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康德的名句
1、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2、三樣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微笑。
3、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
4、我們越是忙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
5、一個行為的道德性不取決於它的結果,而僅僅取決於該行為背後的意圖。
6、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7、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8、既然我已經踏上這條道路,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9、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10、自由不是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11、一個人說出來的話必須是真的,但是他沒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說出來。
12、越是處心積慮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適和幸福,那麼這個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滿足。
13、一個人沒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
14、如果竭盡自己最大努力仍然還是一無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誠如沉睡的寶石一樣,自身就發射著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內就具有價值。
15、決定我們是否富有的,不是我們擁有的東西,而是我們沒有也行的東西。
16、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17、美,是沒有目的的快樂。
18、 一個人的缺點來自他的時代,他的美德和偉大卻屬於自己。
19、誰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
20、 一杯水是清澈的,而海水卻是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說明,真正的大道理卻是沉默的。
21、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22、啟蒙就是人從他咎由自取的受監護狀態走出。受監護狀態就是沒有他人的指導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理智的狀態。如果這種受監護狀態的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缺乏無須他人指導而使用自己的理智的決心和勇氣,則它就是咎由自取的。
23、美最忌諱的是使人反感,而和崇高相去甚遠的是令人失笑。因此男人最痛苦的是你說他無能,女人最討厭你說她醜陋。
24、對孩子的要求,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絕,就應該給予滿足;如果有不答應這種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許他耍賴。一旦拒絕,就不要改變。
25、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闊、坦盪外,還有一種自我凈化的功能。
❷ 康德「美的分析」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提出"鑒賞判斷"的四個"契機":其主觀特性是無利害關系而有愉快感,無概念而有普遍性,其先天原則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其先天條件是人類感情的"共通感",它們相互論證,相互支援.就康德哲學體系而言,"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最為重要,但後康德美學幾乎一無例外地突出了審美判斷無利害關系的觀點,以更為直截顯豁的論說方式確定了現代美學的導向,並直接成為中國現代美學的主要理據.雖然不少學者都介紹過四個契機的主要內容,但真正運用於中國的,只有第一,二兩個契機.比如呂徵就說:"由美生起之快感與一般之快感絕異,此康德立說最致意辨析之一點."而蔡元培則總括說:康德"所主張者,為純粹形式論.又以主觀之價值為限."圍繞著"審美無利害關系"的原則,中國學者主要依據知/情/意三分的的心理學/哲學分界原則,從主觀心理的特徵入手辯析審美和藝術的特殊性.這就是朱光潛概括的:"近代美學所側重的問題是:'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是什麼樣?'至於一般人所喜歡問的'什麼樣的事物才算是美'的問題倒還在其次."
❸ 關於康德的「美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而作為先驗的判斷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學的核心所在。而對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內涵、特性與影響的剖析與揭釋,可增進對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個康德美學的認識與理解。
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內涵
1.目的與合目的性的規定
在康德美學中,目的與目的性等概念都有他特定的規定,在探討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之前,須把這些概念釐定清楚。那麼,什麼是目的呢?康德給出了自己的確切的表徵,他說:「一個關於對象的概念在它同時包含著這個對象的現實性的基礎時叫做目的。」(1)康德把目的分為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兩種,外在目的指一物的存在是為了它物,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適應性。在這里,康德所謂的「目的」是一種「內在目的」,它意指在一事物的概念(本質)中包含著它自己的內在可能性的根據,也就是說,一個事物的形成與發展不取決於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賴於其內在必然性。很顯然,康德的內在目的論,有別於無目的性與外在目的論。
關於什麼是合目的性的問題,康德給出的定義是這樣的,「…而一個物體和諸物的只是按照目的而可能的品質相一致時,叫做該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2)在康德看來,判斷力的原理,在涉及一般經驗的規律下的自然界活動的形式時,就稱為在自然界的多樣性中的「自然的合目的性」。而自然的合目的性又可分為形式的合目的性和質料的合目的性。顯然,康德作為審美判斷之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指形式的合目的性,它是關於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而有別於作為關於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邏輯表象的質料的合目的性。
康德進一步闡釋了關於目的與合目的性的思想。就目的而言,例如「人」之所以成為「人」自身,正是基於按照「人」這一概念要求自己,並由此與其它動物區分開來。「人」這個概念本身包含著人的現實性的基礎。無疑,它是自身存在的根據。就合同的性而言,通過此概念可以把自然界的諸經驗規律的多樣性統一起來。例如看見一座山、一條河、一朵花時感到的愉悅及其一致性。
2.合目的性原理的證明
在康德關於美的分析中,合目的性原理被作為奠基於共通感基礎之上的審美的思維形式,它是審美的普遍性的主觀依據。在康德看來,審美判斷作為一種反思判斷,它的先驗原理便是合目的性原理。這正如鮑桑葵所指出的:「在鑒賞判斷中所包含的關系方面,美是一個對象的合目性的形式,只要這個對象能在沒有目的觀念的情況下知覺到。」(3)
進而,康德用演繹法來證明為何需要這一先驗原理。對事物的認識,除了受時間條件的規定外,還要受事物的樣式條件的規定,某物與它物的樣式不同,構成了自然界中事物間的區別,樣式成了某物之所以是某物的原因,而且這原因也是結果。因為,某物的樣式顯示出某物好象是有目的的。單純經驗規律的顯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感受是私人的,趣味無可爭辨。但是,自然的諸經驗規律有無統一性呢?能否在少數原理下把多樣性統一起來呢?這就是康德尋找合目的性原理的驅動力。康德認為,必須設想有這種統一性,因為這是知性的必然要求。他說:「必須為了探究這些經驗的所謂的規律而設置一個先驗原理作為對它們的一切反思的基礎,從而按照它們,一個可認識的自然秩序才是可能的。」(4)因此,就必須設定自然本身有目的,同時自然的形式具有合目的性。
3.合目的性原理與審美和藝術
那麼,合目的性與人的審美情感又有何關系呢?某物具有自然的合目的性,就會使人愉快。為何自然的合目的性能與我們的愉快情緒相聯結呢?康德認為,這是由於一種意圖的達成就導致愉快,而意圖的達成就是把單純經驗規律的多樣性歸結為原理的統一性。他說:「一切意圖的達成都與快樂的情緒相聯結;這意圖的達成有一先驗表象為其條件,象在這里對於所有反思著的判斷力有一個原理一樣,快樂的情緒也是被一個先驗和對每個人都有效的根據所規定:並且也僅僅是由客體聯繫到認識機能。」(5)當一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們頭腦中先驗的關於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原理,因此,也符合了我們的認識機能的要求,從而使我們在知性力和想像力的和諧產生的表象中,產生愉快的情緒。而引起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的對象就被稱為美,而通過情感對美的對象的判斷則被稱為鑒賞。
康德認為,藝術活動不同於自然活動,藝術活動是基於理性之上的自由創造。康德把合目的性原理作為始終不脫離感性形態去尋求審美的普遍有效性的根據,它不是為自然而設立的,而是為人自己設立的。基於合目的性原理,人們可尋求較為一致的有可能達成共識的共通感,從而為美學及各門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內在特性
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有其獨特的規定即特質或內在特性,由此對自身加以限定並與先前的諸多的美學理念相區分,從而為審美活動中的判斷力提供基本原理。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內在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在康德那裡,無目的的合目性之中前後兩個目的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客觀上,美不是有用的,審美是無利害性的。康德說:「那規定鑒賞判斷的快感是無任何利害關系的。」(6)雖然美感伴隨快感,但它是快感的升華。而主觀上,它又是有目的的,這種目的反映的是主觀的知性力與想像力協調的心意狀態的情感形式,這種情感形式通過一種類比,一種擬人化的思維方式,使得對象始終不脫離表象而體現出合目的性。因此,審美的合目的性僅僅是形式本身同快樂與不快樂的情感的一種關系,而與通常意義上的目的區分開來。美不僅和愉悅性本身也和善相區分,因為在康德看來,愉悅性和善都具有明確的主觀目的。
2.合目的性的主觀性
合目的性的思維方式處於特定的心意機能狀態之中,合目的性是指對象對主體的合目的性。這里,對象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主體則是知性力與想像力協調的情感,通過該情感,主體將諸多個別的自然現象統一於一個先驗的自然整體,從給定的特殊去尋找普遍,從偶然中去尋求法則。康德認為,從方式上來看,審美判斷具有範例的必然性,當然這以人們共同的感覺力為基礎。從量的方面來看,審美對象是個別性的事物,審美判斷是單稱判斷,但卻具有普遍有效性。當然,這種普遍性是主觀的,嚴格說應是主體間的,即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意狀態。通過這種心意狀態,主體以自己的情感來理解自然,這無疑是一種擬人性。
3.無涉理性概念的合目的性
作為審美或鑒賞判斷力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有別於邏輯判斷。康德認為,自在之物作用於感官產生直觀印象,通過先天的直觀形式時間和空間才形成感性表象。審美表象與邏輯表象的一個重要區分在於,後者依概念的目的表象進行判斷,而前者不依概念進行判斷。邏輯判斷不僅是對事物的形式的判斷,而且是對事物作為成果的判斷,它以我們頭腦中先驗地對這事物的目的的概念的表象為依據。合目的性原理,訴諸形式合乎人的諸認識機能的統一性,也即通過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來進行,而不涉及概念,進而與邏輯判斷相區分。在這里,「康德的原則是,沒有抽象的概念,就不可能有客觀的判斷,而美則不牽涉抽象的概念。」(7)
4.先驗性與先天合理性
傳統美學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陷入了關於美的本性等問題的紛爭之中而不能自拔,康德則另闢蹊徑,在先驗性上花大力氣。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發現了認識能力的先驗原則,在《實踐理性批判》中發現了欲求能力的先驗原則,之後,他又在《判斷力批判》中極力尋找快感與不快感的原則。他認為,在哲學的這三個部分中都應有其先驗原則。審美趣味判斷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復雜的經驗現象,其中包括個人審美的、認識的和道德的等多方面的動機,也包括社會的、文化的、傳統的和習俗的各種因素。但康德把這些方面與因素全都懸置起來,從先驗的立場來考察一般意義上審美趣味判斷所涉及的先天的條件和要素。「美感的根源被康德歸結為主體的所謂先天共同感」。(8)同樣,康德用先驗的方法於崇高的分析。「正是通過無利害關系這一概念,康德打破了美學中快感的優越性。」(9)從而奠定了合目的性原理的先天合理性基礎。據此,康德將審美活動與其它人類行動加以區分,「在康德看來,藝術的精神本質源自審美行為與實用行為和食慾行為之間的差別,盡管康德本人偏愛感性直覺。」(10)顯然,這種差別根源於審美活動的先驗性。
三、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影響
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與他的整個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與地位,並產生了有益的啟示與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大的方面涉及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產生的影響,也有小的方面某種具體理論觀點的影響,有直接的對它貼近時代的影響,也有間接的對20世紀美學發展的影響。」(11)
1.為從自然通達自由提供了依據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是康德美學的基本著作,更是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也是康德整個理性批判事業的總結,沒有它我們很難從整體上理解與把握前兩種批判。把美學與目的論結合在判斷力中是康德的首創。同時,判斷力作為人類高級認識諸能力,它介入了知性與理性之間,雖然不具有自己的立法,但卻有自己的獨特的原理。人的心意機能可分為認識機能、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機能和欲求的機能等三大部分,對於認識機能而言,知性為自然界立法,提供一個關於自然作為現象的理論知識的規律。對於欲求機能,理性按照自由概念規定了它應遵從的先驗規律。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介於認識機能與欲求機能之間,和判斷力介於知性與理性之間一樣。
正是判斷力使知性與理性之間的過渡成為可能,情感使認識與欲求之間的過渡成為可能。同時,判斷力也是知性與理性的綜合,正如情感是認識與欲求的綜合一樣。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表明美克服了意識中彼此分裂的各種情形,這正如黑格爾所說:「美消除了這種分裂,因為在美里普遍的與特殊的,目的與手段,概念和對象,都是完全互相融貫的。」(12)
康德認為:「人類理性的立法(哲學),有兩大目標,即自然與自由,因而不僅包含自然法則,而且包含道德法則,這兩者開始被表現在兩種不同的體系中,但最終則在唯一的哲學體系中得到表現。」(13)在康德的諸先驗原理中,合目的性原理居於中介地位,起著橋梁作用,聯結著規律性與最終目的。正如康德所說:「判斷力以其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概念在自然諸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間提供媒介的概念,它使純粹理論的過渡到純粹實踐的,使從按照前者的規律性過渡到按照後者的最終目的成為可能。因為通過它,最終目的的可能性才被認識,而只有它最終目的才能在自然里以及在它和自然諸規律的諧和里成為現實。」(14)他還說:「審美的合目的性是判斷力在它的自由中的合規律性。」(15)這樣,康德實現了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而藝術包含有自由本性,藝術憑借合目的性原理,成為從自然通達自由的必由之路。
2.對後世美學的啟迪
許多後世美學家都受過康德合目的性原理與他整個美學思想的影響。費希特受康德啟發,把美的根源看成是導於主體,與康德一樣,也持有天才藝術觀。在謝林的天才藝術觀中也可發現康德的痕跡。席勒把康德的游戲說改造後並提出了游戲沖動說,他認為,美是自由觀賞的作品,這一點與康德很相近。叔本華接受了康德美只關涉主體的情感的思想,他同樣把審美活動視為完全不計利害的觀察、與利害無關的觀照,他也認為,審美不包含慾望和概念,它既不是倫理,也不是認識,只是主體與表象的契合。康德合目的性原理中審美不涉利害的觀點對浪漫主義美學、唯美主義產生了重要啟示,並成為其理論依據。
作為新黑格爾主義者,克羅齊從康德那裡吸收了許多思想,他同樣認為,審美和藝術不同於道德,而具有非功利性特徵,審美是無概念的,也是非邏輯的。以反黑格爾美學的面貌出現的人本主義美學與科學主義美學都從康德美學原理中吸取了不少養份。現象學美學家普遍受到康德的影響。杜夫海納認為,美來源於主觀的合目的性,他說:「通過美,自然表現了對我們的好意。正如康德提醒我們的,審美判斷所涉及的目的性可能是一種無目的的、主觀的、形式上的目的性,其現實性存在於我們的主觀能力的關系的內在目的性之中。」(16)薩特也否定了審美的功利性。伽達默爾吸取了康德美學中的主體性思想,但差別在於,康德把鑒賞判斷的根源歸於主體的認識能力與情感,而他把鑒賞視為一種解釋。
3.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
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與他的整個美學也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在著力解決這些問題時,後世美學取得了新的發展。康德的無利害關系的思想,遭到了許多人的批判。其實,審美完全無功利也是不可能的,美的社會功利性在自然與社會中體現得突出一些,而在藝術中顯得隱蔽一些。康德把理想美建立在依存美而不是自由美之上,本身就反應了康德在美有無功利性、涉否概念等問題上的矛盾。阿多諾認為:「然而,藝術不會停滯在無利害關系之中,而是在繼續發展。這樣,藝術便以不同的形式再生出內在於無利害關系中的利害關系。」(17)
赫爾德不同意《判斷力批判》中的基本觀點,他反對把美看成無利害的與無概念的。黑格爾不滿足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主觀性特徵,他認為,在康德那裡,普遍性與特殊性、概念與對象、目的與手段等的統一隻能在思想中完成。黑格爾認為,這種統一不僅存在於思想中,也應存在於現實世界中,因而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
在康德那裡,審美判斷既被設定為一種關於情感的判斷,同時又認為,審美判斷具有普遍有效性。「但是,康德對審美判斷的普遍有效性所進行的這樣一種闡述,卻充滿了無法解決的矛盾。」(18)同時,康德致力於用判斷力去溝通感性與理性等多個二元世界,而到了海德格爾那裡,二元世界得到了超越,他認為,藝術也是理性的,思想也是感性的。海德格爾認為,美是存在的顯現,較之康德又進了一步。隨著現象學與現象學美學等的產生與發展,這些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❹ 康德美學的基本觀點
康德美學基本觀點為審美意象實質上是由人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是一種高於經驗自然的創造。
康德美學的基本觀點主要集中在《論優美感與崇高感》和《判斷力批判》這兩部著作中。前者主要分析優美和崇高的不同特點:優美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小巧,和諧,讓人心生愛憐;崇高則是巨大以至於無形的「壯美」,讓人心生畏懼,甚至是恐怖,所以康德成其為「可怖的崇高」,它往往與道德聯系在一起。
❺ 康德主要思想是什麼要簡練概況的。謝謝。
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在康德去世的1804年,出生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時期的代表人物:費爾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 Andreas
生平概述1
,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知性為自然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里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說,康德告訴我們說: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范疇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鑒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實際上康德力求調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者對於思維與客體的統一,他認為休謨極端的經驗主義是必須給予駁斥的。而康德首次把客體與思維的同一歸於「主體的能動性」,這不得不說是德國哲學具有里程碑的一步,費希特更是在康德的基礎上,把這種能動性發展到了一種極端病態的「唯我論」。由於康德沒有認識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而造成自己體系的二元性,不過在康德這一階段,主體與客體的同一暫時歸於主體的能動性,而德國古典哲學則是在後人的批判和發展康德的哲學慢慢建立起來的,不得不說康德的貢獻是偉大的。 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幹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 1754年,康德發表了論文《論地球自轉是否變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對「宇宙不變論」大膽提出懷疑。 1755年,康德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星雲說。康德在書中指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雲演變來的。這團星雲由大小不等的固體微粒組成,「天體在吸引力最強的地方開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較大的團塊,團塊越來越大,引力最強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陽。外面微粒的運動在太陽吸引下向中心體下落是於其他微粒碰撞而改變方向,成為繞太陽的圓周運動,這些繞太陽運轉的微粒逐漸形成幾個引力中心,最後凝聚成繞太陽運轉的行星。衛星的形成過程與行星相似。 但是,由於當時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排斥,此理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長期被埋沒。直到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人們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論,因而後人把此學說稱為康德一拉普拉斯學說。整個十九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佔有統治的地位。 雖然康德大部分著作都很艱澀,讀他的書需要勇氣,但要研究哲學,康德卻是無法迴避的一座高峰。他對德意志心靈的影響非常巨大。 他那種嚴格遵守紀律和確保精確性的生活態度在今天的德國人身上普遍存在,最精密的儀器就是出自這些認真得近乎呆板的人群之手。更重要的是,他為德意志人的哲學思辨立下了一個榜樣,讓哲學這門科學在德意志的大地上大行其道,以至於世界領域內,最有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的名字上冠有德意志標志的比例太高了。黑格爾、費希特、馬克思、尼采……這在許多國家,只要能出現一位,就足以誇耀世間的名字,卻在德意志接二連三地出現。 海涅說:「德國被康德引入了哲學道路,哲學變成了一件民族的事業。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現在德國國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喚出來的一樣。」
康德「三大批判「之中譯本,在此就我所知所讀進行一比較。 1、《純理批判》。共六個中譯本(胡譯本、藍譯本、牟譯本、韋譯本、鄧譯本、李譯本) 上個世紀30年代,胡仁源曾有一譯本(商務版),這條信息我只是在三聯《讀書》上看到過。從未見過原譯本。下來便是藍公武之譯本(商務版),該譯本在上個世紀是國內通用的版本。使用半文半白體,流暢,但對一些文言功底較差的人來說很難讀。一些譯名亦在商榷之間。接下來應該是牟宗三先生的譯本,名為《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其中含有牟先生的評注,故為「譯注」,僅在港台廣為使用,國內除部分學者外,皆無緣拜讀。其中術語之翻譯與大陸譯本亦多不相同。我曾見到過牟先生的這個譯本,無奈僅是一見,卻無緣拜讀。九十年代初,韋卓民的中譯本出版(華中師范版),該書是作為遺著整理才得以面世的。無奈因出版社的知名度不夠高且發行面不夠廣,未能產生廣泛影響。韋譯本之術語,基本成為目前認同的標准,但該版本校對極差(再版後依然多有舛誤,令人多少有些詫異),語句流暢性相較藍譯本亦較差。以上譯本皆從英文譯出。學術界呼喚新的從德文直譯過來的譯本,醞釀數年後,在2004年,恰逢紀念康德逝世200周年之際,鄧曉芒的譯本出版。鄧曉芒與其師楊祖陶自90年代中期開始便開始出版其康德研究著述,書中所引皆為自德文直譯過來的,開始的譯文簡直不通,但經過多年的研習,2003、2004年陸續出版的三大批判譯得很好。起碼是我所見過的譯本中最好的。自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康德哲學的研究便成為「顯學」,與鄧曉芒同時,李秋零也從德文直接翻譯了《純理批判》。但竊以為鄧譯本要優於李譯本。 2、《實踐理性批判》,共四個譯本(關譯本、牟譯本、韓譯本、鄧譯本) 與《純理批判》相比,《實踐理性批判》的翻譯要容易一些。這不僅是篇幅上的原因,還有其內容上的原因(與個體能接得上,不像《純理批判》那樣晦澀與思辨)。最早通用的是關文運譯本,譯文很不錯。牟宗三先生的譯本名為《康德的道德哲學》,我甚至連見之緣分都沒有,甚憾!以上皆是據英譯本譯出。直到上世紀末,韓水法的譯本出版,該譯本是據德文本翻譯的,譯文亦很優秀。接下來便是2003年出版的鄧曉芒譯本。與韓譯本各有勝場。 3、 《判斷力批判》(共三個譯本,宗白華、韋卓民合譯本、牟譯本、鄧譯本) 宗、卓合譯本一直在國內廣泛使用,譯文有滯感。牟譯本《判斷力之批判》無緣見。鄧譯本據德文本譯出,現基本已取代宗、卓合譯本。 《康德美學文集?判斷力批判》 曹峻峰譯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年 附:《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共兩個譯本,何譯本、李譯本) 國內通行的為何兆武之譯本;李明輝先生的譯本(復印件),書名為《歷史哲學論文集》,也翻譯得很好。 此外還有《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實用人類學》等書之譯出,李秋零更是從2000年開始翻譯《康德著作全集》(2003年至今已出三卷,共九卷,據德文本譯出)。且拋開譯本本身不談,最起碼對於康德哲學引介之功是巨大的。 我剛剛調動工作,從西安來到南寧,書並沒有隨身帶來(害得我很多書都重買),因此我只能就我印象和記憶模糊的說一下版本,無法校訂。 1、鄧曉芒譯本是2003~2004年出版的,人民出版社。 2、李秋零譯本也是從2003年開始出版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韓水法的譯本是1999年商務版。 4、藍譯本乃是五十年代商務版,後來又陸續重印。 5、韋譯本《判斷力批判》下卷是七十年代末出版,商務版。其《純粹理性批判》譯本是90年華中師范大學出版,後2000(或是2001)再版(精裝)。 6、宗白華《判斷力批判》上卷是五、六十年代商務版。後陸續重印。 7、何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九十年代末(印象中是1999)商務版。 8、關文運《實踐理性批判》印象中是1956年商務版,直到本世紀初才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重印。商務版的現在大體只在圖書館才可見到。 9、牟宗三先生譯本大陸少見,基本都是台北學生書局印行。除《判斷力批判》乃是晚出(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出版)外,另外兩部譯本在五、六十年代即已出版。後不斷在港台重印。 10、李明輝《歷史哲學論文集》是台北聯經九十年代出版。 11、胡仁源的譯本乃是3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
康德名言
1.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因為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2.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種秘密,用來抑制放縱的慾望。它順乎自然的召喚,卻永遠同善、德行和諧一致。 3.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4.不學會幽默和風趣 ,人就太苦了。 5.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 6.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類別:道德 7.我們越是忙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 8.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9.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的心靈。 10.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備註:這里的工作是指你所愛好的工作。) 11.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 12.想要成就大事業,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 13.活動或運動是人體健康的導師. 14.人不能被判為奴,他只能自認為奴。 15.哲學無法教授,哲學永遠是思想者的事業。 16.「我不是教給你們哲學,而是教你們如何進行哲學思考」 17.當愛情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資格去享用它,當我需要愛情的時候它卻離我而去。。。。。。 18. 理性一手拿著自己的原理,一手拿來著根據那個原理研究出來和實驗,奔赴自然。 19.我們越是忙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 20.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21.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22.人就是現世上創造的最終目的,因為人乃是世上唯一無二的存在著能夠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夠從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東西中,藉助於他的理性,而構成目的的一個體系 23.對孩子的要求,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絕,就應該給予滿足;如果有不答應這種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許他耍賴。一旦拒絕,就不要改變。 24.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闊、坦盪外,還有一種自我凈化的功能。 25.教育最復雜的任務之一,就是把服從法律的強制性向教育孩子善於動用自己的自由權力結合起來。孩子只要不做有害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就應當讓他們有行動的自由,不要硬去改變孩子的意願。要讓孩子懂得,他們只有為別人提供達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26.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27.理性一手拿著自己的原理,一手拿來著根據那個原理研究出來和實驗,奔赴自然。 28.天才是自創法則的人。 29.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30.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 31.人,實則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於自身是個目的,並不是只供這個或那個意志利用的工具 32.這個令人肅然起敬的「人格」觀念,一面使我們從頭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同它有欠符合,並因些挫抑了我們的自負心,同時卻使我們明白地看出了我們的天性的崇高;這個觀念就是在極平常的人類理性方面也是自然發生、顯而易見的。凡稍知廉恥的人不是有時會發現,他原來可以撒一次無傷大雅的謊,以便擺脫某種可厭之舉。甚或為其可愛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種利益,可是他卻僅僅因為害怕暗自鄙棄,而畢竟不曾撒謊嗎?一個正直的人只要廢棄職責,原可擺脫某種慘境,而其所以能夠不辭辛苦,堅持下去,不是由於他自覺到這樣才可以身作則,維護人的尊嚴,加以尊崇,才可以內省不疚,不怕良心譴責嗎? 33.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34.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
❻ 被稱為文藝美學最早經典的是哪個國家哪位哲學家的什麼著作
被稱為文藝美學最早經典的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詩學》。
《詩學》是亞里士多德創作的美學著作,被稱為最早的文藝美學經典著作,亞里士多德因此被稱為「歐洲美學思想」的奠基人,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認為,美是善並因善而令人愉悅的東西。但是,美又不同於善,美非同利益相關而且具有超出日常行為的、變化事物的某種確定、普遍的意義。
內容簡介:
《詩學》立論精闢,內容深刻,雖然篇幅不長,但氣度不小,無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詩學》探討了一系列值得重視的理論問題,如人的天性與藝術模仿的關系,構成悲劇藝術的成分,悲劇的功用,情節的組合,悲劇和史詩的異同等。
《詩學》提出的某些觀點――如情節是對行動的模仿的觀點和詩評不應套用評論政治的標準的觀點――在當時具有可貴的創新意義。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種新的、比較成熟的詩學思想的精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詩學
❼ 康德為什麼是現代美學理論的奠基人
現代社會是繼農業社會或傳統社會和工業社會之後的社會發展新階段,又稱科技社會。康德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其自然哲學思想和哲學的批判精神對現代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但說他是現代社會的基石,有些言過其實。
康德的哲學著作分為前批判時期,批判時期。前期主要著作有《對地球從生成的最初起在自轉中是否發生過某種變化的這一問題研究》又稱潮汐延緩地球自轉的假說、《宇宙發展史慨論》又稱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後期主要著作就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專講認識論,《實踐理性批判》專講倫理學,《判斷力批判》專講美學。
康德的兩個自然科學假說,把辯證法思想引入天文學,打擊了統治歐洲的神學自然觀,批判了牛頓獨霸的形而上學自然觀。牛頓是科學巨人,提出過著名三大力學定律,但在追究力的起源時,與神學同流合污,假期是'上帝之手的第一次推動'。康德嘲笑牛頓'不去鑽研而滿足於提出上帝的直接意志來,是一個苦惱的武斷'。康德提出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天體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變化發展的,有它產生和滅亡的過程,運動的根本原因是星體內部的引力與斥力相互吸引相互斗爭。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康德的兩個假說給予了高度評價'沒有這兩個假說……今天的理論自然科學便不能前進一步','康德的星雲假說不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科學的天體演化理論,而且包含著一切進步的起點'。'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從此,開始了19世紀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發展,最後導致達爾文進化論的出現。如果現代科技社會要來追憶人類的科技發展史,康德無疑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❽ 康德美學基本思想
康德在他的美學著述里,對於他以前的美學家只提到過德國的鮑姆加登(Baumgarten)和英國的布爾克(E.Burke),一個是德國唯理主義的繼承者,一個是英國經驗主義的心理分析的思想家。我們先談談德國唯理主義的美學從萊布尼茨到鮑姆加登的發展。
鮑氏是沃爾夫(Wolff)的弟子,但沃爾夫對美學未有發揮,而他所繼承的萊布尼茨卻頗有些重要的美學上的見解,構成德國唯理主義美學的根基。
萊布尼茨繼承著和發展著十七世紀笛卡爾、斯賓諾莎等人唯理主義的世界觀,企圖用嚴整的數學體系來統一關於世界的認識,達到對於物理世界清楚明朗的完滿的理解。
但是感官直接所面對的感性的形象世界是我們一切認識活動的出發點。這形象世界和清楚明朗、論證嚴明的數理世界比較起來似乎是朦朧、暖昧,不夠清晰的,萊布尼茨把它列入模糊的表象世界,這是「低級的」感性認識。
但是這直觀的暖昧的感性認識里仍然反映著世界的和諧與秩序,這種認識達到完滿的境界時,即完滿地映射出世界的和諧、秩序時,這就不但是一種真,也是一種美了。於是關於「感性認識」的科學同時就成了美學。
Ästhetik(註:德文)一字,現在所謂的美學,原來就是關於感性認識的科學。萊氏的繼承者鮑姆加登不但是把當時一切關於這方面的探究聚攏起來,第一次系統化成為一門新科學,並且給它命名為Ästhetik,後來人們就沿用這個名字發展了這門新科學——美學。這是鮑姆加登在美學史上的重要貢獻。
雖然他自己的美學著作還是很粗淺的,規模初具,內容貧乏,他自己對於造型藝術及音樂藝術並無所知,只根據演說學和詩學來談美。
他在這里是從唯理主義的哲學走到美學,因而建立了美學的科學。美即是真,盡管只是一種模糊的真,因而美學被收入科學系統的大門,並且填補了唯理主義哲學體系的一個漏洞,一個缺陷,那就是感性世界裡的邏輯。
❾ 康德美學對美的理解有哪些
康德美學是從人的心靈(「心意」)能力出發來進行美的討論,要解決的問題:為什麼審美是必然的和普遍的?因此,主要不是討論藝術中的美的問題。
審美判斷是知性與想像力的一種諧和合作。根據形式邏輯,也就是知性范疇的類型,對鑒賞判斷進行分析,認為審美判斷有四個「契機」(moment)。
①從質(quality)的方面來說
首先區分審美的判斷力與規定的判斷力,認為審美判斷不是從概念出發,因而不是知識判斷。審美判斷主要與情感相關,屬於主觀的,審美判斷的根據只是主觀的愉快的情感。
審美判斷與認識判斷的根本區別在於,一片草地的綠色對於我們是客觀的感覺,而對於這塊草地的愉悅的感覺則是主觀的。
美感與快適。很多主觀的快感是與慾望的滿足相關的,即有利害關系。這種利害關系系於感官對象的實存,能在感覺里使感官滿意,也叫快適。這種快適不是美感,是一種生理上滿足的感覺,動物也具備。審美愉悅不是一種感官的快感,它與慾望的滿足沒有關系,不涉及利害關系。美感只關注對象的形式,而對對象的內容不關注。
美感與善。善也是與利害關系相聯系的。善在根本上與道德活動相關。善也會產生一種快感。但是,這都不是美感。快適與善都與一個對於它們的對象的利害相關。審美判斷的特點是無利害感,這是審美判斷的質的規定。
從第一個契機總結出來的對美的說明:「鑒賞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
②從量(quantity)的方面來說
「量」的范疇涉及普遍性(即全體性)。知識是客觀的,因而是普遍有效的。審美判斷不依賴概念,不是知識。玫瑰花一般地是美的,是邏輯判斷,這是由一般的知識所得出的結論。這個判斷的結論是普遍有效的,但它不是一個審美判斷。
有些判斷不依賴概念,但不是普遍有效的。「玫瑰花在香味上是快適的」,是一種感官判斷,雖然不依賴概念,但不能普遍有效。關於快適的爭論是愚蠢的。從邏輯的量的范疇方面來看,一切審美(鑒賞)判斷都是單稱的判斷。同時,審美判斷不依賴於概念,也是主觀的。但是,它的結果是普遍有效的。「這朵玫瑰花很美」,每個人都會贊同的。如果不贊同,說明他沒有鑒賞力。
知識——客觀普遍有效性
審美——主觀普遍有效性
審美判斷的普遍有效性與「無利害關系」相關。
審美——無利害
愉快善——有利害
快適——有利害
從第二個契機總結出來對美的說明:「美是那不憑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③從關系(relation)方面來說
「關系」的范疇涉及因果性。審美判斷的根據是一種合目的性的形式,美是一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並非所有合目的性的判斷都是審美判斷。
概念的合目的性——認識
倫理行為合目的性——目的、意圖
審美的合目的性——愉快
審美鑒賞沒有一個客觀目的的表象,不涉及對象的關於性質的概念和內在的或外在的可能性。審美快感也有因果性,因而有根據。主觀的合目的性就是鑒賞判斷的先驗根據。
審美判斷的第三個契機說明:「美是一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個目的的表象而在對象身上被知覺時。」
這種主觀的合目的性的因果關系不是一種感官的刺激。康德把鑒賞判斷也分為二類,一類是不純粹的,有刺激的,一類是純粹的。
④從樣式(模態modality)方面來說
「樣式」(模態)的范疇涉及必然性與偶然性。
審美判斷具有一種必然性,每個人必須同意我的判斷。這種必然性不是知識的(客觀)必然性,也不是一個實踐的(絕對命令)必然性,更不是一個從經驗的普遍性里推出來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是主觀的,但又不是私人的,是建立在一種「共通感」(commonsense)的基礎之上。
一種不通過概念而普遍令人必然愉快的情感的普遍傳達是以共通感為前提的。
人的這種共通感是否存在?康德認為,認識的過程和知識的建立,表明知識是能夠普遍傳達的。這就證明共通感是存在的。知識能夠傳達,心意狀態必須能夠普遍傳達,情感也必須能夠普遍傳達。如果一定的對象憑借感官把想像力推動去結合多樣的東西,然後經過情感的調諧,這調諧本身必須能夠普遍傳達。這種判斷通過共通感傳達出來,就會是普遍的,人人必然贊同的。
審美判斷的第四個契機說明:「美是不依賴概念而被當作一種必然的愉快底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