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瑞士、挪威、希臘、西班牙、奧地利的特色是什麼
簡短還詳細?不知道我的淺見能不能達到你的要求.
你所提出的都是歐洲國家,所以首先說一下共同點:歐洲國家經濟平均水平較好,往往能將美麗的大自然和現代化建設完美地融合,歷史大多很悠久,但通常比較驕傲,民族主義很強,不像美國那麼開放,能承認贊賞並吸納別國文化.
相對而言,北歐比南歐經濟更好,但南歐歷史更豐富,人也普遍比北歐人熱情.
然後,分別的談一下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
英國:大城市和小城市有很大區別.保守與開放結合的產物.
法國:優雅浪漫,追求生活質量,懂得享受生活
德國:歐洲的心臟,經濟強國. 為人處世較為嚴謹,比較排斥外來文化.
義大利: 時尚與古典的結合. 生活節奏普遍較慢,人們個性極強,讓我覺得有些隨心所欲.
由於義大利地理位置的優勢(北接歐洲大陸,西臨浪漫的法國和西班牙,東面和南面分別與東歐和原始的非洲大陸隔海相望),和歷史的積淀(義大利統一之前的羅馬帝國,西西里,撒丁王國,威尼斯王國),義大利國內的各個部分文化差異很大.
荷蘭:很有歐洲風情的小國,環境很好.
瑞士:金融中心.有四種官方語言.
挪威:經濟強國,與德國有些類似的地方.與彌漫著整個歐洲的慵懶氣息相比,挪威人和德國人更有奮斗精神.與義大利相比,挪威國內的南北文化差異不大.
希臘:古典,神秘,熱情,坦率.
西班牙: 熱情,瘋狂,將拉美風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奧地利:有很濃的鄉土氣息,懂得享受生活.
以上是我對這些國家的整體評價,但如果你所問的 "特色"指的是物質方面,請往下看
英國、名牌大學
法國、時裝,美食,汽車,動聽的法語
德國、汽車
義大利、時裝,美食(比薩餅,義大利面,雪糕,紅酒.....)藝術(歌劇等),建築
荷蘭、風車
瑞士、金融業,手錶
挪威、魚和土豆
希臘、與歷史有關的一切
西班牙、鬥牛士
奧地利,音樂之都
(參考資料:個人經歷.在義大利生活一年,去歐洲其他國家旅遊過,由於參加國際文化交流組織,認識了世界各地的朋友,以亞洲,歐洲和美國居多.所以對各國文化都有一定了解.) 可能我說的有不全面的地方,而且由於在義大利生活一年,對義大利比較偏愛,希望我沒有因為這個而貶低了其他國家,呵呵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㈡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民族性格各有什麼特色
1盎格魯-撒克遜族。特點:溫!上榜理由:當年大英帝國殖民地那麼多,遍布全世界,日不落帝國確實溫暖了全世界,不是吹的。該國打了兩次世界大戰,都最終獲得勝利。考慮到該族人口之少,所以不得不佩服它當年統治印度等地時以柔克剛、以夷制夷的能力。該國作為常任理事國,其語言又是當今世界最流行的語言,考慮到該族善於以推銷莎士比亞等溫和手段贏得人心,所以該族當選第六是毫無愧色的。惟一不足的是,該族的宗主國日漸沒落,在國際社會上越來越失去獨立性。現在如同夕陽的余輝,只有一點暖意。真是其勃亦慢也,其亡亦溫也。 2德意志族。特點:紊!上榜理由:創造了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德國,該族統治的奧地利也曾經建立過奧匈帝國。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雖然都失敗了。但是,有能力挑起世界級的戰事就說明它有過人之處。另外,該族復活的能力特別強,屢戰屢敗,人口卻還是不減少。如今的世界第三大勢力——歐盟又是以該國和法國為發動機。所以,理應進入前十。但是,該族雖然與出產哲學家、思想家著稱,卻是屢屢被狂人愚弄,全民思維紊亂,屠殺外族。所以也只能居在第九。 3法蘭西民族對沒有進入前十會有很大的意見。不過,法蘭西民族一直這么不溫不火的,歷史上也沒大紅過,現在也混得很一般,好多方面都不錯,但都不是最好,二戰時還當了奴才國家,對不起,最多也只能屈居第十一了。 4西班牙民族雖然自身成分復雜,卻征服了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還有幾個別國的小殖民地),征服地域的人口也不算少,卻都是欠發達地區,當著美國的後院。另外,各個方面的指標都比較一般,雖然傳播了玉米、紅薯,但那都是人家印地安人的,也談不上有原創性的貢獻.5西班牙民族雖然自身成分復雜,卻征服了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還有幾個別國的小殖民地),征服地域的人口也不算少,卻都是欠發達地區,當著美國的後院。另外,各個方面的指標都比較一般,雖然傳播了玉米、紅薯,但那都是人家印地安人的,也談不上有原創性的貢獻.6義大利人的性格
義大利國土狹長,象一隻長靴。北面與奧地利、瑞士、法國、克羅埃西亞相接壤,南面跨海遙望非洲大陸。在歷史上,義大利北部曾被奧地利、瑞士、法國等多次佔領,而義大利南部則深受西班牙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歷史背景迥然不同。1861年義大利實現了全土統一。在此之前,各地分裂為大小不一的獨立都市國家。
短短的100多年無法改變各個地方的文化特色。不僅南北之間差異懸殊,各個地區都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習慣、傳統、歷史、飲食文化、語言、及風土人情。因此當地人的性格與氣質也是五花八門。
同處一國之內,地方風情如此千差萬別,這樣的國家是很罕見的。而義大利人又特別以自己家鄉為榮。有一句話說∶「每一條街上的教會鍾聲都值得珍愛。」這句話里透出了對自己家鄉的深情,也表現了與他鄉之間展開的強烈的競爭意識。這從每次足球場上發出的喝倒彩,以及鬧出人命的斗毆中也能看出來。
「沒有愛情,生活則不可想像」——開朗的南方人
正像上面說的那樣,初次與一個義大利人見面,了解他是哪裡人,了解他的生活背景是相當重要的。不僅對於我們外國人來說是這樣,義大利人之間也認為知道對方是哪裡人,是交往時至關重要的因素。
首先從外表上來看,一般來講,身材高大、皮膚略呈金色、棕色頭發、藍眼睛的人大多是義大利北方人。越往南去人們的個子就越發矮小,肌膚、頭發、眼睛的顏色卻越來越深。我們心目中的豪爽、典型的義大利人其實是義大利南方人。--論壇上哪位能考證一下 托蒂
他們性格開朗、快樂乃至於喋喋不休;他們總是把工作放在其次,最熱衷於喝酒、聚餐、歌舞與戀愛……質朴而熱忱地歡度著人生。對這些南方人來說,如果沒有愛情,生活簡直就不可想像。
這些男人能說會道,常常洋洋自得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不過反過來說,他們內心浪漫、一往情深。正因為如此,一旦他們移情別戀,結局令人難以預料,這一點可要多加註意。他們重視傳統風俗,如果你當了他的新娘,他們會在街心廣場邀上兩、三百人擺上兩天兩夜的婚宴。真是一個「教父」的國度。結婚竟然能成為盛大的節日。
南方義大利人表面上嘻嘻哈哈、不拘小節、令人容易墜入情網,可事實上他們也有深沉和細膩的一面。他們重視與家族之間的感情,即使雙方同是義大利人,也會因此感到困難重重。只談戀愛還沒有關系,如果想結良緣,沒有家族之間的充分交流與默契,結婚是難於上青天的。
與此相反,不少北方的義大利人追求上進、野心勃勃,工作勤奮而努力向上。他們不像南方人那樣盡情玩樂、沒有節制,待人也有分寸,比較城市化。北方的職業女性多數抱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米蘭與上海一樣,象一個大熔爐,容納著為了工作而來自各地的義大利人。來自南方的移民到了第二代就變得「北方化」。在米蘭常常還能遇到一些父母親分別出生於南方和北方的「混血兒」。
同是義大利人,卻由於出生地區的不同而導致外表、氣質大相徑庭。這一點實在是既不可思議,又令人趣味盎然。
㈢ 西方經濟學說發展史上的六次革命具有哪些重要含義
西方經濟學從16至17世紀的重商主義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六次理論突破,即所說的六次革命,其中前二次發生在古典經濟學說中,後四次為現代經濟學說史中。
西方經濟學是從重商主義開始的。時代背景為海盜式帝國主義,貿易與殖民相聯系,它作為一個體系,從宏觀角度考慮問題,基本內容為出口壟斷,外匯管制和貿易順差,核心思想君主掌握最高權力,統治經濟和鑄造貨幣,控制對外貿易,主張國家干預和參預經濟,並對經濟進行調節,認為國家財富就是金銀,輸入金銀可以潤滑工商業的齒輪,所以鼓勵出口,實行補帖,限制進口,以此擴大貿易順差,換回金銀,金銀的積累導致國家財富的增長。但實際執行中卻無美妙前景,最終出現了生產力的危機。如法國出口製成品越多,換回金銀越多,結果越窮;而英國,反而民富國強。重商主義重點在商品流通領域。
現代經濟學只是在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才開始。時代背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下,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主張經濟自由主義,擺脫封建和國家的干預。1776年《國富論》第一次劃時代革命。其矛頭指向重商主義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斯密繼承和發展了以前經濟研究成果,特別是重農主義對供給和微觀重視,第一次創立比較完備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他認為重商主義犧牲了消費者而利於生產者,帶來經濟效益差的後果。因此,斯密提出,要增加國民財富,一靠勞動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二靠資本積累,增加儲蓄,形成投資,擴大市場。為增加生產,積累財富,反對國家干預,放任經濟自由,經濟「受看不見的手的指導」,發揮市場自由競爭、自由調節作用,國家只需保衛人民和國家的安全,社會秩序公平等。任何一個生產部門的勞動都是國家財富的來源,勞動創造價值,利潤來自剩餘勞動,反對重商主義只有貿易、重農義義只有農業勞動才是創造財富的觀點。還提出了一些微觀經濟的分析方法。其片面性在,對需求重視不足,分析方法上不夠精細,勞動價值論有利於工人而不利於資本家等。
1870年,發生了第二次革命,出現三名學者:法國的瓦爾拉斯、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他們三個人,住在不同地方,長在不同國家,但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強調供給和生產轉變為強調需求和消費。提出商品的價值不是取決於勞動的消耗量,而是取決於主觀評價,進行邊際主義分析。西方常把1871年稱為」邊際革命「年,直到馬歇爾最後形成的所謂的」新古典學派「。完全用邊際分析方法,利用邊際效用和邊際生產力的概念分析經濟問題,提出存在競爭市場上的產品、勞務和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都是決定於邊際供求的關系。強調產品和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定價與資源的稀少性有關。由於稀少有關,因此,對各種產品用途的估價帶來效用遞減,人和廠商都受著理性行為原則的支配。如個人怎樣用有限錢得到最大效用的滿足,而廠商利用有限資源設備來得到最大的利潤,這種方法就是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古典學學派關心的是整個經濟的長期發展,關心剩餘產品在各個集團之間的分配問題,而邊際主義者關心的是微觀經濟問題。所以,從邊際主義者到馬歇爾,才建立起微觀經濟學體系。邊際概念成為關鍵性工具,效用與消費者需求成為出發點和推動力,關心的是在資源稀少情況下來進行生產、分配,消費。同時他們認為,只要自由競爭,通過市場力量,經濟就能達充分就業均衡,不會發生生產過剩或經濟危機。總之,他們以主觀根據供求而決定價格的價值理論來代替勞動價值論;以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來代替古典學派由社會力量決定收入的分配理論;用和諧經濟體系代替階級沖突理論。新古典經濟學比古典經濟學更合理、更精緻,為現代微觀經濟學奠定理論基礎。但面對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一籌莫展,無能為力。新舊古典經濟學偏重於微觀方面的研究。
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第三次革命。其背景 :社會化大生產進一步發展,政治上國家壟斷資本的產生。資本主義處於自由競爭時期,社會對宏觀需求不強,國家也沒有掌握足夠大的資本實現這種控制,而當它進入國家壟斷之後,這種要求和可能都具備了。理論、方法和政策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上反對薩伊定律。薩伊定律就是供給本身就能創造需求,需求是供給的函數,因此,經濟自身能夠達到充分就業、均衡,沒有生產過剩的危機。凱恩斯認為,供給是需求的函數,拋棄「儲蓄會自動轉化為投資」傳統觀點,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不存在自動調節的性質,因而沒有充分就業的可能,往往是小於充分就業狀態。由於三大心理規律(消費傾向規律、資本邊際效率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作用,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必然會產生大規模失業、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在方法上,回到重商主義研究的宏觀經濟問題,開創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即總量分析。關心經濟總量行為活動,特別是總支出(投資支行、消費支出和政府支出)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強調決定經濟活動水平的是投資部分。只有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增加,才能刺激生產,增加生產。還將實物經濟與貨幣經濟密切結合為一體,現在宏觀經濟分析都取自於《通論》的開創,這是凱恩斯在方法論上的革命。在政策上,凱恩斯反對「自由放任」,強調國家干預、參預經濟調節。所以,有人說凱恩斯又回到重商主義,因為他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獎勵出口,與重商主義相同。三個最重要政策:1、政府預算的平衡應聯系經濟中需求狀況來加以評價。如存在大規模失業,預算應增加赤字。2、降低實際工資不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可能會相反
;3、貸幣政策如不藉助於財政措施,則不可能終止大規模失業。二戰後,特別是50、60年代,凱恩斯理論成為西方正統。凱恩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跳了價格分析的限制,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具有劃時代意義。
上世紀50,特別是60年代後期,出現反對「凱恩斯革命的革命」,貨幣學派崛起。其背景是,當時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進入」滯脹「,奉行已久的凱恩斯主義遭到質疑,因為按凱恩斯理論,低增長與高通脹不可能同時出現,貨幣學派自由主義理念抬頭。以弗里德曼為代表,其內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所以不穩定,主要原因不是凱恩斯所說的三大定律影響的總需求不足,而是由於貨幣方面受到干擾。核心是貨幣,貨幣是支配資本主義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動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貨幣政策最重要,財政政策除了起負作用,不可能影響產出率和就業率。其主張貨幣穩定、有節制增長,即長期貨幣政策,除此之外,國家減少支出,不幹預私人經濟,市場完全、充分發揮作用。現在西方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接收貨幣主義向凱恩斯挑戰的兩個思想:1,貨幣供應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根源;2、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對產出量具有更大的效應。
1960年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出版。書只有100頁,便很精煉,思想深刻。書中把生產看作同樣商品既表現為生產資料又表現為最終產品的一種循環過程,是從基礎理論上進行革命。主要影響:1、商品價格反對邊際分析,回到李嘉圖,再生產周期性循環過程中,用成本價格和平均利潤的方法計算商品價格。2、在一定技術條件下,聯立方程完全有可能計算出每種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而不是馬克思抽象的社會必要勞動,補充發展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3、斯拉法的商品價格決定理論,解決了馬克思商品價值轉形商品生產價格的問題。
在反對凱恩斯主義思潮中,出現了理性預期理論,為第六次革命。理性預期假說由美國經濟學者約翰穆斯於1960--1961年首創,70年代盧卡斯把理性預期理念結合到貨幣主義模型中,應用於穩定性經濟政策的研究。他們認為無論凱恩斯主義,或是貨幣主義,都把理性預期排除在模型之外,財政金融政策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因為公眾勢必預料到這些政策的後果。如政府試圖加快貨幣增長經濟,人們就料到通貨膨脹而抬高價格,於是額外的貨幣更加抬高昂貴的物價而不是導向經濟增長,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帶有欺騙性,但是,可以在一段時期內欺騙所有人,決不能在長期中欺騙所有人。以前人都以過去經驗來推測預期,理性的是綜合更多因素來進行預期,過去僅是一部分因子。
現代西方經濟學發展歷程的圖示
發展階段
時間
時代背景
代表人物
理論觀點
政策主張
著作
重商主義
15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下半葉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安徒萬·德·蒙克來田
財富就是金銀,金銀就是財富,財富的真正來源是對外貿易的順差。
從流通領域研究財富的增長
國家積極干預經濟,國家的一切經濟活動統統歸結為攫取金銀
古典經濟學
重農主義
17世紀下半葉
資本主義上升時期
英國 法國
威廉·配第 阿吉爾貝爾
亞當·斯密 西斯蒙第
大衛·李嘉圖
魁奈
從生產領域研究財富的增長
看不見的手
勞動價值理論
把對經濟制度本質的分析與對既定製度下資源配置過程及其變數分析相結合的研究
自由放任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1776年
庸俗經濟學
18世紀末至19世紀70年代
(1830年)
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1832年英國通過議會改革案)
薩伊(法)
馬爾薩斯(英)、詹姆斯·穆勒、麥克庫洛赫、西尼耳、巴師夏、凱里
薩伊定律: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
把注意力集中於既定製度下資源配置過程及其變數的研究
邊際革命
19世紀70年代(1870年)
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門格爾(奧地利 奧地利學派)
傑文斯(英 英國學派)
瓦爾拉斯(瑞士 洛桑學派)
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來與勞動價值論相抗衡
新古典經濟學(微觀)
19世紀末期
馬歇爾(英 劍橋學派)
瓦爾拉斯
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
生產成本價值論
供求理論
邊際效用論
節欲論
一般均衡、帕累托最優
自由放任、國家不幹預經濟
馬歇爾
《經濟學原理》1890年
1933年
張伯倫、羅賓遜
壟斷問題
1939年
希克斯
價值論(提出了序數效用論,馬歇爾的是基數效用論)
一般均衡論:起到推廣與普及的作用
希克斯
《價值與資本》1939年
凱恩斯革命(宏觀)
20世紀30年代
經濟大危機
凱恩斯
失業和經濟的周期波動是因為全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
國家干預經濟
凱恩斯
《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1936年
對凱恩斯的解釋與補充
新古典綜合派→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10版)→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新綜合(12版)
二戰後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
二戰後凱恩斯主義的流行使得整個西方經濟學的體系出現了顯著的漏洞,產生了干預和反干預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種矛盾和不調和之處
薩繆爾森
庫茨涅茨、托賓、哈羅德、索洛
漢森(20世紀40年代理論和政策建議方面進行補充和發展,奠定新古典綜合派的某些基礎)
傳統西方經濟學——微觀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宏觀
薩繆爾森
《經濟學》1948年
新劍橋學派
20世紀50-60年代
瓊·羅賓遜(英)
非均衡學派
(又稱新凱恩斯學派)
20世紀60年代後期
克洛沃(美)萊榮霍夫德(瑞典)
希克斯(英)
把劍橋學派、洛桑學派的 相結合,形成一個獨特的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貨幣主義
20世紀50年代中期
20世紀70年代西方世界出現滯漲
弗里德曼
反對國家過多干預經濟生活,主張不同程度上加強市場機制的作用
理性預期學派
20世紀70年代後期
盧卡斯、薩金特、華萊士
供給學派
20世紀70年代後期
拉弗、費爾德斯坦、萬尼斯基
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體系
哈耶克
弗萊堡學派(德國)
公共選擇學派
20世紀60年代
布坎南(美)、塔洛克(美)
新制度經濟學派
科斯、威廉姆斯、諾斯
新左派
非主流經濟學派
瑞典學派
創新理論
熊彼特
經濟成長階段論
羅斯托(美)
新制度學派
加爾布雷恩(美)
激進經濟學派
㈣ 法國,奧地利,德國,瑞士,義大利,文化風俗有什麼要注意的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在奧地利,綠色最令人喜愛,包括許多服飾品也都使用綠色。比如,有灰色的法蘭絨西裝,特意用綠色邊兒。狩獵裝多半使用綠色。
奧地利人熱情、和藹可親。在公共場所,奧地利人即使是和陌生人相見,也打招呼。和主人交談時,不要主動議論錢、宗教或政治之類的話題(除非主人先談起)。73%的奧地利公民信仰基督教,到奧地利旅遊及參加相關的節日活動請尊重當地的宗教習慣和風俗。奧地利人喜歡別國人知道自己民族的特性和談論自己的成就。
奧地利的商務禮俗,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奧地利商人相當正規、嚴肅,尤其是首都維也納,令人覺到一種莫扎特、貝多芬、斯特勞斯等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在此活動過的、王朝風格的氣氛。
奧地利人的姓名一般由兩個片語成,第一個是名,第二個是姓。姓名另有三個片語成,一般為雙名或雙姓。平輩之間稱呼時,一般相互稱姓,只有在家庭內部和好朋友之間才稱呼名字。
如果奧地利人的名片上印著好幾個頭銜,則務必問清楚那一個是最重要的,因為一旦稱呼有誤會洋相出。與奧地利人通信更是要小心,必須正確無誤地冠上他們的真正頭銜,有的人的姓名中夾有「VON」,表明他的家庭歷史上曾經有貴族。
奧地利婦女結婚後改姓夫姓,即使是離婚或改嫁後也保持著原來丈夫的姓氏,因而切莫以姓氏來推斷婦女的夫姓,枉加稱呼。奧地利人,不喜歡在新年期間食用蝦類。因為蝦會倒著行走,象徵不吉利,若吃了蝦,新的一年生意就難以進取。
守紀律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守時間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樓主,我好辛苦呢,採納吧啊~~
㈤ 1重商主義的思想內容是什麼 2英國和法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也稱作「商業本位」,16至18世紀)。
重商主義是十八世紀在歐洲受歡迎的政治經濟體制。它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即一國的國力基於通過貿易的順差--即出口額大於進口額--所能獲得的財富。封建主義解體之後的16~17世紀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或經濟體系,反映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15-18世紀中在歐洲流行,後為古典經濟學取代。認為一國積累的金銀越多,就越富強。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禁止金銀輸出,增加金銀輸入。重商主義者認為,要得到這種財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農業、商業和製造業;發展對外貿易壟斷;通過高關稅率及其它貿易限制來保護國內市場;並利用殖民地為母國的製造業提供原料和市場。該名稱最初是由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一書中提出來的。但一七七六年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擊了重商主義,他提倡自由貿易和開明的經濟政策。但是,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才廢棄以重商主義哲學為基礎的經濟政策。
一、重商主義產生的時期及背景
歷史上對國際貿易的研究和理論在最早的時候幾乎都是出自重商學派的著作。
重商主義是資產階級最初的經濟學說。產生和發展於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反映這個時期商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了最初的理論考察。
15 世紀末,西歐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瓦解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和成長;地理大發現擴大了世界市場,給商業、航海業、工業以極大刺激;商業資本發揮著突出的作用,促進各國國內市場的統一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商業資本加強的同時,西歐一些國家建立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運用國家力量支持商業資本的發展。隨著商業資本的發展和國家支持商業資本的政策的實施,產生了從理論上闡述這些經濟政策的要求,逐漸形成了重商主義的理論。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是西歐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具體地說,在15—18世紀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種經濟哲學。重商主義又分為早期的重商主義和晚期的重商主義兩種。
重商主義拋棄了西歐封建社會經院哲學的教義和倫理規范,開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據商業資本家的經驗去觀察和說明社會經濟現象。它以商業資本的運動作為考察對象,從流通領域研究了貨幣 —— 商品 —— 貨幣的運動。
二、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和經濟思想
1、認為貴金屬(貨幣)是衡量財富的唯一標准。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金銀。除了開採金銀礦以外,對外貿易是貨幣財富的真正的來源。因此,要使國家變得富強,就應盡量使出口大於進口,因為貿易出超才會導致貴金屬的凈流入。一國擁有的貴金屬越多,就會越富有、越強大。因此,政府應該竭力鼓勵出口,不主張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進口。
2、由於不可能所有貿易參加國同時出超,而且任一時點上的金銀總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國的獲利總是基於其他國家的損失,即國際貿易是一種「零和游戲」。
三、重商主義的局限性
1、重商主義的政策結論僅在某些情況下站得住腳,並非在一般意義上能站得住腳;
2、重商主義把國際貿易看作一種零和游戲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3、重商主義把貨幣與真實財富等同起來也是錯誤的。正是基於這樣一個錯誤的認識,重商主義才輕率地把高水平的貨幣積累與供給等同於經濟繁榮,並把貿易順差與金銀等貴金屬的流入作為其唯一的政策目標。
重商主義主張政府應該控制國家的經濟,以便損害和削弱對手的實力,增強本國的實力。15世紀初,正當文藝復興運動進入初期發展階段之時,重商主義興起。到了17世紀,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衰落,重商主義也逐漸開始崩潰。從時間上看,重商主義可以說與文藝復興運動同步。同一時期產生兩種社會思想——人文主義和重商主義,其中有其深刻的根源,即當時社會上追求商品生產更快發展,追求商業資本的迅速增加和貨幣資本的不斷積累,已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這是重商主義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重商主義的產生和更深層次的背景,則是在追求商業資本增加、追求貨幣積累這股強大潮流沖擊下,所引起的西歐經濟形式和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新經濟的發展,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變化,舊式貴族變成了真正的商人,它正反映了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變化。重商主義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產生的。
四、重商主義的發展階段
重商主義的發展經歷了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兩個階段。
早期重商主義產生於 15 ~ 16 世紀,在對外貿易上強調少買,嚴禁貨幣輸出國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貨幣運動,以貯藏盡量多的貨幣,因而又被稱為貨幣差額論。
晚期重商主義盛行 17 世紀上半期,強調多賣,主張允許貨幣輸出國外,認為只要購買外國商品的貨幣總額少於出售本國商品所得的貨幣總額,就可以獲更多的貨幣。晚期重商主義為保證對外貿易中的出超,採取保護關稅的政策。由於晚期重商主義力圖控制或調節商品的運動並發展工場手工業,又被稱為貿易差額論。
早晚期重商主義的差別反映了商業資本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義促進了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與確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五、重商主義的內容主要內容
(1)一個國家的財富必不可少的是貴金屬,如金銀等。這個國家如果沒有貴金屬礦藏,就要通過貿易來取得。
(2)對外貿易必須保持順差,即出口必須超過進口。因此,伊麗莎白一世不僅採取許多有利於貿易發展的措施,同時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重商主義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15~16世紀為早期重商主義時期,16世紀下半期到17世紀為晚期重商主義時期。早期重商主義主張採取行政手段,禁止貨幣輸出和積累貨幣財富。晚期重商主義與早期不同的是,認為國家應該將貨幣輸出國外,以便擴大對外國商品的購買。不過他們要求,在對外貿易中謹守的原則是購買外國商品的貨幣總額,必須少於出售本國商品所獲得的總額,其目的仍是要保持有更多的貨幣流回本國。因此,晚期重商主義者主張,對外貿易必須做到輸出大於輸入,以保持出超。
英國特點:(1)雄厚的資本,(2)充足的勞動力,(3)豐富的資源和原料,(4)海外貿易的迫切需要.工場手工業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要
法國特點;1 革命的領軍團體特別的多,從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的執政府、督政府,一系列的政治派使得政策不系統,不徹底。
2 資金不足,勞動力缺乏。當時的政客財主對證卷交易很感興趣,少有投資工業
。小農經濟使得人民能溫飽但不富裕,無錢投資工業,重要的是人民都去種地了,工業勞動力少。而且製成的工業品少有人消費。
3 拿破崙時期的「大陸封鎖」政策造成法國工業與商業對外交流相對閉塞,阻礙了自身的發展
㈥ 重商主義的特點有哪些
1、重商主義產生的條件有:
①地理大發現。②資本的原始積累。③商業資本的作用。④西歐各國王權同商業資本的聯盟。
2、基本觀點:
①社會財富觀。重商主義認為財富就是貨幣(即金銀),貨幣就是財富。一切經濟活動和國家政策,都有為了攫取金銀、增加財富。這種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積累貨幣資本的渴望。恩格斯稱之為「發財致富的科學」。亞當·斯密稱之為「富國裕民的政治經濟學體系」。
②財富源泉觀。重商主義認為財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領域,即商業中;國內貿易不能增加一國的財富,只有對外貿易才會真正增加一國的財富。
③強調商業的重要性。重商主義認為,在工商業中,工業要為商業服務。國家鼓勵的只是那些可以高價出口的商品的生產。
④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重商主義認為國家必須積極干預經濟生活,管理和指導經濟,保護國內有利於增加金銀貨幣的工商業,促進對外貿易的有利發展。
3、主要特徵:
①最早用商業的眼光和用市場的角度論述經濟規律,有一定的進步性。
②一些理論和觀點帶有濃厚的經驗主義色彩,從而帶有理論浮淺和片面性的特徵。
㈦ 請問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中的重商主義、重農主義等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1、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是隨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海外貿易的增長而一同興旺起來的,其基本假設是出口為國家帶來財富。這一學派的倡議者支持並主張政府採取措施保護貿易順差。 重商主義者堅信,對外貿易是國家致富的唯一手段。在國際金融制度得到高度發展以前,對外收支逆差必須用現金彌補,而國際間唯一可接受的現金形式是金銀,因此貿易赤字會導致國庫空虛,反之則國庫殷實。從中可得出結論,出超將帶來國內經濟增長,而入超會使國內經濟萎縮。這種思想迎合了當時政治和經濟環境的需求,並在事實上引導了十七、十八世紀的商業革命。 2、重農主義 重農主義主導了法國十七、十八世紀的經濟思想。法國在十八世紀還保持著封建經濟的結構,其工業變化、海外貿易的步伐並非那麼快捷有力,為主的經濟活動仍然是農業生產。地租連同向耕種者徵收的賦稅是法庭、軍隊和藝術文明的經濟來源。農民只得用剩餘部分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再生產。重農主義者以此為依據提出,產生地租的土地是純產品依賴的唯一源泉。重農主義者將國民分為三個階級,即生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和不生產階級,最早運用社會階級體系來說明社會經濟結構。 弗蘭斯瓦.魁奈(1694-1774)是十八世紀法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重農主義學派的領袖和宗師。「自然秩序」是魁奈及其重農主義體系的精髓,成為重農主義者看待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根本標准及最終歸宿。在魁奈重農主義體系中,自然秩序和自然權利緊密相連,自然權利包括財產所有權和自由,而在財產所有權中,土地所有權是基礎,是國家統治的自然秩序的根本條件,是進行農業資本主義的根本條件。 3、古典經濟學派 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國富論》,標志著古典經濟學的誕生,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已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 古典經濟學派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從起飛到昌盛時期的主流經濟學派,它忠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產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既是對封建舊制度以及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國家干預主義經濟思想的批判,也是對經濟自由主義新時代的呼喚和論證。 古典經濟學信奉經濟自由主義。他們堅信,自由競爭市場勢力的自發作用能夠保證經濟生活的協調和穩定增長,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他們不是無政府主義者,但他們認為,國家只需充當為自由競爭市場經濟創造良好外部條件的「守夜人」。 古典經濟學派關注經濟增長。在他們看來,經濟活動的首要任務就是增加生產,為此必須增加資本積累,改進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他們還研究與此密切相關的分配和產品實現問題,研究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中的規律,以及相應的經濟政策。 古典經濟學的奠立者是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馬爾薩斯、薩伊對亞當·斯密的體系進行了擴展,而J.S.穆勒則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 4、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是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具有廣泛影響和重要地位的經濟理論。它的基本觀點和古典主義相同,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同時它也融合和吸收了其它一些學派的觀點。它淵源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所謂「邊際革命」。當時奧地利的門格爾、英國的傑文斯和法國的瓦爾拉斯幾乎同時提出了以邊際效用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他們使用抽象演繹法、邊際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和數理分析法建立了包括邊際效用理論、時差利息論和一般均衡論等在內的理論體系。它把市場現象歸結為個人選擇的結果,著重解釋在技術知識、社會習慣以及資源稀缺的約束下,個人在市場上進行的主觀評價和選擇,會導致市場過程的協調和均衡,進一步證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確性。 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特點是: (1)經濟和諧觀 新古典主義認為,經濟體系的變動和發展是漸進的、而不是突變的;是和諧的,而不是沖突的;對經濟刺激的反應是靈活的。邊際分析是體現這種觀點的分析工具。 (2)供求力量決定價格的主觀價值 新古典主義認為商品和要素的價格決定於市場上的供求力量。市場上的理性行為是,需求一方,消費者尋求最大的滿足;在供給一方,生產者追求最大利潤,通過價格的變動,使供求量調整到雙方相等時的均衡狀態。 (3)完全競爭的經濟 新古典主義的均衡價值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基礎上,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完全競爭並趨於均衡狀態的經濟。 (4)充分就業的經濟 新古典主義認為市場供求力量能使一國經濟實現充分就業,一切生產要素在分配中所得到的份額取決於他的邊際產品數量。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有瓦爾拉斯、馬歇爾、凱恩斯以及二十世紀的阿羅和德布魯等。 5、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於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有效需求理論體系和通過國家干預經濟以求減少失業,這被稱為「凱恩斯革命」。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是凱恩斯的代表作。凱恩斯提出了總量分析、短期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宏觀經濟學體系。 凱恩斯認為失業和危機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部分。它是由「消費傾向」、「對資本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和對貨幣的「流動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及貨幣量決定的。凱恩斯在理論上分析上採用了「總量分析」即「宏觀分析」的方法。他研究了收入、需求、投資、儲蓄、消費、貨幣、價格水平的總量及其相互關系,使「庸俗經濟學」從微觀分析進入了宏觀分析。 依據凱恩斯的理論,他提出了一整套政策,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藉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費和投資。在財政政策方面,在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主張減稅、增加財政支出,以擴大投資和消費;在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主張增稅、減少財政支出,以減少投資和消費。在貨幣政策方面,在蕭條時期主張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資;在高漲時期主張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息率以限制投資。 6、凱恩斯以後 在這個階段出現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和經濟學家,由於統計分析理論的發展,這個時期經濟學術著作的特點是大量運用統計理論和數學模型。 (1)新古典綜合派 新古典綜合派又被稱為當代凱恩斯主義正統派或主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羅·薩繆爾遜、托賓、索洛等。「新古典」是指他們接受凱恩斯以前的新古典主義對於市場和一般均衡的分析,但同時應當「綜合」凱恩斯主義。 這種綜合體現在:一、將凱恩斯理論本身綜合成宏觀一般均衡理論,但理論本身卻和新古典理論有相似之處;二、凱恩斯的宏觀理論體系和新古典的微觀理論體系相結合,注重尋找宏觀經濟理論的微觀基礎;三、強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 他們認為,戰後的經濟是一種「混合經濟」,既存在市場機制的調節,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一方面,經濟中的基本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仍然由市場機制,即「看不見的手」來解決;另一方面,政府在經濟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政府要運用各種經濟政策來糾正市場調節不可避免的缺陷,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以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地發展,並實現社會公正。 他們用IS-LM模型完善了總需求分析,並用總供給分析來補充總需求分析,建立了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發展了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投資理論和貨幣理論,並且將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長期化和動態化。 (2)當代經濟學的其它主要流派 當代經濟學除了新古典綜合派外,其它具有重要影響的學派主要有:新自由主義、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新劍橋學派、新制度主義。
㈧ 重農學派思想體系的特點有哪些
賦稅理論
重農學派的賦稅理論是法國資本主義建立時期的資產階級稅收理論。重農學派產生於18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其先驅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P•布阿吉爾貝爾、F•魁奈、A•R•J•杜爾哥和西斯蒙第。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的法國,由於封建王朝實行重商主義政策,農業極度衰落,稅制紊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人民負擔沉重,法國的財政經濟面臨嚴重的危機。重農學派認為,社會財富的真正源泉是農業,要財源茂盛,增加財政稅收收入,必須發展農業,從而將其研究重心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提出了重農主義的經濟理論體系。他們在稅收方面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思想和政策主張,重農學派稅收思想的內容主要有:
第一、關於稅收與生產的關系,他們提出了三點很有價值的觀點:
①課稅不能過重,不可影響和破壞生產,應根據納稅人的能力繳納。否則,生產就會衰退,反過來,造成稅收收入的減少;
②稅收占國民收入的比例要適當,應當和國民收入的數額保持平衡,不可任意揮霍;
③稅收增長的前提是財富的增長。認為農業生產是財富之母,君主要想多征稅必須首先扶持農業。不這樣做,征稅就會變成掠奪,很快會使國家趨於衰落貧窮。
第二、主張實行單一土地稅制。取消其他一切賦稅,簡化賦稅徵收機構,節省徵收費用。
第三、提出了公平合理的稅收原則。
第四、以轉嫁為標准劃分直接稅與間接稅,並提出了以純產品為核心的稅收轉嫁與歸宿的學說。
第五、主張廢除包稅制。
重農學派的稅收理論是防止封建帝王橫征暴斂的理論武器。重農學派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都非常重視農業,較有影響的是布阿吉爾貝爾的稅收思想和魁奈的單一土地稅理論。
社會制度
(圖)重農學派
重農主義體系實際上是第一個對資本主義生產進行分析,卻又是封建制度、土地產權統治的資產階級的翻版。封建主義是以資產階級生產的角度來加以說明,而資本主義則以大農業改造封建制度的臆想來發展。這樣,封建主義就具有資產階級的性質,資產階級社會獲得了封建主義的外觀。這個實質和外觀的矛盾出現於重農主義幾乎所有的理論中。
重農學派在當時法國的宮廷、貴族、達宮中獲得聲譽,甚至在巴黎所謂社會顯貴名流的社交場合中,以稱道農業改革和穿著帶有農家色彩的裝束為時尚。在法國以外的當時歐洲若干國家的統治者,如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瑞典的古斯塔夫三世,托斯卡納的利奧波德二世,西班牙的查理三世,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那不勒斯的斐迪南一世等也對他們的學說和主張發生一定的興趣。但也因此他們的學說引起了革命的或進步的啟蒙思想家們的反感。伏爾泰在<有四十個埃居的人>中,對於他們學說的臆想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與嘲弄。
另一方面,重農學派也欺騙了他們自己。他們中絕大多數是達官、貴人,他們的利益和法國當時的封建制度,甚至和波旁王朝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他們絕沒有認識到,他們所鼓吹的是一個與現存的封建社會相對立,並且只有消滅現存社會才能建立起來的新資本主義制度;而總以為他們所企求的只是對舊制度的改良,而改良的目的是鞏固現存的制度。
觀點主張
一、自然秩序(圖)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自然秩序是重農主義體系的哲學基礎,是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啟蒙學派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杜邦·德·奈穆爾在為重農主義體系下定義時,明確地稱之為「自然秩序的科學」。 重農主義者認為,和物質世界一樣,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恆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會的自然秩序不同於物質世界的規律,它沒有絕對的約束力,人們可以以自己的意志來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會的人為秩序。後者表現為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各種政治、經濟制度和法令規章等等。 重農主義者認為如果人們認識自然秩序並按其准則來制定人為秩序,這個社會就處於健康狀態;反之,如果人為秩序違背了自然秩序,社會就處於疾病狀態。他們認為當時的法國社會就由於人為的社會秩序違反了自然的社會秩序而處於疾病狀態,而他們的任務就是為醫治這種疾病提出處方。
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學說第一次確認在人類社會存在著客觀規律,從而為政治經濟學提出了認識客觀規律的任務。這一認識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創立了把社會經濟看作是一個可以測定的制度的概念。這概念意味著社會經濟受著一定客觀規律的制約;經濟范疇問存在著相互的內在聯系;事物的發展具有理論上的可預測性。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全部理論和政策就是建立在這一概念上的。但由於他們的階級局限性,重農主義者既把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看做永恆的規律,又把社會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的規律看成同樣支配著一切社會形式的抽象規律。 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實質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身自由和私有財產是自然秩序所規定的人類的基本權利,是天賦人權的主要內容。自然秩序的實質是個人的利益和公眾利益的統一,而這統一又只能在自由體系之下得到實現。於是重農主義者就從自然秩序引伸出經濟自由主義。
「自由放任」的准則,可能最早溯源於與柯爾貝爾同時代的法國商人勒讓德而由古爾奈予以箴言化,但只是到了重農學派才真正地成了標識著新時代的戰鬥口號。
二、純產品學說
純產品學說是重農主義理論的核心。他們的全部體系都圍繞著這一學說而展開;一切政策也以之為基礎。重農主義者認為財富是物質產品,財富的來源不是流通而是生產。所以財富的生產意味著物質的創造和其量的增加。在各經濟部門中,他們認為只有農業是生產的,因為只有農業既生產物質產品又能在投入和產出的使用價值中,表現為物質財富的量的增加。工業不創造物質而只變更或組合已存在的物質財富的形態,商業也不創造任何物質財富,而只變更其市場的時、地,二者都是不生產的。農業中投入和產出的使用價值的差額構成了「純產品」。 重視農業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自稱為農業的辯護人,認為農業是一個國家富強的基礎。重農主義者繼承了這一傳統,並以「純產品」學說論證了農業是一個國家財富的來源和一切社會收入的基礎,為這一傳統觀點提供了理論基礎。
(圖)魁奈 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純產品學說是重農學派的剩餘價值學說。重農學派實際上是以農業資本來概括一般資本,以農業資本主義經營來概括資本主義生產。租地農場主,作為產業資本的實際代表指導著全部經濟運動。農業按資本主義大規模經營方式經營,土地直接耕作者是雇傭工人。生產不僅創造使用價值,而且也創造價值,而生產的動機則為獲得 「純產品」即剩餘價值,而地租則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
在「純產品」的基礎上,重農學派提出了廢除其他賦稅只徵收一種單一地租稅的主張。他們認為 「純產品」是賦稅唯一可能的來源。「純產品」歸結為地租,於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負稅的收入。在復合稅制下,賦稅的負擔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會通過轉嫁間接地歸於地主。因此不如直截了當地取消一切雜稅,改而徵收單一地租稅。由於簡化租制會減少徵收費用,這種改革實際上減輕了地主的負擔。
三、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
在分析社會財富、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的嘗試上,重農學派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既分析了資本在勞動過程中藉以組成的物質要素,研究了資本在流通中所採取的形式;又在此前提下,把社會總產品的生產,通過貨幣的中介,在社會三個階級間的流通過程,表現為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同時,在再生產過程中,包括了對各社會階級收入來源,資本和所得的交換,再生產消費和最終消費的關系,農業和工業兩大部門之間的流通等等的分析。這些都在魁奈的<經濟表>中得到了全面表達。
㈨ 重商主義 自由放任主義 凱恩斯主義各是是什麼
重商主義是十八世紀在歐洲受歡迎的政治經濟體制。它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即一國的國力基於通過貿易的順差--即出口額大於進口額--所能獲得的財富。是封建主義解體之後的16~17世紀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或經濟體系,反映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
http://ke..com/view/88523.htm
自由放任主義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涉,並且反對政府徵收除了足以維持和平、治安和財產權以外的稅賦。在歐洲和美國早期的經濟學理論中,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通常與反面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做比較,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在英國、美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和其他西歐國家崛起時都擔當了支配的角色。
http://ke..com/view/700414.htm
凱恩斯主義
http://ke..com/view/25189.htm
㈩ 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
重商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15世紀至16世紀中葉是早期重商主義階段,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中葉是晚期重商主義階段,早期重商主義與晚期重商主義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把貨幣作為財富的唯一形態,都把一國擁有貨幣的多少作為衡量該國富裕程度的標准,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對如何增加貨幣的問題上有不同的主張。早期重商主義者把商業資本流通的統一過程當做互不相關的兩個階段,早期重商主義的特點是要求在國內以貯藏貨幣的形式把貨幣積累起來,力圖通過調節貨幣的運動達到積累貨幣財富的目的,後來,重商主義者開始明白,為了增加貨幣,更重要的不是把貨幣貯藏起來,而在於把貨幣投入有利可圖的國外貿易中去。重商主義代表著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封建君主和商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商業資本在這一時期產生過壓倒一切的影響,重商主義作為一種經濟思想學說,僅以流通領域作為研究對象,從商業資本運動出發,來觀察經濟問題,其觀點是幼稚的,膚淺的。然而,作為最早的比較成體系的經濟學說和經濟政策主張,重商主義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從理論上看,重商主義突破了古代和中世紀作家考察經濟現象的狹隘眼界,把經濟學從主要考察奴隸主的家庭經濟和封建的庄園經濟擴展到整個國民經濟,從中世紀經驗哲學的教條主義研究經濟問題的傳統方式影響密切結合實際,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做了理論准備,從實踐上看,重商主義的經濟思想和政策,大大促進了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擴展,幫助新興資產階級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財富,從而極大地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和封建制度瓦解的歷史進程,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產業資本代替了商業資本和占據了生產的中心地位,以流通領域為研究中心的重商主義代表,新興產業資產階級的古典經濟學應運而生。
約翰.黑爾斯是英國早期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其理論和政策主張多見於其著作《英國本土的公共福利》。黑爾斯認為當時英國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首先,普遍的,全面的物價上漲現象,是所有的人對之頗有怨言的最主要的不幸事件。其次是我國財富的耗竭,第三是圈地和把可耕地變為牧場的行徑。第四是城鎮,教區和鄉村的凋敝。最後人們對宗教的意見分歧和差異。他對貨幣的外流感到不安,反對鑄造分量不足的貨幣,因為這會導致國內物價上漲和足值貨幣外流。他強調只有金銀才是一國的真正財富,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貿易順差,才能使金銀進口,杜絕本國財富外流,如果向外國購買的貨物超過本國銷售給他們的貨物,國家就會日趨貧窮,而外國則發財致富。
英國晚期重商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愛德華.米塞爾登,喬賽亞.蔡爾德,查爾斯.戴韋南特,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托馬斯.孟。孟和其他重商主義者一樣,認為貨幣的增加就是財富的增加,但他與早期重商主義者不同,他並不認為貨幣儲藏越多國家就越富,他針對貨幣主義者,限制貨幣輸出的原則,要求國家取消禁止輸出貨幣的法律,認為應把貨幣投入有利可圖的外貿,爭取不斷的買進賣出就可以增加貨幣財富,否則把貨幣貯藏起來,不僅不能使貨幣增多,而且國內保存貨幣過多,還會引起物價高漲。他的主張是貨幣產生貿易。貿易增多貨幣,他也認為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的對外貿易都會使國家獲利,只有貿易順差才是增加貨幣,並使國家致富的通常手段,尤其對英國這個沒有金銀礦藏的國家來說,貿易順差是致富的唯一手段,他提出必須實時謹守這一原則,本國每年出口的商品在價值上需超過他所消費的進口商品,這樣輸出本國貨幣,以換取商品成為增加國家財富的一種手段
法國重商主義始於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其特點是以國家掙錢緊密結合,以政府經濟政策和法令的面貌出現,而缺乏英國重商主義的理論色彩,雖然起步晚,但在實踐上更為徹底孟克列欽和柯爾培爾是其主要代表,孟克列欽強調,商業是國家活動的基礎,商人是最重要和最有用的,農民是國家的雙足,支撐著社會整體的全部重擔,工業則是為商業服務的,他還為商業利潤做辯護說。柯爾培爾,認為國家的強盛取決於財政,財政取決於稅收,而全國經營的數量越多,稅收就越多,因此,國內所保有的金銀貨幣量決定著一國財富的數量,決定著一國的軍事和政治實力。在他看來,流通與歐洲的貨幣總數量是一定的,法國要致富,就必須通過貿易順差,從其他國家取得貨幣,而國內貿易只是對外貿易的輔助力量。
德國官方學者,官房學派是重商主義在德國的變種,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尼克和尤斯蒂,霍尼克闡述了奧地利富庶的政策,他認為決定一個國家力量和地位的是他所擁有的豐富的黃金和白銀。
18世紀50至70年代在法國流行的經濟學說,應重視農業,強調農業在財富生產中的作用,並把這種作用強調到過分的地步而得名。重農主義者最早系統的闡述了關於自然秩序,自由放任,經濟剩餘,階級分析等古典經濟學的核心觀點,這觀點對亞當斯密的經濟思想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由於重視農業,並以農業為基礎,對整個國民經濟作了非常精闢的宏觀分析。這正是重農主義獨具特色的地方,它也對後來以社會產品結構分析對象的經濟學家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重農主義是經濟學說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經濟學派,它有一個明顯的主題和宗旨及尊重農業,對農業為什麼要尊重以及如何尊重等問題,構成這個學派井然有序的思想體系,這個學派有一個領袖魁奈,自然秩序是重農主義體系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重農主義,整個學說的支柱和基礎。重農學派稱自己的學說是關於自然秩序的科學自然秩序和自然法的觀念,並非重農學派的獨創,而是18世紀法國所有啟蒙學者所共有的觀念,重農學派的貢獻,就是把自然秩序的概念應用於經濟學研究,重農學派關於自然秩序觀念,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他們把研究的重點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因為在流通領域,一切都處於不安定的狀態,永遠被市場的混亂所支配,因而很難尋找自然秩序,只有在生產領域內才能尋找自然秩序。其次,他們據此提出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主張,因為自然秩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是享受財產所得的權利,從事勞動的權利以及享有不妨礙他人的自由追求,個人利益的自由,政府除保障生產,財產與契約自由之外。不得干涉個人的經濟事務等等,純產品學說是重農主義思想體系和經濟綱領的核心和基石,對財富及其源泉問題的回答,以及對其他經濟問題的探討,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所謂純產品,是生產的財富,減去消費掉的財富之後的余額,它是一種生產剩餘或者經濟剩餘。魁奈根據純產品學說,把全體社會成員劃分為三個階級:生產階級,不生產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階級,以農業為本,把國民經濟視為整體,以及把國民經濟視為社會三大階級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整體運動,使重農主義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和研究一切經濟問題,他們甚至把對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分析視為政治經濟學的中心任務,魁奈指出,經濟學的目標在於通過研究保證人類社會能使支出再生和持續的自然規律,使支出達到可能的最大生產,在經濟學說史上,重農主義建立了第一個宏觀經濟學模型,這個模型包括實物和貨幣的循環周轉,收入和支出的關系,資本的消耗及補償,消費儲蓄和投資等等。
重商主義是資產階級最初的經濟學說。它產生和發展於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反映了這個時期商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了最初的理論的考察。西歐資本主義產生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當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貨幣投入流通。1615年,法國工場手工業主蒙克萊田(1575-1622年)在他發表的《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提出了「政治經濟學」這個名詞。
2、重農主義把研究對象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的是重農主義者。法國重農學派的布阿吉爾貝爾和魁奈都只把研究領域局限於農業生產領域,認為只有農業部門才是唯一創造財富的生產部門。雖然重農學派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上取得了主打的成就,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和其他一些重要的經濟觀點,但由於其研究領域的局限和缺乏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因而沒有確立真正獨立的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