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西里登陸的介紹
盟軍進攻西西里開始於1943年7月9日晚上,而以盟軍獲勝於8月17日結束。登陸西西里島的行動代號為哈士奇,被視為進攻義大利的行動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登陸行動之一。從軍事策略上,進攻西西里的行動達到盟軍策劃者之目的,從島上消滅軸心國的空中及海上力量,控制地中海及令義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此行動為後來進攻義大利揭開敘幕。1943年7月9日深夜,盟軍以空降登陸開始了西西里戰役。由於希特勒在判斷盟軍登陸地點時嚴重錯誤,德軍裝甲師的反擊被盟軍粉碎,意軍幾乎未加抵抗便倉皇撤退,海岸防線很快被摧毀。美軍部隊和英軍部隊先後進入墨西拿,佔領全島。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宣告結束。西西里島戰役是盟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在敵領土上實施的一次重要戰役,盟軍不僅在軍事上獲取了直接進攻義大利的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強烈震撼了已經動搖的義大利政府,導致墨索里尼垮台和義大利投降,為盟軍打開從南部登陸歐洲的大門。軸心國共傷亡29000人及有140000人被俘(主要是義大利士兵,據盟軍的記錄來看其實有不少人是主動逃離戰線,而不是被迫投降的)。美軍共有2237人陣亡及6544人受傷及被俘;英軍共有2721人陣亡及10122人受傷及被俘;加拿大軍共有562人死亡及748人受傷及被俘。很多美軍及全部加拿大軍第一次參戰。軸心國成功從西西里撤出超過100000人及100000輛車輛,而面對盟軍巨大之海空優勢,這是十分驚人的成功。
❷ 諾曼底登陸為何叫做開辟二戰的「第二」戰場
「第二戰場」是指對德國的第二條戰線。諾曼底登陸以前同盟國對德國只有東線蘇聯一個戰場,所以登陸叫做開辟第二戰場。
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是什麼
主要分為五大戰場,為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和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1、歐洲戰場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此後德軍接連向歐洲西、北和東南大規模進攻。從1940年4月到次年6月,德出動7個師攻陷丹麥、挪威;調動130個師擊潰了西歐國家的147個師,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迫使英法聯軍40個師33萬人從敦刻爾克跨海退守英倫三島,之後德意南北合擊,迫使法國敗降。德還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戰役,出動62個師佔領南斯拉夫和希臘。1943年7月,英美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9月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軍集結278萬人,成功進行了法國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並在西歐各國抗德武裝配合下,於1944年秋冬兩季全部解放被佔西歐國家。
2、蘇德戰場
德軍進攻西歐期間,蘇聯建立起一條「東方防線」。1941年6月22日,德國投入190個師共550餘萬人,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軍經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和莫斯科會戰等戰役,粉碎了德軍的閃電進攻。自1942年7月始,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與德軍激戰200天,殲敵150萬。1944年,蘇軍把德軍趕出蘇聯。爾後蘇軍繼續西進,與東歐各國反法西斯武裝配合,解放了東歐。
3、太平洋戰場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隨後半年中,日美在珊瑚海、中途島、拉包爾和瓜達爾卡納爾群島進行激烈的海空戰役,日軍接連失敗。1944年美軍轉入進攻階段,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對日佔島嶼實施海陸空聯合作戰,1945年8月又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損失125萬兵力。
4、北非戰場
1940年7月,義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衣索比亞進犯駐扎在東非的英軍。1941年1月英軍收復東非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同年2月,德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德意重新發動進攻。1942年英軍經過阿拉曼戰役,粉碎了德意的進攻。11月,盟軍10萬餘人分3路從摩洛哥和阿爾及爾登陸。1943年4月,盟軍又在突尼西亞戰役中獲勝。5月,北非的25萬德意軍隊投降。
5、中國戰場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略防禦和相持階段於1944年轉入反攻。中國戰場是亞洲太平洋戰場中的主要戰場,共消滅日軍150萬,受降128萬,中國軍人陣亡130多萬。
❹ 二戰,盟軍在義大利登陸行動稱作什麼計劃
1943年9月9日,「雪崩」行動.盟軍在義大利本土的薩勒諾登陸.
更早的登陸西西里島,1943年7月10日,代號為「愛斯基摩人」計劃,渡海登陸(島)作戰。
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寫多一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 日本等法西斯國家為一方,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 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中國戰場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抗日,揭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的抗日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略防禦和相持階段於1944年轉入反攻。1945年8月,中國抗日軍民發動全國反攻,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圍殲日本關東軍。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在中國、蘇聯和美國的全面攻擊下,日本被迫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並在同年9月2日投降,戰爭最後以中國的勝利結束。 歐洲西線戰場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共160萬人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此後,德軍接連向歐洲西、北和東南方向展開大規模進攻。1943年7月,英美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9月,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軍集結268萬人,成功進行了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並在西歐各國抗德武裝配合下,於1944年秋冬兩季完全解放德佔西歐國家。 歐洲東線戰場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撕毀1938年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國,出動550萬兵力、近5000架飛機和4000多輛坦克,分兵三路突然向蘇聯發起全線進攻,企圖在三個月內征服蘇聯,而蘇聯則倉促准備了2000萬士兵和4000餘輛坦克迎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首的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奮起反擊,開始了衛國戰爭。在戰爭初期,蘇聯處於防禦階段,因對德國的突然襲擊准備不足,加之黨內高級軍官此前被斯大林以叛黨名義迫害,導致蘇軍前期作戰嚴重失利,損失了60~90個師。至7月中旬,蘇軍28個師被擊潰,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蘇軍在1941年9月—1942 年1月的莫斯科會戰中展開積極防禦,獲勝,粉碎德軍「閃擊戰」計劃。1942年7月—1943年2月,雙方展開斯大林格勒戰役。此役蘇軍殲敵150萬,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從根本上扭轉了蘇德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此時,蘇聯戰時軍事工業已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武裝力量大大增強。1944年,蘇軍連續進行對德軍的十次打擊,將德軍全部逐出國土並進入東南歐作戰,與當地人民的武裝斗爭配合,推翻了各國的法西斯政權,肅清其境內的德國軍隊。1945年初,蘇軍全線展開強大攻勢,攻佔東普魯土和西里西亞,逼近德國首都柏林。4月16日蘇軍發起最後沖擊,於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投降。蘇德戰爭結束。 太平洋戰場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1944年美軍轉入進攻,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1945年8月,美軍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損失了125萬兵力。 東南亞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軍東南亞,半年內佔領了東南亞廣大地區。1944年,中美英聯軍在印緬戰場上接連打擊日軍,並在當地抗日武裝的積極配合下發起緬甸戰役,消滅日軍7萬餘人。 北非戰場 1940年7月,義大利進犯駐扎在東非的英軍。1941年1月英軍收復東非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同年2月,德軍進入北非,德意軍隊重新發動進攻。1942年,英軍經過阿萊曼戰役,粉碎了德意軍隊的進攻。1943年4月,盟軍又在突尼西亞戰役中獲勝。5月,北非的25萬德意軍隊投降。 戰後影響:聯合國的建立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❻ 霸王行動的前奏曲,為了成功登上諾曼底,盟軍都做了哪些准備
如果提起霸王行動,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盟軍在1944年6月6日於法國北部諾曼底區域的登陸作戰。在那場被鮮血浸透的登陸作戰中,盟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才成功在諾曼底登陸,成功打破了德國的大西洋壁壘,並對納粹德國展開了反攻。可以說這次作戰本身是成功的,但是為了這次作戰的成功,盟軍在幕後做了多少准備工作呢?
對於在反攻歐陸一事,盟軍早在1941年就有所討論,當時蘇聯正在德國的攻勢下節節敗退,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希望盟軍能夠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好減輕蘇聯承受的巨大壓力。 但是這一建議被英國領導人丘吉爾反對,原因是英國戰略計劃部門曾在1940年10月就有過判斷,即便英國聚集所有英聯邦國家的力量,甚至是得到來自美國的幫助,也不可能成功反攻歐洲。
故此,丘吉爾在1941年回絕了斯大林的建議,理由是英國沒有足夠的兵力,同時美國方面也表示兵力尚不足夠反攻歐洲。 雖然在歐洲直接發動反擊的思路暫時擱置,但是在在1942年至1943年裡,盟軍在北非和地中海方向展開了行動。這一系列行動最後的成果是盟軍在1943年7月成功的登陸了義大利的西西里島,並且在9月入侵了義大利本土,這些行動對於盟軍積累兩棲作戰經驗至關重要。
但是,有關於在歐洲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問題,則是在1943年5月於華盛頓召開的三叉戟會議上初步決定的。 英國方面本希望自地中海方向繼續發動進攻,簡單說就把義大利作為突破口,直接向德國本土發動進攻。但是這一計劃遭到了美國方面的反對,原因是義大利地形狹窄,山路崎嶇難行,這些都非常適合德軍作為防守方加以利用,而對於盟軍而言,從這種方向發動進攻是非常不可取的。
考慮到美國在盟軍內部的話語權要高於英國——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要承擔反攻作戰的絕大部分物資和船隻——英國方面只能接受美國方面的建議,放棄在地中海防線發動進攻的思路。 而美國方面的方案則更為簡單現實,從英國本土作為進攻跳板,盟軍在法國北部海岸線發動一次登陸作戰。 這一方案在實際操作層面上要好於在地中海方向發動進攻,尤其是在後勤補給等方面考慮就更是如此。故此盟軍在魁北克會議後,開始制訂在法國北部登陸的作戰計劃。
既然決定了登陸方向,那麼登陸地點就是需要考慮的了。 而考慮到1942年的迪耶普登陸戰中,英聯邦部隊在缺乏支援火力下蒙受的巨額損失,盟軍意識到登陸部隊必須得到充分的近距離空中支援、艦炮支援和靠近海岸線活動的戰艦對登陸作戰的重要性。 只不過由於英國方面的戰斗機航程有限,所以登陸地點必須充分考慮能否處於戰斗機群的活動范圍內,這就進一步限制了登陸地點的選擇。
在經過的慎重考慮後,盟軍方面選定了四個地點,布列塔尼半島、科唐坦半島、諾曼底地區及加萊海峽。可是前兩個是半島地形,即便盟軍登陸成功也容易遭到德軍增援部隊的阻擊,部隊展開非常受限制,因此最先遭到淘汰。 而加萊海峽雖然距離英國最近,但這個方向也是德軍判斷最易遭到英軍進攻的方向——這是因為自從英軍在1940年6月徹底撤離法國後,就沒少派空軍和突擊隊襲擊加萊方向——因此這里被德軍重點布防,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進攻方向。
事實上,就算沒有英軍長久以來的襲擊行動,加萊方向也必然是德軍重點布防的位置。因為這里是德國人預定發射V-1火箭和V-2火箭的位置,德軍必然不容這里受到任何威脅。 與此同時,加萊地區水系發達、河道縱橫,對於部隊登陸後的快速展開和推進都是一個巨大的阻礙。 而刨除了上述三個不適合登陸的地點之後,剩下的可供登陸的地點就只剩下一個 諾曼底大區 讓盟軍進行登陸了。
盡管從表面上看諾曼底大區戰線寬廣,距離英國又較為遙遠,不像是一個適合登陸的地點,可仔細思考之後就能發現這里相當適合盟軍進行登陸作戰。 諾曼底大區的上諾曼底區域雖然因為靠近加萊地區而被德軍一並布防,可是下諾曼底大區卻沒有被注意到,盟軍完全可以打德軍一個措手不及。 與此同時,這里靠近瑟堡和布列塔尼地區,盟軍兵力展開後就可以威脅這些區域,為後續戰役形成一個良好的開端。故此,盟軍最後決定在諾曼底實施登陸。
在確定了登陸方向之後,盟軍開始圍繞在諾曼底的登陸行動做出准備。首先需要確定的是登陸所需的兵力。起初盟軍遠征軍司令部計劃投入3個師用於登陸作戰,並另行准備2個師用於提供必要的支援力量。 但很快登陸兵力就得到了擴張,登陸部隊提升到了5個師,同時還要投入三個空降師進行空降作戰,以便於快速將戰線拓寬。 因為這種投入兵力上的變化,所以所需要的登陸船隻也進一步增加,這導致了進攻從原定的1944年5月推遲到了1944年6月,投入兵力也達到了39個師,超過一百萬人。
與此同時,盟軍必須考慮到登陸成功後的物資運輸問題。盟軍選擇的登陸點位於下諾曼底區域,這里的港口設施較為匱乏,難以讓後續部隊登陸,登陸成功後能盡快奪取港口也不現實。 因此盟軍只能選擇在行動前製造人工港口,並在登陸成功後利用人工港進行運輸。 雖然這樣的運輸效率比起真正的港口還是受限制的,同時又極易遭到德軍的空襲打擊。 可是對於無法快速奪取法國港口的盟軍而言,這樣的人工港也可暫時解去燃眉之急。
在計劃初步制訂之後,盟軍還必須採取有效的偵察手段來確認法國方面的地形地貌,以便於部隊在法國展開行動時,能夠有效的辨識自己的方位而不是在當地迷路。 為此盟軍派遣偵察機對法國進行了超過3200次偵察行動,拍攝了大量有關諾曼底地區的照片,這些照片包括了諾曼底海岸的地形地貌、德軍海岸工事和障礙物,法國內陸的橋梁、公路等等。 同時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英國廣播公司也在全英國徵集有關歐洲 旅遊 相關的照片和明信片,徵集來的超過一千萬張照片和明信片能用於對地形地貌進行核對。
當然了,為了不讓自己的行動意圖被暴露,盟軍還採取了一系列欺騙行動來迷惑德國人,讓其認為盟軍欲在諾曼底之外的方向發動進攻。為此盟軍偽造了大量的電報讓德軍截獲,使其認為盟軍要進攻挪威。 而一個名為'美國陸軍第1集團軍群'的單位也悄然出現,對外宣稱該部隊由悍將巴頓率領,旨在對加萊方向發動進攻,巴頓本人也頻頻現身,對外裝出一副他就要率大軍進攻加萊的假象。 這些情報通過德國駐扎英國的情報人員發往德國本土(實際上均被盟軍控制,大多數早已叛變),德國人立刻加強了加萊的防禦,卻不知道自己已經中計。
通過這些精巧的安排,德國人被盟軍徹底蒙在了鼓裡,部隊統統送往了加萊。德國人的配合讓盟軍占盡先機,最後順利的登陸了諾曼底。可笑的是,哪怕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當天,希特勒都拒絕相信盟軍是要在諾曼底登陸,只相信諾曼底是盟軍的疑兵之計,盟軍真實目標還是加萊方向。但他不知道的是,巴頓和'美國陸軍第1集團軍群'隻是個煙霧彈,而他本人則是徹底被欺騙了。
參考文獻:《諾曼底登陸》
《登陸諾曼底》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