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鐵托與斯大林為啥鬧翻
1948—1955年,蘇聯和南斯拉夫之間的分歧、磨擦以至於沖突不僅惡化了兩國關系,還震撼了整個歐洲和世界,甚至險些發展成戰爭。然而兩國對沖突的內幕諱莫英如深,即使關系正常化以後,對此也鮮有披露。斯大林是不是准備武裝干涉南斯拉夫、推翻他當時的頭號敵人鐵托?如果確實如此,究竟什麼因素妨礙了計劃的實施?
1946年6月,鐵托赴莫斯科參加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加里寧的葬禮,受到隆重而熱烈的歡迎。他與斯大林探討了戰後歐洲的理論問題,並出席了紅場上舉行的活動。在所有外國客人中,唯有鐵托被安排在主席台中間位置。這似乎向世界表明,鐵托是斯大林的繼承人。
德國向蘇聯發動進攻後,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游擊隊立刻就成了莫斯科最親密和重要的盟友。不過,斯大林和鐵托的關系並非一帆風順。
最敏感的是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游擊運動的主權問題。這個運動一再強調其共產主義性質——倫敦有個蘇聯官方承認的流亡政府,這使莫斯科感到很棘手。不過矛盾很快就化解了。鐵托在給莫斯科的報告中說,95%的南斯拉夫人把自身解放的希望寄託在蘇聯身上……1944年,鐵托的親密戰友密洛凡·德熱拉斯與斯大林會晤後,蘇方向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委員會提供了價值1000萬美元的無息借款。斯大林的慷慨大大超出了鐵托等人的期望。斯大林還說:「你們為之奮斗的事業也是我們的事業,我們應當竭盡全力。」
蘇聯向鐵托提供的軍事援助更是大方。大約提供了15.5萬支步槍、3.8萬支沖鋒槍、 1.6萬挺機槍、6000門火炮、69輛坦克和491架飛機。鐵托1944年9月訪蘇時,雙方簽訂了蘇軍暫時進駐南斯拉夫的協定。1944年10月,蘇軍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共同採取行動,一舉解放了貝爾格萊德。
蘇聯的幫助不僅限於提供武器和外交支持,在軍事建設、建立情報機構,包括偵察和反偵察方面,蘇聯對南斯拉夫的支持也不小。蘇聯的外交目的是:不僅與「軸心國」,而且與盟國——英國和美國爭奪巴爾乾地區,爭奪南斯拉夫。
1944 —1946年,鐵托頻繁出訪莫斯科,受到斯大林貴賓般的接待。鐵托的親密戰友愛德華·卡德爾和密洛凡·德熱拉斯甚至討論過南斯拉夫並人蘇聯的可能性。當時全世界似乎都認為,南斯拉夫是蘇聯最親密的盟國。據德熱拉斯回憶,蘇南領導人會晤時,斯大林擁抱著鐵托,預言鐵托將在歐洲發揮作用。
盡管蘇南關系洋溢著真誠友誼和相互諒解的氣息,可斯大林和鐵托之間暗含著的磨擦卻一直沒斷過。分歧不僅涉及共產黨政策的關鍵問題,還涉及南斯拉夫背著蘇聯與東歐國家和政黨接觸的問題,以及在二戰結束、冷戰開始的背景下調整領土的政策。
斯大林對德作戰時已習慣「斯拉夫思想」的定式,戰後他並不掩飾,他這么做首先是為了確立蘇聯在全世界的優勢。為了實現這一計劃,他不惜犧牲任何盟國的利益。
1948 年,斯大林和鐵托之間日益尖銳而突然爆發的沖突不僅是兩位領導人心理上的對抗,是兩個同類政權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的分歧,也是謀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導權的兩個政黨之間的沖突,是由於雅爾塔和波茨坦協議沒能使國家領土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而在巴爾乾地區和中歐南部突發的危機。
同年夏天,蘇南沖突開始影響巴爾乾地區的形勢。6月,布加勒斯特會議與會者通過了關於南斯拉夫共產黨地位的決議。決議指出,南斯拉夫共產黨」最近在對外政策和國內政策的主要問題上,執行的是背離馬克思列寧主義、對蘇聯和聯共(布)不友好的政策,試圖把南斯拉夫人民逐漸引向資本主義。」決議暗含威脅之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就得推舉新領導人取而代之。
7月舉行的南斯拉夫共產黨代表大會上,鐵托作完總結報告後,在「斯大林—鐵托」的歡呼聲中離開主席台。不管南共如何保證自己對斯大林、聯共(布)和蘇聯沒有二心都於事無補,莫斯科甚至更加怒不可遏。1949年夏秋季節,對南斯拉夫的指責達到了極點。自此,「帝國主義先鋒隊」、「特務組織」和「法西斯—蓋世太保集團」等帽子都扣到了南斯拉夫共產黨的頭上。這種批評從雖荒謬但畢竟還屬於政治思想范疇的辨認,發展到粗暴而毫無意義的謾罵。12月,《真理報》公開宣稱,帝國主義反動派仆從的可恥下場正等著鐵托叛徒集團,這一天為期不遠了。這是要進行軍事干預的直接威脅。
起先莫斯科指望,南共內部的「健康力量」能把鐵托搞下台。當這種希望落空時,莫斯科幾乎從南斯拉夫周邊全線向其施加軍事政治壓力,每次挑釁都可能釀成公開沖突。
從間接得到的消息判斷,當時可能打算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三方面攻入南斯拉夫。從亞得里亞海方面採取行動是最可行的。有可能是大規模行動,也可能是「點狀行動」。不僅蘇軍,而且「人民民主」國家的軍隊都可能參與進攻。情報相構的特別行動也在計劃之列。
能切實證明蘇聯及其盟國計劃武裝干涉南斯拉夫的消息,是1956年事件後流亡國外,後來被缺席判處死刑的匈牙利前高級軍官基拉伊·貝洛(1989年被撤銷死刑)透露的。
行動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南斯拉夫國內做策劃大規模動亂,特別是在鐵托政權的反對派力量最強的城市和大型企業作亂。第二階段:建立臨時國家機構,人選是南斯拉夫持不同政見者,以及以南斯拉夫邊境地區為基地的國內反對派代表。第三階段:由臨時國家機構以「起義者」的名義要求鄰國共產黨政府,首先是羅馬尼亞和匈牙利政府幫忙。「起義政府」得到上述國家政府承認後,羅馬尼亞、匈牙利(在一定條件下還有保加利亞以及蘇聯的武裝力量)就可以共同行動,推翻鐵托政權,建立新蘇政府。
斯大林可能剛與鐵托發生沖突時就想過使用軍隊。布爾加寧和赫魯曉夫在1955年的蘇共中央六月全會上的對話很能說明問題。布爾加寧提到,1949年斯大林如何命令所有蘇聯軍事和民事顧問在48時之內撤離南斯拉夫。此舉使人立刻就意識到,兩國關系正朝著戰爭狀態發展。赫魯曉夫說,宣戰時一般就這樣做。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也提到這件事,但是他沒提具體日期。他寫道,一天,烏克蘭國家安全部長報告,一大批人從敖德薩前往巴爾乾地區。他們是乘軍艦走的,大概去貝爾格萊德。赫魯曉夫還得到報告,正准備打擊南斯拉夫。後來為什麼沒打,赫魯曉夫也不知道,只知道蘇聯已把一個師調往靠近南斯拉夫邊界的地區……
與此同時,西歐國家和美國也得到蘇聯要干預南斯拉夫的情報。情報機構注意到,蘇聯等國軍隊頻繁調防,因此認為採取行動的日期是1950年秋到1951年春。美國中央情報局分析人員對向巴爾乾地區提供多少裝備能滿足蘇軍需要也作了估計。
西方國家領導人對蘇聯准備干預南斯拉夫的反應相當強烈。早在1950年夏天,美國總統就指示情報機構特別注意蘇聯在南斯拉夫附近、保加利亞,特別是在北歐附近的動向。6月底,美國召集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一位蘇聯問題專家說,蘇聯可能主要從南斯拉夫、伊朗和東德三個方向採取行動。法國外交部也在一份保密文件中談到,在從歐洲到亞洲這一弧形地帶的幾個點上,蘇聯首先是在柏林和南斯拉夫有危險的舉動。
到了年底,華盛頓、倫敦和巴黎的看法越來越趨向於:可能發生蘇聯直接或間接參加的軍事政治沖突。12月,杜魯門與國會領導人磋商時公開表示:「克里姆林宮可能已考慮好,與美國全面交戰的時機基本成熟。」這時,西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反南活動的進程上。西方的預測是,盡管蘇聯盟國在巴爾乾地區的軍隊不足以成功地對南斯拉夫發起武裝進攻,但蘇聯支持的傀儡軍隊可能在越過南斯拉夫、希臘和土耳其邊界後發起大范圍局部戰爭。
此時,在南斯拉夫與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交界地區不斷發生沖突。沖突的頻率越來截止高,從1950年的937次上升到1952年的2390次。為了「解決」南斯拉夫問題,在匈牙利、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組建了三支國際隊伍。保加利亞和匈牙利還有一些特殊的學校,培訓准備派到南斯拉夫搞破壞和從事特工的人員。
這時,南斯拉夫的軍事計劃構想還是根據解放戰爭的經驗制定的。南軍方估計,軍隊無力保衛全境,因此計劃向中部山區退卻;並組建了游擊戰爭最高指揮部,准備在敵占區打游擊;把居民、牲畜和食品從可能保不住的地區撤出來,並疏散了工廠企業;在山區建了水泥和建材倉庫,還建了掩蔽部……總之,為抵禦摩托化部隊進攻做好了一切准備。可以想像,這個飽受戰爭創傷的國家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當西方確信蘇南沖突已成定局的時候,南斯拉夫開始得到美國、英國和其他國家的財政援助,緊接著又得到軍事援助。1949年秋天。盡管蘇聯極力反對。聯合國還是討論了南斯拉夫問題,從而使南斯拉夫在政治上得到了國際支持。隨著西方軍事援助的增加,蘇方干涉行動的危險性越來越大,不得不放棄了任何武力推翻鐵托的計劃。
在意識到不可能進攻南斯拉夫以後,斯大林和他的親信開始策劃暗殺鐵托。赫魯曉夫寫道:「當斯大林發現,他原來依靠的南斯拉夫國內反對派不夠強大,沒法收拾鐵托時,試圖以其他方式除掉鐵托,但也沒能奏效。多次派特工都未得手。」蘇聯情報機構領導人之—帕維爾·蘇多普拉托夫直接參加了刺殺鐵托行動計劃。他說,在克里姆林宮的鐵托專案材料里可以看到莫洛托夫1953年2月底的批示:尋找鐵托與親法西斯集團和克羅埃西亞民族主義者的關系。參與行動的也有赫魯曉夫的人。
以外交官名義工作的特工約瑟夫·格里古列維奇曾是托洛茨基刺殺小組成員,他也是暗殺鐵托的行動人員。根據一個暗殺方案,他應該利用自己身為哥斯大黎加駐義大利和南斯拉夫特命全權大使的身份參加為鐵托舉行的宴會,用偽裝成個人用具的無聲手槍悄悄殺死鐵托。軍事歷史學家德米特里·沃爾科戈諾夫證明,當時還安排格里古列維奇送給鐵托一個裝著寶石戒指的錦盒,盒裡有釋放致命毒氣的裝置。
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所有計劃都成了一紙空文。可以說,武裝干預南斯拉夫計劃流產的原因是:頭兩年錯誤地依靠南斯拉夫國內看似能對鐵托及其戰友構成嚴重威脅的力量,而把外部力量只看作輔助手段。但是蘇聯很快就發現,由於對南斯拉夫國內親斯大林的力量缺乏足夠的支持,他們很快就被南斯拉夫安全機構按照蘇聯的經驗清洗了。意識到這一點時,補救已來不及了,因為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朝鮮戰爭已經開始,南斯拉夫與給予它軍事援助和政治支持的美國及西方國家頻繁接觸,它還與希臘和土耳其簽訂了巴爾干公約。
❷ 1942德軍為什麼要打斯大林
從經濟上考慮,蘇聯當時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其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相當發達,烏克蘭則是蘇聯的糧倉,高加索有歐洲最重要的油田,頓巴斯有最大的煤礦,這些生產能力及資源,是德國異常渴望得到的,德國希望通過佔領蘇聯而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質,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付將來可能的美英聯合對德作戰。
此外,從更大的戰略方針考慮,擊敗蘇聯可以迅速和日本匯合,打通更有意義的亞歐大陸線,徹底切斷英國殖民主與本土的聯系,徹底突破英國現實乃至美國潛在的封鎖,將美國孤立在美洲,進行反封鎖。
至於說奪取生存空間等等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宣傳報道,希特勒是個政客,政客的特徵之一就是不為情緒左右只為利益左右,他的野心只有在具體的利益驅動及利害關系的衡平下才有實現的可能,而且德國總參謀部、最高統帥並不僅僅只有希特勒一個人,實際上德國的將軍們在四一年也對進攻蘇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德國已經上了戰船,只有兩條路,勝利或毀滅,希特勒的賭徒心態只是加重了下注的籌碼而已。
那麼,德國不進攻蘇聯可以不可以呢?這對德國同樣是危險的,德國軍事指導思想就是速勝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國的指導思想卻是相持,可以說,德英相持,對德不利,對英有利。作為蘇聯來說,尤其希望看到這種相持,當德國在相持中逐漸被弱化的時候,蘇聯必然會採取和德國一樣的方法: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單方面進攻,這一點,德國統帥部應該有共識,而且看得非常清楚,從蘇聯在波蘭戰役及其後的吞並波羅地海各國、芬蘇戰爭來看,蘇聯的胃口不亞於德國。
現實的危險是,德英已經進入相持階段,德國在空前的勝利下暗藏著致命的危機,就好比一個人練就了吸星大法但卻損害了心臟一樣。德國進攻蘇聯是看到戰勝英國無望而且有著非常現實的失敗危險時,不得已採取的賭博行為。
這才是德國在四一年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
❸ 義大利軍隊在一戰,二戰中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弱
一、義大利沒有那種舍我說其誰的野心。一戰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受到同盟國的經濟剝削和制裁,國民經濟急劇衰落,失業率猛增。
二、義大利,雖也是戰敗國,但是它並不是同盟國制裁的重點,所以國內矛盾並不突出,人民依舊是得過且過。
三、墨索里尼有勇無謀,個人有天大的野心,但是始終無法把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兵是強征的,經濟勉勉強強,軍工業半身不遂,這樣的軍隊,兵無心,將無才,完全如同僱傭軍一般,被強迫著上戰場,完全唯德國人馬首是瞻,戰鬥力可想而知。
四、自羅馬帝國衰亡以後,義大利人的民族自信心喪失殆盡,成為一盤散沙。義大利的民族精神「怯於公戰,勇於私鬥」,它能夠產生舉世聞名、經久不衰的黑手黨,卻總拿不出一支同樣強大的軍隊。在兩次大戰中成為眾人的笑柄也不算是偶然了。
❹ 歷史上的義大利軍隊為什麼不堪一擊。
推薦於 2017-07-12
二戰中,中國人對義大利人的印象感覺就是德軍的偽軍,感覺義大利人戰鬥力極差。其實,這完全是極大地誤解。因為在中國有大量的德粉,為了維護德粉心中高貴的雅利安德意志日耳曼人的勇猛形象,在網上誤傳了很多義大利軍隊搞笑的方面。這就是為何國內眾多德粉編造出嘲笑義大利人的戰鬥力的網上笑話。
義大利遠征軍在橫掃烏克蘭的戰斗中,就俘虜了10萬蘇軍,獨立攻佔了斯大林諾等重要城鎮,在斯大林格勒北翼,義大利軍隊防守正面達一,二百公里,而負責供應的德國人非但沒有施以援軍和武器(尤其是奇缺的反坦克炮等),而且經常抽調義大利的卡車為自己運送物資(在斯大林格勒圍城中就有一支義大利運輸車隊)。在蘇聯絕對優勢的裝甲部隊進攻時,沒有援兵,重武器不足的意軍在側翼(羅馬尼亞軍和匈牙利軍)被突破遭包圍的情況下,山地軍和其他部隊還是堅持了近一月,直到接到撤退命令,一個30000人的意軍集團軍經過包括白刃戰的苦戰,有4000人突圍。試問沒有這些所謂的義大利「包袱」,德軍如何防守這一,二百公里的頓河陣地?
在1941年11月18日北非戰場的古比井戰斗中發起的"十字軍"行動中,義大利的阿里埃特(「公羊座」)裝甲師迎戰英軍第22裝甲旅,英軍兵力並不是劣勢,而且阿里埃特在此戰斗中也並不是滿員參戰的,此戰阿里埃特師共有12名軍官和193名士兵死亡/負傷和失蹤,並損失了49輛坦克,4門75/27和8門47/32火炮。英國第22裝甲旅有79輛坦克被擊毀或重創。
義大利人一直提供了軸心軍隊中的大部分兵力並不惜重大損失負責為運輸船隊護航,沒有義大利人,就隆美爾的幾萬人,能夠與幾十萬英聯邦軍周旋?沒有義大利人提供的步兵,有效的炮兵和裝備雖然不佳但作戰勇敢的裝甲部隊,德國人能夠取得勝利?沒有義大利人掩護側翼,並不時以自我犧牲精神地充當後衛,德軍能夠放心進攻,安全撤退?知道兩次古比井嗎?知道托布魯克的聖馬可海軍步兵營嗎?知道沖在最前面的戰斗工兵嗎?知道戰至最後的「公羊」裝甲師嗎?知道「佛格雷爾」傘兵師史詩般的後衛戰斗嗎?知道一名義大利士兵在被打斷一條胳膊後,捆著炸葯包沖向沖上來的英國坦克嗎?隆美爾說過「德國士兵震驚世界,而義大利士兵震驚了德國士兵。」不信的話,可以看看隆美爾傳。所以義大利人經常給德軍干臟活,卻被德粉羞辱。
❺ 二戰時,義大利最好的戰績原來是這一場戰役,你知道嗎
義大利在二戰期間打的最漂亮的一場戰役就是攻佔斯大林諾,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對蘇作戰(尬笑)
而意軍卻沒有給他們任何喘息的機會,他們也是不要命的對城內發動攻勢,最終也是拚死佔領了該城市,俘獲了24萬蘇聯守軍。而老墨也是抓住了這一戰績進行大肆宣揚,畢竟這是一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不吹不黑義大利海軍二戰時戰績不錯)
❻ 為什麼希特勒打不過斯大林
1.蘇德戰爭中是德國率先撕毀條約進攻蘇聯的。這就決定德軍絕對沒有國際上的同情與支持。德國也就成了邪惡之師,這樣蘇聯就成了抗擊賊寇的義勇軍(蘇聯有一些裝備是通過租借法案向美國要的,德國則不)
2.蘇德戰爭中,蘇聯有西方盟友。西方國家在西線與北非牽制住了德軍許多兵力,造成希特勒兩面受敵。相比之下,日本在德國打蘇聯時,基本上對於德國沒什麼作用,義大利就更不用說了。
3.天氣也是一個主要的問題。在蘇德戰爭中,嚴寒天氣使得德軍舉步維艱,可蘇軍早已習慣這種天氣,所以,斯大林又佔了天時。
4.蘇聯有無數的人(當炮灰都能壓死德國人)。蘇軍在戰爭中有大量的人沒有經過訓練就送上戰場,相比之下,德國到最後也要經過一定訓練再上戰場(見《艾勒伯格回憶錄》)。這就造成了兵力上斯大林佔了優勢。
5.工業問題。蘇軍的T34坦克在一段時間內給德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T34危機),德軍的黑豹坦克根本不可與之匹敵。所以後來出現了虎式坦克,可是雖說虎式坦克性能好,威力大。但是虎式坦克與T34相比,虎式坦克要精細得多(德國人的毛病),產量小。T34則有簡單實用但粗糙的製造技術,快、多。這也是原因之一。
❼ 二戰義大利,軍事如何
義大利加入軸心國才開始想作戰計劃,希特勒對於義大利的加入感到很矛盾,也不得不對盟友的照顧,義大利的加入反而加快的導致法西斯投降,德國對義大利的評論,要是義大利保持中立就不會拖德國的後腿,義大利軍隊有一種習慣,到午餐時間經常煮麵條吃,好幾次快上戰場趕到距離陣地幾公里一到午餐時間就煮義大利面條全軍被俘虜,讓敵人看穿弱點對義大利軍隊的作戰能力不再感到威脅,日內瓦的條約優待俘虜,有一次抓到英國飛行員,關起來以後不但不受到嚴刑逼供反而吃的好,英國佬以為最後一頓飯,第二天義大利軍官對俘虜問話,對於昨晚士兵給的晚飯只是士兵等級用的,希望不要見怪,開始以更好的食用優待俘虜讓英國佬感到好奇,其實對他們而言也有過輝煌的一段,那就是以機械化軍事武器坦克、飛機、毒氣彈征服了北非貧窮潦倒的國家衣索比亞,之後英、美、法加入戰爭他們再也嘗不到甜頭只有求助大哥德國,然而德國對俄羅斯戰爭開始一直都非常激烈,義大利意識到加入軸心國自己的力量與敵人疏遠不得不先投降,二戰時候義大利軍隊還有好多搞笑的,二戰沒有義大利的捲入就只有殺戮和血腥由於義大利的加入造成二戰的喜劇,第二就是外交政策有能的泰國也有一點搞笑,亞洲一個有趣的國家:泰國。
二戰前,泰國是東南亞唯一的主權國家。二戰時,他又沒有受到侵略,而且二戰後,他還抓住機會,獲取了不少利益。可謂是外交大贏家。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二戰前,二戰前,泰國並沒有像越南、菲律賓、印度這樣成為殖民地,為什麼呢?因為它處在印緬跟越南之間。
印緬是英國殖民地,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泰國夾在中間,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從而獨善其身。
當時國際上認為,東亞三個國家保有主權,中國、日本以及泰國。中國是太大,誰也沒本事一個人吞下。日本是因為明治維新,從綿羊變成狼。而泰國是因為聰明。
二戰爆發後,日本開始搞起了侵略,因為美國的物資限運,日本不得不冒險一試,南下到東南亞,搶老牌帝國的地盤。
這時,它就盯上了泰國,因為泰國是主權國家,從泰國下手,可以免除美英法這些國家的注意,在泰國占穩腳跟,右可以下新加坡,進菲律賓,左可以攻印度緬甸。
於是,1940年,日本開始做泰國的工作,跟泰國簽了一個《日泰友好條約》。
泰國也有利用日本的意思。
為什麼呢?泰國也是比較苦啦,他處在英法之間,兩國時不時劃它的地皮。所以泰國想引日本到東南亞來,利用日本來搶回地盤。
日本抓住泰國這個心理,開始積極使壞,比如讓泰國進攻柬埔寨。為什麼進攻這呢?因為柬埔寨是法國的殖民地嘛,法國又已經被德國打趴下了。有便宜不佔王八蛋
泰國聽日本這么一分析,大腿一拍,小日本,你太有才了。於是,泰國出兵柬埔寨。這個時候,法國雖然敗給德國。但在海外還是有實力,尤其是對付泰國,還是比較輕松。法國的海軍殺到泰國的閣昌島,一頓猛揍,最終幹掉了泰國海軍四分之一的船,擊斃三百多人,而法國只有一些水手受傷。打出了零比三百的戰績。這個時候,日本出面了。要求大家談判,因為法國維希政府是個傀儡政府,聽德國的指揮。日本又是德國幫凶,所以最後法國反而割了地皮給泰國。當年,法國在鎮南關敗於我國,卻利用帝國的地位與關系,讓我們賠錢,使我們中國雖勝尤敗。現在,法國也嘗到這樣的滋味了。這樣一來,泰國認為他們是勝利方,現在曼谷還有一座閣昌島海戰勝利紀念碑。
打了這回交道,泰國嘗到了跟日本合作的甜頭。
到了第二年,日本正式決定南下。首先就是登陸泰國。泰國還抵抗了一下,不過數小時後,就從了日本,宣布借道給日本。日本在東南亞選好了泰國這個立腳點,才開始偷襲珍珠港,全面發動太平洋戰爭。
此後,泰國跟日本的關系打得火熱。兩人簽了《日泰同盟條約》,泰國全境向日本開放。泰國軍隊幫助日本打仗。不過,泰軍的戰鬥力就馬馬虎虎啦,日本也不挑,專門派人去培訓。不管怎麼說,沖上去,當個炮灰也是好的
5攪?942年,泰國直接向英美宣戰,這膽量也是猴賽雷了。這樣,泰國就加入了軸心國。所以,德國在歐洲有義大利(雖然意麵們老添亂),日本在亞洲也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不過,泰國也發現,日本也真把他們當驢使,不但借他們的道,還征他們的物資,用他們的人。泰國這才知道,這是引狼入室了。
這時,泰國一個外交官做出了一個舉動。
泰國駐美大使社尼?巴莫在華盛頓宣布跟泰政府斷絕關系,並宣布泰政府無效,要成立「自由泰人運動」。這個跟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是一樣的,不過,自由法國畢竟還有軍隊和在外的殖民地。這個自由泰就是一群外交官。可是,就是這個舉動在最後幫助泰國避免陷入戰敗國的地位。
話說泰國發現跟著日本沒啥好果子吃了,他們也不白給,白天給日本出謀劃策,到了晚上,搖身一變,個個成了地下工作者,跟中國有聯系,跟美國也接觸。可謂是一顆紅心兩手准備。
到了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泰國一聽,很生氣,馬上發表宣言,說日本你怎麼可以這樣,說好的一起東亞共榮一輩子的。你怎麼就投降了呢?說好的一輩子,差一分,差一秒都不是一輩子!
日本相當內疚,連忙道歉,說不好意思,讓兄弟你失望了,不過,我實在頂不住了,美國有原子彈,再不降,我一億國民要玉碎得連碴都沒有。
當日本陷入深深的自責,認為自己坑了隊友時,泰國終於不想配合演戲了,跳出來表示當初我們的對英美的宣戰不算數。
宣也宣了,打也打了,不算數,你以為戰爭是過家家?
日本通過你們的道,殺了多少東南亞人,知道不?不過,美國從東南亞的局勢出發以及自己的需要出發,接收了泰國的這個神說法。事情似乎就這么結束了,接下來一幕,又把日本驚到了。二戰後,開始對日清帳。中國、菲律賓這些國家開始要求日本賠償戰爭損失。在這一群人里,赫然就有泰國的身影。原來,泰國宣稱日本在泰徵用了很多物資,沒給錢。還真不是訛錢來了,有帳本,清清楚楚。
日本這才明白,泰國這個哦米拖佛國也不是好忽悠的,當年拿的泰國群眾一針一線都記著帳呢。
日本當時被一大群人追債,現在這個曾經的盟友都來要債,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最後,日本是賠了150億日元了事。
❽ 斯大林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集團而實施的防禦戰役(1942年7月17日—11月18日)和進攻戰役(1942年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
蘇軍先後參加這次會戰的有: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伏爾加河區艦隊和斯大林格勒軍級防空地域。
德軍統帥部利用歐洲尚未開辟第二戰場之機,繼續增強東線軍事力量。這就使德軍能於1942年夏季在蘇德戰場南翼展開進攻,以進至高加索各石油區和頓河、庫班河以及伏爾加河下游等物產豐富地區。為進攻斯大林格勒,從「B」集團軍群調來了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為保盧斯上將)。截至7月17日前,該集團軍共轄13個師(約2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3000門、坦克約500輛)。第4航空隊的航空兵(作戰飛機近1200架)負責進行支援。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從其預備隊中把第62、第63、第64集團軍調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7月12日,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鐵木辛哥,7月23日起為戈爾多夫中將)。除上述3個集團軍外,編入該方面軍的還有原西南方面軍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7月30日起,北高加索方面軍的第51集團軍也編入該方面軍。其中第57集團軍以及38、第28集團軍(後以這兩個集團軍為基礎組建了坦克第1、第4集團軍)擔任預備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任務是在520公里寬的地帶內實施防禦,阻止德軍繼續前進。方面軍開始遂行這一任務時總共只有12個師(1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200門、坦克約400輛)。空軍第8集團軍有飛機454架。此外,遠程航空兵150—200架轟炸機、防空航空兵第102師60架殲擊機也在這里參戰。德軍人員比蘇軍多0.7倍,炮兵和坦克多0.3倍,飛機多1倍多。
方面軍的基本力量集中於頓河大彎曲部,第62、第64集團軍在該處佔領防禦,制止德軍強渡頓河並沿最近道路突向斯大林格勒。無論是在防禦戰役准備期間,還是在實施過程中,軍隊都進行了大量黨政工作。國防人民委員部1942年7月28日第227號命令提出的要求是開展黨政工作的依據。命令所提要求的實質體現在「決不後退一步!」這一口號中。指揮員,政治工作人員和黨團組織採取了一切措施。使每個軍人都領會命令的要求。
斯大林格勒州的勞動者給了軍隊大力支援。在斯大林格勒各接近地構築了4道防禦匭郭,即外層圍郭、中層圍郭、內層圍郭和市區圍郭。這些圍郭在會戰開始前雖未構築完畢,但對城市防禦起了不小作用。斯大林格勒城防委員會和州黨委採取了各種措施,以鞏固民兵,加強城市消防,並使全州勞動者做好堅持敵後斗爭的准備。
防禦戰役是在斯大林格勒的遠接近地開始的。從7月17日起,第62、第64集團軍各前進支隊在奇爾河、齊姆拉河一線對敵軍進行激烈抵抗達6晝夜。這就迫使德軍第6集團軍展開一部分主力,從而贏得了改善基本地區防禦的時間。7月23日,開始爭奪第62、第64集團軍主要防禦地帶。德軍企圖對頓河大彎曲部的蘇軍兩翼實施包圍突擊將其合圍,並進至卡拉奇地域,從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第62、第64集團軍的頑強防禦和坦克第1、第4集團軍各兵團的反突擊,打破了德軍的企圖。至8月10日前,蘇軍退到頓河左岸,在斯大休格勒外層圍郭佔領防禦,阻止了德軍前進。
早在7月31日,德軍統帥部就被迫將坦克第4集團軍(司令為霍特上將)從高加索方向調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頭部隊於8月2日進逼科捷和尼科夫斯基鎮,形成了從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脅。斯大林格勒西南接近地的最初戰斗開始了。為防守這一方向,8月7日,從新大林格勒方面軍分編出一個新方面軍即東南方面軍(第64、第57、第51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8月30日起增加第62集團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9月9—10日,東南方面軍實施了反突擊,迫使德軍坦克第4集團軍暫時轉入防禦。至8月17日前,德軍在此亦被阻止於外層防禦圍郭。
8月19日,德軍再度發起進攻,力圖從西面和西南面同時實施突擊以攻佔斯大林格勒。8月23日,第6集團軍坦克第14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爾加河。德軍企圖從北面沿伏爾加河實施突擊奪取該市。斯大林格勒軍級防空地域各部隊在抗擊這一突擊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日,德軍航空兵出動飛機約2000架次,對斯大林格勒進行了狂轟濫炸。在該市上空的空中戰斗中,蘇軍飛行員和高射炮手共髀淶謝?20架。蘇軍統帥部採取了消滅突至伏棚口河的德軍集團的措施。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從其預備隊中調來第24、第66集團軍,會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各集團軍從北面對德軍實施了翼側反突擊。這就把德軍第6集團軍一部分兵力引開,使斯大林格勒保衛者的處境得以改善。德軍被阻止於西北市郊。但是德軍統帥部繼續增加兵力,於8月初將義大利第8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投入交戰,9月底又將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投入交戰。而德軍第6集團軍的基本兵力則集中用於直接奪取城市。至9月底前,在進攻斯大林格勒的「B」集團軍群編成內作戰的德軍兵力已達80多個師。德軍的主要力量都轉移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德軍統帥部力圖在最短期限內攻佔斯大林格勒。
9月12日,德軍從西面和西南面也逼近了該市,此後城市防禦即由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和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共同負責。市內展開了激烈巷戰。這一期間,近衛第1集團軍和第24、第66集團軍於9月在該市以北幾乎連續實施的反突擊,給了斯大林格勒保衛者有力支援。在斯大林格勒以南發動局部進攻戰役的第57、第51集團軍牽制了德軍的重兵。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10月15日,德軍在一個狹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地域伏爾加河。11月11日,他們最後一次企圖攻佔該市,並在「街壘」工廠以南沖到了伏爾加河。但這已是德軍最後一次得逞。
1942年11月18日,斯大林格勒會戰的防禦階段終於結束。這一階段,法西斯德軍死傷約70萬人,損失火炮和迫擊炮2000餘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000餘輛、作戰飛機和運輸機1400餘架。希特勒統帥部企圖迅速攻佔斯大林格勒的計劃和整個1942年夏秋戰局計劃均告破產。蘇軍在防禦中表現了不屈不撓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表現了高超的軍人技能和集體英雄主義,疲憊和消耗了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戰的德軍主要集團,從而為轉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蘇軍統帥部在防禦戰役過程中就制定了斯大林格勒反攻計劃。大本營代表朱可夫大將和華西列夫斯基上將對制定反攻計劃起了重要作用。反攻的企圖是:從謝拉菲莫維奇、克列茨卡亞兩地域的頓河登陸場和從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薩爾帕群湖地域分別實施突擊,粉碎敵各突擊集團兩翼的掩護軍隊,並沿卡拉奇、蘇維埃茨基向心方向發展進攻,圍殲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戰的敵軍主力。至11月月中前,反攻准備完畢。
反攻開始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開的是:西南方面軍(近衛第1集團軍,坦克第5集團軍、第21集團軍,空軍第17集團軍,司令為瓦圖京中將)、頓河方面軍(第65、第24、第66集團軍,空軍第16集團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總計110.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55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輛、作戰飛機1350架。蘇軍當面之敵是德軍「B」集團軍群(司令為魏克斯元帥)所屬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德軍野戰第6集團軍、德軍坦克第4集團軍、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共有101.1萬餘人、火炮和迫擊炮1029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675輛,作戰飛機1216架。蘇軍人員比德軍多10%,火炮和迫擊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戰飛機多10%。多方面的黨政工作在反攻准備期間和實施過程中對軍隊起了巨大動員作用,此項工作目的在於樹立軍人的勝利信心,激發高昂的進攻銳氣,保證快速突破敵人防禦和發展進攻。
11月19日,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第65集團軍實施突擊,揭開了反攻的序幕。在步兵和坦克沖擊之前進行了炮火准備。西南方面軍坦克第5集團軍和第21集團軍各兵團在炮火支援下,近11時向縱深前進4—5公里。為完成突破,坦克第1、第26、第4軍,近衛第3軍和騎兵第8軍先後在這一地區進入交戰。至日終前,西南方面軍已前進25—35公里。第65集團軍因遭德軍猛烈抵抗,僅前進3—5公里。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57、第51集團軍,第64集團軍左翼各兵團)於11月20日開始進攻,第一日即突破德軍防禦,保障坦克第13軍、機械化第4軍、騎兵第4軍進入了突破口。兩方面軍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在戰役縱深內行動,向卡拉奇、蘇維埃茨基方向迅猛對進。同時,在拉斯波平斯卡亞地域對羅馬尼亞重兵集團的合圍亦告完成,而近衛第1集團軍、坦克第5集團軍、第51集團軍的騎兵軍和步兵兵團向西南面和南面發展進攻,對整個德軍斯大林格勒集團構成了合圍的對外正面。隨著天氣好轉,空軍第17、第16、第8集團軍的航空兵以及空軍第2集團軍一部兵力開始對蘇軍進行支援。
11月23日,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快速兵團在卡拉奇、蘇維埃茨基、馬里諾夫卡地域會師(見頓河畔卡拉奇),合圍了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坦克第4集團軍一部共22個師另160多個獨立部隊,總計33萬人。同日,德軍拉斯波平斯卡亞集團投降。步兵兵團到達後構成了綿亘的合圍對內正面。至11月30日前,蘇軍壓縮合圍圈,將敵占區縮小一半以上,但因兵力不足,未能從行進間分割和殲滅德軍集團。與此同時,沿克里瓦亞河、奇爾河、頓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鎮(今科捷利尼科沃市)以北一線構成了500餘公里的合圍對外正面。12月12日,德軍統帥部企圖從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鎮地域實施突擊以解救其被圍軍隊。但德軍務坦克師被阻於梅什科瓦河,隨即被擊潰。幾乎在實施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戰役的同時,頓河中游的蘇軍為發展反攻,從12月16日起展開進攻。這一進攻迫使德軍統帥部最後放棄了解救被圍集團的打算。至12月底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擊潰了合圍對外正面前的德軍,將其殘部擊退150—200公里。這就為肅清被圍於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蘇軍在12月間進行的空中封鎖,粉碎了德軍藉助航空兵進行補給的企圖,此期間有700餘架敵機被擊毀。至1943年1月初前,德軍集團總兵力減至25萬人,僅余坦克近300輛、火炮和追擊炮4130門、作戰飛機100架。負責殲滅被圍集團的是頓河方面軍(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團軍,空軍第16集團軍),該方面軍炮兵比敵人多0.7倍,飛機多2倍,但人員和坦克比德軍少六分之一。
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沃羅諾夫炮兵上將統一領導殲敵戰役。在德軍拒絕接受促令其投降的建議之後,方面軍遂於1月10日經猛烈炮火准備和航空火力准備後轉入進攻。按照戰役企圖(參見「指環」),第65集團軍從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炮兵在衛國戰爭中第一次以徐進彈幕射擊支援步兵和坦克沖擊。至1月12日日終前,蘇軍已逼近羅索什卡河第二防禦地帶。為突破該地帶,主要力量被轉移到第21集團軍地帶。方面軍各兵團於1月15日重新開始進攻後,1月17日前到達沃羅波諾沃、大羅索什卡一線,於此再次遭到德軍抵抗。在1月22—25日的頑強戰斗中,各兵團粉碎了德軍在該線的抵抗。1月26日晚,第21集團軍在馬馬耶夫崗西北坡,與從斯大林格勒迎面進攻的第62集團軍會師。德軍集團被分割成兩部分。1月31日,第6集團軍南集群在保盧斯元帥率領下停止抵抗,2月2日,北集群投降。從1月10日—2月2日,頓河方面軍共俘敵官兵9.1萬人,德軍在蘇軍進攻過程中被擊斃約14萬人。
點評: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反攻中,德軍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被擊潰。德軍被從伏爾加河遠遠向西逐退。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會戰之一。這次會戰歷時200天之久。德軍在會戰中被打死、打傷、被俘和失蹤的官兵約150萬人,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
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結局具有重大軍事政治意義。這次會戰,對爭得蘇德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作出了決定性貢獻,是戰勝德軍的一個最重要階段。蘇軍展開總攻和把德國侵略者從淪陷的國土上大批驅逐出去的條件業已具備。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結果,蘇軍從德軍手中奪取了戰略主動權,並一直掌握到戰爭結束。斯大林格勒的勝利進一步提高了蘇聯及其武裝力量的國際威望,是進一步鞏固反希特勒同盟的決定性因素。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的失敗,對整個德國是精神和政治上的嚴重震撼,動搖了它的國際政治地位,破壞了仆從國對它的信任。日本被迫暫時放棄了加緊反蘇的計劃。在土耳其統治集團中間,盡管受到德國的壓力,但保持中立的願望益趨強烈。
斯大林格勒的輝煌勝利,顯示了蘇軍業已增強的威力及其高度軍事學術水平。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為圍殲德軍重兵集團,先後出色地實施了方面軍群的戰略性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戰爭史上從未有過如此規模的戰役。蘇軍的防禦在斯大林格勒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種防禦的特點是:在大縱深預先建立數道構築完善的防禦地區,並以軍隊及時佔領,具有高度積極性。斯大林格勒成了巷戰學校。正確選定主要突擊方向和軍隊轉入反攻的時機,善於建立軍隊的進攻集團,隱蔽進行戰役准備,軍隊在進攻過程中巧妙行動,各方面軍和集團軍之間密切協同,同時而迅速地構成合圍的對內正面和對外正面,在對外正面發展反攻等等,這些都決定了蘇軍反攻的勝利。在斯大林格勒反攻過程中,炮兵進攻在戰爭中第一次得到了充分運用,而航空兵行動則第一次採取了航空兵進攻樣式。政治機關和黨組織在奪取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中建立了巨大功勛,它們培養了軍人具有在防禦中堅忍不拔,在進攻中銳不可當的高度精神—戰斗素質。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其軍事上的豐要原因是:戰略企圖與實力相脫節,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進攻重點;後勤供應困難等。
蘇軍戰功卓著的44個兵團和部隊榮獲「斯大林格勒」、「阿布加涅羅沃」、「頓河」、「巴薩爾金」,「沃羅波諾沃」、「濟莫夫尼基」、「坎捷米羅夫卡」、「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頓河中游」、「塔欽斯卡亞」等榮譽稱號,55個兵團和部隊榮獲各種勛章,183個部隊、兵團和軍團改為近衛軍。數萬名士兵和軍官獲得各種勛章和獎章,112人榮獲得蘇聯英雄稱號。70多萬會戰參加者獲得「保衛斯大林格勒」獎章。為紀念蘇聯人民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二十周年,英雄城市伏爾加格勒被授予列寧勛章和「金星」獎章。
在四個月的時間里,德軍統帥部不顧兵力兵器的巨大損失,多次試圖攻下這座城市,希特勒總是吹噓說:「猛攻斯大林格勒,我們一定能拿下他」
妄想!!!「監守下去並奪取勝利!」這個言簡意賅的信念,就像不可違背的誓言一樣牢固地深印在伏爾加河要塞保衛者的心裡,它表達了一定要親手消滅人類敵人的堅強決心。
蘇聯軍人履行了自己的誓言。他們以自己輝煌的勝利結束了斯大林格勒大會戰。這一勝利的消息傳到了希特勒的監牢,穿過了死亡營的鐵絲網。
斯大林格勒是被奴役人民的希望,是他們從法西斯惡魔的沉重桎梏下解放出來的鍾聲。它使人民相信法西斯主義必然會滅亡,它號召人民去抵抗去戰斗。正因為如此,各大洲經常來訪的客人都希望對斯大林格勒的烈士表示悼念,向他們表示深切敬意,取一杯這里的變得神聖的土帶回去。
-------------------
這一次戰役取得的輝煌成果使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空前、且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戰役。蘇軍從此轉入戰略進攻,並掌握了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
1942年夏末,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取得了轟動一時的勝利,德國的潛水艇在大西洋也十分活躍,平均每月擊沉70萬噸英美船隻。從地圖上看,德國駐守著北起北冰洋上的挪威的北角、南到埃及、西至大西洋上的布列斯特、東至中亞細亞邊緣的伏爾加河南岸這一片廣大地區。
在德軍的利好情勢的刺激之下,希特勒不顧總參謀長哈爾德和前線指揮官們的勸告,作出了同時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狂妄決定,這是希特勒在戰爭時期所作的對德軍命運最有決定意義的一項決定。從5月到7月,德軍在獲得了一系列勝利後,在南方重獲戰略主動權,開始向斯大林格勒推進,德軍總參謀長約德爾宣布,高加索的命運將取決於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結果。
希特勒不可一世的同時,斯大林也決心力挽狂瀾,此時的他正在蘇軍最高統帥部籌劃一次震驚世界的大戰役,斯大林決心向德軍發起一次大反攻。蘇軍最高統帥部命令斯大林格勒地區的蘇軍,採取緊急措施,堅決守住陣地,7月28日,斯大林發布了著名的第227號命令,「不準後退一步!」
7月到11月是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防禦階段,也是最為艱苦的階段。斯大林格勒守備區調動了內務部隊、軍政學員、防空兵、海軍陸戰隊等一切可以調動的武裝力量來加強市區防線。俄國人拚命抵抗讓德軍束手無策,侵蘇德軍團長威廉·霍夫曼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他們不是人,而是某種鋼鐵鑄成的東西;他們不知疲勞,不怕炮火。」斯大林格勒軍民同仇敵愾的意志和勝利的決心確保了蘇軍擋住了德軍優勢兵力的進攻,同時蘇軍還擊斃德軍近70萬人,1000多輛坦克,2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1400架飛機,極大的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
從11月到次年2月,蘇軍轉入反攻階段,在持續200天的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過程中,法西斯共損失150萬人,3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2萬門大炮和迫擊炮,3000架飛機。斯大林格勒戰役取得的輝煌成果使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空前、且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戰役。蘇軍從此轉入戰略進攻,並掌握了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
斯大林格勒的公民們,同志們。。。讓我們用我們的全部生命來保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城市和我們的家園。。。絕對不能後退一步,斯大林格勒每一塊石頭都是神聖的!
1942年10月15日,斯大林格勒,甚至整個世界最危險的日子,在此向那些為了祖國,為了自由,為了全人類的未來英勇犧牲的紅軍和紅海軍指戰員以及無比堅強的蘇聯人民致敬。
❾ 斯大林格勒戰役簡介
斯大林格勒會戰
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
雙方企圖與兵力部署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被迫放棄全面進攻,於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攻佔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的戰略補給線。5月,德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挫敗蘇軍的進攻。7月中旬,德軍「B」集團軍群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逼近斯大格格勒。起初,F。保盧斯上將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受領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轄13個師約2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門、坦克約500輛,由第4航空隊(作戰飛機近1200架)負責支援。會戰中,德軍統帥部不斷增加該方向的兵力,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蘇軍最高統帥部為保衛斯大林格勒,於7月12日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S。K。鐵木辛哥,7月23日起為V。N。戈爾多夫中將),轄第62、第63、第64、第21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後第57、第51集團軍和第1、第4坦克集團軍相繼編入該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任務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庫爾莫亞爾斯卡亞520公里正面上組織防禦,基本力量集中部署於頓河大彎曲部。方面軍開始遂行保衛斯大林格勒任務時僅有12個師1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200門、坦克約400輛、飛機454架,由遠程航空兵(轟炸機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師(殲擊機60架)負責支援。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眾支援下,在城市遠接近地構築兩道防禦地帶,在近接近地構築外層、中層、內層和市區四道城市防禦圍廓。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部隊、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隊。
會戰經過 會戰按蘇軍的行動性質分防禦和反攻兩個階段。
防禦階段(1942.7.17~11.18) 包括遠接近地防禦、近接近地防禦和市區防禦戰斗。
遠接近地防禦:7月17日,德軍發起猛烈進攻。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62、第64集團軍各前進支隊在奇爾河、齊姆拉河一線英勇抗擊德軍六晝夜,迫使其第6集團軍展開部分主力,從而贏得了改善基本地區防禦的時間。23日,德軍開始爭奪第62、第64集團軍主要防禦地帶,企圖對頓河大彎曲部的蘇軍兩翼實施包圍突擊,進至卡拉奇地域,從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62、第64集團軍的頑強防禦和第1、第4坦克集團軍各兵團的反突擊,打破了德軍的企圖。至8月10日,蘇軍退至頓河東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層圍廓佔領防禦陣地,阻止了德軍前進。早在7月31日,德軍統帥部即將第4裝甲集團軍從高加索方向調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頭部隊於8月2日進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鎮(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從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脅。為防守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部分兵力於7日組建東南方面軍(轄第64、第57、第51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30日起增加第62集團軍,司令為A。I。葉廖緬科上將),9~10日實施反突擊,迫使德第4裝甲集團軍暫時轉入防禦。至17日,該部德軍被阻於外層防禦圍廓。
近接近地防禦:8月19日,德軍再度發起進攻,從西面和西南面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實施突擊。23日,德軍第6集團軍第14裝甲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爾加河,企圖從北面沿伏爾加河實施突擊並奪取該市。蘇軍統帥部從預備隊中抽調第24、第66集團軍,會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北面對德軍翼側實施反突擊,牽制德軍第6集團軍部分兵力,阻敵於西北市郊。德軍統帥部繼續增加兵力,並將主力轉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圖在最短期限內攻佔斯大林格勒。
市區防禦戰斗:蘇軍V。I。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和M。S。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受領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任務。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次日攻佔市中心的馬馬耶夫崗。巷戰中,雙方逐街逐樓逐屋反復爭奪,對火車站反復爭奪達13次之多。蘇軍近衛第1集團軍和第24、第66集團軍9月份在該市以北幾乎不停頓地實施反突擊,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保衛戰。在斯大林格勒以南發動局部進攻戰役的蘇軍第57、第51集團軍也牽制了德軍的重兵集團。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為K。K。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9月底,德軍指揮部命令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戰斗。此時在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B」集團軍群編成內作戰的兵力已達80多個師。10月15日,德軍在一個狹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及其附近的伏爾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們最後一次企圖攻佔該市,並在「街壘」工廠以南沖到伏爾加河岸,但其攻勢已成強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會戰的防禦階段結束。這一階段,德軍死傷約70萬人,損失火炮和迫擊炮2000餘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000餘輛、作戰飛機和運輸機1400餘架。德軍統帥部企圖攻佔斯大林格勒的計劃宣告破產。
反攻階段(1942.11.19~1943.2.2) 蘇軍統帥部在防禦階段就制訂了反攻計劃,其企圖是:從謝拉菲莫維奇、克列茨卡亞兩地域的頓河登陸場和從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薩爾帕湖至巴爾曼察克湖地域分別實施突擊,粉碎德軍各突擊集團兩翼的掩護軍隊,並沿卡拉奇、蘇維埃茨基向心方向發展進攻,圍殲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戰的德軍主力。反攻開始前,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開的兵力有西南方面軍(近衛第1集團軍、第5坦克集團軍、第21集團軍、空軍第17集團軍,司令為N。F。瓦圖京中將)、頓河方面軍(第65、第24、第66集團軍,空軍第16集團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總計110.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55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輛、作戰飛機1350架。蘇軍當面之敵是德軍「B」集團軍群(司令為M。von魏克斯元帥)所屬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總計101.1萬人、火炮和迫擊1029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675輛、作戰飛機1216架。雙方兵力對比,蘇軍人員比德軍多10%,火炮和迫擊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戰飛機多10%。
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11月19日,西南方面軍及頓河方面軍之第65集團軍從謝拉菲莫維奇和克列茨卡亞地域實施突擊,揭開反攻序幕。至日終前,西南方面軍前進25~35公里;第65集團軍因遭敵猛烈抵抗,僅前進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57、第51集團軍及第64集團軍左翼各兵團從薩爾帕湖至巴爾曼察克湖地域開始反攻,突破德軍防禦,保障快速兵團進入突破口。上述兩個方面軍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向卡拉奇、蘇維埃茨基方向迅猛對進,並在拉斯波平斯卡亞地域合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一部(23日投降);近衛第1集團軍、第5坦克集團軍、第51集團軍則向西南面和南面發展反攻,對整個德軍斯大林格勒集團構成合圍的對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快速兵團在卡拉奇、蘇維埃茨基、馬里諾夫卡地域會師,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共22個師另160多個獨立部隊,總計33萬人。蘇軍步兵兵團到達後構成了綿亘的合圍對內正面。30日前,蘇軍壓縮合圍圈,但由於兵力不足,未能從行進間分割和殲滅德軍集團。與此同時,向西南和南面進攻的蘇軍沿克里瓦亞河、奇爾河、頓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鎮以北一線構成了500餘公里的合圍對外正面。
粉碎德軍救援集團:12月12日,德軍統帥部集中第57裝甲軍另4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從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鎮地域實施突擊,以解救其被圍軍隊。蘇軍隨即發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戰役(12月12~30日),將這股援軍全部擊潰。頓河中游的蘇軍為發展反攻,於16日發起頓河中游戰役,殲滅5個義大利師另3個旅,擊潰5個羅馬尼亞師和1個德軍師,重創德軍4個步兵師和2個裝甲師,迫使德軍統帥部最後放棄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至12月底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在合圍對外正面擊潰了馳援之敵,並將其殘部擊退150~200公里,從而為殲滅被圍於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
殲滅德軍被圍集團:1943年1月10日,頓河方面軍(轄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團軍,空軍第16集團軍)經猛烈炮火准備和航空火力准備後轉入進攻,開始殲滅被圍德軍。第65集團軍從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炮兵在蘇德戰爭中首次以徐進彈幕射擊支援步兵和坦克沖擊。12日,蘇軍逼近德軍位於羅索什卡河的第二防禦地帶。為突破該地帶,第65集團軍轉移到第21集團軍地帶。方面軍各兵團於15日重新開始進攻,17日前到達沃羅波諾沃、大羅索什卡一線,遇到德軍頑強抵抗。經22~25日的激烈戰斗,蘇軍粉碎德軍在該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團軍在馬馬耶夫崗西北坡與從斯大林格勒迎面進攻的第62集團軍會師。德軍集團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31日,德軍第6集團軍南集群停止抵抗,保盧斯被俘。2月2日,北集群投降。
會戰結局
會戰中,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被殲滅。法西斯集團損失官兵近150萬人,約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蘇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性轉折的主要標志。蘇軍從此基本掌握戰略主動權,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會戰的勝利堅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必勝信心,鞏固並擴大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法西斯集團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震撼了整個法西斯德國,動搖了仆從國對它的信任。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顯示了蘇軍不斷增強的軍事威力和較高的軍事學術水平。蘇軍最高統帥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在防禦階段,構築大縱深防禦體系,適時佔領防禦陣地;及時前調預備隊,組建新的方面軍;不斷實施反突擊和反沖擊,大量消耗敵人,阻止了德軍進攻,為爾後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反攻開始前,最高統帥部適時制定周密的反攻計劃,隱蔽實施反攻准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和確定反攻時間。反攻中,3個方面軍先後在7個地段上實施突破,使德軍不能判明蘇軍主要突擊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預備隊;各方面軍和集團軍之間密切協同,並以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組成快速集群,同時而迅速地構成合圍的對內、對外正面,並在對外正面發展反攻;首次充分運用了炮兵進攻這一形式和單層徐進彈幕射擊支援步兵和坦克沖擊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採取進攻樣式,並協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實施了對被圍德軍集團的空中封鎖等,從而保證了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其軍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戰略企圖與實力相脫節,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進攻重點;後勤供應困難等。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後改稱斯大林格勒。它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頓河以東約60公里處,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轉運站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達了第41號作戰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於在南段實施主要戰役,消滅頓河以西的蘇軍,以便進而奪取高加索的石油產地」。為此,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代號為「藍色作戰」的南方作戰計劃,改組了原南方集團軍群,將其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
A、B兩個集團軍群共擁有97個師計90萬人,1200輛坦克,17000餘門火炮和迫擊炮,1640架飛機。南面的A集團軍群由利斯特元帥指揮,轄有第17集團軍、第1裝甲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其任務為征服高加索地區;北面的B集團軍群由馮.包克元帥指揮,轄有第4裝甲集團軍、第2、第6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其任務為掩護A集團軍的北面側翼,其手段則為佔領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亞,還有曼施泰因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在克里米亞發起了春季攻勢,一周後佔領了刻赤半島。7月4日攻佔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拿下了整個克里米亞。
6月28日,德軍兩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庫爾斯克東北、哈爾可夫東北、斯拉維揚斯克、斯大林諾一帶發動進攻,蘇軍被迫後撤100-300公里,德軍侵入頓河大彎曲部。南面的A集團軍群繼續向高加索油田區推進,北面的B集團軍群則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
德軍最高統帥部指定由B集團軍群的由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是當時德國較強的集團軍,轄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共18個師,約25萬人,坦克740輛,火炮或迫擊炮7500門,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心在斯大林格勒組織堅守。為此,蘇軍於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其編成內有從蘇軍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和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及空軍第8集團軍、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實際能投入的力量有12個師,約16萬人、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飛機454架。其任務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的長約530公里、縱深為120公里的防禦地帶。
近郊惡戰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卡拉奇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從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第62集團軍右翼防線,形勢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輕的第64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將取代年邁的鐵木辛哥元帥指揮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並派素有「蘇聯紅軍智多星」之稱的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
7月25日,德軍以2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的強大兵力對由蘇軍第第64集團軍的第229師5個營駐守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企圖在卡拉奇附近強渡頓河,直撲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師被擊潰。蘇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
8月1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加入進攻,得到加強的德軍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後,攻佔列蒙特納亞並逼近了科捷爾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為了阻止德軍,於8月3日組成了擁有4個師又2個旅(後又增加了1個師)的「戰役集群」,與德軍激戰兩天後被迫退到阿克賽河北岸,5日,德軍已前出到阿勃加涅羅沃地域。在這危急關頭,斯大林簽發了著名的《第227號命令》,要求蘇軍部隊「不許後退一步」 。蘇軍接著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擊,至17日,蘇軍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層圍廓。
8月中下旬,德軍統帥部調整部署,集結了21萬人,27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0輛坦克和1000多架飛機,以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霍克的第4裝甲集團軍分別從西北、南部兩個方向對斯大林格勒發起「鉗形攻勢」。
22日,德第6集團軍的第14裝甲軍和步兵第8軍的3個步兵師、2個摩托化師及1個裝甲師突破了蘇第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將蘇軍分成兩部分,蘇第62集團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切斷了聯系。23日,德軍推進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葉爾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爾加河,對市區造成了嚴重威脅。同日,德軍先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的飛機對斯大林格勒進行了自侵蘇以來烈度最強的狂轟濫炸,使該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戰後英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對此評述道:「這是一次純粹的恐怖襲擊,其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屠殺和平居民,壓垮蘇軍,瓦解士氣,散布恐慌氣氛」。但斯大林格勒的蘇聯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德第6集團軍司令官保盧斯的副官在這一天的戰地日記中寫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實施反攻擊。市民們也拿起了武器,表現得非常英勇。在戰場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們那已僵硬的手還握著步槍和手槍。在被擊毀的戰車駕駛艙里,呆坐著被打死的工人。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從未見過」。
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在阿勃加涅羅沃西部地區突破了蘇軍防禦,29日,進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脅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
蘇軍最高統帥部面對這一嚴重形勢,將一切能夠動員的兵員物資,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區,並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8月下旬和中旬,蘇軍從南北兩面發起了幾次反擊,雖減輕了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壓力,但未能殲滅突至伏爾加河的德軍,雙方經過激列爭斗,傷亡都很大。至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
市區爭奪
最高副統帥朱可夫將崔可夫中將調任為第62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的任務是防禦斯大林格勒城區。兵力約4萬人,德軍攻城兵力共13師,約17萬人,比蘇軍多四倍。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對我們全體蘇聯人民至關重要,這個城市的失守將挫傷人民的鬥志。我發誓決不離開這座城市,我將採取一切辦法堅守。我決心要麼守住城市,要麼就戰死在那裡」
9月12日,希特勒從東普魯士飛抵烏克蘭的文尼察,召見了B集團軍群司令包克元帥和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要盡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裡,不要讓它變成人們長期矚目的焦點,更不能讓它牽扯我們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國要做的事情還多著呢。」他面帶慍怒之色對他倆說。隨後,他命令第6集團軍於次日起發起猛攻,不惜任何代價迅速佔領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巷戰
9月13日,市區爭奪戰全面展開,德第6集團軍組成兩個突擊團向市區中部和南部進攻。守城部隊頑強抵抗,實施猛烈反擊。14至15日,德軍對蘇第62集團軍實施強攻,雙方在馬馬耶夫崗等城郊進行激烈的街巷戰斗。經過兩天激戰,德軍死亡2000人,蘇軍也損失慘重。接下來的戰斗更加激烈,崔可夫說∶「我們的部隊在這里經受了從殘酷和頑強程度來說都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惡戰」。守衛斯大林格勒城南糧倉的近衛步兵第35師師長杜比揚斯基在給崔可夫的戰報中說∶「情況在不斷變化著。原先,我們在糧倉的上面,德國人在下面。我們剛剛把德國人從下面趕出來,他們卻又鑽到了上面」。
9月25日,德軍佔領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繼續向北部工廠區突擊。戰斗是慘烈的,參戰的德國將軍漢斯. 德爾在《進軍斯大林格勒》一書中寫到:「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不能相比。我們早晨攻佔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國人又奪了回去」。
至11月初,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氣又要冷下來,倒霉的冬天即將來臨,希特勒讓幾乎沒有多少越冬物資儲備的保盧斯趁天氣還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城區內,向蘇軍據守的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保盧斯以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2個工兵營在寬5公里的正面上發起強攻。戰斗隊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內,雙方為爭奪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斗。守衛陣地的蘇軍,頑強抵抗,其中有的師僅剩下不足1個團的實力,仍沒有丟失自己據守的地段。在傷亡數千名官兵的情況下,保盧斯被迫於次日停止了進攻。
蘇軍反攻
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於在斯大林格勒發動全面反攻行動,以圍殲該地域的德國重兵。反攻前,蘇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調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開了三個方面軍,除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外,還有頓河方面軍及西南方面軍。三個方面軍總兵力達11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55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463輛,作戰飛機1350架。
德軍方面,經過增援,德B集團軍群所屬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等,共有兵力101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029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675輛、作戰飛機1216架。但德軍戰線延長,鐵路運輸無保障,前線和後方都缺乏戰略預備隊,物資供應也不足。
19日晨7時30分,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共110餘萬部隊在紛飛的大雪中發起強勁反攻,首先突向對方最薄弱的羅馬利亞軍陣地。
23日,蘇軍攻佔了頓河左岸的重要支撐點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亞地域包圍並殲滅了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第4、第5軍,俘敵27000人。隨後,蘇軍三個方面軍合圍了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兵力,共22個師,總計33萬人,將其壓縮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
德國新任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力勸希特勒同意保盧斯趁蘇軍合圍剛剛形成迅速突圍,他幾乎已經把元首說服了,然而,大言不慚的空軍司令戈林卻向希特勒保證說,他可以保證第6集團軍的空中補給,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於11月24日命令保盧斯堅守陣地。為救援第6集團軍,希特勒將曼施泰因元帥從列寧格勒前線調往斯大林格勒擔任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要他殺開一條血路為第6集團軍解圍。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風計劃」反攻作戰開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所屬的第57裝甲軍已突進到離南麵包圍圈30英里以內。曼施泰因命令保盧斯迅速突圍與第4裝甲集團軍會合。然而保盧斯在沒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沒有突圍的意圖,他以燃料不足為由拒絕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棄了這最後一次機會。12月27日,第4裝甲集團軍的主力第57裝甲軍在蘇軍的強大攻擊下,終於退回了原來的陣地,救援第6集團軍的行動失敗了。
1943年1月初,被圍的德第6集團軍陣地被壓縮得越來越小,且受到蘇軍的嚴密空中封鎖,空運補給幾乎中斷,瀕於彈盡糧絕的地部。總兵力減至25萬人、坦克300輛、火炮和迫擊炮4130門、作戰飛機100架。
蘇軍最高統帥部制定了殲滅德第6集團軍的「指環」作戰計劃,由頓河方面軍負責實施。該方面軍共7個集團軍,由空軍第6集團軍負責空中支援,計有39個師和10旅,共有兵力21.2萬人、坦克257輛、火炮和迫擊炮6860門、作戰飛機300架。
1943年1月8日,頓河方面軍向被圍的德軍發出最後通牒,敦促德軍投降。保盧斯電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機行事,但希特勒駁回了他的請求。10日,蘇軍向被圍德軍發起攻擊行動。23日,沖進市區,攻佔馬馬耶夫崗,與守城的第62集團軍勝利會師。1月24日,保盧斯向希特勒報告說:「部隊已不能支持了,繼續抵抗已毫無意義,請准允我們投降。」他得到的答復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團軍應在斯大林格勒盡到其英勇的責任,直到最後一人為止。」1月31日,蘇軍第64集團軍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盧斯的司令部,剛剛被希特勒授予元帥軍階的保盧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軍軍長普費費爾中將、第51軍軍長庫爾茨巴赫中將、第295師師長科爾費斯少將等德軍高級將被迫投降。兩天後,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陣地上的德軍也全部投降了。與保盧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將官,2000名校級以下軍官和9萬名士兵。至此,歷時200餘天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此役成為蘇德戰場的轉折點,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
❿ 義大利在二戰期間的真實戰績怎麼樣
二戰中,中國人對義大利人的印象感覺就是德軍的偽軍,感覺義大利人戰鬥力極差。其實,這完全是極大地誤解。因為在中國有大量的德粉,為了維護德粉心中高貴的雅利安德意志日耳曼人的勇猛形象,在網上誤傳了很多義大利軍隊搞笑的方面。這就是為何國內眾多德粉編造出嘲笑義大利人的戰鬥力的網上笑話。關於義大利在北非,在蘇聯一敗塗地的說法在歷史上並沒有準確的依據。
謠言一:義大利人是德軍的累贅和包袱。
事實是: 義大利遠征軍在橫掃烏克蘭的戰斗中,就俘虜了10萬蘇軍,獨立攻佔了斯大林諾等重要城鎮,在斯大林格勒北翼,義大利軍隊防守正面達一,二百公里,而負責供應的德國人非但沒有施以援軍和武器(尤其是奇缺的反坦克炮等),而且經常抽調義大利的卡車為自己運送物資(在斯大林格勒圍城中就有一支義大利運輸車隊)。在蘇聯絕對優勢的裝甲部隊進攻時,沒有援兵,重武器不足的意軍在側翼(羅馬尼亞軍和匈牙利軍)被突破遭包圍的情況下,山地軍和其他部隊還是堅持了近一月,直到接到撤退命令,一個30000人的意軍集團軍經過包括白刃戰的苦戰,有4000人突圍。試問沒有這些所謂的義大利「包袱」,德軍如何防守這一,二百公里的頓河陣地?
在1941年11月18日北非戰場的古比井戰斗中發起的"十字軍"行動中,義大利的阿里埃特(「公羊座」)裝甲師迎戰英軍第22裝甲旅,英軍兵力並不是劣勢,而且阿里埃特在此戰斗中也並不是滿員參戰的,此戰阿里埃特師共有12名軍官和193名士兵死亡/負傷和失蹤,並損失了49輛坦克,4門75/27和8門47/32火炮。英國第22裝甲旅有79輛坦克被擊毀或重創。
義大利人一直提供了軸心軍隊中的大部分兵力並不惜重大損失負責為運輸船隊護航,沒有義大利人,就隆美爾的幾萬人,能夠與幾十萬英聯邦軍周旋?沒有義大利人提供的步兵,有效的炮兵和裝備雖然不佳但作戰勇敢的裝甲部隊,德國人能夠取得勝利?沒有義大利人掩護側翼,並不時以自我犧牲精神地充當後衛,德軍能夠放心進攻,安全撤退?知道兩次古比井嗎?知道托布魯克的聖馬可海軍步兵營嗎?知道沖在最前面的戰斗工兵嗎?知道戰至最後的「公羊」裝甲師嗎?知道「佛格雷爾」傘兵師史詩般的後衛戰斗嗎?知道一名義大利士兵在被打斷一條胳膊後,捆著炸葯包沖向沖上來的英國坦克嗎?隆美爾說過「德國士兵震驚世界,而義大利士兵震驚了德國士兵。」不信的話,可以看看隆美爾傳。所以義大利人經常給德軍干臟活,卻被德粉羞辱。
謠言二:義大利抓到的俘虜每天都能吃豪華套餐……一個英軍飛行員被義大利抓獲,投入了俘虜集中營。當天晚上,他在監牢中得到了自己的晚餐。那是從前菜開始到通心粉和肉食,連最後的水果和紅酒都配備齊全,豪華到不自然的料理。
「這就是所謂最後的晚餐嗎……」
第二天早上,一個看起來階級很高的將校出現在他面前:「昨天我們犯了一點小小的錯誤,給身為將校的閣下提供的是一般士兵的晚餐。這絕對不是有意虐待俘虜,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原諒那位出錯的看守嗎?」
事實是:這位飛行員是英國的一位皇室成員,所以從政治影響方面考慮的。其他英國飛行員可不是這個待遇,否則大部分義大利官兵都會神經的。
謠言三:5000人的義大利軍遇到一個連的英軍設下的路障後就地繳械。
丘吉爾打電話詢問英軍司令奧金萊克俘虜多少義大利的時候,奧金萊克得意洋洋的說:「數不清,大概五畝地的軍官,200畝地的士兵。」
事實是:阿拉曼戰役失利後,隆美爾決定撤退,並奪走義大利的淡水和油料補給,義大利人在沒有淡水的情況下,步行在沙漠地區撤退,很多士兵要麼被擁有機械化優勢的英軍追兵消滅,要麼就是因為缺水被活活渴死,最後義大利人向英軍投降。順便提一下,當年波斯王遠征利比亞沙漠,就在這地方因為缺水渴死3萬人。
謠言四: 德軍在沙漠中接收到義大利的救援請求,派出了一個中隊的兵力前往救援。當他們與義大利會合的時候,發現對方正用寶貴的水煮通心粉……
事實是:這個地方就是阿拉曼,義大利軍隊在此抵抗英國軍隊蒙哥馬利集團軍主力的猛攻,義大利徹底戰敗了,所有士兵都要步行撤到200公里以外,路上,他們碰到了一個義大利將軍,將軍知道義大利的淡水和油料補給被德國人搶走了,他沒能力把部隊撤回來,回去後墨索里尼會槍斃他的,他要和他的勤務兵一起死在戰場,最後一戰前,將軍說:「孩子們,我想我們可以吃一點家鄉的通心粉.」………….
謠言五:跟同盟國宣戰了之後才開始想作戰計劃…偷襲投降前的法國還被打回來的事跡也是家喻戶曉。
事實是:即使是墨索里尼在歐洲問題上也本想堅持一貫的中立政策,因為希特勒壓力脅迫參戰,試問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軍隊除了本土防禦計劃之外為何要准備侵略計劃?
法國佬一直以為他們的馬奇諾防線會重演一戰絞肉機的盛況,英國人也會為之流盡最後一滴血,經歷過一戰的名將貝當指揮當時法國最精銳的軍隊在法意邊境戒備………貝當的軍隊成為維希政府的最後依靠。要不你以為希特勒為什麼會讓法國人保留那麼一個政府?
當時義大利進攻的重點孚日要塞,是法國馬奇諾防線上十分堅固的環節,孚日要塞還是一個建立在地形險峻孚日山脈上的要塞,進攻這樣一個建立在崇山峻嶺上的要塞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別忘了德國人是繞過去的馬奇諾防線,不是正面突破。大家在看看德國人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表現吧,就知道從正面突破一座要塞是多困難,一戰時俄國人就意識到現代戰爭中要塞的作用已經不如從前了,於是打算把要塞改成軍營,德軍攻打布列斯特要塞時,俄國人已經把要塞的火力點和炮台拆的差不多了,但是德軍為了攻克這做防護能力薄弱的要塞,仍然付出了慘重的傷亡。
謠言六: 北非阿拉曼戰場上,英軍有在一戰率領25人與10000意軍作戰,並俘虜8000人以上的戰績。
事實是:純粹是國內德粉的扯淡。在阿拉曼戰役中義大利艾略特裝甲師在抵擋盟軍進攻,掩護德軍撤退時犧牲了他們的老式坦克。大約在11月4日15點30分時,少量倖存的坦克被優勢敵軍包圍,他們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
盟軍坦克突破了艾略特裝甲師的南面。於是艾略特裝甲師在Bir-el-Abd東北5公里處被包圍了。艾略特裝甲師依舊堅持戰斗!他們戰至最後一輛坦克。在1942年11月6日,德軍承認在阿略提裝甲師的防區,英國人「為他們的滲透付出了慘重的人員和物質損失的代價。義大利人戰至最後一人。」
謠言七:為了外貿的資金來源,義大利會將連自己空軍都沒有配備的先進裝置賣給外國甚至敵國……
某種戰斗機在設計時曾經採用過密閉機艙的先進設計,然而由於有飛行員抱怨說「感覺不到風的氣息」而恢復了開放式的設計。因此,直到二戰最後義大利也沒有開發出高速戰斗機……
事實是:當時義大利的尖端工業能力很差,連坦克電台都無法量產,大規模加工密封機艙的能力也沒有,雖然率先研發,但無法大規模列裝投入作戰,當空軍司令痛苦的向飛行員們通報這個消息們時,小夥子淡然的開玩笑說:「沒關系,將軍,我們更喜歡風的氣息……….」
謠言八:槍枝設計師為了保持戰場清潔,而發明了可以把彈殼塞回彈鼓的機槍……(義大利搖白旗:我愛環保!!)
事實是:那是義大利布瑞達(Breda)M37式重機齤槍,又稱Breda M-1937。這是一款非常優秀的機齤槍,使用20發彈板供彈,與哈其開斯等其他彈板供彈式機齤槍不同的是:M37發射過的彈殼並不直接拋出槍外,而是抽出膛後重新卡在彈板上。此槍是義大利軍隊在二戰中使用最多、也是最得心應手的一種重機齤槍。二戰結束以後,義大利軍隊在較長一段時間仍繼續使用M37布瑞達重機槍和8mm布瑞達步齤槍彈。布瑞達重機槍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彈殼可以塞回彈鼓的機槍,槍管溫度更穩定,射擊速率更快,作戰效率極高。
謠言九:1943年盟軍在義大利登陸,有一個戰場,盟軍激戰一早晨,無一傷亡。惟一的損失是自己的飛機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里(把沙洲當成了灘頭)。
西西里戰役,美軍投放「炮彈傳單」,傳單說,這些傳單可作為「投降證」,帶上它門就可以到盟軍的後方領取食物並獲得安全。
就在第二天清晨,一批義大利人跑了過來,每個人的手中都拿著傳單,有的人還忐忑不安地問:「這是投降用的憑證嗎?」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後,他門全都高興地交出了手中的武器。第三天、第四天……開始是數十名一批,後來則是成百人拿著傳單跑過來。有一次,兩個義大利士兵帶著傳單投降後,告訴美軍說,他們連隊還有60 多人想來投降但是又不敢過來,因為他門手中沒有「投降證」,於是,美軍馬上派人帶上「投降證」將這些人全部帶來。還有一次,一名義大利士兵專程過來要求在給他一份傳單,以便讓他的弟弟也能來投降。
美軍登陸義大利,與義大利對峙的時候,美軍感覺到義大利人毫無戰爭意志,因此刻意減弱了攻擊力度。一次德軍偵察機飛過戰場偵查,義大利軍指揮官心想面子太掛不住而下令裝作正在作戰的樣子攻擊,美軍也毫無干勁地反擊。這場戰斗被德軍偵察機發現,感慨地說:「厲害!義大利人制止了美軍的攻勢!」(神啊) 之後德國的增援部隊到達,開始了一場真正的激戰。
事實是:義大利國王此時已經宣布加入盟國,只是軍隊還沒脫離接觸,所以美軍向義大利人投放「炮彈傳單」;之後發生的激戰,不過是法西斯德國和忠於國王政府的義大利軍隊在激戰,說1943年盟軍攻到義大利家時,迎戰的是德軍,這是因為義大利國王宣布解除墨索里尼職務後,希特勒派軍隊救出墨索里尼,並佔領義大利北部山區布防,節節抵抗盟軍。
謠言十: 以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命名的潛水艇在與英國一艘武裝漁船的對決中失敗,並被對方捕獲。開始時「伽利略」號對對方發起攻擊,卻被連照明瞄準器都沒有配備的漁船(注意:是漁船!)連續命中,最終因艦長受傷而投降。
事實是:伽利略號潛水艇在一次世界大戰前下水,一戰爆發後義大利迅速投靠英國為首的協約國,義大利會攻擊英國盟友的漁船嗎
謠言十一: 1940年6月30日,義大利駐利比亞總督巴爾博元帥在托卜魯克上空被義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擊落。義大利人為了掩飾這一杯具,便宣布元帥是在同英國人進行空戰中遇難的。
事實是:托卜魯克是英軍在北非重要戰略要點,被義大利圍困後孤立無援,巴爾博元帥喜好親赴前線觀察布置戰線,行程被間諜獲知,英國皇家空軍為了突破義大利完善的高射炮陣地大規模空降物資趁此機會出動,彪悍的巴爾博元帥在座機上下令無差別開火,九個月後,物資告罄的托卜魯克陷落,成就了隆美爾的元帥軍銜。
謠言十二:在南斯拉夫,一名被游擊隊俘虜的德軍軍官十分驚訝地問:「你們哪來的反坦克炮啊?」當游擊隊員告訴他是從他們的盟軍--義大利人手裡繳獲的後,他感慨不已:「唉!這些可愛的義大利人。
事實是:他們的盟軍,義大利共產黨游擊隊,後來弔死過墨索里尼,實力可見一般了吧?義大利共產黨實力直到冷戰初期仍是實際上的義大利第一大黨。
義大利游擊隊在二戰中還是很活躍的,德軍經常被義大利游擊隊打的滿地找牙,1944年夏,武裝黨衛軍SS16「全國領袖」裝甲擲彈兵師在義大利北部對左翼游擊隊「加里波地旅」、「紅星旅」展開血腥鎮壓,如果實在找不到游擊隊,就拿當地居民出氣,通常是將他們指認為游擊隊而大肆槍殺。
當年8月11日,該師一部在聖安娜地區執行反游擊戰時,因找不到游擊隊,而把怒火發泄在當地平民身上,槍殺了100多名平民,連還在吃奶的嬰兒也不放過。
為此該師不少士兵獲得了反游擊戰勛章,戰後國際法庭判定任何獲得這枚勛章的士兵都被定為戰爭罪犯。但是在戰後的西德和德國統一後的聯邦德國政府,這種大屠齤殺而頒發的專門勛章又「合法」了,聯邦政府還向不少參加過大屠齤殺的德國老兵,重新頒發的勛章,只不過新的勛章去掉了上面的納粹鷹徽罷了。
謠言十三: 英國海軍的舊式雙葉戰斗機攻擊了塔蘭托灣的義大利艦隊,結果義大利艦隊一艘戰艦沉沒,兩艘戰艦中度受損。而英軍完全沒有遭到任何損失。
事實是:英國人間諜了解了義大利在塔蘭托灣防禦部署的情況,英國人從情報得知的義大利防空力量薄弱,才派出航母艦隊奇襲塔蘭托。這些舊式雙葉戰斗機後面可是有一整個航母艦隊做靠山。英軍完全沒有遭到任何損失也是錯的,兩架「箭魚」式飛機被擊落,一名飛行員被擊斃,其餘被俘。
謠言十四:1942年12月
義大利在頓河河畔遭到蘇軍攻擊,立刻放棄了所有裝備撤退。而在11月時遭受同樣攻擊且裝備落後的羅馬尼亞軍隊則堅持戰鬥了數天。 並且,10月時羅馬尼亞軍曾提出過趁蘇軍攻勢停頓時主動出擊的提案,但因為補給上的問題最終沒有實行。而義大利軍隊從來沒有提出過如此具有建設性的提議。
事實是: 1942年12月16日,防守斯大林格勒優勢蘇軍向外圍猛攻,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防線被摧毀後,義大利軍隊面對4倍於自己的敵軍開始後撤!整整苦戰了一個月才沖出頓河「口袋」,隨後到達了死亡谷(估計是義大利人自己說的名字)首次碰到在包圍圈中的蘇聯軍隊,因為義大利軍隊的補給有很重大的問題,而德國自己的部隊都還補給不夠,德軍還徵用了一支義大利車隊給自己運輸補給,導致義大利軍隊彈齤葯嚴重緊缺!最後遠征軍中的前鋒部隊「都靈」步兵師奮不顧身沖向敵人據點內徒手肉搏最後在Chertkovo打開一條缺口,直到撤出包圍圈總計損失了26000人!
這場戰役除了德軍第六集團軍被包圍以外,所有德軍跑在義大利軍隊前面。
謠言十五:在蘇德戰場上,義大利人傷亡很少,跑的比兔子還快。
事實是:1941年蘇聯冬季攻勢開始!12月25日,蘇聯在位於Ubescicce以及Chazepetovka兩地發動了針對義大利軍隊的代號為「聖誕之戰」的進攻!意軍第81步兵團(隸屬蘇聯遠征軍「都靈」步兵師)成功地堅守住了Izjum這條防線!
1942年8月24日!防守斯大林格勒側翼頓河一線的義大利軍隊遭受來自Serafimovich的蘇聯軍隊的猛攻!義大利人頑強的擊退了蘇聯坦克部隊的進攻!此役亡1500餘人,俘虜1700餘人!繳獲了一些數量可觀的輕武器!
著名的義大利「薩伏伊」騎兵團用馬刀狠狠地羞辱了一番蘇聯軍隊!戰斗發生的蘇聯冬勢攻勢期間,部隊成功防守之後反擊Isbusshenski一帶的蘇聯軍隊,騎兵團600人迂迴蘇聯軍隊側翼之後騎馬沖擊!一時之間讓蘇聯人無法接受的是,義大利人竟然是手揮馬刀沖上來的!擊潰2個營,全殲一個營,俘虜500餘人,榴彈炮4門,迫擊炮10門,機槍50挺!
謠言十五:大家相信這些謠言的原因無非就是義大利打個衣索比亞都死活打不下來。
事實是:但是其中的原因大家可能都不了解,首先大家把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情況都搞錯了,義大利一共有兩次入侵衣索比亞,第一次發生的時間還在19世紀,義大利人至少還佔領了衣索比亞。我記得也就是這個時候,世界上最強大日不落帝國——英國,在 1839—1919年間三次入侵阿富汗,結果戰爭以阿富汗勝利而告終。 英軍在向賈拉拉巴德撤退的時候,英國1.6萬人的部隊除了,一名軍醫僥幸逃生外,其餘全軍覆沒,小國家實力是不容藐視的。
義大利第二次入侵衣索比亞的時候,衣索比亞已經進入熱兵器時代了,衣索比亞花費巨資從西方購買了大量槍齤械,還從瑞典僱傭了教官,衣索比亞禁衛軍就是瑞典教官手把手教出來的的精銳,他們連身上穿的軍裝和腳上的軍靴都是從國外買的。
更坑爹的是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時候,他們偉大的德國盟友,卻向埃塞爾比亞提供了一萬條步槍,一千萬發子彈,60門以上的火炮,3架飛機,其中還不包括德國的後續援助。德國盟友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義大利深陷衣索比亞戰爭泥潭,減少對歐洲事物的干預。
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向蘇聯提供大量軍事援助,不少德粉還在叫嚷嚷,如果沒有英美援助德軍早就打敗蘇聯了。
義大利人在衣索比亞用毒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當年小日本在中國不是連對付小小游擊隊都要用毒氣,連賀龍元帥都中過小日本的毒氣,難道使用毒氣就說明小日本的戰鬥力是很菜的,那麼抗戰還用打八年嗎?衣索比亞最後是靠英國的出兵才復國的。
我覺得二戰中義大利人不被國人待見的最重要原因是:義大利人後期及時醒悟,義大利人沒有被嚴重洗腦。國內德粉最欣賞的就是德國人那血戰到底的精神力量。可惜,這對人民是極大的傷害。東方人最喜歡的忠誠到底,在義大利人身上看不到,這才是國內德粉最恨二戰義大利人的地方。所以,國內德粉編造出了很多二戰義大利人的笑話。 雖然義大利是法西斯國家,但是義大利人並不像德國那樣到處都是種族主義的屠夫而且由於舊城邦文化的沿襲,義大利王國的向心力其實並不是很強,國內的反戰力量和反法西斯的力量很強,軍隊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所以義大利在二戰期間的並沒有像德國那樣犯下大量反人類罪行和大肆掠奪。
由於義大利國內向心力不夠,義大利內五大文化中心互相排斥,在一般人心裡家永遠大於國,情永遠大於法,城邦比國家更讓人有認同感。很多地方的政府都被本地黑手黨所把持。所以才有墨索里尼才推行法西斯主義,凝聚國家。但是法西斯的主義到了德國人手裡就成了強大武器,要不是的德國人把法西斯主義搞臭了,義大利的正統法西斯主義未必就是向外擴張的暴力思想
在政治上義大利一直信奉有限戰爭的概念,戰爭永遠只是政治的延伸,而不像納粹那樣戰爭成了目的本身。所以義大利的千年歷史中,無論戰爭成敗,義大利一直沒有遭遇嚴重的破壞,他們也不會用種族屠滅的手段去贏得戰爭。而戰敗的政治勢力也不會被趕盡殺絕,就像義大利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一手建立義大利之後,並沒有成為克倫威爾和拿破崙,而是義大利人民的英雄加里波第而不是軍事獨裁者加里波第,而他的功績也被其他所有政治派系所承認的。
而在義大利國內,法西斯主義也一直是墨索里尼和他政黨的一家之言,而不是德國納粹主義那樣全民上下的信仰,在納粹的德國沒有希特勒只有元首,而義大利的墨索里尼一直是墨索里尼,義大利的某個總理,而不是偉大的不會犯錯的偉大的第一公民墨索里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