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奧匈帝國在一戰中是怎麼回事
1914年6月28日,歐洲到處感到沖擊波的壓力,因為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了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大公弗朗西茨-斐迪南德和他的妻子霍恩伯格公爵夫人。當他們的汽車穿過波斯尼亞薩拉熱窩的大街時,他們雙雙中彈身亡。
查明行刺者是個19歲的波斯尼亞學生,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他從手槍里射出7粒子彈。一位子彈擊中公爵夫人的胃部;另一粒子彈擊中大公的脖子,幾乎是立即身亡。公爵夫人在送住醫院途中身亡。
警方報道普林西普對行刺毫無懊悔之意。暗殺者告訴一位法官他要替受壓迫的塞爾維亞人報仇。有跡象表明這些暗殺活動是塞爾維亞組織的政治陰謀的一部分。
這天的早些時候,有一次暗殺大公的未遂企圖。他和公爵夫人正驅車前往薩拉熱窩市政廳參加一個招待會,突然一顆炸彈扔到他們的汽車上。一位目擊者說:「由於大公反應迅速和沉著,炸彈沒有達到目的。他從汽車座位上拾起炸彈,扔到大街上。我幾乎不能相信我的眼睛。」
炸彈爆炸時,8人受傷,包括大公的副官。警察逮捕了一個叫加布里諾維克斯的年輕人。他們說他是一個在黑塞哥維亞當排字工人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據說他也沒有懊悔之意。
在第一次事件後,隊伍繼續前往市政大廳,大公庄那裡氣憤地宣布:「諸位先生,真是令人不能容忍。我們來到薩拉熱窩訪問卻有人向我們投炸彈。」開始,大廳中的群眾不明白大公在談些什麼,後來,當他們得知有一個人試圖用炸彈殺害他時。很多人歡呼起來。
有人告誡弗剛西茨-斐迪南德不要到波斯維亞去,但是他沒有理睬。一位塞爾維亞部長說巴爾干半島對奧匈帝國很有反感。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皇室家族中大公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傾向於在這緊張地區做些讓步。他曾希望給予斯拉夫人更多的自主權,甚至可能在巴爾干半島創立第三個君主國。
整個歐洲似乎對這些暗殺活動有一種不祥的反應。從羅馬教廷發來的報道說,庇護教皇重病在身,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正在祈禱。他昏厥過去並不得不由他人護送他回房間。威廉二世中斷了在波羅的海的一次賽馬,匆忙回到柏林。弗朗茲-約瑟夫皇帝病倒了,他悅,「可怕,太可怕了,我悲傷極了。」在倫敦,每日新聞寫道:「這次暗殺對歐洲來說像一次雷鳴。」倫敦泰晤士報說它使世界的良心在發抖。
這次暗殺事件點燃了巴爾干半島這個火葯桶,由此引發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② 一戰中義大利是否參戰
一戰中,義大利參戰了。
一戰開始前,義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同盟國」的名稱就是源於他們簽署的「三國同盟」。當德國決定發動戰爭時,並沒對義大利抱什麼希望,但還是征詢了義大利的態度,義大利的答復是他將保持中立,以軍事實力保衛自己不受侵犯。
義大利位於奧匈帝國南部,隨著戰爭的進程,奧匈帝國屢戰屢敗,德國意識到假如這個時候義大利再從背後捅一刀,奧匈帝國必定崩潰,於是便勸說奧匈帝國在和義大利的領土爭端上讓步。但牆頭草義大利在緊張的談判過程中耍起兩面三刀的伎倆,悄悄和協約國眉來眼去。
義大利的小算盤是:與其費盡口舌一寸一寸地向奧匈帝國討要土地,不如趕在奧匈帝國在被戰爭打垮之前,乘機幫協約國一把,以便日後光明正大的參與對它的瓜分。
1915年4月在得到大量領土瓜分的許諾過後,義大利秘密簽署倫敦條約加入協約國一方,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1916年8月28日,確認不會受到報復後,義大利對德宣戰。
義大利軍隊在兩次大戰中都是最浪漫的一隻軍隊,說直白點,就是最無能,無能到不但打不贏仗,還要成為友軍的累贅。
(2)一戰中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幹了什麼擴展閱讀
1915年,義大利集結了90萬軍隊,1700門左右的火炮,對奧匈帝國發起進攻。不過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一直對義大利抱有戒心。
在一戰還未爆發時,就在邊界地區也就是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及東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爾索高地,托爾明諾和戈里齊亞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陣地。這拯救了奧匈帝國,但對於義大利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的後果。
由於地形的原因義大利軍隊只能圍繞著伊松佐河及阿爾卑斯山展開進攻。盡管奧匈帝國只能在這條防線上部署10萬左右的軍隊,但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是有一戰的能力。而在阿爾卑斯地區,奧匈帝國最為精銳的山地部隊阿爾卑斯軍負責守衛。這支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居高臨下,占據優勢。
義大利面臨極其嚴峻的形勢,那就是如果不攻佔阿爾卑斯山,伊松佐河無法渡過。不渡河,阿爾卑斯山無法攻佔。在這兩難的局面下,義大利軍隊只能硬著頭皮和奧匈軍隊打一場艱苦的攻防戰。
為此義大利集結了大量的軍隊,但義大利的動員體系有一點小問題。在義大利正式發動進攻時,奧匈帝國方面已經有20個師的部隊集結在戰線上,嚴陣以待。
面對五個歐洲戰場上的主要參戰國中最弱的奧匈軍隊,義大利以數倍的兵力輪番發起進攻,但在面對擁有極佳防守優勢的防線面前,義大利損失慘重。在長達2年多的進攻里,義大利發起了11次戰役,傷亡高達100多萬人。
面對如此傷亡慘重的局面,雖然義大利軍隊士氣低落,但在面對奧匈軍隊的進攻時仍然給予其造成了重大傷亡。這迫使奧匈軍隊無力單獨對義大利展開攻擊,並由進攻轉為防禦。
而在1917年,隨著俄國革命爆發,東線戰場的德、奧軍隊得以將部分軍事力量調往義大利方向。隨著德軍部隊的到來,同盟國決定對義大利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攻擊。
這次戰役,義大利損失了32萬人,2500門火炮,並從伊松佐河撤退100公里。而德奧軍隊損失不過2萬餘人,奪回了在伊松佐河戰役中丟失的奧匈帝國領土。而在之後的卡波雷托戰役中,如果德奧軍隊有足夠的力量運輸兵力和物資,義大利恐怕等不到援軍到來就將投降並退出戰爭。
③ 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表現怎麼樣
怎麼說呢,一戰中奧匈帝國有大勝仗,也有慘敗,比如在俄羅斯名將阿克列賽·勃魯西洛夫發動的勃魯西洛夫攻勢中,奧匈被打得大敗,軍隊幾近損失150萬人,還使德國不得不把在凡爾賽的軍隊調往東線,但之後於1917發生的奧與意的卡波雷托戰役中,奧元帥弗朗茲·康拉德·馮·赫岑多夫率領的奧軍和德國聯軍將義大利軍隊打得潰不成軍,使義大利政府即將崩潰並想要投降(義大利的戰鬥力,你懂得),最後在英法聯軍的幫助下才使對方撤退,所以說我認為奧匈在一戰中表現還算中肯,但真心沒幫德國太多忙。
④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不是打醬油的
與其說是打醬油的,不如說是來坑德國的,這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參戰,可不是來打醬油的,但是戰鬥力嘛,呵呵了
奧匈在一戰之前也算個准強國,侵華八國聯軍中就有它。維也納的軍火廠出產的步槍和火炮質量還不錯,能滿足自己軍隊的裝備。但他的政體不穩,比俄國更脆弱,是個拼湊的帝國,其實是奧地利和匈牙利聯合體,推選奧地利皇帝出任國家元首,但奧匈各自有自己的議會,稅收系統。奧地利是德意志人,匈牙利是斯拉夫人,根本不是一個民族,之間互相防範,很難整合,軍隊戰鬥力很低。奧匈在面對俄國的前線就盡量不用匈牙利人,匈牙利人都布置在南線對付義大利人。奧地利人布置在北線,對付沙俄。
奧匈此時是個僵化的君主國,保守落後,國力又不行,開戰時勉強拼湊了130萬大軍,還要分布在三個方面作戰,西線對意,南線對付塞爾維亞,造成了北線對俄兵力嚴重不足,大約只有50萬人對俄作戰,面對300萬俄羅斯軍隊,基本無力對抗,只能拚命的拉攏德國,德國不得不出兵支持奧匈,這間接造成了德國在1914年運動戰和凡爾登戰役的失敗。奧匈在面對義大利跟塞爾維亞時還打過幾個勝仗,但在面對歐洲一流強國時幾乎毫無抵抗力,在北線被俄國狂虐,無奈國力不及。
義大利就更別提了,專業坑德國,開戰不久就變卦,戰鬥力大家都知道,這方面的段子好多啊
⑤ 當時的奧匈帝國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解體
奧匈帝國經歷了一戰之後經濟停止,開放政策取消,人們對帝國喪失了信心。造成一些民族主義極端者獲得了許多的支持者,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眾多民族聯合在一起了。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區宣布獨立。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終止。
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卻沒有統一文化。每個地區語言,文字,習俗不通,對國家沒有認同感鬧獨立是必然的,導致了奧匈帝國的瓦解。奧匈帝國解體後分裂為多個國家,其領土上新成立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四個國家。同時其它部分領土被義大利、羅馬尼亞和波蘭等佔領。
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要和義大利和奧匈帝國聯盟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79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簽署了「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後來,由於義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
⑦ 奧匈帝國在一戰中有什麼用
1918年夏,戰事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雖然到目前為止奧匈帝國內的少數民族領導人一直對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時他們不得不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當協約國的勝利顯而易見時,對他們來說也是脫離舊的帝國的時刻,接受協約國所宣揚的民族主義是必走的路了。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眾多民族聯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員也對帝國喪失了信心:經濟發展停止,許多戰前在奧地利部分引入的開放政策被取消,這使社會主義者非常氣憤。在這些條件下極端民族主義者獲得了許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區宣布獨立。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
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布獨立,匈牙利其次。特蘭西瓦尼亞大多數地區加入羅馬尼亞,其中還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數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組成了後來的南斯拉夫王國。
戰後戰勝國承認這些新的邊界,大大地改變了當地的政治地圖。一系列條約保障這些邊界的合法性。
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共和國,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驅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但1919年羅馬尼亞入侵後保皇勢力又開始抬頭。1920年匈牙利恢復為一個匈牙利王國,但沒有國王。奧匈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卡爾一世企圖占據這個王位沒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屬馬德拉群島,後來在那裡逝世。霍爾西成為執政者。
⑧ 一戰時期的主要參與國都幹了什麼
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為主的國家聯盟,它還包括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它與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一戰中後期,美國、日本、中國北洋軍閥政府等一些國家也先後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⑨ 一戰時期義大利和同盟國進行了哪幾次會戰
整個一戰期間,有意軍參加的主要戰役共有16場,分列如下:
11次伊松佐河會戰(義大利VS奧匈帝國);
第五次和第六次伊松佐河會戰之間發生的阿夏戈戰役,奧匈帝國的進攻被意軍遏制;
Ortigara山戰役,意軍慘勝;
卡波雷托戰役(義大利VS德奧聯軍),意軍慘敗,此戰之後卡多爾納元帥被換下,由名將卡爾蒙德.迪亞茲和巴戈多里奧將軍接替;
皮亞韋河戰役(義大利VS德奧聯軍),意軍勝利;
維托里奧.維內托戰役(義大利VS奧匈帝國),意軍勝利。
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是如何從德國盟友變成敵人的
追求利益所在和脆弱的聯盟導致義大利倒戈。
歐洲大陸一直是以混亂著稱,今天跟他關系好一點,明天就跟她關系好一點。義大利所在的同盟國本來是沒有他的位置的,這位置本來是沙皇俄國坐著的,不過奧斯曼帝國和沙俄百年戰爭還未了結,德國卻不識局面,非要拉上二人組成一個「三星同盟」,結果後來沙俄插足巴爾乾地區,搞得不歡而散。
而一戰發生後,義大利基本上是處於觀望的狀態,只有這樣,義大利才可以引起同盟國與協約國的注意。果真!雙方都允諾戰後給予義大利豐厚的回報,不過奧匈帝國這邊小氣了點,不知變通,而英法方面就顯得聰明的多,反正先給義大利一支空頭支票,先打贏了再說。
所以義大利倒戈不是一點兩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