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羅伯特的故事(一)
羅伯特的故事(一)
文/清風中的傑克
清晨四點半在網路上遊走,不是羅伯特睡不著,而是他要在新的一年重新喚起對工作的那份激情。在給所有的朋友和同事發送完新年的問候之後,便開始更新自己的簡歷。
在很多同事的眼裡羅伯特應該屬於公司裡面幸福指數比較高的那一群人,穩定的工作,不錯的職位和收入。可是這不是羅伯特想要的,盡管他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還是比較滿意。同時他也知道,如果離開了目前的公司,生活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可是他卻很難說服自己在這樣一沒有任何朝氣的公司中繼續堅持。
羅伯特所在的公司名義上是外企其實是按照香港代理的方式管理的一家義大利企業,公司的業務量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基本沒有什麼發展,不但沒有任何增長,反而有了萎縮的跡象。而且公司也沒有任何新開發的項目和領域,而是仍在延續著經營了很多年的一貫業務。
羅伯特在這里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盡管他已經在這里工作了五個年頭,職位也從最初的低階職位晉升為高階職位,同時也有一份令很多同事眼紅的薪水。可是,這里沒有他想要的工作狀態,雖然每天都在跟一群可以熟練地將中文轉換成英文或者義大利文的所謂的公司精英階層在一起。他總感覺這裡面好像缺少了什麼,工作起來缺少在他這個年齡段本該有的那種激情和年輕人該有的沖勁。
於是他在網路上迅速的更新著自己的簡歷。清晨四點半正是很多人熟睡的好時間,羅伯特的思維卻在鍵盤上開始狂奔。
當更新到自己的第一條工作經歷時,羅伯特的思緒回到了十年前的那個夏天,同時也揭開了他那段痛苦的記憶。盡管羅伯特在找工作層面上有驕傲的資本,可是畢業季那個美妙的夏天,還是給他的2004留下了失戀的傷悲和遺憾。
站在宿舍樓的天台上,看著長發飄飄的女友和計算機專業的帥哥手牽手的鑽進開往火車站的計程車里,他跳下去的沖動都有了。不過理智戰勝了沖動,他只是落寞地站在那裡,直到計程車在他的視線里消失。
華燈初上,那一夜他和宿舍的幾個兄弟為明天離校的朋友送行,大家很開心也喝了很多酒。羅伯特喝了多少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只知道,第二天下午那個要走的兄弟在滿是酒氣的宿舍與他熟睡的背影告別。當然這是那些兄弟後來告訴他的。
羅伯特堅持送走了宿舍最後一個兄弟,才提著他那簡單的皮箱,懷里揣著從家裡拿的1500塊錢,踏上了南下的列車。他清楚地告訴自己,這是他最後一次從父母那裡伸手拿錢。不管自己能否混出個人模狗樣,也絕不會向年邁的父母再伸手。他不想成為啃老族,盡管時下啃老很流行,再說了家裡也沒辦法給他提供這個啃的條件。
窗外響起此起彼伏的炮竹聲,擾亂了他的思緒,把他拉回了現實。羅伯特對自己說了一句:「新的一年我要給自己重新布局。」然後開始洗臉刷牙奔向自己新的一年。
② 羅伯特的介紹
來自於龍虎之拳,義大利的貴公子,但卻不喜歡錢而喜歡武,所以拜了琢磨為師,得了外號「最強之虎」,和「無敵之龍」齊名。在2000還成了隊里的主力,但在2001以後卻因公司經濟問題而一厥不振。可以說kof的人物身材都是相當苗條的,不過最苗條的應數羅伯特了。
③ 地獄的故事情節
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蘭登在一間醫院的病床上醒來,頭部有傷,對過去幾天發生的事情完全失去了記憶。他最後的記憶是在哈佛校園內,但是很快意識到自己現在身處義大利佛羅倫薩。一位醫生西恩娜·布魯克斯告訴羅伯特他受到槍擊被送到醫院,所幸僅被子彈擦傷,但仍然因腦震盪而出現短時失憶。突然,一名一直跟蹤蘭登的女刺客瓦任莎闖入醫院,槍殺了負責治療蘭登的馬可尼醫生,然後沖向羅伯特的病房。西恩娜迅速帶蘭登逃離醫院前往她自己的公寓。
在西恩娜的公寓中,失憶的羅伯特聽她描述了自己受傷被送往醫院的細節。他在自己的外套中發現一個標有生物性危害標志的金屬圓筒,於是決定求助美國領事館。領事館工作人員在電話中表示正在尋找羅伯特的下落,希望他能提供自己所處的位置。在西恩娜的建議下,羅伯特向領事館提供了她公寓對面的一家賓館的地址,以免她被進一步捲入事件當中。很快,羅伯特就看到全副武裝的瓦任莎趕到他向領事館提供的地址。二人在此刻意識到,美國政府想要除掉羅伯特。
羅伯特決定將金屬圓筒打開。圓筒中是一個中世紀的骨質滾筒印章,印章中嵌入了一支高科技激光指示筆,並投影出了桑德羅·波提切利根據但丁·阿利吉耶里的《神曲》所創作的《地獄圖》的圖案。圖案在原作上有所修改,底部有一行小字:「只有通過死亡之眼才能瞥見真相。」(原文為義大利文:la verità è visibile solo attraverso gli occhi della morte.)突然間,一群武裝士兵突襲了西恩娜的公寓樓,二人僥幸逃脫了追捕。
羅伯特和西恩娜判斷圓筒中的物品和但丁有密切聯系,於是趕往佛羅倫薩老城。然而二人在路上卻發現佛羅倫薩警方和義大利國家憲兵已經封鎖了通往老城的道路,並開始搜尋這二人的行蹤。他們於是跑進波波里花園旁邊的一個建築工地中躲藏起來,此時羅伯特仔細察看了修改過的《地獄圖》,注意到其中隱藏的十個字母,依次連接起來是「CATROVACER」。十個字母分別寫在圖案中地獄的每一層中,但層的順序被打亂了。根據波提切利的原圖重新排列為正確順序後,十個字母拼成「CERCA TROVA」的字樣。羅伯特認出這一短語意為「去尋找,就會發現」,正是喬爾喬·瓦薩里所作壁畫《馬西阿諾之戰》中出現的字樣。這幅壁畫現藏於佛羅倫薩舊宮,羅伯特和西恩娜二人最終避開士兵的搜查,穿過瓦薩利走廊進入位於佛羅倫薩老城的舊宮。
到達舊宮後,羅伯特站在《馬西阿諾之戰》壁畫前,試圖找出「死亡之眼」、被人修改過的《地獄圖》和他所在位置的聯系。一位管理員看到羅伯特形跡可疑,於是找到了舊宮的藝術與文化總監瑪塔·阿爾瓦雷茨。瑪塔認出了羅伯特,她曾在前一天晚上見到他和主教座堂博物館館長伊格納奇奧·布索尼一同來到舊宮。她帶領羅伯特和西恩娜二人登上壁畫旁的階梯,羅伯特意識到階梯最高層恰好和壁畫中的「CERCA TROVA」字樣在同一高度。瑪塔向二人提到曾在前一晚展示了但丁的死亡面具,面具就收藏在壁畫旁的館廳內,已經億萬富翁、天才遺傳學家貝特朗·佐布里斯特買下,但仍放在展廳中展覽。羅伯特意識到自己在前一晚已經對謎團有了線索,現在正在重新尋找當時的發現。瑪塔將羅伯特和西恩娜二人帶到面具所在的展廳,卻發現面具不翼而飛。在查看了監控錄像後,眾人發現正是羅伯特和伊格納奇奧在前一晚偷走了面具。博物館安保人員擒住羅伯特和西恩娜,而瑪塔立刻向伊格納奇奧的辦公室打電話,想要質問他面具的下落,但辦公室內接聽電話的秘書卻告知她伊格納奇奧已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他逝世前給羅伯特留下了一則留言,秘書為羅伯特播放了留言,留言中伊格納奇奧稱自己將面具藏在某地,並暗示他道「天堂,二十五」。
羅伯特和西恩娜二人最終逃脫了安保人員,但追捕他們的武裝士兵也趕到了現場。二人穿過五百人大廳的天頂壁畫《科西莫一世成聖》上方的閣樓試圖逃離,不巧瓦任莎也追到閣樓,西恩娜在斗爭中將她推下閣樓殺害,二人於是成功逃離。逃跑的路上,西恩娜向羅伯特介紹了面具的主人佐布里斯特,他認為地球的人口數已經超出控制,並且主張人類應當暫停人口的增長。此外,還有傳言表明佐布里斯特正在研製一種特殊的病毒以減少地球人口的增長。二人越發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而目前發生的各種暗示都指向佐布里斯特的瘟疫病毒。羅伯特認為「天堂,二十五」是指《神曲·天堂篇》第二十五章,並由此破解出但丁的死亡面具就藏在曾為但丁舉行洗禮儀式的佛羅倫薩聖若望洗禮堂。二人趕到洗禮堂找到了面具,同時發現面具背後有一串佐布里斯特寫下的謎語。這時,一位名叫喬納森·費里斯的男子闖入洗禮堂,稱自己由世界衛生組織派來幫助二人逃離士兵追捕。男子面部有嚴重的皮疹,而胸口的皮膚也有一片淤青藏在襯衣下。三人根據謎語的提示前往威尼斯,費里斯在路上接了一個電話後對二人態度似乎出現變化。到達威尼斯之後,羅伯特根據在聖馬可大教堂獲得的線索推斷事件與恩里科·丹多洛之墓有關。費里斯突然暈倒失去知覺,西恩娜稱他已經嚴重內出血,羅伯特因此懷疑他已經感染了佐布里斯特的瘟疫。隨後羅伯特被一群黑衣士兵擒獲,而西恩娜則得以逃脫。
羅伯特被捕後被人帶到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伊麗莎白·辛斯基的面前,伊麗莎白隨後向他解釋了各種事件的真相:佐布里斯特已於一周前自殺,這位天才遺傳學家痴迷於但丁,並可能已經研發出一種新型瘟疫病毒,以消滅地球上的大量人口,迅速解決地球人口過多的現狀。伊麗莎白打開佐布里斯特生前留下的保險箱,發現了這支金屬圓筒,並將羅伯特帶到佛羅倫薩,希望他能破解真相。然而,羅伯特在第一次見到瑪塔和伊格納奇奧之後便與伊麗莎白失去聯系,世界衛生組織擔心他已經背叛到敵方幫助佐布里斯特釋放病毒,因而派出應急反應部隊搜尋他的下落。追捕他的士兵事實上就是這些部隊,但這些士兵從未意圖殺害羅伯特。
佐布里斯特事先已經僱用了一個地下組織「財團」幫助他保護金屬圓筒,並希望財團在他死後將圓筒交給伊麗莎白。他還製作了一段恐怖的視頻要求財團在一特定日期發布給媒體,視頻中充斥著與但丁相關的元素,還拍攝了培養中即將釋放的瘟疫病毒。病毒被藏在某個水下的秘密地點,外面的袋子正在緩慢溶解。視頻聲稱世界將在第二天「永遠改變」。伊麗莎白私自取走金屬圓筒之後,財團只得派出團隊保護圓筒的秘密。他們在羅伯特與瑪塔和伊格納奇奧見面後將他綁架,然而羅伯特當時並未破解出全部謎團。他們給羅伯特服下苯二氮平類葯物,抹去了他的短期記憶,在他頭上偽造了一處傷口,並導演了整個事件,以迫使羅伯特解開全部謎團。西恩娜、瓦任莎和費里斯都是財團的演員,給美國領事館的電話也是事先安排偽造的。然而財團領導人「教務長」在看到佐布里斯特的視頻後意識到事件與生物恐怖主義有關,於是一反之前與佐布里斯特的協議,同意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費里斯的皮疹與病毒也並無關聯,只是飾演被瓦任莎槍殺的醫生時使用的膠水引起的過敏反應,胸口的瘀傷也並非內出血,而是假扮被槍擊時胸口的炸葯故障導致的肋骨骨折。在羅伯特前往威尼斯途中時,教務長已經與伊麗莎白展開合作,並命令費里斯阻止西恩娜的行動。到達威尼斯後,西恩娜意識到費里斯正在與她作對,因而在他暈倒後襲擊了他的傷口以使他暫時昏迷。
西恩娜此時已經與財團背道而馳,財團也意識到她其實是佐布里斯特的秘密信徒和情人。羅伯特解開謎團時仍不知道這一點,於是在被捕前告訴了她瘟疫病毒的藏匿地點。西恩娜於是找到一架私人飛機,希望在眾人發現之前趕到病毒所在處。另一邊,羅伯特與世界衛生組織和財團合作,力求在她趕到之前阻止她。根據佐布里斯特留下的視頻,眾人推斷出裝有病毒的袋子應該在視頻中標注的日期徹底溶解釋放出病毒。羅伯特根據佐布里斯特的線索得出病毒應該藏在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恩里科·丹多洛之墓,但抵達聖索菲亞大教堂之後才發現病毒實際藏在了伊斯坦布爾的地下水宮殿。眾人趕到地下水宮殿時發現西恩娜已經先於他們到達,裝有病毒的袋子也已經破裂,病毒估計已經通過遊客擴散開來。西恩娜被羅伯特發現後用土耳其語對遊客大喊,在現場製造騷亂。遊客蜂擁逃離現場,使得世界衛生組織封閉隔離的努力宣告失敗。羅伯特也飛身追趕逃跑的西恩娜。
然而隨後證實西恩娜並未刺破病毒袋,袋子本身已經於一周前溶解在地下水宮殿的水池中,病毒早已擴散,而視頻中標注的日期實際是佐布里斯特根據數學計算預計病毒擴散到全球的日期。而西恩娜也是試圖阻止病毒釋放出來,但是並不信任世界衛生組織。她擔憂政府獲得病毒後將利用其製造生物武器,所以便自己獨立行動。財團領導人教務長被世界衛生組織控制,他試圖逃脫卻最終被土耳其警方逮捕。財團將接受調查,名聲毀於一旦。西恩娜獲得特赦,交換條件是她將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利用自己的醫學知識和與佐布里斯特合作研究的經歷解決危機。
佐布里斯特製造的瘟疫病毒事實上是一種病毒載體,會將所載有的DNA隨機植入感染者的體內,導致1/3的人類失去生育能力。但因現有的基因技術限制,試圖恢復這段被修改的基因將可能導致更加災難性的後果。人類因此被迫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④ 羅伯特·恩格爾的學術生涯是怎樣的
羅伯特·恩格爾194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的中部城市錫拉丘茲。恩格爾1964年從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College)畢業,獲物理學學士,1966年和1969年在康奈爾大學分獲物理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在1969至1974年間任麻省理工學院助教授,然後前往聖迭亞哥加州大學,成為該校副教授,並於1977年晉升為教授,在1990年到1994年期間擔任經濟學系主任。目前在紐約大學任教。恩格爾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率、匯率和期權的金融計量分析,他提出了ARCH、協整(cointegration)、譜分析回歸等創新性統計方法。
⑤ 羅伯特·蒙代爾的個人簡介
羅伯特·蒙代爾(1932年10月-2021年4月4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奠基人,被譽為「歐元之父」。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羅伯特·蒙代爾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後在倫敦經濟學院讀研究生,1956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1966至1971年,出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編輯。1974年,出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2001年升任為大學講座教授。2009年9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截至2021年,羅伯特·蒙代爾獲超過五十個大學頒授榮譽教授和榮譽博士銜,亦曾擔任多個國際機構及組織的顧問,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歐洲委員會、美國聯邦儲備局、美國財政部等。
(5)義大利教授羅伯特的墳墓在哪裡擴展閱讀
羅伯特·蒙代爾去世
「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於2020年4月4日復活節當天因病在其位於義大利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有記者聯系與蒙代爾一家非常熟悉的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工作人員李大西確認了這一消息。
蒙代爾之子比爾告訴李:「我父親幾小時前去世了。願他安息。難以置信這是在復活節。更不可思議的是,我昨晚夢見他恢復了精神,而且神志清醒。就像我親眼目睹了他的復活。」
⑥ 誰發明了 作業
綜述:羅伯特•納維利斯
在1905年,一位義大利教師羅伯特•納維利斯(Roberto Nevilis)發明了家庭作業。起初是因為他的學生都是些熊孩子,難於管教,於是他發明出了家庭作業來懲罰這些不聽管教的學生,後來就從全球開始流傳開來。
作業簡介:
作業,《辭海》解釋:為完成生產、學習等方面的既定任務而進行的活動。而《教育大辭典》則把完成學習任務的作業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兩大類。
課堂作業是教師在上課時布置學生當堂進行檢測的各種練習,課外作業是學生在課外時間獨立進行的學習的活動,是檢測學生是否學會了課上的知識點的一種方法,一般都是家庭作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作業
⑦ 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ey)的歷史人物
1、傑弗雷·喬叟
傑弗雷·喬叟(1343-1400年10月25日),英國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坎特伯雷故事集》。
喬叟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受過大學教育,熟悉法語和義大利語。1357年開始出入宮廷,後常出訪歐洲,在義大利接觸到了但丁、薄伽丘等人的作品,這影響了他後來的文學創作。
喬叟於1400年在倫敦去世,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詩人之角」。
2、艾薩克·牛頓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網路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
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 。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棱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
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在經濟學上,牛頓提出金本位制度。
1727年3月31日(格蘭歷),偉大的艾薩克·牛頓逝世,與很多傑出的英國人一樣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鐫刻著:讓人們歡呼這樣一位多麼偉大的人類榮耀曾經在世界上存在。
3、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英文: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名叫伊麗莎白·都鐸,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
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兒。1558年11月,伊麗莎白的同父異母姐姐瑪麗一世去世,伊麗莎白繼承王位。1559年1月15日,伊麗莎白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女王。
伊麗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
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間開始確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黃金時代」。
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末期,英格蘭經歷了許多考驗,曠日持久的英西戰爭形勢惡化、愛爾蘭危機、埃塞克斯伯爵叛亂、農業歉收和飢荒、議會反專利權的風暴,不健全的地方政府及中央官僚機構的腐敗,社會下層的貧困、流離失所的流民。
這一切給這個輝煌時代染上黯淡色彩。伊麗莎白一世在其輝煌的建樹之後,給後人留下了少得可憐的財富和龐大的債務。
1603年3月24日,伊麗莎白一世死於倫敦的里士滿王宮。由於伊麗莎白從未結婚,她的死結束了都鐸王朝。伊麗莎白一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右面。她的繼承人是詹姆士一世。都鐸王朝為斯圖亞特王朝取代。
4、查爾斯·狄更斯
查爾斯·狄更斯,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國作家,日爾曼人。
主要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 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做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
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是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創作。
後來創作才能日漸成熟,先後出版了《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艱難時世》、《雙城記》、《遠大前程》等。
1870年1月,在倫敦舉行十二場告別朗誦表演。3月9日,受維多利亞女王接見。4月1日,《德魯德之謎》開始分段發表(計劃分12段,逝世時僅完成6段)。
6月9日,因患腦溢血在蓋茨山莊逝世。他去世後被安葬在西敏寺(即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
5、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
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
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對人類有傑出的貢獻。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在達溫宅逝世,享年73歲,葬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傑弗雷·喬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薩克·牛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麗莎白一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查爾斯·狄更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⑧ 羅伯特·波義耳
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年1月25日-1691年12月30日),愛爾蘭自然哲學家,在化學和物理學研究上都有傑出貢獻。雖然他的化學研究仍然帶有煉金術色彩,他的《懷疑派的化學家》一書仍然被視作化學史上的里程碑。
求學
波義耳生於愛爾蘭沃特福德郡的萊斯摩爾城堡,是當時英國最富有的人「偉大的科克伯爵」理查德·波義耳的第七個兒子。童年體弱但早慧,學會拉丁語和法語。八歲進入他父親朋友任教務長的伊頓公學。在伊頓期間他不喜歡參加體育鍛煉並且常常生病。三年之後他在法國家庭教師陪伴下出國學習,在日內瓦度過了兩年。1641年前往義大利佛羅倫薩,研究伽利略的天文學著作與實驗。1643年理查德·波義耳死於戰爭,為他留下了多西特庄園和遺產。1644年他回到愛爾蘭,看守庄園同時開始了他的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與發現
1646年波義耳應邀加入了由威爾金斯組織的群眾性科學社團——「哲學學會」(又稱無形學院)這一社團成員常常在波義耳的庄園聚會交流。1648年克倫威爾任命威爾金斯主持對牛津大學的改革,威爾金斯邀請波義耳到牛津去工作。1654年波義耳前往牛津,在自己的祖傳領地上建立了實驗室,聘請羅伯特·胡克為助手開始對氣體和燃燒進行研究。
1657年他在羅伯特·胡克的輔助下對奧托·格里克發明的氣泵進行改進。1659年製成了「波義耳機器」和「風力發動機」。接下來他用這一裝置對氣體性質進行了研究,並於1660年發表對這一設備的研究成果。這一論文遭到一些人反對,為了反駁異議,波義耳闡明了在溫度一定的條件下氣體的壓強與體積成反比的這一性質,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得到了同樣的結果,但是一直到1667年才發表。於是在英語國家,這一定律被稱為波義耳定律,而在歐洲大陸則被稱為馬略特定律。
1661年波義耳發表了《懷疑派的化學家》,在這部著作中波義耳批判了一直存在的四元素說,認為在科學研究中不應該將組成物質的物質都稱為元素,而應該採取類似海爾蒙特的觀點,認為不能互相轉變和不能還原成更簡單的東西為元素,他說:「我說的元素...是指某種原始的、簡單的、一點也沒有摻雜的物體。元素不能用任何其他物體造成,也不能彼此相互造成。元素是直接合成所謂完全混合物的成份,也是完全混合物最終分解成的要素。」而元素的微粒的不同聚合體導致了性質的不同。由於波義耳在實驗與理論兩方面都對化學發展有重要貢獻,他的工作為近代化學奠定了初步基礎,故被認為是近代化學的奠基人。
1668年他離開牛津前往倫敦他妹妹的庄園居住。在倫敦他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主要進行化學方面的實驗。他努力把嚴謹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1673年波義耳和胡克對物質的燃燒進行了研究,發現在真空情況下,物質無法燃燒。波義耳根據燃燒實驗的結果,寫成了論文《關於火焰與空氣關系的新實驗》,最先揭示了空氣是燃燒的必要條件。但是他仍然認為燃燒是火與物質之間的作用。另外波義耳還發現了某些植物的色素可以在酸性和鹼性條件下出現不同的顏色,從而引入指示劑的概念。
1680年波義耳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但是由於誓言的問題,他拒絕了這一職務。
晚年
1689年後波義耳本來就不是很好的健康繼續惡化,他退出了一切社會活動,結束了與皇家學會的關系,公開對不能接待來訪者進行道歉。在這種閑居中,他打算整理思想和文章,並希望從事一些秘密的傳給後人的化學研究。1691年12月30日,他妹妹去世後僅僅一周,波義耳去世。葬於聖馬丁教堂墓地,按照他的遺囑,他捐贈他寫的關於上帝存在討論的演講稿,以供後來學者進行討論。
⑨ 聽說家庭作業還真有人發明,你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1905年,羅伯特·納維利斯,一位義大利教師,發明了影響全世界學生的一樣東西——家庭作業。從此,家庭作業就和學校、學生和學習聯系起來了,緊密得不可分割。
綜上,家庭作業的影響范圍和程度是巨大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接觸到家庭作業。現在家庭作業越來越多,孩子壓力也越來越大,家庭作業與孩子的其他課後時間應該如何平衡,成為我們每一個人也該思考的問題。
⑩ 羅伯特納維納維利斯是哪國人
羅伯特-納維利斯是義大利人。
1905年,義大利教師羅伯特·納維利斯,創造了家庭作業這一教育模式,他的初衷是為了懲罰那些調皮搗蛋的熊孩子們,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教育效果奇佳,一傳十,十傳百,引得眾人紛紛效仿。
同年,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詔廢除延續1300餘年的科舉制度。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確立,以袁世凱所呈奏的《山東大學堂章程》為藍本,新的學制開始實行,寒暑假、家庭作業,逐步成為了中國學生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