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陶器在哪裡

義大利陶器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1-07 10:21:43

① 外國古代有陶瓷嗎

迄今為止所獲得的考古資料表明,陶器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由世界各地各民族獨立地創造出來的;瓷器則是中國於東漢時代發明的,此後逐漸傳向東西方。

古代陶器 陶器的發生與發展有著上萬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陶器有中國江蘇溧水神仙洞出土的陶片,肯亞甘博斯山洞出土的帶有藍紋的陶器碎片,以及歐洲馬格德林文化遺址出土的野牛和熊的陶塑。這些都是約1.5~1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遺存。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漸由漁獵轉向耕作,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陶器製造也隨之而發展起來,並且成為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勞動的基本內容之一。因此,世界許多地方,都有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遺存。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很多都有不同形式的裝飾紋樣或彩繪。無論是刻劃的、壓印的和拍印的,或是用赭色或黑色礦物原料彩繪的幾何圖紋、動物或人物形像,都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感染力(圖1 )。這類彩陶和印紋陶等,是新石器時代世界許多地區陶器發展的共同特徵,它表明此時的陶器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加的藝術性內容。

自東漢發明瓷器以後,中國的陶瓷業已轉向以瓷器為主的發展方向,瓷窯遍及中國南北各地。但許多產瓷地區都附帶生產陶器,另有一些以製造陶器聞名的城市也逐步形成。唐代發展起來的鞏縣三彩陶塑,極盛一時。它既保持了秦漢以來彩陶的寫實傳統,又創造地運用低溫鉛釉色彩的絢麗、斑斕,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氣象。磁州窯系的觀台窯,既燒制低溫鉛釉三彩陶器,也燒制純綠釉陶器。廣東佛山石灣窯與江蘇宜興窯均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兩代。石灣窯以仿鈞著稱,以「器體厚重、胎骨暗黑、釉色光潤」為其特點。宜興紫砂陶器因明代萬曆年間崇尚飲茶而盛行一時,至清代成為貢品並遠銷日本及歐洲,後為德國的邁森瓷廠以及歐洲其他陶器廠所仿製。

日本最早的陶器是公元前 2500年繩紋時代 (JomonPeriod)的帶有繩紋紋飾的黑陶,質地粗糙。稍晚,在東京彌生町(Yayoi)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質地較精,呈紅色或灰色,在器型設計上有較明顯的朝鮮影響。這種陶器的生產一直延續到公元 6世紀才停止。14世紀以前,日本陶器製品大部分用作禮器。14~16世紀,開始有了茶杯、茶托、盤碟、缸盆之類。到20世紀,日本瓷器生產激增,傳統陶器則多半由一些小型的私人窯廠繼續生產。

朝鮮的陶器頗似中國東北所產陶器。在朝鮮新羅王朝(Silla dynasty,公元前57~公元935)時期的陶器,尚帶有中國周代陶器的風格,同時也仿造漢代青銅器器型進行生產。在釉陶生產中,有仿唐三彩的新羅三彩產品。

中、近東及埃及陶器發展概況 中、近東及埃及都是古代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陶器製造也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對歐洲陶瓷業的興起具有深遠影響。這一地區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製造陶器。在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發現了距今9000年的質地粗糙的軟質陶器,還發現了距今8500年的一種硬燒拋光陶器;在美索不達米亞發現了距今5000年的陶器;在埃及發現了公元前3100年以前製成的多種陶器,其中有優質硬燒陶器。

中、近東的陶器生產在 9~13世紀期間達到了最興旺時代。初期制陶中心為伊拉克的巴格達,埃及開羅附近的伏斯泰特,以及蘇聯的撒馬爾罕。由於伊斯蘭民族習慣上不用陶器作為陪葬品,所以14世紀以前的陶製品很難發現。公元 9世紀時,中國向伊斯蘭教主贈送了一批唐代瓷碗,此後巴格達和其他伊斯蘭教區生產精細陶器。伊斯蘭國家的陶工們在陶器製造方面還作出了一些特殊的貢獻,他們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原由亞述人發明的錫釉,並創造了在陶器表面使用的光澤彩料。12世紀時,波斯已能生產出白胎黑釉剔花精美陶器,並已掌握用低溫顏料進行釉上彩繪的技術。

早在15世紀至16世紀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時代,已在安納托利亞製造出建築用的色釉陶瓦。16世紀為土耳其制陶業最發達的時期。土耳其陶器的裝飾取法於中國明代青花瓷,而造型則沿習於波斯的器型風格。17世紀初,丘塔希亞開始生產屋瓦及彩陶等陶器,並且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陶業中心。這個陶器生產基地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埃及在法蒂瑪王朝(909~1171)時,陶器生產最為興旺,產品的質地雖較粗糙,但光澤彩的彩繪卻較為精緻。14世紀生產一種白色的陶器,並採用中國宋代的裝飾模式,在坯上刻劃圖案花紋,然後施以透明釉料再燒成。

歐洲陶器發展概況 中、近東及埃及的制陶技藝,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傳至歐洲的希臘與愛琴海的一些島嶼。公元前3000年,希臘中部的特薩里區和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已成為當時的制陶中心。特薩里的陶器為單一紅色,偶爾有彩繪圖案;克里特島的陶器以拋光陶器為主,有的飾以刻劃紋。公元前16世紀,希臘已出現用快輪拉坯和還原焰燒成工藝而製成的灰陶,表面磨光而有滑膩感。邁錫尼文化期間(公元前14~前13世紀),克里特島的陶瓶向埃及出口,並西傳至義大利及西西里島。

羅馬帝國時代,埃及的鉛釉陶技術傳入義大利,並延續生產直到錫釉陶技術傳入。錫釉陶的生產技術,是由中東經西班牙南部馬略卡島傳至義大利的。在義大利生產的錫釉陶稱為馬略利卡。文藝復興時期,錫釉陶製造技術迅速由義大利傳開,首先到達法國,然後傳至德、荷、英及北歐國家。義大利錫釉陶的主要特點是,彩繪裝飾起初為多色彩繪,而後當光澤彩由西班牙傳入後,則多採用光澤彩,使產品呈金黃色。義大利錫釉陶造型簡潔,頗適應畫家才能的發揮。威尼斯於16~18世紀生產錫釉陶,產品經常模仿中國明代瓷器,形成一種具有東方色彩新的風格,稱之為「alla porcelana」。

在錫釉陶生產技術傳入法國之前,法國在16世紀廣泛使用鉛釉陶。錫釉陶傳入後受到普遍歡迎。18世紀初,法王路易十四下令熔毀宮中銀器,以償付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費用。此後,權貴們都轉向使用陶器,從而使陶器生產出現了一個高潮。

德國的陶器有兩大類,一為石器,一為錫釉陶。德國製造的石器質地堅實,飾以浮雕,在國外廣泛行銷,17世紀時遠銷日本。此後,新建的錫釉陶廠多得不可勝數,而以紐倫堡地區產量最大。17世紀60年代,法蘭克福及其附近的漢洛廠開始生產錫釉陶直到1806年,其中某些器皿採用了中國的裝飾圖案。

16世紀20年代,一些義大利陶工遷居荷蘭,開始了荷蘭的錫釉陶生產,並以仿製中國宜興陶器為主。17世紀初,荷蘭的陶器生產集中在德福特,其產品稱為德福特陶。後來,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輸入中國瓷器,陶器的裝飾遂轉向模仿中國的青花而摒棄了義大利的裝飾格調。

英國的陶器生產,由於地理原因,在中世紀時很少受到外來影響。初期的製品均系無釉陶器,隨之而發展成為鉛釉陶。16世紀50年代,錫釉陶製造技術由荷蘭傳入,淘汰了鉛釉陶的生產。在陶器的裝飾方面,受到中國明代萬曆青花瓷的影響。這種影響在18世紀初尤為強烈,特別是在布里斯托爾地區有堅持延續不變的趨勢。17世紀70年代,德國石器與中國宜興紫砂陶器都在英國盛行,許多工廠爭相仿製。英國的錫釉陶生產以倫敦為中心。但當英國陶瓷家偉奇伍德的米色陶器問世之後,立即受到英國及其他國家官僚貴族的賞識,從此錫釉陶逐步棄而不用。

蘇聯、瑞士以及北歐國家,都在18世紀設廠生產陶器。北歐諸國的錫釉陶製造技術是由德國移民傳入的。

美洲陶器發展概況 在美洲,最早生產陶器的是安第斯 (Andes)山脈中部地區以及南美西海岸的玻利維亞和秘魯。製造技術較為發達的為安第斯山脈中部。在那裡發現的公元前2000年製成的陶器,已採用了模製成型。在秘魯北部 7世紀時的莫奇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人頭陶罐,造型與手工都很精緻。

遠在公元前2000年前,墨西哥與中美洲的瑪雅人已能製造陶器,並在器表面飾以幾何紋。公元前600~公元1000年,瑪雅人已能製造出多色陶器,薩潑特克人能按照他們的神像製成骨灰瓮。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後,墨西哥開始製造錫釉陶。

北美洲的陶器製造主要是在印第安阿納薩齊人定居到今天的美國西南部阿利桑納州等處後才開始的。北美洲的許多陶製品如陶塑等,都用於宗教目的,也有一些人像、動物或昆蟲的陶塑藝術品。

美國的陶器製造技術,是由德國移民在17世紀時傳入的,並首先在弗吉尼亞、馬薩諸塞、喬治亞等州興建陶器廠進行生產。

古代瓷器 瓷器是在陶器製造工藝技術長時期、多方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與陶器相比,瓷器的工藝要求較為復雜,且各地的發展極不平衡。

日本的瓷器製造是在13世紀開始的。13世紀20年代,日本人加藤四郎右衛門到中國福建學習制瓷技術,5年後歸國,在瀨戶設廠製造黑釉瓷器。後瀨戶迅速發展成為日本陶瓷業的中心。16世紀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吳祥瑞前往中國景德鎮,後帶回瓷器的製造秘術,並在有田郡設廠生產青花瓷。初期的青花瓷簡潔精緻,很快由荷蘭船商運銷歐洲。有田郡廠後來由酒井田繼續經營,並開發了釉上裝飾技藝,稱為柿右衛門瓷,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八角形或方形器皿。瓷器表面採用不對稱的彩繪裝飾,並留有空白部位,這種方法在18世紀對歐洲瓷器的裝飾產生過較大影響。18世紀,日本白瓷出口歐洲,並在荷蘭等地進行彩繪後出售。

朝鮮在10~14世紀時已能仿造中國耀州窯和越窯的青瓷,並有較高的成就。14世紀以後,朝鮮瓷器質量不及中國明、清時期的產品,質地較為粗糙,但如瓜形、梨形等器皿造型,都具有明顯的朝鮮特色。

歐洲瓷器發展概況 約在8世紀末,中國的瓷器開始西傳。首先到達中、近東地區,對那裡的陶器生產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14世紀末,敘利亞已能仿製中國的青花瓷。大約在13~14世紀的中國元代,中國瓷器傳到歐洲,立即為歐洲人所賞識,同時有許多生產廠家爭相仿製。但由於不能正確選擇熔劑原料,仿製一直沒有獲得成功。16世紀,歐洲曾以碎玻璃粉作為熔劑配製瓷器坯料,期望獲得透明度好的坯胎,從而導致歐洲軟質瓷器的出現。1750年,法國建成塞夫爾瓷廠,此後直到1769年,一直生產軟質瓷。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德國薩克森里的希恩豪斯與一些化學家對中國瓷做了一些重要的試驗研究工作,發現可以用長石粉取代玻璃粉作熔劑,最終成功地制出了與中國瓷相仿的硬質瓷,並開始批量生產瓷器,從而使軟質瓷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

18世紀,歐洲的法、德、英以及義大利、西班牙等國都先後建成了一些瓷器廠。法國的塞夫爾瓷廠,以法王路易十五為大股東,1770年起生產硬質瓷,1793年改為國家工廠;德國的邁森瓷廠,1715年建廠並生產硬質瓷,飾以釉上彩;英國的徹爾布瓷廠,1743年建於倫敦附近的徹爾希,並生產軟質瓷,1755年在軟質瓷坯料中摻入煅燒的骨灰。1800年左右,斯博德在他自己的工廠里用骨灰摻入到硬質瓷坯料中,創造了外觀與坯胎質量優美的骨瓷。歐洲瓷器製造業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中經歷了從研究、仿製到發展的過程,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十分可觀。
20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提高陶瓷的科技水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歐洲的許多陶器生產設備已從半機械化走上機械化繼而達到了自動化。例如成型機械已從旋壓改成了自動滾壓與等靜壓;燒成設備已從過去的倒焰式間歇窯發展到自動控制的隧道窯或梭式窯和鍾罩窯;燃料則從煤發展到天然氣和電。這些改進保證了產品規格的一致和釉面質量。20世紀隨著陶瓷科學與生產技術的進步,陶瓷領域已包含用很少粘土或不用粘土的特種陶瓷,如高鋁瓷、鎂質瓷、鋯質瓷和氮化物陶瓷等。陶瓷已成為當今世界三大材料之一。

②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玻璃器生產的中心在哪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玻璃器生產的中心是威尼斯,這里不僅全面地繼承了古羅馬以來業已形成的製作玻璃器的傳統工藝,而且大量生產中世紀壁面鑲嵌裝飾所需要的材料。尤威尼斯玻璃酒杯其是威尼斯因地理因素,受到伊斯蘭先進的玻璃器工藝的影響。但嚴格地講,文藝復興時期玻璃器的生產並不在威尼斯城,而是在受到威尼斯共和國庇護的穆拉諾島(Murano),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玻璃工藝是以「穆拉諾式玻璃器」著稱於世的。

嵌網紋玻璃蓋罐早期的穆拉諾式玻璃器的裝飾是在成型的器皿上加以彩繪,然後二次燒成。常見的有玻璃高腳酒杯、碗和盤等等,在器形上顯示著對金屬器或陶器的模仿。在裝飾上是以彩繪形式表現神話故事、寓意人物、以及現實生活中的騎士、淑女,也偶然可見以抄本裝飾畫為範本的宗教繪畫內容,壁地多呈深藍或赤紫的半透明色。

至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這種帶有繪畫性裝飾和琺琅式技法的玻璃器逐漸為透明程度完好的玻璃器所代替。這種玻璃器質地細膩,造型優美,器壁很薄,色彩自然而變化豐富,充分發揮了玻璃器自身材料和工藝的性能。另外,還出現了一些模仿大理石或瑪瑙紋樣與色彩的玻璃器,效果或高貴典雅,或富麗華美。

威尼斯玻璃製品常常以塗金、上釉等方法裝飾,但也有其他裝飾技術與製品實際製作更緊密聯系在一起。透明的玻璃中可以嵌入不透明的白色線條以形成一種「嵌線玻璃」(Vetroafili)或者另一種更為精緻的「嵌網玻璃」(Vetroareticello)」另外,尚有一種起皺的「冰紋玻璃」和「羅馬式玻璃」具有新奇而獨特的藝術效果。

③ 歐洲陶器藝術的三大派系分別是什麼

歐洲陶器藝術的三大派系分別是:

1.中歐方面:阿爾卑斯山以北,萊茵河流域諸國史前陶器的風格,表現為器形朴實敦厚、裝飾紋樣十分簡潔,鋸齒狀和帶狀紋樣較為多見。奧地利的門德斯發現的陶器,以堆凸的乳突和曲線來裝飾,別具一格;波希米亞和德國的一些地區有彩繪陶的發現,多為幾何紋樣,在燒成之後以紅、白、黑繪成。

2.南歐方面:包括愛琴諸島、希臘、義大利和西西里一線。這里由於氣候溫和、農業發展較早,加之與西亞、埃及的海上交通成為可能之後,文化交流頻繁,因此,制陶水平發展很快。尤其是愛琴諸島,是歐洲原始陶器的精華所在。它的器壁堅而且薄,製作精巧,器形多樣,彩繪技術十分熟練,紋樣的意匠多源於海洋生活,有的直接以海洋動植物為題材,構圖多流暢的曲線,組織成迴旋反復的動勢,富有音樂的韻律感。

3.東歐方面:從黑海沿岸到高加索山區,包括現今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和喬治亞一帶,又形成自己的格調。其造型舒展流利,單耳罐和小口瓶是這一帶富有代表性的器皿,裝飾紋樣多幾何形,曲線與直線交互穿插,與器形非常諧調。

④ 巴洛克時期歐洲陶工業的繁盛地在哪

巴洛克時期歐洲陶工業的繁盛地是荷蘭的德爾夫特(Delft)。早在16世紀初,由安特衛普傳入的意藍彩花鳥紋陶盤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就已在阿姆斯特丹和哈勒姆(Haarlem)等地流行起來。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荷蘭的制陶工藝又受到中國和日本等東方陶瓷的影響。從17世紀後半期開始,德爾夫特的制陶工藝就在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

荷蘭是最早發展海運事業的國家之一。1602年成立東印度聯合公司,建成通往遠東的港口,並在西班牙之後獨家壟斷了遠東貿易。其中最主要的貨物便是遠東的瓷器。當時的商人為了滿足王公貴族以及富裕的歐洲人對東方瓷器的需要,一方面加強海運事業,另一方面重視就地生產。荷蘭德爾夫特窯以此為契機,改變了長期仿製義大利陶器的狀況,制定了仿製中國瓷器風格的方針。

藍彩花草紋輪形陶壺初期德爾夫特陶器的中國風格的裝飾是在盤、瓶、壺等陶器造型上,描繪水邊小鳥、森林逐鹿、岩下小蟲等,並在四周飾以花邊紋樣。此後還有風景仙人、騎馬人物、樓閣仕女以及各種幾何紋樣,風格充滿了東方情調。

德爾夫特的所謂「希諾瓦茲里」(chinoiserie,意為中國樣式)的紋樣,是從大量中國進口瓷器紋樣中,選擇適合歐洲人理解的形態,並加以改變而重新組合。因其表現形式比較自由,紋飾清新活潑而深受歐洲人喜愛。德爾夫特陶器不僅在荷蘭最先採用「中國樣式」,而且隨著輸往歐洲各地,對歐洲其他地區的陶器裝飾產生了廣泛影響。

藍彩花鳥紋陶磚德爾夫特最初的「中國樣式」,十分接近中國瓷器紋樣。它以白地藍彩紋樣為主,近似中國青花瓷。裝飾紋樣多是龍、獅子、鳳凰、亭台樓閣、仙人、庭院花枝、山水風景等中國青花紋樣,人們稱之為「中國的形象」。當時的歐洲人認為德爾夫特陶器最近似東方風格,因而對其十分傾心。

德爾夫特陶器雖然裝飾風格模仿中國瓷器,但造型完全按照歐洲人的生活習性和欣賞習慣而設計的。這也是德爾夫特陶器能夠壟斷歐洲陶工藝製品市場的重要原因。

除了日常用具以外,德爾夫特陶工藝最出色的是陶磚的設計和製作。當時的陶磚不僅作為室內鋪地的重要材料,而且還用作壁面裝飾,特別是室內壁爐的周圍幾乎都以陶磚鑲砌。荷蘭的陶磚最大的近1平方米,上面多飾以花卉紋樣,它不但滿足國內的需要,同時還向法國、德國、俄國和印度等地輸出,在國際上頗享盛譽。現藏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藍彩花鳥紋陶磚》就是德爾夫特的代表作品,顯示了當時較高的製作工藝和裝飾水平。

⑤ 馬略卡陶器是怎樣得名的

阿爾汗布拉翼壺以上這種錫釉陶器在14~15世紀被大量輸往義大利,從而帶動了當地陶瓷工藝的繁榮。由於西班牙東海岸的馬略卡半島是陶器轉口的必經口岸,當時的義大利人誤將這里當作了這些陶器的生產地,因而稱其為「馬略卡陶器」。

⑥ 歐洲最早陶片是在哪裡發現的

歐洲發現的最早陶片,是丹麥貝土冢文化遺址中的手捏陶器殘片。中歐陶器它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這種陶器厚重粗糙,有明顯的指痕,後期遺物有繩紋、帶紋、齒紋、梳紋、網紋等印紋裝飾。這些紋樣的最初來源,是由於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以粘土使之成形時,往往留下編織或刻劃的幾何形印痕,因此而發展起來的。

⑦ 義大利的每個城市都有古董市場,如果想去淘古董,可以選擇哪些古董集市

義大利的每個城市都有古董市場,如果想去淘古董,可以選擇哪些古董集市?

義大利不是只有Fendi、Gucci、Bvlgari、PRADA這些耳熟能詳的奢侈品,實際上義大利的每個城市都有古董市場,它們會按時在一個時間對外開放,集市上擺放著各種不同年代、祖祖輩輩保留下來的物品,這些物品夢回千年泛著人類的歷史氣息靜靜地擺放著。你也可以試試自己的眼光,或許就能淘到古董呢?

1、阿雷佐Arezzo集市

聽說這一條古老的河堤是達芬奇定製的,不管是否確實,現在看來這一條池河的集市擁有深厚的vintage味兒。地道的義大利語和河道兩側的建築,非常熱鬧。

古董古玩、古董包、古董手錶、古董飾品、古傢具、二手的舊式衣服褲子這些。古董市場兩還有一些買手店和潮牌店鋪吸引著這些潮流前沿的買家們接踵而至探寶,還能找到米蘭最大的一個動漫店和cd唱片店也在這里。

義大利就是一個四處有故事的地方,每個城市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城市形象的集市,在這兒你能看到幾個世紀的光陰穿行,每一件普通物品莫不講述著歲月的故事。如果你是個古董發燒友,文物收藏著,那麼這些古董集市一定不能錯過。

⑧ 義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歐洲的國家有什麼影響

義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歐洲不少國家影響甚大。早在14世紀時,法國宮廷就曾招聘義大利陶工燒綠與紫色的陶磚。1512年,馬略卡式陶器的製作,開始由義大利傳入法國。1530年前後,法國的馬略卡式陶器便已流行起來,而且各地陶窯都具有相當大的規模。

16世紀後期,法國的陶器工藝呈露出獨自的風格特徵。著名的法國陶藝家伯爾拉爾·巴利希(1335年~1590年)經過多年的探索,創造了所謂「田園風味的陶器」。這種類型的陶器以浮雕式的裝飾手法代替了馬略卡式陶器裝飾的繪畫性。常見的裝飾題材是魚、貝、昆蟲、螫蝦、蛇和蜥蜴等,表現手法寫實,卻趣味奇特。巴黎盧浮宮藏的《橢圓形陶盤》是巴利希的代表作。陶盤的長達53厘米,在盤的平面上用高浮雕手法表現了蛇、蛙、昆蟲和其他動植物形象,再加上黃、藍、綠等色的透明鉛釉,使整個陶盤裝飾呈現著特殊的效果。

馬略卡式陶器在德國和奧地利的影響並不大,這可能是因為馬略卡式的日常陶器用品在這里不受重視,而制陶工藝發達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大量的砌壁爐或其他火爐用的陶磚。文藝復興時期德國陶器工藝的兩項重要成果是出現了帶有鹽釉高溫燒制的炻器和通常被稱作「哈夫拉式陶器」的色澤豐富的鉛釉陶器。哈夫拉式陶器的主要產地是紐倫堡,這種陶器多以深藍色器壁為主,其上飾以浮雕式的多彩人物形象。這種裝飾手法曾在萊茵河流域,尤其是北方各地流行一時,出現過不少仿哈夫拉式陶器的作品。

⑨ 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被稱作「馬略卡式陶器」的陶器有何特色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陶器一般被稱作「馬略卡式陶器」。馬略卡(Mallorca)是地中海的一個島嶼,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的赭色釉陶曾經過此島大量輸入義大利,可見義大利陶器是受到伊斯蘭陶器工藝影響的。但義大利的所謂馬略卡式陶器在製作和裝飾上與瓦倫西亞的赭色釉陶相去甚遠。馬略卡式陶器製作工藝首先是成型素燒,然後施白色陶衣,干後繪飾,再二次燒成。繪飾色彩以黃、青、綠、紫為主。繪飾內容早期多為圖案化的植物、鳥獸和文字組合、紋章等等,還保留著晚期哥特式裝飾的痕跡。晚期主要是表現神話故事、寓意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手法寫實,造型嚴謹。器形常見的有把手壺、大盤、敞口瓶和葯瓶,另外還有用於鋪地的陶磚等等。

⑩ 義大利馬略卡式陶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義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歐洲不少國家影響甚大。早在14世紀時,法國宮廷就曾招聘義大利陶工燒綠與紫色的陶磚。1512年,馬略卡式陶器的製作,開始由義大利傳入法國。1530年前後,法國的馬略卡式陶器便已流行起來,而且各地陶窯都具有相當大的規模。

橢圓形陶盤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陶器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5億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8
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在哪裡查看 瀏覽:390
中國科學怎麼樣 瀏覽:89
中國的老年人為什麼愛跳廣場舞 瀏覽:493
英國中國海運什麼線路 瀏覽:492
為什麼美國斬首伊朗將軍 瀏覽:67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91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19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5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51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43
伊朗新年是什麼時間 瀏覽:470
丹頂鶴在中國哪裡越冬 瀏覽:221
伊朗石油怎麼運輸到中國 瀏覽:435
二戰義大利美國哪個更強 瀏覽:21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50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54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7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5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