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活著是哪位著名小說家的作品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作品。
二、閱讀感想
《活著》這本書中讓我深有感觸的一句話是: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受到別人感受的影響,比如別人對你說:你要是選擇另外一個人會更加幸福。你就會開始想自己現在出現了哪些不幸福,會質疑自己的選擇,是不是真的如別人所說,慢慢地你會被別人的看法牽引,從而忽略自己真正的感受。
所以呢,我們活著就應該遵從自己的內心,這樣我們才能體會生活的幸福感。
㈡ 《活著》: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
本書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作者】:余華
【類別】:長篇小說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08
【豆瓣評分】:9.4分
余華 ,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
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
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
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 《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活著(新版)》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
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
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前去求葯,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
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裡,才知道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養大兩個兒女。
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彷彿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
《活著(新版)》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10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4年)、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年),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自序P1)內心讓他真實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自序P4)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自序P5)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自序P7)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自序P10)沒有什麼比時間更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須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
(自序P13)人的體驗和慾望還有想像和理解,會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會讓一個人從他的經歷里感覺到自己的命運。就像是不同的鏡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
(自序P15)有時候現實會被虛構,有時候虛構突然成為了現實。
(自序P16)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的迷路者,我們都是按照自己認定的道路尋找方向。也許我們是對的,也許我們錯了,或者有時候對了,有時候錯了。在中國人所說的蓋棺定論之前,在古羅馬人所說的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里等待我們的是什麼。
(自序P17)生活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P31)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
(P36)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度此生了。
(P67)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P126)月光照在地上,像是撒滿了鹽。
(P134)我們這輩子也算經歷了不少事,人也該熟了,就跟梨那樣熟透了該從樹上掉下來。
(P157)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
(P165)人啊,活著時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時候也會想個法子來寬慰自己。
(184)少年去游盪,中年想倔藏,老年做和尚。
當你覺得活著很難很累的時候,一定要好好讀這本書,它將在你經歷生活磨難時給你力量和勇氣。
《活著》是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因此決定寫下這篇小說。
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也經歷了歌中老黑奴一生的苦難。他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卻依然堅強地活著。
作者余華以主人公福貴自述的方式,向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以福貴的口吻講述了二十世紀中的中國史。
福貴家境還沒有敗落時,家有一百多畝地,和他爹是遠近聞名的闊老爺和闊少爺。因為賭博輸光了家產,一貧如洗。
他爹把一百多畝地和房子抵押了,讓人送來了銅錢給福貴挑著去還債。
當福貴把銅錢都挑去還了債之後他身上的綢衣都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滲出了血,才讓他明白了他爹為什麼不要銀元而偏要銅錢,就是要他知道這個道理,讓他明白錢來得千難萬難。
此後福貴一家從幾代居住的屋子裡搬了出去,搬到了茅屋裡,過上了落魄的生活。
他的父親在一家人搬到茅屋後離世了,福貴認為他爹是被自己氣死的。母親在貧困中也患了病,福貴在去城裡請郎中時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
後來到了一個不知名的村莊被解放軍包圍了,經歷了飢寒交迫,槍林彈雨,看著戰爭中死傷無數,死亡在一步步向他靠近,就在看不到生的希望,覺得自己活不到中午時,他和活著的其他人全被俘虜了,解放軍給他們送吃的,還給他們領了回家的盤纏。
他幾經波折終於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和一雙兒女都活得好好的,但母親卻離開了人世。
在戰場上死裡逃生的福貴並未應了那句「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話。此後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地降臨到他的身上。
他的兒子有慶因給生孩子的縣長夫人獻血而被抽幹了血致死。看到這里真的很扎心,心地善良的有慶懷著救人的熱情去獻血,卻被活生生的抽幹了血,而醫生也沒當回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人胡鬧。
更令人氣憤的是,當福貴去醫院找有慶時,醫生對他說「你為什麼只生一個兒子?」
這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被永遠定格在了才讀五年級的年紀。書中那一句「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道盡了一切心酸和悲痛。
他的女兒鳳霞小時候因一場高燒導致聾啞。鳳霞十二三歲時,為了省下些錢給有慶上學不得不把她送給別人,後來因為不忍心還是把鳳霞帶回了家裡。之後苦命的鳳霞終於找到了一個疼她愛她的人萬二喜,生了個兒子,卻在產後大出血而亡。
他的妻子家珍在鳳霞死後不到三個月因軟骨病也離開了人世。
他的女婿二喜在搬運工作中意外被水泥板夾死,只留下4歲的兒子苦根。
苦根七歲時,因為他說頭暈福貴還讓他摘棉花而心疼他,便去摘了半鍋新鮮豆子給他吃。等他下地幹活回家時發現苦根嘴唇都青了,是吃豆子撐死的。村裡的孩子都過得比苦根好,因為難得能吃上豆子,又煮得多,不曾想卻讓苦根因此喪了命。
看著親人一個個死去,全是他送的葬,全是他親手埋的,最後只剩他一個人活著,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沉痛打擊之後,他沒有失去活著的意志,依然堅強地面對生活。
在苦根死後第二年買牛的錢湊夠了,福貴想想覺得牛還是要買的,牛能替他幹活,閑下來也有個伴。
他在一個霍霍磨著牛刀的赤膊男人那買下了待宰的流淚老牛,給這頭和他相像的老牛也取了個福貴的名字,從此和老牛相依為命。
在福貴苦難的一生里也有過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他不幸的一生也有過幸運,他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死裡逃生;在村裡為煮鋼鐵找風水寶地找到他家時,妻子認識風水先生而倖免;適逢土地改革,接替他做地主的龍二成了他的替死鬼。
福貴悲慘的一生,在遭受接踵而至的打擊,親人相繼的離開之後,唯一活著的他明白了活著的意義。
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有活下去的精神和勇氣。
當他在戰場上死裡逃生回到家中時,他對自己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當他的親人相繼離他而去,他說「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因為家人都先他而去了,他也不用擔心誰了,對什麼也都看淡了。
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如同海面上掀起的風浪洶涌澎湃,最後歸於平靜。
他坦然地接受命運的所有不幸。生老病死,生活苦難是人生常態,只要活著,就要好好生活。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作者余華說「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悅讀,享受慢時光|下本書見哦~
給生活加塊方糖吧~🧡願每個人都能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方糖悅讀」,感謝關注。
㈢ 活著是哪位著名小說家的作品
《活著》是余華的作品。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原本是一個富家公子,他不務正業將大把的家產都敗光了。不過經歷了挫折以後福貴終於意識到踏踏實實的去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就在他打算重新開始的時候,親人卻一個個過世了,這讓福貴遭受了極大的打擊。不過他心中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他也始終抱著一顆充滿希望的心去度過接下來的人生。
《活著》不僅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第三屆世界文學"冰心文學獎"等多個獎項,張藝謀還將這個故事搬上了大熒幕。當時這部作品備受好評,也讓余華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