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義大利的工業有哪些阿(詳細介紹)
工業主要以加工工業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賴外國進口,工業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國家參與制企業比較發達,義大利的原油年加工能力為1億噸左右,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產量居歐洲第二;塑料工業、拖拉機製造業、電力工業等也位居世界前列。伊利、埃尼和埃菲姆三大國營財團掌握著經濟命脈,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約佔1/3,經營范圍涉及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部門。中小企業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近70%的國內生產總值由這些企業創造,因此被世人稱為「中小企業王國」。在製革、製鞋、紡織、傢具、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采及電子工業等部門均占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勞動力安排富於伸縮性和產品出口的比例大等優點。以家庭式微型企業為主的「地下經濟」十分繁榮,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
四分之三的能源供給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國外進口,而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歷史上意國家參與制企業比較發達。伊利、埃尼和埃菲姆曾是三大國營財團,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約佔1/3,經營范圍涉及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部門。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加快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中小企業在意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製革、製鞋、服裝、紡織、傢具、廚房設備、瓷磚、絲綢、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采及機械工業等領域有較大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產品出口比例大等特點。意原油加工能力居世界第六,年煉油量約1億噸。2001年粗鋼產量為2670萬噸,塑料和拖拉機產量均居世界第六,發電量居世界第九。近幾年,意注意開發以電子工業為主的新興科技產業。目前,信息和通訊技術行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2%。近年來工業主要產品的生產情況:(1995年=100)
1998 1999 2000
能源產品 107.4 109.4 112.4
金屬、有色金屬礦 99.9 91.6 98.9
非金屬礦 104.9 109.3 114.9
化工產品 105.9 106.1 107.7
金屬產品 106 105.1 106.8
農業、工業機械 103.7 101 107.5
辦公設備 101 92.9 103.8
機電產品 98.7 98.1 98.8
運輸設備 111.1 110.8 116.4
食品、煙草 104.4 107.5 109.7
紡織、服裝、皮革 99.9 95.1 95.6
木業、傢具 104 111.9 121.3
造紙、出版業 107 111.5 112.5
一般指數 104.3 104.4 107.7
(資料來源:義大利銀行2000年年度報告)
Ⅱ 二戰時期的義大利,裝備精良,可是為什麼誰都打不過
第一,義大利雖然自詡羅馬人的後裔,但他們早已經喪失了羅馬人的戰斗民族屬性,沒有了羅馬人的那種勇敢和好鬥。最初的羅馬人很窮,所以很野蠻,戰鬥力很強,但建立羅馬帝國後就不一樣了。羅馬帝國是當時歐洲最發達最強大的國家,文明比周邊國家和民族高幾個級別,在安逸的生活中,羅馬人被腐蝕了,從讓對手聞風喪膽的羅馬軍團變成了熱衷於享受生活的藝術家。事實上,從羅馬帝國時代開始,義大利人就變了,他們變得溫和、不愛斗,不喜歡打仗,喜歡安逸生活和貪圖小便宜。一直以來,義大利人種點糧食、搞點小生意,生活還是很不錯的。即使二戰時期,義大利人的生活仍然比較安逸。墨索里尼時代,是義大利在20世紀少有的經濟高速增長期,雖然談不上富裕,但還算過得去,所以義大利人根本不願意打仗。他們只是被墨索里尼等少量野心家和法西斯分子攜裹而已。1940年,墨索里尼打算入侵希臘,但遭到了將領們的集體反對,因為將領們不想打仗,他們給出的理由是,當時義大利臨時拼湊的百萬大軍竟然有一半已經臨時復員回家收秋去了。如此可愛的義大利,打起仗來自然一團糟。雖然擁有各種稀有皮膚,但卻被各種虐,打誰都打不過。其實義大利人也不容易,讓一群搞藝術、做小生意的良民去打仗真是難為他們了。據說,二戰中義大利軍隊大部分士兵都精通音樂和烹飪。如果說二戰中誰最能打,肯定是德國人,但要說哪國的藝術修養最高,絕對是義大利人。
第二,義大利看似張牙舞爪,但其實是個偽列強,因為從撒丁王國統一義大利開始就存在各種問題,註定成為不了德國那種具有凝聚力、戰鬥力和活力的國家。統一前的義大利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和國民主體。19世紀中期,撒丁王國這個二流國家,沒有像德國那樣靠著戰爭和實力統一義大利,而是靠著借力和交易完成的統一。統一後的義大利仍然沒有擺脫撒丁王國這個還保留著封建制殘余國家的影子,領導階層是撒丁王國的舊貴族和精英,議會等制度也是照搬原來腐朽舊制度。尤其是軍隊方面,由於在統一戰爭中,沒有經過戰爭洗禮,所以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唯一有點戰鬥力的紅衫軍還因為懼怕加里波第要武統義大利被解散了。30年代,希特勒訪問義大利,檢閱軍隊後稱義大利軍隊仍然是一支封建王朝的軍隊。義大利軍隊不僅缺乏戰斗意志,而且貪污腐化嚴重,完全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工業水平不相稱。義大利軍隊就像近代的清軍,雖然裝備了洋槍洋炮,但戰鬥力低的嚇人。
第三,義大利雖然號稱世界第六大工業強國,但實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強大。一方面,雖然義大利工業技術水平很高,科技也很發達,但國內資源匱乏,幾乎所有的資源都依賴進口。由於義大利財力和資源不足,直到二戰爆發前,義大利仍然沒有做好准備,義大利儲備的鋼材僅夠用14天,煤炭50天,鐵礦石180天,石油也只夠1年,由於盟軍的封鎖,義大利很快就用完了儲備,只能等著德國人接濟。可以說,義大利打二戰其實是非常勉強。二戰中,由於原材料供應和產能不足,義大利的飛機和軍艦經常在家趴著,前線的武器和物資也運不過去。義大利被稱為列強中最薄弱的一環是有一定道理的。
來源:網頁鏈接
Ⅲ 50年代以來,義大利的新興工業去中小企業的發展,利用了當地以及國內外的有利條件
兩個不同的新興工業區,一個是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另一個是美國「矽谷」高技術工業區,主要區分他們崛起的優勢區位因素。下面我來逐一分析並進行兩者的比較。
一、概述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誕生了,它是以電子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的發明和應用為基礎的技術革命,特別是以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其普遍應用為主要標志。這次新的技術革命方興未艾,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對傳統工業造成了沖擊,使傳統工業區開始走向衰落,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沒有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逐漸出現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如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慕尼黑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地區,相對於傳統工業區而言,我們把這些工業地域稱為新興工業區,也叫新產業區。
對於新興工業區,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通俗理解。第一,時間新,距今也就四五十年時間,大多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形成。第二,地區新,避開傳統工業區,另闢新地,一般形成於鄉村地區,表現在既不接近原料地,也不接近市場,但要有高科技水平與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第三,企業規模不比傳統工業龐大,多以中小型為主。
先來分析義大利的新興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1.義大利新、老工業分布位置特點
2.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機遇及其條件
3.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與傳統工業區相比,突出特點?
4.工業小區的含義及模式。
對於以上問題,
1.分布位置及形成原因
義大利的老工業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蘭、都靈、熱那亞最為發達,是義大利的「工業三角地帶」,全國的經濟中心,主要工業以傳統工業為主,有汽車、造船、紡織、冶金、化學等部門。義大利的新興工業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北部。這里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一直以農業經濟為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們充分利用這里的區位優勢及國內外有利條件,迅速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區。為了同西北部的傳統工業區和至今工業化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加以區別,人們把義大利的新興工業區稱為「第三義大利」。
2.發展機遇及條件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傳統上是農業、旅遊業和輕工業生產區,工業組織鬆散、設備落後、手工作坊。70年代以後,西北地區傳統工業受到沖擊,出現衰退,而這里由於具有廉價的勞動力、眾多的中小企業和較好的社會、文化教育環境,形成了許多專業性較強的、內部經濟聯系密切的、由中小企業組成的工業小區,使得經濟蓬勃發展。
以後,又由於政府的大力支持、義大利經濟高度開放。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等條件和機遇(如課本圖5.37),使得這里迅速發展成了一新興工業區。
以上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其中,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先決條件,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和國內經濟的高度開放是經濟保障,而原料和能源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使新興工業選擇了低能耗、污染小的輕工業。新興工業區的工業,正是以輕工業和傳統輕工業為主,主要有紡織業、服裝業、製鞋業、陶瓷業、木工機械、食品業和自動化設備等工業,它們都分散在眾多的工業小區內。
3.新興工業區的特點
從以上的分析中則可了解到,它與傳統工業區相比,具有明顯的差別。為了便於更方便地了解,我列出下表對其進行比較(如下表)。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與傳統工業區對比
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中小型企業為主
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
資金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
集中
從以上表格中,可明顯地看出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優勢條件。
4.工業小區的含義及模式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是以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為獨特的發展模式。
在義大利,工業小區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它指的是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它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這種工業小區,在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內星羅棋布,如課本圖5.38所標注的工業小區,這只是這里眾多工業小區中的一小部分。其中,普拉托的毛紡業小區靠近歷史文化名城佛羅倫薩,是義大利眾多新興工業小區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這里的紡織業,歷史悠久,技藝高超,在國際市場中處於優勝地位,曾與曼徹斯特(英國)、里昂(法國)並稱為歐洲三大紡織工業中心。
普拉托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普拉托的生產與發展情況(如課本圖5.39),從圖中可以看出,普拉托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以毛紡業為生產的中心內容,形成了一個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義大利的工業小區雖然很分散,實力與傳統的大型工業區無法相比,但每個工業小區能夠獨立經營、密切協作,集中力量生產一種或兩種產品,實行了規模經濟生產,並使這種產品的生產量和銷售量在義大利以至歐洲聯盟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
義大利的工業小區雖然分散,實力與傳統的大型工業區無法相比,但整個工業小區生產1~2個主要特色產品,且各企業間分工明確,獨立經營,密切協作,實際上是一個巨型聯合企業,進行規模經濟生產。該模式有助於加強專業化生產,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使產品具有成本低廉、工藝考究、質地優良、款式新穎的特點,增強了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同時,他們將新型的企業管理機制、管理方法和新技術注入較古老的生產部門,使傳統工業部門煥發出勃勃生機。
下面,我來分析新興工業區的另一類型,高新技術工業區,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我具體分析之。
美國「矽谷」
1.新技術革命誕生的時間、標志,主要工業部門
2.高技術工業與傳統工業相比特點,與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相比異同?
3.美國「矽谷」崛起的區位優勢.
1.新技術革命的誕生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革新,對工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70年代以來,第三次技術革命誕生了。這場科技革命首先是在工業最發達的美國開始的。到目前,這場革命還在繼續發展。
這場技術革命是以原子能的開發、利用為先導的,以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廣泛研究與開發應用為主要標志,特別是以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其普遍應用為主要標志。在這次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形成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遺傳工程、激光工業等。特別是微電腦和計算機、控制與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迅速增強了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加快了技術與設備的更新周期,從而大大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推動著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
現在世界上已經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術工業區,如美國的「矽谷」、日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格蘭、德國的慕尼黑等。
2.高技術工業的特點
高技術工業,顧名思義就是代表目前科技水平最高、最先進的工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理論、工業技術基礎之上的。它和義大利新興工業區有著很大的差別。義大利的新興工業是在原傳統工業基礎之上,增加新的技術、設備,採用先進的管理模式,相互密切合作而形成的新興工業區。而高技術工業是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獨立開發出的新興工業。它和傳統工業相比,還有著許多特點。下面我們通過列表形式來了解高技術工業與傳統工業的特點,從而加深對高技術工業的理解。見下表:
高技術工業
傳統工業
科技人員比例
高
低
產品增加值
高
低
生產增長速度
快
慢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短
長
投入中的研究開發費用
多
少
從以上,可以清楚了解到,高技術工業的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之類人才占較大比例,他們才能研製、開發新產品。高技術工業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並且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例如,我國電視機業的發展狀況:以前是黑白電視,之後出現了小彩電,隨即有了大彩電,現在又開發出了液晶顯示彩電、精顯背投彩電、數碼彩電等應接不暇。此外,高技術工業研究開發費用一般較高,其產品面向市場。高技術是知識、人才、資金密集的新興群體,這三者的投入都明顯高於一般傳統技術,這是高技術及其產業具有知識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特點所決定的。高技術研究需要大量高、精、尖設備的投入。而其產品能否在有利時機適銷對路占據市場,取得「捷足先登」或「後來居上」的效應,則是其關鍵所在。
3.「矽谷」崛起因素
美國「矽谷」,是世界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高技術工業區,是世界高技術工業發展的先驅和典範。對分析得知:刺激「矽谷」迅速崛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矽谷」位於舊金山市東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脈,面對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灣(如課本圖5.40)環境潔凈優美。聖弗朗西斯科,即舊金山,是美國西部第二大城市,也是美國華僑和華裔人口最多的城市,它位於聖弗朗西斯科灣和太平洋之間的一個小半島上,是加利福尼亞中央谷地的天然出海口,過「矽谷」向東又有埡口可穿越高聳的內華達山通往東部地區。
(2)氣候宜人
「矽谷」位於太平洋東岸的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東南50千米處,其地理緯度為北緯37°左右,屬地中海氣候。地理位置三面環山,北面臨海。由於面臨聖弗朗西斯科灣,氣候受海洋因素的影響較大,表現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暖夏涼、溫暖濕潤的特點明顯。
(3)有高等院校
這里有斯坦福大學和8000多家高技術公司,它們互相合作,為研究、開發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電子工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斯坦福大學在「矽谷」崛起的早期起了關鍵性作用,並提供了「矽谷」第一個科研工業區的地盤。而高技術工業的發展正需要這樣的科研工業區,於是有關人才迅速向斯坦福大學集聚,高技術工業也逐漸向斯坦福大學之外擴展,「矽谷」開始形成。現在,斯坦福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面,對「矽谷」的貢獻仍然是重要的。
(4)便捷的交通
這里交通方便,有公路、鐵路從邊緣通過,鄰近舊金山的航空港,並有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便於電子產品的運輸。
(5)軍事訂貨
這里生產的為軍事工業配套的光學儀器和對電子工業占重要地位。美國國防部一直維持著對「矽谷」半導體元件穩定的訂貨量,其訂貨額一度占「矽谷」總產值的40%。著名的洛克希德導彈與航天公司就設在森尼維爾鎮。
總之,「矽谷」得益於以上條件的優勢,迅速崛起,成為世界著名的高新技術工業中心。
4.「矽谷」的發展與擴散
「矽谷」是以微電子工業為主導,集中了數千家電子工業企業,是美國以至世界電子工業的中心。微電子工業是電子工業的技術基礎,因而,成為高技術中的最高技術。「矽谷」的每一項重要發明,都會影響到全世界電子工業的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電子工業更新換代的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幾乎都出自「矽谷」。
隨著科技的發展,「矽谷」的規模在不斷擴大,至70年代末,由於「矽谷」的土地被佔用殆盡,許多企業把新工廠建到內地的得克薩斯等州,以及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如上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狀況」,美國微電子裝配工業在東南亞及港、澳、台等地的分布狀況,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等都很便宜的優勢條件。
分析如此,美國矽谷與義大利新興工業發展異同就這些內容區別!
Ⅳ 為什麼義大利的傳統與現代化能相互依存
義大利優勢產業傳統與現代並進
義大利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第八貿易大國、第八出口大國,是近代文明思想的誕生地,中小企業充滿活力,時尚產業高度發達。20世紀先後有9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化學、醫學獎。基礎研究中的物理與天文(如超導托克馬克、同步輻射加速器、宇宙射線的研究和大型天體望遠鏡的研製等)、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化學等領域處於世界前列。高新技術領域如空間技術、信息通信、高性能並行計算機(運算速度已經達到每秒萬億次)、核能等在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一、高新技術領域
(一)航空航天產業
義大利在運載火箭結構、固體助推器、燃料泵、衛星天線、空間試驗室壓力艙、溫控系統、密封系統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義大利每五年制訂一個國家空間發展計劃,基本上由政府撥款,國家空間局負責實施。在空間基礎研究、國際和平空間站利用、通信、對地觀測、地面數據處理中心、培訓等方面開展研發活動。
芬尼美卡(FINMECCANICA)集團是義大利航空航天、國防、能源、運輸和自動化領域的核心企業,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航空航天企業還有:
阿維奧股份有限公司(Avio
S.p.A.):航空發動機設計製造企業,擁有5000名員工。
SELEX通信公司:軍用和民用通信系統供應商,通信業務遍及全球,擁有員工5000多名,在義大利、英國、美國、德國、土耳其、羅馬尼亞和南美等國設有分公司和工廠。產品主要包括:航空平台用激光報警接收機、具有增強型能源管理能力的VUHF無線電、高頻無線電、IFF異頻雷達收發機/尋訊器、墜機記錄器、雙向通信系統、著陸系統;以及LOAM式激光防撞和監測系統、海岸及陸路邊境監控系統、海事應急管理系統、機場以及安全飛行管理系統、機場指揮系統等產品。
阿萊尼亞航空
(Alenia
Aeronautica):主要從事各種軍用以及民用飛機和飛行系統的設計、製造、改裝,約有9000名員工。
阿古斯塔-韋斯特蘭(Agusta-Westland):直升機製造領域的領先者,目前由芬尼美卡集團100%控股,在全世界約有9000名員工。其海上救護、近海石油平台作業用和軍警用直升飛機,在國際市場上佔有較大的份額。此外該集團還擁有碳纖維復合材料等多項關鍵技術和產品。
阿萊尼亞航天(Alenia
Spazio):歐洲電信、遙感、軌道系統和科學衛星領域的領先者,擁有大量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以及堪稱歐洲最現代化、最先進的實驗室和設備。
Vitrociset:歐洲防禦系統和空中交通控制綜合系統的設計、製造、整合與管理領域的領先者。
比亞喬航空工業(Piaggio
Aero
Instries):擅長飛機及飛機發動機結構部件的設計、製造和維修,在義大利以及國際上處於該領域的領先地位,現在雇有超過1100名員工。
空間通訊(Telespazio):在全球范圍內從事衛星技術的應用,包括最重大的國際空間項目。
(二)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技術
義大利是歐洲第一個將歐洲鐵路管理系統(ERMS)應用於商業化高速鐵路運行的國家,在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設計、施工、鐵路安全關鍵技術的集成和車輛製造技術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在軌道運輸車輛方面,安莎爾多公司生產的無人駕駛城市軌道車輛等技術水平先進,丹麥哥本哈根地鐵車輛由該公司提供。
在鐵路機車製造、鐵路安全控制系統和國際空間站機器人攝像系統方面,MERMEC機械製造公司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三)專用機械設備、機床和機器人
義大利的機械設備產業位居全球第四位(歐洲第二),總銷售額達214億歐元,並且出口比例極高(超過產值的70%)。德國、中國及美國是義大利產品的重要客戶。義大利機械產業特點是具有創意、高超的技術水準,擅長依照客戶要求定製產品方案,以及悠久的生產傳統。
機床和機器人是義大利在高技術領域中出口最為活躍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也是我國自義大利進口的主要優勢產品。2006年義大利機床和機器人的產值達到48億歐元,出口額27.3億歐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11.2%和15.3%。中國已經成為義大利機床和機器人的第二大進口國。
義大利的機器人產業是義大利機械製造業的精髓,在一些方面的技術水平已經超過德國和日本。目前意機器人生產企業共50家,企業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一般占其銷售額的5%~10%。義大利用於車輛製造的機器人系統,如焊接機器人、車輛組裝機器人、車身噴塗工藝機器人在世界處於領先水平。
(四)生物技術與醫葯產業
2006年義大利生物技術企業共222家,大部分企業從事與人類健康有關產品的研究、開發與生產,其銷售額占生物技術企業總銷售額的94%。義大利生物技術企業員工總數1.4萬人,2006年企業銷售額為40.83億歐元,研究與開發投入為12.83億歐元。目前在世界上的418種新葯中,義大利生物技術企業研發的有77種,佔18.4%,有35種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42種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222家企業中有168家員工數少於50人,銷售額平均1000萬歐元。義大利在制葯領域具有獨特的技術、產品和較為龐大的研發體系。尤其是抗腫瘤、抗精神病等葯物的製造技術與產品在國際處於領先地位。目前義大利已經有大約50種新葯處於三期臨床實驗階段。
義大利非常重視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問題,由此誕生了各種生物科技園,它們在診斷、神經科學、腫瘤學等領域擁有自己的專長,在生物醫葯、生物信息、生物力學及納米生物科技等領域也取得應用成果。
(五)環境保護技術產業
1.城市與工業垃圾處理
義大利擁有豐富的城市與工業垃圾處理的經驗與能力,按技術與處理程序不同可分為兩類:機械處理程序與化學處理程序,例如,預處理和分類,城市有機垃圾的堆肥填埋,垃圾衍生燃料的生成。不同燃燒系統熱處理程序(包括旋轉筒式爐,往復循環爐和滾動爐排,流化床,熱解氣化技術等)。英波基洛(Impergilo)是義大利該領域的領先企業。由英波基洛設計建造的焚燒廠嚴格按照歐洲排污規定,可以充分利用垃圾生產能源(蒸氣和電力)。英波基洛在義大利建造了2座歐洲最大的市政垃圾焚燒廠。為了鞏固其在環境保護市場上的主導地位,2002年英波基洛成功收購了著名的德國環境工程公司-巴高克環境工程公司(Babcock
Environment)。從而使英波基洛在固體垃圾處理、垃圾焚燒發電領域占據20%的全球市場份額,位列第二,在煙霧處理方面占據25%市場份額,列全球第一。費塞亞巴高克環境工程公司(Fisia
Babcock
Environment),目前正在丹麥、瑞士、德國和義大利建造7家垃圾焚燒發電廠,在美國和歐洲建造許多擁有先進技術的煙霧處理廠,曾為上海和寧波的垃圾焚燒廠提供主要焚燒爐設備。
2.太陽能利用與光電電池
ENI集團下屬的Eurosolare公司已經從事了20年的光電電池裝置研製。該公司生產單晶和多晶硅輸出范圍從16Wp~170Wp的光伏模塊,也提供建築用途和特殊要求的模塊。此外,Eurosolare公司還生產和銷售PV模塊並提供從設計到落實PV系統的技術支持。
3.廢棄物處理
ECOLSIR公司總部設在INVERUNO,生產廠位於米蘭附近的BERNATE。公司的目標確定在生態領域:研究與開發、工程、有毒廢棄物的處理、工業物資的回收再利用、補救技術,特別是電器裝置(如:變壓器、線路斷開器、電容器等)的PCB的凈化技術,以及介電礦物油中PCB的凈化技術。ECOLSIR公司從1985年進入PCB凈化技術領域,提供了世界上解決有關PCB污染問題的最佳和安全的方法。
4.污染檢測
義大利國家研究總院(CNR)所屬的大氣污染研究所(IIA)是專業研究有關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形成、轉變、傳送、沉積和有關產品與技術開發的技術產業化中心。主要產品與技術包括,遙感探測系統:可解譯MIVIS遙感數據的飛行模擬裝置;空氣污染監測系統:由CNR-IIA研製的空氣質量監測項目的設備:污染監測取樣器以及用於被動取樣系統。
5.生物塑料
Mater-Bi是一種用澱粉生產的生物塑料。它被英國大型連鎖超市Sainsbury和Tesco用做生物產品的包裝,並且已經由瑞典的Naty公司用於嬰孩尿布的生產,該產品是義大利的諾瓦蒙特(Novamont)獨創並產業化。公司基地在皮埃蒙特大區的諾瓦拉(Novara),16年來公司致力於用完全可以生物降解的材料來生產膠卷、包裝、輪胎添加劑、農用地膜和家用產品。由於致力於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產品的創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對義大利諾瓦蒙特公司進行了獎勵和研究與開發支持。
諾瓦蒙特公司2002年開始盈利,在2005年營業額達到3500萬歐元。公司有120名員工,30%的員工從事企業研究與開發工作,並且平均有12%的營業額再次投資於研發。最近他們直接與Goodyear合作,生產橡膠輪胎用的添加劑,由於取代了傳統配料中的硅和碳黑,製造出的橡膠無論對環境還是對工人健康影響都很低。
二、傳統優勢技術產業
(一)汽車製造
以義大利菲亞特集團為代表的企業,在整車設計、製造和發動機設計與製造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尤其是「多點噴射柴油發動機(Multijet)」是目前全球范圍內最先進的柴油發動機產品。
該行業的發展還體現在大量的企業、大學和研究中心從事這領域的工作。數據顯示,與其它國家相比義大利在歐盟2002–2006技術研究與發展第六框架綱要下的「可持續發展與全球變化—可持續交通」計劃中不僅提出了更多的方案,而且大多都獲得了歐盟的財政支持。「可持續發展與全球變化—可持續交通」計劃的招標內容不僅在於可持續交通,還包括降低汽車重量和便於車輛的回收的設計和製造技術,以及新的傳動系統和燃料。
主要企業簡介:
菲亞特集團創建於1899年,以菲亞特汽車公司為基礎,逐步發展成義大利第一大汽車製造企業,產業涉及金融、保險、航空、能源等諸多發展領域,汽車年生產能力超過200萬輛。菲亞特曾一度陷入經營危機,近兩年開始重新盈利。截至2005年底,菲亞特在義大利及全球設有189個企業,120個研發中心,員工17.37萬人。2005年經營收入465億歐元、利潤14.2億歐元,排名全球汽車生產廠第10位,在本年度《財富》世界500強中列第79位。
(二)汽車設計以及零配件製造技術
在義大利的歷史中,汽車設計一直代表著其歷史的精華。世界主要汽車生產企業的許多車型都帶有義大利設計師獨特的印記。主要代表企業包括平尼法利納集團和喬治·亞羅設計公司。他們對汽車款式、空氣動力學、新工藝、新材料、安全性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以最大的靈活性來滿足市場的需求,使得這兩家企業的汽車設計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義大利汽車零配件生產歷史悠久,特別是輪胎與精密機械、器具機械。齒輪、連接件和模具的生產在世界名列前茅,擁有19萬員工和超過220億歐元的營業額。在歐洲,義大利是排在德國、法國之後的第三大汽車零配件生產國。
Ⅳ 目前歐洲科技強國是哪個有排名嗎
歐洲科技強國有不少,比如俄羅斯,法國,義大利和德國都是著名的科技強國,不少製造業在全世界都有著很高的地位與影響力,具體排名很難排,因為各自的領域不同。
而德國,他們的汽車工業在世界上也是大名鼎鼎的存在,我們身邊絕大多數的汽車品牌都來自於德國,其次就是日本,德國也是一座注重精益求精的國家,義大利的汽車工業亦是相當強大,但是因為品牌比較高端,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義大利的汽車,像瑪莎拉蒂,法拉利都是來自義大利的豪車品牌。
Ⅵ 二戰時各國科技分別發展到什麼程度
二戰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
整體來看,美國的國防工業實力應當是主要交戰國中最強大的。
美國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不僅能夠滿足自身的戰爭需要,而且還被大量用來支援同盟國作戰,對盟國的物質支援其實早在美國參戰之前就開始了。我在《戰史筆記》中就曾經引述過蘇德戰爭期間美英援助蘇聯的大量軍用裝備和物資(僅美國援蘇的飛機就超過了13000架、汽車超過40萬輛),這些物資(尤其是機械化裝備)為蘇軍取得對德作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隆美爾看來,只要美國的強大工業力量能夠在某個戰場上發生作用,則對軸心國而言,這個戰場便再也不會有最後勝利的機會了。戰爭的實際進程印證了隆美爾的看法。美國的參戰使同盟國對軸心國確立了真正不可動搖的壓倒性的物質優勢,這在消耗巨大、突出規模效應的二戰中是決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國的最高決策層里,並沒有多少人具有隆美爾那樣的戰略眼光,更沒有什麼人看重過美國的軍事工業實力。所以XTL對於美國人登陸北非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擔心,殊不知,隨著美英肅清北非,軸心國陣營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德國在十九世紀末期超越英國成為歐洲頭號的工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首先,德國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後面探討戰爭潛力問題時我們將看到,德國擁有的自然資源十分有限,軍工生產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國都很緊缺,這影響到了軍工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譬如德國在戰爭後期生產的噴氣式飛機的輪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膠(因為缺乏天然橡膠來源),但這種人工產品滿足不了高速噴氣式飛機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時經常發生爆胎的。
其次,德國嚴重缺乏石油等燃料來讓它的軍工產品充分發揮作用。在嚴密科學的組織和施佩爾富有創意的領導之下,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維持在相當高的產量上,前NZ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戰》一書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NZ德國軍工部長施佩爾在向紐倫堡國際法庭作證時說的話:
「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地考察軍工生產的產量數字,那麼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國還看不出有失敗或崩潰的跡象。然而德國一直沒有足夠的燃料讓這些可觀的裝備充分投入到戰場上,同盟國的戰略轟炸以及境外燃料來源的喪失最終使得德國的軍工生產在戰爭後期幾乎失去了意義。從軍工廠生產出來的成千上萬架的飛機、數千輛的坦克、為數眾多的潛艇都只能如廢鐵一樣擺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裡,因為沒有燃料可供它們前往戰場。
關於德國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況在後面探討主要交戰國自然資源的部分還將提到。
再者,德國的戰時工業生產無法像美國那樣在完全不受干擾和破壞的環境中進行。誠如我在《戰史筆記》中曾引用過的那樣,施佩爾坦率地指出,自從1944年5月以後,德國的燃料工廠已成了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目標。此後,德國失掉了90%的燃料,這才是真正的大災難。「敵人飛機的轟炸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武器生產再多也無濟於事,因為新式坦克和噴氣飛機沒有燃料是沒有用的。」(見馮•梅林津所著《坦克戰》第二十三章)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軸心國和同盟國軍工生產的總體環境,就會看出一個巨大的差別,德國和義大利的工業目標在戰爭中後期一直處於同盟國戰略空軍的打擊范圍之內,經常要遭受持續不斷地轟炸,這對軍工生產和運輸都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重大破壞;相反,主要是由於地理上的原因,美國本土依仗兩個大洋的阻隔遠離軸心國武裝力量的打擊范圍,其工業設施和生產活動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可以長期處於滿負荷的安全運轉狀態。同樣,蘇聯廣袤的縱深地區(如烏拉爾山脈以東)也不在NZ德軍的打擊半徑之內,英國內地(西北部)的工業生產由於德國空軍戰斗機作戰半徑小而有倖免遭德國轟炸機轟炸,而且德國轟炸機本身的載彈量普遍不足,難以對英國的工業設施造成毀滅性或實質性的破壞,英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在戰時基本上可以保證不遭到實質性的削弱,甚至還能夠明顯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國占據著空中優勢,所以,同盟國的軍工生產的主要部分處於非常安全的狀態。安全環境的差異勢必直接影響軍工生產的效率和成本,而這點對於一場長期的全面戰爭來說極為關鍵。
到了戰爭的末期,尤其是進入1945年之後,德國軍工生產體系在同盟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和陸軍的不斷推進之中終於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撐德軍的作戰。而同時期的同盟國軍工生產卻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說,和總的戰爭形勢一樣,德國的軍工生產是一個逐漸被削弱直到最終垮台的過程,同盟國則是越打越強。
蘇聯的工業體系在二戰中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眾所周知,十月Revolution之後的蘇聯用了不太長的時間就把一戰時虛弱的俄羅斯改造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根據朱可夫在其《戰爭回憶錄》中提供的數據,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的鋼產量為1830萬噸。這個數字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不過很多人以為二戰中蘇聯的工業都集中於西部地區,並且在1941年德軍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佔領和摧毀。實際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後期起就開始了國家工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他早已經意識到在自己國土的東部縱深建立強大工業區的深遠意義,當XTL上台後,面對咄咄逼人的NZ德國,這種工業重心調整的必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
關於蘇聯在1941年時的重工業布局,英國人艾伯特•西頓在《蘇德戰爭1941-1945》的第三章里有過介紹:
除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周圍的大工業區以及烏克蘭和頓涅次盆地上的大工業區外,在烏拉爾山脈和亞洲還有一些工業區。烏拉爾山脈的工業區是以彼爾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三點為中心向外發展,全長達數百英里。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托木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貝加爾湖附近的伊爾庫次克一帶,都有大型聯合企業。在靠近阿富汗和ZG邊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馬爾罕、塔什乾和阿拉木圖等地也興建了重工業。然而,西方世界在1941年卻不了解這些詳情。蘇聯重工業的重心正在向東轉移而且從1928年就開始了。
盡管表面上看,蘇聯西部的工業在戰前仍然支撐著國家的經濟基礎,但是東部工業區的存在為蘇聯提供了寶貴的戰時工業儲備,為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遭受重大挫敗後繼續抵抗德軍提供了後續的支撐力。當德軍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入蘇聯、蘇聯在三個月的時間內丟失了西部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相當於英法兩國國土面積之和的兩倍)時,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業東遷的工作。工業東遷是蘇聯戰時動員的重要措施,根據《三聯生活周刊》所載《蘇德戰爭經濟學》一文的數據,到1941年下半年蘇聯從西部搬遷了2593個工業企業的設備和大量物資。1942年5月,基本完成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企業的轉移,第二階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區企業。不少內遷企業平均不到兩個月就在新址開始運轉,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開工。到1942年夏,蘇聯完成了國民經濟戰爭轉軌,有1200家東遷的工廠和850家新建工廠投產,東部地區工業產值的比重從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蘇聯飛機年產量達到40300架,坦克28983輛,火炮122500門。
有數據顯示,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德軍擊毀)、82.5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英美的外援及時補充了這些損失。飛機生產方面的數字我們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已介紹過,數字超過13萬架之多。平均計算,蘇聯在蘇德戰爭期間平均每年要生產出2.7輛坦克、近2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4250架飛機,還不包括數量更為巨大的軍用車輛、輕裝備、彈葯等必要的軍需物資,毫無疑問,這個數據反映出了蘇聯非常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英國的情況較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業列強,擁有較強的工業製造能力。但是在二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的主要戰場局限於海上和空中,因為它只需確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對優勢,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業生產的重心自然傾向於海空裝備方面。在很長一段時期內(1943年7月登陸義大利以前),英國對德作戰的陸上戰場僅限於北非,而北非對德國來講只是個很次要的戰區,德國投入到這個戰場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時間里只有4個不整齊的師),所以英軍的陸上壓力較小,陸軍裝備的需求量不是特別大,其生產在三軍裝備生產計劃中並不佔有優先的位置。總的來講,英國具有很強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嚴重依賴於海外資源的大量輸入,在這方面,來自美國的援助和英帝國眾多海外殖民地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日本在二戰中表現出來的工業生產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這須用比較的方式才能直觀地體會到。譬如日本的飛機生產量只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略強。數據顯示:日本的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1941-1945年,日本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只生產了1065輛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戰中日本裝備的主戰坦克普遍輕薄,日本自己稱為「中型坦克」的坦克實際上只相當於其他主要交戰國的輕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戰爭期間生產裝備並投入實戰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過15噸重,而同期德美蘇英等國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過30噸,而像德國裝備的「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經超過40噸)和1024輛輕型坦克,而美國卻生產了24997輛中型坦克和4052輛輕型坦克。海軍裝備的生產量對比前面已經介紹過。總體來看,日本的國防工業生產重心側重於海軍,其空軍和陸軍的裝備生產能力相對較弱。
最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國還缺乏資源,幾乎所有的戰略物資均要依靠進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權,其海外原料的輸入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到了戰爭的後期,原料的輸入幾乎完全斷絕),這將直接影響到軍工生產能否維持下去。日本的整體國防工業基礎與美、英、德、蘇相比本來就存在著差距,自然資源狀況也不及上述四國,因此戰時的日本雖全力生產,也無力改變戰場態勢。當美國人掌握了太平洋戰場上的絕對制海權和制空權後,日本的工業體系便在嚴酷的封鎖和令人窒息的戰略轟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義大利二戰時的工業顯得非常的脆弱,戰爭的實際進程表明,它甚至沒有能力滿足本國軍隊的基本作戰需要。盡管墨索里尼對外把義大利吹噓得無比強大,但事實上,倘若沒有德國有力的軍事援助,義大利恐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軍輕易掃滅之時即已經崩潰了。我在《戰史筆記》的第八部分中曾經引用過蒂佩爾斯基希的介紹:1940年義大利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十分缺乏,且陳舊不堪,當時在亞平寧半島、撒丁島和西西里島的59個兩團制義大利師中,由於武器裝備不足,只有20個師達到戰時編制的70%,另20個師只達到50%。如要進行總動員,一切都缺乏,陸軍甚至無法讓所有後備人員穿上鞋子。
整個戰爭期間,義大利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小、財力不足,其武裝力量不得不依靠德國的物資和裝備的援助才能維持作戰,因此我認為,義大利的國防工業實力在主要交戰國中顯然是最弱的。
國防科技實力對比
國防科技實力的直觀體現就是軍事裝備的質量和性能,因此對主要交戰國科技實力的比較只要觀察一番它們在戰爭中的軍事科技成就就可一目瞭然了。在這方面德國似應排在首位,我們只需列舉一下二戰時期德國取得的一些國防科技成就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Ⅰ)陸軍主戰裝備領域,德國先後生產出的「豹」式、「虎」式坦克在當時都屬於具有領先設計理念和最強大攻擊力的陸戰裝備。據說,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視察過德國「虎」式坦克的蘇軍元帥朱可夫曾坦率地指出:「XTL的確有理由認為他只靠這種坦克就可以贏得這次戰役」。朱可夫看到的坦克准確地講是「虎1」型,該坦克全重超過了56噸,裝備著威力巨大的88mm炮,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它那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在戰爭中「虎1」式坦克擊毀了大量的盟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這種坦克曾創造了在3900米的距離上擊毀蘇軍T-34坦克的紀錄,足見其攻擊火力之兇悍。除了「虎1」,德國在戰爭後期還生產出了更加強大的「虎2」型坦克(又稱「虎王」),「虎王」坦克全重竟然接近70噸,裝備一門二戰期間德軍坦克火炮中威力最大的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它能在2000米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但這種坦克產量太小。
「豹」式坦克原是德國針對蘇軍T-34坦克而設計的對抗性裝備,但其性能已全面超越T-34,該坦克的設計非常先進,具有現代理念,製造工藝也十分精細,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豹」式坦克被認為在性能上超越同時代盟軍各型同類坦克。甚至它的敵人——蘇軍曾給「豹」式坦克以高度的評價,把繳獲的「豹」式坦克被作為一種獎勵交給最好的坦克乘員使用。在1944年,為能更好利用繳獲的「豹」式坦克,蘇軍還印製了俄語版的「豹」式坦克手冊,分發給駕駛它的坦克手。法軍將繳獲的「豹」式坦克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戰後使用過「豹」式坦克。「豹」式坦克對未來戰後西方坦克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認為是世界兵器史上第一種現代主戰坦克。當今德國國防軍所裝備的主戰坦克命名為「豹II」坦克,這可以視作是對二戰時期德軍「豹」式坦克的充分肯定。
基於「豹」式坦克,NZ德國後來還發展出成功的變形車——「獵豹」坦克殲擊車,該車成為「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
德軍裝甲兵器普遍具有製造精良、工藝精細的特點,這反映出德國在裝甲武器裝備的設計製造方面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但是這些性能出眾的德國裝甲戰車存在著共同的致命缺陷——生產成本過高、結構工藝復雜、維修保養困難,這就造成了它們無法進行大批量的生產,數量的嚴重不足,再加上投入戰場的時間偏晚,使它們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尤其是對於資源稀缺的德國來講,這些王牌裝備的前述缺陷就顯得更加致命。
(Ⅱ)海軍裝備領域,德國雖然沒有時間和條件建設出一支強大的水面艦隊,但是即使在其建成的屈指可數的幾艘大型水面戰艦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德國軍工展現出的一流製造工藝和技術水準。
[
以「俾斯麥」號為例,這艘戰爭期間建成的戰列艦引起了英國的極大恐慌,在我的《戰史筆記》中可以讀到,英國為了能擊沉它,調集了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眾多「王牌」戰艦(包括航空母艦)對「俾斯麥」號展開了全力圍追堵截,輪番攻擊,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才達到目的。僅僅為了一艘戰艦,號稱頭號海上強國的英國何以要不惜血本地加以打擊呢?這恰恰說明了「俾斯麥」號的強大,據說,「俾斯麥」號的指揮官在出港時曾傲慢地聲稱:「英國海軍沒有一艘軍艦能和我們匹敵,也沒有任何一艘大型軍艦能夠在我們的炮口下倖免!只要『俾斯麥』號一旦出現在大西洋上,英國的運輸就將中斷,英國人將困死在孤島上!」如此豪言當然有誇大之詞,但從實戰中可以證實,「俾斯麥」號戰列艦的確配得上「二戰時期最精良的戰艦」的稱號,它做工精良、結構設計科學、火力強大、生存力強,體現了高超的造艦科技。在著名的圍殲「俾斯麥」號的海上戰例中,英國曾引以為榮的巨大的「胡德」號竟然在幾分鍾之內就被「俾斯麥」號精準而兇狠的火力送入海底。另一艘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也身負重傷,不得不退出戰斗。最終,英國皇家海軍費了九年二虎之力,集中絕對優勢的海空兵力才終於取勝,有記載說,「俾斯麥」號在失去動力、被英國艦隊圍攻時中了七百多發炮彈都還沒有沉沒。可以設想,如果德國多幾艘「俾斯麥」號的話,英國海軍的制海權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另外,在潛艇的製造方面,德國生產的潛艇算得上是二戰時期最優秀的潛艇了。它在大西洋上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以及在同盟國陣營中引發的恐懼和憂慮充分說明了這點。而戰爭後期,德國生產的新式潛艇更有能力成為可以扭轉戰局的利器,只不過由於為時過晚和資源匱乏而未能發揮太大作用。
(Ⅲ)空軍裝備領域,噴氣式飛機的成功開發和使用讓NZ德國在空戰裝備的研發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關於這點,我已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作過介紹。需要補充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Me-262,德國還曾生產出一種稱為「烏鴉」的戰斗機,其官方編號為Ta-183,1944年完成樣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後掠翼噴氣式戰斗機。它的機載武器為四門30mm機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彈。飛機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14000米(這些數據都是當時的盟軍飛機所無法企及的)。雖然「烏鴉」戰斗機沒有參加過實戰並且貌不驚人,但它成了在5年後的朝鮮戰場上名震天下的蘇聯米格15「比斯」型戰斗機的前身!
(Ⅳ)新式兵器領域,導彈武器的誕生也深深打上了德國印記,是德國科學家把人類戰爭帶入了遠程制導時代,V-1和V-2導彈分別成了現在為我們所熟悉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鼻祖,戰後,這兩種導彈又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發展各自導彈火箭武器的基礎。
無論是導彈,還是噴氣式作戰飛機,都是絕對具有Revolution性的武器種類,直到六十餘年後的今天,這兩種兵器仍然是各國武裝力量的核心裝備。而戰後兩個超級大國(美蘇)的導彈航天事業和噴氣式飛機計劃的發展也都是建立在對NZ德國相關技術的直接吸收的基礎之上。
(Ⅴ)核武器開發領域,德國在戰前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從某種角度上講,世人實在應當感激XTL,如果不是他愚蠢的反猶政策以及對核物理學的輕視,則NZ肯定會首先掌握原子彈技術。1938年,德國人就發現了核裂變,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德國將率先造出核武器。但是NZ的反猶政策迫使許多出色的德國科學人才離開德國,為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效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在科學史上占據顯赫地位的「巨匠」愛因斯坦,這導致了NZ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再加上盟軍對NZ核計劃的破壞等原因,才終於沒有讓XTL代表的邪惡世界第一個握有毀滅性的核武器。
(Ⅵ)科技人才領域,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出類拔萃的一批頂尖的科學家,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眾多科學人才為德國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科技強國奠定了牢固的智力基礎。前面列舉的那些國防工業成就無一不是德國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德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優勢也被同盟國充分注意到了,他們決定一有條件,就盡力掠取德國誘人的科技成果和寶貴的科技人才。1945年初,一支美國突擊隊突入德國,俘獲了德國第一流的火箭專家布勞恩等130名火箭高級技術人員及大量的V-2導彈,這些人被運到美國,成了美國國防高科技領域的核心人才,並且確實為美國科技的突飛猛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蘇聯自然也不會甘居人後,它在戰爭末期也從德國的導彈基地帶走了數量龐大的實物和技術資料。
我個人的感覺是,美國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除了原子彈計劃(「曼哈頓工程」)外,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即使是美國人引以為榮的「曼哈頓工程」,也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國家(尤其是來自歐洲國家)的科技人才,來自德國的愛因斯坦對於美國核開發計劃的重要作用盡人皆知。總體而言,二戰之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中心還是在歐洲,歐洲也是當時頂尖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區。
但無論如何,一個成功的「曼哈頓工程」已經足以將美國的科技地位提升到相當高的位置,畢竟,研製核武器本身就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和工業實力很具水準,因為核開發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小范圍工程項目,它的成功有賴於許多相關工業和相關科技的有力支撐。
提到英國在二戰中的國防科技成就,人們很容易首先想起來的恐怕就是在不列顛戰役期間大顯神通的預警探測設備——雷達。的確,連英國人自己也承認,如果沒有雷達的有效運用,英國是打不贏不列顛戰役的。當然,不僅在防空領域,在海戰場和空中戰場上也大量裝備了雷達探測裝置用於水面作戰和反潛。雷達在戰爭史和兵器史上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噴氣式飛機和導彈,它同樣是一件Revolution性的軍事裝備。雷達提供的遠程實時探測、早期預警、目標識別、方位判斷能力已成為部隊作戰所必需的基本條件,雷達使人類第一次有可能擺脫生理視覺的局限來進行遠程監測和目標信息採集,這種探測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樣式。直到今天,雷達仍然毫無疑問是最基本的探測手段。
除了雷達,英國人開發出的另一種水下目標探測裝備也同樣關鍵,那就是聲納。出於對一戰中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給大英帝國造成的恐慌,協約國在1917年就成立了「協約國潛艇探測委員會」,專門研究尋找對抗水中隱蔽的潛艇的技術對策,戰後英國繼續投入巨資研製,利用超聲波在水中傳播的物理特性開發潛艇探測裝備。終於在30年代初期使聲納技術達到實用階段。到1935年,就已經有半數的英國艦只裝上了聲納。這一技術為同盟國最終擊敗德國潛艇戰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蘇聯當然是工業大國,但也必須看到,二戰期間,蘇聯在尖端國防科技領域和德美等強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它並沒有製造出具有很高技術含量、在兵器史上具有Revolution意義的武器裝備。在戰爭中人們對於蘇軍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規模和頑強的戰鬥力,它在主戰重裝備方面唯一引起人們注意的莫過於T-34坦克了。但是這種坦克在綜合性能上與其他國家的同類坦克(如德軍「豹」式坦克、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相比並不佔優。T-34坦克的特點在於機動性好、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全重也大大小於「豹」式,可以被大量的生產和投入使用,據統計,戰爭期間,蘇聯總共生產了超過50000輛的T-34,和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一道,成為二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在東線,正是漫山遍野、如潮水般沖擊的T-34坦克淹沒了性能上遠比它強大但數量有限的「豹」式和「虎」式坦克,並最終淹沒了孤傲的****。從某種程度上說,T-34坦克成了二戰蘇軍的形象代表。
二戰時期的日本談不上是一個科技大國,它的最終失敗根本上講當然要歸因於國力不濟,但科技實力上的弱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這點連日本的戰爭研究者也是認可的,日本戰史專家杉之尾宜生在其所撰寫的《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的原因——從軍備研發的觀點》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
「大東亞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兩國[指日美兩國]在國力與軍力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物質力量上的差異。換言之,即是在科技力量的差異。這顯然是從結果所呈現的事實,而且是無庸置疑的。」
「九月三十日,美軍機動艦隊的旗艦之一列星頓號(USS Lexington)的雷達,已經發現一架日軍的大型戰機位於前方兩百公里左右並向前移動。這時的列星頓號航空母艦已裝備了能偵察來襲敵軍戰機的各式雷達系統,包括用來偵察來自水平方向敵機的SC雷達,偵察飛行中敵機的SM雷達,與防空大炮相連以擊落敵機的馬克二型(MARK II)雷達,以及用來尋找海上敵艦的SG雷達,並已准備攻擊。根據雷達系統所提供的精準信息,450架的[美軍]『地獄貓』機隊展開了出人意表的攻勢,日軍戰機也一架架地被擊落。那些打在日軍機艦的子彈都設有『可變式定時引信』。
『可變式定時引信』是一種能在15公里的范圍內,使用雷達波以在目標物的近距離爆破的設備。由於這種設備,讓日軍失去了第一戰機隊的244架,以及第二戰機隊的82架飛機。換言之,總共326架戰機之中,日軍就損失了230架飛機,與395位飛行員。」
日軍竟然沒有意識到美軍居然裝備有那樣強大的雷達探測系統,因為當時的日軍艦隊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作戰方法訓練的。這種傳統訓練仍舊依靠以人眼為基礎、輔以光學望遠設備來探測遠距離目標。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不止一次地吃了雷達的大虧,但卻無力在這方面追趕上美國的水平。
義大利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幾乎沒有任何展示。
綜合分析,我對於二戰各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由強到弱的排序是:
第一檔次:德國。
第二檔次:美國、英國。
第三檔次:蘇聯、日本。
第四檔次:義大利。
Ⅶ 《自然地理》世界上近代第一個科技中心為啥能在義大利誕生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因為新航路開辟前,義大利或者說地中海是歐亞商路的必經之地,在這樣的背景下,義大利經濟文化十分繁榮,文藝復興的中心也就在義大利,因此義大利誕生了近代第一個科技中心!望採納哦!
Ⅷ 西方的科技都有哪些著名的發明
神 父 科 學 家
聖大亞爾伯(St.Albert,1193—1280):中世紀最大的化學家,元素分類首創者,發現化學愛力。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創日心說。
呂肋(R.Lulle,1235—1315):方濟各會士,「天才之實驗家」,在非洲殉道。
顧撒(Cusa,1401—1464):紅衣主教,義大利天文學家,數學機械學之祖。
布里丹(Bridan,死於1358年):索爾本校長,於1327年宣布「力」之概念。
奧來斯姆(Oresme,1330—1382):里修主教,解析幾何首創人之一。
薩克索尼亞的亞伯特(Albert of Saxonia):研究重力。
李味也爾(Livieres):首制幾何學之正弦表。
巴嘉里(Pacciali di Borgo):於1494年首先發學代數學概論。
卡斯德里(Castelli,1577—1647):創立水學之一門。
卡瓦列利(Cavaleri,1588—1647):發明數學上不可分之方法。
邁塞內(Mersenne,1588—1648):發表一種關於聽學之論文。
馬利約特(Mariotte,1620—1648):創物理學之「馬力約特定律」。
顧爾丹(Guldin):耶穌會士。約當1600年曾創多種幾何學定理。
伽冬(Mouton):曾判定太陽與月亮之直徑。
伽生第(Gascendi,1592—1655):索爾本大學教授,曾測量水星之直徑。
鮑斯高味琪(Boscovich,1711—1787):米蘭天文台台長,研究一方濟會士戴來達所發現之日斑。
畢卡(Picard,1620—1680):方濟各會神父、法國科學院主席,首先測量子午線。
戴拉卡依(Dela Caille,1713—1762):發現許多星體。
漢特福依(Hantefeuille):首創燃爆發動機。
格利瑪第(Grimaldi):首先示人光線通過三棱鏡而生之分光。
霍依(Hauy,1743—1822):大科學家,曾創立又改進結晶學,奠定無機體分類之原理礦物學創始人之一。
布里彌耶(Plumier):在美洲及安底斯群島發現六千種新植物。
戴烏落(De Ulloa):於1748年發現白金。
諾雷(Nollet):法國神父,曾發出第一個電火花,並於1768年發覺光在眼球網膜上之存留,因而發明今日照像術之原理。
巴西勒(Valentin Basile):化學始祖之一。
多尼(Dony):比國神父,發明制鋅新法。
高台(Gauthey):法國神父,1782年發明金屬管傳話器。
沙波(Chappe,1763—1805):法國神父,研究電報與傳話器,1793年在巴黎至里爾架設世界第一條電話線。
代佛日(Desforges,1772):借一飛行機作世界第一次試飛。
塞奇(Augelo Secchi,1818—1878):義大利天文學家,於1867年發表以星辰之光譜而分類之新理論。
但薩(F.Denza,1834—1894):創立義大利全國氣象學會。(1820年以前,歐洲天文台皆為神父所創辦)。
斯德帕尼(A.Steppani,1 824—1891):世界著名地質學家之一。
博尼索尼(Bonyssonie):二兄弟與Bardon神父三位古生物學家於1908年發現內安塔爾人。
德日進(1880—1955):地質、占生物學家。著《北京原人》。
桑志華(Licent):法耶穌會士,地質學家。在天津創建「北疆博物院」。
穆洛克(Mullock):紐芬蘭主教,首倡敷設聯絡歐洲與美洲的海底電纜。
勒培(L'Epee,1712—1789):法國人類學家,發明教育聾啞法。
拉沙白爾(Lachapelle):十八世界法國神父,發明潛水衣。
阿勒索(Guidod Arezzo,995—1050):本篤會士,1020年發明音階七音符。
斯皮納(A.d.Spina,1313):多明我會士,發明眼鏡。
羅傑·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英國方濟各會士,被稱為實驗科學之祖,已知製造望遠鏡、火葯、抽氣機之理。
保林(Paulin de Nole,353—431):主教,發明鍾。
南懷仁(F.Verbiest,1623—1687):來華比國耶穌會士,於1668年發明用蒸汽驅動的機車。(據1982年的《基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台西(Lano Terzi,1631—1687):義大利耶穌會士,發明播種機,發現人體衰敗規律。設計飛艇。
孟德爾(Mendel,1822—1884):遺傳學家,被譽為「遺傳學之父」。
拉特來依(P.Latreille,1772—1833):現代昆蟲學始祖。
賴麥特(Georges Lemaitre,1894—):比利時天文學家,首創「宇宙擴張論」。
附註: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網路全書中記錄的8847位大科學家中,有862位是天主教的神父,約佔十分之一(截至十九世紀中葉)。
Ⅸ 哪些現代科技的發明與應用,真正將人類帶進了"千里眼"和"順風耳"的嶄新世界
【電話】
早在十八世紀歐洲已有「電話」一詞,用來指用線串成的話筒(以線串起杯子)。電話的出現要歸功於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早期電話機的原理為:說話聲音為空氣里的復合振動,可傳輸到固體上,通過電脈沖於導電金屬上傳遞。貝爾於1876年3月申請了電話的專利權。
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269號決議確認安東尼奧·穆齊為電話的發明人。穆齊於1860年首次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發明,並在紐約的義大利語報紙上發表了關於這項發明的介紹。
歷史上對電話的改進和發明包括:碳粉話筒,人工交換板,撥號盤,自動電話交換機,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雙音多頻撥號,語音數字采樣等。近年來的新技術包括,ISDN,DSL,網路電話,模擬行動電話和數字行動電話等。
【望遠鏡】
望遠鏡是一種利用透鏡或反射鏡以及其他光學器件觀測遙遠物體的光學儀器。利用通過透鏡的光線折射或光線被凹鏡反射使之進入小孔並會聚成像,再經過一個放大目鏡而被看到。又稱「千里鏡」。望遠鏡的第一個作用是放大遠處物體的張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細節。望遠鏡第二個作用是把物鏡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徑(最大8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人眼,使觀測者能看到原來看不到的暗弱物體。1608年,荷蘭的一位眼鏡商漢斯·利伯希偶然發現用兩塊鏡片可以看清遠處的景物,受此啟發,他製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架望遠鏡。經過近400多年的的發展,望遠鏡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觀測的距離也越來越遠。1609年義大利佛羅倫薩人伽利略·伽利雷發明了40倍雙鏡望遠鏡,這是第一部投入科學應用的實用望遠鏡。
【互聯網】
互聯網(英語:Internet),又稱網際網路,或音譯網際網路、英特網,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電腦】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Ⅹ 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有哪些
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
蒸汽機: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的發展
傳統的馬力或者水力無法提供工業革命所需的動力,蒸汽機能量的開發為世界帶來了一種更有效更強大的動力。雖說古人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機面市後,才真正開啟了蒸汽機的商業價值。許多歷史學家認為,蒸汽機的開發是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因為蒸汽機的出現帶動了冶金、煤礦和紡織業的發展。蒸汽機的出現及紡織業的機械化,提高了工業的用鐵量。由於英國擁有豐富的鐵礦和煤礦,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鐵技術和煤礦業的改進,同時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1804年出現的蒸汽機火車和1807年出現的蒸汽機輪船大大改善了運輸條件,輔助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電話:掀開人類通訊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請立即過來,我需要幫助!」這是1876年3月10日電話發明人亞歷山大·貝爾通過電話成功傳出的第一句話,電話從此誕生了,人類通訊史從此掀開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人類進行無線通訊的夢想則是1973年在美國紐約實現的。當時,這台世界上第一個實用手機體積大,重達1.9 公斤,是名副其實的「大哥大」。26年後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機也誕生了,它只有尋呼機那麼大,也比第一代手機輕了不少。
1964年是人類通訊史上另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觀眾通過電視第一次收看由衛星轉播的日本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實況。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電視屏幕同時間觀看千里之外發生的事,人們除了感嘆奧運精彩壯觀的開幕式和各種比賽外,更驚嘆於科技的進步。這一切都歸功於哈羅德·羅森發明的地球同步衛星。
1969年夏天,國際互聯網的雛形在美國出現,它由四個電腦網站組成,一個在加州大學分校,另三個在內華達州。1972年,實驗人員首次在實驗網路上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這標志著國際互聯網開始與通訊相結合。到了90年代,國際互聯網開始轉為商業用途。1995年網路發展到第一個高潮,這一年被稱為國際互聯網年。在電子商業浪潮的推動下,國際互聯網在21世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汽車:載著時代向前奔駛
汽車改變了人類的整個交通狀況,擁有汽車工業成了每一個強大工業國家的標志。
汽車走過這樣一段歷史:1771年,法國人居紐設計出蒸汽機三輪車;1860年,法國人雷諾製造出了以煤炭瓦斯為燃料的汽車發動機;1885年,德國人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裝有高速汽油發動機的機車和裝有二沖程汽油發動機的三輪汽車,並且成功企業化;1908年,美國人福特採用流水式生產線大量生產價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車。汽車的大眾化由此開始;1912年,凱迪拉克公司推出電子打火啟動車,使婦女也開始愛上汽車;1926年,世界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輛前輪驅動汽車面世;1940年,大戰令許多汽車製造商停產,歐洲車商開始轉向生產軍用車輛;50年代,德國沃爾沃的甲殼車轎車一經推出就成為最受歡迎的汽車;1970年到2000 年,日本車在亞洲走俏,豐田、本田、三菱以及日產特高技術小型車入侵歐美市場,改寫了歐美牌子壟斷的局面。
實際上,汽車的發明使人類的機動性有了極大的提高,使20世紀人類的視野更加開闊,更追求自由。當然,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帶來了道路網擠占土地資源、大氣污染和高昂的車費等問題,但不管怎麼說,汽車確實載著人類向前發展,向前奔駛。
電視:人類自己創造的「魔鬼」
現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沒有電視。
電視的設想和理論早在1870年就出現過。1884年,德國發明家保羅?尼普科夫設計了全個穿孔的「掃描圓盤 」,當圓盤轉動的時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點,這些小點隨即轉換成電信號,另一端的接收機把信號重組成與原來圖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蘇格蘭人約翰·貝蒙德採用尼普科夫的「大圓盤」製造了影像機。
真正製造出畫面穩定的電視是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的拉基米爾·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國猶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 1939年的世界博覽會上,世界第一台真正清晰的電視開播,電視真正誕生了。
登月:人類航天史上邁出一大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剎那所說的名言「對個人來說,這只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邁出一大步」牢牢銘記在地球人的心上。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全世界5億電視觀眾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畫面,畫面深處傳來一個來自外太空的聲音:「休斯頓,這里是靜海基地,鷹艙已經登陸!」接下來,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宇宙飛船上的兩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問休斯頓宇航中心:「我們不想休息四小時,我們想馬上登月。」休斯頓回答:「同意立即登月!」接著,阿姆斯特朗背朝外,開始從九級梯子緩緩爬下。全世界5億人都看到了這一場景。
登月確確實實是人類航天科技的一大進步,因為正如最後一名登月者塞爾南上校所說的:「在月球遙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國界,我覺得地球就是一個整體,我的整個思想也就開闊了。」
電腦:人類未來的希望
1946年2月4日,美國軍方和政府部門的代表、著名的科學家一起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房間里。當一位陸軍將軍輕輕按下電鈕後,占滿整整三堵牆的機器立即亮了起來,人們熱烈鼓掌,高聲歡呼:「ENIAC活了!」並且向總工程師埃科特祝賀。「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電腦。
基因:破解生命的千古密碼
10多年前,科學界就預言說,21世紀是一個基因工程世紀。人類基因工程走過的主要歷程怎樣呢?1866年,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神父發現生物的遺傳基因規律;1868年,瑞士生物學家弗里德里希發現細胞核內存有酸性和蛋白質兩個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後來的所謂的DNA;1882年,德國胚胎學家瓦爾特弗萊明在研究蠑螈細胞時發現細胞核內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線狀物體,也就是後來的染色體;1944年,美國科研人員證明DNA是大多數有機體的遺傳原料,而不是蛋白質;1953年,美國生化學家華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宣布他們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礎;1980年,第一隻經過基因改造的老鼠誕生;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誕生;1999年,美國科學家破解了人類第 22組基因排序列圖;未來的計劃是可以根據基因圖有針對性地對有關病症下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