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醫歷史上有什麼著名的典籍或者著作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最早的西醫文獻,一般從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Ricci,Matthieu,1552~1610)開始。而成冊最早譯著西醫著作的,學術界一般認為是德國傳教士鄧玉函(J,Terrenz,1576~1630),1621年來華譯《人身說概》。估測該書成於1621~1630年。《人身說概》可以作為研究的起點,但實際所起的作用及影響並不大。
西醫譯著在我國產生較大影響的,首推英國皮爾遜著的《種痘奇法》,該書著於1805年,1815年由斯當頓(Staunton)譯成中文,皮爾遜的學生丘浩川於1817編譯成《引痘略》,風行一時。因此,也有人認為皮爾遜的《引痘略》應該是西醫文獻在中國流傳的起點。而西方醫學較系統地傳入中國應自合信的中文著作出現開始。
合信(1816——1873 Benjamin Hobson)英國人,醫學碩士、皇家外科學會會員,1816年生於諾桑普敦的韋爾弗德,畢業於倫敦大學醫學院,1839年受倫敦會派遣來中國。他是以傳教醫師身份來華,抱有善意,致力於治療和著述的少數的幾個人之一。
合信翻譯成中文的醫學著作有:
《全體新論》(An Outline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咸豐元年(1851年)
《西醫略論》(First Lines of the Practice of Surgery in the West)咸豐七年(1857年)
《內科新說》(Practice of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同上
《博物新編》(Medical Vocabulary) (約1859年)
《婦嬰新說》(Treatise on Midwifery and Disease of Children)咸豐八年(1858年)
繼合信之後,我國最早的有系統的西醫葯書籍的翻譯當推廣方言館,同治九年(1870年)開始招生,後改名兵工中學堂,下設翻譯館。譯著西醫書最多的一個是傅蘭雅(多與趙元益合作),傅蘭雅翻譯的西醫書籍主要有:《儒門醫學》(1876年,4卷,趙元益筆述);《西葯大成》(1879年,10卷,趙元益筆述);《西葯大成葯品中西名目表》(1879年,1卷);《英國洗冤錄》(1888年,2卷);《孩童衛生論》(1893年,1卷);《初學衛生論》(1卷)等。另一人為嘉約翰。他兩人的譯著約占這時西醫書的一半,傅蘭雅重衛生學,嘉約翰則專重臨床外科。
2. 《工團主義》古籍最早版本是那些呢
①G.布朗:《怠工行為》,1977年英文版。
②G.D.H柯爾:《勞工世界》,1913年英文版。
③M.杜波夫斯基:《我們要作世界的主人──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的歷史》,1969年英文版。
④B.霍爾頓:《英國工團主義1900—1914》,1976年英文版。
⑤A.D.劉易斯:《工團主義和總罷工》,1912年英文版。
⑥S.G.佩恩:《西班牙革命》,1970年英文版。
⑦F.F.里德利:《法國的革命工團主義》,1970年英文版。
⑧D.D.羅伯茨:《工團主義傳統和義大利法西斯主義》,1979年英文版。
⑨W.韋斯特加德—索普:《走向工團主義國際──1913年倫敦會議》,
載《社會史國際評論》,英文版1978年第XX II卷。
⑩G.A.威廉斯:《無產階級秩序》,1975年英文版。
3. 古籍是是什麼意思
古籍,是指未採用現代印刷技術印製的書籍。圖書在古代稱作典籍,也叫文獻,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意義。隨著時間的進展,將記事類文件加以編排,供人閱讀,並達到傳播知識經驗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圖書,圖書的內容日益增多,載體趨向多元,製作技術不斷改進,為了方便閱讀,產生了「簡冊」、「卷軸」、「冊頁」、「線裝書」等不同的裝幀樣式。
4. 歐洲國家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紙的最古老的典籍是什麼即裝訂成冊的書是哪一部
紙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埃及人利用這種草製成的紙張,是歷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材料,曾被希臘人、腓尼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使用,歷3000年不衰。至8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到中東,才取代了紙草造紙術
世界上最早的書籍,出現於我國商代,大約離現在3000年~4000年左右,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合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面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只寫一行字,如果寫錯了,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現在的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了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現在表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5. 義大利較好的保存了什麼古籍
較好地保存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古籍,因為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6. 請問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在我國古籍中的古稱分別都是什麼
越南——安南
菲律賓——呂宋
馬來西亞——柔佛 / 馬六甲
汶萊——泥國
朝鮮 / 韓國:Korea
中國古稱:樂浪 / 高句麗 / 百濟 / 新羅 / 高麗
來源:漢朝設置樂浪郡。公元4世紀時,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本來是中國的民族,因為搶地盤,打不過鮮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趕出國門,流放到朝鮮半島北部。高麗為高句麗的簡稱(但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歷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 Korea(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朝鮮語中朝字讀作Zhao,今轉讀成Chao。
在漢朝,如今的韓國地區,分布著三個原始部落,為「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1897年2月,朝鮮國王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這個「大韓帝國」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廢除了,又改回「朝鮮」。
日本:Japan
中國古稱:扶桑 / 倭奴 / 東夷 / 海東 / 東洋 / 東瀛
來源: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 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 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 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越南:Viet Nam
中國古稱:甌越 / 占婆 / 林邑 / 環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來源: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在紅河三角洲建立甌雒國,由甌越和越兩個部落合並而成。中國史書上的占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漢朝設置交趾郡。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時從中國獨立出來。1054年李朝改國名為大越。以後幾個王朝稱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稱帝,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為越南。1804年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便始於此。越南族就是中國的京族。
寮國:Lao
中國古稱:堂明 / 南掌 / 寮國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訪東吳。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寮國全境,建立了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家——瀾滄王國。明代永樂二年,瀾滄國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為「寮國宣慰司」,史稱南掌。國內第一大民族寮國族(又稱「老龍族」,中國稱其為「寮人」)佔全國總人口1/3以上,以族為國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 Malay 半島的大部分。1963年,Malay,與加里曼丹島上的沙撈越和沙巴地區,共同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傳說,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為了尋找理想地點建立新城市來到淡馬錫。在潔白的沙灘上,王子突然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怪獸向他致意後急弛而去。這怪獸紅身、黑頭、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歡,便問隨從:「那是什麼動物?」隨從信口答到:「獅子。」王子十分高興,認為這里是吉祥之地,便決定在此建都,並取名「獅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獅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國古稱:安息
來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占據了伊朗高原或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將這片地區稱為 Aryana ,意為「雅利安人的地區」。Iran為其轉音。Persia(波斯帝國)是伊朗歷史上最顯赫的一個帝國。(其實 Persia 並不單只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稱為 Persia 。)
俄羅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輔羅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蘇聯
中國古稱:羅剎
來源:9世紀下半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諾曼人在東斯拉夫人地區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斯拉夫人把來他們稱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這個詞起源於古諾曼語 ruotsi,意指「劃獨木舟的人」,後來為斯拉夫人所採用。元朝稱俄羅斯為「羅斯」或「羅剎國」。蒙古人在拼讀俄文 Rocia 時,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個母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時期,Oroccia 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俄羅斯」。蘇聯曾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歷史時期。
西班牙:Spain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這里野兔出沒,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語 Shaphan)。漸漸的,轉換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爾圖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本來翻譯成波秋歌更為恰當
義大利:Italy
中國古稱:大秦
來源:古希臘人殖民到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里的維圖利部落稱為 Italoi。後來羅馬人沿用了這個名稱,拉丁語 ltalia,並用它作為義大利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
7. 為什麼文藝復興起源於義大利 文藝復興代表什麼 主要有什麼
我這個可是高中課本上的標准答案哦~~~~ 1、義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終端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毀教會的神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 2、義大利較多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 3、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大批熟悉拉丁文的學者逃到義大利,帶去了大量古希臘、羅馬的古籍。 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所有的贊譽他都當之無愧。 達·芬奇懷有神靈般的無限理想﹐試圖重新創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廣大無垠﹐解釋世界的奧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臨終前心酸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達?芬奇出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因此取名叫芬奇﹐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嘆不已。父親安東尼奧律師認識到兒子的繪畫才能﹐決定送他進佛羅倫薩藝術家委羅基奧工作室學習。在那裡﹐他不僅接受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的教育﹐還受到其它科學的影響。芬奇在委羅基奧工作室曾經研究過雞蛋的明暗變化關系﹐發現了明暗漸進畫法。他在委羅基奧工作室度過了6個年頭﹐成長為具有現代科學思想和勇於探索的人類智能的典範。達?芬奇在佛羅倫薩是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藝術和智能帶進現實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歲那年寫信給米蘭大公魯多維柯?斯弗查﹐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後他還表示可為大公的父親塑造一座騎馬像﹐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 大師41歲時完成這一巨作的土製塑像﹐因沒有足夠的銅鑄造而使巨作終未完成﹐1499年法軍入侵時被毀﹐否則將成為世界一大奇跡。大公對他的天才和辛勤勞動酬謝不是金幣﹐而是金言玉語﹐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為了安慰他﹐請他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幅畫﹐這就是《最後的晚餐》。如果說《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那麼芬奇在 51歲時自米蘭重返佛羅倫薩而作的《蒙娜麗莎》則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轉移法(亦稱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瓦薩利認為這種明暗畫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芬奇的一生始終在探索藝術的高貴氣質﹐只有在美的創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滿意足。15世紀義大利的科學與理智﹑美的追求與創造﹐由於達?芬奇而登峰造極。可是大師的才能到了晚年並沒有受到重視和賞識﹐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傷心。1515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佔領米蘭時﹐邀請大師赴法國定居克魯堡﹐應聘為宮廷畫家。大師1519年客死異國﹐終年67歲。他的學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說﹕「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了。」 達?芬奇比之文藝復興時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領域更廣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學多才。他懷著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奧秘﹐他把藝術和科學﹑理智和情感﹑形體和精神熔於一爐﹐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把藝術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達?芬奇是當之無愧的「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米開朗基羅 文藝復興時期第二位大藝術家米開朗基羅,不僅是偉大的雕塑家、畫家,還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築家、軍事工程師和詩人。 米開朗基羅生於1475年3月6日靠近於佛羅倫薩從小父親把他送到佛羅倫薩附近鄉間的石匠家寄養,在擊石聲中度過了童年,因此米開朗基羅開玩笑說自己的雕刻天才,就是得自於這位石匠的恩賜。後來米開朗基羅的生父因為喪妻,移居至佛羅倫薩,將米開朗基羅送進學校學習拉丁文和優美的義大利文。米氏學會了詩詞的創作,不過他在童年時期一向不愛念書,上課的時候常常偷拿速寫本畫畫,讓米氏的父親非常頭痛。所以在米氏13歲時,將他轉送至一位畫家處學畫。一年之後,跟隨一位雕刻家學習雕刻,這位雕刻家為佛羅倫薩貴族美第奇家族管理美術作品與石雕。在這里,米氏遍覽了古代藝術珍寶,也有機會接觸到詩人和學者,由於環境的感染,他開始研讀但丁的雄偉詩篇,而柏拉圖的博大思想對他的影響尤其深遠。這使得米氏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畫家、雕刻家、建築師,也是一位詩人。 《大衛像》是米開朗基羅整個藝術中最重要的雕像之一。創作這尊雕像時,還不到30歲,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趨於成熟,他已被公認為是藝術大師了。他的雕像大部分都是表現健美人體的。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一種人文主義思想的表現特點。人們剛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下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贊美人體的美,是對古代希臘藝術的一種「復興」,其實,它的更深刻意義在於反對宗教的虛偽,重視人及其現實的力量,這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的一種反映。而米開朗基羅由於深刻感受到義大利政治的動盪,他的苦悶與精神意志往往只能在自己的雕像中得到最深刻的發揮。人體是最能表現內在力量的形式。他要賦予大理石以新的生命,必須向它灌注一種屬於人的肉體的力量,使它具有精神的象徵性。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之所以叱吒風雲於16世紀,是因為他在這個以人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中,把人與戰士兩個概念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了。他所有的偉大雕塑,其最重要的品質也在於此,即一尊雕像,也是一個建功立業的英雄豐碑。1505年,米開朗基羅被教皇請到羅馬工作。朱理二世讓米開朗基羅來設計「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後享用。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頗多。藝術家把多年的抑鬱、憤懣和屈辱,全部寄託在這座陵墓的各個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垂死的奴隸》與《被縛的奴隸》這兩尊作於1516年的奴隸像。《垂死的奴隸》雙目緊閉,左手枕在仰起的腦後,右肘彎曲在胸前。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來與暴力與死亡搏鬥。那個《被縛的奴隸》的運動節奏就更強烈了。他的壯實的軀體呈螺旋形擰起。他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這種動勢的轉折,體現了巨大的內在激情。似乎這個奴隸將要迸發一股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顯露出堅強不屈的意志。有人稱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隸」。在這里,人的尊嚴得到了高度體現。藝術家以卓越的技巧使這兩塊冰冷的石頭產生出生命的活力。這種優美的造型感受,正是米開朗基羅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羅馬西斯庭小教堂內的天頂畫,是米開朗基羅的繪畫藝術豐碑,。西斯庭天頂畫以聖經《創世記》為主線,繪畫總面積接近600平方米,人物有幾百個。在拱頂上按照它的長矩形(全長40米,寬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個畫面,分別描繪《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與動植物》、《創造水和大地》、《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樂園》、《挪亞祭獻》、《洪水》、《挪亞醉酒》等九個主題。象這樣大規模的壁畫,如此壯觀的天頂畫,畫得又那樣精確、和諧,多彩多姿,並且是出自畫家米開朗基羅的一人手筆,這在16世紀以前是不能想像的,它所存在的精神價值在整個藝術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當拉斐爾看了這幅巨大的天頂畫之後,不禁感慨地說:「米開朗基羅是用上帝一樣傑出的天賦創造這個藝術世界的!」 米開朗基羅創作之始,因為天縱才氣,常常遭人眼紅;在他年輕時,因遭人嫉妒而被打壞了鼻子,使得他終身對自己的容貌自卑。26歲時在佛羅倫薩完成舉世聞名的「大衛」雕像;30歲時因為盛名遠播,傳到了羅馬教廷的教皇耳中,教皇立刻邀請米氏前來羅馬建造陵墓。米氏也深知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開始為教廷工作。這一做就做了整個下半輩子;在當時一切教廷至上的時代,這是無上光榮的工作。他在羅馬陸續完成許多世界聞名的傑作,諸如現今珍藏於梵蒂岡博物館的聖西斯廷大教堂的濕壁畫、勞孔像、慈母哀子像、摩西像、聖彼得大教堂,以及卡波多立廣場等等,都是遊客前往羅馬時的必游之地。 米開朗基羅的創造力與活力驚人,直到去世之際仍堅守創作崗位,享年89歲。米開朗基羅終其一生給人的印象,可以用「悲壯」兩個字來形容。雖與達·芬奇和拉斐爾身處於同一個時代,但境遇卻大不相同。米開朗基羅的悲壯是屬於天才的,含有戲劇性的英雄式悲壯。構成米開朗基羅的悲壯生涯,雖有其時代的因素,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因天才而產生的自負。米氏個性高傲倔強,不阿諛奉承,深具藝術家氣質。 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由於高超的藝術造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爾,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拉斐爾父親是宮廷的二級 畫師.他從小隨父學畫,七歲喪母,十一歲喪父,進畫家畫室當助手.學習了十五世 紀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走上了獨創的道路.從二十二歲到二十五歲創作了大量 聖母像,從此聲名大揚.他沒有達.芬奇那樣經驗豐富博學深思,也沒有米開朗基羅 的雄強偉健的英雄氣概.可是他雖然只活了三十七歲,卻成為文藝復興盛期最紅的 畫家.他的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他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的聰 明特別表現在善於汲取他人之長,而後加以綜合的創造.他一生創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大公的聖母>>和<<教皇利奧十世>>等,還作了一些建築設計,並為西斯廷小 教堂設計畫稿.他的才能又表現在他創造出最合乎當時人們的口味的形象.風格被 特稱為一種"秀美"的風格,不僅使當時人傾倒,並且延續了四百年之久,成為後世 古典主義者認為不可企及的典範. 拉斐爾的一生雖然像莫扎特那樣短促(兩人的生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可是有關他的傳說及提供的範例卻是非常之多。這些傳說和範例一方面肯定了這位畫家無可爭辨的才華,另一方面卻也可能阻礙了對這位畫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爾其人,提起拉斐爾的藝術風格,總離不開「超凡入聖」、「盡善盡美」這些始於瓦薩里的形容詞,這使廣大公眾對拉斐爾(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的作品無法深刻領會並與之溝通,無法立即把拉斐爾的作品與那些總想用「天才」、「天才表現」等詞句來標榜的蹩腳作品分開,從而在他的作品中體味生命的苦悶、浪漫的熱情及感情的折磨。 希望您能採納 如有疑問歡迎繼續追問謝謝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