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為什麼離經叛道

義大利為什麼離經叛道

發布時間:2022-11-22 20:29:17

Ⅰ 義大利為什麼出局

義大利出局了 我也很難過 今年不再看世界盃了。沒意思了。
原因在我看來有如下:
一、 前鋒不夠犀利, 重要時刻掉鏈子
二 、義大利我們都知道是防守反擊的王者 ,但是防守反擊時需要優秀的後衛和前鋒的 , 卡納瓦羅老了 ,防不住求我們不說什麼 。 PEPE和德羅西這些人還是技術不太精, 尤其是昨天最後那個球 pepe面對的幾乎是空門一腳打飛 讓無數義大利球迷傷心。
三、 義大利主帥缺乏創造性, 以前的義大利是防守反擊的典型隊伍 ,現在的義大利明明沒有絕佳的進攻球員 ,還不改變戰術 。 因為以前的卡納瓦羅還年輕 能防的住 ,並且有托蒂, 皮耶羅在 ,進攻和組織進攻能力強 。要是再以前 義大利的憂郁王子 巴喬在的時候 ,就更不用說了, 那是義大利的靈魂 。
四 、自大的心理 。誰都認為義大利不會輸 包括所有隊員 。於是,他們前80分鍾自由散漫 拼搶也不積極 。直到被 斯洛伐克3比一領先 ,時間還剩10分鍾時候才打出了血性。打出了屬於他們的尊嚴 。可是 時間早已經不夠用了。如果再來5分鍾 我想一定會翻盤的。
⑤、門將不夠出色 頻頻丟球 如果布馮沒受傷 天下就是義大利的了。

全部手寫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另外(巴喬 皮耶羅 托蒂 布馮 現在成了球迷心中的傳說 活在了傳說里,可我們期望場上的年輕人也能成長為另一個巴喬 另一個 托蒂。)

Ⅱ 德國入侵波蘭,義大利為什麼再次選擇逃跑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蘇聯發給德國肆虐歐洲的「通行證」,它不僅消除了來自東線的危險,而且還獲得了蘇聯供應的物資保障,不用再擔心來自海上的封鎖。而蘇聯也粉碎了英、法兩國試圖「禍水東引」的陰謀,反將「禍水西引」。
猝不及防的英、法兩國,不僅懊悔沒有與蘇聯形成集體安全機制,而且將戰爭的主動權易手德國。盡管《條約》簽署的第3天,英國與波蘭結盟,表明自己強硬的態度,但和綏靖政策一樣,都是為了避免戰爭。既是虛張聲勢,又怎能嚇阻德國?

反倒把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嚇得不輕。
1939年5月,為了形勢的需要,德國與義大利簽訂了軍事同盟,對法國形成兩面夾攻的態勢。可是,善於「留後路」的義大利,隨即宣稱,不會對英、法兩國構成威脅,希望在3年內盡可能地避免沖突。這分明就是關鍵時候開溜的節奏。
果不其然,就在英國與波蘭簽訂同盟條約的當天,墨索里尼以義大利嚴重缺乏物資,沒有做好戰爭准備為由,不打算與德國「趟渾水」,與他們的先輩在一戰時所表現的那樣,在關鍵時刻再次選擇逃跑,又一次「忽悠」了德國人。

義大利不能在「軍事上介入」,讓德國元首十分憤怒,但他還是希望義大利能一起出兵。首先,為了保證入侵波蘭能「一錘定音」,德軍准備了62個師,而在齊格菲防線上只有26個師。所以,義大利在法國後方形成有力的牽制,格外重要。
其次,入侵波蘭,雖然離間了蘇聯與英、法兩國的聯盟,但歐洲各國對德國的警惕和排斥愈發嚴重,說得難聽點,就是犯了眾怒。為了讓入侵顯得不那麼「孤單影只」,拉上義大利充當一下「門面」,意義還是很大的,並不指望靠其去贏得戰爭。

更重要的是,更能體現軸心國的團結。在當時國際上只有德、意、日三國結為軍事同盟,算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國家間的同盟。入侵波蘭,是體現盟友團結的最好機會,更能顯示出軸心國的強大,盡管憤怒,但還是希望義大利能夠軍事介入。
但當義大利開出龐大的戰略物資清單後,德國元首知道,義大利人再次選擇了背信棄義,主要還是國力不行。無奈之下,只希望意軍保持虛張聲勢的態勢,並在宣傳上與德國保持一致。墨索里尼答應了,因為德軍一旦勝利,他還想撈取點好處。

單乾的德軍,沒想到波蘭這么「脆弱」。
1939年9月1日,對波蘭來說是個「災難的」日子,德軍150萬人在14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的沖擊下,分3路殺向其境內縱深。盡管剛剛復國20年的波蘭,對防範德國始終不敢掉以輕心,但一個月就亡國,難道波軍是「紙糊」的?
一是,全世界領教了「閃擊戰」的威力。「波蘭」一詞在斯拉夫語中是「居住在平原上的人」,一馬平川的大平原,為德軍坦克的快速推進創造了條件,再加上波軍的武器過於陳舊,有機動能力的也就是騎兵,根本無法抵擋德軍的「鋼鐵洪流」。

更何況,德軍的諸兵種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就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錘煉,協同作戰的能力很強。戰役伊始,其軍火庫、機場、鐵路成為德軍轟炸機的打擊目標,坦克更是以每天平均60公里的速度推進,以至於波蘭全國動員的時間都沒有。
二是,由於德國侵佔捷克,使得波蘭的防線從2000公里增至2800公里,平均一個步兵師防守70公里的防線,無形之中分化了波軍的防守實力。或許依託維斯瓦河構築工事,讓波軍充滿信心,但對機動性很強的德軍來說,根本不是大問題。

更糟糕的是,波蘭將1/3的部隊部署在波蘭走廊一線,從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勢上看,東北方的東普魯士,西方和南方都是德國。也就是說,仗還沒有打,波軍主力就面臨著三麵包圍的不利局面,完全沒有了撤退、節節抵抗的迴旋餘地。
再加上「先天性」的機動能力差,兩條腿無論如何趕不過裝甲部隊的速度。僅僅5天,德軍相向出擊,很快對波軍主力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一支再有勇氣的部隊,一旦被四麵包圍,士氣瞬間瓦解,毫無戰鬥力,投降是他們的必然選擇。

整個波蘭戰役中,德軍僅以傷亡1.4萬的代價,取得了殺傷波軍20萬人,俘虜40萬人的驕人戰績。波軍的不堪一擊固然有實力上的巨大差距,以及無力抵禦閃擊戰的攻擊,但不顧地理劣勢,將主力部隊送入包圍圈,加快了波軍的滅亡。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Ⅲ 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為什麼後來又退出了同盟國

因為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是戰敗國,沒有臉面和實力去當同盟國,另一方面他們想退出後去偷偷違約(去偷偷生產擴充部隊等)應此義大利退出同盟國。

因為墨索里尼上台,打算把義大利發展成為法西斯殖民帝國主義那種性質的國家,打算去別的地方侵略,所以就推出了同盟國,以便沒有約束,侵略方便
義大利看出同盟國實力不及協約國,為了自身利益而易幟
(拜託各位不要模仿或粘貼)

Ⅳ 義大利為什麼是二戰中最先投降的國家

二戰爆發,義大利是軸心國集團(由德國、義大利、日本組成)中的一個國家。義大利最先投降原因包括:工業實力最弱墨索里尼領導的軍隊戰鬥力低下人民迫切結束戰爭。具體分析如下:

Ⅳ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為什麼要轉投協約國,又是以什麼為借口背離同盟國的

義大利原本是同盟國成員,開始觀望,後見戰爭對同盟國不利,轉而加入協約國作戰.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西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義大利的倒戈,打破了力量的平衡,導致了同盟國的戰敗。

Ⅵ 義大利兩次世界大戰都跟隨德國,為何到了後期都背叛德國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兩次都是核心國家,同時在這兩次大戰中,義大利都與德國結為同盟。然而雖然義大利和德國成為盟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突然背叛了德國人,加入了敵方陣營,這也是德國戰敗的一大重要原因之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義大利再一次背叛了德國。第一次義大利背叛德國主要原因是義大利和奧地利的關系極其不穩定。而第二次義大利背叛德國主要原因是義大利一直兩邊倒,在這一次中義大利依然沒有堅定的向著某一方,而是看哪一方強就向著哪邊。

當時義大利與德國結為同盟,一同對他過宣戰,但是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軸心國逐漸衰敗,連著幾次戰敗,此時義大利看情況不妙,於是選擇兩邊陣營都聯系,一邊與德國繼續聯系,而另一邊開始尋求與同盟國的聯系。後來,德國宣布戰敗,義大利宣布退出軸心國,並開始進軍德國,完全背叛了德國。

Ⅶ 為什麼羅馬帝國滅亡後,義大利會陷入四分五裂

自西羅馬帝國崩潰後,義大利便陷入四分五裂之中。雖然之後也有東羅馬帝國的光復和法蘭克帝國的進入,讓義大利的大多數地區重新歸於同一個政權統領之下,但都是曇花一現,而且這些帝國核心區也都在周邊其他地緣板塊,算不得義大利本土勢力。這種混亂,直到19世紀70年代方才結束。

這其實是一個比較讓人疑惑的問題。畢竟義大利從地緣結構上來說,屬於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緣板塊——義大利半島自不必說,北部的平原地區,雖然已脫離半島范疇,而可歸於歐洲大陸,但由於阿爾卑斯山的存在,削弱意北平原與歐陸之間的地緣聯系,所以在板塊屬性上,意北平原與義大利半島完全可歸於一個地緣整體。而且義大利的人文屬性也相對單一:民族上大多是義大利人,講義大利語,信奉天主教。而在歷史上,又有古羅馬這樣一個光芒萬丈的偉大帝國和文明體系做精神紐帶,所以無論怎麼看,義大利都具備一個獨立國家的條件。

這樣一來,本就不大的義大利,大致分為了南、中、北三個不同政治屬性的板塊。再加上一些獨立的城邦共和國,政治結構可謂支離破碎。

最後一點,則是商業發展的需要。歐洲由於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導致各邦國之間存在著較嚴重的沖突。但作為同一文明體系下的政治勢力,各國之間也存在著商業交流的需要。這種情況下,就自然需要一些特殊的商業主體,在各政治國家之間充當中間紐帶,促進各板塊商業交流的同時,也為自己謀取大的利益——猶太人就在中世紀的歐洲扮演了這種角色。

而除了猶太人這個民族,義大利的諸多城邦也充當了商業的橋梁。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義大利的商業蓬勃發展,成為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商業中心。這種商業的繁榮,不僅為義大利聚斂了大量的財富,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構築了堅實的物質根基。而威尼斯、熱那亞這些小小義大利城邦,也在中世紀名噪一時,甚至深深影響到歐洲的政治格局走向。

不過,由於商業能夠聚斂大量財富,所以從事商業的這些勢力,絕對不能在政治上太過強大,否則的話,這些勢力就有可能利用商業聚斂的大量財富,壯大自身實力,進而威脅到各世俗政權。相反,商業勢力也會阻礙世俗大一統政權的出現——因為這會嚴重削弱商業的自由度,進而影響到這種利益攫取鏈條的生存和發展。

Ⅷ 為什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都背叛了德國

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都發現越到後來,德國的勝算越來越小

兩次世界大戰都和德國有關,尤其是第2次世界大戰,德國戰鬥力讓天下為之側目,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其實是有盟友的,第1次世界大戰,德國最開始的盟友是奧匈帝國和義大利。

這三個國家的盟約其實是非常的脆弱的,首先義大利的很多內部工業是受到限制的,因為資源不夠,導致很多東西需要進口於英國,而英國正是卡死了義大利的命脈,導致義大利在一戰的時候表現的很迷茫,後來在局勢不太妙的時候,選擇了反水。

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戰鬥力都疲軟,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最開始都是站在德國的後面,但是最後也都背叛了德國,每一次義大利都能夠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戰後會議,但是不管是第1次世界大戰的戰後會議,還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戰後會議,義大利都沒有得到太多的利益,不過對於德國來說,義大利的背叛是非常致命的,尤其是在第2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知道墨索里尼被俘虜之後,甚至拍手下去救援,但墨索里尼還是死了。

Ⅸ 一戰的時候,義大利為什麼要叛變

義大利
是個投機主義者,一直在觀望是倒向英法,還是投靠
德國
.在英法擋住德國最初的進攻後,認定德國與奧匈無法贏得
戰爭
,而義大利同奧匈又有邊界糾紛,這時
法國
又與義大利達成
密約
,許諾
戰後
割讓
領土
給義大利,在這種情況下,義大利參戰.只不過
後來
巴黎和會
的時候,與法國的密約成了一紙空文,義大利沒有從一戰得到多少好處.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為什麼離經叛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是怎麼對應美國金融制裁的 瀏覽:203
外貿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946
越南戰爭紀錄片哪裡有看 瀏覽:688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瀏覽:915
大廠英國宮到地鐵6號線怎麼坐車 瀏覽:45
美國為什麼要轟炸伊朗軍事基地 瀏覽:302
gua是什麼意思印尼語 瀏覽:152
哪裡可以看印尼電影 瀏覽:801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錢 瀏覽:105
印尼ice是在哪裡 瀏覽:442
印度最貴的魚叫忘什麼魚 瀏覽:327
義大利有什麼文化建築 瀏覽:750
如何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 瀏覽:694
彩葉印度榕怎麼養 瀏覽:33
如何注冊中國外交部郵件 瀏覽:58
非典為什麼會發生在印度 瀏覽:582
英國的上院與下院分別管什麼 瀏覽:187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