林。園林注重主從關系,強調中軸和秩序,突出雄偉、端莊、幾何平面。法國的凡爾賽宮園林是其代表作。凡爾賽宮園林分為三部分,南邊有湖,湖邊有綉花式花壇,中間部分有水池,北邊有密林。園中有高大的喬木和筆直的道路,王家大道兩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羅母親雕像和阿波羅駕車雕像,表明這座宮廷園林的主題歌頌了太陽神,是積極進取的。這時期的園林把主要建築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設林蔭道,後面是花園,園林形成幾何形格網。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諾特爾,他開創了法國園林的特色和新時代。法國園林是西方園林的一種風格和流派。
英國園林突出自然風景。起初,英國園林先後受到義大利、法國影響。從18世紀開始,英國人逐漸從城堡式園林中走出來,在大自然中建園,把園林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早期造園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圖把圖畫變成現實,把自然變成圖畫。布良還改造自然,如修閘築壩,蓄水成湖。他創造的園林景觀都很開闊、宏大。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園林思想出現浪漫主義傾向,在園中設置枯樹、廢物,渲染隨意性、自由性。
總之,西方園林開朗、活潑、規則、整齊、豪華、熱烈、激情,有時甚至是不顧奢侈地講究排場。從古希臘哲學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們認為野生大自然是未經馴化的,充分體現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態都修剪成規整幾何形式,園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齊筆直的。18世紀以前的西方古典園林景觀都是沿中軸線對稱展現。從希臘古羅馬的庄園別墅,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台地園,再到法國的凡爾賽宮苑,在規劃設計中都有一個完整的中軸系統。海神、農神、酒神、花神、阿波羅、丘比特、維納斯以及山林水澤等到華麗的雕塑噴泉,放置在軸線交點的廣場上,園林藝術主題是有神論的「人體美」。寬闊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噴泉水池,修剪成幾何形體的綠籬,大片開闊平坦的草坪,樹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噴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幾何形體,全園景觀是一幅「人工圖案裝飾畫」。西方古典園林的創作主導思想是以人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須按照人的頭腦中的秩序、規則、條理、模式來進行改造,以中軸對稱規則形式體現出超越自然的人類征服力量,人造的幾何規則景觀超越於一切自然。造園中的建築、草坪、樹木無不講究完整性和邏輯性,以幾何形的組合達到數的和諧和完美,就如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所說:「整個天體與宇宙就是一種和諧,一種數。」西方園林講求的是一覽無余,追求圖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種開放式的園林,一種供多數人享樂的「眾樂園」。
二.東方園林
古代東方有悠久燦爛的文明。尼羅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印度河、黃河、長江諸流域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古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都在園林藝術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亞也有花園。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位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倫王國十分強盛,國王尼布甲里撒二世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倫空中花園。這座花園早已毀滅,但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博和狄奧多羅斯對它作了記載。據說,該園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個台層都有石拱廊支撐,並且種植各種樹木花草,頂部設有提水裝置,用以澆灌植物。遠處觀看,它宛如空中花園,故人們稱之為「架空花園」或「懸空花園」。
古代西亞園林被稱為世界三大園林系統之一,與古希臘、中國園林相比較,西亞園林的輝煌時間較短,對後世的影響較小,今人對它的研究也不夠。
古代印度對世界文化有卓越貢獻,園林藝術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紀,中國的玄奘到印度曾見過一些花園。
古代中國園林的內容非常豐富,對東亞、南亞各國園林的影響很大,堪稱東方園林的代表。
在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遺產中,古典園林藝術以其完全不同於西方園林的空間原則和美學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論是北方園林中的蒼岩深壑、碧水浮天,還是南方園林的小橋流水、粉垣低蜿,都給人以不盡的藝術享受。
首先,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以,園林中除大量的建築物外,還要鑿池開山,栽花種樹,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風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畫為藍本,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許多如詩如畫的景。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築、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
其次,中國古典園林因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是封閉的,即園林的四周都有圍牆,景物藏於園內。而且,除少數皇家宮苑外,園林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小。要在一個不大的范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是突破空間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在這方面,中國古典園林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第三,中國古典園林特別善於利用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築物,如亭、台、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
簡而言之,東方園林基本上是寫意的、直觀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像、重聯想,重「言有盡而意無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韻味;而西方園林基本上則是寫實的、理性的、客觀的,重圖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規律,以一種天生的對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園林也納入到嚴謹、認真、仔細的科學范疇。
歐洲和中國園林藝術的比較
第一個有融合性的園林造型開始於16世紀的義大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園林。法國於17世紀下半葉隨著理性主義的出現,也出現了這種園林風格。理性主義要求秩序和存在,這也在園林中得到了反映。文藝復興的園林和巴洛克式園林在思想和形式上正好是與中國園林相對立的。中國在很久以來就以風景園林而著稱,是第一個根據自然為原型而建造園林的國家。名山大川、密林怪石都是藝術原型,舊哲學、宗教、文學、風景畫以及傳說都是中國傳統園林的藝術來源。在18世紀以前,歐洲的園林是建築的一部分。園林的美是幾何圖形的美。而在中國的美學思想中自然是最美的園林。園林只是藝術性地再現自然風景。中國園林表達了感覺。幾何圖形式的歐洲園林表達了合理化。
歐洲人在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旅行報告中第一次獲得了有關中國園林的信息。馬可波羅在游記中寫了很多城市和園林,例如玉島和西湖。這份報告引起了歐洲的注意。在中國生活多年的歐洲商人金尼閣於1618年寫了一篇報告。在報告中他描繪了一個藝術的洞穴。他還參觀了上海,並且寫到:這里到處都是園林和寶塔。通過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的報告,歐洲人知道了中國園林中一般都有小河、小湖或池塘,它們與小山形成曲線對比。義大利耶酥會士馬國賢作為畫師在故宮里生活了13年。他用版畫的形式畫出了皇家園林的36處不同的風景。通過傳教士和商人的這些報告,歐洲人獲知中國園林是崇尚自然的:山和水是園林里重要的元素,水面要曲折,藝術性的山洞像一個迷宮,建築都很簡單,園中的生活也很安靜。這些特點與歐洲園林筆直的大道、修剪整齊的樹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歐洲園林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全新的風格--自然園林。
對英格蘭園林的第一次影響
在中國園林的影響之下,當時的英格蘭園林風格出現了轉變。英格蘭是絕對主義長期控制的地區。1685年,英格蘭當時的政府官員威廉-坦布爾在其《在園林之上……》一書中寫道:不規則的園林地比規則的園林更美。
園藝師亞歷山大-蒲柏與威廉-坦布爾的想法一樣,也推崇未修飾的自然。他寫道:「古老的中國園林一直發出燦爛的光芒。」他根據新的原則對一座幾何式園林進行了改建。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這座園林里建了一個山洞,這在以前的英格蘭園林里是非常罕見的。從該山洞修建手法可以看出,傳教士和商人對中國園林描述的報告對他有很大的影響。
蒲柏說:「所有園林藝術的規則都不外乎落到三點上,即對比、驚奇和圍牆」,還說「所有園林都是風景畫」。所有這些都是中國幾百年前對園林造型的總結。
在世界園林發展過程中起到過重要作用的威廉-肯特認為,「自然很厭惡直線」。這也是中國園林的一個特點。在他設計的其世威克宮內盡管還保留著巴洛克園林風格的林蔭道,但其它的都已經非常自然了。在園林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歐洲人從中國的園林藝術中受到很多啟發。這是中國園林藝術第一次對英格蘭園林產生影響。
對英格蘭園林的第二次影響
中國園林藝術對英格蘭的第二次影響在18世紀中期。當時有兩個人推薦中國園林,一個是法國人耶穌會牧師王致誠,另一個是英格蘭著名建築師瑟-威廉-錢伯斯。
王致誠牧師作為畫師在北京的皇宮里生活過很長時間。他曾畫過4 0幅關於圓明園的畫,並在一封長信中對圓明園進行了詳細描述。這封信讓英格蘭人知道,中國園林追求自然,但不是純粹的自然。
作為一個建築師,錢伯斯對中國園林的理解要遠遠高於傳教士和商人。他將中國式園林景觀實現在倫敦的丘園中。在丘園里,他除了建造了一些中國式房屋外,還模仿南京瓷塔修建了一個中國式的寶塔。在這一時代,英格蘭出現了很多中國式園林或建築。每個大的園林中都可以看到一個中國角,至少有一個中國式的亭子。
但英格蘭後來仿製的大多數中國建築或園林都誇大了這種聯系。很快,「如畫園林」風格的園林形式受到了批判。到18世紀末,中國式建築和園林在英格蘭幾乎消失。
對歐洲園林的第三次影響
中國園林對歐洲園林的第三次影響開始於18世紀的末期。這次是通過從中國引進植物進行的,結果是改變了歐洲風光園林。
有關中國植物方面的消息也是源於耶酥會傳教士們的報告。許多植物學家得知中國的植物資源很豐富,便來到中國搜集植物標本和種子。他們總共從中國引進了1000多種植物,栽種在歐洲園林內,例如在倫敦丘園中的壁式園林中共有60多種植物,其中有29種來自中國;牡丹園中約有11種牡丹來自中國;楓樹園中約有50種楓樹來自中國。原產於中國的杜鵑花、玉蘭花也成為歐洲園林中春季、夏季的主要顏色。歐洲園林內冬季開花的植物也都是從中國引進的,如紅梅、蠟梅、香忍冬等。在今天的歐洲園林中,從中國引進的植物仍然有很多,如杜鵑、報春花、山茶花、白玉蘭、槭屬植物、牡丹、紫藤、,欒樹、銀杏、珙桐等。可以這樣說,中國園林藝術促使了歐洲不少國家風光園林的出現。而植物的引進,使得歐洲園林內的植物物種更加多樣化,園林風格更趨於自然。
② 勒洛特式園林對世界各國早園的影響
所謂園林藝術,是指在園林中運用典型的形象反映社會現實,以表達作者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感情。中西方園林藝術由於中西文化的結構、形態,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學基礎、思想觀念的不同而形成了兩大不同的類型,但是,它們都是世界園林文化的一部分,同屬於世界園林藝術。本文就中西方園林藝術的交流與融合,來談談園林藝術的共性。
一、起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風格的迥異
中國園林起源於公元11世紀的「苑囿」,所謂「苑囿」,就是「築垣以設境界而於其中飼養禽獸」的場所,供人類進行狩獵、通神、求仙、生產等活動,後逐步轉化為遊憩、觀賞為主。在「天人合一」、「天人諧和」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更注重於對自然的山林川澤等生態環境的保護,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導致了人們對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園林以自然為審美對象,從而明確了園林的風景式發展方向,形成了中國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整體布局。它還常與詩、畫等相結合,楹聯碑刻、雕梁畫棟,給人以情景交融、遐想無窮之趣。中國園林的特點是將山、水、植物、建築用繪畫的法則進行設計布局,給人以含蓄典雅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自然相處的關系。
西方園林起源於「菜圃」或「葯圃」。為了農事的便利,將一塊長方形平地劃成若干方格,將蔬菜、葯草等整整齊齊地種植於這些格子形的畦里,並在此基礎上植上灌木或綠籬,這就是西方園林的雛形。受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人們本能地將人與自然區別開來,他們喜歡一些具體的事實,並將所見所聞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赫拉克利曾說:「思想是最大的優點,智慧就在於說出真理,並且按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這一思想逐步發展,形成了西方注重個性,提倡人的尊嚴,強調人的價值的觀念,從而導致了西方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必須要使人臨駕於自然之上,體現在園林設計方面時就表現為以規則式為主體,用規則的幾何形狀表現人工的自然,中軸對稱,整齊劃一。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噴泉等構景要素按建築的法則來設計安排,顯示出園林整體的人工圖案美,從而表現出人對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關系,其特點是氣勢磅礴、色彩絢麗、圖案精美、空間開朗,給人以宏偉華麗的藝術感。其中16世紀的義大利台地式園林、17世紀的法國巴洛克式園林和18世紀的英國自然風致式園林為西方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
二、中西方園林藝術的交流與融合
中西方園林由發生、發展到成熟都走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形成了多個派別,有中國園林、西亞園林和歐洲的法國古典園林、英國自然風致園林,等等,但它們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也並非彼此孤立而行,特別是在17世紀後期,隨著中西方交往的日益增多,雙方的園林藝術也進行著相互的交流與融合。這其中源遠流長的中國園林,以其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對西方的造園藝術起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中西園林藝術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時期的絲綢之路。17世紀後期,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中西方園林藝術的交流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歐洲的大批商人和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對於中國園林那獨特的風格感到耳目一新,於是便紛紛將中國的園林藝術介紹到歐洲,使很多的西方人開始慕名於中國的宮殿和園林之美。法國大文豪雨果在談到中國的圓明園時曾寫到: 「藝術有兩種淵源:一為理想—從中產生歐洲藝術,一為幻想—從中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屬於幻想藝術,一個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薈集於圓明園。圓明園是規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話。只要想像出一種無法描繪的建築物,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假如有一座集人類想像力之大成的燦爛寶庫,以宮殿、廟宇的形象出現,那就是圓明園。」由此可見,中國園林以它那自然野趣、充滿幻想的魅力,征服了西方藝術家的心靈。
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中國園林開始對西方的園林藝術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1670年,法國路易十四仿南京琉璃塔,在凡爾賽建造了第一座富有中國情趣的「藍白瓷宮」,取名「中國茶廳」。而受中國園林影響最深的當屬英國,英倫民族愛好大自然的傳統使他們更能理解和接受中國園林藝術的意匠。18世紀,隨著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興起,對東方藝術的嚮往,引發了英國園林的一場變革。1742年至1744年,英國皇家建築師錢伯斯曾兩次來到中國,專門從事中國建築形式的研究,並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回國後,他先後出版了《東方園林論述》、《中國園林的布局藝術》等著作。他非常推崇中國的園林藝術,認為中國園林「雖然處處師法自然,但並不擯棄人為,它的設計原則,在於創造各種各樣的景以適應理智的或情感的享受」,「中國人設計園林的藝術的確是無與倫比的,歐洲人在藝術方面無法與東方燦爛的成就相提並論,只能像面對太陽一樣,盡量吸收它的光和熱而已」。他主張「明智地調和藝術與自然,取雙方的長處,這才是一種比較完美的花園」。在他的著作中還談到了中國園林的性情,中國園林所運用的對比手法,中國園林造成的懸念和意境,以及園中的建築物等。1750年錢伯斯運用中國園林的造園手法,為肯特功爵設計、建造了英國第一座中國式庭院「丘園」,他在園內引水做成天然湖泊,湖中設島,島上建亭,還在湖岸邊建造了一座高達10米的八邊形、十層的中國式塔和一座中國式廳堂,並將此廳堂取名為「孔子樓」,樓內還繪制了中國的「孔子聖跡圖」壁畫。這一效仿中國園林池、泉、橋、洞、假山、幽林的自然式布局的園林風格與當時英國流行的幾何對稱式的「勒洛特」園林大相徑庭,人們在驚奇之餘紛紛效仿。在中式園林之風的影響下,英國園林的原有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水體由規劃式轉變為自然式的形狀和泊岸,在植物配置方面,摒棄了原有的行列式與幾何整形式,而更注重植物的自然生長和品種的多樣性,講究園林花木的自然配置,要求四時有景,等等,從而確立了18世紀英國自然風致式園林的風格。
受英國的影響,歐洲大陸的其他一些國家也紛紛步其後塵,開始在各自的園林內修建中式的寶塔和茶亭。波蘭國王奧古斯都在華沙的拉真克御園中建起了中國式的橋和亭子,瑞典在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郊外建起了中式園廳,德國建在威廉斯堡的「木蘭村」也是一座仿中國式的村落,維也納甚至將波輪的一間客廳的裝潢也改用了仿中國式青花的瓷磚,以顯示對中國形式的愛慕。1774年,法國人勒魯特就英國在仿造中國園林的風格後所形成的「中英式園林」寫了《英華庭園》一書,他在書中對這一形式的園林作了較詳細的描述和總結。此後,「英華庭園」作為不同於西方規則布局的寫意式園林,曾一度盛行於西方。
在中國園林跨出國門影響著西方園林的同時,中國在16世紀至17世紀也同樣受到了法國「勒洛特」式園林的影響。隨著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物質文明也開始滲透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園林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在一些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城市,如澳門、廣州、揚州、安慶等地先後出現了一些仿西式的園林,如揚州的「澄碧堂」、「水竹居」,安慶的「五氏花園」等,而北京的「圓明園」則是中國仿西式園林建築中的集大成者,成為中國園林吸收西方園林風格,致力創新變革的一個最好的證明。
圓明園的西式建築群,位於長春園的北景區,是由西方傳教士設計,中國工匠精心製作而成的。它包括六幢巴洛克式建築群和三組大型的德•聖克勞式噴泉。該景區內的植物,或修剪成幾何形狀,或做成地毯式的圖案形花壇,在整體布局上採用西方園林的對稱式規則布局,設定了明確的軸線,體現出濃郁的西方園林風格。因而,圓明園作為中西造園藝術融合的代表名園,被譽為「東方凡爾賽」。
三、中西方園林藝術的共性
由於客觀歷史條件、文化傳統、民族審美心理等方面的差異,致使中西方不僅在園林藝術和園林美學思想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其表現形式上也各不相同,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卻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
第一,就園林藝術的主體而言,所謂園林,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利用、改造天然的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結合植物的栽培和建築的布置,從而構成一個以追求視覺景觀之美為主的賞心悅目、暢情舒懷的遊憩、居住環境。從園林的這一定義可以看出,一切園林都是由人設計、經人建造並為人服務的。簡言之,園林就是由人所設計、創造的,用以滿足人類自身精神生活和審美情趣需要的人工環境。因此,中西方園林藝術不管形式如何不同,類型如何特殊,其主體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人」。另一方面,對於美的感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是彼此相通的。中國園林的含蓄婉約之美與西方園林的宏偉華麗之美都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由此可見,中西方園林藝術都具有以「人」為主體的共同特徵,因而,園林藝術的實質首先應是「人」的藝術。
第二,就園林的構成要素而言,雖然中西方園林藝術的風格迥異,但其構成無一例外都是利用了植物、山石、水體和建築等構景要素,所不同的只是在具體的使用原則和使用方法上。西方園林之所以體現出幾何規則式在於它是將這些構景要素按建築的法則來設計安排的,將植物修剪整形,將水體規則開鑿,使之都具有一定的幾何形狀,在建築方面則更注重其布局的嚴整。而中國園林之所以體現出自然風景式,在於它是用繪畫的法則來布局安排這些要素的,植物、山石和水體等方面更多地採用自然的形狀,並進行自然布置,建築布局也較自由隨意,常常因山就水、高低錯落,因而更顯得變化萬千。
第三,就園林藝術的階級性而言,中西方園林自產生起,都是為特權階級服務的,或者歸他們所私有。因為任何造園活動都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所以,作為一種奢侈品,任何國家的園林都受制於社會的經濟基礎。只有擁有大量財富,並在滿足了一定物質生活需要之後,才會產生建造用以寄託精神和滿足審美要求的園林的需要,而家徒四壁、食不裹腹的窮苦階層是不可能奢談園林的。在中外歷史上,無論是中國的「半畝園」還是法國的「凡爾賽宮」,抑或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等,都是為特權階級所享用的。因此,中西方園林藝術自產生起就是貴族的藝術,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開始逐步淡化,公共園林逐漸形成。公共園林的出現使得處於社會底層的廣大勞動人民也開始擁有了享受園林的權利,園林藝術也因此由貴族化向大眾化轉變。在這一點上,中國是這樣,西方國家也一樣。
第四,就園林藝術的藝術性而言,「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園林藝術也不例外。作為世界園林文化的一部分,它與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一樣,也不是專屬於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民族,而是全世界、全人類所共有的文化瑰寶。從上述中國園林藝術被西方人高度贊譽並積極效仿和中國園林吸收、借鑒西方園林藝術的特點並進行創新變革的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土生土長的中國園林藝術不僅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中扎了根、開了花,還深深地影響著西方園林藝術的發展;而紮根於西方的園林藝術亦不僅沒有被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排斥,反而被汲取和採納。從中可以看出,這種中西方園林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其本身就是出於人類對於藝術和美的共同認識和追求。
綜上所述,中西方園林藝術之所以能夠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是因為它們在本質上存在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構成了世界園林藝術的共性,這不僅可能游離於不同風格的園林藝術的差異性之中,而且還能夠跨越民族的、階級的、地域的、歷史的一切障礙,成為人類文化和心理結構的建構模式。可以這樣說,正是園林藝術的這一共性,才是促使中西方園林藝術和園林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真正原因。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時代,人類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因此,我們應更好地把握住園林藝術的共性,不斷開拓視野,在各自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中西方園林藝術和園林文化的相互整合、相互包容。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使園林藝術這一優秀的世界性文化,朝著「世界園林」的方向發展,從而構築一個更為完美的新型園林。
③ 外國著名皇家園林
法國凡爾賽宮(園林設計)
沃.勒.維貢府邸花園(法國當時財政大臣私園),這兩個都出自法國造園大師勒.諾特之手,你可以網路一下勒.諾特~他的造園理念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影響了大半個歐洲,當時的英國,俄羅斯等等,相對的,這幾個國家在同等時刻都出現過相似風格的皇家園林,比如:
俄彼得堡夏宮
彼得宮(俄)
因為本人學淺,所以只能相對具體的給出以上法國皇家園林的民稱和設計者。
一下是有可能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皇家園林出現的國家,只是類型而已,抱歉~~
古埃及園林:神苑 墓園 宅院
古西亞園林:(兩河流域)主要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範圍內,1.伊甸園
2.巴比倫懸園(空中花園,不是皇帝似乎也造不了,所以傳說應該是個皇家園林)
3.波斯天堂園
古希臘園林:神廟 宮廷園(園林設計的成分還 不太成熟) 祭壇 神殿
古羅馬園林
歐洲中世紀園林: 封建領主城堡是庄園
西班牙的伊斯蘭園林
文藝復興後的義大利園林 特別是權貴的台地園
以上都只能給出線索,要是網路或GOOGLE的話,應該能找到具體名稱
④ 規則式園林的初態(法國和義大利)
文明形態史觀認為不同文化會有類似的「生命歷程」,即都經過起源、生長、衰落與解體等階段,而且其間有許多機制是各文化的生命歷程中共同或相似的。與進化史觀不同的是這里的文化生命歷程並不具有「進步」的意義,因而一種文化衰亡後如果有另一文化興起,那也不意味著由落後向先進的演進,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輪循環。所以盡管各文化或文明存在著時序的先後,但在哲學意義上仍可以把它們都看作是共時態的。
一、以文明形態史觀研究園林發展特徵
將園林藝術的發展置入文明社會發展中來觀察,園林的產生、發展、融合、變異各個階段也是伴隨著社會文明的漸進而發展的。以在一個小范圍(一種文明)中的藝術發展為例,園林藝術的誕生是順應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當地的氣候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特點,隨著文明的日益生長而得到不斷的發展,逐漸形成一種該文明體系下的園林藝術形態。文明的發展是在不斷的挑戰—應戰的循環中得以上升的,於是在這種園林藝術發展的過程中,不停地會有來自外來文明的撞擊、影響。
當兩種文明相互撞擊時,弱方抵禦不住強方的撞擊,而全線潰敗,但這種潰敗事實上也只是在弱方中占統治地位的那部分文明的潰敗,帶來的是弱方全盤接受強方的文明。不過,很明顯這種無條件的接受並不能適應原文明變異的條件,同時這種全盤皆收也僅僅表現在占統治地位的主導文明的利用者,即所謂的統治階級文化的身上,在園林方面的表現主要為皇家園林。而作為文明內部的勢弱者,即平民文化,通常反映在民間一些富紳的私家園林上,在這場撞擊中並未受到如此大的沖擊,於是它們有空間也有餘力在這種撞擊中接受這種挑戰,做出相對的應戰,並自由地生長發展。對這種外來的文化進行揚棄,汲取其中可以為自身所利用的成分,注入到本土文明中,順著變異、融合、檢驗、漸進的進程,最終形成一種完全適應本土文明的形態。在這一進程中,文明形態一直進行著自下而上的影響,自上而下的反饋交流,在社會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之下,最終完成了這一變革改造,形成本土的園林藝術形式。
在大范圍中的園林藝術發展,一直進行著起源—生長—衰落—解體的循環過程,此消彼長。當弱勢一方在進行了以上一番變革改造時,強勢一方同樣也會由於文明走到了它的峰頂,同時在一定范圍之內沒有對手,呈現出一種停滯的發展狀態,內部逐漸失去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始走向衰落。強、弱雙方在不同波形的曲線上行進。強方的峰頂是弱方的谷底,當強方走過峰頂,必呈下降趨勢,與弱方從谷底反彈的曲線在某點相交,度過相交點後,強方趨向谷底,弱方趨向峰頂,之後進行力量的交接轉換。在這2種園林藝術文化的較量中,很難說何方會取得最終的勝利,雙方只是在不同波形的曲線上行進,在某一點上做出力量比較,同時在下一點又進行力量的交換。於是當弱方終於在某一點達到峰頂時成為了當時力量撞擊的強者,新一輪的園林藝術主導又產生了。
這樣在大范圍里的此消彼長,多種不同波形的曲線沿著時間軸不斷前進,在前進中,它們互相影響,最終一齊趨向同一種波形的曲線,完成最後的大同。所謂最後大同,是為在各自摸索過程中的文明尋找到一條可以共同前進並相互扶持發展的道路。
但是,文明運動並不會以最後的大同來結束。它內部一直是運動著的,在一段時期內的趨同也僅僅是一個過程,並不會就此結束,除非文明的載體——人類或說是高級生物完全滅絕。那麼這種不斷運動的結果又是如何呢?湯因比在他的著作《歷史研究》中並沒有繼續敘述。筆者在此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就像地球的板塊運動一樣,從一整個板塊開始,劇烈的外力及內力的作用致使大板塊分裂成多個小板塊,各小板塊的不停運動也許有朝一日又將拼合成一整個大板塊。這種自然力並非我們所能預估,但我們卻可預想到最後的大同並非文明盛衰曲線最後的歸宿,也許只是每一個循環節里的最後一個小節。只要作為文明載體的人類繼續生存下去,那麼這個循環就可以一直持續下去,至於這個循環的盡頭是怎樣一番情形,現在很難想像出來。並且這種循環是大小相套的。因此,將此概念引伸到園林藝術領域,園林的不斷向前發展可能會經過一段時期的此起彼伏、百家爭鳴,回歸到趨同的線形上,也可能在大同的單調線形中由於內部的震盪,分化為多種不同波形的曲線,即不同文化下的園林藝術形態,繼續向前行進。
二、以法國勒諾特爾式園林的發展為例
縱觀園林藝術的歷史發展進程,它正是以這種循序漸進、輪流起伏的發展形態為主要特點的。下面將以法國的園林發展作為例證,具體闡述園林發展特徵。
文藝復興初期,義大利由於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了獨特的園林風格——台地園。這種樣式的園林一般依山就勢,分成數層,庄園別墅主體建築常在中層或上層,下層為花草、灌木植壇,且多為規則式圖案。注重規則式的園林與大自然風景的過渡,即從靠近建築的部分至自然風景逐步減弱其規則式風格。由於義大利多山泉,便於引水造景,因而常把水景作為園內主景,理水方式多瀑布、噴泉。植物以常綠樹為主,有石楠、黃楊、珊瑚樹等。在配植方式上採用整形式樹壇、黃楊綠籬,以獲得俯視圖案美的效果,很少用色彩鮮艷的花卉。整個園林以綠色為基調,給人以舒適寧靜的感覺。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遍及整個歐洲大陸,作為文藝復興發源地的義大利的文化也為當時歐洲上層社會所接受而成為主流文化,各國皇家園林都以效法義大利式造園方式為榮。法國,在與義大利的戰爭中接觸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從此開始受到其建築及園林藝術方面的影響。但是義大利台地式的庭院特點真的適合法國的平原地勢嗎?法國在經歷了文藝復興早期較長的一段純模仿階段後,到了路易十四在位時期,出現了勒諾特爾。這位出生於造園世家的大師,很早就開始展露自己的才華,從因設計維康府邸花園而聲名鵲起,到形成獨特的一套造園式樣,他真正改變了法國造園藝術前期純模仿的狀態。法國,雨量適中,氣候溫和,植物多落葉闊葉樹,這些都決定了單純地模仿意式園林並不能完全展示法蘭西浪漫與不羈的民族文化特性。意式台地園是針對義大利多丘陵、地形變化明顯的特徵而產生,但是法國大部分地區卻是遼闊的平原。所以在勒諾特爾的大部分作品中,常以落葉密林為叢林背景,大量採用黃楊和紫杉作圖案樹壇。常用圖案花壇,注意色彩變化,並經常用平坦的大面積草坪和濃密樹林,襯托華麗的花壇。園林在水景方面多為整形河道、水池。維康府邸花園是勒諾特爾的成名作,而他為路易十四建造的凡爾賽宮則反映了法式園林的巔峰水平。這種真正原生且帶濃郁民族特色的園林,很快就替代了那種不適合本國地理特質、風俗民情的庭院。本著適者生存的基本法則,法式幾何式造園手法在法國國內逐漸佔了上風,壓過盛極一時的意式台地式造園手法,並反過來影響義大利以至席捲整個歐洲。
從文化形態學觀點的角度來看文藝復興後期法式園林的興盛與意式園林的衰敗,我們不難發現,這其實不過是在沿著文明盛衰曲線行進的過程中,園林藝術所反映出來的一種現象。透過園林形態不斷更替的表象,可以看到它們的發展其實都是沿著這條曲線行進的,偶然之下有必然。偶然是說這條曲線具體以怎樣的方式行進,必然則是說曲線行進的大致方向在事物存在之初就已經瞭然。換言之,文明盛衰曲線早已被定性,它的上下起伏、它的波形行進方向,在這條曲線的原點就已大致明了。但是,它的定量卻是隨機可變的,任何一個偶然出現的人物、事件都可能改變這條曲線的斜率,導致一連串表象的變更。法蘭西文化的本性,以及法蘭西平坦遼闊的大地風貌,在受義大利園林影響的一開始,就已註定它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全盤接受這種園林形態。這已經預示著在園林發展曲線的變化起伏中,法國園林首先要經歷一段時間的下降,再在某個谷底時刻絕地反彈,實現回升,並逐漸達到峰頂。但是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反彈,這根曲線的斜率如何,在勒諾特爾出現之前,一切都還是未知的。只是,如果勒諾特爾不出現,仍然會出現一位拯救法國園林的創造者。不過勒諾特爾的成功,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如果他的作品不是那麼符合法蘭西文化,那麼適應法蘭西天然條件,也不可能得到路易十四的垂青,並最終征服整個法蘭西的園林界。
再看看法式園林興盛的背後,是法蘭西文明在歐洲的逐步興盛,並漸漸取代義大利文明在文藝復興初期的領導地位,以其濃郁的皇家特色,恢弘的氣勢,壓倒性地在歐洲各派文明中流行。文明興衰的前面就是各種文化表現形式的興衰。這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軍事等一系列國力強盛指標上,更表現在文學、音樂、建築等文化載體對外的侵略性上。所以,很容易發現,當一個國家、一種文明興盛的時候,周邊的國家、文明會不自覺地被文化侵襲。正如前面曾經分析過的文明盛衰曲線的走勢變化。
隨著勒諾特爾在法國國內的名聲大振,他的名字也逐步為國外所知。勒諾特爾本人曾親赴英國及義大利,並在那些國家移植傳播了勒諾特爾式園林。其次,有關的造園書籍也在英國傳播了法式園林的信息。當時的法國造園書籍在英國人中傳閱甚廣,這從英國著的有關書籍中多有引用法國書籍中的觀點就可見一斑。在英國,自勒諾特爾來訪開始,到向法國派遣造園家及翻譯出版造園著作等等,雖然一直利用各種手段來嘗試傳播移植法國式園林,但卻始終不見把握了勒諾特爾式園林的精神實質並加以表現的園林作品。造成這種狀況的首要原因就在於當時的英國尚未擺脫清教徒思想的束縛,同時英國的國力仍然落後於法國,此外英國人酷愛造型樹木及巧妙的水工設施,這同時也為將來法國園林逐步地退出歷史舞台作出了鋪墊。
⑤ 急求「關於蘭特庄園(Villa Lante)的特點以及對後世園林設計的影響」
大利古典園林是西方造園史上一個影響深遠、有高度藝術成就的重要派別,留存至今的代表作包括羅馬三大名園:蘭特庄園(Villa Lante)、法爾耐斯庄園(Villa Farnese)、埃斯特庄園(Villa d』Este, Tivoli),它們充分展示了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造園的最高成就。其中蘭特庄園地處高爽乾燥的丘陵地帶,1547年由著名的建築家、造園大師維尼奧拉設計,修築於美麗的風景如畫的巴涅亞小鎮,歷時近二十年,是一座堪稱巴洛克典範的義大利台地花園。
以蘭特庄園為例來領略義大利古典園林的特色,在空間尺度和整體布局上,身為建築師維尼奧拉設計的蘭特庄園,從主體建築、水體、小品、道路系統到植物種植,都充滿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那種典型的均衡、大度和巴洛克式的誇張氣息。它的園林布局呈中軸對稱、均衡穩定、主次分明,各層次間變化生動,又通過恰倒好處的比例掌控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台地是「靴國」義大利園林的一大特徵,蘭特花園也不例外,由四個層次分明的台地組成:平台規整的刺綉花園、主體建築、圓形噴泉廣場、觀景台(至高點)。在蘭特花園,維尼奧拉對丘陵地帶變化豐富的地形進行了靈活巧妙的利用,在三層平台的圓形噴泉後,用一條華麗的鏈式水系穿越綠色坡地,使得漸行漸高的園林中軸終點落在了整個庄園的至高點上,並在此修築亭台方便從這兒俯瞰庄園全景。在這個新奇、精美、不斷變化的展現中,理水的高度技巧和精美的雕塑藝術完美的體現出巴洛克美感。
除了中軸布局、台地、巴洛克的理水和雕塑外,蘭特庄園的植物種植也頗具特色。它從最典型的歐式園林風格--修剪整齊的小灌木刺綉花壇開始,隨著層次的變化,漸漸的植物有了自然的形態,而到了至高點以充滿野趣的園林森林的環繞結束,實現了完全的人工向自然的過渡,是義大利古典園林中難得一見的人類意識向自然融合的表現。 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吧!大利古典園林是西方造園史上一個影響深遠、有高度藝術成就的重要派別,留存至今的代表作包括羅馬三大名園:蘭特庄園(Villa Lante)、法爾耐斯庄園(Villa Farnese)、埃斯特庄園(Villa d』Este, Tivoli),它們充分展示了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造園的最高成就。其中蘭特庄園地處高爽乾燥的丘陵地帶,1547年由著名的建築家、造園大師維尼奧拉設計,修築於美麗的風景如畫的巴涅亞小鎮,歷時近二十年,是一座堪稱巴洛克典範的義大利台地花園。
以蘭特庄園為例來領略義大利古典園林的特色,在空間尺度和整體布局上,身為建築師維尼奧拉設計的蘭特庄園,從主體建築、水體、小品、道路系統到植物種植,都充滿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那種典型的均衡、大度和巴洛克式的誇張氣息。它的園林布局呈中軸對稱、均衡穩定、主次分明,各層次間變化生動,又通過恰倒好處的比例掌控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台地是「靴國」義大利園林的一大特徵,蘭特花園也不例外,由四個層次分明的台地組成:平台規整的刺綉花園、主體建築、圓形噴泉廣場、觀景台(至高點)。在蘭特花園,維尼奧拉對丘陵地帶變化豐富的地形進行了靈活巧妙的利用,在三層平台的圓形噴泉後,用一條華麗的鏈式水系穿越綠色坡地,使得漸行漸高的園林中軸終點落在了整個庄園的至高點上,並在此修築亭台方便從這兒俯瞰庄園全景。在這個新奇、精美、不斷變化的展現中,理水的高度技巧和精美的雕塑藝術完美的體現出巴洛克美感。
除了中軸布局、台地、巴洛克的理水和雕塑外,蘭特庄園的植物種植也頗具特色。它從最典型的歐式園林風格--修剪整齊的小灌木刺綉花壇開始,隨著層次的變化,漸漸的植物有了自然的形態,而到了至高點以充滿野趣的園林森林的環繞結束,實現了完全的人工向自然的過渡,是義大利古典園林中難得一見的人類意識向自然融合的表現。
⑥ 世界三大園林體系
世界三大園林體系是:東方園林體系、西亞園林體系、西歐園林體系。
東方園林體系以中國為代表,影響到日本、朝鮮、東南亞地區,以自然式園林為主,典雅精緻,意境深遠。
西亞園林的特點是用縱橫軸線把平地分作四塊,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蔭路交叉處設中心噴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過十字水渠來灌溉周圍的植株。這樣的布局是由於西亞的氣候乾燥,乾旱與沙漠的環境使人們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經營一小塊綠洲。
歐洲園林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臘園林為淵源,以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和英國風景式園林為優秀代表,以規則式和自然式園林構圖為造園流派,分別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藝術造詣精湛獨到,為西方世界喜聞樂見的園林。
現實意義
一部人類園林史,記載人類對自我生存環境的內生自省的認知足跡,古老中國以其與自然和諧為美的生態法則的博大和詩情畫意,昂首世界前列,西方內省歷史的自我批判,也走到了世界的前沿。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從園林到現代景觀,環境設計,同其它文化一樣,是在傳承,吸收,借鑒,融合的歷史氛圍里走到了今天。
借鑒中外園林歷史發展的基本經驗與教訓,繼承弘揚人類的優秀園林文化,為中國環境園林活動提供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依據,是亟待解決的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具有重要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⑦ 義大利園林對歐洲造園的影響
文藝復興景觀設計較以前有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人工景觀強調與自然環境融合而不是隔絕。在大前提下,貴族庄園就山頂跌級而建,將綠色盡納眼中,氛圍愉悅輕松。同時,在園林線路中安排一系列象徵題材裝置小品,充滿了各種意味隱喻。所有這些對英國18世紀風景園大師威廉.肯特有重要的影響,為英國如繪式風景園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現代造園提供了極好範例。
中世紀,在西羅馬帝國隕落後,歐洲文明變得更加區域化,這些國家的土地沒有中央集權,很多首府隅於城牆內,整個城鎮的經濟和社會系統帶有封建社會的特徵。但是在這之後,當世界景觀史發展到文藝復興這一頁時,人們的世界觀的轉變了,相對於中世紀人們更強調經營內在的天堂園的視覺景觀來說,文藝復興的景觀設計開始變成全新的基於廣泛的、更加自信的人類權力的觀點之上的台地園。就文藝復興的台地園來說,兩個重要的特徵:分別是融入綠色全景來結合人工自然,以及無所不在的隱喻。
一、融入綠色全景 結合人工自然
強調外部觀念的景觀設計發展始於文藝復興這個人類社會的真實和神的理想世界開始分離的時期。雖然相對發展緩慢,卻宣告著一個偉大時代的到來。中世紀代表禁慾的圍城打開了。景觀設計中雖然還有牆,但它的作用已不僅僅是強調保衛,更多的是強調在軸線規劃之下的對於空間的介入和強調牆的邊界線到地平線的擴張,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新柏拉圖哲學家Plotinus指出所有的創造能散發神性,並伴隨著精神的神秘統一。他的哲學認為,傳遞、任職、創造的文化機構矗立在低處的地球和高處的神靈之間的中部。他的愛和褻瀆的哲學觀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家使得傳遞了純粹理念的美到了現實的世界,有數學觀念的理性比例和和諧的工程。
於是,在整體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發展的大氛圍下,靜態中世紀的循規蹈矩的禁閉宇宙觀念逐漸被更加輕松開放的和親密與自然對話的空間所顛覆。
就15世紀中葉設計的菲耶索萊鎮(Fiesola)的美第奇台地庄園(Villa Medici)(圖1)來說,家族的顯赫使得所有新的設計能夠思想廣泛甚至超越地融入當中。也許在當時這個庄園的設計帶有某種探討性,但卻不經意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造園範式,影響了之後的設計。層層台地提供了全景觀賞的最佳位置,山下景色一覽無遺。人與自然的對話如此親切,使得視覺上的享受化為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感。
而在之後16世紀設計的最經典的文藝復興台地園——埃斯特庄園(Villa Este) (圖2)中,台地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除了與自然相融之外。最富有自然靈性的水也引入園中,以富有表現力的形式結合著自然和人工。
另外,種植奇珍異木也成為了當時一個時尚。在中心主園,修剪過的灌木叢排列成一些幾何的形狀,與水果樹和一些草地共同組成了一些有序獨立的空間,使空間更加生動有趣。在上部台地一直到山頂的地方,側面縮短形成了一個梯形。種植著柏樹、杉樹、橡樹和月桂樹並立連續結合著一些常青灌木。這些樹木排列稍顯無序和野趣,並且坡道和自然之間沒有過渡區域。但下部的有序並置植物的軟化作用使得頂部的樹木顯得並不那麼突兀。這些都是台地園的一個人工設計特徵。
在整個文藝復興社會背景下,正是由於人工設計中將綠色植物和自然全景引入,使得文藝復興的台地園相對來說更加具有輕松的鄉村田園生活氛圍,並開創了一個新的清新時代。
二、無所不在的隱喻
1.神靈及宗教題材的吉祥寓意
人文主義者對古典神話的興趣為藝術家提供了題材,同時設計師又把這些素材敘述般地應用在行走線路中,在園林的路線中以成組和虛擬場景組合的形式並結合一系列插圖陳述出現。
與古老的前輩一樣,文藝復興別墅的主人希望密林成為由雕塑代表的河神、山林水澤女神、森林之神、畜牧之神、黛安娜和維納斯的場來之地。表達著主人對健康、美麗、富饒等吉祥美好願望的追求。
在卡斯特羅鎮(Castelo)的另一個美第奇庄園中,能夠看見囚入石中的的河神在山上俯視整個佛羅倫薩來表達城市的自然背景,河神的柔軟、豐滿和性感的身體,溫柔的面容象徵帶來了整個區域富饒。
由尼可洛.特里波洛在美第奇庄園創作的《豐饒角》(cornucopia)大理石雕塑,表現了西方藝術中著名的象徵物——豐饒角。在古希臘神話中,豐饒角原來是山羊阿瑪爾特亞的一隻角。在眾神之父宙斯年幼的時候,阿瑪爾特亞曾經用自己的乳汁將他喂養大,作為回報,宙斯賜予阿瑪爾特亞富有魔力的山羊角,無論它想要什麼,都可以從這只角中得到。在西方藝術中,豐饒角象徵富饒和豐產,裡面裝滿了鮮花、果實和穀物,常常與豐饒角一起出現的,是羅馬女神佛圖訥,這位掌管命運的女神手裡拿著豐饒角,象徵著和平、仁慈和幸運。
另外,朗特別墅(Villa Lante,1573) (圖3)的叢林喚起了人們對還進時代神話回憶——《舊約》中所說的類似的另一場懲罰型洪水。在這個古老的傳說中,人類的邪惡令朱庇特發怒,決定用洪水毀滅人類,洪水非常之大,甚至可以看到海豚在森林中游動。最後只有兩個有道德的人存活下來,他們的子孫後代必須勤勞耕作,才可以使土地結出果實。
園林中常見的文學主題包括:黃金時代、極樂世界、朴質的美德、主管愛之園的維納斯、阿波羅、繆斯、希臘神話中部之山,以及執行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或受到狡詐魔法襲擊的善良的英雄。
2、對庄園主人的歌功頌德
增加花園的的文學性是文藝復興園林構圖發展的另一個更為明顯的動機:園子的主人通過象徵的手法使其聲望得以擴大,這種象徵常暗含著園主人正運用他的權力做善事。
在朗特庄園中,伯拉蒙特(Bramante)的軸線設計與極具想像力的水的應用相結合,形成一種經典的表達,並且也設置了大量含有隱喻意味的雕像——把人文主義知識與個人榮譽、家族驕傲結合起來。花園清楚地展示了主人的美德:他使周圍的土地更為肥沃,並且在古代文明的傳統中,他是能使人類的精神達到最高境界的藝術的保護人。主教設計的小龍蝦——是與家族名字相匹配的一個雙關語,該圖案在花園中的一再出現,暗示著主教的成就。
三、對18世紀英國風景園的影響 ——威廉.肯特的義大利風
18世紀英國自然是風景園的出現,改變了歐洲有規則式園林統治的長達千年的歷史,這是西方園林藝術領域內一場極為深刻的革命。當時歐洲大陸興起了諾特式造園熱時,英國雖然也受到影響,但影響程度明顯小於其他國家。究其自然原因:一是英國地形丘陵起伏,建平展的花園動用土方大;二是英國多於潮濕,植物修建整形成本太大;三是畜牧業明顯地改變了英國的鄉村景觀和風貌。
這一階段涌現了大批對英國風景式園林產生巨大影響的設計師,其中——威廉.肯特(Villiam Kent)是真正擺脫了規則式園林的第一位造園家,創造出了一條新路,成為真正的自然風景園的創始人。他在院中摒棄了綠籬、筆直的園路、行道樹、噴泉等,而欣賞樹冠瀟灑的孤植樹和合樹叢。他還善於以十分細膩的手法處理地形。經他設計的山坡和谷底,高低錯落有致,令人難以覺出人工刀斧的痕跡。他認為風景園的協調、優美是規則式園林無法體現的。肯特認為,新的造園准則即完全模仿自然、再現自然,而「自然是厭惡直線的」,這就是肯特造園思想的核心。
更讓肯特出名的,是肯特在園林設計中廣泛運用的義大利風。採取羅馬風格除了英格蘭本身自然情況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從政治上看,法國的園林形勢與專制制度有關,而18世紀時有較多民主思想和要求的英國人來說,法國園林逐漸地不能被接受了。所以英國的園林設計盡量擺脫法國園林的奢侈,轉到尋求巴洛克以前的時代,義大利簡朴單純的設計形式。
現在一致得到承認的是肯特對斯陀(Stowe Garden)(圖4)天堂園的貢獻——對園內兩棟建築採用了簡朴的設計。斯陀園中哥特式的教區建築的圓形穹頂古羅馬風格建築形式,系列柱廊、維納斯神廟、文藝復興時期半圓形室外坐椅,甚至還有從羅馬馬第美別墅中發展而來的木頭橋,這些形式和紀念物都有一種神話祈禱的含義,如在夢境中。
除了採取義大利的風格元素之外,肯特還在英國園林中尋找義大利時期建築和園林設計中的空間手法,比如羅馬的神廟設計中會故意設計讓行者環視周圍景觀,所以,在洛夏姆園(Rousham Garden)(圖5)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肯特設計的立柱長廊,透過這些長廊,可以俯視周圍的風景,這容易讓我們在聯想到義大利台地園空間設計的手法,這同樣是肯特獲得成功名望所在。
因此,肯特的設計中,透視空間組織是美學和戲劇性的結合。這些完全自然的風景結合義大利風格的建築形成了英國園林的初期設計的典型風格,它受到了英國上下的普遍認可,為接下來的園林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鋪墊。文藝復興的自然、開放和象徵至今仍是我們造園的一個重要參考。
⑧ 比較東西方園林的主要差異
西方園林所追求的是人工美,而中國園林則追求自然美;
西方園林可以說是人化自然,而中國園林則是自然的擬人化;
西方園林注重於形式美,中國園林則蘊含著意境美;
西方園林給人以清晰、明確和秩序井然的感覺,中國園林則朦朧、含混;
西方園林更接近於古典藝術類型,中國園林則充滿浪漫色彩…….
一.西方園林
從可考的歷史看,西方園林始於古希臘。到了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貴族的住宅有了庭園,周圍環以柱廊,庭中有噴泉、雕塑,栽有薔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場所,有大片綠地,其中有涼亭、小徑。
古代羅馬時期的園林沒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紀,隨著文藝復興,園林才煥發了生機,西方園林形成了義大利、法國、英國三種風格。
義大利盛行台地園林,秉承了羅馬園林風格。如義大利費蒙的耐的美狄奇別野選址在山坡,園基是兩層狹長的台地,下層中間是水池,上層西端是主體建築,栽有許多樹木。台地園林是義大利園林特徵之一,它有層次感、立體感,有利於俯視,容易形成氣勢。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家馬爾伯蒂在《論建築》一書提出了造園思想和原則,他主張用直線劃分小區,修直路,栽直行樹。直線幾何圖形成為義大利園林的又一個特徵。
法國園林受到義大利園林影響,法國人在16世紀效仿義大利的台地園林。到了17世紀,逐漸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義園林。園林注重主從關系,強調中軸和秩序,突出雄偉、端莊、幾何平面。法國的凡爾賽宮園林是其代表作。凡爾賽宮園林分為三部分,南邊有湖,湖邊有綉花式花壇,中間部分有水池,北邊有密林。園中有高大的喬木和筆直的道路,王家大道兩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羅母親雕像和阿波羅駕車雕像,表明這座宮廷園林的主題歌頌了太陽神,是積極進取的。這時期的園林把主要建築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設林蔭道,後面是花園,園林形成幾何形格網。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諾特爾,他開創了法國園林的特色和新時代。法國園林是西方園林的一種風格和流派。
英國園林突出自然風景。起初,英國園林先後受到義大利、法國影響。從18世紀開始,英國人逐漸從城堡式園林中走出來,在大自然中建園,把園林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早期造園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圖把圖畫變成現實,把自然變成圖畫。布良還改造自然,如修閘築壩,蓄水成湖。他創造的園林景觀都很開闊、宏大。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園林思想出現浪漫主義傾向,在園中設置枯樹、廢物,渲染隨意性、自由性。
歐洲園林是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歐洲園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視幾何圖案,不太重視園林的自然性,即沒有下功夫去模擬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修花壇、造噴水池,搞露天雕塑,都體現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義色彩。如1712年英國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 :英國園林師不是順應自然,而是盡量違背自然,每一棵樹上都有刀剪的痕跡。樹木應該枝葉繁茂地生長,不應該剪成幾何形。這段話雖有些偏頗,但指出了西方園林太注重人工雕鑿這個特點。
二.東方園林
古代東方有悠久燦爛的文明。尼羅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印度河、黃河、長江諸流域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古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都在園林藝術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亞也有花園。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位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倫王國十分強盛,國王尼布甲里撒二世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倫空中花園。這座花園早已毀滅,但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博和狄奧多羅斯對它作了記載。據說,該園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個台層都有石拱廊支撐,並且種植各種樹木花草,頂部設有提水裝置,用以澆灌植物。遠處觀看,它宛如空中花園,故人們稱之為「架空花園」或「懸空花園」。
古代西亞園林被稱為世界三大園林系統之一,與古希臘、中國園林相比較,西亞園林的輝煌時間較短,對後世的影響較小,今人對它的研究也不夠。
古代印度對世界文化有卓越貢獻,園林藝術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紀,中國的玄奘到印度曾見過一些花園。
古代中國園林的內容非常豐富,對東亞、南亞各國園林的影響很大,堪稱東方園林的代表。
在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遺產中,古典園林藝術以其完全不同於西方園林的空間原則和美學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論是北方園林中的蒼岩深壑、碧水浮天,還是南方園林的小橋流水、粉垣低蜿,都給人以不盡的藝術享受。
中國古典園林主要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皇家園林、文人園林、寺院園林和自然郊野園林。這四種園林雖然相互交織和影響,但是總的來說,其中還是以皇家園林和文人園林的地位最為重要,藝術造詣也最為突出。皇家園林的地位顯赫、規模巨大、氣度非凡;私家園林的卜築自然、詩情畫意,構築成了中國古典園林史的活丹青……
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區,至今也保存著一些著名的古典園林,北京的頤和園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北京地區最著名的古典園林。不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古典園林,也不論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宮苑,還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園,盡管由於地區和園主在政治、經濟上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而在園林的規模、風格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點,但是,它們都是為滿足封建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而建造的,在園林布置和造景的藝術手法上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構成了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
首先,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以,園林中除大量的建築物外,還要鑿池開山,栽花種樹,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風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畫為藍本,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許多如詩如畫的景。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築、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
其次,中國古典園林因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是封閉的,即園林的四周都有圍牆,景物藏於園內。而且,除少數皇家宮苑外,園林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小。要在一個不大的范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是突破空間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在這方面,中國古典園林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第三,中國古典園林特別善於利用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築物,如亭、台、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
中國古典園林不僅客觀而又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歷代王朝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的興衰和工程技術的水平,而且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演變,蘊含了儒、釋、道等哲學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的影響;它凝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與智慧。
三.東西方園林藝術的相互影響
應當看到,東西方園林藝術是互補的,各有所長而難有借鑒。如西班牙庭園深受伊斯蘭園林風格的影響,其布局大多是:以建築圍成方形庭園,建築物有拱廊,庭中有水池,庭園內外有樹林。
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開始接受中國造園思想。《大網路全書·英國自然風景園》介紹:在《論伊壁鳩魯式的園林》中提到:完全不規則的中國園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園林更美。1757年、1772年,英國園林師W·錢伯斯出版了《中國建築設計》、《東方造園泛論》等著作,他把在中國親眼見到的園林介紹給英國,主張在英國園林中引入中國情調的建築小品。
中國園林對法國園林也有影響。據說,法國巴黎有20多處仿效中國古典園林的景觀。1670 年,在凡爾賽建造的藍白瓷宮,就仿效了南京的琉璃塔。18世紀,法國人從傳教士寄自中國的報告中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的造園藝術。1774年,在凡爾賽園林建成了小特里阿農花園,該園掇山疊石,修建亭閣,追求天然野趣,被稱為中國式園林。
西方在園林學理論方面自有其系統性和深度,在嚴密規劃方面更有其特色。特別是近代以來大力推廣公共園林,這比東方要突出。
中國園林,在明清時代已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清代,在都城郊外修建了號稱萬園之園——圓明園,它是中西園林藝術的融合。園中的山水布置與庭院設計都是中國式的,而大量的雕塑、樓閣卻是西方式的。圓明園雖被八國聯軍毀了,但從殘柱斷梁卻可以看到西方的紋飾圖案,如遠瀛觀、海晏堂、方外觀等都是西式建築。
晚清,隨著租界的出現,西方文化加強了對中國的滲透,長江流域出現了一些模仿西式風格的園林。如上海的凡爾登公園、法國公園的沉床園都具有法國勒諾特爾風格。無錫錫山南坡的水階梯具有義大利台地園風格。
從晚清到民國年間,私人園林也在西化。如無錫的梅園、蠡園,都被稱為中西合璧的園林。一些官僚、買辦、商人、文士受西方思想影響最快,他們的宅園幾乎無不西化。
總之,中西方的園林相互影響,有同有異。西方園林追求物質形式的美、人工的美、幾何布局的美、一覽無余的美。中國園林追求意韻的美、自然與人和諧的美、浪漫主義的美、抑揚迭宕的美。如果把西方園林比作油畫,那麼可把中國園林比作山水畫,中國園林比西方園林更加自然化.
⑨ 法國在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哪些園林呢
楓丹白露宮苑 ,維蘭德里庄園,盧森堡花園,阿奈府邸花園,尚蒂伊宮苑,這些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⑩ 義大利的園林特點是什麼
義大利的園林特點如下:
義大利園林一般附屬於郊外別墅,與別墅一起由建築師設計,布局統一,但別墅不起統率作用。它繼承了古羅馬花園的特點,採用規則式布局而不突出軸線。園林分兩部分:緊挨著主要建築物的部分是花園,花園之外是林園。
義大利境內多丘陵,花園別墅造在斜坡上,花園順地形分成幾層台地,在台地上按中軸線對稱布置幾何形的水池和用黃楊或柏樹組成花紋圖案的剪樹植壇,很少用花。重視水的處理。借地形修渠道將山泉水引下,層層下跌,叮咚作響。
或用管道引水到平台上,因水壓形成噴泉。跌水和噴泉是花園里很活躍的景觀。外圍的林園是天然景色,樹木茂密。別墅的主建築物通常在較高或最高層的台地上,可以俯瞰全園景色和觀賞四周的自然風光。義大利園林常被稱為「台地園」。
(10)義大利的園林影響了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義大利、法國、英國的造園藝術是西方園林藝術的典型代表,雖然它們同屬西方園林藝術體系,具有許多共同特徵,但由於受到各種自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也表現出了不同的風格。但總體而言西方園林藝術與中國園林藝術迥然不同。
西方園林的造園藝術,完全排斥自然,力求體現出嚴謹的理性,一絲不苟地按照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系發展。「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成為西方造園藝術的基本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