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義大利參戰了嗎
答: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參戰了。1915年5月,原為同盟國成員的義大利參加的是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作戰。一戰期間,義大利士兵傷亡65萬人。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2、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3、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B. 為什麼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馬上參戰
義大利在二戰列強中屬於實力比較弱的,如果不做充分的戰爭准備就過早參戰只會被同盟國痛打,義大利選擇1940年對同盟國宣戰也是因為這個時期德國即將打敗法國,義大利覺得時機成熟可以去趁火打劫分一杯羹了。不過現實是義大利同英法之間實力差距太大,即便跟著德國混在面對英法依舊占不到便宜,所以並沒有撈到多少油水。
C. 一戰同盟國的參戰國家,參戰時間,參戰借口
同盟國:義大利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土耳其) 保加利亞 協約國:英國 俄國 法國 塞爾維亞王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 希臘 美國 中國等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頭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對其宣戰。俄國則宣布全國總動員,以支持塞爾維亞,這引起德國的不滿。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借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德國為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奧斯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斗。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北洋政府內部意見不一,斗爭激烈。 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但未獲成功;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即使這樣,段祺瑞仍不滿足,在國會開會討論時,又大肆干涉,終於觸動了眾怒。 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時機在這時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因一方為總統府,一方為國務院,所以它們間的爭斗被稱為「府院之爭」。 之後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勛於6月14日入京調解。張勛入京後,擁立宣統復辟。事件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府院之爭告一段落。 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參加了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都是主要參戰國的
D. 二戰時期的義大利
一 義大利1940年才參戰 一是在1936年侵略衣索比亞時損失較大 其主力還在非洲 二是義大利沒有做好同英法開戰的准備 三是軍方擔心失敗 不想與英法開戰
二 一在入侵希臘的戰爭中失敗 還被希臘軍隊反擊到阿爾巴利亞(1936年義大利佔領) 迫使德國推遲巴巴羅薩計劃(本來是2月份 結果6月份才進攻) 派遣軍隊進攻希臘 二 在北非戰場上 40萬意軍被幾萬英軍擊敗 德國又不得不派部隊幫忙 導致德軍分兵 三 1943年 義大利在盟軍攻勢下不到一個月投降 德軍不得不佔領義大利 是德國又一次分兵
三 除了樓上所說 義大利軍隊在斯大林格勒戰中曾一度拚死抵抗蘇軍 無奈裝備太差 他們和匈牙利 保加利亞軍隊不到一天就戰敗了
E. 二戰時期義大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參戰的
二戰時期義大利是1940年才參戰的,其原因並不是貝尼托·墨索里尼不想,而是在1936年侵略衣索比亞時損失較大,義大利軍隊主力還在非洲 。
F. 二戰中,義大利是在什麼背景下參戰的
就在法國岌岌可危之際,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便急忙向它訴諸軍事行動,意欲分一杯羹,對於這次蓄謀已久的行動,墨索里尼厚顏無恥地說:「我只要付出幾千條生命作代價,即可成為戰爭參加者坐到和談的桌旁。」
歐戰爆發時,義大利還沒有做好參戰准備,一部分官員和與英國有密切關系的壟斷資本家害怕參戰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反對義大利過早捲入歐洲戰爭。德國入侵波蘭後,墨索里尼曾表示希望立即參戰,但無奈國內准備不足,只得暫時採取中立立場,宣布自己是「非交戰國」。
1939年10月6日,希特勒建議義大利在德波戰爭結束後參戰,墨索里尼表示將參戰。希特勒在北歐取勝後,義大利的親德勢力更是蠢蠢欲動,積極鼓動義大利站在德國一邊向英法宣戰。墨索里尼出於實力不強,沒有貿然從事,就決定再觀望一下,等待參戰的有利時機。
1940年3月8日,希特勒寫信給墨索里尼,極力要求義大利和德國並肩作戰。這時墨索里尼看到德軍「節節勝利」,擔心「戰爭結束、勝利到來時兩手空空,一無所獲」,於是,他再也不顧軍事准備不足,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3月18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布倫內羅會晤,最後商定,義大利將站在德國一邊參戰,但沒有明確參戰的具體時間。
5月25日,墨索里尼寫信給希特勒說,「義大利在6月5日以後參戰」。5月30日,他又寫信給希特勒,要求在6月5日參戰。但是,希特勒認為自己已穩操勝券,不願讓義大利參戰,分享勝利果實。6月1日,希特勒答復,要墨索里尼推遲參戰日期。
6月10日,德國在法國的勝利已成定局。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宮的陽台上匆忙宣布,義大利對法宣戰。
6月11日,義大利集中王儲烏姆貝托親王指揮的「西方」集團軍群對法作戰。
此前,法國曾把法意邊界上的部分駐軍撤走,投入到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對德作戰,留在法意邊界上的奧爾里將軍指揮的法國阿爾卑斯集團軍,兵力只有6個師,總共17.5萬人,遠不如義大利集團軍群多。但法軍占據有利的防禦陣地,而義大利各師則集中在狹窄的山谷,部隊無法展開。
義大利統帥部最初沒有採取積極的戰斗行動。意本土空軍作戰時只使用了有限的力量,僅對比塞大、土倫和若干機場進行了空襲。聯軍指揮部僅派法國海軍攻擊熱那亞軍事工業區,派英國空軍轟炸威尼斯附近的貯油池。在陸戰區雙方進行了炮戰,巡邏隊也發生了小沖突。
義大利對英法宣戰後,意軍雖在戰場上沒有取得顯赫戰果,但它給法國施加了新的壓力。正如法國駐意大使弗朗索瓦•蓬塞說的那樣,「這不過是在一個被打倒在地的人身上捅了一刀罷了」。法國總理雷諾當天也不無痛心地說:「義大利人真是多麼傑出的、高貴的、令人敬佩的民族,這個時候在我們背上插了一刀。」
G.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正式參與二戰的
義大利正式參與二戰以宣戰時間為准。
一、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對法國和英國宣戰。6月11日,法國對義大利宣戰。英國、澳洲、加拿大和南非與義大利爆發戰爭。10月28日,義大利對希臘宣戰。
二、具體情況:1940年6月,德意志第三帝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義大利王國也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6月22日,法國投降。
三、當1939年5月21日德意締結所謂「鋼鐵條約「時,墨索里尼由於在1936年才結束在衣索比亞的戰爭,在1936年參加西班牙內戰,同年4月又侵入阿爾巴尼亞,連年戰爭需要休息,他便提出歐洲的和平應堅持到1942年,可惜他並沒有堅持到底。由於眼看德國軍隊在歐洲大陸上的勢如破竹,墨索里尼感到此時不參戰就喪失了分享戰果的機會,於是在1940年6月10日終於向法國宣戰,20日發動義大利在二戰中的第一次進攻。結局很悲催。。義大利軍隊輕松地被法國微弱的守軍擊退,此時法國簽署了投降書,義大利的第一次進攻就不了了之。墨索里尼顏面盡失。而後其發動的兩次攻勢(對希臘和北非的)就簡直是在拉德國的後腿。希特勒嚴令禁止義大利在巴爾干採取任何行動,以保證對侵俄戰爭計劃的實行,可1940年10月28日意軍入希臘把希特勒的戰略計劃完全打亂,於是無能的意軍給了英國人暫時翻本的機會。希特勒不得不丟下「巴巴羅薩」來收拾這巴爾乾的爛攤子,接著有碰上了南斯拉夫政變又增加成本,1941年4月6日德軍發起進攻,4月17日征服南斯拉夫,4月27日德軍進入雅典,看起來是一場漂亮的勝利(尤其是對克里特的奇襲),但事實上是得不償失,義大利造成了兩個對德國不利的後果:
1)發動侵俄戰爭的時間受到了延緩。
2)一部分的德軍(克萊斯特部)在巴爾干戰役後又立即加入侵俄的南線,來不及休整,作戰受到影響。
H. 二戰的軸心國義大利 都在干什麼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始入侵波蘭,墨索里尼於9月24日公開宣布義大利有權選擇進入戰爭或保持中立,這將導致國家失去其國家的尊嚴。墨索里尼告訴他的女婿,他嫉妒希特勒的成就,並希望希特勒的實力將會減慢盟軍反攻。在制定戰爭計劃,墨索里尼和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決定吞並大部分非洲和中東,以納入其殖民地,但軍隊司令曾警告說,義大利缺乏進行長期戰爭所需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並警告墨索里尼「這是自殺」。最終墨索里尼採納了建議,等德國入侵法國後才決定參與戰爭。由於德國以閃電戰打敗法國,義大利對法國宣戰,法國投降後佔領了邊境地區和科西嘉島,1942年義大利進一步佔領了法國整個東南部。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突然向義大利發動空襲,擊沉了義大利的數艘戰艦,但對義大利沒有造成嚴重損害。1941年4月,義大利參與南斯拉夫戰役,德國肢解南斯拉夫後,義大利獲得了斯洛維尼亞首都,亞得里亞海沿岸、黑山和科索沃地區,而在希臘戰役後,義大利佔領了希臘大部分地區。1941年12月義大利潛水員放置了炸彈並擊沉兩列英國戰艦。1942年義大利海軍打擊英國護航編隊的行動,令英國海軍多艘船隻沉沒。隨著盟軍登陸北非、義大利的殖民地突尼西亞和利比亞失守,義大利失去優勢。
到了1943年,盟軍已登陸義大利,攻佔了西西里島和義大利南部,此時墨索里尼已經失去義大利政府及民眾的支持,義大利法西斯黨員對墨索里尼提出不信任動議,他們歸咎於義大利失敗之因是因為墨索里尼無能和軍隊缺乏訓練,格蘭迪決議後墨索里尼被國家法西斯黨罷免,墨索里尼被國王奪去權力,法西斯成員投票以廢除墨索里尼作為黨的領袖。幾天後即1943年7月26日,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正式取消墨索里尼總理職位,墨索里尼被立即逮捕,9月義大利投降,德國進駐了義大利在南歐、巴爾乾和法國的所有佔領地,然後與同盟國共同對抗納粹德國。
I. 第一次世界大戰
樓主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介紹一下一戰的性質 是一場帝國主義為爭奪土地,金錢利益而進行的一場非正義戰爭
下面就是介紹一戰的各參戰國
協約國
塞爾維亞王國(1914年7月28日被奧匈帝國宣戰。)
俄羅斯帝國(1914年7月30日援助塞國,對奧匈宣戰。8月1日被德國宣戰。8月6日被奧匈宣戰。1917年11月退出。)
法國 (包括法國殖民地。1914年8月3日被德國宣戰。)
比利時(包括比利時殖民地。1914年8月4日被德國入侵。)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14年8月4日對德國宣戰。8月12日對奧匈宣戰。)各個殖民地同一天參戰(英國殖民地 + 英屬澳大利亞 + 英屬加拿大 + 英屬印度 + 英屬紐西蘭 + 英屬紐芬蘭 + 英屬南非)
日本帝國(1914年9月參戰)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23日參戰)
聖馬利諾(1915年5月參戰)
羅馬尼亞王國(1916年8月參戰)
美國 (1917年4月參戰)
希臘王國(1917年5月參戰)
黑山王國(哪天參戰不記得了)不好意思
葡萄牙 (1916年3月9日被德國宣戰)
同盟國
德國(8月1日參戰)
奧匈帝國(7月28日參戰)
奧斯曼土耳其(1914年10月參戰)
保加利亞(1915年10月參戰)
然後讓我們來看看各個戰場的情況
根據地區,我把一戰分了這十大戰場
西線 東線 南線 北線 中東 北非 高加索 大西洋 太平洋 中國
先說西線戰場西線主要是德國與英法比兩軍作戰 後期葡萄牙參戰 與德軍進行了11次戰斗,
先期德軍在邊境會戰中勝利,挺進至馬恩河一線 英法比聯軍聯合擊敗了德軍,於是西線進入了塹壕戰,1915年英國發動了很多戰役均未成功,到了1916年,經過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德軍元氣大傷 開始退敗,1917年德軍試圖挽回敗局,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發動了1918西線大會戰,但被擊退,協約國開始反擊,德軍在西線戰敗。
東線,主要是德奧聯軍對俄軍,
先期俄軍同時在東普魯士和加利西亞發動攻擊,德軍在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指揮下,擊退俄軍。但奧地利軍隊出師不利,在加利西亞戰敗,隨後德軍發動了一系列反擊,1915年西線陷入僵局,但德奧聯軍卻發動了戈爾利采戰役,擊退了加利西亞的俄軍,但奧地利沒有繼續進攻,而是向南對義大利發動了特倫蒂諾戰役,1916年俄軍緩了過來,發動了1916年夏季攻勢,又一次佔領了加利西亞,俄國早已崩潰,十月革命後,俄國退出戰爭,德奧聯軍在東線獲得勝利。
南線,主要是奧匈軍隊和義大利,塞爾維亞作戰,後期還有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作戰,德國在南線各個戰役均給予了增援,
南線本來只有奧匈對塞爾維亞,但到了1915年,義大利轉投協約國,奧匈帝國便開始了兩線作戰,與義大利多次在伊松佐河戰斗,1915年10月保加利亞參戰,很快攻佔了塞爾維亞,但1916年羅馬尼亞參戰,保加利亞又和德國一起進攻羅馬尼亞,也攻佔了它。於是德奧聯軍主攻義大利,一連發動了好多戰役,在1917年的卡波雷托戰役中,德奧聯軍給予義大利重創,但由於種種問題,戰果未能擴大。南線同盟國與協約國打了平手。
北線,主要是德國和英俄聯軍的海上戰役
戰爭一開始海戰也就開始了,兩方在1914年激戰,經過赫爾戈蘭灣海戰,多格爾沙洲海戰等戰役,德國和英俄兩國不相上下,隨著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實行,北線成了反潛和攻擊商船的戰場,但英國海軍要打破僵局,1916年震驚世界的日德蘭海戰,成功的將德國艦隊封鎖。所以德國在北線戰敗。
中東,主要是土耳其與協約國作戰,後期在巴勒斯坦德軍也與英軍開戰,
先期,英國為取得戰爭的主動權而發動了加里波利戰役,但土軍激烈抵抗,擊退了協約國的進攻,但英國並沒有放鬆對土耳其的進攻,在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的地區,與土耳其開戰,到了1917年英軍在艾倫比將軍的帶領下勢如破竹的攻佔了巴勒斯坦等地,中東戰場土耳其和德國戰敗
北非戰場,主要是德軍與英法聯軍作戰,土耳其也參加了戰斗。
主要戰場在埃及和阿爾及利亞,先期德軍為了控制地中海與英國海軍在地中海戰斗,但為了奪取英法在北非的利益,向北非攻擊,土耳其在加里波利戰役勝利後也在北非配合德軍活動,雙方一直膠著到戰爭結束,所以,北非戰場是平手
高加索,是土耳其與俄國交戰。
土耳其本身就想佔有高加索,戰爭一開始土軍就發動了薩雷卡梅什戰役,3個軍攻擊俄軍,但俄軍只會正確,再加上土第1軍被困高加索山,土軍戰敗,土軍戰敗後,兩方一直在對峙,直到俄國退出戰爭,所以高加索是平手
大西洋,是德國與英軍的海上戰線
先期英德進行了福克蘭群島海戰,隨後雙方一直對峙,直到德國使用無限制潛艇戰,英國才開始主動進攻經過一系列戰斗,英軍打敗了德國潛艇,所以德國在大西洋戰敗
太平洋,是德國與日本和英國作戰,
最初德軍試圖控制大西洋,引起了日本的不滿,於是日本參戰,在海上打擊德軍,德軍節節敗退,德屬巴布亞紐幾內亞被澳新聯軍攻佔,太平洋德軍戰敗
中國,是日本與德國作戰
1914年日本為了奪取德國在青島的利益,對德宣戰,對青島進攻,不久攻佔青島,德國丟了中國的最後一塊殖民地,中國,德國戰敗
現在讓我們看看一戰的結束
1918年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
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和奧匈帝國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一戰從1914年7月28日爆發,1918年11月11日結束,歷時4年3個月,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殘酷的災難,痛苦的回憶,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鋪下了路。
謝謝
J. 義大利是如何參戰的
義大利於1915年5月底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它原是同盟國的成員之一,但在戰爭爆發後宣布中立。義大利統治階級狡猾地向交戰雙方討價還價,看誰能滿足它的領土要求,就參加到哪一方作戰。經過談判,協約國答應了義大利的領土要求。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四國在倫敦簽訂了秘密協定。根據這個協定,戰後,義大利可以得到蒂羅爾南部、特倫的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亞、達爾馬提亞和小亞細亞的部分領土。5月23日,義大利向奧匈宣戰。義大利參戰,對整個戰局並沒有發生重大影響。從6月6日到12月23日,義大利出動了39個師,在依崇佐河畔舉行了四次進攻,損失了幾十萬人,但未取得什麼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