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薩斜克隆大教堂位於哪兒
比薩斜塔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
❷ 比薩大教堂的建築特色
比薩大教堂的建築樣式,並不是純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摻有羅馬式風格的一種建築樣式。它產生於公元9世紀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時期。自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的政局一直是動盪不定的,查理曼皇帝想尋求疆域統一,但帝國缺乏這種統一的經濟基礎。為了防禦外敵,當時的宮殿或教會建築,都築成城堡樣式,在封建割據的年代裡,差不多所有宮廷住宅與教會建築都築造得極其厚實,教堂的旁邊要加築塔樓。
於是,在結構方面,趨向於一種有機性--有系統的機能上的平衡以及結構與形式上的密切配合,這表現在建築的結構部分與間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築牆時,把建築的全面承重改為重點承重,因而出現了承重的墩子或者扶壁與間隔輕薄的牆;另一方面是創造了肋料拱頂。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顯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處從平面上看,由於上有突出的圓形或多邊形塔樓,漸漸接近正方形。比薩教堂略為例外,它建於1063至1092年間,平面雖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結構,由於採用層疊券廊,羅馬式特徵依然十分明顯。
比薩教堂位於義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省省會,由於歷史條件的原因,中部與南部的建築一般比較保守,而它附屬的塔樓則呈圓形,教堂與塔樓均為大理石結構,前面圓形的比薩洗禮堂在後來風行哥特式時期,受過大規模改建與裝修工程,故已失去原來的樣子。至於塔樓怎麼會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興建時的情景:原來這座白色大理石塔樓是比薩大教堂一組建築中屬於第3期的工程。原設計為8層,高56米,塔頂的鍾樓上還有7個鍾,每個鍾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當第三層完工時,發現基礎沉陷不均勻。
那時的責任工程師B·皮薩諾打算在繼續建造時將下陷的一邊層高加大,以資補救,但結果沉陷得更厲害。當時為了尋求解決的辦法,工程曾經數次停頓,但最後還是在傾斜狀態下於14世紀全部營建完工。這座偏離垂直線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築學上一段奇聞。由於它一直沒有再往下傾斜,斜塔終於也成了建築藝術中世界著名的中世紀不朽之作。不過,據最新的消息,比薩大學的專家們從每年對斜塔的測量中獲知,塔的傾斜率在逐年地加速,對此,有人估計斜塔到不了21世紀就會倒塌,因此必須全力以赴地搶救,以免這座藝術古跡毀於一旦。
在義大利還有許多斜塔,但沒有一座比得上這一座出名,因為它不僅高大壯美,而且還有與眾不同的特點:1.它是圓的,這是義大利獨一無二的圓塔;2.通體用白大理石造的。伽利略曾拿這座斜塔作為自由落體的試驗場地:他拿一大一小兩個鉛球從塔頂同時落到地面,一下子把傳統觀念砸開了個口子,動搖了統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亞里士多德的權威。這54.6米高的塔頂,可偏心有5米多,是自由落體試驗再好不過的試驗場。循樓梯一圈圈繞著往上走,要拾294級才能到頂。從塔頂望比薩城,一片鮮紅的瓦頂,在純凈的藍天之下,確是明麗壯觀。
❸ 義大利比薩中央教堂廣場的歷史沿革
這個古時海上貿易的共和國,一度是阿諾河河口的大海港,是諾曼人征服西西里島時的盟友,而且她的船隻運載第1批十字軍抵達聖地,而這一趟旅程使比薩的貿易足跡遠及東方。12世紀,日耳曼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皇帝,賜保皇黨城市比薩以托斯卡納的領導地位,以彰其忠勇,但隨著比薩在1284年被熱那亞擊敗後,這個榮譽也隨之失去。1406年,比薩在長期遭到佛羅倫斯人圍困後被佔領。二次大戰期間比薩也未能倖免,但戰後小城又修復如初。
比薩本來系一撮爾小鎮,自從比薩的中央教堂廣場建立以後,名聞遐邇,遊人如織,然而比薩仍保持其明媚恬靜,以及充滿藝術氣息的小鎮風貌。
比薩的中央教堂廣場主要有義大利羅馬式的比薩大教堂和浸禮教堂各比塞塔(鍾塔)等構成的天主教宗教建築群。
大教堂屹立於比薩城東北角的廣場上,以紀念本城的守護神聖母瑪麗亞。建築工程開始於公元1063年,至1118年教皇蓋拉西斯二世時,建築尚未完成。教堂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謹主持設計,另外還有一個圓形的洗禮堂和一個鍾塔,構成一組建築群,也是義大利仿羅馬建築之典型。在這組建築群中,浸禮堂位於主教堂前面,與教堂在同一中軸線上,鍾塔在教堂的東南角,這兩個圓形建築一大一小,一矮一高,一遠一近,與主教堂生動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教堂平面呈長方形的拉丁十字,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祭司和主教的席位在中堂的盡頭。聖壇的前面是祭壇,是舉行儀式的地方,為了使它更開闊,在半圓形的聖壇與縱向的中堂之間安插一個橫向的凱旋門式的空間。大教堂正立面高約32米,底層入口設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聖母和耶穌生平事跡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頂柱廊,以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券為標准,逐層堆積為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
❹ 比薩斜塔在哪個城市
比薩斜塔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是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比薩斜塔從地基到塔頂高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鍾樓牆體在地面上的寬度是4.09米,在塔頂寬2.48米,總重約14453噸,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處。
奇跡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建造於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造於1153年—14世紀)、鍾樓(即比薩斜塔)和墓園(建造於1174年),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
鍾樓始建於1173年,設計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開始後不久便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而傾斜,1372年完工,塔身傾斜向東南。由於它的傾斜以及建築特色使得比薩斜塔有著少有的美麗。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准,比薩斜塔作為比薩大教堂廣場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比薩斜塔傾斜的原因
比薩斜塔在最初的設計上,原本是垂直的建築,但是在建造初期就開始偏離了正確的位置。比薩斜塔之所以會傾斜,是由於它地基下面土層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薩斜塔下有好幾層不同材質的土層,各種軟質粉土的沉澱物和非常軟的黏土相間形成,而在深約一米的地方則是地下水層。這個結論是在對地基土層成分進行觀測後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鍾樓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邊緣,因此土質在建造時便已經沙化和下沉。
❺ 比薩斜塔在哪個國家
比薩斜塔在義大利。比薩斜塔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始建於1173年8月,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從地面到塔頂高約為54.45米,傾斜角度為3.99度。
比薩斜塔在哪個國家?
大教堂、洗禮堂、比薩斜塔、墓園,這些宗教建築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的羅馬式建築風格。
比薩斜塔始建於1173年,花了近200年時間,於1372年完工。
比薩斜塔是義大利的地標建築之一,比較適合在每年的3-11月去遊玩。
❻ 比薩大教堂廣場的基本信息
所屬洲:歐洲
所屬國:義大利
地點:比薩
列入名錄年份:1987年
文化遺產:擁有洗禮堂的大教堂廣場。包括「比薩斜塔」以及聖瑪利亞大教堂、洗禮堂和墓地。
意義:中世紀建築藝術傑作。對11-14世紀的義大利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事件:
1063年建造大教堂。
1171年開始建造洗禮堂。
1260年完成尼古拉·皮薩諾的佈道壇。
1275年建成洗禮堂。
1302年用馬賽克裝飾半圓形教堂後殿的穹頂。
1990年關閉洗禮堂。
1992年加固洗禮堂基礎部分。
❼ 比薩大教堂的歷史淵源
公元4世紀以後,歐洲由於基督教活動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繼興建起了教堂建築。最初的教堂建築樣式是利用當時原有的公會堂,稱「巴西里卡」,這種公會堂原是古羅馬時的交易市場,後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謂「巴西里卡」,即是中央為一長方形中堂,兩側有 較低一點的側間,在中堂的後部,有一拱門(拱券結構是古羅馬時的建築創造),那裡設置一個高出於前面的台座,作為祭壇。後來,在台座前又添設了唱詩班座席;兩側則設讀經壇。室內的光線來自側間上方的窗子,屋頂作平直的斜坡形。這種建築從外表看來雖然樸素,然而內部裝飾卻竭盡靡麗之能事:在塗有灰面的牆上鑲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銀珠玉等裝飾圖案,這些壁飾在燭光與窗口採光的反射下,顯得神奇眩目。比薩大教堂的建築樣式,並不是純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摻有羅馬式風格的一種建築樣式。
比薩大教堂全貌,最前面的圓形建築就是洗禮堂(Battistero - Baptistery);教堂的一部分被洗禮堂擋住了,後面就是著名的比薩斜塔。整個建築群坐落在一個由磚牆圍成的大院子里,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個供遊客進出的大門。到這里參觀游覽是免費的。全部建築群完成耗時288年,是義大利中世紀最重要的建築群之一,也是比薩城的標志性建築。
為了紀念比薩城的守護神聖母瑪麗亞,1063年比薩人開始在城區東北角的廣場上建築這個具有所謂羅馬-比薩風格(Romanesque - Pisa Style)的比薩大教堂(Duomo- the Cathedral)。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諾(Bonanno Pisano)主持設計,另外還有一個圓形的洗禮堂和一個鍾塔,構成一組建築群,這也是義大利仿羅馬建築之典型。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這組建築群中,洗禮堂位於主教堂前面,與教堂在同一中軸線上,鍾塔在教堂的東南角,這兩個圓形建築在空間上的大小、矮高、遠近搭配得當,顯得與主教堂非常和諧。
大教堂正立面高約三十二公尺,底層入口設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聖母和耶穌生平事跡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頂柱廊,以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券為標准,逐層堆積為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教堂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艷奪目。
教堂的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莊重和諧;始建於1153年的洗禮堂是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圓形建築,其大理石外牆牆面的裝飾華美、一圈精緻的尖拱券環繞著紅色的中央大圓穹頂,再被周圍的綠地所映襯,真是美不勝收;比薩斜塔更是廣場上的寵兒,實事求是地說,到這里的大部分遊客都是沖著斜塔來的。比薩城的著名斜塔實際是比薩大教堂的鍾樓,是大教堂、鍾樓、洗禮堂和墓地所組成的宏偉的整體的一部分。雖然世界上還有一些也是長的東倒西歪的其他斜塔,但是應該承認,比薩斜塔的名氣最大。
❽ 為什麼說比薩大教堂是義大利羅馬式建築最傑出的代表
義大利羅馬式建築最傑出的代表是比薩大教堂(建於1063—1174年),它由圓頂的洗禮堂、宏大的十字形正堂和著名的斜塔所組成。正堂的設計者是希臘籍的建築家鮑斯桑達斯,洗禮堂的設計者是蒂奧狄弗,而斜塔的設計者是布蘭諾。這座斜塔由於地基的計算錯誤,蓋成後不久便開始傾斜,至今已偏離中心4.4米,1590年偉大的物理學家伽里略曾經在這座斜塔上做過著名的自由落體試驗。
比薩大教堂 義大利比薩
❾ 義大利的標志性建築物是什麼
1、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一般指聖伯多祿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稱聖伯多祿大教堂、梵蒂岡大殿。由伯拉孟特、米開朗基羅等建築師不斷設計並完善,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教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
2、萬神殿
萬神殿,又譯潘提翁神殿,是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
3、比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義大利羅馬式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位於義大利比薩。大教堂始建於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謹主持設計。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
4、圓形競技場
一般指羅馬斗獸場。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
5、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簡稱聖馬可大教堂,矗立於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上,始建於公元829年,重建於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它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驕傲。
❿ 義大利的著名建築是什麼
1、聖伯多祿大教堂
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稱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大殿。由米開朗基羅設計,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
作為最傑出的文藝復興建築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方則為聖伯多祿廣場與協和大道。
雖然並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羅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聖伯多祿大教堂仍被視為是天主教會最神聖的地點。
2、比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是義大利羅馬式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位於義大利比薩。大教堂始建於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謹主持設計。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
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比薩大教堂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對11-14世紀的義大利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斗獸場
斗獸場在古代統治者尋歡作樂方面,再沒有比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更狂熱的了。從共和時期就開始興建斗獸場,最著名的羅馬大斗獸場始建於72年弗拉維王朝到82年提圖斯時代才完成。
這是帝國於公元70年征服了耶路撒冷後,為紀念勝利驅使8萬猶太俘虜修建的。斗獸場內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的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
4、聖天使堡
聖天使堡,位於義大利羅馬台伯河畔,古羅馬地區的最西端,又稱哈德良陵墓。有數條橋可通往台伯河西岸,較重要的一是伊曼紐爾二世橋,另一就是前往聖天使堡的著名橋梁。
由Bernini設計的這座橋可說是巴洛克式裝飾藝術傑作,不過橋上諸天使像中唯二兩座由Bernini親手雕成的雕像,已被移至Santa Adrea delle Fratte教堂內妥為保存,改置兩座復製品於橋上。
5、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官方標准譯名聖馬爾谷廣場,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
聖馬可廣場是由公爵府、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鍾樓、新、舊行政官邸大樓、連接兩大樓的拿破崙翼大樓、聖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鍾樓和聖馬可圖書館等建築和威尼斯大運河所圍成的長方形廣場,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寬約55米。廣場四周的建築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