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掠影在哪裡

義大利掠影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2-26 01:36:31

Ⅰ 登勃朗峰中二,三,四運營了什麼描寫方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從視覺角度描繪岩壁峻峭,丘崗蔥綠的特點,從聽覺角度描繪路途瀑布轟鳴的特點,表現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勝收的奇景。

「稍作」「頃刻」「驟然」等詞表明時間之短,形象地表現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駁、變幻無窮的情狀,勾勒出了一幅光與影變化多端的美麗圖景。

文章賞析:

這篇課文記述了作者與友人游覽勃朗峰的經歷,或濃墨重彩,或簡筆勾勒,筆法多變:寫上山,用散文筆法,描繪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變幻的光影,引出無限感慨;寫下山,以小說筆法,敘述奇人奇事,驚險的旅途,怪異的車夫,富有傳奇色彩,令人讀之,妙趣橫生。

原文節選:

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們先坐火車去了馬蒂尼,翌日早晨八點多,便徒步出發。路上有很多人結伴而行,乘坐馬車的,騎騾的——因而揚起陣陣塵埃。隊伍分散開去,絡繹不絕,前後長達一英里左右。路為上坡——一路都為上坡——且相當陡峭。

天氣灼熱難擋,乘坐在緩慢爬行的騾背之上和轔轔移進的馬車里的男男女女,焦炙於火辣辣的炎陽之下,其狀真是可憐可憫。我們可在樹林中避暑納涼,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錢坐車,就一定要使他們的旅行物有所值。

Ⅱ 浮光掠影看英愛(19)—船游泰晤士河(二)

倫敦橋(London Bridge)是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橋,它將倫敦和南華克(Southwark)地區連為一體。cannon大街地鐵橋位於它的西側;著名的倫敦塔橋位於它的東面。橋南岸是倫敦橋站和南華克座堂。這座舉世知名的橋在1750前是越過泰晤士河的唯一橋梁,亦是倫敦所建 歷史 最悠久的一座橋。

倫敦橋是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一座幾經重建的大橋,也是該河上28座橋梁中位於最下游的一座橋。在 歷史 上被稱為倫敦的正門。倫敦塔橋由科爾徹奇的彼得建造(1176 1209),以代替羅馬晚期和中世紀早期先後建造的木橋。它的19孔橋拱跨度不同,架在大小不同的橋墩上,由於橋孔太窄,漲潮時河水往往形成一道道急流。最大的橋拱跨度為10.4米,最窄的為4.6米。在河中心的最大橋墩上還建有一座小教堂。竣工後3年,因火災嚴重損壞。以後又發生多次災難性事故,盡管如此,老倫敦橋一直是幾個世紀內居民區和商業區的交通紐帶,是倫敦泰晤士河上唯一的渡橋。

倫敦橋位於倫敦塔橋的上游,也很有名,有首英國兒歌:「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古時候英國處決犯人之後,就在倫敦橋頭懸首示眾。70年代初美國人買下倫敦橋,整體搬遷到亞歷桑那州的Lake Havasu,英國人在原地又造了新的倫敦橋。這座倫敦橋雖然 歷史 悠久,但是外觀上無甚特異之處,所以有傳說美國人當初以為自己買的是塔橋,不知道所謂「倫敦橋」 是另一座,上了大當,花了2百50萬美元冤枉錢。當然,買下倫敦橋的美國石油大亨McCulloch自己是堅決否認的。所以這只能作為野史奇談。不過我想任誰當了冤大頭,都要矢口否認來撐撐面子吧?這事究竟如何,除了買主自己心裡清楚,別人誰能說得清楚?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是1987年建造的一座專為欣賞、研究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優秀劇作家的作品的劇場。位於泰晤士河南岸、倫敦聖保羅教堂對面。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是英國戲劇藝術的中心。17世紀時莎士比亞大多數作品都在環球劇場(GlobeTheater)演出。劇院高13.7米,主要由環球劇場、環球教育、環球展覽三個結構組成。通過多處舞台地板開口和活板門的設計,共有四層,創造出演出所需的空間層次感。劇場的附近還設有用於展覽及處理行政事務的主體建築。
中國人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那麼,到英國恐怕只有看了莎士比亞的戲劇方能算是真正到了英國。這座矗立於泰晤士河南岸、倫敦聖保羅教堂對面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即是一座專為欣賞、研究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優秀劇作家的作品而建造的世界級劇院。我們這次行程中沒有安排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其實是99%的遊客看不懂),所以這次英愛之旅只能算是浮光掠影,而不能算是真正走過。

在這條最黃金的河段,乘船游覽,用最不浪費時間的方式,可以看英國的 歷史 變遷,看各個地標的殊榮所在。

畫面中右側那座玻璃建築是布萊克法爾一號,為英國最頂級房地產開發商——伯克利斥資約3.5億英鎊,打造的綜合發展項目,共提供274套住宅。項目建築外觀與內飾都由知名建築師操刀,建築更是讓人過目不忘的新地標建築。視野廣闊,從新金融城金絲雀碼頭一路至倫敦塔,各類國際地標都能捲入眼簾,畫面壯麗。

畫面右側那座方形建築叫做南岸塔,這是是泰晤士南岸第一棟竣工的住宅高塔。南岸塔這座41層高的倫敦新天際線,坐落泰晤士河南岸的黃金地帶Southwark。

這是泰晤士河上的黑修士橋。黑衣修士橋(Blackfriars Bridge)是倫敦泰晤士河上的一座義大利風格的橋,和黑衣修士鐵路橋並不是同一座,位於黑衣修士鐵路橋和滑鐵盧橋之間。1769年開通,是繼倫敦橋(London Bridge)和威斯敏斯特橋(Westminster Bridge)後倫敦泰晤士河上的第三座大橋。

2014年將倫敦黑衣修士橋Blackfriars Bridge成功改造為了世界最大的太陽能橋,英國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他的 科技 力量。黑衣修士橋主要用於火車運行,同時也可供行人和 汽車 使用,鐵路橋和公路橋平行延伸,互不影響。此次改造共安裝了4,400塊太陽能光板、總面積6,000平方米,每年可以減少511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89,000輛 汽車 排出的尾氣。

這座大橋的改造不但具有巨大的工業意義,其生態意義才是更加引人矚目的地方,按據我們慣常的思維,工業的發展一定會以生態環境的犧牲作為代價,但在改造黑衣修士橋上,看到了工業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毫無疑問,這座橋為世界開創了一個里程碑式的新時代,從此以後,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在內,泰晤士沿岸的標志性建築都會以一種全新的形象出現在世人眼前。

滑鐵盧橋滑鐵盧橋(Waterloo Bridge)是英國倫敦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梁,介於黑衣修士橋(Blackfriars Bridge)和亨格福德橋(Hungerford Bridge)之間。滑鐵盧橋得名於1815年英國取得勝利的滑鐵盧戰役。美國電影《Waterloo Bridge》(中文譯名《魂斷藍橋》)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了滑鐵盧橋。

滑鐵盧橋始建於1817年,是一座九孔石橋。當其建成通車時,正值英國的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役中大勝拿破崙兩周年,該橋便由此得名滑鐵盧。20世紀40年代,滑鐵盧橋開始進行重建。由於當時二戰戰事正酣,男丁稀缺,粗重的建築工作因此也就不得不交給英國婦女去完成,所以它有時被稱為女士橋。在德國法西斯的狂轟濫炸中,新橋終於在1942年建成,不過正式通車一直拖到了1945年。 新的大橋是二戰期間唯一被德國轟炸機損壞的泰晤士河橋梁。

泰晤士河畔方尖塔

倫敦泰晤士河畔有一座方尖塔,它不但有悠久的 歷史 ,而且有一段驚險的經歷。這座花崗岩方尖塔的故鄉是埃及。三千五百年前,埃及的建築師們跑遍全國找到一塊完整巨大的花崗岩,製成了這座一百八十六噸的尖頂石塔,後來由成千上萬的奴隸搬到尼羅河邊,用木筏運至開羅,立在太陽神廟里。公元前十二年羅馬帝國侵入埃及,把這座石塔作為戰利品樹立在亞歷山大海岸。一千五百多年後,該塔被海水淹沒。

十九世紀,英國人發現了它,並決定把它搬到英國去。為此,一位工程師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巨大的兩面封口的鋼圓筒作為裝載工具,這座方尖塔運回英國後,便立在了泰晤士河畔。

在方尖塔的基座左右兩邊,還有兩座黑色的獅身人面像。

我們常見一種比喻叫做 歷史 長河,直白的意思是 歷史 已經過去,但河水依舊,倫敦的泰晤士河就是一條 歷史 長河,它見證了本國 歷史 的變遷,也經歷了歐洲的 歷史 發展。

倫敦眼是我們游泰晤士河的最後一站。倫敦眼(The London Eye),或又稱為千禧之輪(Millennium Wheel)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觀景摩天輪,僅次於南昌之星(Nanchang Star Observation Wheel,160m)與新加坡觀景輪(Singapore Flyer,165m)。它於1999年年底開幕,總高度135米(443英尺),豎立於倫敦泰晤士河南畔的蘭貝斯區,面向坐擁國會大樓與大本鍾的西敏市。

倫敦眼是為了慶祝公元2000年而興建的,原定獲准運作5年,由於總投資額為1.2億美元的英國"倫敦眼"摩天輪2000年建成開放的第一年,就吸引世界遊客300萬人次左右,倫敦 旅遊 市場經濟效益增加了10%,同時還帶動倫敦 旅遊 就業約1萬人,截至2002年7月,倫敦眼已累積總乘坐人次達850萬。當地市議會於是決定長期保留倫敦眼。
"倫敦眼"是倫敦最吸引人的觀光點,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世界最大摩天輪"倫敦眼"將會永久成為倫敦的地標。 高135米的"倫敦眼"是為了慶祝公元2000年而興建的,原定獲准運作5年,但是"倫敦眼"的擁有者希望讓它繼續運作下去。 擁有"倫敦眼"部分權益的英國航空公司說,已經有超過850萬人次乘坐"倫敦眼"升上半空,鳥瞰倫敦。"倫敦眼"也是英國最受歡迎的付費觀光點。英航說,這個1500噸重的建築可以維持至少50年。不過,"倫敦眼"是世上最大摩天輪這項榮譽將維持不了多久,美國休閑城市拉斯維加斯和中國的經貿中心上海已經計劃興建更巨型的觀光摩天輪。此時,正值疫情全球大爆發,我在想,這個中美合作計劃還能如期完成嗎?

倫敦眼,倫敦的觀光地標,上午我們在白廳街上跟它見了一小面,這次算是近距離地接近了它。

Ⅲ 馬德里和芝加哥

芝加哥市(City of Chicago)
政府
市長理查德·邁克爾·戴利(Richard Michael Daley)(美國民主黨,1989年-今)。芝加哥市劃分為50個區,每個區選舉一名參議員組成市政參議會,市長與市政參議會共同參與城市管理。市長與市政參議員任期四年。
面積
市區面積606.2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積588.3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7.9平方公里。城市面積5,498.1平方公里。芝加哥大都會面積28,163平方公里。
海拔
平均海拔179米(586英尺)。最高海拔為南部郊區垃圾掩埋場,海拔224米。
人口
市區人口283.33萬(2006年,美國城市第3名,僅次於紐約、洛杉磯)。人口密度4,816人/平方公里。城市人口871.1萬,大都會人口950.58萬。
種族
芝加哥是一個多種族的城市,早期移民有愛爾蘭人、瑞典人、波蘭人、義大利人、德國人和華人等。其中,黑人佔38.6%,白人佔37.9%,說西班牙語的人佔19.6%,亞裔佔3.5%。大芝加哥地區華人總數約6萬人。
芝加哥(Chicago)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位於美國伊利諾州,是美國中西部地區最大城市,有將近300萬人生活在這里。芝加哥是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及其郊區組成的大芝加哥地區的人口超過970萬,是美國僅次於紐約市和洛杉磯的第三大都會區。
芝加哥是美國最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芝加哥同時也是美國主要的金融,文化,製造業,期貨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自1833年建市以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芝加哥逐漸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都市之一。這個誘的人大都會被稱為美國最具美國特質的城市,它將中西部與世界遺留的文化及美食景觀融為一體。
諾曼·梅勒曾寫道:「芝加哥是一座偉大的美國城市,它也許是美國碩果僅存的偉大城市」。芝加哥也被譽為全球十大最富裕城市,芝加哥的天際線更是全球十大天際線之一。芝加哥市是1871年的大火之後重建的,區內摩天大樓之多,僅次於紐約。當今全世界5座最高的摩天大樓有3座在芝加哥,市中心的西爾斯大廈是美國第一高樓,高443米。

今天的芝加哥
現任市長理查德·M·戴利,是原老市長理查德·J·戴利的兒子,政策注重提升芝加哥的環境質量,實施了一些復興衰落街區,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沿湖和沿河城市景觀的項目。目前芝加哥正在准備申辦2016年的奧運會。
地理環境
繁華芝加哥——芝加哥河地理方位
芝加哥市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東北部、美國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西南岸。習慣上分為北部、西部和南部,南北長40.23公里、東西寬24.14公里。按照美國調查署數據,芝加哥市總面積為606.1平方公里,其中588.3平方公里為陸地,17.8平方公里為水域。水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94%。
氣候環境
芝加哥的氣候一年四季分明。一年中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最高氣溫為29°C, 平均最低氣溫為17°C;而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最高氣溫為2°C, 平均最低氣溫為-11 °C。歷史上記錄的最高氣溫為40°C(1934年7月24日),最低氣溫為−32 °C(1985年1月20日)。
由於受密歇根湖的影響,芝加哥冬季多風,人稱「風城」。芝加哥氣溫適宜,1月份平均溫度為6℃,4月9℃,7月22.8℃,10月11.4℃。
芝加哥雨水充足,年平均降水量為965毫米。夏季為降水最多的季節,降水通常是雷雨或陣雨形式,少有持續的降水。冬季則降水最少,通常都是下雪的形式。最大單日降水量為1987年8月14日記錄到的164毫米。
「風城」
來芝加哥的旅客,最好多帶幾件衣服,以適應此地氣候特點。這座城市以風大出名,素有「風城」(The Windy City)之稱。如果一月份正好在馬路口碰上密歇根湖刮來的刺骨寒風,你就能體會到這個外號的份量。風還不算芝加哥的唯一氣候特點,它溫差之大也是遠近聞名的,冬季氣溫會低於攝氏零下30度,夏季氣溫會高過攝氏40度,都是有過的紀錄。如果你冬季來到芝加哥正好遇上特別暖和的天氣,可別誤以為芝加哥的冬季溫暖如春,這里的天氣是變化無常的,馬路上常看到電動報告牌,上面顯示時間,下面顯示溫度,一分鍾換一次,恐怕也和這變化莫測的天氣有關。
行政區劃
芝加哥市區很大,可粗略分為中、北、西、南四大片(東面是大湖)。市中心有兩大商業區,一個叫盧普區,一個是密歇根大道。北片是富裕白人階層的高級住宅區,占人口40%的黑人主要分布在西片和南片。市中心叫盧普(Loop),意為環行道區,因地處高架鐵道(地鐵在地上的部分)所圍成的矩形環道之內而得名。它的范圍,長約一公里多,跨七個街區;寬不到一公里,跨五個街區。雖是彈丸之地,芝加哥人卻譽之為「世界最富有地區」、「世界最繁忙的地區」。
[編輯本段]四、都市風光
從約翰漢考克中心俯瞰怡安中心、西爾斯大廈1891年英國作家吉卜林來到芝加哥,他每到一處,都被這座城市的建築、交通、牲畜圈養場和純粹的市井之聲深深吸引。「我邂逅了一座城市——一座真正的城市」,他說,「人們叫它芝加哥。」21世紀的芝加哥仍然如此真實——只是遠非吉卜林到此一游過的那個地方了。這個城市再也不是全世界的豬肉店,取代昔日煙霧和灰暗的,是自巴比倫人建造空中花園以來世界上最好的公共園林。然而,充滿市民氣息的喧囂和騷動還在繼續塑造著這個城市。芝加哥依然是個出產運動員(暗指芝加哥公牛隊)、充滿熊市和牛市(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城市,同時它也有其感性的一面。要體驗芝加哥的這一面,你得去全新的千禧公園(Millennium Park)中感受建築大師弗蘭克·蓋瑞設計的貝殼形露天音樂廳,它充滿不銹鋼金屬的優雅;或者用你的腳趾去感受密歇根湖岸沙灘的溫暖。這些還只是一頓大餐的「頭盤」而已,通過最了解芝加哥的那些人們——友善而堅持己見的芝加哥市民。當地的書評人丹尼·博斯特爾說:「在加州,人們想擁抱你;在芝加哥,人們想跟你談話。」這並不奇怪,美國第三大城市的寶貴遺產可是遙遙領先,無「城」能及。隨便舉出幾例:芝加哥藝術館(Art Institute,藏品有格蘭特·伍德的名畫《美國哥特式》)、海軍軍港(Navy Pier,你可以從這里登上一艘渡輪游覽觀光或者去位於此地的芝加哥莎士比亞歌劇院欣賞一場表演),還有海德公園(Hyde Park,這里有弗蘭克·洛伊德·萊特的代表性建築「羅比之屋」)。
「會議之城」
芝加哥不僅位置適中,交通方便,而且旅館林立,擁有良好的會議設施,號稱「世界主要的會議城」,它經常被民主黨或共和黨選做舉行提名大會的場所。美國有十幾位總統是在這里被提名的,如林肯、兩個羅斯福、艾森豪威爾和柯林頓。城南坐落著世界上最大的會議中心——邁考密展覽中心(McCormick Place)。這里的馬克斯韋爾大會堂(Don Maxwell Hall)可以舉行四萬人的大會,附屬8個餐廳,同時可供兩萬賓客就餐。另有28個中小會議廳室,可容50人到4000人不等,還有10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配合會議的召開。芝加哥還舉行過兩次世界博覽會。一次是1893年在傑克遜公園舉行哥倫布博覽會,一次是1933年到1934年在波恩漢公園舉行的進步世紀博覽會。
市容掠影
「壯麗一英里」靠西的La Salle是芝加哥的「華爾街」,銀行雲集,中西部股票交易所也設在這里。其北不遠的市政中心廣場,聳立著畢加索的巨型鋼鐵雕刻作品,約5層樓高,為這位大師匠心獨運之作,惟造型奇特,難以理解。靠東的州街(State Street)一帶,最為繁華。這里城開不夜天,電影院、飯店都是通宵營業。幾家大百貨公司都是世界一流的。其中Marshall Field名氣最響,它的一面美國國旗,逢慶典節日在店外懸掛,從七樓直垂到底層,星條度的每一條寬1.2米,算是「世界最大的國旗」。芝加哥最熱鬧的地區雖然是盧普,但是市容最漂亮的地區卻是密歇根大道(Michigan Avenue),它的寬闊、豪華不亞於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被譽為「壯麗一英里」(Magnificent Mile)顧名思義,這是全市最高級的一個地段,豪華的旅館、時髦的商店、輝煌的建築都到這里來相聚。大道上汽車川流不息,往來如織。到了晚上,摩天大樓,燈火通明,一幢幢大廈的身影,在天空中勾劃出雄偉的天際線,有幾幢高樓的尖形屋頂上,還射出探照燈的閃爍光芒,好像巨人在眨著眼睛,密歇根湖中,帆船遊艇汽艇曳著尾部捲起的浪花,悠然遠揚。這一幅動與靜交織的都市夜景圖,真是今人難忘。密歇根大道北端聳立著古色古香的芝加哥水塔(Water Tower)。在摩天大樓群之中,這座42米高的水塔顯得渺小,但它卻是芝加哥歷史的象徵,它建於1869年,整個水塔用黃色石塊砌成。水塔的對面,一座高樓,如鶴立雞群,起名水塔大廈(Watet Tower Place)。其實它與水塔無關只是地近水塔借名而已。這幢大廈樓高74層,上面作旅館公寓,下面8層是美國最豪華的高層購物中心,鋪面20萬平米,包括兩家大面積百貨公司,125家商店,11家餐廳和7家電影院。這個購物中心最大的特色在它那突出的垂直設計,室內種植有樹木花卉,清潔舒適,在色彩、燈光和綠葉的組合中,顧客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各層商場參觀購物,有的沿著與人造瀑布平行的電梯上下,有的乘坐鋼架的透明玻璃升降機代步。芝加哥綠地廣闊,公園眾多。最大的要數市北湖濱的林肯公園(Lincoln Park),沿湖長七八里公里,佔地近500公頃,大過紐約的中央公園。距市中心最近的是格蘭特公園(Grant Paek),它是芝加哥大火後清理出的瓦礫沿湖堆積而成的。園中的白金漢噴泉(Brckingham Fountin)是世界第一大照明噴泉,比法國凡爾賽宮大噴泉足足大一倍。它的基座用粉紅色的大理石築成,水池直徑85米。四周幾百道水花射向中央,中央的一支水柱噴高四五十米。到了晚上,各色彩燈從泉底下照射上來,燈光水色,如高空煙花,海底珊瑚,色彩瑰麗,蔚為壯觀。來訪芝加哥的遊人,少不了也要到南中國城(Chinatown)走一遭。華埠主街叫永活街(Wentowrth Avenue)。一到入口,就望見一座大牌樓,朝外寫著「天下為公」,朝內寫著「禮義廉恥」街上店鋪還是以餐館為多,其次是禮品店,南貨店。緊靠大牌樓,叫安良公所,也就是商會所在,為一棟中國城算講究的建築。芝加哥的觀光游覽車,都是一個中國城的觀光節目,除了吃一餐中國飯外,安良公會大樓是必到之處。這里的中華會館也很有氣派。1990年,華埠又新添了一座圖書館,面積1000多平方米,收藏不少中英文書籍,僅雜志就有200種,連光碟式參考工具(CD-ROM)也有數種,陳列在館。近年來華埠又發展到永活街北面的Archer Avenue ,新建起不少店鋪,其中包括世界書局。
盧普區(The Loop)
開始一天的生活前,先在盧普西區的新興餐廳叉骨(Wishbone,1001 W. Washington St.)吃一頓早餐。這里不僅是南方風味食品的大本營(各種乳酪丁是這里最受歡迎的食品),還是欣賞過往人群的好地方。然後,到威嚴壯觀的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111 S. Michigan Ave.),參觀那裡永久收藏的大師代表作和特別展覽,可不要錯過博物館里貨品豐富的工藝品店(在大門右側)。穿過密歇根大道(Michigan Avenue),有兩家較為特別的商店。徒步漫遊愛好者們應該逛逛「老練旅行者店」(Savvy Traveller, 310 S. Michigan Ave.),那裡專營各種旅遊指南和地圖;而芝加哥建築基金門市(Chicago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Shop, 224 S. Michigan Ave.)則擺滿了炫耀芝加哥偉大建築的各種精美工藝品。
談到偉大的建築物,那就到馬歇爾·費爾德百貨公司(Marshall Field』s,111 N. State St.)的核桃廳(Walnut Room)吃一頓午餐。大廈的內部裝修光彩奪目,路易·康福德·蒂凡尼設計的557平方米大玻璃穹頂和其他設計處處提醒著人們老商業時代的高貴典雅。然後,徒步登上西爾斯大廈(Sears Tower, 233 S. Wacker Dr.),從這座全國最高建築物上俯瞰整個城市。回到地面,在無論氛圍和菜單都充滿德國風味的伯侯餐館(Berghoff,17 W. Adams St.)喝一杯雞尾酒,或結伴前往位於著名的希爾頓大酒店(Palmer House Hilton)地下的Trader Vic』s(17 E. Monroe St.)品嘗卷土重來的 Bamboo Tiki 風味。晚餐時,如果你准備去芝加哥交響樂中心(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220 S. Michigan Ave.),那就試試交響樂中心隔壁典雅的酒吧餐廳 Rhapsody(65 E. Adams St.)。另一個選擇是到阿特伍德咖啡廳(One W. Washington St.; 3681900)品嘗位於具有伯金漢姆飯店中的美國風味菜餚。
財政金融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市是在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農業技術、貿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居領先地位的地區。芝加哥市工業以鋼鐵、金屬、食品加工、電子、石油加工、印刷和運輸機械設備工業為主。鋼鐵工業佔美國第一位,有著名的美國鋼鐵公司和加來鋼廠。肉類加工也居全國首位。美國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33家的總部設在芝加哥及附近地區,比較重要的有摩托羅拉、阿莫科及內陸鋼鐵公司等。
芝加哥是美國中西部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芝加哥證券交易所」是美國境內僅次於紐約市的最大證券交易所。「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芝加哥交易局」舉世聞名。「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易損貨物交易市場,在全世界金融交易場所中首屈一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成交額超過美國國內任何一個交易所。「芝加哥交易局」是世界上最大、最早的期貨、期權交易市場,它的股票成交額在美國國內名列前茅。芝加哥是美國一些大銀行和大金融機構的總部和分支機構所在地。它擁有300多家美國銀行、40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6家保險公司。這些銀行和金融機構在商業貸款數額上名列美國全國前3名,各種金融資產總額居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管區的第三位。世界《財富》500強企業中有33家、美國《福布斯》500強企業中有47家在此落戶。
芝加哥商會對全國穀物和牲畜的價格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批發商和零售商佔全市職工的四分之一。穀物和牲畜貿易是其重要的經濟基礎。
芝加哥城中心即盧普區位於芝加哥河河口一帶,為最繁華的商業區。其面積僅佔全市的1%,卻集中全市約1/6從業人員。芝加哥市街呈方格網狀分布,風格各異的現代化高層建築密集。高443米、110層的西爾斯大廈為美國最高建築物,是西爾斯'羅伯克公司所在地;其次是高346米、80層的標准石油大廈和高343.5米、100層的漢科克中心大廈,以及水塔廣場大廈、第一國家銀行大廈等。在盧普區西端,芝加哥河分為南、北兩支。北支與密歇根湖之間的北區,環境幽美,為高級住宅區,多各色文化娛樂設施;南支與密歇根湖之間的南區和南、北支流間的西區,主要為工業區,黑人聚居,多低標准住宅。芝加哥市內公園、綠地眾多,佔地近5000公頃,濱湖"綠帶"為市民主要遊憩場所,芝加哥城郊還有大片森林保護地。
交通運輸
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5號國際航站樓芝加哥交通運輸業發達,交通四通八達,被稱為「美國的動脈」,是美國最大的空運中心和鐵路樞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內陸港口。1848年,連接大湖區和密西西比河水系的伊利諾伊-密歇根運河和貫穿東西部的鐵路竣工後,芝加哥就已成為水陸交通樞紐。有三個機場,郊區有奧黑爾國際機場(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和中途國際機場(Midway International Airport)這兩個國際機場。其中奧海爾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其飛機流量、旅客人數、貨物噸位均位於美國乃至世界的前列,每年接待乘客6900萬人次。擁有37條鐵路干線,每日約有3.5萬節貨車來往,還有200個貨車站、四個貨運港口、8條城郊鐵路和1013.8公里長的高速公路通向市中心,運輸快速方便。芝加哥港口是美國最大的港口之一,可取道聖勞倫斯內河航道直達歐洲,也可取道密西西比河提供通往墨西哥灣的駁船運輸。
機場
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美國面積最大、客運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年旅客流量達3000-4000萬人次。
芝加哥中途國際機場(Midway International Airport)
梅格斯機場(Meigs Field,已停用)
鐵路
芝加哥是美國最大的鐵路樞紐,美國中北部30多條鐵路線的集結點,城市鐵路線總長1.24萬多公里,年貨運量5.12億噸,均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公路交通發達,12條公路干線經此,是州內公路系統的中心。
海運
芝加哥是五大湖地區重要湖港,船隻可經伊利運河一哈得孫河或聖勞倫斯河出海。
「糖果之都」和「世界第一」
芝加哥是世界糖果之都,這里還有美國最大的餐飲公司(麥當勞)和最大的食品加工公司(卡夫)。芝加哥誕生了許多世界第一,如1884年的旱冰鞋、1892年的高架鐵道、1893年的爆米花、1896年的拉鏈、1902年的透明窗口信封、1955年的麥當勞快餐店等。
「國際勞動節」和「國際婦女節」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幾十萬工人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五·一」國際勞動節和「三·八」國際婦女節,都是起源於這座具有工人運動光榮傳統的城市。
建築
此外,建築業也十分發達。貿易中心建於193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大樓,面積約37萬平方米。駐芝加哥的外國總領事館有60多家。
美食
美食在芝加哥的地位也穩步上升。在食物方面,芝加哥以分量足和強烈的派別紛爭聞名。一位「牛肉先生」(Mr. Beef; 666 N. Orleans St.,一家專做意式烤牛肉三明治的飯館)的擁戴者說道:「我的上帝啊,你應該瞧瞧人們對這家店的追捧程度!」可這並不說明芝加哥缺少精緻絢麗的餐館。想想Japonais(600 W. Chicago Ave.)的餐桌布置,在這間曾經作為Montgomary Ward(在芝加哥創立的全球首家日用品郵購目錄業務)的貨倉的餐廳里,衣著入時的食客小口小口地吃著壽司,從芝加哥河上來的微風輕拂著薄薄的窗紗。
科學教育
芝加哥大學的哈珀樓芝加哥教育、文化、科學技術、新聞和娛樂事業發達,是美國中部的高等教育中心。芝加哥共有680所公立學校,394所私立學校,83所學院和88所圖書館。其中有559所初中和高中(其中有147所私立初中、29所教會高中)、19所四年制學院和大學、7所兩年制學院,大專院校學科齊全,從基礎的職業訓練到高等的科學、商貿、技術、文化和專業預科,應有盡有。其中,芝加哥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和西北大學最負盛名。創建於1891年的芝加哥大學是美國著名學府之一,許多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例如物理學家費米和李政道)都曾在這里深造。此外還有天主教會創辦的兩所大學。
芝加哥大學被譽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曾先後培育出諾貝爾獎獲得者30多人。西郊的阿崗國家研究院、貝爾實驗室、費米實驗室的科研成就在全美以至世界都令人矚目,有相當數目的華裔學者、工程技術人員在這些科研院室任職。
芝加哥還有伊利諾伊大學等著名學府。其他重要文化設施有藝術學院、藝術博物館、科學和工業博物館、謝德水族館、阿德勒天文館、歷史協會等。聳立在城中心的古老水塔是芝加哥城1871年大火後倖存的歷史文物。

地理
西班牙首都,全國第一大城市,全國經濟、交通中心,馬德里省首府。市區面積607平方千米,人口約310.1萬,包括郊區和衛星城鎮在內,面積 1020 平方千米,人口約 468.7 萬。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梅塞塔高原中部,瓜達拉馬山脈東南麓的山間高原盆地中,海拔 670 米,為歐洲地勢最高的首都。南下可與非洲大陸一水為限的直布羅陀海峽相通,北越比利牛斯山可直抵歐洲腹地,在歷史上因戰略位置重要而素有「歐洲之門」之稱。
冬季多雪,氣候寒冷。自入夏之後,則氣溫升高,很少下雨,天空常常一片蔚藍。當地人常以「三月如冰九月如烘」來形容這種季節分明的特點。
地形閉塞 ,氣候大陸性顯著 ,降水少,氣溫年差較大。1月平均氣溫4.8℃,7月25℃,年降水量425毫米。
西班牙中央經濟區的綜合性經濟中心。在當地農業原料基礎上發展了紡織、食品等工業。60 年代以後,興起飛機、汽車、機器設備、光學儀器、電子、電氣器材、化學、塑料以及軍火工業等部門。由於高原內部原料、燃料缺乏,工業向高精尖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附近山間盆地盛產棉花和葡萄、橄欖、柑橘等果品,並利用天然草場發展起畜牧業。全國主要的陸上交通樞紐。輻射狀的鐵路將馬德里與國內其他城市和沿海地區聯系起來,並有幾條連接法國和葡萄牙的國際鐵路。巴拉哈斯機場為全國最大的國際航空港。馬德里還是金融和商業的一大中心。南歐文化名城之一,具深厚的文化傳統,但其現代西班牙文化中心的地位已被巴塞羅那取代。市內多博物館,有名的普拉多博物館,主要收藏15~19世紀初西班牙和義大利的繪畫,以戈雅和委拉斯開茲的作品尤受推崇。眾多圖書館中有4座以收藏手稿和珍品聞名 。還有王宮等古建築 。廣場多達300餘個,包括市長廣場 ( 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期間建,為歐洲最富娛樂性的市內廣場之一 )、拉維拉廣場等。公園和綠地眾多,綠化面積達2800萬平方米。城市分新、舊城兩部分,舊城建於15~18世紀,街道狹窄;新城為20世紀新建的市區,街道寬闊整齊,現代化高層建築群與舊城的古老格局對照鮮明。城市北部和南部主要是工業區和居民住宅區。

Ⅳ 固安掠影:一座城市的厚重在歷史,一個人的底蘊在文化

要認識一座城,不是光看它五光十色的外表,更不在於它GDP後的數字,而在於這座城的歷史和文化,在於那些久遠的人和事。為其此,才是一座城市的根和脈。

固安,河北的一座小城,永定河在此段分為南北兩半,一半歸於北京,一半歸於固安。十多年來,藉助北京的發展,依託自己的奮進,固安的發展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絕不過分。但是固安蓬勃發展的根系在哪裡?正如一棵樹,只有深而廣的根系,才能為其不斷向上生長的枝葉提供更為豐富的養料。而固安這座小城的根系,就在於它的歷史,以及其所孕育的人。

最近有空,去了固安的文博館和劉凌滄郭慕熙藝術館。作為十多年前還是大農村的固安,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探尋文化脈絡的過程中,這兩處是可以代表固安的歷史和文化的豐碑。這兩處新建的文化場館,可以讓新老固安人找到歷史和文化的自信。  

固安文博館,承載了固安的歷史發展脈絡。從出土的文物看,從新石器時代起,這片土地上就開始有人類活動。到戰國時期,被燕國納入版圖,歷史上有名的「黃金台」便築於固安,現今固安境內仍有遺址。

燕昭王為復興燕國,報滅國之仇,招賢納士。郭隗自薦而來,並用一個「千金買馬骨」的故事提議燕昭王,築黃金台,廣納賢良。燕昭王採納了郭隗的建議。於是,鄒衍、樂毅等一大批人才皆為燕昭王所用,最後燕國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報了之前的滅國之仇,並為燕國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的故事中,圖窮匕見中的「圖」,就是當時燕國土地最為肥沃的督亢的地圖,固安當時即屬於督亢地區。  

對於固安的名人,為大眾所熟知的有於成龍。這里需要明晰的是,康熙年間有兩位於成龍,一位是出生於山西的於成龍,屢次被康熙嘉獎清廉的兩江總督,電視劇《於成龍》也是指的這一位。

而固安的這位於成龍,為區別於上面的那位大於成龍,被人稱為小於成龍,其主要的政績是疏通永定河水。小於成龍曾受教於大於成龍,也曾被康熙嘉獎過。大小兩位於成龍,當時曾成為清朝的一段佳話。  

固安的另一位比較為人所熟知的人就是梁啟超的妻子李惠仙,未出嫁時,她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才女,在嫁給梁啟超後,努力學習新學,成為中國第一位女辦報人和第一位女校長。  

固安還有很多民間藝術傳承,比如屈家營古樂、柳編、雕漆等等。

在固安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人們在生活中有繼承,有創新,不斷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傳奇。永定河水雖然已斷流,但是幾千年來的歷史並沒有斷裂,在生活中,人們依然記得那些歷史中的人和事,並延續著一些自古以來的生活習俗。那成套的農業生產工具、衣食住行用具、居家生活習慣、商業娛樂流傳……都在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所存留,就像代際傳遞中不變的DNA,雖經歷史浪濤沖刷,依然存有一脈相承的韻味。  

在通往固安的G45高速路旁,會看到一塊劉凌滄郭慕熙藝術館的指示牌。作為固安少有的一家3A級旅遊景點,這是一張固安的文化名片。

劉凌滄作為土生土長的固安人,是當代美術史上的一位重量級人物,是我國工筆重彩繪畫大師。而他的妻子郭慕熙先生也是一位工筆重彩畫的名師。夫妻二人因畫結緣,並相伴到老。

館內有很多劉凌滄夫婦的繪畫真跡,還有記錄劉凌滄繪畫過程的素描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中的很多照片、用品、與親朋的書信往來。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與張大千、沈從文、張兆和等的共事交往。  

歷史如大浪淘沙,能夠閃爍其中的只是那可數的一些人,而這些人之所以被歷史記錄在冊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用自身的經歷,為歷史塗上了一抹靚麗的色彩,比如沈從文、比如張大千,比如劉凌滄,這些人用自己的文化底蘊,在自己所屬的行業內,讓歷史顯得更加厚重,讓文化得以精華薈萃。  

什麼是歷史?歷史就是一些具有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蘊的人,給後人創造了一個更宜於生存的地理空間和文化空間。

固安這座城,就是固安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留給當代固安人的一個美麗家園。

Ⅳ 怎樣才能拍出好看的旅行自拍照

導語:一個人旅行除了拍風景就是自拍大頭照,那一個人可以拍出好看的人物風景自拍圖嗎?怎樣才能拍出好看的旅行自拍照呢?下面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怎樣才能拍出好看的旅行自拍照

一、裝備和相機設置

旅行自拍有三寶:單反、三腳架、無線快門遙控器

我用的設備品牌和型號:

單反:佳能5D2(品牌的選擇看自己的偏好,有的微單也可以無線遙控拍攝)

鏡頭:我最常用的自拍鏡頭有24—105,16—35,中焦和廣角,不過每次出去只帶一個鏡頭,多了背不動,太重。。。

三腳架:碳素纖維材質的,很多品牌都有出,我買的“思銳”,好處是輕便、強度高、防震耐腐蝕。

無線快門遙控器:品牌是“品色”,淘寶上買的。將接收器安裝在單反上後,可在100米以內遙控快門,很好用。

相機設置:大多數時候自拍我選擇的是程序自動模式,有時也會用光圈優先模式(常用設置:ISO 100, F5.6),照片選擇RAW格式,方便後期調色又不影響畫質。

二、構圖和光影運用

在以往寫的攝影心得中,我反復提過構圖的重要性。設備不是最重要的,想法才是。構圖的好與壞往往能決定一張照片的成敗。掌握幾個構圖技巧,可以瞬間讓你的旅行照片美出新高度。

1線條透視法

線條是表現透視關系最直接的方法,線條向遠方匯聚,既可以吸引我們的目光由近及遠,而線條越來越窄又可以表現出“近大遠小”的視覺效果。

??在威尼斯亂步,拐出一條小巷,溫暖的陽光灑遍了我的全身,突然就想拍一張自己走向陽光的照片。調好三腳架的高度,用程序自動模式,自拍遙控器在我的右手藏著。我反反復復走了幾遍,終於拍到了這張滿意的自拍照。

??用透視法延展線條的行進,讓想像也無限前進。通過構圖來告訴觀者:來,你這樣來欣賞我的這張照片。主動引導觀者把目光焦點集中在拍攝主體“我”身上。圖片雖然不能發出聲音,但用構圖可以替我們向觀者發出聲音。

淡季出遊,雖沒有最美的景緻,但是可以避開喧鬧的人群,感受最市井的生活。 “我們旅行的目的地,從來不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為了要習得看事情的新角度。”

??路面的線條將觀者的視線引導在“我”身上。

??電車行徑的方向、路面的線條都把觀者的注意點引導在了“我”身上。

2三分法和居中法

三分法是將畫面從上到下或是從左到右各分成三份的直線而定。三分法也常用在拍攝人物上,將被突出的主體放置於畫面的1/3處時,能夠讓人眼快速的找到視覺焦點。作為攝影的基本法則,三分法自然是人像中最為穩妥的一種構圖方法,建議大家多加使用。

??攝於菲律賓長灘島

??藍色的天、漸變色的海,風吹起了我的長發和裙角,“我”作為拍攝主體放在畫面的三分之一處,拍出唯美又浪漫的意境。

??攝於土耳其

??“我”作為拍攝主體放在畫面的三分之一處。

??攝於日本京都酒店Kyoto Anteroom。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我把板凳抬到了射燈下面,我坐的位置也是畫面的右面三分之一處,打開一本書,射燈的光通過書反射到臉上補光,自拍遙控器在我的右手,用書擋住。(來自文章:京都:住在這里,就像住在藝術展館)

??攝於大阪海族館,“我”作為拍攝主體依然放在畫面的三分之一處。

上面的照片都用了三分構圖,是為了不讓主體過於集中,讓畫面有層次感和主次感。

下面來說說居中構圖,把拍攝主體置於畫面中央,就是為了讓主次分明,主題突出。

??在土耳其庫塞達斯的服裝店,我和朋友同時看上這件藍白條紋的衣服,閨蜜裝穿上效果還真不錯。在海邊我架好了三腳架,朋友跟我一起自拍。為了抓拍自然真實的照片,我們又跳又跑,我的.右手不停地按動無線快門遙控器,留下了許多快樂的回憶。朋友告訴我說,她對在土耳其愛琴海的場景,相機快門“咔咔咔”的聲音記憶猶新,太好玩了~ ^_^ 這樣居中法的構圖適宜背景純凈的畫面。(來自文章:【旅行】土耳其旅行預告片)

??東京是世界著名的繁華大都市,卻並未因發展而摒棄敬畏自然、嚮往自然的天性,經常可見在城市鋼筋混凝土的一隅有一處“森”主題的世外之地。比如在市中心的明治神宮,占據了從代代木到原宿站之間的整片地帶,是東京市中心最大的一塊綠地。眼前這成片成片的草地和樹林,讓我忘記了自己身處於城市之中。我們在這里度過了一個理想的下午:陽光暖人,和風拂面,躺在草地上看書、聊天、小憩、拍照。把自己放置畫面中央,讓照片看起來穩定而寧靜。(來自文章:浮光掠影:遊走在繁華之外的東京)

??在威尼斯一路追著夕陽走,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安康聖母教堂。我把三腳架調到仰視的角度,把自己置於大教堂的中央,更能突出教堂的宏偉。三腳架是放在台階上(見下圖??),後面就是運河,拍的時候感覺真的好險,很怕架不穩相機就掉進水裡了。。。我故意把包包掛在腳架下方增加穩定。(來自文章:義大利游記(三):威尼斯,熟悉迷路的感覺)

3 拍逆光

不管是拍人還是拍景,我都特別喜歡拍逆光。逆光拍攝總能給人一種浪漫、夢幻的感覺,能使畫面產生完全不同於我們肉眼在現場所見到的實際光線的效果。逆光拍攝請要選擇在清晨日出,或是傍晚日落的時候,這兩個時間段的陽光很柔和、溫馨、不刺眼。

Ⅵ 艷骨電視劇大結局是什麼 艷骨靜姝最後和誰在

第54集 大結局:師兄弟同歸於盡風雲散盡,掠影稱帝繼承大統結局圓滿。

心系蒼生,心懷天下,這才是真正的皇後,雲勰自感卑微,傷心落淚,可是這時候宰相走了出來表示皇後沒有完成的我會完成,這是赤裸裸的篡權奪位啊,眾人被叛軍包圍,可是仍然泰然自諾,原來掠影早有安排,他救出了寒光讓寒光帶著大內侍衛前來救駕,寒光及時趕到拿下了叛軍,雲勰一掌拍死了沒用的宰相。

雲勰憤怒之下再次出手,掠影寒光楚子復與路寬四人竟然與雲勰都得不相上下,甚至隱隱落入下風,四人均被打敗,但是掠影也成功地擊中了雲勰的太陽穴,造成了重傷,雲勰轉而攻向楚子復,風如歌當了上去,結果不如皇後快,雲勰再一次打中了心愛的師妹這下可實實在在讓師妹歸了西,風如歌傷心落淚抱著皇後離開了,雲勰覺得自己遭遇了人生最大失敗,但是臨死前非要拉一個墊背的,他選擇皇帝,也就是知能和尚,但是風如歌去而復還,與雲勰對拼一計,雲勰身負重傷還嘲笑風如歌費盡心血培養的是一個廢物點心,再看我培養的掠影我自己都打不過,最終帶著疑問死去。

知能大和尚傳位於掠影,即刻登基,風如歌也認可,掠影最終當上了皇帝,就在他登基之時,風如歌就撒手人寰了,風如歌為國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為幾個孩子盡心盡力,最終熬死了自己,克也算是死得其所,趙如是回了家,終於母女相見,

風如歌的骨灰被撒向了生前嚮往的巴山楚水,知能大和尚也為犯下無邊罪業的雲勰誦經超度。一切走向正軌。

掠影在皇帝位置上做得很好,楚子復因為沒有責任拖累也終於可以說出心中的建議,至於掠影的內傷,是父親的寬容救了他,當初雲勰用詭計騙掠影殺了自己父親,但是時候一切都煙霞雲散。

南郡之中,阿黎繼承了蟄門掌門之位,楚子復如今是一個閑雲野鶴之身,兩人在一次走到了一起雙宿雙棲。掠影與靜姝完婚,靜姝為掠影生下了一個女兒起名相宜,寒光則一直生活在邊疆與母親在一起,靜姝想要寫信讓他回來但是寒光始終不肯回來,掠影說以後會帶著靜姝母女去邊疆看望他們

最終風雲散盡,塵埃落定,最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只是苦了這風如歌嘔心瀝血,最終卻不得好死,傳說有情痴之人轉世,生來情種,死而艷骨,說的就是風如歌吧。至於寒光命運可能自由安排。楚子復與阿黎重修舊好,掠影靜姝則是終成眷屬,生活美好。

Ⅶ 法醫學專業的歐洲法醫學掠影

在法國,法醫設置多元化。國家級的有國防部總醫院和巴黎警察局總醫院,它們都設有法醫學鑒定部門,且這些機構都非常權威也非常保密,這里設備先進,條件優越。有的法醫學研究所以檢案為主,並不開展研究工作。因此,法國的法醫學主要與刑事案件的檢驗有關。涉及民事賠償案件的鑒定,主要由法庭委託醫院的醫師開展。如傷殘鑒定的問題,法國有一個非正式的標准,制定於1982年,至今一直在使用。評定傷殘是由法官委託醫院的權威大夫進行。此外,就是設在醫院的法醫學鑒定部門。在法國,任何一個醫師都有可能作法醫工作,他們不一定是專職法醫,但一定是某一學科的專家。他們均可以接收法庭的委託而作法醫鑒定。
RaymondPoincare醫院
RaymondPoincare醫院的病理解剖與法醫部負責該院的普通病理解剖和三家法院委託進行的法醫檢案業務。有時其他法院的法官也委託要求進行鑒定。
病理檢驗:每年承擔屍檢約320至330例,有3人負責,1位是科室主任、教授,另一位除承擔病理檢驗外,還做門診檢驗工作,給我們作介紹的Francois PARAIRE先生也屬於病理檢驗的醫師。此外,醫院還有些兼職的檢驗人員,如1位著名的神經病理學家(在艾滋病的神經損害改變方面),1名醫師助理,1名醫學生和1名技術員。附屬於病理解剖與法醫部的,還有一個實驗室,從事免疫病理學等方面的工作,有1名實驗室負責人,2名技術員,2名助理。醫院的其他實驗室如生化室、毒理室、細菌室以及DNA室都配合開展法醫檢驗工作。
法醫門診:負責門診檢案的共有4名醫師,兩名醫師助理。門診與病理室不在一棟樓,而是在醫院的另一個樓里,門診的工作主要是接收上述幾個法院委託的因暴力傷害事件的受害人、強奸案件的受害人。經過檢驗後要提出該受害人有什麼暴力損害的徵象,同時指導受害人到相關科室就診和治療。法醫門診不管治療。法醫門診的另一個工作是:有時發現命案現場,需要法醫到現場檢驗。當然,法醫門診的工作人員有時要去看守所,檢查有關犯罪人員的全身狀況,判斷是否符合被拘留的條件,這種檢查包括軀體和精神的。因為法國刑事訴訟法典規定:每一個被拘留的人都有權獲得身體檢查,看是否符合被拘留的條件。
其他業務:根據法官的需要,接收委託,開展鑒定。因此,有時也作其他檢驗,如親子鑒定等。負責巴黎第5大學的法醫學教學和住院醫師的培訓。
在他們看來,法醫是獨立的,不屬於司法部門,這是非常重要的。
Jean Verdierde醫院
位於巴黎19區的Hospital Jean Verdierde的法醫學急診室主要為警察局和有關的法庭作鑒定,每天24小時都有人值班,接待鑒定。鑒定的內容包括:系暴力案件受害人的檢驗,強奸案件受害人的檢驗以及刑事拘留人員的身體檢查。這家法醫急診時只負責活體檢驗,沒有屍體檢驗。每月約有1800個檢案,其中60%至80%為未成年人。工作人員包括4個全職醫師,1個住院醫師,2名大學實習醫師,此外還有不定期的臨時醫師。整個急診室的護士醫師們可使用,沒有專門的病床,醫院各科室病床都可以使用,還可以請各專科醫師會診。出具報告的內容包括:損傷情況及休息天數,另外附一張指導材料,建議他們怎麼辦。
他們有暴力被害人活體檢驗的固定格式表和強奸被害人檢驗格式表。活體檢驗工作規范。
在他們的檢案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強奸案件,以家庭內的強奸案件為主,約60%。對於受到性攻擊的被害人,都需要使用一整套專門治療艾滋病的葯品。在該區,受強奸的不僅僅是婦女,多數是未成年人,還有一些男性。家庭內的強奸超過50%。
此外,他們還負責巴黎第13大學的法醫學教學。據Jean-Pierre BENAIS先生介紹,他制定的法醫培訓計劃大綱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和推廣,這個教育計劃的對象是警察、律師、法官等與傷害事件有關的人員。
上帝醫院
上帝醫院的法醫急診室是一個與警察局密切合作的法醫學鑒定機構。上帝醫院與巴黎市警察局相隔一條街,這是他們密切合作的天然優勢。在醫院的頂樓,還設有完全封閉的犯人病房,由警察警衛和看守。這里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和犯罪人員。共有大夫30餘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固定的,而其他多數則是不固定的。
法醫門診主要接待暴力案件的受害者和強奸案件的被害人,在急診2樓有多間診室,其中有一間診室專作婦科檢查,有檢查處女膜的專門設備,並有1台Olypus的體視顯微鏡。其他檢查室與普通診室沒有差別。在門診2樓的進門處,專門備有刑案被害人就診指導卡,牆上貼有刑案被害人鑒定的招貼畫。涉及精神檢查的,有該院的精神科大夫負責檢查。
1樓的診室是專為犯罪人員作身體檢查用的。這里的犯罪人員包括販毒和吸毒人員,酒後駕車者和其他犯輕罪的人的身體檢查。目前接待最多的就是通過吞服包裹好的袋裝毒品到體內而後進行販運的毒品案件。因此,這里設有專門的衛生間,讓罪犯排泄大便,沖水裝置與衛生間分離,醫師們還專門備有一種網狀的塑料袋收集排泄物,便於沖洗污物和收集罪證。對於這類販毒人員,通過拍攝X線片可以清楚顯示體內毒品的情況。在我們參觀期間,正好有一個販毒人員被送來檢查,據辦案人員稱,該罪犯已吞服了10多粒,另有一部分成品來不及吞服而被抓獲。該急診室的負責人將剛拍攝的X線片給我們看,確實可以看到橢圓形的囊狀高密度影像,集中在回腸部位。
凡爾賽省法院
凡爾賽省法院是一家地方法院。接待我們的副總檢察長介紹了他們與法醫的工作。檢察長的工作是負責領導警察局和憲兵隊,追蹤案件情況,向法官報告案件情況,代表人民向法院起訴。在法醫學方面,他負責邀請有關專家到事故現場,請醫師對被害當事人的傷害程度及是否影響其今後的工作鑒定,對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傷情鑒定。在犯罪的案件中,被害人的傷情是以勞動能力的恢復期來衡量的。故意犯罪案件,如果勞動能力恢復期在8天以下,這屬於違警罪,由警察局處理,一般由1個法官處理。但有一個例外,即如果被傷害的對象是未成年人,或者傷害事情發生在夫妻之間,則屬於輕罪的范圍。如果勞動能力恢復期限在8天以上,則屬於輕罪,由3名法官處理,可判令入獄或者進行公益勞動,最長刑期可至十年。過失傷害的勞動能力恢復期限是以3個月來衡量的。重罪主要是指殺人、強奸等罪刑。一般由3名法官和9人組成的陪審團來審理,一旦作出判決,被告人無權上訴。
案件的調查人員必須與法醫合作,特別是在涉及屍體案件的時候,醫師們對屍體的檢查報告,對於案件的調查是很有說服力的。醫師可以到現場參加現場勘查,提交現場勘查報告,通過解剖確定彈道;醫師通過檢查被害人各組織器官及有關化驗檢查而明確被害人的情況。從水中打撈出來的屍體,有時已高度腐敗,為判明死因和明確身份,需要法醫通過牙醫、身上疤痕來確定身份,然後再確定死因。
在法院有預審法官,其主要職責是有目的的收集證據,聘請法醫作鑒定主要是預審法官的工作。被告人是否需要做精神狀態鑒定也是由預審法官來決定。檢察官有權決定是否在預審時候進行鑒定,檢察官也有權聘請醫師、法醫對被告人或者被害人進行軀體檢查或者精神檢查,而不需要通過預審法官。 荷蘭(Holland or Netherlands)位於歐洲北部,靠近北海,是一個歷經千年填海造地的國家。國土面積300×150平方公里,有25個行政區,約1570萬人口,首都是阿姆斯特丹。據介紹,荷蘭的法庭科學機構目前已建成三個級別呈金字塔形分布的結構,高層是國家級研究所,中層為地區性機構,還有基層的地方性機構,包括600個隸屬於警察局的不同類型的研究單位。
荷蘭法庭科學研究所共有250名工作人員,其中科研人員200名,其餘是行政人員。研究所根據學科分為若干個部門,研究的主要領域有:病理學,毒物分析,血清學(包括DNA),毛發及纖維,火器彈葯,射程及殘留物,炸葯,工具、鞋類及衣著印跡,法庭工程及材料科學,火災調查,指紋,環境分析,違禁葯品,手寫和機印文件,語音,交通事故及車輛識別等。各部門的工作內容主要有兩方面:①案件,②從事上述一個或幾個領域的研究。其案件的來源主要是:警察局、原告、司法部、國防部及一些特殊的調查服務。提供服務和研究的方式:①進行客觀檢驗並出具報告,②研究新方法,組織培訓,③搜集專業領域的相關資料,④協助犯罪調查,⑤出庭作證。該所98年預算為1500萬荷蘭盾,其中人員消耗1000萬,材料消耗500萬。98年共完成了12847個案件的各項檢材檢驗48234件次,出具報告17160份。在案件上耗費的精力大約佔70%左右。
毒物分析實驗室在該所檢驗的案件中,酒精和毒品檢驗占相當大的比例。80年代中期,血酒精檢驗量曾是其它檢驗的3至4倍。90年代中期,毒品的檢測量有所上升。因此,該所有一個人員及設備力量相對較強大的毒物分析部。該部門有13位工作人員(1名業務主管,2位毒理學家,3名資深技師,4個分析化學試驗員,2名試驗助手,1個行政助理)。年檢案3950件。
我們還參觀了其毒物分析實驗室。
該實驗室一般不涉及運動員興奮劑檢驗、服刑人員濫用葯物的篩選及臨床工作。
DNA實驗室該所DNA實驗室目前主要應用DNA-STR分析技術進行檢案。他們應用較先進的DNA序列檢測設備(310型測序析儀)進行DNA片斷分析,檢案迅速,鑒別率達百萬分之一。該室建立DNA資料庫已有2年,其所用的STR的位點、分析方法及儀器等遵循歐洲標准,以達到質量控制並使各實驗室間信息共享。
DNA檢測最多用於強奸(36.1%)和謀殺(39.6%)。該室不受理個人委託的親子鑒定。一年有10起左右的案件需要出庭作證。
其實驗室環境設施較好,實驗室人員在工作時戴工作帽、穿工作衣、戴手套,這樣即保證試驗員健康,又能避免對檢材的污染。
病理室該室有6個病理科專家,1個組織學專家,5個助手和半個(半個工作日)秘書。98年荷蘭共有548例屍解,有327例由該室完成。這些案件均系警察局委託鑒定。 海德堡大學法醫學和交通醫學研究所
海德堡大學法醫學和交通醫學研究所隸屬於海德堡大學理論醫學系,1927年正式獨立建所。目前該所有正式工作人員40餘人,其中專業人員17人。根據工作性質主要分為法醫學、法醫毒物分析及交通醫學三大部分,負責萊茵一耐卡地區(人口約200餘萬)的法醫學檢驗鑒定、科研及教學任務。研究所的研究重點:創傷機制和重建交通事故模型、法醫毒物分析、通過致傷物分析推斷損傷及死亡的時間、法醫信息管理和交通醫學。
這里重點介紹創傷機制的研究。創傷機制的研究是基礎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有自己專門的問題、方法和目的,內容是研究和劃分人體的機械特性。人體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機械特性,這一特徵來自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可以通過技術參數和機械參數描述。當負載物的極限超過時,損傷就會發生。例如,外力作用於人體腿部,當力的作用是橫向時,若超過極限,就會出現骨折,當力的作用是縱向時,若超過極限,會導致拉緊、彎曲、剪切和扭轉。研究的基本任務是根據損傷情況,重建事故模型,分析和判斷事故發生的過程以及未知的因素。同時,創傷機制理論也用來預防和減少事故。在道路交通安全系統的發展過程中,有關研究結果,促進了交通安全立法和汽車製造業的革命。如氣囊、兒童保護系統和頭盔等。在特種職業和惡劣環境中勞動,應用創傷機制理論可以減少操作。創傷機制分析爭氣機械作用的種類和強度;損傷的種類和嚴重程度;個體對損傷的耐受程度。通過屍體模型研究是確定這些必要參數的最好方式。
交通醫學分析組建於1965年,工作人員近10人,主要側重交通工具駕駛人員的生理、心理狀態的測定和駕駛能力。病理組織學實驗室負責屍檢及包括免疫組織化學在內的10餘種染色,每年檢案80例左右。DNA實驗室主要從事親子鑒定,每年約50餘例。法醫毒理分析有工作實驗室6個,工作人員10餘人,每年檢案3500餘例,其中酒精含量測定2000餘例。屍檢毒化以一氧化碳、安眼葯類以及毒品為主。科研主要側重毛發的毒物鑒定和酒精成癮成份分析。
慕尼黑大學法醫學研究所
慕尼黑大學法醫學研究所隸屬於慕尼黑大學醫學系,1880年正式獨立建所。目前該所有正式法醫鑒定人員15人,毒物分析專業人員15人,交通損傷工程技術人員2人,法醫生物學專家2人,還有一些博士生。根據工作性質主要分為法醫學、法醫毒物分析及交通損傷生物力學三大部分。
法醫學檢驗,每年屍檢2000餘件,性暴力及傷害250餘人次,酒精含量測定5000餘人次,毒物分析(包括毒品檢驗)約9000件;DNA分析約400例,其中150例為親子鑒定,其它主要為犯罪嫌疑人DNA資料庫的建立。有關生物力學的研究不同於海德堡大學法醫學和交通醫學研究所,其側重交通事故中的人體損傷,並取得了較成熟的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也有一些醫療糾紛的鑒定,受司法部門委託,同時也接受個人委託。鑒定時聘請醫學專家進行,當事人如果對鑒定結果不滿意,可以申請重新鑒定,法醫聘請新的醫學專家進行評審。若兩次鑒定結果不一致,可以組織第三次鑒定,該次為最終鑒定。 我們這次考察了4個國家8個部門(其中6個為法醫學鑒定機構),總體映象是接待方都非常熱情,對中國的考察團友好尊重,並准備了詳細的日程和專門資料,我們不僅通過交流,學習了好的經驗和技術,開闊了眼界,而且獲得了許多專業資料。德國海德堡大學法醫學和交通醫學研究所還為我們准備了英文材料和中文翻譯人員,義大利國家勞工工傷事故保險機構製作了帶有中意國旗的電腦幻燈和中文簡介。
關於法醫學技術。從法國考察的情況可以看出,法醫臨床學的鑒定范圍非常廣泛,鑒定量大,其發展和運作模式藉助醫院的優勢,值得我們借鑒。我國法醫臨床學的鑒定與衛生部門無關,法醫門診和新刑訴法一百二十條的矛盾日漸突出,如何將法醫和醫院結合起來,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鑒定模式亟須研究。
德國法醫學側重交通事故和交通醫學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寶貴的經驗,而我國在交通事故管理和研究中,忽視法醫學的作用,在相關領域尚屬空白,不重視國外成熟的理論和技術的應用,此點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關於法醫學鑒定體制。縱觀歐洲情況,無論鑒定機構隸屬於何部門,其鑒定機構相對集中,除常規鑒定外,研究項目各有側重,經費保障充足。我國公安、司法機關層層設置,經費分散投入,人員單兵作戰,應屬現行法醫學鑒定體制的弊端,不利於我國法醫學事業的研究與發展。

Ⅷ 攝影師必看的十部電影

欣賞並觀摩電影,並不僅僅是攝像師的專利,拍攝靜態照片的攝影家們,同樣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教益。從攝影家的角度欣賞電影,注重的並不是演員的投入表演,也不是驚心動魄的視覺效果。那麼,攝影師選擇電影的基本條件和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首先,最重要的是用光的角度和環境。其次是場景的選擇。為此,我們選擇了以下的十部電影,它們的場景令人過目難忘,恨不得身臨其境。

這些電影大多可以買到正版的DVD,但也有些有些極其罕見,這也顯示出它們的珍貴。

1. Baraka(天地玄黃)

像師的專利,拍攝靜態照片的攝影家們,同樣

Baraka是一個古代伊斯蘭蘇非派單詞,含義是「祝福」。

這部影片在剛推出時評價極高,被一些瘋狂的影評家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紀錄片」。幾年前甚至有人聲稱如果被流放到荒島上,唯一願意攜帶的電影就是它。這部電影以地球與人類的進化,及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題材,自始至終沒有一句對白。面前的景色究竟來自何方,完全靠觀眾自己揣摩。

據稱,導演Ron Fricke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帶著三人拍攝小組,花費14個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個國家。共耗費四百萬美元。對於這部無需支付演員的高額出場費的電影來說,投資是相當可觀的。如此高投入的另一個原因是拍攝器材:它使用昂貴的TODD-AQ 70毫米格式。同時,本片的音樂效果極為優秀,為你帶來不可多得的視覺和聽覺雙重震撼。

欣賞並觀摩電影,並不僅僅是攝

Baraka中的場景,是任何一個攝影師都夢寐以求的。前一分鍾你還在為短尾猿那極似人類的臉而浮想聯翩,後一分鍾就來到了日本積雪的富士山;來不及細味印度恆河邊的火葬儀式,又在敘利亞寺廟前徘徊駐足。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因為其中的內容如此豐富,浮光掠影的瀏覽根本無法完全吸收。

除了風景之外,導演還利用電腦程式控制技術,拍攝了大量延時鏡頭,以反映曼哈頓和東京街頭的繁忙場景。這固然是動態影片的特點,但是靜態照片攝影師能不能考慮使用延時曝光效果來表達一些忙碌的景象呢?

隨這部電影上市的還有一本精美的畫冊,詳細的記錄了電影拍攝的種種有趣的經歷。同時附有大量的彩色和黑白照片。

電影,注重的並不是演員的投入表演,也不是

如果非要說這部電影有什麼不足的話,它的創意和拍攝手法似乎和1983年的一部名為《Koyaanisqatsi》的電影頗為雷同。有意思的是,《Koyaanisqatsi》的導演和攝像也是這位Ron Fricke。

正如這部電影頗為怪誕的片名一樣,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懂得,並願意欣賞視覺藝術的人士的傑作。

2. Barry Lyndon(亂世兒女)

電影,注重的並不是演員的投入表演,也不是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先請教各位一個問題:那就是:誰有f0.7的鏡頭?即使是在工業發達的21世紀,這樣的東西恐怕也無處尋覓吧。或許,全世界只有一塊f0.7鏡頭——就是導演庫布里克拍攝這部《亂世兒女》所用的那一塊。

這塊珍貴的鏡頭,據說是蔡司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定製的產品,不知為什麼流落到了庫布里克手中。他將這塊鏡頭稍加改裝後,安裝到了攝象機上。f0.7的巨大透光量,使得他在拍攝室內景物時可以完全使用燭光照明,而沒有任何其它的人造光源。

有了這樣的拍攝利器,這部電影無論是野外風景還是室內空間,構圖用光都極其用心,就像是一幅幅流動的精美油畫,隨便拉出一幅,都能掛到牆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有意識的採用大量的「中心構圖」,尤其在室內場景中,總是用柱子、門窗、桌椅等物品標明畫面的中心點,而那裡也正是即將展開的場景的中心,是攝影機想要引導觀眾關注的中心。從視覺心理上來說,只有在對稱發生偏轉或變動時,才會有活躍動態的感覺,這種靜止鏡頭中的標准對稱,只能產生沉悶的心理的感受。而這也正是庫布里克想要傳達的: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等級森嚴,無所事事。

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教益。從攝影家的角度欣賞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8世紀的歐洲,當時英普同盟和法奧俄同盟正打得不可開交。一文不名的愛爾蘭無賴、窮小子Barry,由於機緣巧合,結識了一個富有的寡婦,並藉此擠入了上流社會。但他為了追求貴族爵位而和勛爵決斗,最後被驅逐出英國。或許這部電影該譯作《歐洲版鹿鼎記》更合適。

在這部電影中,主角Barry Lyndon的扮演者Ryan O'Neal很好的把握了小無賴自由自在,毫無道德壓力的心情。他本人和這部電影也獲得了最佳電影藝術學員獎,最佳藝術導演獎,不列顛最佳電影獎等一系列獎項。在這部超過3個小時的電影中,至少有二三十處值得記錄為靜態畫面的場景。當然,如果你沒有以上所說的f0.7鏡頭,還是試著打幾快反光板吧。畢竟,f0.7聽上去比神話還遙遠。

3. The Conformist(順從者)

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教益。從攝影家的角度欣賞

這部電影可說是大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的揚名立萬之作。雖然情節編排沒有選用傳統的「開始——經過——結尾」模式,但是,攝影師Vittorio Storaro充滿靈性的拍攝,使得這部片子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極為講究的用光,罕見的拍攝角度,以及各種色彩濾鏡的使用,都使這部電影增色不少。雖然拍攝於35年以前,但是,今天的攝影師們仍舊可以從中學到許多,那就是:跳出陳舊的框框,創造自己的風格。

這位來自帕爾馬的Bertolucci導演,後來拍攝了家喻戶曉的《末代皇帝》,自己也拿到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的其他作品還有《遮蔽天空》,《巴黎的最後探戈》等等。

4. Day of Heaven(夢斷情天)

欣賞並觀摩電影,並不僅僅是攝

靜態攝影家經常會談到所謂的「魔幻時刻」,也就是每天的黎明和黃昏。在這些時間,微弱,溫暖的日光使物體顯得分外美麗。但是對於電影攝像師來說,常常由於劇情和資金預算的限制,而無法選擇「魔幻時刻」。很顯然,沒有任何一個劇組願意花大錢請演員和工作人員呆坐一天,就為了黃昏那片刻時分的拍攝。

唯一的特例是這部拍攝於1978年的《夢斷情天》。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初的一段三角愛情故事。導演馬利克難得的聘請到了當時的兩大著名攝像師:Nestor Almendros和Haskell Wexler。它的絕大多數鏡頭都是在黃昏拍攝的,並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最佳攝影金像獎。

總之,這部電影的情節甚為離奇,也多少經不起推敲。但是,無法掩飾的是它傑出的視覺效果。以下是Nestor Almendros在電影殺青後的感想:

像師的專利,拍攝靜態照片的攝影家們,同樣

「馬利克告訴我,他要拍攝一部注重視覺效果的電影,通過視覺效果講述故事。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視覺效果的重要性,許多導演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演員上。但是,這是一部用視覺效果說話的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電發明之前的事,沒有電燈,因此光線常常很弱,完全依賴由窗外透進來的光線,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

「所謂的魔幻時刻,其實是一種委婉的說法,每天最多不過25分鍾。在這段時刻里,太陽剛剛落山,天空還沒有黑下來,卻已看不到太陽了。這段時間的光線最為柔和,常常有一種魔幻的效果。有時,我們每天只能拍攝20分鍾。但是這確實物有所值,影片效果非常美麗,浪漫。」

5. Dreams(夢)

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教益。從攝影家的角度欣賞

這是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對夢的勾畫。全劇由八個夢組成,分別是太陽雨、桃園、風雪、隧道、烏鴉、紅色富士山、垂淚的魔鬼和水車之村。這八個夢幾乎貫穿了人類生活的所有主題,戰爭與和平、社會與人生。在不同的夢境里有著不同的場景,配合不同的色彩,把人類所面對的所有主題一一呈現。超現實的視覺效果在當年頗為引人注目。

拋開小日本的民族性不談,這部電影給靜態攝影家們的最大啟示就是:要盡最大可能挖掘內心深處的想像力。很多攝影家受困於應接不暇的商業工作或「上層意見」,而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靈感。但是我認為,作為藝術工作者,攝影家總要盡可能的追逐自己的靈感吧。從攝影家的相機中出來的,不應僅是現實的反映,還應該努力反映心中的構思。本片中,黑澤明大膽的使用了極為鮮艷的色彩范圍,從明媚的春光,到陰冷的隧道,或許每個人,都有個彩色的夢吧。

總之,《夢》已經不僅僅是黑澤明個人的一種感情宣洩,在我們的感覺和感情被爛片弄得越來越遲鈍和粗糙的今天,我們其實需要的是這樣一種真實的童話,而不是那些讓人越看越蠢的傻瓜教科書。

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教益。從攝影家的角度欣賞

6.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這又是一部貝特魯齊的電影。對於全世界任何一個導演來說,拍攝末代帝王溥儀的故事,都是巨大的挑戰。貝特魯齊成功的完成了這部跨度長達59年(從1908年到1967年)的電影,並使其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故事的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

故事從1950年冬天開始講述起: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

   

色彩的運用絕對是這部史詩的亮點。貝特魯奇和攝影師Vittorio Storaro使用了相當罕見的色調渲染氣氛。有人說,這部電影的真正主角不是尊龍,而是攝影師Storaro。例如,在溥儀的童年時代中,他的生活還算豐富多彩,這時的色調以桔紅色和明黃色為主。(溥儀在回憶錄中也說過,小時候,由於他身邊的絕大多數物品都是代表帝王的黃色,因此他認為所有東西本來都是黃色的。)而在「偽滿洲國」時期,電影的色調變為壓抑的靛青色。而當他受到毛主席的關懷,接受再教育的時候,色彩變為樸素的灰色。在溥儀生命的最後階段,顏色慢慢趨向柔和,暗示著這個歷經大起大落的人最後的覺悟……

1998年,貝特魯奇出版了一本書,《The Last Emperor: Multiple Takes》。在這本書中,他詳細的闡述了在《末代皇帝》中的色彩運用心得。作為一個靜態攝影師,應該知道:照片的色調至關重要,它極微妙又難以把握,甚至能在不經意間引導觀看者的心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故宮取景的電影和電視劇有很多,但是能真正拍攝出故宮的宏偉庄嚴的卻沒幾個。雖然是義大利導演的作品,但是,《末代皇帝》足以給我國的眾多「清宮戲」做典範。

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教益。從攝影家的角度欣賞

該片在西方上映後。立即掀起了「中國熱」。1988年,第60屆奧斯卡獎頒獎揭曉,《末代皇帝》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服裝、最佳作曲、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和最佳美工9項獎。

7. 大紅燈籠高高掛(Raise the Red Lantern)

作為一部心理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對色彩的運用極為講究。張藝謀不愧是攝影師出身,不同色彩基調的反復出現,使觀眾的情緒也隨著劇情忽高忽低。喬老爺想在哪位太太的房中過夜,那位太太的門前就掛起大紅的燈籠。經典三原色沖印法的使用,使這部電影的紅色和黃色十分鮮艷,而這在西方國家的電影中是不多見的。同時,各式各樣色彩鮮艷的服裝,也使這部電影顯得更為精緻。

欣賞並觀摩電影,並不僅僅是攝

這部電影獲得了數不清的榮譽: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義大利第四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學會大獎、天主教影評人協會大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艾維拉諾塔特別獎;獲美國第六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義大利全國奧斯卡"大衛獎"最佳外語片大獎、最佳外語片女主角提名(鞏俐);義大利米蘭電影協會頒發觀眾評議本年度最佳外語電影第一名大獎。

8. The Third Man(第三個人)

感謝數碼技術的應用,使這部電影有機會製作成DVD,成為黑白年代不朽的回憶。

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教益。從攝影家的角度欣賞

在拍攝手法上,這恐怕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將攝像機安在角落拍攝,以表達不安和焦慮的心情。同時,有意識的廣角畸變和淺景深鏡頭,也加重了影片冷酷的基調。大量光影的使用,有效地調動了觀眾的注意力。整個影片像夢魘一樣震撼,且過目難忘。

與前幾部彩色電影相比,這部黑白電影是不是顯得有些過時?但是如果你仔細看完這部影片的話,你會重新體會到黑白光影的魅力——單色的魔術。這部電影曾榮獲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第23屆奧斯卡最佳攝影金像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金獎,並被評選為英國電影史上最佳影片第一名。

9. Visions of Light(光的影像)

像師的專利,拍攝靜態照片的攝影家們,同樣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部電影,應該說是「關於電影的紀錄片」更合適。在這部電影中,我們也能發現以上介紹過的多部影片。例如《夢斷情天》的攝影師Nestor Almendros,他在臨死之前接受了這部電影的短暫采訪。還有《末代皇帝》的攝影師Storaro等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導演控制攝影師的拍攝手法。例如,《Rosemary's Baby》的導演Roman Polanski,在接受采訪時多次提到,有時僅僅需要將攝像機多移動幾個厘米,就能使影片的效果得到巨大提升。《In Cold Blood》的導演Conrad Hall,在1967年接受采訪時,提到當年是如何選擇並搭建了一個牢房,裡面囚禁的是Robert Blake扮演的殺人犯,他即將走上絞刑架。雨水不停地打在鐵窗上。Hall發現,如果攝像機放在某個特定的角度,雨滴的陰影看上去像Blake臉上的淚水。這個鏡頭後來成了影院中的催淚彈。

這部電影由數百個電影片段組成。影片結束後,你一定會深深地被攝像機背後的靈感和魔法打動。而靜態攝影師也將從中獲益匪淺。這是一部攝影科教片,數百個片段將指導你如何用光,如何選擇合適的色調,如何使你的片子成為經典。

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教益。從攝影家的角度欣賞

這部電影按年代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無聲電影年代。第二部分是帶旁白的黑白電影時期。第三部分是彩色電影時期。影片最後討論了如何利用不同的色彩調動觀眾的情緒。

10. Winged Migration(鳥與夢飛翔)

這是一部關於野生動物的紀錄片。相信很多攝影家都有過拍攝飛鳥的經歷吧。長焦加連拍?那隻是小兒科。讓你看看這個瘋狂的法國導演是如何拍攝飛鳥的。

   

憑借上百萬美元的經濟支持,導演Cluzaud僱用了四百五十人的拍攝隊伍。拍攝工具包括熱氣球,小型滑翔機,甚至偽裝成飛鳥形狀,內藏攝像機的小型飛機。在第一年內,他們基本不拍攝,只是跟著鳥到處遷徙,和這些鳥混得很熟,使得這些鳥對他們不再警覺。之後的兩年,他們的拍攝團隊(其中包括五十人的鳥類專家)跟蹤這群飛鳥,穿越四十個國家,並將所有結果濃縮在98分鍾的電影中,平均每225分鍾素材只取一分鍾。效果自然極為真實感人。

DVD版本附送50分鍾的幕後花絮。從中看到,攝制組不惜時間,馴化了一批小鳥,使它們習慣飛機的轟鳴聲,用於拍攝在航空母艦和工廠那幾場戲。攝影師需要和初生的小雁培養感覺,模仿它們的鳴叫,跟它們一起游泳,讓它們認為攝影師它們的一員。正是這種不可思議的耐心的感情培養,才有了那些如此近距離而又真實的鏡頭展現給我們。作為一部紀錄片,《鳥與夢飛行》在法國能達到250萬人次的票房,並不是偶然的。絕美的畫面,得體的配樂。震撼人心的鏡頭,就是一部完整又完美的交響樂。

Ⅸ 亨利·詹姆斯的主要作品

《時刻戒備》 Watch and Ward(1871)
《羅德里克·赫德森》Roderick Hudson (1875)
《大西洋的輪廓》Transatlantic Sketches (1875)(游記)
《美國人》The American (1877)
《黛西·米勒》Daisy Miller (1878)(中篇小說)
《歐洲人》The Europeans (1878)
《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1880)
《一位女士的畫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 (1881)
《法國掠影》A Little Tour in France (1884)(游記)
《波士頓人》The Bostonians (1886)
《卡薩瑪西瑪公主》The Princess Casamassima (1886)
《阿斯彭文稿》The Aspern Papers (1888)(中篇小說)
《悲慘的繆斯》The Tragic Muse (1890)
《蓋伊·湯姆威爾》Guy Domville (1895)(劇本)
《被凌辱的伯頓》 The Spoils of Poynton (1897)
《梅茜所知道的》What Maisie Knew (1897)
《螺絲在擰緊》The Turn of the Screw (1898)(中篇小說)
《在籠中》In the Cage (1898)
《尷尬年月》The Awkward Age (1899)
《聖泉》The Sacred Fount(1901)
《鴿翼》The Wings of the Dove (1902)
《使節》(或譯:奉使記)The Ambassadors (1903)
《叢林猛獸》The Beast in the Jungle (1903)(中篇小說)
《金碗》The Golden Bowl (1904)
《英國風情》English Hours (1905)(游記)
《美國掠影》The American Scene (1907)(游記)
《義大利時日》Italian Hours (1909)(游記)
《過去的韶光》The Sense of the Past(1917)(未竟長篇小說)
《象牙塔》The Ivory Tower(1917)(未竟長篇小說)

Ⅹ 歐洲行一盧森堡及蘇黎世、鐵力士雪山掠影



第九站一盧森堡

盧森堡是現在歐洲大陸僅存的大公國,位於歐洲西北部,東鄰德國,南毗法國,西部和北部與比利時接壤。由於其地形富於變化,在 歷史 上又處於德法要道,地勢險要,一直是西歐重要的軍事要塞,有北方直布羅陀的稱號。盧森堡曾是工業國家,現在則是全球最大金融中心之一, 它也是歐元區內最重要的私人銀行中心及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國的投資信託中心。作為歐盟中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居世界前列,經濟高度發達,金融、廣播電視、鋼鐵是其三大經濟支柱產業。因國土小、古堡多,又有「袖珍王國」「千堡之國」的稱呼。主要宗教天主教,人口47萬人,面積2586平方公里,人均GDP11.45萬美元。

法廣場 (PlacedelaConstitution),

在峽谷邊的憲法廣場是觀賞盧森堡大峽谷的好地方。站在憲法廣場最高點上,放眼眺望,身邊不遠就能望見兩座最大橋梁,阿道夫橋(PontAdolphe)

和夏洛特橋( PontGrandeDuchesseCharl,

它們懸於絕谷上,攀過峭壁,連接著新舊城區,氣勢如霓如虹。憲法廣場的英雄紀念碑是1923年完工。

當時是為了紀念一戰中所陣亡的3, 000名盧森堡士兵,而在二戰被毀壞之後重建,因此就具有了雙重的意義。紀念碑有12米高,上面的勝利女神像是出自本地藝術家克勞斯之手。

在憲法廣場的兩個角落,則分別為貝特留斯炮台

及貝克炮台的地下入口處,而其對面則為聖母教堂。


盧森堡古堡

久經戰火冼禮,是兵家力爭之地,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它始建於1644年,40年後由法國工程師擴建,最後由奧地利人完成全部工程。古堡下面鑿有20多公里長的地道,都是從堅硬的岩石中開鑿出的。其中防禦通道建立在不同層面上,向下延伸40米,工程十分浩大。這個被稱為"北部的直布羅陀」的防禦體系,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阿道夫大橋

作為歐洲地區傑出建築物之一,也是盧森堡的市標之 一的「阿道夫大橋」建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一座由石頭砌成橫跨盧森堡大峽谷的高架橋,此橋高46米、長84米,且支撐橋梁的拱門成左右對稱顯得十分壯觀。該橋連接了盧森堡的新、舊兩市區,遊客可以從橋上眺望遠處的美麗風景。

佩特羅斯大峽谷,又被稱為盧森堡大峽谷,

是盧森堡新、老市區的天然分界。因為佩特羅斯大峽谷的百米寬度和60米的深度,盧森堡在 歷史 上一直被視為軍事重地,依借峽谷的天然岩石建造了壁壘、炮門和秘密通道的佩特羅斯要塞,是這里曾經硝煙四起的佐證。時至今日,佩特羅斯大峽谷已是歐洲美麗的觀光地,站在大峽谷上的任何一座橋樑上,都可以看到谷中兩壁生長的鬱郁蔥蔥的參天大樹,樹木種類繁多,生長方向各異,更顯出了佩特羅斯大峽谷毫無拘束的自然之美。佩特羅斯大峽谷旁的憲法廣場一側,有通向峽谷的古老石階,沿著石階走入谷底,在繁茂樹木掩映中若隱若現的溪流便顯現眼前,清澈的溪水奔流在峽谷底部,在薄霧天氣時觀賞谷底風景,會令人愈感峽谷之壯闊。

隨著佩特羅斯大峽谷的 旅遊 開發,現在在架越於大峽谷上的阿道爾夫大橋的拱門下方,可以乘坐專為大峽谷觀光游覽而設的露天火車「佩特羅斯快車」,在幾種語言的解說中觀賞峽谷的軍事遺跡和自然美景,讓旅行的印象更加深刻。

瑞士鐵力士雪山

因這次行程的第一天天不作美,游覽瑞士最有名的雪山一一少女峰化作了泡影。在全部行程即將結束時,來到了鐵力士雪山,又稱鐵力士峰(Titlis),是阿爾卑斯山著名的風景區,海拔3238米.屬瑞士阿爾卑斯山脈部份的山峰。在瑞士上瓦爾登州(0bwalden)中部,距離恩格爾貝格村落(Engelberg)大約1.5小時車程。

這里擁有世界首創的旋轉登山纜車

,共可承載80位乘客的旋轉纜車,每程都會旋轉360度一圈,攝人美景盡入眼簾。鐵力士峰可供遊玩Switzerland:3020 Meter

的種類繁多,冰川飛渡吊(IFlyerChairlift)、鐵力士冰川

樂園(TitlisGlacierPark)、冰川(GlacierHike)等。

從山頂到山腳只有一條線路,分為三段。上山游覽時可在鐵力士山腳的纜車站搭乘第一級纜車,不搭也行,累一點爬上去。該纜車可坐六人,比較明顯的標志就是車廂外貼有萬國旗。第一中轉站(一般不會有人下車)基本沒有什麼看的,到第二級纜車站時還可見到綠色矮灌木。這時需換乘纜車巴士。該纜車可乘坐約50一 80人,共兩部。沿途基本無植被,裸露的棕灰色岩石和少量冰雪(冬天覆蓋有冰)。第三級纜車站換乘高空旋轉登山纜車,該線兩部纜車,為全世界所僅有,均為瑞士人的作品。沿途可清晰見到冰裂隙等自然景觀,而後到達山頂纜車站。山頂纜車站共5層,第一層 為連接山下的纜車站口、紀念品商店和冰洞。此冰洞是天然形成的一條長長深入山體的天然洞穴,內壁終年覆蓋有厚厚的冰層(夏天有融化的嫌疑)。第二層有食品補給,特別是那裡的甜筒雪糕。第三層第四層如果行程緊的話不是太值得去看。第五層直接通向外面,出了纜車站之後可以見到一個天台,連接著終日不化的積雪平台。

進入積雪地帶後左邊是平的右邊是向上凸起的,呈橄欖型。一直向積雪平台深處走去,可以見到一個lce Flyer的站點。乘坐lce Flyer可以看到雪山頂部(前提是天氣好,一般是霧蒙蒙一片)。下面有冰川樂園等設施,回程仍要乘坐lce Flyer回到積雪平台。

蘇黎世


從鐵力士雪山下來,直奔瑞士的瑞士聯邦的最大城市一一蘇黎世,它是蘇黎世州的首府,是瑞士主要的商業和文化中心。蘇黎世是瑞士銀行業的代表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許多私人銀行都將總部設在蘇黎世。國際足球聯合會總部也設在蘇黎世。蘇黎世還是1916年出現的達達主義的發源地。調查顯示,蘇黎世在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高居全球首位。人口111萬人,面積91平方公里。

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建立了蘇黎世,當時是一個被稱為Turicum地方。蘇黎世在羅馬帝國時,是通過水路向帝國運送貨物的主要收稅點,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1218年成為帝國屬下的自由城,蘇黎世悠久的 歷史 文化和現實主義人才發展使其在11、12 世紀作為經貿城市而聞名。

1336年,蘇黎世議會在Rudolf Brun的主持下通過了經濟行會法。

1351年,蘇黎世加入了瑞士聯邦,成為瑞士聯邦的第5個州。

1440年,由於和其他州發生土地糾紛,引發戰爭,被瑞士聯邦開除。

1446 年在內戰中被擊敗,直到1450年重新被聯邦接納。

1519 年,茨溫格利開始在蘇黎世實行改革。19 世紀,蘇黎世迅速發展成為瑞士的金融和經濟中心。由於瑞土中立國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它便成為了很多持不同政見者的避風港。

蘇黎世位於格拉魯斯山北麓,大部地區為河谷地帶,尤以機器和鐵路設備製造業為重要;絲棉紡織業分布廣泛,許多鐵路線和山間鐵路線以蘇黎世為中心幅射到全國各地。農業生產高度現代化。1982 年2月17日與中國雲南的昆明市結成友好城市。

蘇黎世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宜居城市」之一。

蘇黎世是瑞士最大城市,蘇黎世州首府。在蘇黎世湖西北端、利馬特河兩岸。瑞士最大工商業中心,又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機器製造業佔全國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還有毛紡織、絲紡織、化學、電機、造紙、印刷等工業。重要文化中心,有蘇黎世大學(建於1833年)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愛斯坦曾在此學習和工作)、圖書館、博物館(建於1898年)。

蘇黎世風景優美, 旅遊 業發達。國際會議常在此召開。市內有中世紀建造的教堂尖塔、古堡,噴泉,利馬特河兩岸有雙塔羅馬大教堂

、大教堂修女院、菩提園等。

蘇黎世是瑞士的經濟中心,同時也是3百多家銀行所在的金融中心。

蘇黎世全年氣候宜人,年降雨量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8.6度。

蘇黎世湖

猶如一彎新月倚在市區的東南端,長達40多千米,蔚藍色的天空映看綠的湖水,片片白帆搖曳著湖上的雲彩;郊區的山谷綠草如茵,林木蔥蘢。景觀:市立美術館

,蘇黎世湖,婦女大教堂,瑞士國家博物館。

蘇黎世在克里特語里的意思是「水鄉」。到18、19世紀,蘇黎世成為瑞士主要講德語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科學中心,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和核物理的創始人之一的沃爾弗同.波里都在這里學習和工作過。

蘇黎世銀行林立, 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額在西歐交易所中首屈一指, 總計西歐70%的證券交易在此進行。蘇黎世的班霍夫街

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街。每年從這里調動的資金,超過世界資金量的20%。

蘇黎世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黃金市場之一瑞士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具有全自動交易和清算系統的交易所,其先進的設備、高素質的人員為投資者提供了優良的服務。蘇黎世的黃金市場更是聞名遐邇,近年來其黃金市場的地位有所下降,六十年代曾躍為僅次於倫數的世界第一大黃金市場。

蘇黎世有1833年創建的瑞士最大的綜合性大學蘇黎世大學。1848年蘇黎世把首都的地位讓給了伯恩,作為補償,6年後在這里創辦了聯邦理工學院。在這里曾經培養出兩名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和核物理的創始人之一沃爾夫岡.波里。蘇黎世文化氛圍非常濃厚,擁有20多個博物館,20 多個圖書館,100多家畫廊,音樂廳及歌劇院。

全程服務的瑞士司機

位於火車站北面的國家博物館

是個值得參觀的地方。它開辦於1898年,是個維多利亞式的大建築。展品以瑞士文化、藝術、 歷史 為主題,其中包括:中古宗教經文、繪畫、彩色玻璃窗飾、取自古教堂及房舍的壁畫等。博物館樓上是一個大廳,規模之大足以和大教堂媲美,展品是歷代武器、甲胄、軍報、軍旗等。博物館中還展出舊日房屋的內部裝飾,是從真正房子移植到館內的。其他展品有聖壇祭品、傢具箱櫃、古代鍾表、金銀飾物、民間服裝....總之,凡足以說明瑞士文化及 社會 演變的實物,幾乎應有盡有。1910年列寧橋居蘇黎世時,就利用這里的豐富資料撰寫了不少有名的著作。

蘇黎世美術館

,主要收藏西歐繪畫,上至中古,下到本世紀的作品,尤其著重瑞士畫家,如18世紀的博斯利,19世紀的勃克林及賀德勒等。雕塑則以表現派的賈柯麥蒂為主。美術館除歐洲各國大師如莫奈、塞尚、梵高

、畢加索

等人的作品外,還搜集了相當數量蒙克的作品,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外收藏蒙克作品最多的美術館。夏高爾的作品更是豐富,獨佔一整間展廳。 另有一個展廳專門展出達達主義的作品。

萊特博格博物館位於蘇黎世湖西一個林木繁茂的公園里。展品以外國藝術作品為主,包括中國畫、美洲地毯、印度雕像、秘魯陶瓷、非洲面具等。展品原為貴族所收藏,大半來自亞、非、拉各洲。

蘇黎世湖畔的」聖母「教堂始建於公元853年,為典型的羅馬式建築。

教堂不遠處全市最美的巴羅克式建築是昔日的酒業公會。河對岸正對「聖母「教堂的建築是蘇黎世大教堂,其一對高聳的塔樓建於15世紀,它是蘇黎世城的重要標志。市政廳則是一座華麗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

。蘇黎世市有各類博物館、美術館50多處。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大學等院校均是舉世聞名的高等學府, 我國留瑞的近千名學生中約一半在上述兩校深造。 瑞士國家博物館和

圖書館

也設在這里。

市政廳Rathaus),

是蘇黎世最漂亮的建築之一,建於 1694-1698 年,Framinaster)是文藝復興式的建築。

聖母教堂位於山丘的南部。可以追溯到853年,最早曾經是個女修道院,13世紀改成教堂。教堂採用羅馬式建築,教堂的花玻璃和壁畫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因此非常著名。

水教堂Ceasserkirche), 哥特式的建築,建於15世紀,在利馬河邊依水而建得名。

大教堂 CGrossminster),羅馬式的教堂建於11世紀。曾經是宗教改革的發祥地,著名的宗教改革者茨溫利曾在此傳教。

班霍夫街(Bahnhostrasse)這條南北向的大道

,從火車總站一 直到蘇黎世湖畔,總長不過一公里多一點。 這條街和周圍的街區是蘇黎世最大的金融和商業購物區。街道兩旁薈萃了著名的百貨店、名牌專賣店、古董珠寶店等,是遊客購物的天堂。

中國園

(Chinagarten) 建於1993 年,位於蘇黎世湖濱的蘇黎世角(Zarichhorn), 是來自蘇黎世的友好城市昆明的一份禮物,建築風格源自昆明的翠湖公園。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掠影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40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4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5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0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7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0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5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70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8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6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