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APH中 德國與義大利的配對叫什麼
德國與義大利:獨伊
其他常見CP:
德國與普魯士:獨普
俄羅斯,中國:露中
日本,中國:菊耀/耀菊
美國英國:米英
其實用簡稱前後排列就組成CP了
以下是部分常用簡稱
伊-北義大利
獨-德國
神-神聖羅馬
親分-西班牙
子分-南義大利
普-普魯士
親父-腓特烈二世
奧-奧地利
洪-匈牙利
米-美國
英/朝-英國
法-法國
露-俄羅斯
白-白俄羅斯
中/耀-中國
立-立陶宛
波-波蘭
瑞-瑞士
列-列支敦斯登
旦那/典-瑞典
嫁/芬-芬蘭
加-加拿大
日/菊-日本
土-土耳其
希-希臘
惡友組-普魯士+西班牙+法國
冷戰組-美國*俄羅斯
白骨化-羅馬帝國*日耳曼
『貳』 歐美是不是有一樂隊組合叫德國戰車的
是的。
樂隊簡介】
德國戰車(Rammstein)是一支德國的重金屬樂隊,由東德地區一群厭倦了工廠生活的無產階級組成。他們的音樂混雜了工業和電子成分。
國籍:德國
組隊時間:1994年
樂隊風格:前衛金屬,工業金屬,另類金屬,重金屬
他們的名字來源於Ramstein空軍基地(加了個「m」),也就是Ramstein空難的發生地。1988年8月28日,在一次美國空軍的飛行表演中飛機相撞造成80人死傷。樂隊起這樣的名字旨在讓人們不要忘記發生在空軍基地的悲劇。從字面上看,「ram stein」其實是「石頭大槌」的意思。
由於他們國籍的緣故,以及樂隊陰暗的風格和軍國主義的意象,他們被控為法西斯分子,當然事實上並非如此。Rammstein不想和政治扯上關系,假如非要有關,那他們是左翼。
【樂隊成員】
Richard Kruspe: 吉他
Paul Landers: 吉他
Till Lindemann: 主唱
Oliver Riedel: 貝司
Christoph Schneider: 鼓
Flake: 鍵盤 采樣
【發展歷程】
90年代最偉大的德國工業金屬樂隊——Rammstein(戰車),他們秉承了德國電子樂的一貫作風----無感情、冷冰冰、有著金屬般的質感。他們通過吉它采樣的方式進行創作,完全用德語演唱,背景里常常穿插了陰冷而飄渺的伴唱,類似中世紀的感覺。戰車是什麼?戰車來自德國,前東德,一個被專政的國家,這讓我們不由而然的產生了一種同志似的感情。也更能理解他們音樂中的機械性和悲壯的英雄主義色彩。
Rammstein樂隊1994年成立於德國東柏林,由於著名影視導演David·Lynch的支持而逐漸成為當今最為著名的另類搖滾樂隊。如今,Rammstein那暴烈、令人精神錯亂的演唱會讓他們紅遍整個歐羅巴。Rammstein的成員包括主唱Till·Lindemann(曾經是前東德奧運游泳隊成員),吉他手Richard·Kruspe及Paul·Landers,貝斯手Oliver·Riedel,鼓手Christoph·Schneider以及鍵盤手Flake·Lorenz。與著名視覺搖滾樂隊KISS相似,Rammstein也使用煙火來烘托演出現場氣氛,但Rammstein略帶專制主義的歌詞和工業重金屬的音樂風格表明他們反對商業化。盡管樂隊極力否認,但Rammstein的樂迷主要以持有右派政治觀點的人為主,因為他們的歌曲總是在反映對諸如少年性騷擾、人為災害、生態問題等的不滿。
Rammstein這個單詞直譯為古代攻城用的一種石制沖車,但樂隊則指出Rammstein這個名字來源於1988年發生的一次航展空難,當時有88人遇難。他們的首張專輯《Herzeleid》在瑞典錄制,盡管推銷的預算緊張,但這張專輯僅僅在德國就獲得了超過50萬張的銷量,這也昭示了樂隊極有潛力的商業前景。到1997年專輯《Sehnsucht》推出後,Rammstein的形象一夜之間就佔領了歐洲各大報章。在著名導演David·Lynch的電影「Lost highway」中引用了兩首《Sehnsucht》的歌曲後,美國那些追隨Marilyn·Manson以及KMFDM的樂迷也開始迷上了Rammstein。和Marilyn·Manson一樣,Rammstein樂隊也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校園槍擊事件之中,因為在1999年四月的那次事件中,兩名開槍殺死其它15位同學的學生稱其行為動機來自於Rammstein的演唱會,結果樂隊之後售出的每一張專輯都被用紅色註明了那次流血事件。新專輯《Mutter》依然充滿悲壯的英雄主義色彩,從一開始的大氣的鋪墊到中間那幾首充滿隆隆鋼聲與工業味十足的樂風,到後面那首悲壯的慢歌,依然顯現出一支足以用「偉大」來形容的樂隊風范。
在Rammstein的祖國,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這支頗受非議的樂隊能有多大的前途。但事實的發展常常出人意料:冷硬扭曲的工業金屬噪音,狂熱雜亂的節奏打擊和無與倫比的放火癖,是他們一下子闖入美國,並迅速征服了追求刺激的美國聽眾的耳朵。
【作品簡介】
1993年在德國的東柏林,幾個厭倦枯燥生活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於是一個在當時並不太惹人喜愛的樂隊誕生了。他們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去創建一種獨特的風格,RICHARD KRUSPE和PAUL LANDER的吉他緊緊地圍繞著貝司手OLIVER RIEDEL和鼓手CHRISTOPH SCHNEIDER的構織的節奏骨架展開,這多少是他們的音樂顯得有點兒死板。而最特別的感覺來自於主唱—前奧運會游泳選手TILL LINDEMANN富有詩意歌詞和鍵盤手FLAKE快速進行的低音部和聲。
1995年,RAMMSTEIN的首張專輯「HERZELEID」(「心痛」)發行後獲得很大成功,其同名主打歌「心痛」打入德國排行榜並一直保持到樂隊兩年後發行第二張LP為止,在瑞士,奧地利等國家也都有不錯的反應。憑藉此張專輯,RAMMSTEIN開始跨入歐洲流行樂壇。與此同時,責難卻接踵而來:樂隊被德國媒體尖銳地指控為新納粹分子和法西斯崇拜者, 原因或許源自於樂隊的現場演出氣氛。用RAMMSTEIN 自己的話說:「我們是恐怖浪漫主義者。」他們的演出混合了許多戲劇和魔術的效果,尤其是對以火焰為道具樂此不疲。於是有人職責他們的服飾,演出時赤裸上身的行為以及一個襯托在火光下的巨大黃花的背景都是一個新種族主義萌發的預兆。此外,還有人把主唱LINDEMANN的演唱與HITLER的演說相提並論。然而事實上,RAMMSTEIND音樂不過是詠誦失去的愛情和對它的渴望以及對背叛的憤怒,並沒有絲毫涉及歷史遺留問題的言論和政治傾向。
1997年8月,RAMMSTEIN的第二張專輯「SEHNSUCHT」(「渴望」)發行後,迅速擠入德國排行榜的首位,並在一周之內陸續登上歐洲各國的排行榜。「SEHNSUCHT」不僅在德國突破了雙白金銷量,在許多非德語國家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998年,此張專輯率先有SLASH公司在美國發行,引起了美國樂迷的極大關注,這無疑成為RAMMSTEIN音樂道路上的又一個里程碑。隨後,樂隊在美國舉行了一場小型演出,這也是他們在美國的首場演出。雖然存在語言障礙,但這絲毫沒有影響觀眾的熱情。這正應了那句老話:音樂是不分國界的。何況還有另人眼花繚亂的舞台表演,這不禁讓人依稀回憶起當年華麗搖滾盛行的情景。前不久,RAMMSTEIN又以『第二主角』的身份參加了KORN樂隊的』FAMILY valueS』演唱會。樂隊本次的表演異常出色,在場觀眾無不為他們狂熱的演出氣氛而感染,其聲勢簡直要壓倒主人KORN了。
看來無論如何,都有一點不容質疑:RAMMSTEIN絕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改變自己,除非他們想那麼做。火焰游戲還會繼續,歌詞仍然會用德文,錄影帶還是採用帶裝...否則,他們就不是RAMMSTEIN了。用樂隊的話來講:「RAMMSTEIN就是RAMMSTEIN,我們決不改變自己的方式。」
【專輯】
第一張「Herzeleid "
第二張「Sehusucht」
第三張「Mutter"
第四張「Reise,Reise」
第五張「Rosenrot」
『叄』 義大利,德國日本結成的法西斯集團的名稱是什麼,這三個國家是怎樣聯合起來的 希特勒所要實現的權利和利益是
軸心國(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
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條約》簽定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作為軸心國成立標志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張中強烈反對共產主義,1933年2月,納粹黨通過製造國會縱火案嫁禍給德國共產黨,並在德國境內取締共產黨。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加入該協定,該協定是在反對共產主義基礎上企圖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同盟,有史學家分析,德國的矛頭主要是指向共產主義的蘇聯,這是德意日軸心的初步形成。
早在20年代,希特勒就在《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里初擬定了一個全球征服計劃:第一步廢除《凡爾賽和約》,建立包括一切日耳曼人聚居區在內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二步爭取和義大利結盟,同法國算賬,打敗他或把他降到小夥伴的地位,以及「向東方挺進」,征服蘇聯解決「生存空間」問題,建立歐洲大陸帝國。第三步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使德國變成「世界大國」和「艦隊大國」,到公海上同美國對抗。
『肆』 2016歐洲杯義大利與德國出場陣容
北京時間2016年7月3日凌晨,2016歐洲杯四分之一決賽開戰,德國VS義大利,以下是雙方首發陣容:
德國(4-4-2):1-諾伊爾/4-赫韋德斯、17-博阿滕、5-胡梅爾斯、3-赫克托/21-基米希、6-赫迪拉、18-克羅斯、8-厄齊爾/13-托馬斯-穆勒、23-戈麥斯;
義大利(3-5-2):1-布馮/15-巴爾扎利、19-博努奇、3-基耶利尼/8-弗洛倫齊、14-斯圖拉羅、18-帕羅洛、23-賈凱里尼、2-德西利奧/9-佩萊、17-埃德爾。
『伍』 二戰時德國、日本、義大利組成的聯盟叫什麼名字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於5月25日宣布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
『陸』 98年世界盃義大利隊和德國隊的主力陣容
義大利隊的主力陣容:門將:帕柳卡,後衛:馬爾蒂尼,科斯塔庫塔,卡納瓦羅,內斯塔,中場:迪諾巴喬,迪馬特奧,迪利維奧,阿爾貝蒂尼,前鋒:羅伯特-巴喬(皮耶羅),維埃里
德國隊的主力陣容:門將:科普克,後衛:沃恩斯,科勒爾,巴貝爾,馬特烏斯,中場:穆勒,哈斯勒,傑里梅斯,海因里希,前鋒:克林斯曼,比埃爾霍夫
『柒』 二戰中的德國與義大利關系如何
盟友關系。
希特勒看上義大利做盟友是因為國際政治是國家利益的舞台,是利益的驅使。德意同盟完全是一種馬基雅維利式的政治結合(馬基雅維利主義,即個體利用他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行為傾向),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義大利實力差求著希特勒做盟友(起碼在德意簽訂鋼鐵條約是,德意兩國表面實力相差不大),也不是兩者意識形態上是相似。
德意日同盟:
義大利不僅侵佔了阿比西尼亞,而且還和德國一起干涉西班牙內戰,兩個思想上的「瘋子」因為相似的方法,都是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他們的貪婪和野心,自然就一拍即合結成了「柏林—羅馬」侵略軸心。
當時的日本正面對資源匱乏的窘境,雖然他們從明治維新後就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但日本高層認為還是得通過戰爭來滿足自己國內的自然資源需求。他們便向全國推行軍國主義思想,各種掠奪和擴張的言論在日本佔了主導第二,日本稱霸亞洲的野心來時顯露。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一致認為,德意與英法美爭奪的重點在歐洲極其側翼——非洲地區,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它們需要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一個同夥,能使得英法美陷入兩面受敵的狀態,而日本對於德意而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就這樣,德意日順理成章的勾結在了一起,建立起了「柏林—羅馬—東京」侵略軸心,二戰全面開始。
『捌』 義大利德國日本結成軍事集團的叫什麼
德國,日本結成的軍事集團叫做法西斯陣營,他們是同盟國與協約國相對應。
『玖』 義大利和德國的主力陣容(要他的詳細位置比如托尼是中鋒)
義大利隊的主力陣容:門將:帕柳卡,後衛:馬爾蒂尼,科斯塔庫塔,卡納瓦羅,內斯塔,中場:迪諾巴喬,迪馬特奧,迪利維奧,阿爾貝蒂尼,前鋒:羅伯特-巴喬(皮耶羅),維埃里
德國隊的主力陣容:門將:科普克,後衛:沃恩斯,科勒爾,巴貝爾,馬特烏斯,中場:穆勒,哈斯勒,傑里梅斯,海因里希,前鋒:克林斯曼,比埃爾霍夫
『拾』 二戰時期,為何義大利成為了德國的豬隊友
首先是沒得選。
歐洲的強國也就是英德法意四國,其他的國家根本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二戰和一戰的大概情況都是老大和老三聯合起來揍老二,老二沒辦法才把老四拉過來。所以德國是沒辦法才選擇義大利。
最後處境相同。
近代歷史上,歐洲的英法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而德國和義大利都是新興國家,後起之秀,相互之間沒有利益糾葛,反而是兩國和那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著沖突,所以兩國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甚至被坑過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