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義大利著名景點有哪些 義大利有什麼著名景點
1、羅馬地標景點——羅馬斗獸場及周邊歷史遺跡景點;羅馬是義大利的首都,也是義大利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它還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這里的景點既有悠久歷史的人文景觀,也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傑作,還有眾多浪漫電影加持的景點。
比如,羅馬斗獸場就是歷史城區里非常有代表性的景點,也是羅馬的地標景點,它位於古羅馬廣場的東側,曾經是角鬥士與野獸搏鬥的地方,整個競技場有四層(其中三層為觀眾席),第三四層大多已坍塌,二層設有博物館,是體驗了解古羅馬歷史文化的好地方。
羅馬斗獸場周邊遺跡景點,在羅馬斗獸場旁邊,還有羅馬帝國時期的眾多建築遺跡和廣場,比如古羅馬廣場和帕拉蒂尼山,帕拉蒂尼山還是可以觀看整個廣場和斗獸場的好地方,三個地方可以一並遊玩。
2、浪漫羅馬電影景點——西班牙廣場和許願池;看過《羅馬假日》電影和《沖上雲霄1》電視劇的朋友,對西班牙廣場和許願池一定都不陌生,在這兩個劇中,男女主有很多鏡頭都是在西班牙廣場和許願池拍的。
西班牙廣場:是羅馬非常有名的一個廣場(因西班牙總督府遺址而得名),也因為這里聚集過雪萊等眾多的藝術家而聞名。台階、教堂、噴泉、周邊的咖啡店及繪畫小攤點,每一個地方都是值得打卡的地方。
許願池:位於西班牙廣場附近,也叫特萊維噴泉,是一個建於18世紀中後期、宏大精美的雕刻藝術噴泉(歷時30年才完工),雕塑中間是勝利歸來的海神尼普頓,左右兩邊是兩個女神,分別代表豐裕和健康,牽引馬車的是兩個不同表情的信使,分別代表著洶涌和寧靜,背景牆最上面則有四位象徵四季的女神,所以很多人到這里,都會許願投幣。
3、羅馬的館類景點——羅馬歌劇院和羅馬國家博物館等;義大利是歌劇的誕生地(佛羅倫薩),羅馬歌劇院可以說是羅馬文藝復興之旅必打卡的地方之一。它開幕於1880年,可容納1600位觀眾,劇院布景富麗堂皇,很有意式風范,到這里一定要看一場震撼的歌劇演出。
羅馬國家博物館:它位於羅馬火車站附近,展品囊括了羅馬帝國和羅馬共和國時代的出土文物和各種珍貴的藝術雕塑,比如奧古斯都像,比如擲鐵餅者等等;此外還有卡比托納博物館等也是值得打卡的博物館。
4、義大利的「天空之城」——白露里治奧古城;白露里治奧古城,距離羅馬城約2個多小時的路程,是一座有2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它坐落於火山岩頂上,寬200米,長約300米,有一條狹長的橋與外界相連,兩邊都是山谷,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天空中的城堡,所以也被叫作「天空之城」,大家看看它像不像宮崎駿筆下的《天空之城》呢。
5、五彩斑斕的懸崖國家公園——五漁村國家公園;它位於地中海沿岸的拉斯佩齊亞省,由馬納羅拉、馬焦雷等五個懸崖邊上的彩色村莊及三個島嶼組成,被認為是「人類不破壞自然風貌,塑造和改造環境的典範之作」,是世界自然遺產景點,也是到義大利必去打卡的景點之一,它的周圍還有有名的葡萄庄園。
⑵ 義大利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古羅馬斗獸場還有56436條相關問答,更多義大利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⑶ 我國給很多國家贈送(出租)了熊貓,也給義大利贈送(出租)過嗎義大利有動物園嗎哪裡的最著名
沒給義大利,義大利有很多動物園,最大的應該是FASANO的ZOOSAFARI野生動物公園
⑷ 動物園的簡介
據《詩經·大雅》記載,中國早在周文王時已在酆京(今陝西西安灃水西岸)興建靈台、靈沼,自然放養各種鳥、獸、蟲、魚,並在台上觀天象、奏樂,周文王還把收集來的動物放在園中命手下人進行研究,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由人工興建的自然動物園;此後的封建帝王也多建有不同規模的苑囿,選擇山丘茂林或水草叢生之地,設專人管理,放養禽獸,供戲樂狩獵。秦漢後,多在種植花木的苑囿中放養或設籠舍圈養動物,以供玩賞。
在歐洲,古羅馬時已有動物園的雛型。最初的動物園雛形起源於是古代國王、皇帝和王公貴族們的一種嗜好,從各地收集來的珍禽異獸圈在皇宮里供其玩賞,像黃金、珠寶一樣,是他們這些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當時的動物園和普通百姓一點關系都沒有。一開始,這種收集行為比較隨意,碰上什麼就抓什麼,後來漸漸地對動物有了一些了解,才開始有一些計劃性和組織性。不過那時的動物都關在籠子里,並不考慮它們舒不舒服,只考慮如何讓參觀者看得更清楚一些。公元前2300年前的一塊石匾上就有對當時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美爾的重要城市烏爾收集珍稀動物的描述,這可能是人類有記載的最早動物採集行為。
另據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埃及法老蘇謨士三世也有自己的動物收藏。他的繼母——女王哈茲赫普撒特還派了一支遠征隊到處收集野生動物,遠征隊的5艘大船運回了許多珍禽異獸,包括猴子、獵豹和長頸鹿,還有許多當時人們還不知道怎麼稱呼的動物。公元前1100年,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也收藏了大量的野生動物。那時的動物收藏雖然是統治者權勢的象徵,但在動物的收集和飼養過程中,人們開始逐漸了解動物和自然,並開始積累馴化動物的知識。
古羅馬的統治者喜歡在斗獸場欣賞獅、虎、熊互斗,或者讓它們和人相鬥。那時已有一些猛獸能在圈養條件下繁殖了,所以除了在世界各地捕來的動物外,還有一部分人工繁殖的猛獸被投入到那些血腥的搏殺中。
並不是所有的收藏者都不關心動物的福利,幾乎征服了當時整個世界的馬其頓的統治者亞歷山大大帝,它的軍隊從被征服的世界各地給他帶回來大象、熊、猴子等各種各樣的動物。雖然大帝十分嚴厲,但據說對他豢養的動物卻非常體貼。後來亞歷山大大帝把他的動物園傳給了埃及國王Ptolemy一世,Ptolemy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座有規劃性的動物園。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就在那裡觀察、研究過動物,並寫了一本關於動物學的網路全書,名叫《動物的歷史》,書中描述了300多種脊椎動物。亞里士多德也許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究動物行為學的人,不過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因為好奇。
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人類歷史進入了文明較為昌盛的中世紀,這一時期由於教堂的普及和貿易的發展,新的城市不斷建立,此時的人們對藝術、教育和自然非常重視,而對搜集動物似乎不是特別感興趣。
發直到13世紀,動物收藏又開始成為時尚,人們趨之若鶩,王公貴族們又開始把動物當成禮品互相交換。集西西里國王和聖羅馬帝國皇帝於一身的福蘭德里克二世,一個熱衷支持藝術和科學的統治者,收藏了多種動物,包括鬣狗和長頸鹿。他統治的城市中,有三座城市有動物收藏,許多動物被用於科學研究。福蘭德里克拿他的長頸鹿去和埃及的蘇丹交換北極熊。想想看在十三世紀的海面上,乘一隻小木船,顛簸幾千里地,天知道那北極熊要受多大的罪。福蘭德里克還訓練獵豹用來打獵。福蘭德里克走到哪兒就把它的動物帶到那兒,就連他去德國的沃瑪結婚也不例外,帶著大象、駱駝、猴子和獵豹,婚禮上它們還身著華麗的禮服,人模人樣的。
直到18世紀,動物一直都是上流社會的玩物,但隨著貴族們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區權勢的消退,動物收藏逐漸大眾化,這種把搜集來的動物進行展覽的行為被成為Menageries意為關在籠子里的動物展覽,(這一詞正式出現於1712年,姑且翻譯為「籠養動物園」)這種形式比起那些毫無章法的隨意性動物收集更具有組織性。 籠養式動物園,其目的僅僅是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籠子的設計根本不考慮動物的健康,只考慮怎樣讓參觀者看得更近、更清楚一些,籠子里除了鐵欄桿,什麼設施都沒有,或者把動物放到一個下陷式的大坑中供人參觀在當時這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英國歷史上的征服者威廉姆的四兒子,亨利一世曾大量搜集動物,他的孫子,亨利三世繼承王位後,他把皇家的居住地搬到了倫敦塔,繼續遵循祖父的傳統,建立了「皇家動物園」,並把許多特製的籠子擺到倫敦塔外面供其他貴族們參觀。公園1254年,亨利收到路易九世送給他的禮物:一頭大象,這是大象第一次來到英格蘭。為這頭大象建造的籠子,大小僅僅能容下大象的龐大身軀。英國收藏的動物,有時也像古羅馬一樣,進行激烈的斗獸表演供來訪的皇家貴客欣賞。那時的王公貴族們大權獨攬,老百姓毫無權利可言,他們不但不準參觀動物園,而且還要為飼養這些動物而納稅。據傳說,當北極熊的食物不夠吃的時候,飼養員就把大熊領到泰晤士河邊讓它自己抓魚吃。1445年,亨利六世娶法國西部一個州的小女子瑪格麗特為王後,他送給王後的結婚禮物就是一頭獅子。 王後非常滿意並決定擴建倫敦塔動物園,又增添了許多種動物。皇家動物園盛極一時,繁榮了好幾個世代。
在15世紀末義大利的佛羅倫薩,也有一個著名的大型籠養動物園。這時正是文藝復興時期,動物被視為美麗和高貴的象徵,狼和獅的圖像經常出現在家族的徽章上面。動物園里的動物被畫家們當做模特兒進行藝術創作,它們的形象展現於許多傑出的藝術作品之中。達芬奇也養了一些動物作模特兒之用。德國和奧地利也有籠養動物園存在,在馬德堡就有一個海洋動物園,飼養海豹和海象,以及歐洲野牛。
最好的籠養動物園是由印度莫卧兒王朝的皇帝阿克巴兒建立的,到他死時,他擁有5,000隻大象和1,000隻駱駝。他禁止動物之間打鬥,很得意那些動物能庇護在他身邊,他的動物園向他的臣民們開放。阿克巴兒皇帝對動物的態度是個例外,而其他的統治者可沒有他這么仁慈,他們需要的是去征服所有的生命,而不是去欣賞他們,一個典型的殘暴例子就發生在歐洲人越過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之時。1521年,西班牙人考特斯來到中美洲的墨西哥的阿茲台克當他來到他們的首都特諾奇提特蘭(今墨西哥城),他和他的士兵們發現他們來到了一個奇異的世界,城市裡道路兩旁是漂亮的鳥棚,鳥兒在裡面唱著動聽的歌,阿茲台克的國王蒙提祖馬有著引人入勝的動物收藏,遍布特諾奇提蘭城中:美洲豹和美洲獅徘徊在青銅做的圍欄中,魚兒在深深的大銅碗中嬉戲,籠子里養著犰狳、猴子和爬行動物,都有人精心照顧著。不過考特思可不是來這里學習的,他是來征服的,那城市,那裡的人民,還有動物,都統統被他毀滅了。
在過去的歐洲大陸,特別是在俄國、波蘭和瑞典,飼養熊被視為代表它們的主人不可一世的象徵。俄國的伊凡大帝就把熊養在他的城堡中,用這種方式來對付那些想過於接近他的敵人們。
幾代法國國王也有建動物園收養動物的傳統,路易十四在他的所有城堡和行宮都建有動物園,動物籠舍遍布全國各地皇家的領地。並且在凡爾賽宮,路易還對動物籠舍進行了改造,他把動物成群地飼養在一個大圍欄中,還在四周畫上花兒和鳥兒的背景。在奧地利的維也納,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弗蘭希斯一世在1757年送給他的妻子,皇後瑪麗婭·特利薩一座動物園作為禮物,動物園當時就在今天維也納市區西南世界文化遺產舍恩布龍宮是特利薩女皇的避暑離宮。「舍恩布龍」意思為美麗的清泉,因這里有股巨大的泉水,故又名「美泉宮」。所以動物園被命名為「美泉宮動物園」。據說瑪麗婭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大象、駱駝和斑馬群中進餐。
到了18世紀90年代,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開始起來從貴族們手裡奪取政權,他們要求的權利中的一項就是有權參觀動物園。在法國大革命中,憤怒的群眾沖入凡爾賽宮的動物園,當時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托妮的夏宮,小一點的動物當即被放掉,大一點的有些被佔領者吃掉,有一些跑入附近的森林中。不過對於犀牛、獅子等大型動物,他們覺得最好還是留在那裡讓原來的飼養員繼續照顧他們。
國王、貴族們被打倒了,他們的土地和財產被重新分配,各地動物園的動物也被集中到一起,統一安置到巴黎植物園中。1793年,凡爾賽宮中的動物也被送到這個植物園中,因為法國人覺得它們有科學價值,應該保留下來進行科學研究,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至此,出現了現代意義上動物園的概念萌芽。
同時,在隔海相望的英國,老百姓也被允許參觀倫敦塔的皇家動物園,不過他們要付幾便士的門票,或者帶些貓、狗給那些大型貓科動物和熊當食物。 19世紀初,經濟的發展帶動城市的擴張,人們開始考慮建設公園、保留綠地以滿足休閑娛樂之需。由於對保護自然的關注和渴望對野生動植物進行深入了解,動物和植物被一起放到公園里進行展出。動物園這個英文詞ZOO,源於古希臘語的ZOION意為有生命東西,進而發展成ZOOLOGY, 意思是研究有生命的東西(動物)的學問。所以國外眾多動物園的全稱 XXXX Zoological Park 或者XXXX Zoological Garden 中文字面含義就是研究動物的公園。 值得注意的是有了科學研究的功能,這和籠養動物園的Menagerie僅有單純的娛樂功能是不一樣的,這是動物園發展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對動物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氣氛非常濃厚,那時也正是英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達爾文發表自然選擇和進化論的年代。在這一背景下,倫敦動物園協會誕生了,協會籌款、籌物、尋找地皮、招募員工,終於在1828年,在倫敦的攝政公園,成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家現代動物園——攝政動物園(Regent's Park Zoo)。當時成立該動物園提出的宗旨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研究這些動物以便更好地了解它們在野外的相關物種。日不落帝國不列顛企圖了解他們大英帝國四處擴張的殖民地版圖上的每一種野生動物,自然博物館、植物園和動物園成為當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倫敦攝政動物園成為那些即將在英國其它地方、歐洲以及美國建立的動物園的典範,開創了動物園史上的新紀元。
整個19世紀,從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動物園不斷普及,不過當時的城市卻是灰頭土臉、臟兮兮的,所以動物園對於城市居民來說,是一塊難得的綠地和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動物園成了為人們生活中一部分,成了文化中的一部分,當時的歌曲里也開始有動物園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因為一首名為Walking in the Zoo Is an Okay Thing to Do(走在動物園里是一件愜意的事)中第一次使用了簡寫的Zoo 代替Zoological,一個新詞就這樣誕生了。在牛津英語詞典中註明:Zoo(動物園)於1874年被正式使用。這時動物園動物的排放次序是按動物分類的方法進行的。
動物收藏、籠養動物園、動物園都是指在人工條件下飼養動物,不過卻反映出這一事件在人類文化歷史上幾千年來,在世界各地的變遷。今天的動物園仍然在發展變化,以期滿足我們這個不堪重負的星球的嚴厲要求。由於公眾環境和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未來的動物園必然會發展成自然保護的先鋒。
⑸ 請問義大利著名旅遊景點有哪些
佛羅倫薩florence主要景點:米開朗基羅廣場:順著高利大道從本市南坡盤旋而上大約六公里,即可抵達米開朗基羅廣場。大道和大廣場都是建築師朱塞佩•波吉1868年設計的。廣場尤如一大高台俯視佛羅倫薩。廣場中央有一組青銅雕塑,都是根據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鑄成的復製品,有《大衛》和梅迪奇家墓的《書》、《夜》、《晨》《暮》。大衛雕像:西尼約里亞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曾經是佛羅倫薩的政治中心,廣場上有許多雕像,其中有米開朗奇羅的大衛雕像,放置在此的是復製品,原件藏於藝術學院美術館中。廣場中間是羅馬海神尼普頓噴泉,噴泉的北面是科西摩一世(cosimo i)的雕像。蘭奇長廊(loggia dei lanzi)在舊宮的對面,蘭奇是科西摩一世的保鏢,以前這里曾經有他的住所。如今廊內擺放著幾尊著名的古典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像。市政廣場:佛羅倫薩市政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因為周圍的精美建築而被認為是義大利最美的廣場之一。它始建於13、14世紀。最初是在被拆除的烏貝蒂、佛拉伯斯基及其他皇帝派家族的房地基上建起來的。後來經過擴建後形成了今天的規模。聖母百花大教堂:佛羅倫薩大教堂(omo), 也叫花之聖母大教堂,世界第四大教堂。建於1296-1436年。整個教堂裝飾華麗。教堂的右側有高85米的鍾樓用托斯卡那白、綠、粉色花崗石貼面。屬於佛羅倫薩哥特式建築風格。樓內有370級台階,可登高俯瞰全城。教堂的邊上還有一座八角型的洗禮堂,青銅大門上雕有著名的的天堂之門。是基貝爾蒂(ghiberti)花費21年的傑作,將舊約全書的故事情節分成十個畫面,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是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該隱殺害他的兄弟亞伯;挪亞醉酒和獻祭;亞伯拉罕和以薩獻祭;以掃和雅各;約瑟被賣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敗;菲利士人的戰爭;所羅門和示巴女王,浮雕分別鑲嵌在銅門的框格內,現在的門上的作品是復製品,原件在大教堂的博物館展出。皮革廣場
威尼斯venice主要景點: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廣場是全威尼斯最大的廣場,由新、舊行政官邸(procuratie nuove e vecchie)及連接兩大樓,位於東側的拿破崙翼大樓(ala napoleonica)和東面的聖馬可教堂所圍成的長方形廣場。拿破崙曾稱贊這是歐洲最美的客廳,在威尼斯共和國時期,這的確就是威尼斯迎接外賓時最氣派的第一個迎賓大客廳。所有的外國船隻都由聖馬可灣緩緩駛進至此,第一個進入眼簾的即是由總督府側面、廣場入口和鍾塔組構而成的華麗雄偉景緻。下船後在廣場入口有兩個高高的柱子,一個上面是威尼斯的代表飛獅,另一個則是威尼斯最早的守護神聖狄奧多(san teodoro),這里是威尼斯城的迎賓入口。 在廣場北邊與鍾樓同邊的舊議會大樓始建於12世紀,全長約152米,現今的l樓是聞名的誇德里咖啡館(caffe quadri),而大樓後有供貢多拉停泊的奧爾塞奧洛灣(bacino orseolo)。新行政大樓則是在靠聖馬可灣(bacino san marco)那一側的南邊,從1582年開始建造,直至17世紀才完成,威尼斯共和國垮台之後,這里一度成為王室的宮殿,1樓有著名的弗洛里安咖啡館(caffe florian),2樓為科雷爾博物館(museo correr)。如今威尼斯有任何超大型的重要活動都會在這里舉行,例如1989年平克•弗洛伊(pink floyd)震撼人心的演唱會,和每年的狂歡節主要活動大會場等。聖馬可教堂:威尼斯最早的守護神為聖狄奧多(san teodoro),但自公元828年兩位威尼斯商人將聖馬可的遺體自埃及偷運回威尼斯,福音傳道者又說上帝決定將威尼斯成為聖馬可最後的休息地之後,聖馬可就取代聖狄奧多(san teodoro)為威尼斯的守護神,於是威尼斯人於9世紀建了教堂以收藏聖馬可遺體為目的。ll世紀教堂遭逢大火後於1063—1094年間再度重建。它的平面呈現希臘正十字形,分別由5個拜占庭式的圓頂組成,據說它的設計是來自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聖索非亞教堂(hagia sophia),正面的華麗則沿襲了中東的拜占庭風格,內部穹頂呈現令人嘆為觀止的馬賽克鑲嵌繪畫和金箔裝飾。 開 放 時 間:周一—周六08:00—12:30 15:30—16:00門 票:免費嘆息橋:嘆息橋一向給人浪漫的印象,這是世界第一座嘆息橋,後來倫敦大學和美國的學府紛紛仿效此橋的形貌架於小河之間,也取名為嘆息橋。它的名稱始於17世紀,背後還有一段故事,是因為嘆息橋是架於總督府與監牢之間的惟一一座橋,所有犯人在總督府獲知被判刑之後,都要經由嘆息橋送到監牢,於是通過這座橋時只能藉由它的小花窗見到生命中最後一束陽光。曾經有個犯人經過此處,往花窗外一望,竟然發現他的女朋友與新情人卿卿我我,好不甜蜜地正搭著貢多拉行經橋下,於是他長嘆一聲,嘆息橋的名稱也就由此而來。總督府:總督府原是建於9世紀時的防禦堡壘,曾遭兩次大火,現所見到的是15世紀再重新修建的哥特式外觀和文藝復興式的中庭。自共和國起這里就一直是衙門駐所、法院兼總督官邸,故稱作府邸(palazzo),在古時候其他的貴族官邸定奪都只能稱宅邸(ca',casa的簡稱),總督府在當時的地位與氣派可見一斑。
斯福爾扎古堡:斯福爾扎城堡(castello sforzesco),城堡是15世紀由當時的統治者斯福爾紮下令興建的,城堡中的房間現在被辟為幾個博物館。其中有應用藝術和樂曲博物館,考古學博物館,古代藝術博物館等。城市觀光米蘭歌劇院:斯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世界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建於1776-1778年,歌劇院內部裝飾華麗,擁有6層包廂,可容納2000多人,世界著名的歌唱家都曾在此演出過。
羅馬rome主要景點:斗獸場(外景):羅馬斗獸場由弗拉維安王朝的三個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維安競技場。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的一部分。韋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在尼祿自殺後的一年中,羅馬又經歷了三個短命皇帝的失敗的統治,韋斯帕西恩隨後坐上了皇位。那時尼祿並未被遺忘;他所吞噬的廣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經激起民憤。因此,當韋斯帕西恩決定填平那屬於尼祿的豪華金色宮殿的人工湖.將其變成公共娛樂場所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開放時間: 全年周三、周日:09:00—13:004月—5月:每天(除周三、周日):09:00—17:306月—9月:每天(除周三、周日):09:00—19:0010月、1月—3月:每天(除周三、周日):09:00—17:0011月—12月:每天(除周三、周日):09:00—16:00門 票:8.60€威尼斯廣場:是羅馬的中心、道路交通樞紐,連接科爾索大街、埃馬努埃萊二世大街等。與維托里亞諾一樣,是羅馬的標志性旅遊景點。西班牙廣場:正面的西班牙台階因為曾是電影《羅馬假日》外景地而聞名遐邇。台階上有許多畫像的和賣花的小攤。在台階上坐下就可以體會到一種明快悠閑的氣氛,十分不可思議。台階前面的破船噴泉前總有人在彈吉他或拍照,一片熱鬧景象。這座噴泉是貝爾尼尼父親的作品,創意來自於特韋雷河的一次決堤,一隻小舟被水推到這里。有三處跳舞場的西班牙台階上建有古代埃及的方尖塔,方尖塔的後面是山上聖三一教堂,俯瞰整個廣場。
比薩bisa主要景點:比薩斜塔(torre pendente):白色大理石八層高58米的斜塔,被世人認為是建築的奇跡。起先只是作為大教堂的鍾樓。1174年開始動工,由於地基下限,建到第三層時就出現了傾斜。因此被迫停工,80年後繼續施工,並做了矯正但始終沒能使斜塔扶正。多年來為了不使斜塔倒塌,科學家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來挽救。另一個著名的是傳說伽利略在塔上進行了自由落體試驗,證明了重力加速度的原理。如今斜塔每天限定一定的人數可以登塔參觀。梵蒂岡vatican主要景點:梵蒂岡城內不對外開放,對遊客開放參觀的僅是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博物館。梵蒂岡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彼得是耶穌的12個門徒之一!也是耶穌最親密和忠誠的門徒。據說聖彼得就埋在這座教堂內,1940年梵蒂岡的發掘者聲稱,他們在聖壇下發現了彼德的遺骨。羅馬天主教把彼得確認為羅馬第一任大主教。在彼得大教堂內有聖彼德的銅制雕像,據傳人們觸摸他的右腳能得到神的保佑和好運。所以現在它的右腳已被磨損得明顯小於左腳。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和世界最大園頂建築物。它始建於四世紀康士坦丁大帝時代,當時教堂比較小。梵蒂岡廣場:原是教皇宮的一部份。從尼古拉斯五世開始擴建,歷經幾代教皇,形成目前這樣一座龐大的建築群。現在除了少部份仍舊用作教皇的起居室和機關辦公外,其餘部份辟為博物館。從教皇尤利烏斯二世(julius ii ,1503-1513) 開始,後經歷代教皇廣為收集,豐富的古代藝術藏品,使梵蒂岡宮成為擁有世界上眾多藝術瑰寶的博物館。博物館藏有從遠古到文藝復興時期十萬余件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米蘭milan主要景點:米蘭大教堂:對哥特式建築迷而言,它是裝飾精緻的傑作:用大理石寫成的一首詩。僅教堂外部就用了2245尊雕塑、135個尖頂、96個怪獸狀滴水嘴和約半英里(1公里)長的窗花格。開 放 時 間:08:50—18:552月—10月:09:00—17:45;11月—12月:09:00—16:00(冬季:09:00—16:30)門 票:大教堂:1.00€電梯5.00€,樓梯3.50€地下室與寶庫:3.00€
更多關於義大利著名旅遊景點有哪些,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1388b161568044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