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義大利著名的古典鋼琴曲
我不知道你的具體要求。
「歷史悠久」是有多悠久?現在古典音樂的主體部分大概都是1650年以後的,之前的相對來說很少。
「著名」具體要多有名?據我了解義大利古典音樂以歌劇為主,交響樂、協奏曲之類的相對少一些,你如果要協奏曲,維瓦爾第是很有名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估計大家都聽過。
但是你要鋼琴曲,義大利的鋼琴曲我想來想去就是斯卡拉蒂(1685-1757)最出名,斯卡拉蒂的鋼琴曲對音樂史的影響挺大的,主要是對「奏鳴曲」這種體裁的貢獻。但是名氣方面,「非常出名」只限於古典音樂樂迷,其他的人誰知道斯卡拉蒂啊……不像肖邦、貝多芬、李斯特之類的,不懂古典音樂的人都知道。另外斯卡拉蒂也沒寫過什麼非常大眾化大家耳熟能詳的旋律。另外還有一些主要寫歌劇的作曲家順帶會寫一點鋼琴曲,比如多尼采蒂,那就更不出名了。
所以我不太清楚你到底有什麼要求,另外你要這些音樂的目的是做什麼?是做背景配樂還是自己演奏還是純粹欣賞?如果背景配樂不一定要鋼琴曲啊,可以用交響樂之類的很多其他音樂。自己演奏的話去請教老師最好,我是業余愛好者無法指導你的專業問題。如果欣賞,非要聽義大利的鋼琴曲,倒是可以多聽聽斯卡拉蒂的作品。不過我這里斯卡拉蒂的作品也不多,就一張MP3格式的專輯,你想要也可以追問我(留個郵箱不要留完整地址,長串數字用漢字代替),我發給你。
2.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米開朗基羅(1475~1564)和拉斐爾(1483~1520)
達·芬奇:《蒙娜·麗莎》被譽為世界美術傑作之冠,表現了藝術家對女性美和人的豐富精神生活的贊賞;壁畫《最後的晚餐》則反映了藝術家創造典型人物和戲劇性場面的能力,深刻描繪了人物的性格,布局嚴謹又富於變化,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米開朗基羅:他創作的羅馬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巨幅屋頂壁畫,雖屬宗教題材,卻充滿熱情奔放、力量無窮的英雄形象,被稱為世界上最宏偉的藝術作品。他的許多雕塑,例如《大衛像》、《摩西像》和《垂死的奴隸》等,在技藝上較希臘古典名作有過之無不及。
拉斐爾:是卓越的畫家,被後世尊為「畫聖」。他善於吸收各家之長,加以自己的創造,在藝術的秀美、典雅方面大放異彩,留下了許多第一流的傑作如《花園中的聖母》、《西斯廷聖母》,以及梵蒂岡教皇宮中的許多壁畫,尤其是《雅典學派》、
3. 著名的義大利歌劇有哪些啊
詳細內容:威爾第一生共創作了26部歌劇,這是前所未有的。那麼他有哪些較為知名的歌劇作品呢?能否簡單介紹下?參考答案:《弄臣》參考答案:歌劇大合唱精華集
1納布果——希伯萊奴錄大合唱「飛吧!思想」
2唐·卡洛——「歡迎勝利之日到來」
3茶花女——吉普賽人合唱「我們是來自遠方的吉普賽人」
4納布果——進場大合唱「節慶華服擱置已久」
5黎甘諾之役——預言大合唱
6游吟詩人——鐵砧大合唱「看吧,夜幕已啟」
7艾納尼——陰謀大合唱「願獅王卡斯提爾奮起」
8奧賽羅——「歡愉的火焰」
9黎甘諾之役——誓言大合唱
10馬克白——蘇格蘭難民大合唱「苦難的國度」
11游吟詩人——士兵大合唱「行賭與說長論短」
12命運之力——「拉塔普蘭」
13茶花女——「早晨已近」
14阿伊達——凱旋進行大合唱「光輝的埃及」
1813年威爾第出生義大利北部帕爾瑪的一個小鄉村。父母均為不識字的小店主(而不是像威爾第喜歡說的那樣是農民, 他們是小地主兼商人。)但從小威爾第就顯露出了音樂天才,並獲得了一台當時的方形小鋼琴,和當地管風琴師的指導。管風琴師去世後,威爾第接替了他的位置,他當時9歲。
之後巴雷茲資助他的音樂教育,他是威爾第家小店的酒供應商。18歲時,威爾第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而巴雷茲又一次救了他,為他支付在米蘭的學習費用。威爾第於1835年與巴雷茲的女兒瑪格麗塔結婚,可是他的兩個兒子均死於襁褓之中。他的第一部歌劇《波尼法西奧伯爵奧貝托》於1893年在斯卡拉劇院上演獲得成功。可是第二年,他的妻子過世了,而他的第二部歌劇《王國的一天》又一敗塗地。經歷許多了精神上的痛苦後,他的第三部歌劇《納布科》以聖經中尼布甲的故事為基礎,這部歌劇大獲成功並成為他音樂和經濟好運的起點。
後來10年間,他創作了14部歌劇,其中有些非常出色,有些則稍遜一籌,所有這些都磨練了他的技巧。1851-53年,威爾第達到了鼎盛時期,寫出了《弄臣》、《游吟詩人》和《茶花女》。另外,從1849年起他公開與斯特蕾波妮同居,並於1859年與她結婚。1860年起,威爾第推卻所有委約,只寫他自己想寫的作品。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威爾第寫出了他最偉大的作品《唐卡洛斯》(1867)以及應埃及肯迪夫之邀為慶祝蘇伊士運河開通而作的《阿依達》(1871),還有《安魂曲》(1874),《奧塞羅》(1887)。他的代表作《法爾斯塔夫》寫於1893年,當時的威爾第已年近八十。威爾第於1901年在米蘭逝世。
這張專輯選錄了他的五部歌劇的節選。
《阿依達》是一個關於戰爭的故事,背叛、愛情的背景都設在了古埃及。衣索比亞的公主阿依達愛上了打敗她父親入侵軍隊的埃及士兵拉達梅斯,而拉達梅斯已被許配給法老之女阿姆內里斯。他不得不在名譽、命運和無愛的婚姻或死亡、恥辱與所愛的女人中選擇。他選擇了後者。
《聖潔的阿依達》唱出了拉達梅斯對阿依達的愛;《榮耀歸於埃及》和隨後的《勝利進行曲》可以算是寫得最華美、輝煌的音樂之一。而合唱曲《埃及英雄拉達梅斯》 將拉達梅斯譽為埃及的英雄,在這兩位命運多蹇的戀人臨死前,對唱《告別大地》響起了。
上演《阿依達》時,劇院之間相互競爭,比賽誰有最恢弘的演出場景,其中當然有馬、籠中的動物,經常也有大象。不過當劇院經理們發現要讓大象發出自然的吼聲不是很有保證時,這種慣例有漸漸不那麼流行了。而合唱團在台邊來來去去,給舞台增加了本不該有的喜劇色彩。
悲劇故事《弄臣》發生在曼圖亞公爵的朝廷,充斥著腐敗、不合常理的性和混亂。吉爾達是公爵駝背丑角利哥萊托的女兒。利哥萊托犀利的口舌使他樹敵頗多,而當公爵誘拐了他的女兒時,他發誓要報復這個人。但在復仇的過程中,他卻殺死了自己的女兒。
專輯中歌劇選段覆蓋了整部歌劇,其中有吉爾達與輕浮的公爵唱的情歌 《俊美青年內心不安》,以及《親愛的名字刻在我的心上》、美妙的四重奏《愛之驕子》,另外還有引起轟動的《善變的女人》,整場歌劇的高潮。
《茶花女》初次上演時引起震驚,因為它講述了一個妓女—維奧萊塔和和年輕人阿爾弗雷多的故事。首演簡直就是個悲劇,因為女主角如此強壯,所以當她最終由於肺結核而死去時,底下卻鬨笑不已。
《祝酒歌》是阿爾弗雷多在歌劇開場時所唱,美妙無比。後來他父親試圖用家來安撫他兒子,唱起了《省外的海與地》。維奧萊塔臨死前唱的《告別舊夢》動人無比,而阿爾弗雷多則以一曲華爾茲風格的《巴黎,可愛的,我們將離去》作答。但它已於事無濟,維奧萊塔在他懷里死去。
《游吟詩人》是又一部與偷盜嬰兒、失散的兄弟、背叛的愛情有關的精彩故事。《吉普賽合唱曲》是這部歌劇的高潮,同樣動人的是《讓戰爭的號角響起》,堪稱威爾第熱鬧音樂的最佳代表。它與曼里科樸素的《啊,是的,我的愛》形成了很好的對比。
《唐卡洛斯》是另一部光彩照人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班牙的貴族家庭。國王的兒子愛上了他的繼母。《面紗之歌》顯示了威爾第如何運用西班牙節奏來創作一首充滿力量的歌曲。
4. 義大利有哪些優秀的文學作品
最有名的幾個《神曲》,《十日談》,《愛的教育》
到目前為止義大利共有六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家,分別是Giosuè Carcci卡爾杜齊,Grazia Deledda黛萊達,Luigi Pirandello皮蘭德婁,Salvatore Quasimodo誇西莫多,Eugenio Montale蒙塔萊,Dario Fo福
提及中意文化交流絕不可能忽略的一個名字:馬可▪波羅,由他口述的《馬可▪波羅游記》(Il Milione)為歐洲世界打開了東方國度的大門。馬可▪波羅在形容天朝地大物博時總使用「百萬」這個單位,因此他還有個別稱叫做「百萬先生」。雖然有很多學者質疑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但大多數人還是接受他說他來過中國的善意,具體參見《義大利與中國》第二章第六節([意]白佐良、馬西尼著,商務印書館),該書整節對馬可▪波羅是否來過中國有詳細的論述。
再來說說在世界范圍內膾炙人口的兩部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們是義大利作家寫的,一部是Edmondo De Amicis德▪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Cuore),另外一部是小朋友們非常熟知的《匹諾曹》(Pinocchio)作者是Carlo Collodi科洛迪
其他還有
Torquato Tasso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La Gerusalemme Liberata)
Paolo Giordano喬爾達諾的《質數的孤獨》(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迷死萬千少女的Alessandro Baricco巴里克,以及Umberto Eco艾柯,等等。
再者還有個人比較喜歡的 Italo Calvino卡爾維諾,他的作品在國內譯作較多,很多中文讀本可以在亞馬遜上找到,比如《寒冬夜行人》又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樹上的男爵》(Il barone rampante)、《通向蜘蛛巢的小徑》(Il sentiero dei nidi di ragno)等。王小波被譽為中國的卡爾維諾,對卡爾維諾有一定的繼承和創新。
5. 義大利是民族復興的搖籃,試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兩位代表人物是詩人但丁和畫家喬托。
但丁的不朽名作《神曲》是體現新的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
喬托以壁畫為主,但是他的壁畫呈現出真實的空間效果,傳述了新的時代精神。因此,喬托被後人尊稱為第一個奠定近代繪畫傳統的天才。
後半期又出現兩位新文化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彼特拉克代表作品抒情詩集《歌集》,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薄伽丘的名作《十日談》。歐洲文學史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
巔峰期出現三名藝術家: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
達.芬奇代表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
米開朗琪羅的代表作有《大衛》、《摩西》和《垂死的奴隸》。
拉斐爾代表作《花園中的聖母》、《西斯延聖母》、《雅典學派》、《教義的爭論》。
祝你生活愉快!望採納!
6. 關於義大利文學作品
1、《歌集》,作者:彼特拉克;
2、《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作者:托爾誇多;
3、《高山巨人》,作者:皮蘭德婁;
4、《火》,作者:加布里埃萊;
5、《一個義大利人的自述》,作者:涅埃沃;
6、《十日談》,作者:薄伽丘;
7、《老頑固》,作者:哥爾多尼;
8、《神曲》,作者:但丁;
9、《約婚夫婦》,作者:阿歷山德羅;
10、《斯巴達克斯》,作者:喬萬尼奧尼。
7. 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及其代表作品是什麼
文藝復興三傑為: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1、達·芬奇:代表作有壁畫《最後的晚餐》,肖像畫《蒙娜麗莎》。
2、米開朗基羅:代表作《大衛》。
3、拉斐爾: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聖母》,入壁畫《雅典學院》。
8. 歐洲古典四大名著是什麼
歐洲古典四大名著是:
1、荷馬史詩: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9. 關於義大利文學作品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Calvino,1923-1985)是義大利當代最具世界影響的作家之一,《我們的祖先》,《看不見的騎士》都是研究欣賞現代小說不可錯過的經典。
卡爾維諾童年時就離開古巴回義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參加了義大利抵抗組織,戰後定居於都靈,並得到了文學學士學位,同時為共產黨的周刊L'Unità和Einaudi 出版社工作。從1959年至1966年他和Elio Vittorini 一起編輯左翼雜志Il Menabò di letteratura 。
卡爾維諾最早的作品都與他參加抵抗組織的經歷有關:新現實主義的小說Il sentiero dei nidi di ragno (《通往蜘蛛巢的小路》,1947年出版)通過一個未成年人的經歷審視了抵抗運動,這個少年人面對周圍的成年人和一系列事件,感到無助;以及名為Ultimo viene il corvo 的短篇小說集(《亞當,午後和其他故事》,1949年出版)。
50年代卡爾維諾果斷地轉向幻想和寓言作品的創作,其中的三篇小說為他帶來了國際知名度。第一部Il visconte dimezzato (《分成兩半的子爵》,1952出版)是一個人被炮火劈成兩半的寓言故事—— 一半身子行善一半身子做惡——通過與一個農家女子的愛情又合二為一。第二部Il barone rampante的聲譽最高(《樹上的男爵》,1957年出版),這是十九世紀一位貴族的傳奇故事,一天他決心爬到樹上,從此雙腳不再沾地面半步。但是他確實在樹上完整分享了他的同胞在地上的生活。這篇故事機智地探討了現實和想像之間的聯系和對立。第三部 Il cavaliere inesistente (《不存在的騎士》,1959年出版)是對中世紀騎士小說的模仿。
卡爾維諾後期的幻想作品有:cosmicomiche (《宇宙連環畫》,1965年出版)對宇宙創造和進化的意識流敘述;稍後的 Le città invisibili (《看不見的城市》,1972年出版), Il castello dei destini incrociati (《命運交錯的城堡》,1973年出版)和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如果冬夜,一個旅人》,1979年出版),卡爾維諾使用了游戲般創新的結構和多變的視點,目的是考察機會、巧合和變化的本質。Una pietra sopra: Discorsi di letteratura e società (《文學的作用》,1980年出版)是他為Il Menabò雜志寫的文章的結集。
身後另有5篇寫作於1962年-1977年的「記憶練習」結集為La Strada di San Giovanni,於1990年出版。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1907—1990)是義大利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他在長達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發表了數十部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集。他以寫實的筆法,通過發生在人們身邊的平常故事、觸到了人的心靈深處。他的作品在義大利文學界乃至世界文學界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他的五部最傑出的作品:《冷漠的人們》、《喬恰里亞的女人》、《鄙視》、《注意》和《不由自主》。
其中《喬恰里亞的女人》這部以第一人稱講述的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切西拉的婦女,她出生在喬恰里亞山區的農村,嫁給了羅馬的一個年紀已經不輕的小食品店老闆,丈夫死後,她與女兒羅賽塔相依為命。戰爭使得羅馬的食品短缺,這倒為她提供了做食品投機生意的大好時機。對她而言,戰爭的雙方誰對誰錯、誰勝誰負是無所謂的,只要能讓她將這投機生意做下去,讓她賺足錢為女兒准備一份體面的嫁妝,就行了。
小說中的義大利人自私冷漠,只顧自己過安穩日子,對國家政治漠不關心,他們不喜歡墨索里尼,也不願意打仗,但他們聽任法西斯勢力竊取了國家政權,任憑墨索里尼發動了戰爭,並且他們也多少都參加了侵略戰爭。羅賽塔的未婚夫這個時候就在南斯拉夫,孔切塔的兒子,山上的一個難民,就曾經去過阿爾巴尼亞。當逃兵的人並不是要抵制非正義戰爭,而僅僅是不肯死在異鄉,所以孔切塔的兒子和那個難民竟然還津津樂道地談論自己在阿爾巴尼亞犯下的罪行。人們希望戰爭早早結束,盼著盟軍來解放他們,卻並不想做些什麼實際的事來加速自己的解放。他們為英國人的轟炸機而歡呼,可是看到英國飛機將炸彈投在豐迪鎮,想到那裡有他們的房子,他們又罵英國人是強盜,是殺人犯,又轉而為向英國飛機開火的德國人而歡呼;而當年,義大利的飛機炸毀敵國的城市和那裡人民的房屋,他們曾為此而歡欣。
今天,我們讀著莫拉維亞寫於近半個世紀前的小說,仍然為之感動,對米凱萊的那些有關政治與戰爭的見解產生共鳴,為他的死而感到痛惜,更為與他的肉體一同被戰爭消滅的道德良心感到痛惜。我們仍然能感覺到這部小說的不朽價值。
另外還有,
德·亞米契斯 《愛的教育》
薄加丘 《十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