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今天舉國哀悼,為什麼要降半旗鳴笛代表什麼
也稱「降半旗」。是公眾表示哀悼的重要禮節。
所謂下半旗,並不是將國旗下降至旗桿的一半處,也不是直接把國旗升至旗桿的一半處,而是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後下降到離桿頂約佔全桿三分之一處。
降半旗是一個國家行為,一般是在某些重要人士逝世或重大不幸事件、嚴重自然災害發生時來表達全國人民的哀思和悼念。全國各公開場合的國旗,駐國外的使、領館的國旗均應下半旗致哀。
下半旗最初源於船上,後傳至大陸,世界各國均採用。
來源
下半旗是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致哀方式。當某個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物逝世後,以下半旗表示對死者的哀悼。這種做法最早見於1612年。一天,英國船「哈茲·伊斯」號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船長不幸逝世。船員們為了表示對已故船長的敬意,將桅桿旗幟下降到離旗桿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當船隻駛進泰晤士河時,人們見它的桅桿上下著半旗,不知何意。一打聽,原來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長。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致哀方式流傳到大陸上,遂為各國所採用 。從中不難看出,下半旗這一致哀方式自古有之,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❷ 降國旗意味著什麼意思
表示哀悼的重要禮節。降半旗是一個國家行為,一般是在某些重要人士逝世或重大不幸事件、嚴重自然災害發生時來表達全國人民的哀思和悼念。
降國旗意味著什麼意思
降半旗期間,全國各公開場合的國旗以及駐國外的使、領館的國旗均應下半旗表示誌哀。
按照我國國旗法規定,降半旗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桿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桿全長的1/3處。降下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後再降下。
❸ 每天升國旗有必要嗎那升旗前降旗如何解釋
一般來說,升旗表示新一天的開始,並不表示中國站起來。北京天安門前升旗是計算好太陽出現的時間才升的。降旗嗎,自己是表示這一天的結束了。
❹ 為什麼國旗要降半旗代表什麼
下半旗(fly a flag at half-mast),也稱「降半旗」,是公眾表示哀悼的重要禮節。其過程是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後下降到離桿頂約佔全桿三分之一處。
下半旗是一個國家行為,一般是在某些重要人士逝世或重大不幸事件、嚴重自然災害發生時來表達全國人民的哀思和悼念。期間全國各公開場合的國旗,駐國外的使、領館的國旗均應下半旗誌哀。
為下半旗的旗幟降旗時,需將旗幟上升至桿頂後,方才下降至離桿頂約佔全桿三分之一處。
下半旗儀式通常使用國旗,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區旗、日本都道府縣旗等地區性旗幟、團體旗、社旗、學校旗等,都可以用於下半旗誌哀。
沙烏地阿拉伯國旗與索馬里蘭國旗是不得降半旗的國旗。原由是旗上記載清真言,清真言中含有真主之名,所以不得降半旗。
(4)義大利降旗意味著什麼擴展閱讀:
一、起源
下半旗為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致哀方式。當某個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物逝世後,以下半旗表示對死者的哀悼。這種做法最早見於1612年。一天,英國船「哈茲·伊斯」號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船長不幸逝世。
船員們為了表示對已故船長的敬意,將桅桿旗幟下降到離旗桿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當船隻駛進泰晤士河時,人們見它的桅桿上下著半旗,不知何意。一打聽,原來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長。
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致哀方式流傳到大陸上,遂為各國所採用 。從中不難看出,下半旗這一致哀方式自古有之,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二、相關法律
第十四條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誌哀: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3、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4、對世界和平或者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發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可以下半旗誌哀。
依照本條第一款3、4項和第二款的規定下半旗,由國務院決定。
依照本條規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場所,由國家成立的治喪機構或者國務院決定。
第十六條在直立的旗桿上升降國旗,應當徐徐升降。升起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
下半旗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桿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桿全長的三分之一處。
❺ 為什麼國旗要降半旗代表什麼
降半旗是為了表示悼念和哀思,代表著某些重要人士逝世或重大不幸事件、嚴重自然災害發生。下半旗,也稱「降半旗」,是公眾表示哀悼的重要禮節。其過程是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後下降到離桿頂約佔全桿三分之一處。
下半旗是一個國家行為,期間全國各公開場合的國旗,駐國外的使、領館的國旗均應下半旗誌哀。下半旗為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致哀方式。當某個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物逝世後,以下半旗表示對死者的哀悼。這種做法最早見於1612年。
國際下半旗規定:
1、對於聯合國會員國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逝世的情況,聯合國總部、聯合國在日內瓦的辦事機構以及聯合國駐該會員國的辦事機構將以聯合國旗將下半旗的儀式致哀。
2、在這種情況下,在總部和日內瓦,聯合國旗下半旗的儀式應該在得知逝世消息的當天馬上進行;但如果那天旗幟已經升起,則通常不會再降下,而應將下半旗儀式推遲到得知逝世消息的次日進行。
3、如果由於天氣狀況或其他原因導致上述程序無法進行,聯合國旗應在舉行葬禮的當天下半旗。在特殊情況下,在逝世和舉行葬禮的兩天,聯合國旗都下半旗。
❻ 降旗的含義是什麼
降旗
1.把旗子降下。與升旗相對應。
2.倒下旌旗,以示投降。《漢書·燕剌王劉旦傳》:「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帥,降旗奔師。」 顏師古注引如淳 曰:「 昆邪王偃其旗鼓而來降也。」亦謂使偃旗投誠。 漢·揚雄 《長楊賦》:「橫鉅海,漂昆侖 。提劒而叱之,所過麾城摲邑,下將降旗。」
3.表示投降的旗幟。 唐·李商隱 《詠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前蜀·花蕊夫人 《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宋·陳師道 《贈趙奉議》詩:「未須堅百戰,當即建降旗。」
❼ 降半旗不是把國旗降到中間,為什麼還要叫降半旗
這裡面降半旗並不是說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將國旗降到一半就是降半旗,而是將國旗升到頂端然後將國旗降至與旗桿頂端三分之一的位置,這個位置就是降半旗的位置,這個降半旗的規定是國際上的慣例,往往是降半旗的時候都會遵守這樣的慣例進行的,一般降半旗都是國家發生了比較重大的事情,這個時候國家才會命令降半旗。
所以說我們遇到降半旗的時候一定要進行默哀,對那些不幸的人進行祈禱和悼念,這樣能夠祝願他們能夠擺脫困境然後繼續生活,讓他們不再因為災難而感到自己太孤獨,全國的人們都在默默地祝願他們。
❽ 《別了,不列顛尼亞》中,第一次和第二次降旗分別象徵什麼
四時四十分,代表英國女皇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第一次降旗代表著這一任上的總督離任。七時四十五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156年前,是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里生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第二次降旗代表著英國正式結束了對香港的佔領歷史,屈辱的一頁被正式畫上結束的篇章,香港又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中國人民對它的領導正式開始。比起早上那一次降旗,意義更重大。人們看到第一次降旗會明了彭定康總督離任,從側面明了以後香港不會再有所謂的英人港督。而第二次降旗正式意味著殖民的屈辱歷史畫上圓滿的句號
❾ 降旗有什麼意義
(1).倒下旌旗,以示投降。《漢書·燕剌王劉旦傳》:「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帥,降旗奔師。」 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 昆邪王 偃其旗鼓而來降也。」亦謂使偃旗投誠。 漢 揚雄 《長楊賦》:「橫鉅海,漂 昆侖 。提劒而叱之,所過麾城摲邑,下將降旗。」
(2).把旗子降下。
表示投降的旗幟。 唐 李商隱 《詠史》:「 北湖 南埭 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前蜀 花蕊夫人 《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箇是男兒!」 宋 陳師道 《贈趙奉議》詩:「未須堅百戰,當即建降旗。」
❿ 那一屆奧運會降半旗,為什麼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血案,體育場降半旗。
資料圖
「歡樂與和平」的背後
1972年8月26日下午3時,第20屆奧運會在聯邦德國城市慕尼黑開幕。這是德國第二次成為奧運會舉辦國。上一次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那是後來讓國際奧委會懊喪不已的一屆奧運會。當時的希特勒納粹把柏林奧運會辦成了一個宣揚納粹主義的舞台。經過多年的努力,德國終於再次爭得世界和平盛事奧運會的舉辦權。
為了洗刷36年前柏林奧運會給世界留下的陰影,這次慕尼黑奧運會提出的奧運口號是「歡樂與和平」。奧運村沒有警察出現,保安人員不攜帶槍支,整個奧運村體現輕松、和平、歡樂。慕尼黑奧運會組委會期望並且相信這是一屆真正體現奧運和平精神的盛會。
在這次奧運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以色列代表團的出現,所有人都知道當年猶太人在德國的遭遇,而慕尼黑正是納粹黨發跡的地方。開幕那天,以色列代表團走進慕尼黑奧運會的主會場,隊列前是一面大衛之星的以色列國旗。看到這面國旗,人們就會想起,1938年那個水晶之夜之後,所有在德國的猶太人都必須佩戴的標志。如今這個標志成為一面國旗走進慕尼黑奧運會的主會場,觀眾為眼前的這一場景鼓掌歡呼,猶太運動員帶著舒心的微笑,自信地走進這個曾經是災難地獄般的土地。他們相信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
完成了一場比賽之後,猶太運動員安達說那邊是黎巴嫩國家隊。他要過去打招呼。當時,以色列正在與黎巴嫩交戰。安達說:「在這里,我可以走過去跟他們交談,這就是奧運會存在的意義。」然後他走過去問對方的成績。他說:「我是來自以色列的。」這種事情怎麼可能發生,最驚訝的是對方的回應,對方與他握手、說話,也問他的成績。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這種和平與歡樂,在以色列代表團步入會場
的時候,還有幾雙眼睛懷著特殊目的,盯著這個場景,他們是極端組織「黑九月」的成員。
「黑九月」襲擊奧運會
這個1970年成立於約旦巴勒斯坦難民營的極端組織。現在,他們綁架人質的目標就是眼前的這些以色列運動員。27日凌晨4點,行動開始。8名「黑九月」綁架者裝扮成運動員,運動包里是自動步槍,來到奧運村東面圍欄處。他們越過了高高的圍欄,進入了奧運村。
4點25分,綁架者用萬能鑰匙插進了運動員房間的門鎖里。房間有6個以色列教練員。摔跤隊領隊約瑟夫聽到不正常的開鎖聲,他聽到門外阿拉伯語低聲交談,他突然意識到大禍臨頭!約瑟夫跳下床用粗壯的身體抵住門,幾秒鍾內,金屬門框和鉸鏈在雙方殊死較量中扭彎變形,只有一位舉重教練破窗逃走,另外4個教練員被綁架者的槍口逼住。
這時,摔跤教練溫伯格正好踏進房間,搏鬥中,綁架者開槍打穿他的面頰。這是第一次開槍。綁架者隨即又撞開了隔壁的3號房間,抓住了5名以色列運動員,只有一名輕量級摔跤運動員賈德·祖巴理在子彈追擊中冒死逃出虎口。這是第二次開槍。此時,身負重傷的溫伯格再次與綁架者搏鬥,打碎一名綁架者的上頜骨。另一個綁架者朝溫伯格胸部連開數槍,這是第三次開槍。舉重運動員魯馬努在綁架者捆綁他時,試圖反抗,卻被橫射來一梭子子彈幾乎打成兩截,流血而亡。這是第四次開槍。凌晨5點左右,綁架者在奧運村4次開槍,打死兩名以色列教練員,綁架了9名人質。兩名死裡逃生的以色列運動員分別逃出打了電話報警。
5點30分,慕尼黑警察局收到綁架者的英文信,他們要求在9點以前釋放被以色列政府關押的234名巴勒斯坦人和被聯邦德國政府囚禁的「巴德爾——邁因霍夫幫」成員,一共是236人。然後派3架飛機把他們都送往一個安全的目的地,在那裡,他們將釋放以色列運動員,否則,他們就要「將人質同時或者一個一個地處決」。「歡樂與和平」的期望被恐怖主義打碎,慕尼黑奧運會面臨人質危機。
解救中的鬧劇
慕尼黑警察局迅速將事件報告聯邦政府,聯邦政府為之震驚,國際奧委會也被事件所震驚。盡管奧運會從一開始就主張擺脫政治影響,但是歷屆奧運會似乎總是或多或少的受到國際政治的左右。現在,竟然出現了綁架者潛入奧運村,開槍射殺、綁架奧運代表團教練員、運動員,扣為人質,發出政治要挾。
國際奧委會決定賽事正常進行。國際奧委會這一決定立即遭到無數媒體的批評,人們不能想像,在奧運會比賽熱火朝天的隔壁,參加奧運會的以色列運動員、教練員正在備受成為人質的煎熬。德國政府與以色列政府取得聯系。以色列當時的政府總理是梅厄夫人,這是一個強有力的女政治家,她非常清楚接受綁架者的條件將意味著以色列人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遭到各種激進組織沒完沒了的綁架。
按照一貫的原則,以色列政府嚴詞拒絕了綁架者的要求,但同時又派出反恐專家官員,前往慕尼黑參與事件處理。不與恐怖分子妥協這是國際社會在處理類似事件的一個共識。既然不可能妥協,拖延時間,尋機武力解救就成為唯一的方法。根據信息,警方綜合判斷認為,室內最多隻有5名綁架者。
5名從未參加過實戰的狙擊手就位,志願者化裝成運動員開始攀牆越脊,靠近人質關押的房屋。但是,一個忙中出錯將這次偷襲變成了笑話。現場對事件進行跟蹤報道的電視台,將突擊隊員的行動全部通過電視直播送到屋內綁架者的眼前。談判餘地更加狹窄。這一天的奧運會停止了所有的賽事,並且為死難的以色列教練員誌哀。這是奧運會悲痛的一天。綁架者肯定看到自己的要求在慕尼黑很難實現,他們提出要求,要大客車、飛機,押送人質前往機場,飛往中東國家。機場成為解救人質的最後機會。當綁架者押著人質從車上下來的時候,警方才看清楚,綁架者是8個,而不是估計的5個!
這意味著至少有3個綁架者可以躲過第一次攻擊。更要命的是,僅有的5個狙擊手射擊點布置不當;射擊點之間沒有通訊設備,狙擊手不知道各自的目標到底是哪一個。倉促中,攻擊的命令下達,第一次射擊之後,只有一個綁架者倒地,一名狙擊手未發一槍,因為他的射擊線上有一個自己人。
綁架者開始選定掩體還擊,槍戰在機場持續,人質被綁在兩架直升機上,警方的攻擊投鼠忌器,只能高聲勸降。匆忙調集前來的裝甲車卻又被社會閑雜車輛堵在路上,一個多小時後才到達現場。警方藉助裝甲車向前推進,垂死的綁架者喪心病狂將一顆手榴彈丟進一架押有人質的直升機內。另外一個綁架者向另一架直升機內瘋狂掃射。一陣槍聲,一聲巨響,9名以色列運動員、教練員全部身亡。
兩名化裝成機組人員的德國警察也在槍戰中被自己人誤射死亡,8名綁架者被擊斃7個,一個被抓獲。事後,警方看到被掃射打死的4名人質,他們身上的繩索布滿牙痕,如果裝甲車能夠晚一點進攻,繩索就會被咬斷,事件的結果有可能不會如此悲慘。
第二天,奧運會降下半旗,向死難的運動員、教練員誌哀,恐怖主義的暴行使歡樂和平的奧運會流出鮮血。1972慕尼黑奧運會,成為奧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屆奧運會。
(據央視《傳奇奧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