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記得有一部反映軍人為了閱兵刻苦訓練的電影
《大閱兵》,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演員:王學圻 孫淳 吳若甫。該片獲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獎、義大利第5屆都靈青年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故事的情節很簡單,發生的背景也很清楚,以1984年的大閱兵為背景,講述了一群軍人為了祖國的榮譽和光輝形象而進行異常艱苦的訓練。
1984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的受閱大軍,由352人組成的一個方隊,在同一秒里一齊邁步,一齊甩臂,一齊高呼的壯觀場面,令人激動!為了天安門前這一秒鍾,有多少人為之付出了代價!解放軍某部的體檢室,正在進行受閱士兵體檢工作。教員孫放拿著一疊表格,士兵們正興奮地等待教員最後的口試和通過。黎明時分,十幾輛滿載全副武裝士兵的卡車,駛向空軍某基地,一個地處偏僻、空曠又略帶荒涼的機場。352名戰士站成一個方隊,教員孫放嚴厲的表情和不可抗拒的話音,意味著艱苦的訓練生活開始了,他們邁出了走向天安門的第一步。呂純是個倔強、有抱負的戰士。參軍、上軍校、干一番大事業是他的理想。可日復一日單調、枯燥、艱苦的訓練和教員的嚴厲,使他無法理解,他准備離隊。一切在緊張地進行。小戰士劉國強發燒40度仍站在隊伍里;郝小園母親病故,歸途中又返回方隊;老戰士江俊彪為盡快達到訓練標准,每夜用背包帶捆住自己的羅圈套腿,白天拖著紅腫的雙腿,照樣和大家在原野上奔跑。望著這些堅強不屈的戰友,呂純明白了。這是一場和平時期的"戰爭",這就是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根據閱兵要求,方隊在合練之前要淘汰一批隊員。孫放經過反復思考,決定讓吃盡辛苦的親密戰友江俊彪離隊。李偉成這個當兵十五年的老連長,跟大家磨破了四雙皮鞋走完了9993公里的訓練路程。為了避免在天安門前受檢閱時舊病復發,他放棄了上北京的機會,放棄了受檢閱的榮譽,讓預備隊員郝小園接替了他的位置,自己悄然離去。閱兵前夕,戰士們面對庄嚴的軍旗簽名宣誓,離隊戰友首先在軍旗上簽上了他們的名字。耀眼的軍旗升起來了。無數戰士的名字像是寫下了各自不同的艱辛、快樂和希望。10月1日,空降兵方隊走上了天安門廣場……
㈡ 納粹德國閱兵的記錄片
納粹德國電影紀錄片、希特勒親自下令並指導拍攝的《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絕對完整!迅雷、verycd上都有下載。 絕對可看,因為我自己都下下來了,只是太大了(700多M),不然就傳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