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的坦克性能怎麼樣
義大利坦克代表應該是義大利M系列坦克
M系列主要包括M11/39坦克、M13/40坦克、M14/41坦克、M15/42坦克、M16/43中型坦克,這型坦克是義大利二戰時期在中型坦克方面的最高成就 。
同M13/40相比,M14/41主要改進了發動機,功率增大到了125馬力,裝有用於沙漠作戰的空氣濾清器。兩種坦克共生產了將近1900輛,是戰時義大利產量最大的坦克裝備。
2. 二戰中日本坦克和義大利坦克哪個厲害
二戰中這兩個軸心國實力偏弱,之所以日本取得的戰果比義大利可觀,是因為日本軍隊敢打硬拼的武士道精神使然,這種不怕死的野蠻精神(士氣)促使日軍連續突破美、英軍在太平洋上的防線;而義大利雖屬法西斯國家,但法西斯意志並沒有像德國一樣深入群眾中,而是集中在墨索里尼等「元首」階層,部隊士氣並不高,而且單兵戰鬥力普遍不強——戰爭不僅是打裝備,打的還有「一口氣」。論說義大利的裝備並不比日本差,實際上科技含量是比日本高的,意軍陸軍所裝備的坦克雖及不上德國四號及四號以後型號的坦克,但在北非戰場還是能和盟軍拼上一陣的,加上後來隆美爾在北非戰場發動的幾次攻勢,都用上了意軍裝甲部隊策應,說明意軍坦克還是很頂用的。
倒是日軍裝甲部隊,大量裝備的坦克是所謂的「小豆」坦克,抗戰時和國軍裝備的德國一號坦克過過招,當時的情況是「小豆」完全不是國軍坦克的對手。然而國軍對裝甲力量的運用實在缺乏足夠的認識,加上前方戰事不利,指揮官作戰決心不堅定,導致這些坦克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國軍坦克畢竟數量極少,其他武備也不如日本先進,所以中國戰場只能任憑「小豆」蹂躪。個人認為是義大利。
義大利的坦克並不是很差,主要是戰術不好。義大利在北非有的部隊也曾經讓隆美爾很贊的說。。。雖然大部分不怎麼樣。
樓主說日本坦克不可能被機槍擊穿裝甲,這個要看怎麼說,看用什麼彈種,距離多少,命中部位,對方裝甲厚度等情況。沒有絕對的事。
對於往坦克上放麻袋這種事,現代也在干,樓主可以找一下03年美伊戰爭中美軍的圖片看看,部分裝甲車上也有麻袋或者是一堆帆布裡面裝一些雜物用來增加額外的防護特別是對於裝甲車來說。對於在戰場上拚命的士兵來說,任何東起都可以用來保命,不管是不是已經夠用了,多一點心裡也好受。
還有,樓主所說的槍無法擊穿裝甲這種事,二戰期間,蘇聯大量裝備的14.5mm口徑的反坦克槍是可以擊穿德軍早起坦克的比如 Ⅰ號Ⅱ號的裝甲的。
至於中華勇士用血肉之軀對付日軍坦克,實在是無奈之舉,抗戰期間國軍戰術以及武器彈葯水平不足以對日軍坦克形成有效殺傷,配發彈種沒有專門用於對付裝甲目標的彈葯等無奈啊。。。普通機槍子彈彈頭是按照射擊人體等軟目標來配置的,坦克等需要專用彈。。。
還有就是設計理念,日本坦克是按照一戰經驗配合步兵前進的為基礎設計的,其設計理念並無過人之處,對於2式特工,美國要是看了德國為海獅計劃准備的裝備,還不得嚇得舉國投降啊。。
M13/40及其改進型M14/41「中型」坦克,是義大利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要坦克裝備。該坦克曾在北非、南斯拉夫、希臘作戰中廣泛使用。義大利的坦克劃分標准明顯偏低,「卡羅·阿瑪托」M系列的四種坦克都被定為中型坦克,而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當時標准,M系列實際只能算輕型坦克。同樣,義大利的重型坦克P-40(26噸)實際上比若干中型坦克還要輕(豹式45噸,T-34/85型32噸)。至於義大利發展自英國的卡登·洛伊德的L系列輕型坦克,實際應該算作超輕型!(註:L=輕型,M=中型,P=重型)
1940年義大利生產出第一輛M13/40樣車,同年開始投產。M13/40相對於較早的M11/39,主炮安裝在了旋轉炮塔上,有利於火力的發揮。車內成員4人,包括車長、裝填手、駕駛員和前機槍手,車長還要負責火炮操作。從M系列的設計上看,義大利坦克很重視機槍火力,這從單獨配置前機槍手卻沒有配炮長可以看出。意軍的坦克運用明顯傾向於支援步兵作戰,還沒有把坦克交戰擺在更重要的地位上,相對於當時德國的作戰思想還是很落後的。和義大利數目眾多但性能極其低下的L系列超輕型坦克相比,M系列在當時的義大利可稱得上是有「現代」水準的裝備。實際在北非戰場上,義大利也只有M13/40和M14/41可勉強用於坦克戰。
同M13/40相比,M14/41主要改進了發動機,功率增大到了125馬力,裝有用於沙漠作戰的空氣濾清器。兩種坦克共生產了將近1900輛,是戰時義大利產量最大的坦克裝備。
在軸心國非洲軍團中,M13/40和M14/41坦克性能遠不及德國的Ⅲ、Ⅳ號坦克,裝甲薄弱而且缺乏傾角,但其火力要強於Ⅱ號和38T坦克,關鍵是比義大利初期大量裝備的L系列坦克強太多。因此在非洲軍團中這兩種坦克也成為了主力裝備,作為Ⅲ、Ⅳ號坦克的補充,在阿拉曼戰役之前的一系列作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盟軍在1941年和1942年的北非作戰中也使用過繳獲的這兩種坦克。不過隨著相對性能日趨落後,在義大利1943年投降後這些坦克基本被淘汰。
M系列坦克的變型車主要有「塞莫溫特」(塞毛)自行火炮,有多種型號,分別安裝有75mm\90mm\149mm的榴彈炮和加農炮,按底盤不同編號分別為M40、M41、M42,其中「塞莫溫特」M40 149mm自行加農炮、「塞莫溫特」M41 90mm自行反坦克炮的火力性能均十分優良,不過缺點也是防護力很差。
基本性能數據(以M13/40為准,M14/41性能基本類似)
生產數量
M13/40型1940-1941年生產779輛,M14/41型1941年-1943年生產約1100輛
長度(含炮管)/寬度
4.94m/2.21m
高度
2.38m
重量
40.6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SPA8 TM40型8缸水冷柴油機 105馬力,
M14/41型改裝SPA15 TM41型8缸水冷柴油機 125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33km/h,越野12km/h
最大行程(km)
200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14
燃料載量
227升
爬坡性能
40°
涉水深度
1.0m
越障高度
0.8m
越壕寬度
2.1m
主要武器
45mm L/32 火炮,
備彈104發,仰角-10°~ +20°
輔助武器
4挺8mm M38 MG機槍,
備彈3048發
裝甲指標
(mm/傾角)
正面 30
側面 25
後方 25
頂部 6
車體 37
炮塔 25
3. 二中義大利有哪些坦克性能怎樣
M13/40及其改進型M14/41「中型」坦克,是義大利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要坦克裝備。該坦克曾在北非、南斯拉夫、希臘作戰中廣泛使用。義大利的坦克劃分標准明顯偏低,「卡羅·阿瑪托」M系列的四種坦克都被定為中型坦克,而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當時標准,M系列實際只能算輕型坦克。同樣,義大利的重型坦克P-40(26噸)實際上比若干中型坦克還要輕(豹式45噸,T-34/85型32噸)。至於義大利發展自英國的卡登·洛伊德的L系列輕型坦克,實際應該算作超輕型!(註:L=輕型,M=中型,P=重型)。 武器配置 M系列坦克的變型車主要有「塞莫溫特」(塞毛)自行火炮,有多種型號,分別安裝有75mm\90mm\149mm的榴彈炮和加農炮,按底盤不同編號分別為M40、M41、M42,其中「塞莫溫特」M40 149mm自行加農炮、「塞莫溫特」M41 90mm自行反坦克炮的火力性能均十分優良,不過缺點也是防護力很差。 性能參數 基本性能數據(以M13/40為准,M14/41性能基本類似) 生產數量 M13/40型1940-1941年生產779輛,M14/41型1941年-1943年生產約1100輛 長度(含炮管)/寬度 4.94m/2.21m 高度 2.38m 重量 40.6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SPA8 TM40型8缸水冷柴油機 105馬力, M14/41型改裝SPA15 TM41型8缸水冷柴油機 125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33km/h,越野12km/h 最大行程(km) 200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14 燃料載量 227升 爬坡性能 40° 涉水深度 1.0m 越障高度 0.8m 越壕寬度 2.1m 主要武器 45mm L/32 火炮, 備彈104發,仰角-10°~ +20° 輔助武器 4挺8mm M38 MG機槍, 備彈3048發 裝甲指標 (mm/傾角) 正面30 側面25 後方25 頂部6 車體37 炮塔25 總體來說,義大利在二戰中的坦克就相當於一輛裝備了強大火力的履帶車,只要任務就是進攻,類似裝甲車,只能說一般而已。
希望採納
4. 大家對義大利「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印象如何據說配用了120毫米大口徑滑膛炮。
義大利「半人馬座」輪式裝甲車早在1990年就已批量生產了,相信廣大兵器迷對它並不陌生。這種裝甲車由於裝有大口徑加農炮而具有了強大的火力,再加上其輪式底盤出色的公路機動性和較好的越野機動性,使它能夠獨立遂行偵察和反坦克作戰任務,故被人們稱為「輪式坦克」。但是今天我們介紹的不是「半人馬座」的原型車,而是擁有120毫米坦克炮的增強火力型「半人馬座」輪式裝甲偵察車。
1998年,「半人馬座」車的原生產商,義大利依維柯·菲亞特-奧托·梅萊拉集團開始自籌資金研製一種火力更強大的「半人馬座」。這種新車型取消了原車型的105毫米線膛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120毫米滑膛坦克炮。2002年完成時,新「半人馬座」便成為與最新作戰坦克裝備相同火力的第一種輪式裝甲車輛。
戰車性能
彈葯
這種新型火炮的彈葯與義大利「公羊」主戰坦克的l20毫米火炮彈葯相同,但該火炮採用了45倍口徑身管,比大多數坦克的44倍口徑身管還長,然而其炮身僅重2500千克,比「公羊」主戰坦克的l20毫米坦克炮輕了700千克。這樣低的重量主要是通過採用最新型高強度特種鋼製作炮身得到的,這種鋼材的拉伸屈服應力達到了1500兆帕,也就是說達到了任何最新一代坦克炮所用鋼材的拉伸屈服應力標准。另外,炮管採用了內膛擠壓硬化法並鍍鉻,還安裝了抽煙裝置和熱護套。可以說,這種火炮與當今主戰坦克火炮相差無二。
後坐力
作為輪式車輛,火炮的後坐力成為影響連續開火和瞄準的主要因素。為了降低後坐力,這種火炮安裝了新式的「胡椒瓶」形炮口制退器(代替105毫米火炮的開槽炮口制退器)。火炮的後坐距離減少到550毫米(105毫米火炮的後坐距離為750毫米),後坐力則減小到25千牛。這樣小的後坐力,大多數的輪式車輛都能承受。
炮塔
新「半人馬座」採用了一種新式的HITFACT炮塔,同火炮一樣,這種炮塔也是奧托·梅萊拉公司研製的。炮塔的總體布局類似於原「半人馬座」:將車長位置設置於車輛前部火炮的左側,裝彈手在炮長的後面,炮長在火炮的右側。炮尾布置有9發炮彈,車體內還有26發炮彈。除了主炮之外,車輛還裝備了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並在車長艙口布置了1挺7.62毫米的輔助機槍。此外,炮塔的前部兩側各安裝了一組4具Galix公司的80毫米煙幕彈發射器。
火控系統
新「半人馬座」火控系統也由奧托·梅萊拉公司提供,比以前裝備的伽利略公司的TURMS火控系統更加先進。其中車長裝備有義大利伽利略公司的穩定式全景瞄準鏡和6具潛望鏡,用於觀察車輛四周,而炮長則裝備有整合第二代熱像儀和激光測距儀的獨立式穩定瞄準鏡,而裝彈手還裝備有3具潛望鏡。此外,火控系統還包括有戰場管理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自動跟蹤儀。
炮塔驅動方式
主炮在高低俯仰和炮塔轉動時保持穩定,炮塔採用全電驅動方式。這較原「半人馬座」的電動液壓驅動又是一個重要的改進。與全鋼裝甲的原「半人馬座」炮塔不同的是,新車型的炮塔採用了鋁裝甲,而鋼裝甲和復合裝甲板可以附加到鋁裝甲上。因此,這種裝有120毫米火炮的HITFACT炮塔的基本重量僅為5.8噸,大大低於原炮塔的7.5噸,即使達到最高防護等級也只有6.6噸。
防護力
雖說新「半人馬座」基本型的重量僅25.5噸,但它的防護力並不差,可全方位防護l4.5毫米重機槍穿甲彈的攻擊。此外,它還可以抵擋當量6千克TNT炸葯地雷在任何一個車輪下和當量3千克TNT炸葯地雷在車體腹部下的爆炸。當加裝附加裝甲,車重增加到28噸時,其60度傾角的前部弧形裝甲還可防25毫米口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攻擊,車體底部能抵禦當量6千克TNT炸葯地雷的爆炸。另外,由穿孔鋼板製成的儲物筐還可以加強炮塔尾部的防彈能力。
機動性
機動性高是輪式裝甲車輛的一大優勢,「半人馬座」也不例外。新車型的底盤與原「半人馬座」基本相同,即動力艙和駕駛員艙並排設置在車體前部。動力裝置仍採用了依維柯公司的6V-TCA型渦輪增壓柴油機,功率為383千瓦,但可換裝一種新式6V柴油機,功率至少可達440千瓦。與6V-TCA型柴油機匹配的是德國ZF公司生產的有5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並帶中央可鎖定差速器的H型傳動系統。懸架採用麥弗遜式獨立懸掛,越野性能優異。車輛轉向時,通常通過前部兩個車橋進行,但在低速行駛時第四車橋也可輔助轉向,這樣可以減少輪胎磨損並使轉向半徑減小到9米。此外,全部車輪都採用泄氣保用輪胎,並裝有中央輪胎充放氣系統。
由此可見,新型「半人馬座」已成為一種具有一定戰役機動能力的、性能非常優越的輪式裝甲車輛。其120毫米火炮使它在火力方面可與任何作戰坦克匹敵,但自身重量卻輕得多,新型「半人馬座」輪式裝甲車的確是一輛真正的「輪式坦克」。
5. 請告訴我義大利的公羊C1主戰坦克的性能與研究過程。
義大利是一個老牌的汽車大國,汽車工業相當發達,從高性能「方程式」賽車到豪華跑車,到幾十噸的大型載重汽車都能生產。雖然戰後有幾十年沒有研製過坦克,但技術基礎雄厚,研製新型坦克的困難相對而言並不大。為了降低開發成本,義大利將技術重點定位在坦克的電子和火控系統上,並且讓在研的C-1主戰坦克與另外兩種陸軍主力作戰車輛VCC-80步兵戰車和B-I「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共享相同的火控系統,其他部件則大量借鑒和採用成熟的技術。
「公羊」的研製得到了國外的技術援助。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聯邦德國就向義大利出口了120毫米L44滑膛坦克炮的技術,奧托•梅萊拉公司隨後製造出120毫米滑膛炮和彈葯。
「公羊」坦克在研製中吸取了很多OF-40的設計方法,兩者在底盤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坦克整體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德國的「豹」1與「豹」2。從其底盤尺寸和炮塔方正的外形就可以看出,坦克車體前部的布局幾乎是「豹」2早期原型車的翻版。
此外,義大利還將「公羊」主戰坦克的一些零件以承包方式轉由國外企業生產。如「公羊」的傳動系統就採用了德國ZF公司設計的LSG3000全自動傳動裝置。由於自身底子厚,外加盟國的技術援助,「公羊」的研製過程基本順利。
1986年底,奧托•梅萊拉公司製成了第一輛樣車。1988年,全部6輛樣車組裝完成,並開始了漫長的測試。1992年6月,「公羊」主戰坦克通過了行駛和火力等一系列測試,正式定型。同年,義大利軍方和奧托•梅萊拉公司簽訂了生產200輛C-1「公羊」主戰坦克的合同。不過,由於奧托公司還需要時間改造廠房和生產線的設備,因此直到1995年,正式生產型「公羊」主戰坦克才走下生產線,交付給義大利陸軍。
在近幾年的國際武器組織的「世界坦克排行榜」中,「公羊」主戰坦克大多在第8-10名徘徊。這說明「公羊」與M1A2、「豹」2A5等大牌主戰坦克相比,性能上還有差距。雖然排名總是靠後,但這種義大利的國產貨能在前十名佔有一席之地,說明它還是一種性能不錯、有一定戰鬥力的第三代坦克。
與當今最新型的主戰坦克相比,「公羊」的各項性能一點也不突出,只有戰斗全重比較小,為48噸左右,堪稱西方第3代主戰坦克中最輕型的一員了,因而其機動性能較好。不過,先進坦克該有的東西,如熱成像夜視儀、穩像式火控系統、復合裝甲、120毫米滑膛炮、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等等,「公羊」身上一個也不少。就憑這一點,「公羊」仍可以躋身先進坦克行列。
義大利原本並不是坦克研製的強國,自己軍隊用的也一直是進口產品,所以在「公羊」的研製過程中,盡量採用成熟技術和工藝,以縮短研製進度和風險。這些措施使義大利一下子站在了世界坦克工業的前列,並為今後研製更先進型號打下基礎。事實也正是如此,前不久,義大利軍方推出了「公羊」的出口型號,整體性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參與激烈競爭的能力。
性能數據
義大利公羊主戰坦克型號 C1
乘員 4人
戰斗全 48000kg
單位功率 18.4kW/t
單位壓力 83.4kPa
車長(炮向前) 10.540m
車體長 7.595m
車寬:
帶裙板 3.545m
不帶裙板 3.420m
車高(至炮塔頂) 2.46m
火線高 1.910m
車底距地高 0.44m
履帶中心距 2.802m
公路最大速度 65km/h
公路最大行程 550km
潛水深 4m
爬坡度 60%
側傾坡度 30% 義大利公羊主戰坦克發動機:
生產公司 菲亞特•依維柯
型號 MTCAV-12
類型 12V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
功率 882kW
傳動裝置:
生產公司 聯邦德國ZF
型號 LSG3000
類型 液力機械
前進檔/倒檔數 4/2
主要武器口徑/類型 120mm/滑膛
並列武器口徑/數量 7.62mm/1挺
防空武器口徑/數量 7.62mm/1挺
煙幕彈發射器總數量 2-4具
彈葯基數:
炮彈 40發
機槍彈 2500發
炮塔驅動方式 電液/手動
炮塔旋轉范圍 360度
車長超越控制 有
火炮俯仰范圍 -9°~+20°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 有
高低向 有
三防裝置 有
電氣系統電壓 24V
義大利公羊主戰坦克 - 型號演變
C-1「白羊座」的改進型為「白羊座」MK-2型。MK-2型將換裝1500馬力(1102.95KW)的渦輪增壓柴油機和液壓懸掛系統,以及自動裝填系統和更先進的火控系統,並將繼續改進裝甲防護。
MK-2型將最終淘汰老舊的「豹」1型和M60A1坦克。按計劃,C-1「白羊座」MK-2型主戰坦克將裝備500輛。加上200輛MK-1型,C-1「白羊座」系列將達到700輛
6. 二戰中義大利和日本的坦克為什麼都那麼差,誰更差
最根本最主要的是作戰理念的不同.
坦克一戰才出現,二戰時才形成裝甲群,要運用這種新兵器代替舊兵器,必然要打破傳統,發展成熟的坦克裝甲實戰理論,才能裝備部隊.說到這個理論研究,不是講講那麼簡單.這短短二十多年,又豈止意日沒轉換過來?還有波蘭等.
1。
你說「日本資源匱乏的小國,有鋼都去造軍艦了,沒好的造坦克」,我認為這種說法不適合。
日軍陸軍裝備比起歐洲是比較差的,就破擊炮和重機槍裝備的數量是遠遠不及歐洲軍隊。可他還比較自信,准確的說是自大。侵略中國前,日軍就與蘇聯打了一仗。開戰前,日軍是非常自信的,還請了世界著名媒體記者去觀戰,可打起來,敗的很慘。指揮蘇軍的名將朱可夫就指出,日軍機械化與步兵協同作戰水平太低,差不多是靠人海戰術,很難想像日軍的自信從何而來。簡單的說是日軍根本就沒有從以前的作戰理念轉換過來,還以為是同俄國沙皇軍隊1904年的那場戰爭,這時的蘇聯軍隊已經是機械化部隊。
要是日本意識到了坦克裝甲部隊的突襲,大縱深作戰以及高速機動能力,他能不大量裝備嗎?日軍的目標是很明確的,就是侵略中國。如果他優先發展陸軍裝甲部隊,形成戰鬥力,在中國馳騁,大規模機動,以中國的純步兵能抵擋的了嗎?如果真要是這樣,三個月滅亡中國,很有可能。因為以坦克的機動能力,與火力強度,中國政府根本就沒有時間調集步兵去應付。你們也知道,勇敢波蘭步兵與騎兵,在德國坦克面前只堅持了25天,歐洲強國法國也就堅持了44天。
上面說了,日本的部標是明確的,要征服中國。裝甲軍在中國戰場的重要性是巨大的,可他沒有去發展,他能造技術要求更高的軍艦,航母,卻不願大力投資去發展裝甲部隊,是他不想快速征服中國嗎?根本就是他沒有裝甲部隊相對於步兵的強大力量。說白了他就是作戰理念沒有進化過來。
所以,是日軍落後的作戰理念使日本坦克性能低下,是他放棄了在當時算先進的機械化作戰,以至坦克發展嚴重滯後。
另外,根據我以前微薄的了解提、一下,日軍進攻中國某城市(記不起來了)時,調來動了十幾輛坦克來支援步兵,路上報廢了幾輛,在戰場上因故障有損失了幾輛,結果能用上的就剩下大概5輛。
2。義大利的作戰理念的落後,我本人更清楚些,典型的傳統保守。
我看過《隆美爾傳》,隆美爾在非洲戰場,對義大利軍隊沒有半點希望,相反,還是個累贅。隆美爾說過,義大利軍人素質差,裝備落後,根本就沒有裝甲戰的想法,造了少輛的坦克也是輕型坦克,性能低下,不能適應非洲的環境。
3。到底是日本與義大利的坦克誰更差?
我想應該是日本的,日本用坦克基本上是掩護步兵進攻,給步兵擋子彈,去進攻城門,論機動性與火力,根本沒有威脅性。而義大利的坦克,雖然比起歐洲他國的坦克較差,但比起日本的坦克他的機動性要好,故障也少多了,起碼還能對純步兵形成相當的威脅。
7. 二戰中義大利不靠譜,他的坦克靠譜嗎
二戰中義大利坦克普遍重量較小,裝甲較薄,性能不佳:
1、fiat3000輕型坦克:
全長5.69m 全高1.85m 重量15.0噸
最高速度38km/h 機動距離230km
發動機 菲亞特 15TB 液冷V型8氣缸汽油發動機 185馬力×1
乘員數3名總生產數約200輛(+100德軍完成)
武裝 75/34 75mm坦克炮×1,bureda38 8mm時機槍×1
最大盔甲厚(表面)10mm~(正面面)50mm
8. 義大利M系列坦克的坦克簡介
M13/40及其改進型M14/41「中型」坦克,是義大利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要坦克裝備。該坦克曾在北非、南斯拉夫、希臘作戰中廣泛使用。義大利的坦克劃分標准明顯偏低,「卡羅·阿瑪托」M系列的四種坦克都被定為中型坦克,而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當時標准,M系列實際只能算輕型坦克。同樣,義大利的重型坦克P-40(26噸)實際上比若干中型坦克還要輕(豹式45噸,T-34/85型32噸)。至於義大利發展自英國的卡登·洛伊德的L系列輕型坦克,實際應該算作超輕型!(註:L=輕型,M=中型,P=重型)
1940年義大利生產出第一輛M13/40樣車,同年開始投產。M13/40相對於較早的M11/39,主炮安裝在了旋轉炮塔上,有利於火力的發揮。車內成員4人,包括車長、裝填手、駕駛員和前機槍手,車長還要負責火炮操作。從M系列的設計上看,義大利坦克很重視機槍火力,這從單獨配置前機槍手卻沒有配炮長可以看出。意軍的坦克運用明顯傾向於支援步兵作戰,還沒有把坦克交戰擺在更重要的地位上,相對於當時德國的作戰思想還是很落後的。和義大利數目眾多但性能極其低下的L系列超輕型坦克相比,M系列在當時的義大利可稱得上是有「現代」水準的裝備。實際在北非戰場上,義大利也只有M13/40和M14/41可勉強用於坦克戰。
同M13/40相比,M14/41主要改進了發動機,功率增大到了125馬力,裝有用於沙漠作戰的空氣濾清器。兩種坦克共生產了將近1900輛,是戰時義大利產量最大的坦克裝備。
9. 大家認為義大利的CV33超輕坦克怎樣
沒什麼感覺呀,就是坦克家族中的一員。
超輕坦克的優點是造價低廉、也便於運輸,甚至可以與傘兵一起空投。行進速度快,也可以適用於某些山地與樹林等地形。
缺點自然是火力與防禦的不足,如果在開闊地帶與重型坦克去較量的話無異於自殺。
坦克家族的多樣化是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地形,也方便控製成本進行高低搭配,沒有哪一種坦克適合於所有的局面,可以說沒有最好,只有適合不適合。
10. 試問義大利的坦克都是薄皮大餡的嗎
二戰時期的義大利坦克相對英美德蘇這幾個國家來說差距較大,和小日本差不多!
義大利當時考慮的是佔領一些北非國家獲取殖民地和資源,北非戰役後來德軍逐漸成了主角。就起裝備來說對付一些小國如埃塞爾比亞、阿爾巴尼亞等足夠用了。
義大利軍隊二戰中表現太差強人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