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很多歐式傢具上雕刻一些圖案,比如貝殼紋,表示什麼意思啊
這些圖案很多採用的是流傳廣泛的神話故事,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誕生於海上的貝殼中,而貝殼中的珍珠是法國的國石,目的是為了美觀,也對使用者表達一些美好的祝福,如
周家公館傢具就採用了貝殼紋,這種貝殼紋的象徵意義是珍貴和幸運。
2. 洛可可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異同
——凡爾賽宮里頭的鍾室內部裝飾即為一處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築
巴洛克風格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原則。
洛可可風格的總體特徵是輕盈、華麗、精緻、細膩。室內裝飾造型高聳纖細,不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態方向多變的如「C」「S」或渦券形曲線、弧線,並常用大鏡面作裝飾,大量運用花環、花束、弓箭及貝殼圖案紋樣。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卻豪華富麗。室內裝修造型優雅,製作工藝、結構、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等特點,以創造輕松、明朗、親切的空間環境。
洛可可式建築風格它以歐洲封建貴族文化的衰敗為背景,表現了沒落貴族階層頹喪、浮華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緒。他們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追求華美和閑適。洛可可一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築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1699年建築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採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
洛可可風格最初出現於建築的室內裝飾,以後擴展到繪畫、雕刻、工藝品、音樂和文學領域。
洛可可建築風格的特點是:貝殼和巴洛克風格的趣味性的結合為主軸,以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顯得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3. 世界名畫中的維納斯為何總站在貝殼上
第一次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東海龍宮的貝殼精或是海螺姑娘的西方版。後來才知道,原來她就是愛情與性慾的化身,美麗與無暇的象徵,鼎鼎大名的維納斯。
左側的這個「人肉吹風機」是西風之神澤菲羅斯,懷里總會抱著個女人,因為誘拐妹子是他最大的愛好。
關於維納斯的美,神話里是這樣描述的:「剛出生的維納斯從海中升起的巨大貝殼中走出來,像曙光一樣潔白無瑕,她赤腳從海灘上走去,走過的地方都盛開了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按理說一個都是最美的還是神,為什麼維納斯看上去卻是滿臉抑鬱,體態也是柔弱無力的,眼睛虛無縹緲的,似乎對剛剛看見的這個世界一點都不好奇。其實很好解釋,就像李白杜甫這些詩人經常借詩發抒一樣。此時波提切利的贊助人美第奇家族被抄了家,宗教極端主義的薩沃納羅拉掌權。波提切利也是他的追隨者之一,並曾在臭名昭著的"虛榮的篝火"中燒毀過多幅自己的畫作。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波提切利的後半生聲名下滑,晚年貧困潦倒,只能靠救濟度日。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不問世事,孤苦伶仃。1510年,波提切利死於貧困和寂寞之中,安葬於佛羅倫薩的"全體聖徒"教堂墓地。
4. 貝殼雕刻的簡介
周代普遍運用貝殼鑲拼在漆器上的裝飾技法。三國時,魏武帝(155~220)的酒杯就用硨磲(海貝,表面有如同車輪渠道的紋理,內層色如白玉)製成。唐代《嶺表錄異》中記載,南海有鸚鵡螺,表皮光滑,呈紅褐色放射狀斑紋,其尖端處彎曲而呈硃色,如同鸚鵡嘴,故得名。鸚鵡螺的殼內色白,琢磨後內層呈現彩色斑紋,製成酒杯,稱鸚鵡杯。明代,在鸚鵡杯上鑲金,並雕琢鸚鵡的頭、翅、足等,更顯華貴。
除中國外,義大利、英國、美國等國也有貝殼雕刻。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匠師充分發揮貝殼內層潛在的彩虹般的色澤,雕刻成浮雕側面肖像的小徽章(cameo)、胸針、首飾。19世紀末,那不勒斯成立了貝殼、珊瑚雕刻學校。至今那不勒斯的珍珠貝浮雕側面肖像徽章仍然是著名的手工藝品。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匠師以鸚鵡螺雕刻成工藝品。美國印第安人以貝殼裝飾服裝,或作為首飾,成為傳統的手工藝品。
現代人通常利用技術的個性化對貝克進行雕刻、切割、上色處理等,貝殼工藝品被大范圍的推廣到世界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