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遺事屬於什麼文學流派

義大利遺事屬於什麼文學流派

發布時間:2022-12-14 03:56:05

『壹』 司湯達的創作特點

現代性
司湯達小說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開放性、多層次性,因而具有較強的現代性。例如《紅與黑》描寫了維里耶、尚貝松、巴黎和監獄四個空間,在同一空間內根據需要處理心理時間和物理時間。
司湯達小說的另一藝術特色是深刻感受與冷峻分析的交融。聖伯夫曾指出司湯達「用兩三種思想來塑造他的人物」,這是其作冷峻分析特色的來源。當然,其主人公並非精心製作的機器人,而是有著偉大激情之人。例如小說《紅與黑》第十三章到第十六章描寫於連收到瑪蒂爾德的情書後復雜的內心活動與多變的行動,堪稱經典。這種風格背後寄託了司湯達的沖動、抱負、失望、憤怒和怨恨。
心理描寫
司湯達小說特別擅長心理描寫。他不是巴爾扎克式的「法國歷史的書記員」,而認為「描寫中世紀一個農奴的衣服和銅項圈,要比描寫人的心理活動來得容易」,梅里美則將司湯達稱為「人類心靈的觀察者」。司湯達以驚人的洞察力,發掘人物內心情感與理智波瀾壯闊的起伏,用心理獨自、囈語、夢境等手段揭示人物心靈宇宙的復雜性、多變性、偶然性、矛盾性與不確定性。小說結尾,於連死亡之前的遐想帶有意識流意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還具有自我反思性:「既是在行動,又是在觀察自己的行動;既是在感覺,又是在觀察自己的感覺。」這些藝術風格,開創了文學表現的新領域。
司湯達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的天才。他繼承了莎士比亞描繪「人的心靈的激盪和熱情的最精細的變化」的事業,以出色的心理小說《紅與黑》開創了歐洲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流派之---—批判現實主義的先河。司湯達亦被評論家們稱之為「偉大的心理作家」。 司湯達的審美心理機制是內向型的。在哲學上,他接受的主要是孔狄亞克和愛爾維修的理論;在自然科學方面,他研究生理學,研究關於人的氣質的理論。尤其是對人的氣質的研究,引導他傾注於對人的慾望、情感產生之規律的研究,使他養成了熱衷於觀察人的心靈世界之奧秘的習慣,他曾立志做一個「人類靈魂的觀察者」。
義大利描寫
在司湯達的筆下,16世紀的義大利在社會面貌方面有三個特徵:經濟富裕、共和體制和反抗精神;16世紀的義大利人展示出追求自由的激情和追求愛情的激情;16世紀義大利在自然景物方面表現出靜謐安寧的氣質。
義大利為司湯達提供了許多創作素材,但他關注最多的是16世紀的義大利。1833-1839年,他發現和收集了許多義大利16世紀的手抄本,這些手抄本大多記載的是歷代口頭相傳的故事,有16世紀的悲劇性紀事,決斗挑戰書,毗鄰貴族間的議和協定,各種不同題材的回憶錄等等,用的文字是那不勒斯或羅馬的方言,故事結構非常簡略。《義大利遺事》中的多數中短篇小說是在這些手抄本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巴馬修道院》中故事的原型是發生在巧世紀末的《法爾奈斯望族創業史》。法布里斯入獄、公爵夫人設法營救他、越獄成功等場景可以在手抄本中找到原型。《巴馬修道院》中公爵夫人的原型是《法爾奈斯望族創業史》中的瓦諾莎夫人,她在當時的羅馬社交界居於女皇的地位,她那充滿新奇的閃耀著光彩的想法象一座可愛的火山一樣,迸發出空前未有的、最豐富最歡快的活力。
愛情觀念
司湯達運用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來探討愛情,提出了一種新穎的愛情理論。如同給植物分類那樣,他把愛情分為四種類型:激情之愛、虛榮之愛、肉體之愛、趣味之愛。他用結晶這個詞來比喻愛情。他是這樣表述的:「將一根冬日脫葉的樹枝插進鹽礦荒涼的底層,二三個月之後再把它抽出來,上面就布滿了閃閃發光的結晶,還沒有山雀爪那麼厚的最細小的樹枝都被數不清的鑽石點綴得光彩奪目,熠熠發光,原來的枝子已認不出來了。」他把愛情的產生分成七個階段,界線分明。他對美、丑、愛的相互關系解析得那樣清楚,對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種情感區分得那麼細致,對各國社會環境對愛情的影響分析得那麼精辭,這些在他日後的創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寫了多種多樣的愛情故事,社會內容不同,表現形式不間,結局也各不相同。
司湯達不只是分解愛情產生的過程,他對愛情本質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認為,愛情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愛情是文明的奇跡」。他把愛情視為一種激發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愛情在倫理學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強烈的激情」。
人物形象
司湯達小說中的大多主人公都是他們所處時代典型的「邊緣人」。如《阿爾芒斯》中的奧克塔夫、《紅與黑》中的於連、《巴馬修道院》中的法布里斯,他們三人都是英俊少年、富於才智、對女性都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但他們沉酒於自我,同時又對外界十分敏感,甚至敏感過度,不管他人是否真有窺探他們內心世界的企求,他們都會迅速做出反應,並立刻將自我包裹起來,像蝸牛的觸角,一碰到什麼東西,它便躲進堅硬的殼中。
司湯達筆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激情浪漫美麗善良的,盡管她們性格各異出身不同,但都贏得了讀者的喜愛。她們在追求「激情之愛」的過程中,無論是《紅與黑》中性情柔弱的德·雷納爾夫人,還是性格傲慢的瑪蒂爾德小姐;無論是《阿爾芒斯》中溫順柔和的阿爾芒斯,還是《法尼娜·法尼尼》中聰明勇敢的法尼娜,都躍動著飛蛾撲火般的悲壯美。在此司湯達為讀者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人慾包含了巨大的力量,雖然「它包藏在一個硬實、堅固的軀體中,可它在那裡仍然保持著它的威力。只要碰擊一下,炸葯就會粉碎它的外殼,把死亡和毀滅散布在周圍。」因此司湯達筆下的這些女性形象成了愛情隆重的祭品,「為愛而生、為情而活」是她們永遠逃不出的宿命。

『貳』 義大利遺事是誰寫的

司湯達。

『叄』 司湯達的著作

愛情論
(法)司湯達 / 1997-3-1 / 遼寧教育出版社 / 外國文化書系/新世紀萬有文庫 / 16.4 / 平裝 / 崔士篪

1822年作品,司湯達時年39歲。全譯本。
十九世紀的愛情
(法)司湯達 / 2005-01 / 江蘇人民出版社 / 26.0 / 平裝 / 劉陽等

《愛情論》的另一個中譯本,正文翻譯尚可,附錄問題較大。

愛情論 / 論愛情
(法) 司湯達 著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3.95 / 平裝 / 羅國祥 / 楊海燕

此書亦為全譯本,「超星」上可閱讀,至今未見其封面,豆瓣上正好也沒有。

圖本愛情隨筆/散文譯叢(散文譯叢)
(法)H.B.司湯達 / 2008-1-1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20.0 / 平裝 / 羅國祥

可能是《愛情論》的另一個非全譯本。

拉辛與莎士比亞
司湯達 / 2006-5-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8.0 / 平裝 / 王道乾

1823-1825年作品,司湯達時年40-42歲。王道乾先生的這個譯本似乎是此書的唯一中譯,譯注詳盡。

阿爾芒絲
司湯達 / 2003-10-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3.0 / 精裝 / 李玉民

1827年出版,司湯達時年44歲。這個譯本前有柳鳴九先生為《司湯達文集》做的總序,後有紀德對此書的分析,內容豐富。除此譯本外,此書尚有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俞易譯本和花城出版社1984年管筱明譯本,此二書無ISBN號,似不能添加至豆瓣。

紅與黑
司湯達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一八三零年紀事 / 1.95 / 羅玉君

1830年作品,司湯達時年47歲。此譯本據說是唯一的女性譯者翻譯的《紅與黑》。

紅與黑
(法)司湯達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外國文學名著叢書 / 3.75 / 平裝 / 郝運

此書的又一譯本。網格本。

紅與黑
司湯達 / 2002-01-01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 / 平裝 / 張冠堯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黑
斯丹達爾 / 2001-6-1 / 譯林出版社 / 20.0 / 精裝 / 郭宏安

此書的又一譯本,前有譯者郭宏安的著名文章「誰是『少數幸福的人』」。

紅與黑
斯丹達爾 / 1988年9月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一八三0年紀事 (皮埃爾.儒爾達校正本) / 6.80 / 聞家駟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黑
[法] 司湯達 / 2007-12-01 / 重慶出版社 / 20元 / 平裝 / 許淵沖

此書的又一譯本。譯者引發了當年關於《紅與黑》譯本及其涉及的翻譯理論的大討論。

紅與黑
(法)斯當達(Stendhal) / 2003-3-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3.5 / 平裝 / 羅新璋

此書的又一譯本。譯者也參與了上述討論。

司湯達散文(上、下)
(法)司湯達 / 1999-10-1 /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48.0 / 平裝

收錄了1838年作品《旅人札記》選(徐知免譯),1832年開始創作的譯作《自我中心回憶錄》(陳良明譯),書簡選(許光華譯),《論愛情》的正文(劉陽譯),1817年作品《義大利繪畫史》導言、《阿爾芒斯》前言、1834年開始創作的遺作《紅與白》序言、《拉辛與莎士比亞》(王道乾譯)

紅與白
司湯達 / 2003-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45.0 / 精裝 / 王道乾

1834年開始創作的作品,司湯達時年51歲。未完成,1901年出版。

斯丹達爾自傳
周光怡 / 1998-08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13.00 / 平裝

1835年開始創作的作品,原名為《亨利·布呂拉傳》,司湯達時年52歲。此譯本有刪節。

星座傳記叢書:司湯達自傳
(法)司湯達 / 2004-5-1 / 海燕出版社 / 38.0 / 平裝 / 王明元 / 高艷春

此書中收錄了《自我中心回憶錄》和《亨利·布呂拉傳》,不知是否刪節。

旅人札記
司湯達 / 2003-8-1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19.0 / 平裝 / 徐知免

1838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5歲。

巴馬修道院
司湯達 / 1980-03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網格本之一 / 1.85元

1839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6歲。網格本。

巴馬修道院
斯丹達爾 / 2005-05-01 / 譯林出版社 / 21.8 / 精裝 / 羅芃

此書的又一譯本。

義大利遺事
司湯達 / 1997年5月第1版 / 譯林出版社 / 16.00 / 李健吾

1839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6歲。

義大利遺事-司湯達文集
(法)司湯達 / 2004-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8.00 / 精裝 / 徐和瑾,王振孫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綠
[法]司湯達 / 2003-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38.0 / 精裝 / 郝運 / 周克希

收錄了司湯達的很多中短篇作品,包括未完成作品,比如《拉米埃爾》等

司湯達中短篇小說選
司湯達 / 作家出版社 / 倪維中 / 王曄

比《紅與綠》多收了兩篇短篇,其中《法奈斯望族發跡史》較重要,系《巴馬修道院》的歷史原型,值得一讀。

『肆』 李健吾的著作書目

創作書目
《西山之雲》(短篇小說集)1928,北新
《一個兵和他的老婆》(中篇小說)1929,歧山書店
《無名的犧牲》(短篇小說集)與李卓吾合集,1930,歧山書店
《壇子》(短篇小說集)1931,開明
《心病》(長篇小說)1933,開明
《梁允達》(話劇集)1934,生活
《福樓拜評傳》1935,商務;1980,湖南人民
《母親的夢》(話劇集)1939,文生
《義大利游簡》(散文集)1936,開明
《以身作則》(話劇)1936,文生
《咀華集》(評論)1936,文生
《這不過是春天》(話劇集)1937,商務
《新學究》(話劇)1937,文生
《希伯先生》(散文集)1939,文生
《十三年》(獨幕劇)1939,生活
《使命》(短篇小說集)1940,文生
《咀華二集》(評論)1942,文生
《信號》(話劇)1942,文生
《健吾戲劇集》(第2集)1942,文生
《黃花》(話劇)1944,文生
《草莽》(話劇)1945,文生;後改名《販馬記》,1981,寧夏人民
《切夢刀》(散文集)1948,文生
《青春》(話劇)1948,文生
《山東好》(報告文學集)1951,平明
《原只是-個貨色》(相聲集)1951,平明
《雨中登泰山》(散文特寫)1963,人文
《戲劇新天》(評論集)1980,上海文藝
《李健吾獨幕劇集》1981,寧夏人民
《李健吾戲劇評論選》1982,戲劇
《李健吾劇作選》1982,戲劇
《李健吾文學評論選》1983,寧夏人民
《李健吾創作評論選》1984,人文
《李健吾散文選》1986,寧夏人民
《撒謊世家》(話劇)據美國W.C.Fitch的《真話》改編,3939,文生
《花信風》(話劇)據法國薩爾度的《花信風》改編,1944,世界
《喜相逢》(話劇)據法國薩爾度的《喜相逢》改編,1944,世界
《風流債》(話劇)據法國薩爾度的《風流債》改編,1944,世界
《不夜天》(話劇,又名《金小玉》)據法國薩爾度的《La Tosga》改編,1945,重慶美學出版社
《秋》(話劇)據巴金的《秋》改編,1946,文生
《雲彩霞》(話劇)據法國司克芮布的《 Adrienne Leconvreur》改編。1947,上海寰星圖書雜志社
翻譯書目
《迷葯》(小說)法國司湯達著,1935,生活
《箱中人--西班牙故事》(小說)法國司湯達著,1935,生活
《聖福朗旦斯考教堂》(小說)法國司湯達著,1935,生活
《法妮娜.法尼尼》(小說)法國司湯達著,1935,生活
《福樓拜短篇小說集》1936,商務
《司湯達小說集》1939,生活
《賈司陶的女住持》(小說)法國司湯達著,1936,生活
《愛與死的搏鬥》(話劇)法國羅曼.羅蘭著,1939.文生
《包法利夫人》(長篇小說)法國福樓拜著,1948,文生;1958,人文
《情感教育》(長篇小說)法國福樓拜著,1980,上海譯文
《聖安東的誘惑》(長篇小說)法國福樓拜著,1937,生活
《契河夫獨幕劇集》1948,文生
《可笑的女才子》(獨幕話劇)法國莫里哀著,1949,開明
《屈打成醫》(話劇)法國莫里哀著,1949,開明
《黨.璜》(話劇)法國莫里哀著,1949,開明
《吝嗇鬼》(話劇)法國莫里哀著,1949,開明
《喬治.黨丹》(又名《受氣丈夫》)法國莫里哀著,1949,開明

《德.浦叟雅克先生》(話劇)法國莫里哀著,1949,開明
《向貴人看齊》(話劇)法國莫里衰著,1949,開明
《沒病找病》(話劇)法國莫里哀著,1949,開明
《三故事》(短篇小說集)法國福樓拜著,1949,文生
《底層》(話劇)蘇聯高爾基著,1949,上海出版公司
《仇敵》(話劇)蘇聯高爾基著,1949,上海出版公司
《怪人》(話劇)蘇聯高爾基著,1949,上海出版公司
《野蠻人》(話劇)蘇聯高爾基著,1949,上海出版公司
《瓦莎.謝列日諾娃》(話劇,又名《母親》)蘇聯高爾基著,1949,上海出版公司
《日考夫一家人》(話劇)蘇聯高爾基著,1949,上海出版公司
《葉高爾.布雷喬夫和他們>(話劇)蘇聯高爾基著,1949,上海出版公司
《頭一個造酒的》(話劇)俄國托爾斯泰著,1950,平明
《文明的果實》(話劇)俄國托爾斯泰著,1950,平明
《光在黑暗裏頭發亮》(話劇)俄國托爾斯泰著,1950,平明
《司湯達研究》(論文)法國巴爾扎克著,1950,平明
《浦羅米修斯被綁》(歌劇)希臘艾斯基勒斯著,1951,平明
《落魄》(話劇)俄國屠格涅夫著,1951,平明
《寶劍》(詩劇)法國維克多.雨果著,1952,平明
《貴族長的午宴》(話劇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52,平明
《單身漢》(話劇)俄國屠格涅夫著,1954,平明
《巴爾扎克論文藝》1958,新文藝
《莫里哀喜劇六種》1963,上海文藝
《義大利遺事》法國司湯達著,1982,上海譯文
《莫里哀喜劇》(第1-4集)1982-1984,湖南人民

『伍』 司湯達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後寫成的,有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巴馬修道院》《紅與黑》《阿爾芒斯》,中短篇小說集《義大利遺事》和一些游記、傳記等。司湯達在美學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藝術必須適應時代潮流,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他的作品善於描寫政治斗爭和社會問題,在塑造人物時重視細膩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復雜的階級矛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奠基人。

『陸』 《紅與黑》的作者是誰

斯丹達爾
一、生平和創作
• 斯丹達爾(Stendhal, 1784—1842)原名亨利·貝爾,1783年1月23日誕生於法國南部的格勒諾布爾市。父親是律師,擁護王權和教會,母親屬義大利血統,思想比較自由。母親早逝後,一向對他冷漠的父親再婚,把他交給一個神父教管。他深受信仰啟蒙思想的老醫生外祖父的影響,閱讀了啟蒙作家的作品和優秀古典文學作品。

• 在專為向青年一代灌輸資產階級思想的市中心學校學習三年以後,1779年11月10日,即拿破崙發動霧月十八日政變的第二天,斯丹達爾來到巴黎,任陸軍秘書長的表兄達律將軍安排他在部里工作。1800年、1806年和1812年,他三次跟隨拿破崙大軍南征北戰。在義大利,他歷次作戰都大顯身手,從中士晉級中尉,又升任參謀長。在普魯士戰場,他出色完成征糧任務,博得拿破崙皇帝的贊賞。

• 遠征莫斯科雖是一場災難,斯丹達爾卻在軍糧供應方面建立了奇功。他從不諱言對拿破崙的崇敬。不過,斯丹達爾首先是把拿破崙當作反封建制度的統帥加以崇拜的。在《義大利繪畫史》和《拉辛與莎士比亞》(1823-1825)中,他也對拿破崙 「忘掉自己公正的和深得民心的理想,重又賜封貴族 」等錯誤加以批評。

• 1814年波旁王朝在法國復辟以後,斯丹達爾前往米蘭僑居。在此期間,斯丹達爾開始寫作,他用各種筆名發表了談藝術、音樂、繪畫的作品,並涉及政治和社會問題。在那裡他同一些義大利愛國志士發生了聯系。1821年奧地利警察當局把他做為燒炭黨人驅逐出境。斯丹達爾回到法國巴黎。1821-1830年居住於巴黎期間,他曾兩次去往英國並在英國報刊發表大量時評,隨後開始發表小說。

• 1830-1842年,斯丹達爾被任命為義大利一海濱小城領事,這是他創作的最重要時期。1842年3月23日,斯丹達爾在巴黎病逝,遺體葬於蒙馬特爾公墓。墓碑上用拉丁文刻著他生前擬定的墓誌銘: 「亨利·貝爾,米蘭人,寫作過,戀愛過,生活過。 」 他生前文名寂寞,為他送葬的只有他的妹妹、堂兄和作家梅里美三人。
生平年表
• 1783年1月23日生於法國東部格勒諾布爾一個有產者家庭。
• 1796—1799年在格勒諾布爾的中心學校學習,成績優異。
• 1799年到巴黎,欲投考綜合工科學校,但捲入革命洪流。
• 1800年隨拿破崙進軍義大利,受到民眾歡迎。
• 1806—1814年重回拿破崙軍中,轉戰歐陸。

• 1812年攻入莫斯科,在敗退俄國途中曾任後勤官。
•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僑居米蘭,與當地燒炭黨來往密切。
• 1817年後開始使用司湯達為筆名。
• 1821年義大利革命失敗,被奧國警察驅逐出境,回到巴黎。
• 1830年任法國駐義大利里雅斯特領事。但奧國當局不予認可。

• 1831年改任駐教皇管轄小城奇維塔韋基亞的法國領事。
• 1831—1842年是最重要的創作時期。生活貧困,疾病纏身。
• 1842年3月23日逝世。
創作年表
– 《海頓、莫扎特和梅達斯泰斯的生平》1814年
– 《義大利繪畫史》1817年
– 《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1817年
– 《英國通訊集》
– 《論愛情》1822年
– 《羅馬漫步》1829年
– 《拉辛和莎士比亞》1829年

– 《阿爾芒斯》(《愛的悲劇》)1827年
– 《紅與黑》1831年
– 《呂西安·婁凡》(《紅與白》)1834-1835年
– 《回憶拿破崙》1836年
– 《一個旅遊者的見聞錄》1838年
– 《巴馬修道院》1839年
– 《義大利遺事》1839年

身後出版:
– 《斯丹達爾日記》1888 年出版
– 《拉米埃爾》(未完成)1889 年出版
– 《自我中心的回憶》1892 年出版
– 《拿破崙生平》1929 年出版
創作綱領
• 他在《拉辛和莎士比亞》中以浪漫主義來攻擊和反對代表現存秩序與傳統精神的古典主義。他所謂浪漫主義是一種和封建傳統文學嚴格劃清界限的新文學。

• 他申明藝術必須適應時代潮流,必須符合當前人民的信仰和習慣,為新的一代人而創作。他認為「一切偉大作家都是他們時代的浪漫主義者,表現他們時代的真實的東西,因此感動他們同時代的人」。
• 他所說的「浪漫主義」,其實是指現實主義藝術的反對因襲、反對保守、掙脫傳統的軌道的基本精神。

• 斯丹達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復雜的階級矛盾,表現出鮮明的進步思想傾向。他在藝術上注重刻畫人物內心的變化,擅長通過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出時代的本質特徵。他的創作開拓了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
主要作品
• 斯丹達爾發表多部游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被歌德贊譽為:「是一部出自大師之手的傑作。」他的游記不但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而且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 《阿爾芒斯》是他的第一部小說,副標題為《1827年巴黎一個沙龍的若干場面》。作品通過關於貴族青年奧克塔夫·德·馬利維與阿爾芒斯·德·佐伊洛夫的愛情悲劇和對王政復辟時期巴黎貴族生活的描寫,深刻反映了貴族階級必然沒落的趨勢。

• 《巴馬修道院》是斯丹達爾的另一部傑出的作品。作品反映了1796至1830年義大利北部地區反抗歐洲封建勢力「神聖同盟」的反動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的正義斗爭。
• 小說主人公法布里斯·台爾·唐戈仰慕拿破崙的偉大業績,立志學習拿破崙,參加祖國的解放斗爭。他跟隨卷土重來的拿破崙和歐洲的封建武裝作戰。滑鐵盧戰役的描寫是小說中出名的精彩篇章。

二、《紅與黑》

( Le Rouge et le Noir :
chronique de XIXe siècle)

1 創作原型
• 《紅與黑》主要以1827年12月28 -31日刊登在幾期《法庭公報》上的安托萬·貝爾德案件為原型創作的。該案案情大致如下:時年25歲的安托萬·貝爾德是布朗格村一個馬掌匠的兒子。他身體孱弱,不適合體力勞動,但在學習方面卻頗有天分,村裡好幾位頭面人物設法幫助他進身教會。當地的本堂教父收留了他,教他學文化。1818年,他進入格勒諾布爾市的小修院。

• 1822年,他因患病而中斷學習,經那位本堂神父介紹,受雇為米肖先生的一個兒子為家庭教師。他在法庭上一口咬定和比他大十一歲的米肖夫人發生戀情。因而米肖先生把他掃地出門。此後他兩次找工作,可是不久都被辭退。他重又尋求走教會的道路,也均遭拒絕。他把自己的厄運歸罪於米肖夫婦。1827年7月的一個星期日,他潛入布朗格村的教堂,先向米肖夫人,後向自己連開兩槍,兩人都重傷倒在血泊中。最後經審判安托萬·貝爾德被判處死刑。
2 基本內容
• 於連是維立葉小城一家鋸木工廠小業主的兒子,他意志堅強,精力充沛、聰明能幹。他崇拜拿破崙,羨慕拿破崙時代的青年人能憑自己的才幹青雲直上。他在家受到父兄的壓制和苛待,在社會上又受到統治歧視和壓抑,所以,他從小就有強烈的平民反抗意識和要求改變命運的願望。他企圖通過個人奮斗來實現自己向上爬的願望。

• 倘是在大革命時期,他一定會穿上紅色軍服走上從軍的道路,但在王政復辟時期,這條道路已經被堵塞了,當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於拿破崙手下大將的收入的時候,就決定穿上黑色教會服,通過教會的門路向上爬。他背熟一部拉丁文《新約全書》和墨士德的《教皇傳》作為向上爬的敲門磚,以虛偽作為 「唯一的武器 」來適應社會,並混跡於貴族沙龍。

• 他崇拜拿破崙卻在眾人面前詆毀拿破崙;他不信神,卻裝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樣子。在市長家裡,出於對市長的報復心理和試練自己膽量的冒險心理,與市長夫人發生了曖昧關系。德·雷那市長夫人是個30歲的少婦,端莊秀美,心地純潔,富於同情心和自我犧牲精神。她丈夫是粗鄙不仁的官僚。於連換起了她心中沉睡的愛情,也激發了她對丈夫的嫌惡。

• 他們在相互了解、相互同情的基礎上產生了真正的愛情。然而,他們的關系終於敗露,於連不得不離開市長家,進入貝尚松神學院學習。教派斗爭把他卷進去,他隨去職的院長到了巴黎,當上了德·拉·木爾侯爵的私人秘書。由於他才幹出眾,能審時度勢,迎合主人,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曾經擔負起去英國向某要人口傳機密的重任。

• 侯爵女兒瑪特兒小姐不滿平庸的貴族生活和周圍的紈絝子弟,看中了意志堅強 ,有才能、有個性的於連。他們之間產生愛情,最後結為夫婦。木爾侯爵對這門婚姻初則暴跳如雷,後來也無可奈何。於連因此獲得德·拉·偉業騎士的稱號、二萬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園和法蘭西陸軍中衛的軍銜,初步實現他的個人野心。

• 但正當他躊躇滿志時,貴族和教會狼狽為奸,設下圈套,通過教會特務威逼市長夫人寫了揭發於連的告密信,木爾侯爵因此取消他和瑪特兒的婚約。他在激憤之下趕到維立葉爾,向正在教堂禱告的市長夫人射擊,因而被判處死刑。

3 問世初評
• 1830年11月15日,斯丹達爾的長篇小說《紅與黑》在法國巴黎問世以後,在毗鄰的德國和遙遠的俄羅斯立即引起了兩位文學天才的注目。耋老的歌德認為它是斯丹達爾的 「最好的作品 」,並稱贊作者的 「周密的觀察和對心理方面的 深刻見解 」;青年托爾斯泰 「對他的勇氣產生了好感,有一種親近之感 」。

• 而在本國,《紅與黑》卻遭到了不折不扣的冷遇。批評家聖佩韋譏諷作家筆下的人物盡是些 「機器人 」;報紙評論幾乎同聲譴責據信應由作者負責的小說主人公於連的 「道德的殘忍 」。公眾對這部小說也十分淡漠,初版只印了七百五十冊,後來依據合同又勉強加印幾百冊,紙型便被束之高閣。

• 斯丹達爾最了解自己作品的價值。他一再堅稱: 「我將在1880年為人理解。 」「我所看重的僅僅是在1900年被重新印刷。 」「我所想的是另一場抽彩,在那裡最大的彩注是:做一個在1935年為人閱讀的作家。 」
• To the Happy Few!

• 國內學術研究界最流行的觀點,一是把這部小說看成是對復辟時期法國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描繪,二是認為司湯達是有意識地要把小說寫成一部政治歷史小說,正因為此,他才把這部小說的副標題起名為「一八三O年紀事」。
4 人物形象
• 《紅與黑》正如副標題「1830年紀事」,是一部描寫法國七月革命前夕,統治者劇烈交替的變動年代中,一位平民青年於連個人野心發展膨脹直至最終破滅的悲劇。
• 高爾基認為,斯丹達爾的於連·索黑爾是所有 「主人公 」(大作家作品中於連類主人公)的始祖。

• 國內學術界的看法:資產階級右翼青年,平民英雄,個人奮斗者形象,個人野心家,資產階級小私有者,偽君子,復雜的藝術典型。
• 國外學術界的觀點:個人英雄,民主鬥士,貧窮階級的代表,理想主義者,個人反抗者。
• 於連是個復雜的藝術典型,要對他准確定位很難。不同的人對他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於連也是一個超時空的永恆的藝術形象。讀者可以用不同的解讀方式去解讀這個形象。

• 主人公性格形成階段
– 在市長家,於連作為家庭教師,仍然保持本色
– 進入貝尚松神學院,於連開始扭曲自己的性格
– 到木爾侯爵家從事秘書工作,於連幾乎喪失全部自我
– 在獄中等待死亡,又得到了美好的愛情

• 高爾基曾經精闢的談到 「十九世紀的歐洲文學和俄國文學的基本主題,乃是跟社會、國家、自然界對立著的個人。 」於連和整個社會環境的沖突,他的野心抱負與孤軍奮斗,他對現實的憤懣不平和報復性的反抗,這才是小說中真正扣人心弦的地方。

• 作為一種社會典型,於連屬於法國大革命以後成長起來的一代知識青年,在王政復辟時期,是被排斥在政權之外的中小資產階級 「才智之士 」的代表,這類人受過資產階級革命的熏陶,為拿破崙的豐功偉績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級的權威,而將個人才智視為分配社會權力的唯一合理依據。他們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與毅力上大大優越於在惰怠虛榮的環境中長大的貴族青年,只是由於出身低微,便處在受人輕視的僕役地位。

• 對自身地位的不滿,激起這個階層對社會的憎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們投入上流社會的角斗場。於連對社會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從個人受屈辱的感情出發,因此他對統治階級的特權表示憤慨時,並非不想和他們分享特權的一部分,甚至他自身的行動與他對社會的指責形成尖銳的對比,使他自己也成為被諷刺的對象。

• 但是,他有信仰,有信念,他是啟蒙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賓派,拿破崙的崇拜者。在他身上更多的表現出的,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那種精力充沛、敢作敢為具有頑強意志和冒險精神的類型,這種人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生活對於他們是一場殘酷的搏鬥,要麼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麼粉身碎骨而死。

• 他以平民階層的平等意識對抗封建等級觀念,以個人價值對抗高貴出身,他對自身的價值有充分的自信,並認為有權要求自己的社會地位配得上他的價值。他崇尚絕對的自由和獨立,認為人應當擁有對自己的一切權力,個人的行為只需要接受自己心靈的指揮,只要認為自己的目的正當,為達目的甚至可以不擇手段。

• 他只承認自我,只考慮自我,既不顧及傳統,也不考慮 「道德 」。他只對自己負責。或者說,他的心中只有一種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價值,維護自己的尊嚴。總之,於連的全部心靈都體現著一種與封建觀念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一種以個人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決定了他無可挽回的悲劇命運。
5 書名含義
• 關於這個書名,已經提出的說法五花八門。現列舉幾種:

• 「紅」指紅色的軍裝,「黑」指教士的黑袍;
• 「紅」是指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英雄時代,「黑」是指可恥的復辟時代;
• 「紅」象徵於連的力量,他羨慕蒼鷹的力量和它的我行我素;「黑」象徵身陷囹圄的於連幻想的破滅;
• 「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 「黑」是瑪特爾的喪服;
•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是賭盤上區別輸贏的標志,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游戲等。

• 斯丹達爾在《呂西安·婁凡》的手稿中,談到他為這部新作考慮的另一個名字《紅與白》時,他寫道: 「《紅與白》,或者《藍與白》,為了使人聯想起《紅與黑》,並且給記者們一個啟示: 『紅 』,共和黨人呂西安。 『白 』,保王黨少女沙斯特萊。 」循著這一啟示,我們可以說,《紅與黑》中的 「紅 」指以其特殊方式反抗復辟制度的小資產階級叛逆者於連, 「黑 」指包括反動教會、貴族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內的黑暗勢力。
6 藝術特色
• 舉止和言語的自然;典型性;真實性,以上都是斯丹達爾在化名D·格昌福·帕珀拉時作的《關於〈紅與黑〉》一文中提到過的。書中每一個人物都具備令人難忘的鮮明個性,掩卷後仍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 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心理分析的細膩、准確。泰曾經贊譽斯丹達爾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筆下沒有游離於故事之外的情節和特定情境的心理分析,這不僅能展示人物情緒的微妙變化和人物思想的豐富多彩,而且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鋪墊。而事實上,《紅與黑》 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與詩」。

• 對為有些人所譏諷的文體,古斯塔夫·福樓拜曾經在致友人阿爾弗雷德·勒·普阿特溫的信中評價: 「昨日晚間,我在床上把斯丹達爾的《紅與黑》第一卷看了一遍。這部作品的特點是才情高超,細膩入微。文體是法國式的;但這難道是一般的文體嗎?這是真正的文體!是那種人們現在根本沒有掌握的古老文體。 」

『柒』 司湯達發表第一部小說是哪一部小說

他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市一個有產者家庭。父親是個律師,擁護王權和教會;母親屬義大利血統,思想開明。他7歲喪母,在思想開明的外祖父關懷下成長,閱讀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時期的作品,並在當地學校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 1799年,他赴巴黎求學,意外地捲入革命洪流,次年隨拿破崙大軍到達米蘭,市民擺脫奧地利統治的喜悅情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後在軍隊任職,轉戰歐陸,目睹莫斯科上空熊熊大火和拿破崙部隊潰退情景,從而對軍人生活產生了厭惡之情。在戎馬倥傯中,他不忘文學創作,並注意觀察「人心」。 1814年,拿破崙失敗後,他移居米蘭,開始寫作《海頓、莫扎特和梅達斯泰斯的生平》(1814)、《義大利繪畫史》(1817)、《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1817)等作品,抨擊復辟王朝。在米蘭期間,他與義大利燒炭黨和浪漫派交往甚密。 《阿爾芒斯》插圖 1821年,義大利革命失敗時,他被驅逐出境,回到巴黎。1821年至1830年,他居住巴黎,曾兩次到英國旅行,並在英國刊物發表有關巴黎時評,後以《英國通訊集》出版。此時還出版了《論愛情》(1822)和《羅馬漫步》(1829)等作品。他的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土比亞》(1823-1825)抨擊古典主義,提出文學「反映當代生活」的主張,被稱為法國現實主義的美學宣言。1827年,他發表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對王政復辟時期沒落貴族階級給予了深刻的抨擊。 七月革命後,司湯達被任命為教皇管轄下的義大利海濱小城領事,直至逝世。1831年,他出版代表作《紅與黑》,接著出版《回憶拿破崙》(1836)、《一個旅遊者的見聞錄》(1838)和長篇小說《巴馬修道院》(1838)。這部長篇反映了義大利北部「神聖同盟」統治下的生活,鞭撻了君主制度的腐敗,歌頌了日益增長的民主力量。此外,他還寫有《呂西安·婁凡》(又名《紅與白》,寫於1834-1835,1901出版)、《拉米埃爾》等未完成的長篇。 從1839年開始,他發表中短篇小說,後以《義大利遺事》名出版,內收《法尼娜·法尼尼》、《卡斯特羅女修道院院長》等名篇。《法尼娜·法尼尼》以極其生動的手法,描寫了義大利革命者米西瑞里的英雄氣概,表現了他把祖國和自由看得比個人愛情更重的高貴品質。此外,司湯達還寫有數量可觀的書信和日記等。

『捌』 司湯達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是什麼

司湯達(也被譯為斯丹達爾)是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是《紅與黑》。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此書在中國讀者中很受歡迎,給眾多讀者帶來了快樂和對法國文化的認識。

此書看似是部愛情小說,其實是部現實題材的批判小說,它有力地揭露了當時腐朽而虛偽的社會風氣,強烈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對青年一代給予了基本的同情。總之,在司湯達那裡,罪惡的不是青年,而是社會環境,是萬惡的資產階級和不公的社會制度共同導致了於連的生命結局。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遺事屬於什麼文學流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