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序曲是什麼
曲是最古老的器樂體裁之一,它對其他一些器樂體裁的發展,特別是交響曲和交響詩,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顧名思義,序曲可以比作一部作品的序言或緒論,它在音樂中最初是指歌劇、清唱劇、大合唱、舞劇或其他戲劇作品演出之前的一段前奏式的器樂曲,即主要是一種鬧場性質的音樂。但是,這種早期的鬧場音樂非常簡單,實際上只是幾聲響亮的號聲而已,相當於現今劇場演出之前的三遍鈴聲。最古老的民間市集戲台或木偶戲演出就是這樣,甚至十七世紀初在義大利歌劇中,像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1567-1643)的歌劇作品,有時也還是這樣。
十七世紀末,開始出現兩種不同范型的戲劇前奏——法國序曲和義大利序曲。所謂法國序曲,是法國民族歌劇的奠基者呂里Lul1y(1632—1687)所創立的。這種序曲從一段宏偉、壯嚴、緩慢,而且往往是進行曲式的引子開始,當中接上快速、活躍的一段音樂,多半用復調的風格寫成,最後重復開頭那段慢速度的音樂,或用慢速度的小步舞曲作為結束。法國的這種歌劇序曲具有「慢-快-慢」的結構。義大利序曲則相反,它也可以分成明顯的三段,但是它的開頭一段速度疾快、活躍而有力,當中則插入一段緩慢如歌的旋律,最後又是快速度的舞曲性段落,而且時常運用義大利民間的塔蘭台拉舞曲或基格舞曲的節奏。這樣,義大利序曲構成的是「快-慢-快」的結構。這種義大利的歌劇序曲主要是由義大利作曲家阿·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創立的,這種序曲可以說就是在一個世紀之後出現的多樂章交響曲的雛型。由於當時的法國歌劇主要用於波旁王朝的節日慶典,而義大利歌劇卻擁有更廣大的觀眾,因此很自然地,義大利歌劇序曲在風格和內容方面都不如法國序曲那般「雍容高貴」。不過,十七至十八世紀的這兩種歌劇序曲,同歌劇本身的內容和情緒並沒有深刻的聯系。因為當時輕浮的觀眾在角色出台之前,總是忙於應酬他們的朋友,劇場秩序安靜不下來,而作曲家也知道觀眾從不注意序曲的演奏,因此也不想在這方面多花功夫。這樣一來,一首歌劇序曲多次被用於不同的歌劇,已經司空見慣,無論是作者或是聽眾,誰也不在意。
序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成為戲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始於十八世紀下半葉。那時,德國歌劇作曲家格魯克在進行歌劇改革時,曾為序曲定出一條劃時代的准則——他在自己的歌劇《阿爾刻提斯》的緒言中寫道:「我認為,序曲應該暗示出作品的主旨,為觀眾即將觀賞的戲劇先在情緒上做好准備」。格魯克的歌劇《伊菲革涅亞在奧利斯》序曲,就是當時這種歌劇序曲的優秀範例之一。由格魯克始創的這種古曲歌劇序曲,直到十八世紀末才最後定型,基本上採用奏鳴曲形式的結構,莫扎特的歌劇序曲多半屬於這一類。
歌劇序曲要同歌劇本身保持有機的聯系,再簡便不過的方法,就是直接摘用歌劇中同劇中發展關系最密切的片段或者最能體現歌劇主角的性格的旋律(如詠嘆調等)作為主題。莫扎特的歌劇《唐-璜》序曲和格林卡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都是這方面的範例。但有的序曲同歌劇本身並沒有主題上的聯系,例如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姻》序曲和羅西尼的歌劇《塞維勒的理發師》序曲等。
貝多芬的序曲在音樂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在序曲這種規模不大的體裁中,用朴實簡潔和高度概括的音樂形象,表達出深刻的思想內容;他的戲劇序曲已經遠遠超過一般的「緒言」作用,而變成了整部戲劇作品的中心內容的集中體現。
然而,貝多芬的才華畢竟還是集中反映在交響曲方面,序曲的發展終於落到他的年輕的同時代人、德國浪漫主義歌劇之父——威柏身上。威柏的歌劇序曲無論是音樂主題,或者是情緒色彩,都同歌劇本身密切相關,成為一種精緻的音畫,把聽者引入歌劇的情緒氛圍之中。威柏的歌劇《自由射手》、《奧布朗》和《優蘭蒂》序曲,都是這類作品中的傑作。
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浪漫主義歌劇序曲的黃金時代,隨後,序曲的影響便明顯消退了。這方面有兩個原因:第一,十九世紀下半葉有些作曲家,例如瓦格納,認為歌劇本身已經足以說明戲劇故事的情節,序曲無須再涉及故事的內容,因此,許多作曲家傾向於壓縮序曲的規模。寧願改用前奏曲這種比較簡短的體裁,只限於在幕前醞釀一種情緒;第二,當時抒情劇院的新觀眾,一般都是真心來看演出的,而且也有一定的欣賞能力,因此也沒有必要用很響的音樂去延遲開幕的時刻。結果是:像十九世紀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幾乎只有幾個小節的引子,便立即轉入歌劇的第一幕。
除了歌劇序曲之外,十九世紀許多作曲家還熱衷於創作一種並非起「序言」作用的新型序曲,這種序曲並不從屬於任何戲劇作品,但它往往帶有標題,同一定的詩意內容、如古典文學或民間創作的形象和情節以及民間生活的畫面有聯系。這種獨立的標題性序曲叫做音樂會序曲,它的創始者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第一首專為音樂會演奏而寫的這種序曲,便是他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標題性音樂會序曲的數量很多,如門德爾松的《芬格爾的岩穴》序曲、格林卡的《西班牙序曲》、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庄嚴序曲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等,這類序曲有的實際上是標題性交響曲或交響詩的一個變種。
B. 急死人~~~~求 巴哈《義大利協奏曲》一系列相關背景
義大利協奏曲(BWV 971)是巴赫最受歡迎的鍵盤作品之一。創作於1734年,巴赫把此曲題為「依義大利趣味的協奏曲」 (Concerto nach Italienischem Gusto )。現在簡稱為「義大利協奏曲」。從登科時代起,巴赫受了義大利的影響,而到了萊比錫時代之後,把研究所獲得的義大利型協奏曲的方法,活用於單一樂器的企圖,促成了「義大利協奏曲」的這部作品。
這首作品於1735年在巴赫鍵盤練習曲(Clavier-Ubung)的第二冊中與BWV 831法國序曲(Ouverture nach franzosischer Art)同時出版。這首義大利協奏曲是為雙層鍵盤的大鍵琴所作,在雙層鍵盤的曲目中,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作品。從庫普蘭(Couperin)到莫扎特(Mozart)這段期間的雙層鍵盤大鍵琴作品中很少有標明如何運用上、下層鍵盤,都是任憑演奏者自己對音樂的詮釋來處理。幾乎可以說,只有巴赫的這首義大利協奏曲是將如何使用雙層鍵盤標示最清楚的一首作品。這首作品不但在音樂的內涵、音樂的結構、以及音色上的運用有相當完美的表現與安排,對演奏雙層鍵盤大鍵琴的技巧更是能夠發揮到淋漓盡致。或許是因為時代的變遷使得鋼琴興起而大鍵琴勢微,人們較少談論這首在雙層鍵盤大鍵琴中屬於重量級的作品。該段音樂選自其中的急板(Presto)。
C. 名詞"義大利歌劇序曲"怎麼解釋
義大利歌劇、清唱劇、舞劇、其他戲劇作品和聲樂、器樂套曲的開始曲。17世紀早期歌劇的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組成,除了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復調技術外,其餘兩段都用主調體制。這一形式的序曲史稱義大利序曲,又稱交響曲,如G.B.佩爾戈萊西的《女僕夫人》序曲、C.W.格魯克的《帕里斯與海倫》序曲。創始於J.-B.呂利的法國序曲,則包含壯嚴緩慢的引子(常用附點節奏)和賦格式的快板,最後以悠長緩慢的尾聲或舞曲結束。G.F.亨德爾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屬這一類型。巴赫的 4首樂隊序曲(又稱組曲)是冠以法國序曲的組曲。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大多採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歌劇序曲必須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是格魯克從事歌劇改革的目標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序曲,預示了第1場的暴風雨氣息。其後的多數歌劇序曲都採納了格魯克的這一原則。W.A.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還採用了歌劇中的音樂主題。L.van貝多芬的3首《萊奧諾拉》序曲、C.M.von 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和R.瓦格納的歌劇序曲,又進一步加強了表現劇情的功能。反之,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集成曲。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開了為話劇寫作序曲的風氣之先。繼起者有F.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標題性管弦樂曲,世稱音樂會序曲,如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群島》、《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H.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J.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慶序曲》和《悲劇序曲》,都是交響詩的先驅
D. 序曲的樂理知識
樂理中的序曲是指歌劇、舞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稱“開場音樂”,由管弦樂隊演奏,其使命在於綜合地敘述全劇發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發旋律。下面我給大家帶來序曲的相關 樂理知識 ,歡迎閱讀!
序曲的樂理知識(一)
1、序曲是歌劇、舞劇等大型作品的前曲,最早只是為等待觀眾入場而演奏的簡短音樂段落。
2、從18世紀中後期德國音樂家格魯克的歌劇改革開始,將劇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與歌劇的戲劇性融為一體,從而能更有效地引導觀眾進入歌劇發展的過程。
3、19世紀以後的序曲越來越向音樂會序曲發展,並演變成單樂章的交響詩形式。
序曲的樂理知識(二)
17世紀早期歌劇的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組成,除了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復調技術外,其餘兩段都用主調體制。這一形式的序曲史稱義大利序曲,又稱交響曲,如G.B.佩爾戈萊西的《女僕夫人》序曲、C.W.格魯克的《帕里斯與海倫》序曲。
創始於J.-B.呂利的法國序曲,則包含壯嚴緩慢的引子(常用附點節奏)和賦格式的快板,最後以悠長緩慢的尾聲或舞曲結束。G.F.亨德爾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屬這一類型。巴赫的4首樂隊序曲(又稱組曲)是冠以法國序曲的組曲。
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大多採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歌劇序曲必須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是格魯克從事歌劇改革的目標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序曲,預示了第一場的暴風雨氣息。其後的多數歌劇序曲都採納了格魯克的這一原則。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還採用了歌劇中的音樂主題。貝多芬的三首《萊奧諾拉》序曲、C.M.von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和R.瓦格納的歌劇序曲,又進一步加強了表現劇情的功能。
反之,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集成曲。貝多芬的《哀格蒙特》序曲開了為話劇寫作序曲的風氣之先。繼起者有F.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標題性管弦樂曲,世稱音樂會序曲,如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群島》、《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H.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J.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慶序曲》和《悲劇序曲》,都是交響詩的先驅。
序曲的樂理知識(三)
早期的序曲,即十七世紀末葉和十八世紀前半葉的序曲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法國作曲家呂里創始的法國式序曲,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另一種是義大利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代表人物斯卡拉蒂確立的義大利式序曲,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它的快慢順序恰恰和法國式序曲相反。
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的序曲是法國式序曲,分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一開始是慢板的引子,音樂採用一長一短的節奏,顯得庄嚴肅穆。然後是快板樂段,它是序曲的主要部分,用“賦格段’寫成。賦格的主題短小精悍,雄健有力。最後,音樂又回到慢板。構成一個短短的結尾。
格魯克的歌劇《巴里斯和海雷娜》的序曲,是典型的義大利式序曲。分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第一段是進行曲性質的快板,富於英雄氣概。第二段是抒情的中板,同第一段形成了剛柔的對比。第三段是歡快活躍的迴旋曲,分成a-b-a-c-a五個小段,是迴旋曲的主題。這首序曲三個段落的主題各不相同,但第三段和第一段的旋律有密切的聯系。
早期的歌劇序曲和歌劇的內容沒有直接的關系,往往一部歌劇的序曲可以借用於另一部歌劇。以後,格魯克和莫扎特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歌劇序曲的表現力,使歌劇序曲開始具有暗示劇情的作用。而貝多芬為歌劇《費台里奧》所寫的四首序曲,則把這一體裁提高到交響音樂的水平。尤其是其中的《雷奧諾拉》第三序曲,表現人物性格和戲劇沖突更為深刻。
貝多芬的《雷奧諾拉》第三序曲,是採用歌劇音樂的主題貫串著戲劇性的發展而寫成的。如果僅僅把歌劇中幾個最精彩的主題組合起來,而沒有貫串這種戲劇性的發展,那就叫做“集錦式”的歌劇序曲。法國作曲家托馬的歌劇《迷娘》的序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迷娘》是根據歌德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和漫遊年代》創作的。歌德筆下的威廉·邁斯特,是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時期德國市民青年的代表,他要擺脫狹隘的生活天地,走向自由世界,到實際斗爭中去認識生活的意義。序曲包含歌劇的五段音樂:第一段是老藝人在迷娘養病時所唱的搖籃曲,吐露了慈父對愛女的舐犢深情。第二段是老藝人的豎琴音樂。第三段是迷娘對威廉傾訴自己的身世時所唱的歌。這首歌很有名,被稱為“迷娘之歌”。這是一首波洛涅茲體裁的三拍子舞蹈歌曲。第五段是菲麗娜的福拉納舞曲。福拉納是一種六拍子的威尼斯舞曲,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情趣。五段音樂既不是隨意的湊合,也不是順著在歌劇中出現的次序排列,而是按照美學原則精心剪裁的一幅鑲嵌畫。
E. 序曲是什麼
序曲指歌劇、舞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稱"開場音樂",由管弦樂隊演奏,其使命在於綜合地敘述全劇發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發旋律,它彷彿是劇情的縮影。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序曲分為"法國序曲"及"義大利序曲"兩類。
F. 義大利歌劇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有什麼樣的文化背景
誕生於佛羅倫薩的義大利歌劇,在威尼斯和羅馬的發展並未突破蒙特威爾第所開創的風格,直到17世紀下半葉在那不勒斯出現了一個新的歌劇流派,才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
那不勒斯的作曲家們將宣敘調與詠嘆調清晰地區分開來,並更加傾重於詠嘆調,尤其強調美聲演唱技巧,發展管弦樂以服務於歌唱,還固定了歌劇序曲的三個組成部分,確立了後世義大利歌劇風格的主要特點,可以認為,是那不勒斯樂派確立了19世紀義大利歌劇的民族性。
到18世紀初,那不勒斯樂派獨具個性的歌劇風格達到成熟,喜歌劇由正歌劇的「幕間劇」發展出來。———「幕間劇」又叫「插劇」,是大型正歌劇中間休息時上演的短劇。亞歷山大·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是那不勒斯樂派的開創者之一,隨後出現的佩爾戈萊西(Pergolesi,1710-1736)、奇馬羅(Cimarosa,1749-1801)和皮欽尼(Pic?鄄cinni,1728-1800)三人,則代表了這一樂派的頂峰。
佩爾戈萊西23歲時創作的《女僕作夫人》是早期義大利喜歌劇的傑作,也是那不勒斯樂派的代表作,它是1733年上演的正歌劇《高傲的囚徒》的「插劇」,全劇長度不足五十分鍾,共兩幕13曲,講的是一個女僕如何做了自己主人的夫人的故事。佩爾戈萊西一生十分短暫,只活了37歲,他去世前不久完成的《聖母悼歌》為同類作品的典範。
在《女僕作夫人》之後,奇馬羅薩創作於1766年的《秘婚記》和皮欽尼創作於1760年的《好姑娘采基娜》兩部喜歌劇,不論規模還是結構,都已經非常成熟了。那不勒斯樂派歌劇風格的影響此時已經遍及歐洲,並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以後的二十多年間。
到19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傳統經由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作曲家,傳承到了威爾第的手中。
G. 什麼是巴洛克時期的前奏曲
巴洛克時期音樂
概述:
時間:大約1600到1750年,也叫通奏低音時期。
分三階段:早期 1600-1640是巴洛克風格的形成期;
中期 1640-1690是巴洛克風格的定型期
晚期 1690-1750是巴羅的風格的盛期,也是完善期
背景:(興起的原因)
這種風格的重要推動力是16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潮。
科學和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實驗科學的進步。
宗教仍然很興盛,新教和天主教的斗爭都在利用這種新風格為其服務。
具體內容:
巴洛克音樂的主要特點
共六點
1. 兩種作曲常規
蒙特威爾第提出「兩種常規」思想。即「古代風格」為第一常規,他自己的新手法為第二常規。這種思想像根源於柏拉圖,強調音樂要為歌詞服務。
2. 通奏低音
是一種不同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織體的主調和聲織體。
起源:16世紀末教堂管風琴音樂中應用的「管風琴低音」聲部
實現:至少兩種樂器;1演奏和弦的基本樂器2演奏低音部的低音樂器。
第一個提出通奏低音這個名詞的人是 維亞達納
意義:通奏低音的運用貫穿於整個巴洛克時期,成為巴洛克音樂的一個最重要的技術特徵。
3. 情感論
4. 調性和聲與對位
大小調的調性和聲體系在巴洛克時期趨於成熟。
第一部調性和聲語言完全成熟的音樂作品是義大利作曲家科雷利創作的。
首次對這種和聲體系做出理論解釋的是法國作曲家拉莫,著有《和聲學》於1722年在巴黎出版。
5. 節奏與記譜
音樂史上,通常節奏變化會導致記譜變化。
典型的巴洛克及走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非常規整的;另一類是非常自由的。
巴洛克時期出現了小節線並被系統的使用於有規律的節拍之中。
作曲家在作品的開頭標記一個譜號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做法。
6. 聲樂與器樂
巴洛克時期器樂與聲樂的發展是並行的。
聲樂:單聲歌曲這種新風格的出現,歌劇,清唱劇,康塔塔誕生。
器樂:純器樂的體裁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樂器製造:小提琴家族形成;晚期,最初的鋼琴出現;管樂器得到發展。
歌劇的誕生及其早期的發展
時間:1600年前後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
定義:歌劇是一種用音樂來表現的戲劇。是一種集美術、音樂、文學、戲劇、舞蹈等相關藝術的綜合藝術形式。
第一部歌劇的產生與佛羅倫薩的「卡梅拉塔」活動直接相關。
形成:古希臘時代就有了與音樂有關聯的悲劇;中世紀的教儀劇是一種歌唱的戲劇;文藝復興時期,帶音樂的戲劇更充分的發展起來,出現牧歌劇;15世紀末,義大利的一些宮廷里出現了幕間劇(所有的幕間劇都是帶音樂的,大部分是裝飾性的旋律和簡單的和聲伴奏構成)。
歌劇最直接的來源是16世紀末義大利北部的宮廷娛樂活動和在這種活動中產生的幕間劇。
早期的歌劇:《達夫尼》是利努契尼寫的一部田園劇,科爾西為它譜曲,佩里花了三年時間將它完成,1598年上演。
《優麗迪茜》是第一部音樂完整保留下來的歌劇,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利努契尼作腳本。
卡瓦里埃利也是最早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早期的歌劇中,一些重要角色通常是由閹人歌手擔任,這種做法
一直持續到莫扎特 、格魯克、梅耶貝爾的時代。
在唱詩班裡使用閹人歌手的做法直到20世紀初才被教皇正式禁止。
蒙特威爾第與《奧菲歐》
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是巴洛克早期的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的創作是從文藝復興晚期通往巴洛克的一座重要橋梁。
1601年他建立起自己的名聲,在貢扎拉宮廷被提升為樂長。
1607年2月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菲歐》在曼圖亞上演。
現存作品有:三部歌劇,一部芭蕾,十二卷牧歌,五部宗教音樂作品。
他的最後一部歌劇是《波佩亞封後記》
《奧菲歐》 共五幕,純粹的宣敘調占的比例較小,而是大量的運用了牧歌、單聲歌曲、詠敘調和各種器樂形式。明顯的體現了蒙特威爾第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他用音樂刻畫性格的能力。
雖說這不是最早的歌劇,但卻是早期歌劇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
羅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的歌劇
羅馬
背景:歌劇在羅馬主要通過富有的教會人士的興趣和贊助來發展
作曲家及作品:阿加扎利《尤米利奧》
蘭迪《奧菲歐之死》《聖阿萊修》
羅西《魔法宮殿》
卡瓦里埃利《關於靈魂與肉體的戲劇》
威尼斯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眾歌劇院——聖卡西亞諾劇院。
作曲家及作品:曼內利《安德羅梅達》
卡瓦利的33部歌劇大部分是在威尼斯上演的
《卡利斯托》《基亞遜》等
切斯蒂 《金蘋果》
那不勒斯
17世紀末,那不勒斯的歌劇創作和演出活動日漸繁榮,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18世紀義大利歌劇的標准形式。
標准形式:
兩種不同形式的宣敘調:1乾唱宣敘調,用於較長的對白或獨白,獨唱聲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
2帶伴奏的宣敘調,用於富有情感性和戲劇性的緊張場景中,獨唱由樂隊伴奏。
返始詠嘆調得到了很大發展。
斯卡拉蒂
著有115部歌劇和多部清唱劇,康塔塔。
代表作有《格麗塞爾達》、]
特點:他的歌劇中,神話題材較少,他喜歡情節嚴謹的歷史題材;主人公大多是經歷愛情風波的貴族,結局通常是大團圓;他一般使用乾唱宣敘調來處理那些對白較多的敘述情節的場景。
斯卡拉蒂的樂隊編制:弦樂器,通奏低音樂器,雙簧管和大管,偶爾使用小號或圓號。
法國、英國和德國的早期歌劇
法國
背景:有深厚的戲劇傳統;傑出的戲劇家高乃伊、拉辛、莫里哀
有悠久的芭蕾舞傳統;義大利歌劇的影響。
作曲家及作品:法國早期歌劇的主要代表是呂利,共有13部歌劇(抒情悲劇),代表有《阿爾米德》《阿爾采斯特》他的歌劇序曲被稱為法國序曲(有兩部分:1是慢板,主調風格;2是快板,賦格風格)
1669年,法國的第一座公眾歌劇院在巴黎建立。
英國
英國歌劇受法國和義大利的雙重影響。
《圍攻羅德》通常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部歌劇。
完整保留至今的有約翰.布洛的《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和亨利.普塞爾的《迪多與伊尼》(他是英國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這是他唯一的一部真正的歌劇,故事情節以迦太基女王迪多的悲劇為基礎)
德國
海因利希.許茨是德國宗教音樂的重要作者。
1678年,在德國北部的漢堡建立了一座公眾歌劇院。
作曲家及作品:漢堡最重要的歌劇作曲家是凱澤,1696-1734年見他共寫了75部歌劇在漢堡上演。
其他還有馬泰松、泰勒曼、亨德爾等
其他大型聲樂體裁
清唱劇
清唱劇是一種類似歌劇的大型聲樂體裁;
它源自教堂會眾在儀式中勞達的歌唱,幾乎和歌劇同時產生;
大部分清唱劇是宗教內容的,在教堂或音樂廳演出;
它有一個敘事故事的人,更強調合唱,沒有舞台動作和服裝布景;
除了合唱,還採用歌劇中使用的各種詠嘆調、宣敘調和詠敘調;
創作清唱劇最重要的作曲家是卡里西米。
康塔塔
康塔塔既可以使用宗教體裁也可以使用世俗體裁,有小型和大型兩種。
羅馬是早期康塔塔創作的主要中心。兩位多產的作曲家是羅西和馬拉佐利
亞.斯卡拉蒂是最重要和最多產的康塔塔作曲家(約600首)
宗教康塔塔在巴赫的創作中達到了一個完美的頂峰。
受難樂
用音樂表現《聖經》福音書中有關耶穌受難故事的一種古老體裁
1650年,德國出現了一種清唱劇式的新型受難樂。
協奏風格的宗教音樂
是一種聲樂和器樂結合在一起的作品
重要作曲家
許茨 《掃羅.你為什麼要迫害我》《聖誕清唱劇》《大衛詩篇》(他的第一部宗教作品)
器樂的發展
誕生了賦格曲、奏鳴曲、和協奏曲
博洛尼亞樂派
背景:博洛尼亞的公眾音樂生活是以當地的很多教堂為中心的。
聖彼特羅尼奧教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處;
著名的博洛尼亞樂派就是從這開始的。
奏鳴曲在巴洛克時期泛指器樂作品,康塔塔泛指聲樂作品。
1600年前後,奏鳴曲被分為兩類:教堂奏鳴曲和室內奏鳴曲。
17世紀奏鳴曲的特點:1大部分是為兩個高音樂器和通奏低音而作
2一種獨特的奏鳴曲在1700年後逐漸流行
3無伴奏的獨奏奏鳴曲和樂隊演奏的奏鳴曲
作曲家及作品:卡扎蒂、維塔利和科雷利
科雷利是巴洛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小提琴家,他幾乎只為弓弦樂器創作,其中大部分是當時流行的三重奏鳴曲。《f小調三重奏鳴曲》
各國的鍵盤音樂
巴洛克時期的鍵盤音樂包括管風琴和古鋼琴兩類
德國
管風琴
17世紀管風琴音樂與製造業最發達的地方是德國,大部分著名的管風琴作曲家都集中在信仰路德教的德國中部和北部地區。
體裁:有三種——托卡塔,賦格曲和以眾贊歌為基礎的作品
以眾贊歌為基礎的音樂有四種:眾贊歌賦格曲;眾贊歌前奏曲;
眾贊歌變奏曲;眾贊歌幻想曲。
17世紀初荷蘭的斯威林克和德國的沙伊特是重要的管風琴作曲家。
17世紀末成就最高的德國管風琴音樂家是布克斯特胡德。
古鋼琴
包括擊弦古鋼琴和撥弦古鋼琴
體裁:托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賦格曲;變奏曲;組曲;奏鳴曲;其中最重要的是主體與變奏和組曲這兩種。
組曲:來自義大利的室內奏鳴曲,包括阿拉曼德舞曲;庫朗特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基格舞曲。
作曲家:弗羅貝格 出版過三卷古鋼琴組曲 他對巴洛克組曲的標准形式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義大利和法國
17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最重要的鍵盤作曲家是弗雷斯科巴爾第。他最重要的作品集是《音樂之花》
法國鍵盤音樂的代表人物是弗朗索瓦.庫普蘭,代表作有四卷古鋼琴組曲還有兩部理論著作《伴奏的規則》《羽管鍵琴演奏藝術》
協奏曲
巴洛克的器樂協奏曲有兩大類:大協奏曲(器樂協奏的一種最早的形式)和獨奏協奏曲
1682年前後,科雷利在羅馬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大協奏曲。
獨奏協奏曲是影響最深遠的一種形式。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強化、完善、擴展了巴洛克協奏曲的風格。
巴洛克晚期的幾位大師
讓-菲利普.拉莫
他是法國18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理論家和鍵盤樂器演奏家。
主要作品:4卷羽管鍵琴獨奏曲;1卷室內樂作品;約30部舞台作品
特點:他的歌劇從呂利的傳統中繼承了很多東西,加強了戲劇效果,使用大樂隊伴奏和更旋律化的宣敘調,合唱與每幕中娛樂性的歌舞場面篇幅更大
他的最重要的理論著作是1722年發表的《和聲學》他的功能和聲理論不僅對當時的作曲實踐作了總結,而且對隨後兩個世紀的和聲理論產生了影響。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
代表作有:555首鍵盤奏鳴曲,都是單樂章,每一首都類似一首練習曲,要求演奏者從中解決一定的技巧運用和音樂解釋方面的問題。,多用再現二部曲式。
格奧爾格.弗利德里希.亨德爾
1685年2月23日出生於德國哈雷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創作歌劇,大約40部,首創英語演唱的清唱劇
他的寫作風格基本上是義大利式的
代表作:《水上音樂》《彌賽亞》(以《聖經》和英國國教祈禱書的詩篇為基礎,分三部分,分別敘述了耶穌的誕生、受難、復活。)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出生於德國中部一個著名的音樂家族
1708年,他在魏瑪宮廷擔任管風琴師,創作了包括《18首眾贊歌前奏曲》等的管風琴作品。
1718-1723年,他在科滕的利奧波德親王那裡擔任樂隊指揮,創作主要是世俗器樂曲。有《平均律鋼琴曲》第一卷、《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勃蘭登堡協奏曲》等。
1723年5月,他遷至萊比錫,擔任托馬斯學校的樂監和萊比錫市的音樂指導。這時,他計劃為教會年寫五套康塔塔,最後完成了兩套,現存的巴赫的康塔塔有兩百多首。他還創作了兩不受難樂——《耶穌受難樂》。這些作品超越了宗教儀式的局限,具有很強的戲劇性,體現了巴赫作品中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
重要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他的器樂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作品,各有24首前奏曲與賦格,共48首。向人展示了運用十二平均律便可以在任何一個調上自由的轉調。
1721年他收集了他的最好的6首協奏曲獻給勃蘭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即著名的《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展示了他寫作大協奏曲的技巧。這部作品規模較大,使用了多種多樣的獨奏樂器組合。
1733年,他創作了《b小調彌撒》晚期代表作有《戈德堡變奏曲》《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4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對巴洛克時期發展到頂峰的賦格曲進行最後總結)
巴赫音樂的特點:1作品中廣泛吸收了18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各國各種音樂風格與形式,並把它們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2使和聲與復調這兩種對立的因素在作品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3既有十分簡潔而有個性的主題,又有豐富的想像和強烈的表現,以及異常完美地的音樂技巧
本章名詞解釋與聽辨內容:
名詞解釋:
現代風格(裝飾風格)指在作品中採用無預備的不諧和音或非正規的解決等
通奏低音:有一個獨立的低音聲部持續在整個作品中;上方有比較華利和富於裝飾性的高音部。
單聲歌曲:17世紀上半葉在義大利出現的一種帶通奏低音伴奏的獨唱世俗歌曲的總稱。
宣敘風格:一種近乎語言的音樂風格
幕間劇:一種穿插在喜劇幕間表演的寓言劇、神話劇或田園劇,出現於15世紀的義大利宮廷。
義大利序曲:被認為是交響樂的前身,包括三個不同的部分快-慢-快,中間是對比性的柔板,最後的快板是三拍子的,帶有基格舞曲式的節奏。
賦格曲:一種嚴格運用卡農模仿手法的復調體裁。
破碎風格:一種節奏精緻的琶音織體。
協奏曲:獨唱與合唱、兩個分開的樂隊、不同的樂器連在一起,協同合作,進行演唱和演奏. 簡介「巴洛克」這個詞在音樂史上的含義。
葡萄牙語baroque原意為不圓的、形狀不規則的珍珠,現指歐洲17世紀和8世紀初期豪華的建築風格。音樂家借用此語概括地說明同一時期的音樂風格(見下文)。
2.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旋律有什麼特點?
樂句長度不一,氣息較長,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旋律都空前地華麗復雜,有相當多的裝飾音和模進音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旋律一樣,曲調的進行常常帶有形象化、象徵性特徵。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確的和聲屬性。
3.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節奏是怎樣的?
主要分為自由節奏的和律動鮮明、規整的這兩種節奏。前者用於宣敘調、托卡塔、前奏曲等,後者用於詠嘆調、賦格、舞曲等,在一個樂章中會保持始終。這兩種節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敘調與詠嘆調,前奏曲(或托卡塔)與賦格。
4. 巴洛克音樂採用什麼調式?
大小調體系,它已取代了過去的「教會調式」。
5. 巴洛克音樂的和聲是怎樣的?
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屬、下屬為中心的大小調功能和聲體系,利用不協和音作調性轉換並使和聲進行富有動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紀的發明與和聲體系的充分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6. 什麼是通奏低音(thoroughbass, 又稱作數字低音figured bass或basso continuo)?
巴洛克時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鍵盤樂器(通常為古鋼琴)的樂譜低音聲部寫上明確的音,並標以說明其上方和聲的數字(如數字6表示該音上方應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據這種提示奏出低音與和聲,而該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織體由演奏者自行選擇。
7. 巴洛克音樂的織體是怎樣的?
復調織體佔主要地位,其寫作技術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峰。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在功能和聲基礎之上的對位。同時也有許多作品採用主調織體。
8. 巴洛克時期的曲式是怎樣的?
以相互間形成節奏、速度、風格對比的多樂章結構為主,如組曲、變奏曲、協奏曲、康塔塔、清唱劇等,常用前奏曲與賦格、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搭配關系。復調樂曲的內部結構是以模仿手段寫作的連續體(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確的呈示、發展和再現因素。同時也有分段結構、變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進行變奏的帕薩卡利亞、夏空形式。 [ 相約加拿大:楓下論壇 rolia.net/forum ]
9. 巴洛克時期有哪些主要的音樂體裁?
聲樂:彌撒、經文歌、眾贊歌、歌劇、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樂以及各種獨唱、合唱曲。 器樂: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賦格曲、變奏曲、組曲、奏鳴曲(以獨奏奏鳴曲與三重奏鳴曲為主)、協奏曲(管弦樂協奏曲、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
10.巴羅克時期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
在一個樂章之內保持一種基本情緒,在樂章與樂章之間才形成對比.
11.巴羅克時期音樂的力度是怎樣的?
不追求漸強和漸弱的細微變化,而是採用較為清晰的「階梯式力度」。
第一節.歌劇的誕生和早期歌劇
1. 歌劇(Opera)誕生於何時何地?它是怎樣誕生的?
16世紀末、17世紀初誕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由巴迪宮廷的卡梅拉塔會社(camerata,意為俱樂部或小集團)成員巴迪、溫琴佐.伽利萊伊以及佛羅倫薩學者梅在經過大量的對古希臘悲劇研究的基礎之上誕生的。
2. 歌劇的前身是哪些音樂形式?
音樂和戲劇的結合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古希臘悲劇、中世紀的儀式劇、宗教神秘劇、奇跡劇,文藝復興的牧歌套曲、田園劇、幕間劇等形式。
3. 簡介幕間劇(intermedio)、田園劇(pastoral drama)。
幕間劇是在戲劇兩幕之間演出的有音樂的短劇。田園劇是傳奇題材或鄉村題材的帶有音樂的舞台劇。
4. 歷史上第一部歌劇是哪一部?誰創作的?故事取材於哪裡?
< r o l i a. n e t >
1597年由里努契尼寫劇本、佩里作曲的《達芙尼》,取材於希臘神話。但樂譜已遺失。
5. 現存的第一部歌劇是哪一部?誰創作的?故事取材於哪裡?
1600年裡努契尼寫劇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優麗狄茜》。取材於希臘神話。
6. 在最早的歌劇中音樂形式是怎樣的?
聲樂部分以接近於朗誦的宣敘調為主,由少量樂器伴奏,採用通奏低音。音樂形式較為簡單。
7. 簡介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的歌劇寫作觀念以及他所奠定的早期歌劇形式。
主要是加強音樂性和情感表達。具體做法是將宣敘調的旋律線條拉長,使其具有歌唱性,並與短小的歌曲、二重唱和牧歌式的重唱交替,形成對比。他採用較大規模的樂隊伴奏,並通過弦樂器的震音、撥弦以及不協和和聲的運用造成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在歌劇中加入器樂段落,如一開始的「托卡塔」(即後來的序曲)、中間的舞曲等。歌劇的基本模式正是在他的創作中形成的。
8. 舉出蒙特威爾第的兩部代表作。
《奧菲歐》(或譯作《奧爾菲斯》)、《阿麗安娜》。
9. 繼蒙特威爾第之後,17世紀威尼斯歌劇的代表人物(歌劇領域的威尼斯樂派)是誰?
蒙特威爾第的學生卡瓦利(Cavalli,1602-1676)、切斯蒂(Cesti,1623-1669)。
10. 18世紀義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歌劇(拿坡里樂派或那不勒斯樂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誰?他的創作有哪些特點?
阿.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他重視音樂在歌劇中的抒情作用,強調詠嘆調的表現力,創立了ABA形式結構,稱作「返始詠嘆調」或稱「再現詠嘆調」(da capo aria)。他的樂隊更加完備,還創立了「快-慢-快」的歌劇序曲(當時稱作「交響曲」sinfonia)。
11. 拿坡里歌劇的特點是什麼?
注重獨唱者聲音的美感和音樂外在的效果,追求音樂語言和形式的程式化,音樂織體較簡單,主要是獨唱旋律和簡單的和聲伴奏。缺點是缺少真實性和戲劇力度。這種傾向導致了歌劇在18世紀的衰敗。
12.介紹宣敘調和詠嘆調.
宣敘調在歌劇(或清唱劇)中用於人物對話和劇情發展,其旋律接近於朗誦,詠嘆調用來抒發人物感情並表現演唱技巧,音樂優美華麗,音域較寬。
13. 什麼是白話朗誦宣敘調(又譯作清宣敘調、干宣敘調,recitativo secco,dry recitative)和帶伴奏宣敘調(recitative obbligato,accompagnato)? { 楓下論壇 rolia.net/forum }
前者是只用羽管鍵琴和一件低音樂器伴奏的宣敘調,主要用於大段的對話和獨白。後者採用樂隊伴奏,用於緊張的戲劇性場面,由於它在某中程度上帶有詠嘆調特點,因此又稱之為詠敘調(arioso或recitativo arioso)。
14.什麼是「Da Capo Aria」(返始詠嘆調)?
ABA三段式詠嘆調,再現時可以隨歌手喜好加上一些自由的炫技。
15. A.斯卡拉蒂確立的義大利歌劇序曲是怎樣的?
(見本節第10題)
16. 法國歌劇是怎樣形成的?
十七世紀從義大利傳入後,立即帶上了法國化特徵:重視宣敘調,在其中突出了法語特有的韻律和節奏感;在歌劇中加進大量舞蹈場面;舞台裝飾極為華麗,表現帝王生活的氣派;歌劇序曲採用與義大利相反的速度安排:慢——快——慢。
17. 奠定了法國歌劇形式的是哪一位作曲家?
原籍義大利的呂利(Lully,1632—1687)。(歌劇風格見上面第15題)
18. 簡介法國作曲家拉莫的歷史貢獻。
作有大量歌劇和古鋼琴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在1722年發表了《和聲基礎理論》,為現代和聲理論奠定了基礎。
19. 英國歌劇創作的代表人物是誰?請舉出代表作一部。
浦賽爾(Purcell,1659—1695),代表作是《迪東和伊尼》。
20. 簡介德國「歌唱劇」(singspiel)。
有對白的德國民間喜歌劇,音樂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德國歌劇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21. 簡介清唱劇(Oratorio)、受難曲(Oratorio Passion)和康塔塔(Cantata)。
清唱劇:將宗教或史詩題材的歌詞譜曲,音樂形式包括獨唱、重唱、合唱和管弦樂,在教堂或音樂廳演出。與歌劇不同之處在於清唱劇沒有復雜的舞台裝置和戲劇動作表演。
< 相約加拿大 ROLIA.NET >
受難曲:音樂形式與清唱劇一樣,在題材上集中於基督耶穌受難(釘十字架)的故事。
康塔塔:也譯作大合唱,是帶有獨唱、重唱、合唱及管弦樂的體裁,內容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與清唱劇一樣的是沒有舞台裝置和戲劇動作表演。
。
H. 義大利歌劇《卡門》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嘿嘿·真巧 我剛聽完卡門序曲 就看到你的問題了、 創作背景神馬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隨便查了下、 參考於: http://ke..com/view/8697.htm#sub5380354 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完成於1874年秋,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 四幕歌劇 《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卡門使軍人班長唐·豪塞墮入情網,並舍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後來唐·豪塞因為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後來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里奧,在卡門為埃斯卡米里奧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豪塞的劍下。
I. 交響樂序曲指的是什麼意思
序曲是指開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稱「開場音樂」,由管弦樂隊演奏,其使命在於綜合地敘述全劇發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彷彿是劇情的縮影。
17世紀早期歌劇的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組成,除了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復調技術外,其餘兩段都用主調體制。
這一形式的序曲史稱義大利序曲,又稱交響曲,如G.B.佩爾戈萊西的《女僕夫人》序曲、C.W.格魯克的《帕里斯與海倫》序曲。
(9)義大利序曲背景是什麼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大多採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歌劇序曲必須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是格魯克從事歌劇改革的目標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序曲,預示了第一場的暴風雨氣息。
其後的多數歌劇序曲都採納了格魯克的這一原則。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還採用了歌劇中的音樂主題。貝多芬的三首《萊奧諾拉》序曲、C.M.von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和R.瓦格納的歌劇序曲,又進一步加強了表現劇情的功能。
反之,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集成曲。貝多芬的《哀格蒙特》序曲開了為話劇寫作序曲的風氣之先。繼起者有F.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序曲
J. 義大利歌劇《卡門》的創作背景
在空氣中洋溢著浪漫與激情的十九世紀,在美麗的西班牙小城塞維利亞,
有一位迷人的吉普塞姑娘用她短暫的生命軌跡奏響了一曲震懾人心的愛情詠嘆。
她的名字叫卡門。當她愛上一個男人,她會全心全意;
當她不再愛的時候,就義無返顧地放棄。
放盪不羈的卡門輕而易舉地誘惑了年輕的士兵堂·何塞,
並引發了何塞對她瘋狂的愛情。
然而當卡門遇到了鬥牛士埃斯卡米洛時,她意識到這才是她的真愛。
在何塞的瘋狂與艾斯卡米洛的愛情面前,卡門選擇了真愛的同時也選擇了死亡。
何塞的匕首被卡門的鮮血染紅。這與卡門所鍾愛的紅裙一樣鮮艷刺目的顏色,
正映襯了卡門用生命所捍衛的對真愛的追尋。
卡門是命運的犧牲品。即使她的生命危在旦夕,她也決不退縮,決不妥協。
只有弗拉門戈舞靜若凝松、動如疾風的踢踏、揚腕、擊掌、轉身
才能與卡門愛情中非理性的灼熱力量所匹配。堂·何塞也是命運的犧牲品。
她為愛神所糾纏苦苦奔波,而一步步滑向愛情和宿命的終點。
只有弗拉門戈舞中疾風驟雨、攝人心魄的鼓點,
才與何塞神秘莫測、難以控制、如痴如狂的心跳共振。
根據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所改編的、由音樂家比才所創作的歌劇《卡門》
被推為法國歌劇中流傳最久、上演次數最多的經典之作。
它更是被以挑剔出名的哲學家尼采譽為歌劇藝術「完美無缺的永恆典範」。
·幾乎人們都以為《卡門》的序曲是興高采烈的、熱情明朗的。
的確,當那主題從樂隊中倏然升騰起來的時候,誰會不為之振奮呢!
·這條旋律是作曲家從歌劇最後一幕中選來的,
它是鬥牛士埃斯卡米洛入場時的進行曲,充滿了男性的勇敢、瀟灑氣概,
有一種必勝的信心。序曲中的第二條旋律也十分讓人喜愛,爽朗、舒展,
只聽一遍就能記住。
·作曲家再一次熱情地把開頭那首進行曲送給我們,
然後,他乾脆利落地讓音樂劃上了一個句號。
這就是我們大家常常在音樂會上聽到的《卡門》序曲了。
可是,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在歌劇院的樂池裡,這兒還不能劃句號--
序曲還有另一半呢,它令人吃驚地一下子變換了情緒:
暗淡的色彩、遲疑的節奏、下行的音調,就像是哭泣一般。
·這才是歌劇《卡門》的真正主題:悲劇的、無可抗拒的命運。
它在整部歌劇中不時地出現,向聽者揭示故事的主旨。
下載:
http://www.gdzyzx.cn/art/m-liupai/dy1301.MP3卡門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