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義大利的別稱是什麼
義大利的別稱是跑車之鄉。義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緯36°28′~47°6′,東經6°38′~18°31′之間。其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
亞平寧半島占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義大利陸界北部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
義大利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Alpi),中部有亞平寧山脈。北部有波河平原,土壤肥沃農業發達。
意、法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歐洲第二高峰;多火山和地震,亞平寧半島西側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大的活火山。
(1)義大利為什麼被稱為異教擴展閱讀
義大利自然資源貧乏,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等能源和大理石、粘土、汞、硫磺以及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只能滿足一小部分國內市場需求,75%的能源供給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國外進口。
義大利傳統重要可再生能源為地熱和水力,地熱發電量為世界第2僅次美國,水力發電為世界第九。義大利一直重視發展太陽能,2011年意國是世界第一光伏裝機容量國(佔世界份額4分之一),義大利國內可再生能源供給比例已經達到能源總需求25%,2008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上升20%。
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根據義大利各地不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全國分為以下三個氣候區:南部半島和島嶼區、馬丹平原區和阿爾卑斯山區。這三個區的氣候各有不同的特點。
南部半島和島嶼地區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大西洋氣團占優勢,夏季為熱帶氣團,冬季為溫帶氣團。義大利南部1月份平均氣溫為2~10℃,7月為23~26℃。巴丹平原屬於亞熱帶和溫帶之間的過渡性氣候,具有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氣壓較低,氣候潮濕。在米蘭、博洛尼亞帶,冬季常有大霧籠罩,有時下雪。巴丹平原區夏季較熱,冬季較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2~4℃,7月份20~24℃。
『貳』 為什麼義大利被美國政治界稱為什麼垃圾
因為義大利的卻不夠看的……,他的存在就是一個歐洲茶語飯後的談笑之資。義大利人愛好浪漫,唯獨不愛好打仗;其它方面也一塌糊塗,幾乎沒有能夠稱道的東西。
『叄』 義大利人是古羅馬人的後人,這樣說准確嗎
不準確。
羅馬帝國的後裔,血脈最純的是西西里島人以及義大利南部山區人。不過他們大部人是羅馬奴隸的後裔。 至於羅馬城周圍的人都換了好幾撥民族了。
真正的羅馬貴族後裔在莫斯科和基輔,西羅馬帝國敗亡後,羅馬貴族能逃得都逃到了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歷史很長,直到1453年穆斯林攻佔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帝國國滅後,帝國的貴族北逃至羅斯地區。他們都是有文化的東正教徒。基輔和莫斯科成了他們的新的聚居地。東正教的1589年也成了牧首區。
因為羅馬人的北遷,帶去了文化,確立了東正教新的中心,斯拉夫人突然變成了有文化的,有內涵的俄羅斯人。
(3)義大利為什麼被稱為異教擴展閱讀:
現代義大利人可以說和古羅馬人關系不大,在古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整個帝國被迫遷徙到東方建都伊斯坦布爾,成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後來拜占廷帝國也被滅亡了,其民族已被西亞大部分民族同化。而現在的義大利人,是當時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沒有隨帝國遷徙的人,和當時及後來攻打、遷徙到帝國的歐洲其他民族(高盧人,達達爾人,哥特人等等)的結合體。
換句話說,一個雜合的民族不能只認最強大的祖宗,古羅馬一完蛋,西方人就都進入黑暗、野蠻、無知的中世紀了,文明早就斷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羅馬文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
『肆』 請問現代義大利人和古羅馬人是什麼關系前者是後者的直接傳承嗎
現代義大利人指的是義大利共和國的主體民族。在十九世紀統一建 國之前,義大利一直正如梅特涅所曾說過的那樣,「只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稱霸地中海數個世紀的羅馬帝國,其根基正位於義大利的亞平寧半島上。 不用說,古羅馬人肯定是義大利人的祖先之一,但這裡面也還有一些問題。古羅馬人的發祥地是在羅馬附近的拉丁地區,從這里出發,他們首先征服羅馬,繼而征服全義大利,這時候,古羅馬人的內部成分已經很復雜了,因為義大利各個地區的原住民並非同一個種族(例如其中有一個名叫利古里亞人的部落就和古羅馬人差得很遠,倒是和現在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更為接近),不過這也還好說,既然被征服了嘛,大家就都叫「羅馬人」(「蒙古人」不也是這樣產生的么?),好歹都是地中海類型的。凱撒征服高盧後,古羅馬人又融合了相當數量的凱爾特人。 然而到了「民族大遷徙」時代,可就慘了,那真是一個空前混亂不堪、非常動盪不安的大時代。先是匈奴人的蹂躪,還好,由於阿提拉的暴卒,那很快成為了過去;但是這一發就不可收拾了:北方東方的「蠻族」開始接踵而至。日爾曼人最為飢渴,分期分批地蹂躪義大利: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倫巴底人,等等等等,那真是爭先恐後、蜂擁而至。其中倫巴底人牢牢地留在了義大利北部,不像其他日爾曼人那樣曇花一現,因此為該處(今佛羅倫薩一帶)持久地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緊接著的是來自南方的威脅。上一次令人心有餘悸的入侵是來自漢尼拔統率的迦太基大軍,而這回則是薩拉森帝國四面出擊,橫掃西亞、北非,兵鋒直指歐羅巴。在西線,多虧了橫空出世的查理曼大帝,將阿拉伯人擋在了比利牛斯山脈之外;在東線,拜占廷帝國也還爭氣,藉助秘密武器(「希臘火」)和海軍的優勢,對星月旗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終於保住了當時歐洲文明的精神之都——君士坦丁堡。而在中線,雖也奮力抗爭,終究稍處下風,其結果是,義大利南部(那波里、西西里)一帶和馬爾他諸島等滲入了不少異教的阿拉伯人的血液。 隨後威脅重又回到了北方和東方。哈布斯堡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開始了長達幾個世紀的激烈爭奪,主要戰場當然是巴爾干,可是四分五裂的義大利也免不了遭其餘殃。由於有匈牙利作緩沖,土耳其人並沒有直接侵入義大利本部,只是和盛極一時的威尼斯公國頻頻交手,但戰場大多是在巴爾干半島和亞得里亞海,因此突厥人的血液險險地沒有進入義大利。然而穆斯林的最前沿——波斯尼亞已經緊緊挨著威尼斯地區了,北面還有虎視眈眈的奧地利人,在這樣的情勢之下,久而久之,南部斯拉夫人和南部日爾曼人的血液就不可避免地滲入到了北部義大利人之中,雖說只是淡淡地、淺淺地。 這以後,義大利人的血統基本上未再發生過大的變化,一直到近代。總起來說,現代義大利人南北差異較大,北部滲入了不少凱爾特人、日爾曼人的血統,南部則混雜了些許閃含人的血液。關於正宗的古羅馬人的後裔,其詳情如何,我確實不太清楚,但至少不會是「金發碧眼」吧?因為這好像是古羅馬人對古日爾曼人的描述(見《日爾曼尼亞志》)。依我的推測,假若把中部義大利人和羅馬尼亞人的特徵綜合一下,也許可以看到純種古羅馬人的影子。須知羅馬尼亞人和古羅馬人的淵源是很深的,當羅馬帝國征服達契亞之後,向當地移殖了大量的古羅馬人,他們逐步融合了土著,就形成了後來的羅馬尼亞人。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伍』 義大利的主體民族是哪個民族 與古羅馬人是否有傳承性
義大利本土的主要民族當然是義大利人。屬歐羅巴人種,北部多為阿爾卑斯類型,南部多為地中海類型。使用義大利語,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多信天主教,少數信基督教新教。教會影響很大。義大利人自古多以農、牧、漁業為生,手工業、商業、航海業十分發達。自13世紀起,資本主義因素開始發展,但因國家長期被外國佔領,近代工業發展緩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加快,現已成為發達的工業國。
除義大利人外,還有撒丁人、弗留里人、奧地利人、阿爾巴尼亞人、南斯拉夫人、法國人、猶太人、希臘人、瑞士人、加泰隆人和拉第尼亞人等少數民族。
羅馬帝國確實是黑發黑眼的,但是羅馬帝國後期逐漸衰落,金發碧眼的北歐人翻越阿爾被斯山征服了義大利,這些人留在了義大利北部生活。所以義大利北方人大多金發碧眼,南方人黑發黑眼
『陸』 義大利被稱為什麼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義大利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義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柒』 義大利古時稱過
古羅馬帝國
古羅馬通常指從公元前10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公元476年。西歐及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進入封建社會,公元1453年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滅。
『捌』 義大利人他們信仰什麼
義大利宗教
義大利憲法規定,一切宗教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只要不違反法律,都有權按自己的般規建立其組織並開展活動。義大利人90%以上信仰天主教,其餘信仰新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耶和華見證會及佛教。各種宗教組織達440多個,成員60多萬,加上同情和支持者超過100萬。天主教在義大利的勢力和影響巨大,全國有281個教區,大主教和主教440多名,神甫約63000多名,修女14萬多名,各種修士人數眾多,領薪金的神職人員21萬多人。全國大小城市村鎮均有教堂,各地還有不少修道院。教會辦有很多醫院和學校,對義大利的政治、文化等影響很大。
宗教簡史
在古羅馬時代,羅馬人並不信奉天主教,而是信奉羅馬教。天主教由中東地區傳人後遭到壓制,大批傳教士和教徒遭鎮壓。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赦令,給予天主教徒信仰自由,結束了迫害天主教徒的時代,天主教開始在這里廣泛傳播。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和義大利中部地區大片土地送給教皇,教皇權勢大增。1870年義大利統一時收回羅馬城,教皇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其世俗權被剝奪。不久,政府頒布處理與教皇關系的「保障法」,教皇拒絕接受,並將主張政教分離的教徒逐出教會。1929年2月,教廷同法西斯政權簽署《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政府認可教廷為獨立國家,教廷也承認義大利王國,並同法西斯政府合作,天主教為義大利國教。1984年2月18日,教廷與義大利政府簽訂新協定,中止天主教作為「義大利國家唯一宗教」的地位,公民在是否接受宗教教育等方面有選擇的自由,義大利多數人只信仰某種宗教,很少參加宗教活動,向神甫懺悔者人數減少,舉行世俗婚禮而不去教堂舉辦婚禮者增多,神職人員來源亦成為問題。教會一直反對的《離婚法》和《墮胎法》分別於1974年和1981年經公民投票後在義大利得以確認。
望 彌 撒/B>
望彌撒是一種紀念耶穌犧牲的宗教儀式。耶穌犧性後,門徒們為紀念他,常聚會重溫其遺訓,並行分聖餐(分發無酵餅)等禮節,以後即發展為整套祭獻儀式,在禮拜日或節日時舉行,信徒也參加。儀式由神甫、主教等主持,有一定規程。主持者需領聖體(吃無酵餅)和聖血(喝紅葡萄酒),信徒只領聖體,主持者宣講時也結合當前的世事等講些道理和規勸、勸戒之類的話,最後以「和平」二字結束。這時,所有參加者均重復「和平」二字,同時相互握手 。
本 篤 會
本篤會是天主教隱修會之一。由貴族出身的義大利人本篤(也譯本尼狄克,因此也稱本尼狄克派)於529年創建,在卡西諾山建起第一座隱修院。他定的會規為:會士不得婚娶、不得有私產、一切服從長上,稱為「發三願」。會士每天必須按時誦經,詠唱「大日課」,其餘時間從事各種勞動,其中包括抄寫古籍、從事宗教藝術及教育事業,視游手好閑為罪惡。
方濟各會
方濟各會是天主教托缽修會主要派別之一,又稱「法蘭西斯派」或「小兄弟會」。義大利阿西西市的富家子弟方濟各(也譯法蘭西斯)於1209年創立。方濟各於1205年以非神職人員身份在城外蘇巴西奧山隱修,將其家財散發給貧苦人,並身穿粗布衣袍,手托乞食缽,赤足前往德國、西班牙、摩納哥、埃及等地,勸人參加其修會。1209年,教皇伊諾琴佐三世批准成立方濟各托缽修會,會士必須過清貧生活,麻衣赤腳,周遊各地,宣傳「清貧福音」,會士彼此間互稱「小兄弟」,效忠教皇,反對異端。起初宣稱會內不置恆產,但後期會規鬆弛,在城市建立住院,積聚大量產業,內部為此分裂,分成守規派、住院派和嘉布遣派,守規派改革後自稱方濟各派。方濟各的同鄉女子克拉拉又創建女修會,自稱「方濟各第二會」,又稱「克拉拉會」。13世紀末、14世紀初有會士到中國北京、泉州等地活動。17世紀又再度派會僧來中國。
耶和華見證會
耶和華見證會是美國人羅塞19世紀後半期創建的一種教派,義大利的信徒甚多,該教派否認正統的基督教教義,認為只有一個上帝,即耶和華,基督是上帝所造,聖靈是耶和華力量的一個名稱。認為耶和華即將與撒旦決戰,並將很快獲勝,世上即再無疾病、罪惡、戰爭和貧窮,被挑選出的14萬4000人將治理天圈,其中的1萬名現仍在世,他們都是耶和華見證人,即該會成員。1000年後撒旦將再誘惑人類,少數人將被誘墮落,多數人將保持信仰,惡人將被消滅。該會以聖經為依據,因而反對聖誕樹、十字架、教皇、新教等宗教禮儀和制度,在世俗生活中則反對催眠術、輸血、服兵役、慶祝生日、賭博、同性戀、人工流產、進化論、吸煙、共產主義等,拒絕競選公職,反對向旗幟敬禮,反對唱國歌,反對國家及一切世俗權威。一些耶和華見證人因拒服兵役而被判刑,他們寧可赴刑而不背叛其宗教信仰。信徒每周日下午5點整必須集中講授和討論「守望樓」書刊,即宣揚和解釋聖經及宗教理論的書刊,信徒輪流主持。信徒外出時,必須准時參加所在地的這一儀式。信徒每周需有至少5小時參加宗敬活動,必須經常挨門挨戶地去傳教。信徒在宗教活動時對男信徒稱兄弟,對女信徒稱姐妹,絕對不許使用世俗稱謂,如父親、母親、叔叔、姑母等。飯前必須祈禱。
『玖』 義大利又被稱為什麼
藍色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