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CORNELIO CAPPELLINI,洛可可典範
義大利Brianza地區作為世界最古老的傢具製造中心,有著最高水平的傢具製作方法。總部位於這里的Cornelio Cappellini,其傢具以高雅的色調、優美的線條及細致的做工而著稱,其創新的設計理念融合了18世紀文藝復興的復古風格,成為義大利洛可可藝術風格傢具領域的佼佼者。
Cornelio Cappellini以珍稀的木材和優質的天鵝絨、天然的大理石、施華洛世奇水晶、來自穆拉諾島的吹制玻璃、各類珍貴寶石的鑲嵌及皮草的運用打造出浪漫柔美,極具個性與藝術感的奢華傢具。特別是其獨創的珍珠漆塗層工藝,使木材散發出高貴的氣息,營造出輕松、優雅的奢華氛圍。
2017年,Cornelio Cappellini對設計風格進行了突破和創新,在選材上更加大膽,運用了新型石材以及藤編等材質,緊跟國際潮流,超越經典,賦予新品獨特前衛的時尚氣息。在傳統尊貴與現代新風尚的碰撞下,Cornelio Cappellini讓「洛可可式奢華」成為創新與藝術交織的高品質生活體驗。
高貴而又充滿活力,張揚而又沉穩內斂,時尚而又復古唯美-這就是Cornelio Cappellini。
㈡ 大家對洛可可藝術有何看法談談感受啊
洛可可的繁瑣 應征啦一個現代詞語... 完美主義
更應征啦一個 成語 水滿則溢 月滿則虧...
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國人物小陶瓷》,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㈢ 對羅可可藝術的認識和評價
羅可可藝術(Rococo)
法國17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在位)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又稱「路易十五式」。
從詞源來看,rococo一詞與法語rocaille(岩狀飾物)相關。早在17世紀,rocaille一詞常用以稱謂岩洞(一說即文藝復興時代傳到義大利的中國假山設計)和庭園中的貝殼細工,travail de rocaille(岩狀工藝曾為travail(貝殼工藝)的同義語。羅可可即由「岩狀工藝」和「貝殼工藝」引申而來,指從室內裝飾、建築到繪畫、雕塑以至傢具、陶瓷、染織、服裝等各個方面的一種流行藝術風格。羅可可在設計和繪畫中的表現可以歸納為這樣一些特點:曲線趣味、非對稱法則、色澤柔和艷麗、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諧謔性和飄逸性等。
羅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在庭園設計、室內裝飾、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尤為明顯)。由於法國藝術在歐洲的中心地位,羅可可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對羅可可的另一種解釋初見於《法蘭西大學院辭典》,指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異的裝飾、風格和設計」。基於上述「羅可可」與義大利「巴洛克」的聯系,有人便把這種「奇異的」羅可可風格看作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衰頹階段。由此羅可可又成為瓦解、衰頹的同義詞。
羅可可式建築和室內裝飾以G.-G.博夫朗設計的巴黎蘇比斯府邸橢圓形大廳(1732年)和居維利埃設計的慕尼黑尼姆芬堡公園的阿馬林堡(1734~1739)為代表。羅可可繪畫的代表是A.瓦托、F.布歇和F.-H.弗拉戈納爾。
另外,詳見http://..com/question/12692634.html?fr=qrl3
㈣ 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各有什麼特點,又有什麼差異
巴洛克藝術:是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復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洛可可藝術: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
洛可可藝術並不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性的或者與巴羅克藝術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國人物小陶瓷》,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㈤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洛可可藝術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是一種藝術風格的名稱。它的涵義是「貝殼形」,源於法語 rocaille,又叫「路易十五式」,指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所崇尚的藝術風格。
洛可可開始於路易十五繼承王位時期,並在菲利普·奧爾良就任攝政王時,有了新的發展,開始代替了巴羅克藝術。它是由宮廷及其貴族、包括一部分富裕的市民階層追求而流行開來的藝術風格,並波及到意、德、奧等歐洲國家。洛可可藝術主要體現在建築與室內陳設的裝飾設計、應用藝術上,同時也反映在雕刻、繪畫等方面。
洛可可藝術主要特徵是:注重藝術的纖細、輕巧、華麗和煩瑣的裝飾性;追求自由曲線、漩渦形、波浪紋和輕淡柔和的色彩構成它的形式感。在建築上強調內部空間和室內裝飾的統一,造成一種舒適豪華的環境。室內還布滿了繪畫、雕刻、掛毯、工藝品、鏡子,從牆壁到天花板之間,到處利用花卉、草莖、棕櫚、海浪、貝殼作裝飾圖案,室內裝飾精美高貴、趣味纖秀活潑。傢俱是室內裝飾重要組成部分。洛可可風格的傢俱倡導豪華而優雅的裝飾風尚,造型上多用曲線構成形體,追求輕柔流暢,富於韻律的效果,在裝飾手法上廣泛運用了雕刻、貼木、鑲嵌、貼金、銅飾等技術,並吸取中國漆器金描工藝作為重要裝飾手段。在繪畫上主要是表現那些浮華歡樂場面;在形式上大膽運用輕艷的色彩和細膩的筆法表現各種婀娜的姿態。
法國洛可可風格代表畫家是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他曾任宮廷首席畫家,被當時上流社會冠以「巴黎之光榮」的頭銜。他以希臘、羅馬神話中戀愛故事為題材,畫了許多男女神裸身談戀愛的作品,富有裝飾性的《浴後》、 《維納斯梳妝》等迎合了宮廷與貴族們的口味,受到法皇和寵姬的支持。然而,當時進步的啟蒙思想家狄德羅,嚴正的指出布歇的作品代表了貴族藝術,他說: 「我敢說,高雅、正直、真純、樸素等觀念對他幾乎已經是生疏的了。」十八世紀中葉,法國的洛可可藝術逐漸衰落為新古典主義藝術興起而代替。
㈥ 請論述巴洛克,洛可可藝術風格油畫的藝術特色
巴洛克(Baroque)是一種代表歐洲文化的典型的藝術風格,這個詞最早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原意指不規則的珍珠。義大利語(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變形等解釋。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稱謂,它是16世紀的古典主義者對16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在義大利的,背離了文藝復興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
特點 巴洛克風格以浪漫主義的精神作為形式設計的出發點,以反古典主義的嚴肅、拘謹、偏重於理性的形式,賦予了更為親切和揉性的效果。巴洛克風格雖然脫胎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形成,但卻有其獨特的風格特點,它摒棄了古典主義造型藝術上的剛勁,挺拔,肅穆,古板的遺風。追求宏偉,生動,熱性,奔放的藝術效果。巴洛克風格可以說是一種極端男性化的風格,是充滿陽剛之氣的,是洶涌狂烈和堅實的。多表現於奢華和誇張和不規則的排列形式。大多表現於皇室宮廷的范圍內,皇室傢具,服飾和皇室餐具器皿和音樂等。
其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雕刻家貝尼尼.他最終完成了聖彼得大教堂.這一時期的重要建築有巴黎凡爾塞宮,路易十四廣場,勝利廣場.這些都集中體現了巴洛克風格,也體現擁有雄厚財力的統治者好大喜功,唯我獨尊的浮誇作風
洛可可藝術風格其特徵是:具有微細、輕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運用C形、S形或漩渦形的曲線和輕淡柔和的色彩。影響及於十八世紀的歐洲各國,為腐朽沒落的封建貴族服務。在十八世紀上半葉,成為風行歐洲的主要傾向。
它在形成過程中,曾受中國清代工藝美術的影響,在庭園布置、室內裝飾、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表現尤為顯著。
建築方面,以法國巴黎蘇比斯府第(HoteldeSoubise)和德國波茨但無愁官為代表。
繪畫方面法國代表人物有
華鐸(AntoineWatteau,1684-1721)、
布雪(FrancoisBoucher,1703-1770)、
法蘭哥那(Jean-Honore『fragonard,1732-1806)為代表。
代表作品
洛可可美術最卓越的代表是華鐸的《發舟西苔島》又譯《舟發西苔島》、《乘船去西特爾島》。
畫中題材是取自當時的一個歌劇,描寫一群貴族男女,夢寐以求地幻想有一個無憂無慮的愛情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