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義大利陸軍實力與日軍相比,兩者到底有多大差距
其實在二戰的時候義大利的陸軍就已經展現了它的實力,相比於日軍是只強不弱的,只是義大利的軍人都不是很想打戰,所以在外界的認識中,義大利的軍隊是很弱的。但是在全副武裝的時候,是完全可以打爆日軍的。
義大利的殖民軍隊應該是三種軍隊中比較弱的,因為他們主要是維持當地的治安,很少去執行作戰任務,而且他們的裝備也不是很先進,所以戰鬥力也不是很強。
總的來說,義大利陸軍的主要作戰部隊的戰鬥力很高,是比日軍強很多的。而留守軍隊在山地作戰的時候是比日軍強的,就只有殖民軍隊比日軍遜色一些。
② 二戰義大利的軍事實力到底如何
一、經濟資源
在現代戰爭中,能否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戰略物資來源一旦枯竭,軍隊就會喪失行動能力。法西斯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匱乏,軍事工業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幾乎都要依賴進口。為了擺脫這種被動的狀況,早在1937年義大利就決定實施「自給自足」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未能縮小義大利原料生產與其他大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為例,1938年義大利僅產劣質煤148萬噸,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國煤炭產量分別為4.06億噸、2.3億噸、4600萬噸和1.69億噸;當年的鋼產量,義大利為237.7萬噸,美、英、法、德則分別為5000萬噸、1400萬噸、600萬噸和2300萬噸。義大利的石油生產情況就更糟。1938年它僅產原油153265噸,而平時每年消耗石油 400萬噸,戰時800萬噸,所消費的石油幾乎全部都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則為1.7億噸,英、法都因逐步形成有儲量豐富的油田,因而原油產量也很高。此外,義大利的銅、鎳、鉛、錫等有色金屬資源也很缺乏。其中情況較好的銅,1938年也僅產2963噸,而同年美國的銅產量為58萬噸。
原料的不足使義大利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歐美大國。例如,1938年,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軍隊的機械化和快速化,採取各種辦法增加汽車的產量,從而推動了義大利汽車業的發展,汽車的年產量增至62072輛。但這個數字仍然無法同上述國家的汽車產量相比。當年美國為444.8萬輛,德國為 34.8萬輛,即使產量少些的英國和法國也都超過了30萬輛。
1939年9月1日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時,義大利的主要戰略物資儲備已經告竭。當時,鋼材還夠用14天,煤炭只夠用50天,情況好些的鐵礦石也只夠用180天。
為了解決戰略資源短缺問題,義大利法西斯政府採取一些權宜措施來彌補戰略物資的不足。例如,以愛國捐獻的名義強迫居民上繳銅等有色金屬,下令徵用民間的鋼鐵製品,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限量用電,報紙一律改為四版發行等等。事實上,這些措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大利戰略物資短缺的問題。
總之,到1940年6月參戰時,義大利的經濟遠沒有為戰爭做好准備,這從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得到證實。1940年4月7日,在義大利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的陪同下,齊亞諾察看了戰略物資儲備情況。齊亞諾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與他一起走馬觀花地調查了我國金屬儲備情況。結果令人十分沮喪」。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羅薩報告說,「義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國外市場,即使動用我們少得可憐的黃金儲備也買不起我們所需要的金屬「。另外,從國內情況來看義大利的「資源極其缺乏,破銅爛鐵的收繳也已達到極限。一切都完了」,並且說,「就物資儲備而言,我們現在的處境實際上比去年9月份還要糟,現有的物資也只夠打幾個月的仗」。在聽了法瓦格羅薩的上述這番話之後,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怎敢參戰呢!?」
二、軍事准備
戰略物資的缺乏和經濟的虛弱使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影響。雖然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10 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據當時任意軍總參謀長的巴多格里奧元帥事後說:「法西斯義大利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
當時,步兵是義大利陸軍的主體,約占陸軍總數的80%,但其武器裝備的落後令人吃驚。士兵手中拿的還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的91式步槍。自動步槍雖然已開始生產,但數量極其有限。步兵的落後還表現在缺少機動車輛上。士兵按條例規定每人背負一個重達35公斤的背包,因而行進速度十分緩慢,平均每天只能前進30公里。義大利決定參戰後,步兵師開始實施所謂的「小機械化」,即給每個師配備少量汽車和自行車作為「補充裝備」。自行車用來運送背包,士兵輪流坐汽車行軍。這樣一來,行軍速度雖然略有提高,但卻增加了團隊間的矛盾,渙散了部隊的紀律。步兵師配備的主要武器是:34門100毫米野炮、30門81毫米迫擊炮、8門47毫米反坦克炮。這些火炮有相當一部分是一戰時從奧地利人手中繳獲來的,其餘部分也多半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生產的老式部件所組裝。由此不難看出,義大利軍隊使用的火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了。
陸軍中裝備略為好些的是那3個坦克師,總共擁有坦克1200輛。其中的近1100輛是3噸重的13輕型坦克,裝甲很薄,步槍子彈即可穿透。其最大特點是沒有安裝火炮,攜帶的主要武器是一挺機槍。士兵中有人戲稱這種早已被英法德淘汰的袖珍坦克是「胭脂盒」,也有人稱之為「沙丁魚罐頭盒」。事實上它不能用於作戰,只能作為戰時運送彈葯的輔助工具。另外有大約100輛6噸重的16中型坦克,這種坦克一時還不能開赴前線,因為其火炮瞄準器有毛病,需要檢修。當時英國坦克部隊配備的多半是13噸以上的中型坦克,由此看來,這幾個坦克師也是徒有虛名。 1939年格拉齊尼元帥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發現陸軍裝備和作戰水平極差。墨索里尼叫他不要擔心,並且說,在戰場上陸軍不過是做做樣子,擺擺陣勢,打仗不靠陸軍。
義大利海軍和空軍的情況與陸軍有所不同。墨索里尼上台後十分重視擴充海軍和空軍,所以經過法西斯宣傳機器的大肆吹噓,義大利民眾認為其海空軍都是世界一流的。墨索里尼把海軍看成是實現其擴張野心的一個重要工具。他說,義大利是一個伸入地中海的半島,稱霸地中海是義大利向外擴張的基礎,這首先就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為此,他採取了許多措施。比如,海軍的待遇,其中包括服裝、食品和津貼都優於其它軍種,致使許多青年人爭先恐後當海軍。但是,由於墨索里尼不懂軍事,因而未能對發展海軍做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略抉擇,只是一味追求艦艇的數量和噸位。截止1940年春季,義大利海軍已擁有各類艦艇257艘。其中 3.5萬噸級戰列艦4艘,萬噸級巡洋艦7艘,輕型巡洋艦15艘,驅逐艦59艘,快艇67艘。從數量和噸位看,義大利艦艇不如美國和英國,而與法國相當。但從武器裝備和技術性能來看,均無法同上述諸國相比。另外,義大利當時沒有航空母艦,從而使其艦隊在遠距離行動時得不到空中掩護。墨索里尼也曾為此焦慮不安,但卻自欺欺人地說,義大利無需建造航母,因為「整個義大利就是一艘大型航空母艦」。
直到1941年,義大利海軍由於缺乏空中支援和空中偵察手段,損失慘重,墨索里尼才下令將兩艘大型客輪改裝為航空母艦。
空軍是法西斯政權建立後於1923年新建的軍種,被吹噓為義大利的「精英部隊」,這是因為大多數法西斯領導人都曾經當過飛行員。由於墨索里尼把空軍完全法西斯化,所以當時空軍便成為富家子弟和投機分子快速晉升和步入高層的階梯。他們紛紛參加空軍,短則呆上兩三個月,長則混個一年半載,「退役」後很快就會得到提拔和重用。然而,空軍所擁有的飛機並不是法西斯宣傳的3000架(有時是8500架)。後來,法西斯當局覺得這種過於誇張的虛假宣傳難以令人信服,於是官方於1939年12月發布消息說,義大利空軍擁有飛機2300架。其實,這個數字與實際情況也有很大差距。據義大利空軍參謀長普里科洛證實,這其中的847架因過於陳舊將要被拆卸,另有大約500架因技術性能落後還存放在機庫里。因此,真正能用於作戰的飛機充其量也不過1000架。普里科洛在一次會議上告誡與會者不要對義大利空軍的實力抱有幻想。其理由是,雖然義大利空軍所擁有的飛機與其他國家不相上下,但技術落後,沒有雷達。
二次大戰前,人們認為在墨索里尼的領導下,義大利已經整裝待發,做好了戰爭准備。實際上,如同經濟准備不足一樣,義大利於1940年6月10日參戰時其軍事准備也很不足。可以說,各軍兵種的武器裝備均不符合作戰的要求。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說,從武器裝備情況來看,義大利只能打得起二至三個月的戰爭。
三、戰略領導
義大利戰略領導的失誤,與獨裁者墨索里尼有著密切關系。一是墨索里尼缺乏精確的計劃和明確的戰略目標。例如,入侵希臘僅僅是為了顯示義大利能與德國平起平坐。1940年6月,當看到德國在西線取得重大戰果時,墨索里尼也打算打一場擺脫德國人的「平行戰」。墨索里尼認為,除利用義大利在北非的優勢發動進攻外,只能在巴爾干尋找一個義大利軍隊與之作戰時顯示出威力的弱國來打。外交部長齊亞諾提出打希臘,墨索里尼則堅持要首先打南斯拉夫,並命令總參謀部按照他的設想制定作戰方案,但後來又決定對希臘發動突然襲擊。墨索里尼說,只要行動迅速,不費吹灰之力便可迫使希臘投降。1940年10月12日,德國在事先未通知義大利的情況下出兵佔領了羅馬尼亞,墨索里尼感到十分惱火,決定立即入侵希臘。他說:「希特勒總是讓我面對既成事實,這次我要照方抓葯,將讓他從報上看到我佔領希臘的消息」。希臘戰役中,盡管墨索里尼多次更換指揮官,仍然未能扭轉敗局,後來派去的王牌師也被全殲。 Xj})?{FP
為了獲取戰利品,義大利派20幾萬軍隊到蘇聯戰場。蘇德戰爭爆發後,墨索里尼預計希特勒會很快取得勝利,他認為如果義大利派軍隊到蘇聯,必將獲得許多戰利品,於是他給希特勒寫信,要求派一支軍隊參戰。1941年6月底至7月初,由1個裝甲師和2個汽車運輸師共計6.2萬人組成的「義大利遠征俄國軍團」 開赴蘇聯。後來於1942年又增派4個步兵師和3個快速師,共計10個師22.9萬人組成「義大利第8集團軍」。結果,派到蘇德戰場的所謂「精銳部隊」死傷將近一半,其餘沖出蘇軍包圍圈逃回義大利,裝備損失80%以上。
有時在目的達到後,墨索里尼卻不必要地炫耀武力。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對英、法宣戰後並沒有立即採取軍事行動,只是讓義大利軍隊在意法邊界待命。6月17日,新組成的法國貝當政府要求停戰,希特勒邀請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共商對法行動方略。在二人舉行會晤時,墨索里尼要求把尼斯、科西嘉、突尼西亞、吉布地和法國南部劃歸義大利,希特勒當即表示同意。但當返回羅馬後1墨索里尼覺得這樣得來的勝利有失自己的尊嚴。於是,他突然決定,在停戰協定簽訂前,向法軍駐守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發動閃電戰。進攻開始後,意軍遭到法軍的迎頭痛擊,損失慘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傷,626人失蹤。從前線返回的國家法西斯黨前任總書記斯特拉塞說:「停戰前兩天還用20多年前使用的那套辦法,讓那麼多的人白白去送死」。齊亞諾曾經這樣說:「墨索里尼並不是想要這要那。他想要的是戰爭,通過和平方式即使他能得到他所要求的兩倍他也不會要」。墨索里尼也說過類似的話:「軍事成功遠比完全通過和平途徑去獲取領土更加吸引人」。這說明墨索里尼貪求的是軍事勝利,並以此作為樹立個人權威的基礎。
二是墨索里尼剛愎自用,少謀寡斷。他本不懂軍事,缺乏指揮才能,卻以最高統帥的身份剝奪了總參謀部的軍事決定權,把全部軍事大權集於一身,獨斷專行。墨索里尼樂於下級報喜,惡於下級報憂,根本聽不進不同的意見。齊亞諾就曾經說:「沒有必要反對他,那樣會更糟」。一位將軍認為意軍准備不足,參戰只有失敗,勸誡墨索里尼不要參戰,結果被墨索里尼下令砍去了雙腳。巴多格里奧元帥認為意軍在希臘的失敗完全是墨索里尼造成的,他指出:「領袖(指墨索里尼)應當清醒地意識到,是他的一知半解和好大喜功正在把義大利引向失敗」。在聽到這番不恭之詞後,墨索里尼勃然大怒,他把巴多格里奧說成是「國家的公敵」和「叛徒 」,迫使他於1940年12月4日正式辭職。
1940年夏季,意軍在東非的部隊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了該地的英軍。但是,墨索里尼領導下的意軍統帥部沒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英軍的增援部隊到達東非之前發動堅決的進攻,而是在取得小勝之後即停止前進,由於墨索里尼一再命令意軍「只守不攻」,結果貽誤了戰機。1941年2月,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軍得到增援後開始發動攻勢,奧斯塔公爵指揮的意軍迅速潰敗,23萬意軍當了俘虜,墨索里尼那曇花一現的「東非帝國」就此告終。
墨索里尼下台後,在被巴多格里奧政府軟禁期間,他思考了許多問題。墨索里尼承認「他的政權在缺乏武器、士氣和資源的情況下,在錯誤的時間把國家拖入一場錯誤的戰爭。他濫用了千萬人的勇氣和熱情,為了向盟國顯示自己的偉大,外行地指揮了多次愚蠢的遠征」。應當說,他的反思還是比較客觀的,但他卻為自己尋找一些借口,把失敗的責任歸咎於軍隊和老百姓。
③ 二戰時的義大利好歹也算世界強國,為何戰績差到如此地步
二戰時的義大利與德國、日本一起組成了軸心國,挑起了世界大戰。而這個當時的世界強國,義大利的表現卻是讓人大跌眼鏡,兩個盟友一個席捲歐洲、一個侵吞亞洲,義大利卻誰都沒打得過,這是為何?
當時的義大利雖然也是世界級的強國,但工業基礎薄弱,資源匱乏,殖民地也沒有其他國家多,雖然是強國,但也是強國中實力最差的。1939年的義大利工業產值僅佔到世界的2.9%,比日本都要少,僅是美國的十幾分之一,英國的三分之一不到。由於資源和經濟方面的落後,開戰前的義大利都還沒組好准備,並在看展半年後就用光了
鋼鐵、煤炭、鐵礦石等物資儲備,最重要的石油儲備更是被封鎖一年後就枯竭了,海軍和空軍只能宅在家裡,等德國救濟。義大利突然參加二戰,真的是有點勉強了。
義大利人是世界上最為文藝的民族,和祖先羅馬人完全是兩個極端,他們搞藝術可以,但打仗還是算了,就比印度強些。和當時的盟友德國人和日本人相比,義大利人既沒有德國的報仇思想,也沒有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洗腦,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和復興羅馬帝國的口號太沒號召力了,老百姓根本不理他。
當時的義大利人民生活水準還是很不錯的,百姓根本沒有打仗的意願。所以我們常能看到義大利士兵被各種俘虜的情況,不是他們戰鬥力差,而是實在不想打。那些被逼到戰場上的義大利人恨不得趕緊被俘虜,這樣就能趕緊回家了。還有義大利的地理位置不是很好,畢竟當時的歐洲隨便一個國家都是大哥級的一流強國或者小強級的二流強國,義大利的准一流水準打誰都不容易。很多人把義大利打希臘當做笑談,先不說希臘當時實力並不弱,更不談希臘後面的英國人了。所以義大利入侵希臘時,主要是被希臘和英國的聯軍打滿地跑。若把當時的義大利放非洲,絕對第一。
最重要的一點,二戰那會的德國是主要進攻國家,義大利打打輔助就好。而且那時的義大利法西斯把資源、工業生產、運輸補給都優先讓給德國人,所以他們在戰場上倒是少有亮眼表現。而德國一路超神的輝煌戰績,也顯得為打過勝仗的義大利太弱雞了,甚至會給人拖了德國後腿的感覺。
④ 二戰中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如何
雖然義大利軍隊在二戰戰場上,已經成了厭戰,拖隊友後退的代表。但是實際情況當中,義大利軍隊雖然開小差,但並不是一無是處。希特勒是一個戰爭狂人,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狠毒的人,他既然能夠一直在幫助義大利,讓義大利當自己的盟友,那麼就說明義大利肯定有過人之處。
在黑義大利軍隊的段子里,很多都是同盟國編造的謠言。比如當年有人說義大利軍隊跑在半路停下來吃泡麵,結果被盟軍活捉。但是實際情況,是當時義大利為了幫助德國,就把自己的一些裝備物資都送給了德國軍隊。義大利准備跟盟軍作戰時候,決定拚死一戰,所以臨死前才吃點東西,不想當個餓死鬼。這件事本來是非常英雄的一件事,活活被盟軍黑成了懶惰懈怠的典型。另外,到了後期,日本也信了盟軍黑義大利軍隊的鬼話,有事沒事也開始對義大利軍隊罵罵咧咧,開始發黑自己隊友的段子。
⑤ 二戰時期義大利真實的實力是什麼樣的
事實是: 義大利遠征軍在橫掃烏克蘭的戰斗中,就俘虜了10萬蘇軍,獨立攻佔了斯大林諾等重要城鎮,在斯大林格勒北翼,義大利軍隊防守正面達一,二百公里,而負責供應的德國人非但沒有施以援軍和武器(尤其是奇缺的反坦克炮等),而且經常抽調義大利的卡車為自己運送物資(在斯大林格勒圍城中就有一支義大利運輸車隊)。在蘇聯絕對優勢的裝甲部隊進攻時,沒有援兵,重武器不足的意軍在側翼(羅馬尼亞軍和匈牙利軍)被突破遭包圍的情況下,山地軍和其他部隊還是堅持了近一月,直到接到撤退命令,一個30000人的意軍集團軍經過包括白刃戰的苦戰,有4000人突圍。試問沒有這些所謂的義大利「包袱」,德軍如何防守這一,二百公里的頓河陣地?
在1941年11月18日北非戰場的古比井戰斗中發起的"十字軍"行動中,義大利的阿里埃特(「公羊座」)裝甲師迎戰英軍第22裝甲旅,英軍兵力並不是劣勢,而且阿里埃特在此戰斗中也並不是滿員參戰的,此戰阿里埃特師共有12名軍官和193名士兵死亡/負傷和失蹤,並損失了49輛坦克,4門75/27和8門47/32火炮。英國第22裝甲旅有79輛坦克被擊毀或重創。
義大利人一直提供了軸心軍隊中的大部分兵力並不惜重大損失負責為運輸船隊護航,沒有義大利人,就隆美爾的幾萬人,能夠與幾十萬英聯邦軍周旋?沒有義大利人提供的步兵,有效的炮兵和裝備雖然不佳但作戰勇敢的裝甲部隊,德國人能夠取得勝利?沒有義大利人掩護側翼,並不時以自我犧牲精神地充當後衛,德軍能夠放心進攻,安全撤退?知道兩次古比井嗎?知道托布魯克的聖馬可海軍步兵營嗎?知道沖在最前面的戰斗工兵嗎?知道戰至最後的「公羊」裝甲師嗎?知道「佛格雷爾」傘兵師史詩般的後衛戰斗嗎?知道一名義大利士兵在被打斷一條胳膊後,捆著炸葯包沖向沖上來的英國坦克嗎?隆美爾說過「德國士兵震驚世界,而義大利士兵震驚了德國士兵。」不信的話,可以看看隆美爾傳。所以義大利人經常給德軍干臟活,卻被德粉羞辱。
⑥ 二戰義大利的軍事實力到底怎麼樣
二戰中的義大利軍隊 戰前義大利的統一,並沒有德國鐵血中崛起的波瀾壯闊,翻天覆地;即使
不是很強。
二戰中的義大利軍隊 戰前義大利的統一,並沒有德國鐵血中崛起的波瀾壯闊,翻天覆地。
最後依靠普魯士的力量,借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完成了北部的統一,但從義大利人身上卻看不到普魯士人所擁有的那種強大的民族張力和進取精神。
在蘇聯絕對優勢的裝甲部隊進攻時,沒有援兵(其地域內僅有一個配屬的二流德國步兵師),重武器不足的意軍在側翼(羅馬尼亞軍和匈牙利軍)被突破遭包圍的情況下,山地軍和其他部隊還是堅持了近一月,直到接到撤退命令,一個30000人的意軍集團(內有少量德軍)經過包括白刃戰的苦戰,有4000人突圍。試問沒有這26萬「包袱」,德軍如何防守這一二百公里的頓河陣地?何況北非。
⑦ 二戰中的義大利是什麼水平真的專拖德國後腿的嗎
拖後腿是開玩笑的段子,目前網上流傳的二戰義大利軍隊的種種問題基本是(也不全是)段子,不少是某著名歷史發明家寫的-_-#
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確是在二戰各大國中排名靠後,目測陸軍只能打得贏國軍,打日本不好說(其實我是覺得十有八九會輸),但是海軍還是很有實力的,雖然被英國也是一通爆揍,但是好歹也是給大英帝國的地中海航線造成了不小壓力。
⑧ 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怎麼樣它真的是一個弱雞嗎
在二戰時期,若是真的把義大利軍隊當成弱雞的話,那恐怕就真的要吃虧了。因為當時強大的英國海軍就是吃了這樣的虧。1940年6月12日,完全不把義大利海軍當回事的英國巡洋艦「卡利普索」號在克里特島南部遭到了義大利海軍襲擊,稀里糊塗的就這么被義大利的潛水艇擊沉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充滿輝煌戰例的義大利軍隊在二戰戰場的整體表現如此稀疏?失敗的最大原因恐怕是義大利的法西斯政府。在墨索里尼「英明」的治理下,義大利的軍事生產水平本身就遠不如英美德。二戰爆發時,義大利的裝甲部隊主要是裝備機槍的輕型坦克,空軍中的戰斗機大部分還是雙翼的。更要命的是義大利軍隊腐敗嚴重,武器裝備往往粗製濫造。這樣一支內部矛盾多的軍隊,打起來肯定會變成水貨。
最能見證義大利軍隊真實實力的一幕就是發生在1943年義大利宣布投降之後。義大利軍隊重新集結後,配合盟軍作戰,但立即就像是打了雞血一般,屢建戰功對抗德國和墨索里尼傀儡政權的戰鬥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支軍隊的薄弱表現都不能只從戰鬥力方面找原因。
⑨ 二戰時期的義大利有多強
義大利當然很強,團戰中的最佳豬隊友,負責搞笑賣萌拖後腿,專業為對方提供經驗值。
圖三:義大利打仗不行,發勛章很有一套。
第三,義大利軍隊不會打仗。個別戰役個別戰斗的成功,比如蛙人奇襲亞歷山大港,掩飾不了高層指揮無方,部隊作戰不力的全局。
德國三名將,要屬隆美爾對意軍最了解,畢竟在北非中被坑得最慘。隆美爾在寫給媳婦的信中很多次提過意軍戰力。「意軍不可靠,跟1917年一樣,一看到敵軍戰車就認輸了。」」義大利軍隊有崩潰的危險,到處都需要德軍解救他們「。
⑩ 二戰時期義大利厲害嗎
不厲害
首先,從當時的軍事思想來看,義大利和法國異常落後,基本停滯在一戰水平上。陸海軍均如此,沒能及時更新戰法,但對於同樣落後的法國時沾德國光打過勝仗。
其次,從當時義大利所處環境看,英國在戰爭開始時就利用其海上優勢擊潰義大利海軍,封鎖住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把義大利封鎖了起來,使之無法得到戰略物資,而義大利又是個戰略資源極端匱乏的國家,這就限制了義大利的戰力。
最後,義大利的主要對手是英國,雖然二戰初期英國被德國打的節節敗退,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利用其海軍成功抑制義大利,並在北非擊敗義大利,而戰爭後期美國的加入更促使了義大利法西斯的滅亡!
還有一點,義大利在向資本主義過度時就是有一個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封建王國完成的,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及大量的封建殘余也阻礙了義大利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