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學良要實現哪兩個奇跡張學良為什麼抗戰時沒有戒毒成功,而在歐洲戒毒你從這件事收到了怎樣的啟發
張學良要實現兩個奇跡:
1、國共合作一致抗日,通過西安事變促使蔣介石抗戰;
2、成功戒毒,在歐洲戒毒按照張的回憶,當時被綁在床上一個月,不管怎麼叫,都沒人給他注射。張在葯物幫助下熬過了生理依賴期,這很不容易。
在作戰期間沒有戒毒成功是由於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治療。主政東北之後,張學良發布了禁止軍人吸食鴉片的禁令。有人向他推薦了一種「對戒除鴉片煙癮有特效」的日本進口的注射葯。出於戒毒心切,也是「病急亂投醫」,他吩咐醫生立即采購,然後逐日注射。
這種所謂「去癮止痛」的葯物只能收效於一時,而因內含海洛因,注射日久,便會產生習慣性依賴。一段時間過後,他放下了煙槍,卻再也離不開嗎啡針了。啟發:要想去掉一個壞習慣,不僅需要方法正確,不能飲鴆止渴,還需要堅定的毅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1)張學良為什麼要去義大利擴展閱讀
張學良功績是:
1、東北易幟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將軍不顧日本帝國主義的威脅和壓迫,毅然宣布東北易幟(將的換成國民政府的),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
這樣,南京國民政府就在形式上完成了對全中國的統一。張學良將軍的行為使中國免以戰亂和分裂,對中國及中國人民來說是一件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事情。
2、中東路事件
1929年7月,時任國民政府委員、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司令長官的張學良將軍強制收回被蘇聯強佔多年的中東路鐵路部分管理權,由此引發"中東路事件"。雖然中國軍隊最終慘敗於蘇聯軍隊,但張學良將軍的愛國義舉仍然獲得了南京國民政府及全國人民的贊譽。
因為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政府第一次向帝國主義主動收回喪失的國家主權。戰後,張學良將軍獲得了南京國民政府頒發的第1號青天白日勛章,以表彰其在"中東路事件"中所表現出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B. 張學良將軍1933年在歐洲的資料,照片
1933年3月12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何應欽稱:「漢兄離平時,代委員長職務准交敬之兄接代,以免職務中斷也。」張遵電正式將國民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職務交給何應欽。是日,偕夫人於鳳至及趙一荻、端納等從北平清河機場離平,當天下午抵達上海。出國前張學良決心戒毒,閉門謝客。並且撰戒毒條幅「陋習好改志為鑒,頑症難治心作醫。」
4月11日,由上海偕眷屬乘義大利郵輪起程出國。
4月上旬,致書東北軍將領及東北名流,勉勵他們要親如手足,患難與共,准備收復東北為最大責任。「武要保存東北軍實力,文要發展東北大學。」
5月4日,到達義大利布林迪西巷。當晚乘特別快車到達羅馬,投宿於「古蘭特」賓館。
5月8日,張學良得知馬佔山、李杜、蘇炳文由蘇經歐洲回國,便邀其到羅馬會晤。馬、李、蘇於是日抵羅馬謁張。
張贊揚馬等奮力抗日之精神,鼓勵他們回國後不忘國恥,繼續抗日斗爭。
5月12日,自義大利致書王樹翰稱:「現雖寄身海外,但有三事尚不敢忘:一曰國難,二曰家患,三曰家仇。」並附寄張在羅馬拍攝的照片一張。
5月26日,由羅馬致電萬福麟,勸告東北軍各將領,宜一致團結,服從蔣介石指揮,堅決抗日。
6月上旬,在羅馬期間,專心研究法西斯黨運動及組織,曾與意皇及首相墨索里尼晤談數次。還多次訪問意空軍司令部,考察其航空事業。
6月20日前後,張學良由羅馬經巴黎去倫敦。又飛回羅馬。
7月1日,東北軍將領電請張學良回國,張於是日復電稱:最近有令張學良回國之風說,但目下余正視察歐洲各地,至少3個月內,絕不能回國。
7月11日,在羅馬會見出席國際經濟會議後回國途中的中國代表宋子文,交換對國內局勢意見。
7月14日,出席墨索里尼歡迎宋子文的宴會。
7月22日,張學良從義大利米蘭飛抵巴黎,法國總理達拉迪派代表歡迎。顧維鈞亦到機場歡迎。並在巴黎會晤法國航空部長柯特,參觀法國航空事業。
7月30日,攜家屬再次飛抵倫敦,次日赴金斯頓奧克爾飛機製造所參觀,還參觀了當地的軍需品製造工廠。
8月10日,赴朴茨茅斯參觀朴茨斯造船廠。海軍司令在官舍設宴款待。張還在航空母艦上詳細參觀海軍每周之操演,至晚始返倫敦。
8月下旬,在倫敦對路透社記者談話:此行頗有利,現時余重得較離中國時增重28磅,且身體較前健壯。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請張統率東北軍移駐新疆。張回電稱:移駐新疆,雖無異議,但需查後再作答,於是張電羅文干赴新疆實地考察。此計劃後因汪精衛、胡漢民等反對,加之此時張學良回國會對已見好轉之中日關系不利,故蔣又的拒絕回國。
9月10日,張學良赴德國柏林考察訪問。
9月下旬,張學良與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陳策赴德國德尼司登陸軍學校參觀,並檢閱該校學員。
10月1日,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謁見古斯達阿克五世皇帝,並出席阿德無殿下之午宴。
10月2號,考察「二福斯」兵工廠,「芬斯歐克」造約廠,同日飛倫敦。
10月14日,飛芬蘭訪問,訪問芬蘭後本擬訪問蘇聯,經聯系,因蘇不予接待而作罷。在結束對芬蘭訪問後,仍飛回倫敦。
11月28日,張學良在倫敦對新聞記者談話:余之歸國全因個人私事。原本擬訪問蘇俄後由西伯利亞歸國,現已終止此議,改經由法、意各國直達上海。
11月下旬,在「福建事變」發生後,有人勸告東北軍加入反蔣斗爭,而蔣介石又想調東北軍入閩「平亂」,於是東北軍將領致電張學良,報告閩變後的國內形勢,「務必立即返回」。
12月1日,張學良由倫敦飛巴黎。他對人說,余此次抵巴黎,只是經過,無訪問巴黎以外地方之計劃。
12月8日,謁見墨索里尼辭行。墨索里尼親自授予張學良意皇之大十字勛章。
12月9日,預定15日乘由威尼斯啟航之昆特帕爾特號輪船回國。並電告萬福麟等東北軍將領及在香港的胡漢民。15日偕秘書沈同祖及翻譯等起程回國。
12月23日,歡迎張學良委員會在上海成立。高紀毅、榮臻、富雙英等人24日經津赴滬。萬福麟、王以哲、王樹常等東北軍將領25日聚議於萬家,先謀東北軍之團結,向中央請願,請必命張學良為東北軍統帥。
C. 張學良為何去歐洲
鑒於熱河失守和張學良節制的湯玉麟臨陣脫逃,熱河屬於當時的東北四省之一。熱河失守,張學良只能寄人於籬下。張學良在巨大壓力下,遂在全國的報紙上作出檢討,並且宣布下野。
1933年4月11日,張學良、於鳳至、趙一荻和孩子們從上海出發,乘船前往義大利,開始了他們長達八個月的歐洲之旅。他在歐洲還贊助中國人參加了1936年的奧運會,還拜見了墨索里尼。張學良還想去蘇聯,蘇聯拒絕了他。主要理由是在日軍強占東三省的前提下,張學良訪問蘇聯可能帶來了很多蘇日之間的沖突。
當時的東北軍,於是都歸國民黨中央政府直接掌管了。可是東北軍終究是張家的部隊,蔣介石指揮得並不是十分順暢的。蔣介石不斷地想削弱東北軍的實力,於是就想把東北軍調到前線。這樣就才把張學良從國外請回來。
東北軍一直都是有家不能回,一直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事實上,國民政府從來沒有停止對東北軍各方面的削弱。首先就是裁兵裁餉。在戰爭年代,打仗可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錢,拉起一個隊伍也是一樣的。國民政府的做法很明顯,就是想不斷削弱地方的實力。
在他出國期間,他原先管轄的部隊在河北一帶。成為北平分委會代委員長,名義上管轄著東北軍。他在東北軍推行政訓制度,在東北軍普遍建立政訓處。各師或者各團均有政訓人員,均是非東北軍內部人員選派進來的。
並且,東北軍內部實行更加嚴格的考核制度。由軍分區組成的校閱會,對部隊的識字、教育等進行考核。同時也舉辦了各種形式的運動會。
王以哲在江西、南京等地接受了蔣介石的政教,然後在部隊中開始了為期一個星期的政教工作。王以哲講述了蔣介石在江西等圍剿紅軍等事情。
王以哲的六十七軍在北平一帶,何國柱的五十七軍在欒東,於學忠、萬福臨的東北軍在河北一帶。回國後,盡管張學良一直覺得很羞愧,但是東北軍的將領還是一直擁護張學良為領袖。
D. 918事變後張學良退居哪裡
奉蔣介石的命令將大部分東北軍撤退到關內,西北部,西安一帶。他擔任過剿匪司令,後來有出國。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中國東北的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
E. 2001年張學良逝世,臨終前選擇將遺產全部捐獻,而不是留給子女
2001年,101歲的張學良閉上雙眼,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的離去,帶走了一個時代,卻留下無數「回憶」。張學良「遺產」眾多,這其中包括於鳳至留給他的遺產、他本人的珍藏、財富,以及難以估算價值的 歷史 資料。
這些「遺產」該歸於何處,張學良的選擇令世人驚詫: 全部捐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1940年,43歲的於鳳至不幸患上乳腺癌,不得不離開張學良的幽禁之地,前往美國治病,陪在張學良身邊的獨剩趙一荻。
於鳳至的父親是富甲一方的大糧商於文斗,嫁到張學良後也過著殷實的生活。但來到異國他鄉,於鳳至的日子並不好過。
為了節省開支,於鳳至選擇在紐約郊區的一家機會醫院治病。可治病、孩子讀書、生活都需要錢,於鳳至陷入窘境。
她到英國倫敦找到張學良昔日朋友伊雅格,早在1933年張學良前往義大利考察軍事時,將一筆私人錢財交給伊雅格,讓他幫忙代管。張學良交待伊雅格,將來孩子讀書時,實在需要這筆錢就拿出來。
於鳳至經濟困難,伊雅格便將英國渣打銀行的支票,也就是本屬於張學良的錢款交到於鳳至的手中。
於鳳至用這筆錢買了房子,餘下的錢款她用來炒股。於鳳至清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筆錢早晚要花完的,在這異國他鄉,她必須要憑借自己的能力活下來,為了自己,為了孩子們,也為了給中華民族、中國婦女爭氣。
華爾街上的證券交易所人頭攢動,十分火熱,於鳳至推門走了進去,駐足凝望許久,又與和她年紀相仿的人交談許久,買了一些資料,回家細細研究。
面對變幻莫測的股市,於鳳至冷靜睿智、下手果斷,很快就賺了第一筆金。不過,她並未在股市裡多做停留,而是將目光瞄準剛剛興起的房地產。
她一邊學習英語,一邊去房地產中介公司與客戶交流,充實忙碌的生活甚至讓她忘記了患病帶來的痛苦。
她慢慢積累了財富,在好萊塢的山頂買了兩棟別墅,按照張學良喜歡的房子風格裝修好。於鳳至想著,這兩棟房子一棟給自己,一棟給張學良,他日張學良恢復自由,她要將張學良、趙一荻接過來共同生活。
當於鳳至心懷盼頭,一心賺錢的時候,中國人民迎來了解放,但張學良卻沒有迎來自由。她就奔走相告,控告蔣介石的陰謀,呼籲還給張學良的自由。
於鳳至沒有等待張學良釋放,等來的是她不得不與張學良離婚的消息。盡管於鳳至萬分不舍,還是選擇答應了與張學良離婚。
1964年,張學良於鳳至離婚,同年,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一荻結婚,趙一荻這才真正意義上成為張學良的妻子。
彼時,在於鳳至的心中,她依然覺得張學良是她心中的好丈夫,她決心,好好照料身體,等著張學良自由的那天。於鳳至時常對孩子們說:
她好好經營事業,每天鍛煉,保持好的心情,在與癌症抗爭的情況下,於鳳至活到了93歲。
1990年3月,於鳳至突發重症,她已經不能說話了,可眼神卻一直盯著牆上的照片,那是她和張學良的合照,這時她的心中依舊牽掛著張學良。
孩子們圍繞在她的身邊,於鳳至就這樣靜靜地閉上雙眼,結束了她坎坷的一生。
多年來在美國打拚的財富,於鳳至全都留給了思念半生的愛人張學良。她甚至在自己的墓旁留了墓地,希望能與張學良合葬。
當張學良得知於鳳至逝世的消息,整個人驚詫不已,一言未發,眼淚卻一滴一滴地往下掉,喃喃自語:「她怎麼會先我而去了呢。」
一旁的趙一荻捂著臉,喊著「大姐,大姐」,當夜幕降臨,兩個人滿是悲傷地坐在屋子裡,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
就在於鳳至逝世的這一年,張學良、趙一荻等來了一個好消息: 全面恢復人身自由。
他心上有許多牽掛不已的親人,以前都是趙一荻去美國看孩子們,如今張學良也想去美國看看。
終於在1991年,張學良、趙一荻一同前往美國探親,三個月後再返回台灣,重新回歸他們寧靜、平淡的日子。
很多研究機構、或者教會都想邀請張學良口述 歷史 ,但張學良鮮少見他們,只是與貝夫人蔣士雲、還有老朋友呂正操見過幾面,以及在貝夫人的介紹下,見了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中國 歷史 、文化的研究生,與他們淺談了一些 歷史 記憶。
1993年,張學良、趙一荻再次前往美國探親,此後又來到夏威夷,張學良、趙一荻年紀大了,風景宜人的夏威夷實在適合他們休養。
起初,他們在夏威夷住在生活在這里的弟弟張學森家中,後來擔心給弟弟添麻煩,張學良就租下了一套住房,房子靠近海邊,他與趙一荻都很喜歡,此後,他們在這里生活了許久。
幾十年來,張學良收藏了不少字畫,在夏威夷居住之後,張學良還委託美國的拍賣行,幫忙拍賣他收場的字畫,七百餘件藏品曲全都拍賣出,成交額超億元。
年邁的張學良與趙一荻到夏威夷生活,安度晚年,他喜歡打麻將、唱京劇、說笑話,鄰居們也只覺得他是個生活簡單的老人,對他的過去一無所知。
2000年,張學良迎來生活上的一大變化,因為陪伴他多年的趙一荻因病逝世。 早前趙一荻就查出了疾病,盡管張學良對這件事做了心理准備,但當醫生宣布趙一荻死亡時,張學良依舊沒能承受這個巨大的打擊。
他靜靜握著趙一荻逐漸冰涼的手,整整一個小時都沒有松開。趙一荻的追悼會上,張學良輪椅,久久凝望,情緒突然爆發之際,他朝著趙一荻的遺體大喊了一聲,沒有人聽清他喊了什麼,卻能感受到他在告別。
被推出殯儀館時,張學良准備上車,突然人群中沖出一個壯年男子,跑到坐在輪椅上的張學良面前,那男子挺直腰桿,向張學良敬軍禮。
剎那間,張學良老人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於鳳至、趙一荻都離他而去,此刻留在他心裡的,是無盡的思念,還有那些留給後人評說的 歷史 記憶。
他時常一個人坐在家裡的陽台前,發呆的望著天空,幾乎人人都能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孤獨的孤獨。
有時候張學良甚至會忘記趙一荻已經離開他的事實,當旁人詢問詢問他是否要去做禮拜時,張學良會脫口而出:「問我太太去。」
可是趙一荻再也不會出現了。
在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史料圖書館里,張學良出資設立了一個書齋,起名為「毅荻書齋」,顧名思義,是由張學良的號「毅庵」、趙一荻名字中的「荻"一同組成,可見趙一荻對於張學良的重要性。
前文我們提到,張學良第一次赴美國探親時,面見了幾位哥倫比亞的研究生,那時趙一荻還在世,張學良趙一荻多次接受采訪,講述他們經歷過的故事。
哥倫比亞大學是世界著名的「口述 歷史 」創始地,曾經對李宗仁、陳立夫、顧維鈞等人都進行過 歷史 采訪。
或許張學良也覺得自己該為後世留下什麼,他竟然接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采訪,這讓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張之炳十分意外,也很高興。
張學良只提出了一個條件: 那就是所有的資料,要在2002年後才能公布。
據資料分析,張學良如此選擇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第一,自己年事已高,好友張群活了102歲,他思索著自己余後的生命,選擇在2002年,那時他已經長命百歲。
第二,事關張學良的過往,必然要提及蔣介石,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尚且在世,他不希望這些往事對宋美齡產生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方面自然同意了張學良的要求,漫漫 歷史 長河,有多少東西要細細講述,所以從1991年開始,張之炳教授時常采訪張學良,這條采訪的「戰線」長達五年。
大約在1996年的時候,這項「口述 歷史 」才基本完成。
也就是在同年,張學良將自己一生所珍藏的文獻手稿,都贈給哥倫比亞圖書館。這些資料包括張學良珍藏的善本圖書、以及研讀書籍時的手記。
為了保存好這些資料,張學良自己出資建了那個「毅荻書齋」,書齋設計為八卦形,裡面放置著張學良東北老家、西安事變、幽禁歲月等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
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專門來到哥倫比亞大學查閱資料,大學是十分歡迎的,連張學良本人也樂於接受。
張學良的晚年在回憶與孤獨中度過,到2001年,101歲的張學良身體不適,患上肺炎被送進醫院,此後一直在醫院治療,兒子張閭琳、女兒張閭瑛等親人都守候身旁。
10月23日,張學良的公祭活動在博思威克殯儀館舉行。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很多,有多年未見的老友,也有當地的百姓,還有許多外國友人,人們自覺排隊進入正門。
呂振超、宋美齡等老友們都送來花圈,在眾人的悲戚中,送別了張學良最後一程。
雖然於鳳至、趙一荻逝世前都被張學良留了墓地,但張學良終選擇了與陪伴了幾十年的趙一荻相伴長眠。
值得一提的是,當張學良逝世的消息傳來,楊虎城的孫子哀婉嘆息: 「那一個時代結束了,完全結束了,毛、蔣、周、張,俱往矣!」
人們每每提及西安事變時,總會提起張學良、楊虎城。他們毅然兵諫,改變了之後的 歷史 。只可惜,楊虎城早逝,張學良被幽禁多年,二人的一生都讓人頗為惋惜。
毛主席、周恩來、蔣介石、張學良, 歷史 永遠不會遺忘名字,誠如楊虎城之孫所言,「俱往矣」。但後人決不會忘記那些波瀾壯闊的 歷史 !
張學良逝世後,留給了很多「財富」,這其中包括於鳳至留給他的遺產、多年來他的珍藏、拍賣所得、以及無法估量價值的 歷史 資料。
一時之間,輿論嘩然。世界上眾人紛紛,有人理解他,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畢竟在大家的預想中,有三種可能,一種是給子女,一種是給故鄉,一種是給台灣。
偏偏,張學良哪一種都沒有選擇。我們淺析一下:
何以不留給子女?
在之前的采訪中,張學良就曾提及,他不打算將自己的財產留給孩子們。他的兒女大多都是在美國長大,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對於故鄉的 歷史 、文化了解甚少。
而他的財產中大多東西都富有 歷史 價值,孩子們能否保護好他的藏品也尚未可知,更何況,這也給過著安寧生活的孩子們增添一些負擔。
還有一點,張學良也清楚自己是一個爭議性很大的人,一方面他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一方面卻又身背「不抵抗將軍」的名號,一旦那些 歷史 資料交給孩子們,他們被捲入輿論中心,這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
何以不留給故鄉?
我們都知道,張學良晚年時常表達對故鄉的懷念。1990年,他為東北大學校友會刊題詞;1993年,張學良見到東北老鄉、小品演員黃宏,傾訴思鄉之情:「我非常想念咱們東北的老少爺們。」
張學良的兒子張閭琳曾返回家鄉,拜謁大帥府,參觀九一八事變紀念館,並將回到故土的所見所聞所感分享給父親,張學良內心十分激動。
要說他不思念故鄉,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直至去世,他都沒能回到故鄉。
對於故鄉,他有著別樣的 情感 ,一方面是思念,一方面又滿是愧疚。再加上這么多年過去了,故鄉舊識又當如何,他也無法預料。
退一步講,即使他打算將「財產」給故鄉,又該交到什麼人的手裡?綜合各種因素,他沒有將「遺產」留給故鄉也算是情有可原。
何以沒留給台灣?
眾所周知,張學良在台灣生活了很多年,這里幾乎有他半生的回憶,可這些回憶大多是不快樂的。
他被幽禁,失去自由,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又有著多年恩怨,提起這個他和趙一荻生活多年的地方,張學良身心俱疲。
那些關於蔣介石的資料,他該如何留在這個地方?
在張學良晚年的生命里,與哥倫比亞大學有著深刻的交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連續幾年的時間里,張學良與張之炳教授深切交談,甚至還同意他們攜帶攝影器材。
而且,在張學良未逝世前,他與哥倫比亞大學就有個「2002年才公布資料」的約定。
哥倫比亞大學里已經有他出資建設的「毅荻書齋」,這是為存放關於他的資料而設,可以說,這里已經算是關於他的 歷史 資料的「收集站」了。
按照他的遺願,他所有的「遺產」就會歸於此處,哥倫比亞大學對於我國傳統文化、 歷史 的研究又十分細致,對張學良而言,大概交到他們手裡,是放心又客觀的。
或許這也為後人創造了一種方便,關於張學良的資料不必四散各地,人們對他的過往、他的選擇、他的一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他的人生絕唱已經拉上帷幕,而那些迷霧重重的 歷史 也逐漸被廓清......
F. 張學良的義大利女友
張學良晚年口述:張學良1933年5-12月間,曾暫住義大利,與義大利元首墨索里尼的長女艾達·墨索里尼(Edda Mussolini)及其丈夫齊亞諾(Gian Galeazzo Ciano)交往密切。在晚年接受訪談時,張學良多次談到艾達,說她愛上了自己,對自己傾倒,兩人差點發生了性關系。張學良說:「我跟齊亞諾的太太,墨索里尼小姐非常好。……我臨走那天啊,她(艾達·墨索里尼)自己安排,那天也很奇怪,我就知道她安排什麼事。她跟我講,她說:『我今天請你吃飯,在一個山裡的小飯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我們走到半途的時候,法西斯黨的一個憲兵把她的車攔住了,告訴她什麼話,她也沒告訴我。她就說,『咱們回去吧。』那麼她就回去了。後來我知道,她父親被炸了,有個人扔個炸彈,所以她回來為這個事情回來的。我再跟你說,我臨走那天呢,我到現在還念她這件事情,我臨走我到她家裡看她,我說我要走了,我要回國。她把自己身上帶的鏈子拿下來給我,她讓我趕快走。我心裡想,她丈夫要回來或是怎麼的,我後來回頭一看,她哭了。她不讓我看她哭。從那以後就不見她了。」「……我說我迷信。我幸虧沒有和她(搞)上。和她搞上的三個男人都死了,都被槍斃了。陳公博跟她也有一腿。我要使跟她搞上了也得給槍斃了。我從義大利臨走的時候跟她告別去,她把她小時候出生的時候她媽媽送給她的項鏈給我了。項鏈上刻有她的名字。我當時是在她自個人家。她丈夫也在家。她給我項鏈的時候還怕她丈夫看見。我離開她家的時候回頭一看,她還在那兒招手呢。所以我很想念她。」(這兩段口述,是張之宇、張之丙姐妹對張學良的兩次不同日期的訪談)
真相是:墨索里尼的長女,只是在為商業目的對張學良進行公關
日本間諜向本國政府報告:齊亞諾夫婦刻意熱情接近張學良,有很現實的商業目的
那實際上呢,所謂的艾達·墨索里尼愛上了張學良,不過是張學良一廂情願的幻想。1932年,艾達·墨索里尼的丈夫齊亞諾,被任命為義大利駐華臨時特使及全權公使。齊亞諾在華的主要職責有二:1、確保中國向義大利企業界,尤其是軍工企業界大量訂貨;2、促使南京政府僱用義大利的軍事專家和政治顧問。為達成這兩大目標,齊亞諾積極活躍於中國軍政界,艾達也成了著名的交際花。時任北平綏靖公署主任的張學良,正是齊亞諾夫婦的重點「攻關對象」。有傳聞稱,艾達曾請求張與她一起坐飛機遨遊北平;張為了博美人一笑,購買了三駕義大利飛機。這個傳聞應該不假。事實上,齊亞諾夫婦當時在攻關整個國民政府,在他們的運作下,還以墨索里尼的名義,送了一駕飛機給蔣介石夫婦。
1933年3月,因熱河之役東北軍不抵抗,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張學良引咎下野,赴歐洲考察。雖然下野,但張的勢力仍在。適逢齊亞諾夫婦卸任歸國,遂被邀請前往義大利暫住。張後來對中共地下黨劉鼎講:在歐洲的大半年裡,想去蘇聯,蔣介石不讓;去德國,希特勒對他很冷淡;「只有墨索里尼的女婿齊亞諾對他熱情」。至於熱情的理由,全程跟蹤、監視張的行動的日本間諜有準確的判斷。日本駐上海總領館在給外務省的密電中說道:
「齊亞諾義大利公使夫婦與學良夫婦結成了特別親密的關系,其目的為利用這次張學良旅歐的機會向他推銷Fiat公司製造的汽車、飛機等。……(齊亞諾)還勸說其岳父墨索里尼,對學良……給於特別保護。
外務省的另一份報告也認為:「關於張學良特意選擇去義大利的理由,據18日『奇亞塞拉』(即齊亞諾,筆者注)與館員的談話,『奇亞』完全是商業上的兜售者,到任後成為意國公司的代言人,積極擴大對中國貿易。該公使夫婦更與學良夫婦建立了親密關系,最近曾有過將『菲亞特』(Fiat)公司產的汽車、飛機等售給學良的交易,乘學良此次赴歐的機會,斡旋給張提供別墅和意國船隻,以提高自己的聲譽。」
也就是說,齊亞諾夫婦刻意熱情接近張學良,有很現實的商業目的。根本不是張學良想的艾達·墨索里尼愛上了他,
G. 張學良為什麼葬在夏威夷
因為張學良晚年在夏威夷居住,並且在在夏威夷的檀香山去世,所以葬在了夏威夷。
張學良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
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7)張學良為什麼要去義大利擴展閱讀:
張學良與楊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1941年5月張學良轉囚貴陽市麒麟洞。
由於和市區距離很近,不久很多貴州人都知道張學良關在麒麟洞,於是在1942年2月把張移往貴州省開陽縣劉育鄉囚禁。
1944年春天再移貴州息烽縣陽郎壩,冬天再到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1946年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
不久之後,張學良被押往重慶歌樂山戴公館。1946年10月被送到台灣。1947年移住井上溫泉。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灣。1961年秋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
張學良在台灣三地都過著軟禁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於鳳至,生三子一女,後有情婦趙四小姐。他後期信奉基督教,這是他早年讀教會學校的早期信仰,1964年受洗。
依照一夫一妻規則,蔣中正令張與於鳳至離婚,和趙四小姐結婚。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李登輝執政後,1990年起,張學良全面恢復人身自由,之後到美國探訪。
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在那裡長居,直到逝世。
H. 我就不明白了,張少帥為什麼不抵抗
張學良早年是一個惡少,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殺害了力主的名將楊宇霆。兩人固然積怨甚深,但直接原因是楊宇霆為了抵抗關東軍,從捷克進口了3萬條新式,而張就認為這是他想。楊宇霆作為日本關東軍最忌憚的人物,張學良卻以私利將其殺害,為日本侵略東北奠定了基礎。
之後在9.18事變中,張為了保存部隊實力,不發一彈全軍逃跑,逃跑時居然不忘和相好們一一話別,被時人譏諷為「嬌妾重於愛國」。現在官方為了美化他,而篡改歷史,說是蔣下令不抵抗的。但事實是,國民從未下令張不抵抗,張學良作為東北實權人物,是否抵抗在於他自己。10萬東北軍面對1萬多日軍逃跑,主要原因是張學良出於保存部隊的私心。東北領土淪喪,萬父老淪為亡國奴,責任在於張。
之後張學良因為自己部隊與紅軍作戰吃虧很大,為了保存部隊實力,才發動了「西安事變」,不過是一個最漂亮的借口。事實上,大部分了解內情的東北軍將士並不贊同張學良。在事變中親自捉蔣的張學良警衛隊長孫銘九不久又發動第二次「西安事變」,槍殺了與蔣系密切的王以哲軍長,引起東北軍將領的公憤,他們紛紛宣布忠於南京,東北軍作為地方軍閥集團的歷史從此結束。孫銘九後來逃到日本人那裡,官至偽山東保安司令,是個大漢奸。
事後張學良在查閱了蔣公日記後,發現蔣公有完整的計劃,而張學良則破壞了國民的計劃,使戰爭提前全面爆發,准備不足的國民非常被動,在付出百萬戰士的生命後,仍然丟失了大片領土。晚年張學良表示對此十分後悔。
張學良發動的「西安事變」,客觀上使得國民和日本人火拚,為我黨奪取天下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我們為了報答他,稱他為民族英雄,並說放棄東北是下的不抵抗命令。即使是那個做了山東偽軍司令的大漢奸孫銘九,因為親自捉蔣,49年以後被封為政協委員,得到善終。
不過張學良本人並沒有領這個情,晚年張學良幡然悔悟,對早年生涯多作檢討。他親口證明不抵抗放棄東北是自己的命令,蔣公從未下令不抵抗。也對發動西安事變非常後悔,正是這種良心發現,使得他在移居美國後一次次拒絕大陸的邀請,因為他回來,又要被大肆吹捧成「民族英雄」,又要被用來作為道具,而張的良心使得他不願意接受。
盡管張學良早年經歷令人不齒,在歷史上的作用以負面居多,但晚年的一念之善和悔過,終將使其在歷史上得到應有的尊重
I. 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失去了滿洲,熱河使國人義憤填膺這句話是否正確
張學良「不抵抗」之罵名的來龍去脈
1931年9月日軍染指東北之時,張學良接到蔣介石的密電,執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大片國土落入敵手。僅過數月,東北就完全被日軍佔領。張學良因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被國人譏諷為"不抵抗將軍"。
不久,日寇又把侵略矛頭指向了熱河、北京、天津,企圖吞占華北。日軍的無恥行徑激起了張學良的愛國之情,他決定奮力抵抗,同時洗刷自己和東北軍不抵抗的恥辱。1933年元旦,日軍進攻山海關,張學良命令東北軍奮起還擊,就此掀開長城抗戰內幕。
山海關淪陷之後,日軍繼續向熱河進攻,張學良立即將長城以內的東北軍調進熱河布防,並電請中央支援。南京方面隨後派出軍隊北上,一同北上的還有二十多位軍政大員和軍事專家。
但最後敵我雙方實力懸殊,難以挽回全局的失敗,熱河數日之內也落入敵手。熱河失陷,造成全國輿論一片嘩然。社會各界一致聲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並且要求撤換張學良,張學良再一次被推向風口浪尖,蒙受恥辱。
此時正在南昌醉心於剿共的蔣介石即刻北上,並電邀張學良在保定會面,說是有重要問題相商。張學良接到電報後以為蔣介石是要與他討論全面抗日的問題,極為興奮,連夜大擺宴席,招待東北軍將校軍官。
張學良難掩激動地說道:"今晚設宴,雖備有名酒,但是,大家不能喝,我們要效法岳飛痛飲黃龍的壯舉。我將這些酒每人贈送你們兩瓶,請妥為保存,待我明日去保定請纓抗日,我一定親自率領東北精銳披甲上陣,與日寇作戰,進軍熱河,收復東北。用頭顱和鮮血,洗清我張學良的恥辱,也洗清我東北軍的恥辱,待那時,我們再用此酒與諸位痛飲於鴨綠江邊。"
誰知等到張學良與蔣介石在保定會面時,蔣介石所謂的要事讓張學良大失所望。蔣介石所談的不是反攻熱河,也不是全面抗日,而是"全國輿論沸騰,攻擊我們兩人。我(蔣介石)與你(張學良)同舟共命,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國憤怒,難免同遭滅頂"。
張學良聞後,與蔣介石據理力爭,陳述抗日之重要。但是,蔣介石卻顯得不耐煩,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張學良的內心十分悲痛,回到專列之後,失聲痛哭。當部下來勸慰他時,又倏爾仰天大笑,佯裝泰然自若地說道:"我是鬧著玩兒的,嚇唬你們呢。"隨後張學良告訴部下,蔣介石對日本還是以外交為主。
同時張學良說這讓他想起了一個笑話:有一個土財主,睜眼看著自己的老婆被土匪姦汙,卻還跪在一旁磕頭,事後土財主還為自己少磕了幾個頭佔了便宜而洋洋自得。最後張學良說道:"這個土財主最好當外交部長!"
張學良最後被迫交出了兵權,通電下野,和妻子及顧問等人奔赴義大利考察。不久之後,蔣介石、汪精衛授權何應欽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進一步地出賣了民族利益。
張學良在海外結識了義大利外相齊亞諾,齊亞諾是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的女婿。因此,張學良開始熱衷於法西斯專政,認為中國人民想要救國的話,就必須真誠信仰領袖並擁護領袖,轉而支持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回國以後被蔣介石任命為豫鄂皖三省剿匪副總司令。
J. 張學良為什麼在作戰期間沒有戒毒成功而在歐洲戒毒
在作戰期間沒有戒毒成功是由於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治療。
主政東北之後,張學良發布了禁止軍人吸食鴉片的禁令。有人向他推薦了一種「對戒除鴉片煙癮有特效」的日本進口的注射葯。出於戒毒心切,也是「病急亂投醫」,他吩咐醫生立即采購,然後逐日注射。
這種所謂「去癮止痛」的葯物只能收效於一時,而因內含海洛因,注射日久,便會產生習慣性依賴。一段時間過後,他放下了煙槍,卻再也離不開嗎啡針了。
結果,毒癮愈演愈烈,一天之內需要注射多次。甚至在前線指揮作戰時,也片刻不能離開,使得整個身心遭受到嚴重的損害。
而東北淪陷、熱河失守之後,蔣介石派人透露了讓他辭職下野的意願,張學良聽了,當即表示同意,說:「正好我要休息休息。」軍事上的失利,政治上的失意,心情自然痛苦至極,他覺得,到國外走走十分必要。
(10)張學良為什麼要去義大利擴展閱讀
張學良趁下野出國機會,戒除毒癮,迅速恢復健康,重振體魄和精神。
下野過後,宋子文就為他請來了德國的戒毒名醫米勒博士。經過全面檢查,認為張學良只是虛弱,並無其他疾病,可以放膽戒毒。
米勒博士採用了「以毒攻毒」的方法。先是輸入麻醉葯與其他葯物,使之沉沉入睡;待麻醉葯漸漸失去鎮痛效用,病人腸胃裡開始翻江倒海,胃壁痙攣,腹痛難忍,由此引起強烈嘔吐、腹瀉,每天多達數十次。
經過這一番折磨,再給少帥服葯。戒毒過程中,痛得撕心裂肺,萬箭穿心一般,但張學良怎樣折騰,米勒也不為所動。
由於張學良的手腳都被緊緊地綁在病床上,動彈不得,疼得實在熬不住了,他就用牙齒撕衣服,咬胳膊,衣服都被咬爛了。就這樣,一連七天七夜,經過一番死去活來,終於脫離了苦海,戒除了毒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