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義大利在古羅馬時期戰鬥力暴強,而到了一戰二戰期間卻成了戰力值只有5的了色
不不不。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義大利軍隊還是有比較強的戰鬥力的,因為在戰前義大利統一全國的時候並沒有像德國鐵血中崛起的那麼波瀾壯闊。還是最後依靠普魯士的力量,才藉助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完成了北部統一。26萬義大利人遠征軍橫掃烏克蘭,俘虜了10萬蘇軍,獨立攻佔了斯大林格勒等重要城鎮。在蘇軍絕對優勢的裝甲部隊進攻的時候,沒有援軍,被突破包圍的情況下,山地軍和其他部隊還是堅持了將近一個月,3萬人的義大利人經過白刃戰,有4000人突圍。
沒有義大利人隆美爾的幾萬人能與幾十萬英聯邦軍隊周旋?義大利人有托布魯克的聖馬可海軍步兵營。有沖在最前面的戰斗工兵。有戰斗到最後的公羊裝甲師。有福格雷爾傘兵師史詩般的後衛戰斗。有義大利狙擊手在彈葯用盡後將自己的斷臂投擲向沖上來的英國坦克。隆美爾說過:德國士兵震驚了世界,而義大利狙擊兵震驚了德國士兵。
第一。看了上面的對於義大利部分戰斗的介紹,然後用幾個數據來介紹下當時義大利面對各個世界強國的資源產量。
二戰中煤炭資源(萬噸)
美國 3758 英國1464 德國3455 日本 411 俄 903 意 81
石油(百萬噸)
美國1466 英國93.5 德國46.2 日本20.4 俄172.1 意 6.3
鋼(百萬噸)
美國2880.5 英國1056.5 德國2265.6 日本647.2 俄1806.8 意237.7
軍用汽車產量
美國2382311 英 480943 德國345914 日本164268 俄197621 意84625
另外 銅礦產量 美國580000噸 義大利2963噸
戰時戰略資源儲備對一個國家維持戰爭消耗有這巨大的影響。就義大利著點家底,能打個毛線。在1939年9月1日二戰全面爆發的時候,義大利鋼材夠用14天 煤炭50天 鐵礦石150天。總的來說。二戰前,人民認為在墨索里尼的領導下,義大利已經整裝待發,做好了戰爭准備。實際上,義大利人只能打的起二至三個月的戰爭。
第二。然後很致命的是戰略領導。說實話,墨索里尼直接插手軍事指揮簡直可笑,其中意軍入侵希臘僅僅是為了顯示義大利能與德國平起平坐,簡直有點孩子氣。蘇德開戰,墨索里尼預計德軍會很快取得勝利,為了獲得戰利品,墨索里尼給元首寫信要求派一支部隊參戰,從1941年到1942年兩年工派遣了22.9萬人的義大利第八集團軍。結果二十多萬人死傷近半裝備損失80%以上。墨索里尼根本不懂軍事 而且執意妄為 聽不進去不同意見。這貨自己還總結了一下:我的政權在缺乏武器,士氣和資源的情況下,在錯誤的時間把國家拖入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濫用了千萬人的勇氣和熱情,為了向盟國顯示自己的偉大,外行的指揮了許多愚蠢的遠征。。。。(我認為很精闢)
總的來說義大利人在二戰中雖然有一些比較出彩的地方,但是總體戰斗表現實在一般。但是究其本質,戰爭打的不單單是軍人的戰斗素質,更重要的是戰斗准備和經濟能力。義大利戰爭准備不夠,裝備落後,墨索里尼過分干預軍事指揮,加上當時國內反獨裁運動高漲,政局十分不穩定,這些原因造成了大家對義大利人的表現十分恥笑。
『貳』 二戰時期義大利打的過英國嗎
打不過,但是英國人有美國這個私生子啊,
德國打不過美英,所以打架找幫手很重要
『叄』 為什麼義大利打贏哥斯大黎加可以拯救英格蘭球隊
這是數學問題啊。在這場比賽之前,這個小組四個隊的情況是:義大利一勝積3分、英格蘭兩負積0分、哥斯大黎加一勝積3分、烏拉圭一勝一負積3分。英格蘭要想出線,只有一種可能:首先要贏下最後一場,積3分,而義大利要戰勝哥斯大黎加和烏拉圭,這樣義大利三戰全勝積9分,小組第一出線,而剩下的三支球隊都是一勝兩負同積3分,這樣英格蘭就有希望通過凈勝球來脫穎而出。但是現在哥斯大黎加贏了,兩戰全勝積6分,提前出線了。義大利和烏拉圭都是一勝一負積3分,這樣兩隊的最後一場較量無論是平局還是有一隊取勝,最後結果都是這兩隊中至少有一支球隊的積分比3分高(4分或者6分),這樣英格蘭贏下最後一場也只有3分,所以英格蘭連理論上出現的希望都沒有了。
『肆』 二戰時義大利部隊戰鬥力是不是很差 連坦克都拼不過英國
義大利是二戰時最先投降的軸心國,兵力很差倒是,在北非戰場等多條戰線上負責過德軍的後勤和補給,在作戰方面,沒有起到多大作用,倒是拖了德軍不少後腿,義大利出兵北非,被英軍打得落花流水,德國來援助時,義大利人仍然全速撤退,盟軍在西西里登陸,義大利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在藝術方面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但是在作戰方面...
以下是義大利的一些著名事跡:「沒有能打開彈葯箱的撬棍,於是舉白旗投降;身邊滿是軍火卻聲稱打完最後一發子彈,於是舉白旗投降;多次不戰而逃,幫了蘇聯大忙;用高射炮誤射自家元帥,使他成為被誤傷的二戰軍人中軍銜最高的人,事後為了掩飾這一杯具,宣稱元帥在同英國人進行空戰時犧牲;5000人的義大利軍隊遇到一個連的英軍設下的路障後就地繳械...」
在二戰時期,義大利對於盟友德國的後勤補給也令人啼笑皆非:「由於各種原因限制,義大利提供的失誤大多都是牛肉罐頭、咖啡、果醬之類的,缺少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鑒於德軍的抱怨,義大利在很長一段時間為德軍前線送去了大量的西紅柿,以此來替代德軍對於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的需要。因此,對此不滿的德國士兵就總是嘲笑義大利人的菜單上:『除了牛肉罐頭,就只有番茄、番茄醬和番茄義大利面』。」
盟友德國曾忍無可忍的發表了如下言論:「假如義大利保持中立,相當於我們增加了20個師的部隊;假如義大利站在盟軍一方作戰,我們只要5個師就能擊垮它;但如果他們在我們一方作戰;我們就不得不用50個師來保衛它!!」
聽說義大利黑手黨曾有一段時期能與軍隊抗衡,由此可見啊...
希望以上答案能對閣下有所幫助。
PS:本人沒有用任何網路復制,全手打。
『伍』 歐洲杯上義大利能擊敗英格蘭奪冠靠的是什麼
歐洲杯決賽,義大利為何能擊敗英格蘭奪冠?球迷給出答案,且大局已定。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之前,義大利曾經10次進決賽,太有經歷了,英格蘭還是嫩,一幫愣頭青,漸漸練吧。最後時辰換上來特地踢點球的球員,壓力真的太大了,基本不需求這樣操作,點球大戰玩的就是心理戰,跟技術根本無關了,職業球員踢點球都不會太差,就讓場上的球員踢點球不好嗎?這時分最好的操作就是不操作,由於無論什麼操作,都會給原本就壓力大的球員更大的壓力。義大利配的上冠軍,這屆歐洲杯配合最好的不斷隊伍沒有之一。英格蘭這幫小孩放開手腳沖義大利,義大利真不行。最後踢點球,義大利全體教練組的各種淡定就必定了,是大人給小學生上課呢,沒方法55年沒進過決賽就是不一樣。本場競賽英格蘭自費武功,居然被義大利控球一度到達71%,這可是義大利啊!和義大利打對攻的話,這斯特林桑喬不得把義大利後防沖的稀爛。
重要的點球大戰總得把留幾個經歷豐厚的人,最少見過風浪多,教練是怎樣想的,後面三個點球都是20歲左右的。單從陣容上義大利當然算弱,但是義大利國度隊包括俱樂部都擅長以弱克強。小組賽出線了的義大利,任何時分都不允許你輕視。輸沒問題,只是這索斯蓋特從頭到尾的戰術和換人都是錯的。英格蘭早換人上去沖擊義大利老邁的後防線,說不定就直接贏了,義大利基耶薩下去後根本沒什麼攻勢了。整屆歐洲杯英格蘭也就是佔了下半區的廉價,不然早回去了。英格蘭天賦球員那麼多,各品種型都有場場競賽踢的費力。假如歐洲杯前德國隊能換弗里克做主帥,英格蘭也就十六強的命。斯特林打的那麼差就不換,那麼多有天賦的球員不敢用,遲遲不換人,最後一個界外球都不敢攻。相比義大利最後一個角球投入兵力,表現出心態和決計差距太大。今天英格蘭看到兩次奪冠的希望,一次是盧克肖的進球,一次是義大利罰失點球。最後本人沒把握住時機,怪誰呢?
『陸』 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勝國,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協約國打同盟國,其中協約國是英國、法國和俄國,同盟國則是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最終以同盟國失敗告終。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反法西斯同盟打軸心國,軸心國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為主,最終是反法西斯同盟獲勝,軸心國徹底失敗。然而說出來很多人可能都不信,在一戰中加入同盟國、二戰中加入軸心國的義大利卻在一戰和二戰中都是戰勝國。
一戰中的義大利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簽訂了條約,條約規定三國將聯合締造一個同盟,在國際大事上共同進退、互相支援,這就是一戰時同盟國的起源。到了20世紀初,因為同盟國勢大,英國、法國、俄國決定組建協約國以對抗三國同盟。
但義大利雖然打仗不靠譜,看風向卻很有一手,在二戰才打了一半的時候,義大利感覺軸心國要輸了,於是果斷投降,並反過來對軸心國宣戰。英國首相丘吉爾接受了義大利的投誠,於是,義大利也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員,成了二戰戰勝國。
結語其實,雖然一戰和二戰期間,義大利都中途反水,搖身一變成了戰勝國,但這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都沒有、也不可能享受到正常戰勝國的待遇。特別是二戰,義大利該賠款還是賠款,該割地還是割地,只不過看在早早投降並且向法西斯同盟宣戰的份兒上,義大利保留了相當大的主權,這一點比德國和日本的下場要好很多。
『柒』 二戰時期義大利軍打得贏英國嗎
不行的,1943年義大利元首墨索里尼被下屬囚禁,國家內亂的時候都需要尋求德國國防軍的南下支援,面對上下一氣的英國怎麼能抗衡的過呢?何況英國海軍有5艘以上的航母,有美國人無私的戰略物資的援助。
『捌』 二戰時候,義大利都有什麼戰績,都有那些名將,和著名的戰役,意軍的戰鬥力比日本如何
義大利的戰鬥力其實是嚴重被低估的,主要是這幫義大利人根本就不想打仗。
作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強國、軸心國三大巨頭之一,義大利陸軍不管是訓練還是兵員素質都不差,起碼處於歐洲中游靠前的水平。義大利陸軍的裝備更是非常不錯,可以說世界一流,比日本高了不止一個檔次。義大利一戰時期的淘汰貨義大利炮扔到中國戰場竟然被當成了寶(想想李雲龍那門義大利炮吧!),義大利的武器裝備可想而知。
義大利陸軍最大的問題來自於士氣和戰斗意志。因為義大利軍隊根本不想打仗,所以打仗總是出工不出力,表現自然不行。不過這並不代表義大利軍隊戰鬥力差,只是義大利軍隊不願意拚命而已。但即使如此,義大利軍隊在蘇德戰場的表現一點不比德國人遜色。在烏克蘭戰役中,26萬義大利遠征軍橫掃烏克蘭,俘虜了10萬蘇軍。這個戰績起碼日本人不敢吹噓自己能夠做的到。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軸心國軍隊陷入了蘇軍的重重包圍,軸心國軍隊被迫突圍,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個沖出包圍的竟是義大利軍隊,近5000義大利軍隊靠著殘酷的肉搏戰沖出了包圍,而不遠處逃出來的數量更大的德軍沖出包圍的僅僅2000人,義大利軍隊表現出的戰鬥力連蘇聯人都感到驚嘆。所以義大利的主力部隊戰鬥力並不低,如果認真起來,起碼不比蘇軍差,如果拚命,幾乎和德軍相差無幾。
義大利的留守部隊主要駐扎在本土和希臘、阿爾巴尼亞等地。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對付當地的游擊隊,維持當地的秩序和治安。盡管是二線作戰部隊,但義大利留守部隊的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差。南斯拉夫游擊隊是二戰中出了名能打的武裝力量,一直蔓延多年,德國一直清剿不掉。作為盟友,義大利人也參與了圍剿行動,在圍攻南斯拉夫游擊隊的戰斗中,義大利部隊打的絲毫不比當地的德軍差,特別是在山地作戰中,義大利部隊的非常出色,其戰鬥力和德軍二線部隊相差不大,這也許和義大利擅長山地作戰有關。
第三類是義大利的殖民部隊,也就是三線部隊。這些部隊主要分布在北非和東非地區。他們主要負責維持當地的秩序,很少承擔作戰任務,所以裝備很差,戰鬥力也不行。
其實也不能怪義大利人,英美已經武裝到了牙齒,又掌握著制空權和制海權,就是換成日本軍隊也未必會比義大利強多少。其實,義大利的殖民部隊在一些戰役中打的也不錯,在戰爭里差點把英國人趕出北非。在義大利殖民部隊的配合下,義大利的阿里埃特裝甲師更是打出了一流的水準,竟然擊敗了英國精銳部隊第二十二裝甲旅。如果給義大利軍隊足夠的給養和機械化單位,義大利軍隊未必會輸給英國人。
總體來講,義大利陸軍的一線野戰部隊戰斗很高,略低於德軍,二線留守部隊和德國二線部隊戰鬥力相差不大,三線殖民部隊略高於英聯邦二流軍隊,所以義大利陸軍的真實戰鬥力並沒有網上傳言的那麼差。義大利之所以表現的不出彩,主要是義大利軍隊不願意打仗,而對手又一個比一個強。其實,如果換成日軍去蘇德戰場,未必會比義大利軍隊打的好。就連隆美爾都曾贊譽:義大利軍隊震驚了世界,義大利軍隊震驚了德國人。實事求是的講,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不比日軍差。如果考慮裝備和火力因素,日軍未必是義大利軍隊的對手。
再說個笑話吧!
1941年的北非戰場,「沙漠之狐」隆美爾接連對英軍發起攻擊,勝算在望的戰役奈何軍隊數量不足,便只能將重要的側翼戰略要地交代給義大利軍隊,以防遭到英軍偷襲側翼。其中尤其重要的一區域由義大利著名的「公羊座」裝甲師把守。「公羊座」裝甲師在師長馬里奧少將帶領下,也十分出色,共有兩百多輛M13主戰坦克,L3輕型坦克,M42自行火炮等裝甲車,實力雄厚,此軍隊在義大利部隊中也稱得上是精銳良軍。
遺憾的是「公羊座」裝甲部隊還是敗給了英國第二十二裝甲師。面對隨時攻來的英軍,公羊座裝甲部隊多次敗北的經驗,除了投降別無他擇。此時馬里奧派出談判專員前往英軍洽談,希望英軍不要侵犯古比井,且保證不會對英軍進攻。
意氣風發的英軍顯然看不起多次敗仗的義大利軍,不僅直接拒絕談判,且對義大利使者開炮攻擊,使者半路身亡。英軍的暴擊行為激怒了「公羊座」裝甲部隊少將馬里奧。在馬里奧的指揮下,全義大利軍向英軍全面進攻,全程兩個小時的坦克大戰下,擊毀英軍80輛坦克,還有53輛損傷。馬里奧軍隊損失43輛坦克,戰役結果反轉,義大利軍意外的取勝。
正是此戰役激發了義大利軍隊真正的實力,義大利軍的戰鬥力並不弱。甚至有觀點,義大利軍並不是不能打,只是不想打,被逼到極限才能爆發出真正的戰斗實力。
『玖』 二戰中,為何義大利法西斯取得的戰果遠沒有希特勒和日本人顯著
德國當時有一句話說過,義大利不參戰,我們有10萬優勢的兵力,義大利參戰,我們多出20萬兵力,但是我們得花50萬兵力去保護義大利。法國在被德國打得快要投降的時候,義大利想撈一筆,派兵攻打法國,還被法國反攻到本土來。北非戰場沒有德國,義大利早就敗了。
就像這漫畫畫得,日本有大和號戰列艦,德國有虎式坦克,義大利有義大利面,義大利的參戰使得二戰有了一些喜劇成分。義大利都不怎麼喜歡打戰,像一戰那樣坑德國的,德國很可憐啊
『拾』 二戰前夕,義大利 和 英國 是怎麼打起來的
義大利和英國交惡,是起自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當時英國雖然半心半意的制裁,但還是觸怒了義大利。
法蘭西之戰開始後,德軍勢如破竹,讓全世界震驚。義大利因此對德國的最終勝利毫不懷疑,為了搶奪戰利品和勝利果實,產生了趕公共汽車的情緒,因此在法蘭西之戰末期對英法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