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考古發掘品交哪裡

義大利考古發掘品交哪裡

發布時間:2022-11-17 10:51:48

⑴ 考古新發現!義大利發現了最古老的葡萄酒!

近日,有研究人員在義大利發現了 有可能 是人類 歷史 上 最古老 的葡萄酒。


這批研究人員根據在西西里島西南部的 夏卡 (Sciacca)漁港附近的 克羅尼奧山 (Monte Kronio)上的石灰石山洞裡的陶罐底部發現的一些葡萄酒痕跡。


美的不太真實的西西里島!




克羅尼奧山



考古科研人員發現山洞裡的陶罐



考古學家、南佛羅里達大學博士—— 大衛-塔納西 (Davide Tanasi)驕傲的說:



他們從這些紅銅時代的陶罐中提取了5份有機物殘留樣本,並對其進行了化學分析,從中發現了 酒石酸和酒石酸鹽


酒石酸是葡萄酒的主要有機酸成分。

酒石酸鹽 ,又叫酒石膏,是在釀酒過程中酒石酸自然生成的晶體。


葡萄酒水晶 ——酒石酸鹽



正是酒石酸鹽分子的發現才讓化學分析員確定這些陶罐是專門用來裝葡萄酒的容器。


研究人員經過分析確認,這些陶罐以及其中的葡萄酒殘留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留下來的。也就是說,義大利的西西里地區至少有6000年的釀酒 歷史 !


而在此發現之前,科學界普遍認為義大利的釀酒 歷史 是從公元前11到13世紀開始的。 塔納西團隊的這個發現把人們對義大利釀酒 歷史 的認知足足向前推了3000年!


這一考古發現也讓義大利的釀酒 歷史 追上了同樣擁有6000多年釀酒 歷史 的亞美尼亞!


2011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扣岑考古研究院 (UCLA 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在亞美尼亞的 阿列尼 (Areni)發現了距今6100年的葡萄藤,葡萄籽,以及一系列葡萄酒釀制設備和飲用器具。


UCLA在阿列尼考古發現的古代亞美尼亞人的釀酒設備



Lan叔也期待有考古團隊在國內找到一些古代中國人釀葡萄酒的遺跡。

畢竟我們的大文豪、詩仙—— 李白 也愛喝葡萄酒呢!



⑵ 義大利半島財寶有什麼謎

在義大利半島西南角上坎佩尼亞地區,距風景綺麗的那不勒斯海港不過20公里,距維蘇威火山約10公里處有一座歷史久遠的古城——龐貝城。據考證,這座古城是在公元前7世紀由奧斯坎斯部族建立的,後來其他部族也來此定居。到公元前2世紀,龐貝城被羅馬人所佔領。在公元79年以前,羅馬的貴族富商們紛紛到此營建別墅,開設旅館和商店,人口增至25000多人,成為鼎盛一時的繁華城市。

公元79年8月24日清早,龐貝城的居民像往常一樣開始了他們一天的生活——工作、學習、吃飯。突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傾刻之間,維蘇威火山爆發了,前所未有的浩劫終於降臨了!灰黃色的山頂上隆隆巨響,火山口噴射出巨量而濃郁的硫化氣浪,慘白的煙幕在空中彌漫開來,擋住了陽光,天色突變昏暗,整整三日不見陽光。灼熱的岩漿和火山灰吞噬了龐貝城。這座豪華的古城迅即被埋葬在熱塵火海之中。沸騰的溶岩和厚厚的火山灰像烏雲一般籠蓋了整個城市。就這樣,古城從古羅馬的地圖上消失了。歷史的記載從此中斷了。此後,維蘇威火山於公元203年、305年、472年、512年、536年……又多次爆發過。由於火山灰和熔岩的多次覆蓋,使地下的古城埋得更深了。後人在地面上再也見不到古城的一點蹤跡了。

時間悠悠流逝,死城在地下被埋葬了1000多年之久,不為世人所知。直到16世紀中期,一位貴族來到死城所在地准備建造一幢別墅,請人打一口井,水沒打到,卻挖出了一些古舊的破盆爛罐,當時無人知道此處地下深埋著古城。那位貴族放棄了在此營造別墅的計劃,他走了。這樣就錯過了一次發現死城的機會。失蹤的死城依然成為令人迷惑不解的歷史之謎。

公元1592年,有人在死城所在地修建水渠,偶然發掘出一些大理石碎塊和古錢。1689年,有人在那不勒斯城的郊外掘井,發掘出一些刻字的石板,其中有一塊刻有龐貝的名字。根據這些偶然發現,有人猜測古龐貝城可能在西維塔地區的地下。

1748年,當地農民在龐貝古城遺址偶然發現了一些遺物,於是尋找龐貝古城的發掘工作就此開始了。4月6日,從棕紅色的火灰堆底下發現了第一幅壁畫。4月19日,挖出了第一具屍體(骨架),身旁撒落一些古代的金幣和銀幣,從屍體留在地上的痕跡來看,這個死者正在急匆匆地去抓滾落的金幣時就因火山爆發而致死了。這年11月,發掘工作進展到一個橢圓形的窪地,即原先的露天劇場。

1763年,發掘出一尊大理石雕像,像座上刻有護民官的告示,一塊石碑上刻著:「龐貝市公所」。人們斷定:此處就是龐貝古城遺址,但很少有人了解該城的確切方位。直到1860年,人們才開始對它進行系統的挖掘。

1890年,考古學家烏塞皮·菲奧雷利使挖掘工作走向正軌,他還研製了一種新的發掘技術,使死城中被埋葬的人、動物、傢具和木製建築物等很好地再現了當年被埋葬前的各種風貌。這種新技術是:細心地一層層將火山灰岩剝離下來,以便保持物體原來的形狀,接著把石膏漿灌到物體與火山灰岩之間的縫隙中,最後將物體完整無損地摘取出來。再將水泥倒入與原物體一模一樣的火山灰模子,澆鑄後形成的塑像栩栩如生,再現了當年古城居民臨死前的各種姿態。例如:有些人把手和布塞進嘴裡,竭力想逃避火山噴出的毒氣的侵害;有些人手中緊緊地拿著裝滿金幣、銀幣和其他珍珠寶貝的口袋而慌忙逃跑的神態;有的婦女倒在家門口,從她們臉上那猶豫不決的表情來看,似乎是想回屋裡再搶一些貴重的東西,還保持原來臨死時的神態。

到1911年,龐貝城的建築物底部才被挖出來。從此以後,對龐貝城的發掘工作斷斷續續地一直在進行。發掘出來的大量藝術品、器皿用具和工具後來都在那不勒斯國家博物館展出。出土的許多文物和屍骨,為人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科學研究線索。

直到今天,龐貝城的3/5已被發掘出來,重見天日。而這座死城至今還有許多犧牲者、器具和建築物仍然被深埋在地下。由於古城是驟然之間被埋沒的,所以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和街市景象都原原本本地埋在地下,甚至連死者臉上布滿著恐怖的表情也原原本本地保存了下來。經過1000多年之久,犧牲了的人、動物、傢具等在深厚的火山灰的掩埋下,早已分解干凈,但覆蓋在他們上面的火山灰,卻在高壓下變得異常堅硬,從而形成各種各樣與原物體一模一樣的模子,保持了原來的各種形態和風貌。

對死城的發掘和模擬再現,使當年覆滅前後的情景在人們的心目中又復活了。在維蘇威火山爆發之前,古城居民在盛夏瑰麗的晨光中醒來了,海風輕柔,碧空如洗,到處開放著繽紛的鮮花。小吃店正在迎接顧客的光臨,羊毛商人正在談論著生意,參加葬禮宴會的人們正圍坐在桌邊吃喝,脖子上掛著小石板的小學生,正帶著小狗上學校……古羅馬人沒有任何思想准備,誰也沒有料到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即將降臨。沉睡的維蘇威火山突然一聲巨吼,噴出大量固態的火山灰和浮石,傾刻間像黑雲一般遮蔽了晴朗的天穹,迅即把古城全部掩埋了。古城居民死後所遺留下來的食品、珠寶、衣物、武器、生產工具、藝術品等也都完整無缺地保持了原狀:有的放在屋裡,有的擱在桌上,有的掛在牆壁上,有的拿在手裡,有的放在箱籠中,有的則正在爐灶上蒸煮……例如有一個小孩正躺在小床上,他臨死前吃的那頓午餐是一隻雞,還放在眼前沒有動,他隔壁房間的桌子上還放著煮熟的雞蛋、麵包、乳酪和水果。有一美術家在往木質畫版上塗上最後一筆油彩後,剛剛放下他的畫筆,就被硫磺毒氣熏死了,並很快被火山灰所掩埋……

龐貝城佔地1.8平方公里,有長達4.8公里的石砌城牆。街道規劃得十分出色,像圍棋盤一樣井然有序,縱橫各兩條石鋪街道構成井字形,是主要交通線。街道上印有深深的車轍,彷彿剛有馬車駛過似的。街心有雕塑像的噴泉,以供市民生活需要。許多建築以優美的雕刻藝術來加以裝璜,宏偉壯麗。城內的住宅一般都是高宅深院,院中有噴泉和魚池,屋後還有花園。古龐貝居民極重視花園建築,花園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例如在公元62年那次地震後,許多人先修復花園,然後才修復住房。

古龐貝居民對劇院的興趣頗濃,舞檯布置十分豪華,全城共有大型劇場3座,最大的一座能容納觀眾2萬多人。龐貝城裡至少有3家公共浴室,冷熱浴、蒸氣浴樣樣俱全,還有化妝室、按摩室,牆上都飾有石雕和壁畫。有一處叫蘇貝爾班的浴室,中庭式的門廳上有一個天窗,由此射進的光線恰好照在一個噴泉上,這個噴泉是一座精雕的阿波羅半身像。古城最東頭有一座圓形體育館,能容納10000多名觀眾。城市的西部是一個公共廣場,它是全市政治、經濟和宗教活動的中心。廣場東側是工商業者聯合會會館。廣場北側有一個神殿,廣場南側是市政府機關。

在古城遺跡中充分地反映出當時羅馬社會道德的墮落情況,一部分人(當然主要是貴族們)沉溺酒色,風俗敗壞,尋求刺激性的感官享受和淫靡生活。古龐貝城中有兩多:一是妓院多,一是酒店多,堪稱為酒色之都。妓院牆上到處畫著不堪入目的美女裸體畫。酒店林立,鋪面不很大,酒壚與櫃台都在門口,顧客們大約是站在櫃台外面喝酒的。酒徒們留在酒店牆上的詩文依然可辨,有粗俗的,也有悲觀厭世的。

今天的龐貝城雖然叫做死城,但它卻已成為吸引全世界旅遊者的地方,終年旅遊者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遊客們從古城殘留的頹垣斷柱,往往聯想到人類坎坷的歷史。唯心主義者鼓吹的「天神懲罰」之說當然只是無稽之談,但人類在同地震、火山爆發之類的自然災害的斗爭中,確實付出過巨大的犧牲。旅遊者提出疑問:維蘇威火山今後還會繼續噴發嗎?悲劇還會重演嗎?死城還會第二次被埋葬嗎?

現代科學家們的回答是:不能排除今後發生一次新的甚至比公元79年那次更為劇烈的火山爆發的可能性,也許新的爆發目前正在地下加速醞釀著,因此,悲劇今後再重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研究預報和消除火山噴發的方法。

⑶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美國《考古》雜志在近日評出上年度,即2013年世界考古十大新發現。關於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理查三世的骨頭(英格蘭萊斯特)

骨架脊柱側彎,是考古學家認為這是查理三世遺骸的原因之一。

來源:萊斯特大學

2012年9月,英國萊斯特大學考古小組(ULAS)在一個停車場地下發現了一具遺骸。這具遺骸的出土地點、戰斗傷痕和畸形脊椎似乎都在表明:這就是查理三世(1483年–1485年在位)。不過證據仍不充分。考古小組組長理查德?巴克利(Richard Buckley)回應道:“我們當然會使用適當的科學手段來證明這一點。” 所以這些遺骸還接受了多項測試,包括放射性碳年代測定、穩定同位素分析以及骨骼形態學檢查。

所有測試結果都與 歷史 記錄相符。最終,與理查三世直系血親的基因比照結果,把這個問題一錘定音。巴克利宣布:“毋庸置疑,我們可以確認,這就是理查三世。”

可就在遺骸身份確認後不久,另一考古小組宣布,他們已精確定位了博斯沃思戰場(Bosworth Field)的位置。理查三世在這里迎來了自己生命的終結。新確定的戰場位置與原地點相距一英里遠。出土器物包括大量武器、炮彈和鎧甲,以及一枚銀制徽章。這枚徽章極可能屬於理查三世的一名騎士。

無論是在 歷史學 家口中,還是在大文豪莎士比亞筆下,理查三世的身心都十分扭曲。但在過去500年來,他從未得到過如今天這般的關注。“當然,我們無法對他的性格做出任何判斷,” 巴克利說,“雖然那才是大家最想要知道的。”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直立人頭骨(喬治亞德馬尼西)

考古學家在喬治亞德馬尼西(Dmanisi)共發掘出5顆古人類頭骨

考古學家在喬治亞德馬尼西(Dmanisi)共發掘出5顆古人類頭骨,其中最後一顆在2005年出土。

這5顆頭骨表明,直立人不同個體間可能存在很大差異。

因為這次發現,科學家可能會考慮重新劃分180至150萬年前的古人類。

來源:喬治亞國家博物館

考古學家在喬治亞的德馬尼西地區,發掘出一顆有180萬年歷史的古人類頭骨。古人類學家分析發現,這顆頭骨可能會改寫古人類的人種劃分。它是考古學家在這塊100英尺見方的區域發現的第5顆頭骨,出土於2005年。雖然這5顆頭骨外形差異較大,但科學家相信,它們都屬於直立人(Homo erectus, 最早遷徙出非洲的古人類)。

最後發現的這顆頭骨,頭蓋骨較小,只有現代人類平均大小的一半,而其面部則相對較大。瑞士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的古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夫·佐里科夫(Christoph Zollikofer)指出,如果這塊頭蓋骨和面部骨頭是在不同地區發現的,那麼根據現行的分類標准,它們很可能被劃分為不同人種。而這5顆頭骨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說明直立人個體之間的外貌差異,要大於目前許多科學家所想。

這些直立人頭骨都有大約150至180萬年的歷史。佐里科夫認為,從它們的外形及大小的變化范圍來看,它們可能屬於同一人種。他解釋說,人們一直認為,之前在非洲出土的化石(也屬於這一時期),分屬於能人(Homo habilis)、魯道夫人 (H. rudolfensis) 和匠人(Homo ergaster)。或許我們應該重新考慮,將它們都劃入直立人屬。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古羅馬建築發展史(義大利加貝伊)

在羅馬城外古城加貝伊,考古學家發現了古羅馬最早的大型磚石建築遺跡。

在羅馬城外古城加貝伊,考古學家發現了古羅馬最早的大型磚石建築遺跡。

來源:Anna Gallone/The Gabii Project

加貝伊古城位於羅馬以東11英里處。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一座大型建築群——這代表了羅馬紀念性建築的最早成就,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前3世紀,比絕大多數羅馬城內大型建築都要悠久。這座磚石建築呈三層階梯狀結構,總面積達22000平方英尺(合2044平方米),與古時一個街區的大小相仿。另外,精美的柱廊和 壁畫 、繪有幾何圖案的地板以及華麗的樓梯都完美融入了這座建築非凡的設計之中。因為挖掘工作尚未完成,所以我們目前還無法確定,這座建築究竟是公共設施,還是私人庭院。

加貝伊項目負責人馬塞洛·摩哥塔(Marcello Mogetta)認為,無論鑒定結果如何,這座建築在羅馬考古史上都史無前例。總所周知,羅馬共和國以反對奢華之風聞名於世。如果這是座私人住宅,那麼它的宏大規模會令當時義大利任何一座貴族豪宅望塵莫及,甚至比龐貝或羅馬城的建築還要宏偉。

摩哥塔表示,那時的公共建築還使用木製承重柱或其他易腐原料。所以“如果我們能確認這是座公共設施的話,我們就將開啟建築史上新的篇章。加貝伊建築的發現,可能會將公民社會紀念性建築的出現時間大大提前。”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瓦里是女權帝國?(秘魯瓦爾梅卡斯蒂略)

在秘魯前印加時期 文化 瓦里一座保存完好的墓室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瓦里帝國數位王後的遺骸。

在秘魯前印加時期文化瓦里一座保存完好的墓室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瓦里帝國數位王後的遺骸。

墓室里還有豐厚的陪葬品,例如一隻雪花石膏雕琢而成的飲水杯,以及一隻有1 200年歷史的陶瓶。

來源:Patrycja Przadka Giersz

在秘魯北部瓦爾梅卡斯蒂略的中心地帶,米沃什·吉爾茲(Milosz Giersz)和來自華沙大學(University of Warsaw)及秘魯天主教宗座大學(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的聯合考古小隊,發掘出一個瓦里墓葬群,墓室中埋葬著3至4位瓦里王後。與她們一同下葬的,還有40位以坐姿埋葬的貴族女性,7位散坐其間的殉葬者,以及1300多件人工製品,包括通常只有男性貴族才能佩戴的耳環,和黃金白銀打造的 編織 工具。

吉爾茲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與瓦里女性有關的,裝滿貴重 物品 的墓室。”他介紹說,考古學家在墓室里還發現了用棉紗和駝毛織成的紡織品。在瓦里人看來,它們是比黃金更為貴重的祭品。吉爾茲估計,這座陵墓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750年。陵墓中也發現了男性貴族的遺骸,但其墓室規模要小的多。這些墓葬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瓦里上層女性的地位。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泥沼遺屍(愛爾蘭萊伊什)

考古學家在愛爾蘭卡舍爾(Cashel)的沼澤地發現了一具鞣屍。它有約4 000年歷史,是歐洲最古老的鞣屍。

考古學家在愛爾蘭卡舍爾(Cashel)的沼澤地發現了一具鞣屍。它有約4 000年歷史,是歐洲最古老的鞣屍。

來源:Eamonn Kelly

在愛爾蘭卡舍爾的一處泥炭沼澤里,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具古代遺屍。在經過碳14測年法檢測後,他們都大吃一驚。原來,這具保存完好的“卡舍爾人”遺體,是歐洲最古老的鞣屍,比之前被稱為最古老鞣屍的那一具還要早600年。這位生活在青銅時代早期(約公元前2 000年)的“卡舍爾人”,顯然死於暴力。CT掃描顯示,他有兩處脊椎破損、胳膊 骨折 ,背部還有斧頭多次砍擊的痕跡。愛爾蘭國家博物館考古學家埃蒙·凱利(Eamonn Kelly)認為,從“卡舍爾人”的埋葬地點(在當時的地域交界處)和受傷情形看來,他死於一場獻祭儀式。這同時也說明了,把青年男性充為犧牲(與地域統治權和自治權有關的宗教儀式)的做法,不只盛行於鐵器時代(公元前500年至公元400年)。在那以前1 500年,它就已然興起。

所謂鞣屍,是指屍體埋於富含多種腐植酸和單寧物質的酸性土壤或泥炭沼澤中,由於鞣酸與腐植酸的脫鈣與防腐作用,腐敗停止發展,皮膚鞣化,肌肉和其他組織蛋白逐漸溶解,屍體體積高度縮小,骨骼和牙齒脫鈣而變軟,重量減輕、變軟易曲,這種保存型屍體稱泥炭鞣屍。可以保留當時的暴力痕跡。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北美最古老的岩畫(美國內華達洲溫尼馬卡湖)

這些岩畫至少有一萬年的歷史,是北美最古老的岩畫。

岩石浸沒在內華達州溫尼馬卡湖湖面之下,表面形成了一層碳酸鹽礦物。

對礦物的分析表明,這些岩畫至少有一萬年的歷史,是北美最古老的岩畫。

來源:Larry Benson

早期印第安人通常被認為是 探險 先驅和出色的猛獁象獵手。最近,內華達州溫尼馬卡湖(Winnemucca Lake)底幾何岩畫的測年結果表明,他們原來還是優秀的藝術家!

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古 生物 氣象學家拉里·本森(Larry Benson)率領研究團隊, 成功 鑒定出岩畫表面碳酸鹽礦物層的年代。結果表明,這些藝術品至少是在一萬年前創造出來的,但隨後被逐漸上升的湖水淹沒,表面為碳酸鹽覆蓋。本森說,“我們知道這些岩畫很古老,但沒想到會這么古老。”在本森看來,早期印第安人雕琢出這些圖案的年代,可能早至15 000年前。

這些印第安藝術家究竟想表達些什麼?我們目前還不清楚。岩畫圖案似乎有些是雲和閃電,有些是菱形,還有一些可能表示樹木。不論這些岩畫想要表達,現在皮拉米德湖的派尤特印第安部落(the Pyramid Lake Paiute Tribe,對溫尼馬卡湖流域擁有管轄權)仍將它們視若神聖。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重繪高棉帝國(柬埔寨暹粒)

研究人員對柬埔寨西北部的吳哥窟寺廟群進行了一次雷達測繪。結果顯示,在茂盛的森林之下,隱藏著一片棋盤式古老城區,一直延伸至護城河以外。

最近,研究人員對柬埔寨西北部的吳哥窟寺廟群進行了一次雷達測繪。

結果顯示,在茂盛的森林之下,隱藏著一片棋盤式古老城區,一直延伸至護城河以外。

來源:Damian Evans,悉尼大學

考古學家運用航空激光遙感技術,透過森林,發現了掩藏其下的吳哥古城,對高棉帝國中心地區又有了新的認識。過去學者曾一度認定,高棉城市都有城牆或護城河包圍,形成一種棋盤式布局。

悉尼大學博士後達米安?埃文斯(Damian Evans)帶領研究小組,運用激光雷達技術(LIDAR),發現吳哥城市規劃的范圍要遠遠超過護城河。如圖所示,我們在吳哥窟護城河兩邊都能發現城鎮化的證據。因此,12世紀高棉首都吳哥城的面積,其實是我們此前所知的3倍。如圖所示,經過正式規劃的城區面積有13多平方英里,遠遠超越城牆所圍繞的那3.5平方英里地。這片城區容括了離市中心1英里遠的吳哥窟,它比吳哥城本身的歷史還要早100年。

本次發現為吳哥衰亡論提供了佐證——高棉帝國發展太快,以致於財力上入不敷出。埃文斯解釋道:“吳哥的城市架構和20世紀的大城市十分相似——規模龐大,人口稀疏,只不過那時還沒有 汽車 。在這樣的城市裡,人口一般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周邊的廣袤地區的人口密度很低。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殖民地食人者(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

殖民地食人者(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

考古學家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詹姆斯敦(Jamestown )發現了一個14歲少女的頭骨,

頭骨上的四處刀痕清晰可見。這些痕跡可以證明,新大陸(指美洲)殖民

進程中人食人的 故事 並非憑空虛構。

詹姆斯敦是新大陸的第一個永久殖民地。考古學家找到6份記錄,描述了當年殖民者相食的慘劇——1609至1610年間的嚴冬,300名殖民者面臨極度飢荒。前詹姆斯敦鎮長喬治·珀西(George Percy)在1625年寫道:“余糧已盡……掘墓尋屍以食之。”

威廉·凱爾索(William Kelso)是弗吉尼亞文保協會的考古學家。他從1994年起就致力於詹姆斯敦的考古挖掘。對於珀西這段駭人聽聞的描述,凱爾索起先並不相信——直到今年春天,他的團隊在一處垃圾場中發現了這個14歲少女的頭骨,上面有明顯的屠砍痕跡。這座垃圾場是當時絕望的殖民者存放 食材 的地方,他們的食材還包括馬和家狗的屍體。這位少女現在被稱為簡(即無名氏)。考古學家起初認為,她是殖民者中的上層貴族,可是她的骨骼中鉛含量卻很低。詹姆斯敦的富人使用錫盤盛放食物,因此他們都有一定程度的鉛中毒。

簡的遺骸是美國殖民史上人食人的首例實物證據。“毫無疑問,食人事件確實發生過。我們可以由此看出,當時的殖民地是多麼令人絕望。” 凱爾索如是說道。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最古老的港口城市(埃及Wadi el-Jarf)

在紅海附近,考古學家發現了埃及最早的港口和莎草紙。

在紅海附近,考古學家發現了埃及最早的港口和莎草紙。

Wadi el-Jarf距離蘇伊士110英里,臨近紅海。考古學家在開啟一個深入基岩的地下儲藏室後,意外地發現了船隻、繩索和陶器的碎片。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法老胡夫統治下的第四王朝。在希臘文里,胡夫也被稱為基奧普斯(Cheops),他於公元前2551年至2528年間在位,吉薩大金字塔就是由他興建的。

刻有基奧普斯的名字的大石塊和石灰岩石板堆疊在一起,形成一個L型碼頭,從陸地一直延伸到水底。曾屬於巨型船隻的石灰石錨,證明埃及曾從西奈半島進口黃銅和石料,運往尼羅河河谷。這次考察的領隊,巴黎索邦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Sorbonne)埃及學家皮埃爾·塔雷特(Pierre Tallet)表示,“我們知道許多古埃及內陸港口,但 Wadi el-Jarf碼頭比已知最早的類似建造還要早1 000多年。”

在數以百計的殘片中,塔雷特和他的同事還發現了10張保存完好的莎草紙。它們是在埃及發現的最早莎草紙,可惜已難以復原。其中一件殘片上,留有一位名叫Merrer的古王國官員的 日記 ,他參與了大金字塔的建造工作。塔雷特說,雖然這份莎草日記對金字塔實際建造的細節鮮少描述,但卻“精確地記錄了當時日常工作的狀況。”

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 動物 小夥伴(德國施托爾珀,英格蘭坎布里亞郡 ,加洲聖地亞哥)

動物小夥伴(德國施托爾珀,英格蘭坎布里亞郡 ,加洲聖地亞哥)

今年,至少有三種動物為考古活動提供了寶貴的協助,它們是:A) 一隻誤闖古代武士墓穴的獾;

B) 幫助考古學家從無法發掘的古羅馬工事里挖出文物的鼴鼠;C) 在太平洋發現一枚罕見豪厄爾魚雷的海豚。

來源:Felix Biermann, Alan Antczak, David Cothran

對於長著大長腿的人類來說,野外工作從來不是件容易事,但有些穴居動物天生就是掘洞高手。在歐洲兩處遺址發掘現場,這些多毛的小夥伴為考古學家提供了寶貴的協助。一隻灌在德國北部發現了九座900年歷史的墓穴,墓主包括一名裝備奢華的武士。考古學家費利克斯·比爾曼(Felix Biermann)接手了墓穴的後續發掘工作,他說,“如果不是因為這只灌,我們或許無從得知這墓穴的存在,更別說發掘了。”

在英格蘭坎布里亞郡(Cumbria),洞穴鼴鼠從公元2世紀的惠特利城堡(Whitley Castle)地下掏出不少寶物,讓我們更了解古羅馬人的生活。在此之前,惠特利城堡僅有過兩次發掘。而現在它已成為遺產保護地,人類考古學家無法再來此發掘。

看到陸地上的小夥伴大顯身手,經過特別訓練的探雷海豚也不甘示弱,它們在聖地亞哥的海岸外發現了一枚19世紀的豪厄爾魚雷(Howell torpedo)。美國海軍一共生產了50枚豪厄爾魚雷,在此之前只有兩枚被人發現。

⑷ 龐貝古城的遺址位於哪裡

龐貝是古羅馬著名的城市,遺址在今義大利那不勒斯市東南23公里處,公元79年,由於附近維蘇威火山的爆發,火山灰埋沒了龐貝等3個義大利城市,19世紀龐貝城被發掘了出來。

⑸ 西方和東方都有出土青銅器,哪邊出土的精美

西方出土的青銅器更多的是農具與兵器,而東方出土的青銅器更多的以觀賞與器具為多,所以還是東方出土的青銅器更為精美一些。

⑹ 考古學家在義大利龐貝古城地下挖出個上千年的小吃店,這一發現有何意義

考古學家在義大利龐貝古城地下挖出個上千年的小吃店,這一發現意味著揭示龐貝古城中希臘羅馬人的生活,一些古羅馬城市居民最喜歡的菜餚,以及證實了當地使用各種動物產品製造菜餚的真實性

龐貝古城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龐貝城建立於公元前600年左右,公元79年8月24日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但由於被厚約5.6米的火山灰掩埋,龐貝的街道房屋至今保存比較完整。目前這座古城的三分之二已被發現,這是希臘羅馬人生活的稀有文獻,同樣也成為義大利最受歡迎的景點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而這個千年小店的考古發現,龐貝考古園負責人馬西莫·奧薩納激動地說:“這是一個非凡的發現。這是我們第一次挖掘的這樣的整個場地。”

⑺ 2007年十大考古發現

1. 伊朗鹽礦發現天然木乃伊

今年7月,考古學家表示,他們在伊朗的切拉巴德鹽礦發現另一具「天然木乃伊」,有1800年的歷史,是因為鹽的防腐性自然形成的,所以也可以將其稱之為「鹽人」。由於連續的大雨沖擊切拉巴德鹽礦,這個「鹽人」終於暴露於人們的視線之下。到目前為止,在切拉巴德鹽礦發現的「天然木乃伊」數量已有6具。尚在開采中的切拉巴德鹽礦位於伊朗西北省份贊詹附近的哈姆澤魯區。科學家們相信,這個「鹽人」應該是古羅馬帝國時代的一名鹽礦工人,是在一次地震中被崩塌的岩石砸中後不幸遇難的。其它5個「鹽人」也是最近幾年在切拉巴德鹽礦發現的。他們的歷史可追溯到阿契明帝國(公元前539年到公元前333年)時代到薩桑王朝(公元240年到公元640年)時代之間。「鹽人」一直被視為科學界的無價之寶,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高級保存狀態。舉個例子來說,他們的胡須、頭發和衣服大部分都得以完整保存;其中一些「鹽人」的胃中還殘留著食物。

2. 距今4000多年的完整古墓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2007年5月20日公布的這張照片顯示了新近被發現的一組有4000年歷史的陶塑。這組陶塑是一支比利時考古隊在開羅以南200公里的一家修道院里發現的,有關專家推斷它們製作於公元前2100年,生動表現出當時埃及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2007年5月20日公開的這張照片顯示了新近被發現的一具木乃伊。這具木乃伊是一支比利時考古隊在開羅以南200公里的一家修道院里發現的,有關專家推斷它屬於公元前2100年一名當地宗教人物。埃及文化部長法魯克·胡斯尼說,比利時考古隊日前在埃及中部明亞省發現一處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完整古墓。胡斯尼發表聲明說,這處古墓是同時期保存最完好的墳墓之一。墓主名叫胡努,是一名不動產商人,也曾在古埃及王朝擔任高官。墓中有一尊他身穿官服的雕像。墓中胡努的木乃伊用亞麻布包裹著放在一個木棺內,木棺外套一個石棺,上刻古埃及文字。此外,考古隊還在墓中發現一些白、紅、黑或其他顏色的小型木雕,刻畫了古埃及制磚工人、釀酒婦女和劃船者等。

3.印加人木乃伊首次展出

9月5日,在阿根廷薩爾塔省的高山考古博物館,一具名叫「少女」的木乃伊首次展出。這具木乃伊是1999年在阿根廷北部薩爾塔省海拔6700多米的尤耶亞科火山山頂發現的,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當時印加帝國祭祀的犧牲品。

4. 義大利發現最古老的擁抱

義大利考古學家在北部城市曼托瓦附近發掘出一對葬於5000至6000年前、相互擁抱著的男女遺骸。這一考古發現被稱為「永恆的擁抱」。按慣例,這對男女的骨骸本該被一根一根拆開帶走,然後再重新拼接到一起。但為了保存這一歷史上最古老的擁抱,給即將到來的情人節獻上浪漫大禮,考古學家決定打破慣例,將這對「千年情侶」整體移走,讓他們相擁到永久。這對初步確認屬新石器時代的男女遺骸被搬走後,將接受進一步考古研究,然後再送往義大利一個博物館保存,在那裡,參觀者將能有幸欣賞到這一人類已知最古老的擁抱。

5 日本海底現巨型金字塔

日本科學家在與那國島附近海域海底發現了一座古城遺跡,主要由石頭砌成,2000年前因地震沉入海底,科學家們稱其為日本的「亞特蘭蒂斯」。日本琉球大學海洋地質學家木村政昭認為,這處海底遺跡就是另一座「亞特蘭蒂斯」。過去15年來,木村政昭一直致力於這處古城遺跡的研究,多次潛入海底,測量和繪制遺跡的結構圖。每次返回船上,他都會更加確信,在他下面就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古城廢墟。木村說:「最大的一棟建築看似一個從25米深處高聳而出的復雜而巨大的分階式金字塔。」在今年6月召開的一次科學會議上,木村公布了他對這處遺跡研究的最新理論。不過,同其他沉睡於海底的古城故事一樣,木村的觀點也引發了激烈爭論。曾潛入水下對古城遺跡進行研究的波士頓大學數學教授羅伯特·斯科奇說:「在我看來,它們都是自然形成的。」

6.發現羅馬創建者的聖洞

在古羅馬神話傳說中,羅穆盧斯和雷穆斯這對遭遺棄的孿生兄弟被母狼哺育,並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千百年來,「母狼育嬰」作為羅馬最著名的城市標志和象徵,早已深入人心,但母狼育嬰的地點一直沒有被發現。義大利考古學家最近宣布,他們在古羅馬帕拉蒂諾山奧古斯都國王宮殿遺址附近發現了一處洞穴,被認為是傳說中「母狼育嬰」的地方。當時,他們正在對遺址進行維修,無意中發現了這座地下洞天,它高約8米,洞中裝飾有壁畫、壁龕和貝殼。根據傳說,羅馬戰神的孿生兒子羅穆盧斯和雷穆斯尚在幼齡就遭遇變故,被放在籃子內投入河中任其自生自滅,幸虧一頭母狼將他們救起並用乳汁哺育。他們長大成人後報仇雪恨,建立了羅馬城,並把母狼哺育他們的地方作為聖地加以祭祀。

7 美稱發現耶穌與妻兒合葬墓

執導過電影史上最賣座影片《泰坦尼克號》的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新作是一部名為《遺失的基督之墓》的紀錄片,影片講述了1982年晚些時候,托娃·布拉查一家遷至塔爾佩約特一個簡陋寓所後發現「耶穌墓」的故事。塔爾佩約特是耶路撒冷的一個社區,那裡的車身修理店和非法娛樂場所可要比各種各樣的考古發現出名得多。搬進新居沒幾天,托娃·布拉查的幾個孩子正在樓下丟棄的建築廢物堆中玩耍,無意之間發現了耶穌及其家人的墳墓。當時,他們猶豫再三,最終還是走進了這座神秘的墳墓,從中發現了燒焦了的數卷《摩西五經》和裝有一個古猶太人家庭骸骨的十個小棺木,這些骸骨的歷史均有2000年之久,其中六個棺木上面還有刻字,寫著耶穌、瑪麗、約瑟夫和瑪麗·瑪德琳娜等人的名字。

8. 揭開女法老木乃伊之謎

埃及考古學家在6月27日宣布一項重大考古發現。通過對牙齒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鑒定,考古學家確認,一直保存在埃及開羅博物館中的一具木乃伊正是埃及著名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的木乃伊。考古學家稱,這一發現不僅堪稱自1922年發現圖坦卡蒙法老木乃伊以來埃及的最重大考古發現,還揭開哈特謝普蘇特木乃伊失蹤之謎。哈特謝普蘇特是埃及十八王朝著名法老。雖身為女性,哈特謝普蘇特喜穿男裝、戴假胡須、束胸寬衣、手執權杖。歷史學家認為,哈特謝普蘇特是從其養子、後來的圖特摩斯三世手中篡權才得以成為法老。在她死後,其陵廟中有她形象的地方遭人損毀,考古學家猜測那是圖特摩斯三世報復所致。

9. 英國史前巨石陣修建者村落

英國巨石陣一向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之謎。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考古學家於1月30日發表研究報告說,在英國史前巨石陣附近發現了一個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並認為當初居住在那裡的村民就是巨石陣的建造者。科學家表示,這是近年來有關巨石陣研究的最重大發現之一。 據有關檢測發現,這些村落大約建於公元前2600年,其中8間房子已經被發掘出來,還有25間房子待發掘。考古證明,巨石陣大致也修建於這一時間。據悉,人類許多神秘的建築物都建於這一時期,其中包括埃及的金字塔。據報道,考古學家在發掘中還同時發現了一些具有新石器時代特色的物品,其中包括石器,弓箭箭頭等。這些房屋是木製的,呈方形,與當時較普遍的石屋有較大不同。

10.威尼斯小島上的瘟疫萬人坑

埋有1500多名死於瘟疫的人的古代萬人坑在威尼斯附近的一個小島上被發現。當地工人在為修建一座新博物館挖地基時挖出大量骨骼。這座小島據說是世界上第一家傳染病院,公元15到16世紀,不僅威尼斯,歐洲多數地方都出現了可怕的瘟疫,將染上瘟疫的人趕到島上顯然是為了阻止瘟疫進一步傳播。

⑻ 龐貝古城地下挖出個兩千年前的小吃店,都出土了哪些文物

近日,考古學家在義大利龐貝古城意外發現了一間被埋藏了上千年的街頭小吃店,這家店在古代主要為過路的居民提供熱食和飲品。考古學家在一些陶罐里發現了距今有兩千年的食物痕跡。

同時,考古學家還發現了許多青銅水碗、陶罐、酒瓶等文物。龐貝古城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但由於被火山灰掩埋,龐貝的街道房屋至今保存比較完整。

這個熟食攤相當於古代的街頭小吃店,提供熱食和飲料給羅馬帝國的行人。 考古團隊近年來持續挖掘龐貝遺址。本次發現的這個熟食攤位於當年繁忙的銀婚禮街陽台巷的交叉路口,其櫃台上有多個圓孔,可放置裝有熱食的陶罐。

考古團隊的人類學家阿莫雷蒂表示,陶罐中有一些食物的殘骸,包括豬肉、魚肉、牛肉和蝸牛等,這證明這家小吃店的菜餚由多種動物食材所組成。另外在一個陶罐的底部,考古團隊發現了一些壓碎的蠶豆,這些蠶豆可能被用來改變葡萄酒的味道。而在櫃台前方則繪有色彩鮮艷的壁畫,其中部分是該店所出售食物的組成食材,例如一隻公雞和兩只倒吊的鴨等,這應該就是該店提供的菜單品項。

阿莫雷蒂說:「我們的初步分析顯示,這些畫在櫃台前方的圖案,至少有一部分是店裡出售的食物和飲品。」

⑼ 考古隊發掘的古物要不要上交給國家

考古隊是國家專門負責考古工作的,他們發掘的古物屬國家財產,必須如教上交,不得私藏或挪做他用,違者將按有關法律治裁。

⑽ 考古發掘品移交管理辦法(試行)

第一條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健全考古工作管理體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特製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文物考古研究機構、博物館和其他具備文物收藏條件的單位。第三條本辦法中的考古發掘品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所進行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活動中獲得的所有實物資料。
考古發掘品屬於國家所有。第四條本辦法中的移交是指考古發掘單位將考古發掘品交至文物收藏單位,其不同於文物的調撥、交換、借用等。
國家文物局負責考古發掘品的移交工作。第五條考古發掘單位在考古發掘報告完成後一年內,應提出對考古發掘品的移交方案報告。第六條考古發掘品的移交方案報告包括下列內容:
1、按考古發掘出土單位編制的出土文物登記表及必要的照片、繪圖和文字資料;
2、發掘單位申請留作研究之用的考古發掘品目錄;
3、發掘單位對考古發掘品分配的意見或建議。第七條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考古發掘品移交方案,須經考古發掘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報國家文物局批准。
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圍內獲得的考古發掘品;
2、重大考古發現中出土的考古發掘品;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內發現的考古發掘品;
4、經鑒定屬於一級文物的考古發掘品;
5、國家文物局認為須經審批才能移交的考古發掘品。第八條本辦法第七條規定范圍之外的考古發掘品移交方案,須報考古發掘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報國家文物局備案。第九條審批部門在對考古發掘品移交方案報告進行研究後,應及時通知有關文物收藏單位提出申請。
國家文物局可直接指定國家博物館收藏將被移交的考古發掘品。第十條具備文物收藏條件的單位在接到通知後六十日內,應根據考古發掘品移交報告提出收藏申請,上報國家文物局或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第十一條除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的博物館外,其它提出收藏考古發掘品申請的單位,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其資格進行認定。第十二條考古發掘品的移交首先要考慮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級別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教學單位的需要,同時應照顧到考古發掘所在地的縣、市級博物館。
考古發掘品移交應按文物出土單位進行,不得將同一出土單位的文物分別收藏。第十三條發掘單位留作考古學研究、教學標本的考古發掘品,應按博物館藏品收藏的有關規定妥善保管。第十四條考古發掘品移交時,發掘單位應向收藏單位提供文物登帳、編目和建檔所必需的原始記錄資料副本。第十五條考古發掘品移交後,收藏單位應保證原發掘單位的研究、教學之用。
移交後的考古發掘品在展覽時應註明原發掘單位。第十六條移交後的考古發掘品赴境外展覽時,在代表團和隨展人員的組成上應根據展覽需要充分考慮原發掘單位人員,外方提供的展覽費用應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原發掘單位。移交後的考古發掘品在權益上發生爭議時,由原審批部門裁決。第十七條博物館所屬的考古部(隊)的考古發掘品移交,參照本辦法執行。第十八條考古發掘單位無故不提交考古發掘品移交報告,或不履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準的移交方案,應追究其有關領導的責任,並給予通報批評。第十九條本辦法由國家文物局負責解釋。第二十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考古發掘品交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多少人 瀏覽:847
印尼邪術1979電影在哪裡能播放 瀏覽:762
印度和安理會哪個重要 瀏覽:603
越南幣如何辨真偽 瀏覽:637
印度洋怎麼讀音 瀏覽:966
蝸牛從美國走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3
越南語塞班是什麼 瀏覽:169
印度炒飯用什麼米飯 瀏覽:724
印度香料怎麼種植 瀏覽:914
亞洲哪個國家能幫伊朗 瀏覽:801
來中國調查是什麼意思 瀏覽:617
中國的外企公司有哪些 瀏覽:477
越南沉香木哪裡有賣 瀏覽:453
越南女孩嫁到中國的有多少 瀏覽:686
為什麼印度那麼多強奸案 瀏覽:309
印度坦克有哪些型號 瀏覽:190
歐陸風雲4義大利在哪裡 瀏覽:369
印度男人為什麼喜歡你 瀏覽:714
怎麼炒義大利肉醬 瀏覽:687
義大利rai是什麼葯材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