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家的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時期
在15世紀前四分之三左右的歲月中,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的美術家,擺脫著中世紀的規范,藉助理性和科學的知識,力圖在美術創作上開拓出新局面,使生動的形象和場景反映在美術作品中,讓它成為一種再現性的美術。在繪畫領域中,他們進行探索,盡力讓二維平面具有三維空間感,並使人物活動立體化,從而實現古希臘人追求過的那種錯覺性效果,讓人們把美術品當成真實生活的寫照,當成可感、可融、可知的事物。這種實踐,從佛羅倫薩開始,漸漸在義大利各地展開。體現著新的精神,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為盛期文藝復興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通過以下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可以看到佛羅倫薩早期文藝復興美術的特點:
吉貝爾蒂
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是一位體現了從哥特式美術向文藝復興美術過渡的人物。他具有較為廣泛的才能,創作活動涉及不同領域,但最大的成就,還是在雕塑領域。 代表作品有《天堂之門》(1424--1452)是為佛羅倫薩洗禮堂大門完成的青銅浮雕。借鑒繪畫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細膩地塑造著一個個人物的形體和面目;利用透視手段來再現人物的位置、空間環境的深度。在人物動作和衣紋的處理上,仍然保留了一些國際哥特式的優美風格。
布魯內萊斯基
布魯內萊斯基(Fil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在開創新道路、新風格方面,做出了更大貢獻。他是位多才多藝的人物,最初他從事雕塑和金銀工藝製品的創作,是文藝復興建築藝術的偉大代表之一。他創造性地把古羅馬建築形式與哥特式結構融匯在一起。架在鼓形座上的教堂竄窿清晰地突出在空中,莊重、輕快、優美,具有強烈的視覺感染力。布魯內萊斯基希望使建築設計建立在數學這門科學的基礎上,把比例和諧視為古典建築的本質。他利用古典建築語匯獲得了明快、單純、優美、和諧的效果,使建築具有一種理性的美。他對繪畫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在線透視方面的研究成果,給新的繪畫創作提供了科學依據。藉助線透視製造真實空間的錯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的重大抱負和傑出成就。
多納泰羅
多納泰羅(Donatello,1386--1466)是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第一代美術家,也是15世紀最傑出的雕塑家,對古典美術的推崇和借鑒,可以說是文藝復興義大利美術家的共同特點。多納泰羅在其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生氣盎然、莊重從容的雕塑作品。 代表作品: 《大衛》(約1430--1432)是第一件復興了古代裸體雕像傳統的作品。多納泰羅運用古希臘人創立的對應構圖方式,向人們展現一位形體比例和結構都十分准確的少年形象。這位聖經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徵,而是一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生命。 《聖喬治像》(1415--1417) 《加塔梅拉達騎馬像》(1445-1450)
馬薩喬
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在文藝復興繪畫發展歷程中卻是一位影響重大的關鍵人物。在他的創作中,徹底擺脫了晚期哥特式繪畫的優雅風格和裝飾意味,把塑造真實形象和真實空間擺在了首位。
代表作品:《納稅金》(1425--1428)是一幅描繪宗教主題的大型壁畫(當時壁畫在義大利是十分流行的繪畫樣式)。不同人物、不同場景,都顯得十分真實,富於體積感。人物各自的神態和動作都是從表現他們之間的不同關系和心理狀態出發來刻畫的。在那些合乎線透視法則的建築和自然環境中,人物位於各自的位置上,就像生活的真實場面一樣。這兒絲毫沒有那種強調畫面裝飾性的安排、追求優美的線條和色彩的國際哥特式繪畫的影子,飽滿的人物形體也許有點兒笨拙,但卻非常實在,直線性的造型節律,加強著壁畫的紀念性。真實而有氣勢,正是馬薩喬藝術的特色。
阿爾伯蒂著名的人文主義者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學識淵博,是個典型的全才,他非常重視數學這門科學對美術的作用。關心理論問題,不把美術視為純粹的技藝,而是把它當成智慧的體現,這種態度是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家的普遍態度,他寫下了有關繪畫、雕塑、建築的著作,發表於1485年的《建築十書》對文藝復興建築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對方與圓等幾何形的偏愛,可以說是這個時代和他本人藝術的特點。 佛羅倫薩在新的美術發展中發揮著無可否認的重要作用,但在義大利中部和北部的另一些城市中,也涌現出一些傑出的美術家,他們也在擴大新美術的成就和影響方面做出了不小貢獻。
弗蘭切斯卡
弗蘭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1416?--1492),是在義大利中部城市從事創作活動的最著名人物。這位富於探究精神的畫家也非常重視透視,把它看成是繪畫的基礎,曾撰寫《論繪畫中的透視》(1482)。在他一系列的宗教畫上,幾何形式的人物靜靜地呆在嚴格合乎透視法則的建築和自然環境中,明麗的色彩創造出一種光的氛圍,具有庄嚴靜穆的感覺。
代表作品:壁畫《真十字架的傳說》(1452--1464)和《鞭打基督》(約1456--57)。喬凡尼·貝利尼
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約1429--1516)是威尼斯15世紀最傑出的畫家。在美術史上享有盛名的威尼斯畫派,可以說是由他開始的。與強調用線造型和注重構圖經營的佛羅倫薩畫家不同,也與曼特尼亞不同,喬凡尼?貝利尼是位擅長運用色彩的畫家。
代表作品:《心醉神迷的聖芳濟各》(約1485)風景占據了絕大部分畫面,一切都沫浴在陽光中,美妙的色彩似乎閃動著光澤。藉助自然景色來渣染氣氛,這種作法後來成為威尼斯畫家的基本特色之一。
梅西納
梅西納(AntoneUo da Messina,約1430--1479)。在肖像畫上有著不小的貢獻,早期文藝復興肖像畫往往被處理成全側面的,而他則把表現對象改成側四分之三的樣子,使畫中的人物注視著觀眾,這種更自然、更親切的方式,成為後來最流行的肖像畫模式。梅西納的作品,筆法柔和,色彩明快,情調寧靜。
代表作品:《聖賽巴斯蒂安的殉難》(約1475--1477)。 16世紀頭25年的義大利,是一個政局緊張、戰事幾乎連綿不斷的時期。正是在這極其動亂的階段里,盛期文藝復興藝術形成了。這是一種明朗而又高尚觀念的、偉大而又有克制力的藝術,總而言之,就是古典式平衡的藝術。文藝復興三傑--著名的藝術家達?芬奇(1452--1519年),米開朗琪羅(1475--1564年)和拉斐爾(1483--1520年)出現了,標志著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達到光輝燦爛的鼎盛時期。他們每一位都是突出的個人主義者,盡管互相之間產生靈感碰撞的火花,卻從未形成一個團體。他們三位都達到了超凡的技巧造詣和完美的心靈、眼與
手的配合。不太費力地解決了早期藝術家們為難的問題。他們作品的藝術形式總是美妙地昭示出理智性的內容。 在文藝復興盛期,以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為代表的一批美術家,迸一步完善了15世紀義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與情感、現實與理想在美術品中獲得了完美統一,使形與空間的關系獲得了高度和諧,從而為再現性的美術確立了一種經典樣式,給後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範例。在以後西方美術的發展歷程中,無時不感到它的強大影響力。推崇也好,否定也好,都是因為意識到它的存在。通過這些美術家的介紹和作品,您可以看到義大利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狀況。
達·芬奇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出生在芬奇鎮,或許人類有史以來,還不曾有過達?芬奇這樣全面發展的人。他涉獵的領域之廣、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美術只不過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並沒有占據他的全部時間和精力,但他在這一領域內卻獲得了驚人成就。把自然科學知識引人美術,是15世紀義大利人的重大貢獻,達·芬奇繼承了這種傳統並大大完善了它。
代表作品:著名的《最後的晚餐》(約1495--1498) 完美的構圖、和諧的形與空間、豐富的心理刻劃、深刻的人性,昭示著古典美。《蒙娜麗莎》(約1503--1506) 達·芬奇歷時數年繪制的這幅半身像,他把這位商人妻子處理成兩手自然交搭,身軀和頭部不同程度側轉的方式,既克服了單調又顯得從容。蒙娜麗莎富於實體感的血肉之軀及神秘的微笑,與宛如中國山水一般的淡遠背景結合在一起,給人留下無限遐想的餘地,使後人可以進行不同的闡釋。這種像現實生活一樣復雜豐富、讓人一言難盡的感覺,恰是最偉大的文藝作品特有的品質,為後人確立了一種半身肖像畫模式。
米開朗琪羅
西方最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在致力於領悟古人成就時,也致力於解剖人體,研究人體的結構和運動,這使他成為量充分發揮人體.表現力的美術家之一。不同於充滿深遂智慧之美的達·芬奇的藝術,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以力量和氣勢見長,具有一種雄渾壯偉的英雄精神。或許,他是一位最接近貝多芬境界的美術家。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繪畫中,一個個巨人般的宏偉形象挺立起來,就連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剛勇的氣概,彷彿是神話中的阿瑪宗女子。代表作品:雕像《大衛》(1501--1504),是美術史中最為人們熟悉的不朽傑作,也是最鮮明展示盛期文藝復興義大利美術特點的作品。在用一塊久被棄置的名貴石材雕刻大衛形象時,他真正實現了把生命從石頭中釋放出來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強烈的信心,雕鑿出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
拉斐爾
拉斐爾(Raphael Sanzio,1483--1520),作品一直被人們視為古典美術精神最完美的體現。安格爾稱他是繪畫之神。拉斐爾是西方美術史上最擅長塑造聖母形象的大師。他那一系列聖母像,把感性美與精神美和諧無間地統一起來,從而傳達出人類的美好願望和永恆感情。平易近人、親切自然是拉斐爾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他筆下,深刻的知識和精心的推敲全溶在用流利線條構成的輕松自如的藝術世界中,一切都彷彿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籟之聲。純真優美、莊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諧簡潔,這些古典美術最推重的品質,在拉斐爾身上獲得了最鮮明的體現。因而,那些推崇古典風尚的美術家,都把他當成理想的楷模,恰如雷諾茲說的:他本人成為所有後代畫家的樣板。
代表作品:《美麗的女園丁》(約1606),拉斐爾以圓潤流暢的線條把聖母、耶穌和聖約翰的優美形象和諧地組合起來,創造出充滿人間氣息的、親切的神的世界。這一世界遠離了中世紀的精神,它那純潔、明朗、單純、自然的情韻更接近希臘的精神。
提香和威尼斯畫派的傑出代表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發展中,佛羅倫薩、羅馬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15世紀的美術家,都是在這兩座城市中活動的。其他城市如威尼斯這座義大利北方的城市,曾是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它的共和政體,它的商業氣氛,使它的社會生活中洋溢著濃重的世俗色彩和歡樂情調。在這種獨特的形勢下,威尼斯美術也呈現出與佛羅倫薩、羅馬不同的獨特面貌。它的繪畫,大大發揮了富於感官魅力的色彩的表現力,與重視線條和素描的佛羅倫薩、羅馬繪畫頗有差異。
A:提香
提香(Titian,1488/90--1576)以其漫長一生的豐富創作,成為威尼斯畫壇的泰斗。他在實踐中創造出了洋溢著歡樂氣息、生機盎然、富麗堂皇的風格。成為與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一起象徵盛期文藝復興義大利美術光輝成就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戴荊棘冠的基督》(約1570) ,威尼斯畫派畫家素以擅長用色著稱,構成他作品魅力的主要因素,就是色彩。這是佛羅倫薩美術家與威尼斯美術家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使後代油畫家能更直接地從提香等威尼斯畫家作品中獲得技法上的啟示。油畫這種能發揮光色表現力的形式,在義大利,是由提香等人完善起來的。在提香晚年的作品中,油畫語言的特點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創作時,他運用闊大奔放的筆觸塗抹著不同的色彩,用它們來塑造形體、渲染氣勢。在這兒已沒有了清晰的形與線,也沒有了以往他作品中的明朗歡快氣息。渾厚凝重的色彩配置,成為表現強烈悲劇情調的有力武器。在這件展示提香爐火純青的油畫技法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精神和語言方面的發展變化。
其它地區的美術家
A:薩托
薩托(Andrea del Sarto,1486--1530)真實姓名安德烈亞·達格諾羅·狄·弗蘭切斯柯。文藝復興三傑離開佛羅倫薩後,薩托就成為當地最著名的畫家。薩托是位精於造型和用光的畫家,他的精湛技巧為他贏得了完美畫家的稱號。
代表作品,是祭壇畫《哈匹聖母》(1517)。那庄嚴的古典式構圖和那典雅的形象,均具有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特徵,然而在光線處理上卻有一種不盡相同的意味。 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大師創作的一大批光輝燦爛的美術品,確立了一種完美的典範。在人們眼中,它們是最理想最完善的化身,後來的美術家面對它們不禁有面對滄海之感。義大利一些年輕美術家,受到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創作的鼓舞,不顧他們作品的內在精神,希圖仿效和發展他們的風格;另一些更有才能和抱負的人,則致力於形式語言上有所變化、有所創新,注重在作品中顯示他們自己的特點。總的看來,他們的創作背離了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理想和基本原則,拋掉了它那種自然、和諧、單純的藝術風貌。他們追求一種視覺效果獨特的、形式感很強的風格。出自他們手中的作品,往往帶有刻意雕琢、冷漠疏遠的味道,頗具主觀與幻想的色彩。但對那些口味別致的人來說,它們倒是相當有魅力的東西。這一美術現象,流行於盛期文藝復興之後,巴洛克時代之前,史家稱之為樣式主義美術。國人也有據西文譯成風格主義或矯飾主義美術的。佛羅倫薩是樣式主義美術的發源地和最重要的中心。在薩托門下,出現了樣式主義早期代表龐多爾莫和羅素。
龐多爾莫
龐多爾莫(Pontormo,1494--1557)本名雅各布·卡魯西,具有鮮明個人風格,他的作品顯示出更多新因素。
代表作品 《基督下十字架》(約1526--1528),塞滿畫面的人物幾乎全平貼在前景上,這些色彩輕淡、線條流利的人物彷彿像雲朵一樣飄在沒有真實空間感的虛空中。他們缺乏體積感和重量感,就像單薄的剪紙一樣。整個畫面洋溢著一種夢幻般的感覺,一種非現實的意味。
羅素
羅素(Giovanni Battista Rosso Fiorentino,1495--1540)是位頗有才氣、風格獨特的畫家。羅素曾應熱愛義大利美術的法國國王法朗梭瓦一世邀請在法國工作,從而把樣式主義留在了楓丹白露,影響著法國美術的面貌。
代表作品 《基督下十字架》(1521),雖與龐多爾莫上述名作題材相同,但卻有自身的特色。幾何形十字架、梯子和有稜有角的生硬人物形象組成了一個停滯凝固的繪畫世界。畫面上所有人物都彷彿中了妖法一樣僵立在那兒,造成一種奇特的、驚恐不安的感覺,從而強化了作品的悲劇意味。
布隆基諾
佛羅倫薩畫家布隆基諾(Agnolo Bronzino,1503--1572),是樣式主義全盛期的代表人物。他在龐多爾莫教導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素以筆法精緻、感情冷漠、色彩刺目著稱。
代表作品: 《托萊多的埃萊諾拉及其子喬凡尼·德·美第奇》(約1550),就是鮮明體現他畫風的完美例證。暗藍色背景襯托著衣飾華麗的靜止人物,刻畫得十分精細的貴婦人神態冷漠,就像瓷人一樣,具有冷冰冰的高雅氣派。 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發源於義大利,在其影響之下,西歐各國也都先後萌發了文藝復興。由於地理、歷史、民俗傳統等諸因素的差異,這些國家的美術受中世紀哥特式藝術傳統的熏陶,宗教氣息十分濃厚。文藝復興精神在這里更多地體現為對世俗風情的描繪。與同一時期的義大利相比,它們的美術作品雖然缺少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所特有的那種磅礴的氣勢,但尼德蘭、德國、法國、西班牙等部為歐洲文藝復興美術的發展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
尼德蘭一詞意為低凹的土地,它所指的地區,大體包括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 尼德蘭的美術活動最初與法國有著密切的聯系。14世紀時有許多尼德蘭美術家受雇於法國宮廷,他們除了將尼德蘭的美術風格帶到法蘭西外,同時也接受流行於法國的義大利美術風格的影響。百年戰爭(1337--1453)之後,勃良第首府遷入佛蘭德斯境內,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開始在改造和發展晚期哥特式藝術的過程中發展起來。 佛蘭德斯是14世紀尼德蘭美術家主要的活動區域。在那裡他們曾用繪畫、雕刻來裝飾教堂、宮廷和市政建築,但這些作品大多遭到破壞,遺存極少。14世紀末,尼德蘭出現了著名的雕刻家斯呂特(Claus Sluter,約135/1360--1405)。有關他的生平和早期的美術活動已無從考查,然而他為第戎修道院所作的精美雕刻《摩西井》,以出色的寫實技巧一直為後世所稱道。《摩西井》作於1395--1403年間,原是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的基座,呈六邊形,每邊裝飾有比真人還大的先知雕像。其中有手執誡律的摩西,魁偉庄嚴的大衛以及禿頂的以賽亞等人。這些人物雕像個性鮮明,藝術手法簡潔寫實。飽滿健壯的形體,流暢飄逸的線條,使其成為尼德蘭雕刻藝術中的上乘之作,並給繪畫藝術以有力的影響。 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最初的奠基人是凡·埃克兄弟。他們繪制的《根特祭壇畫》(1415--1433)是尼德蘭早期文藝復興美術中著名的傑作。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發端於15世紀,滯後於同時期的義大利與尼德蘭美術。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當時依然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微弱的王權不能給這些極分散的城市以有力的保護,哥特式美術依然占居主要地位。1420年至1540年間,德國出現了文藝復興,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成為諸地方美術流派的中心。 德國文藝復興初期的繪畫與雕刻受晚期哥特式美術中某些因素的影響,宗教祭壇畫較為發達。畫在木板上的單幅或多聯的祭壇畫被安置在肅穆的教堂中,以增加庄嚴的氣氛。15世紀中葉開始,德國美術家表現出對人的生活環境的關注,喜歡描繪自然環境,人物造型則強調真實感。畫家維茨(KonradWitz,約1414--1446)即是這方面的代表。他的《基督踏海》(又名《捕魚的奇跡》)描繪了博登湖的真實景色,雖為傳統的宗教題材,畫面卻十分生動自然。這時期有名的美術家還有施恩告爾(Martin Schongauer,1445/1450--1491)等,他們可稱為德國文藝復興美術的先驅者。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應該說以版畫成就最為突出,對整個歐洲的美術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在早期名畫家中,施恩告爾的銅版畫居於領導潮流的地位。他的後繼者,德國文藝復興大師丟勒則使銅版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德國文藝復興第二代最傑出的畫家是小荷爾拜因(HansHolbein the Younger,約1497--1543)。他早年隨父學藝,與人文主義學者有著廣泛的交往。荷爾拜因的藝術風格以冷靜、客觀著稱,他大量的肖像畫,准確地記錄了16世紀各種人物的外貌及心理特徵。現藏羅浮宮的《伊拉斯漠像》(約1523)是他的肖像畫精品。作者精心處理畫面的明暗關系,著力描繪畫中人物的面部、雙手與文稿,一位容智的人文主義學者的風采顯露無遺。荷爾拜因的素描作品也極為出色,線條簡約完美,雖然幾乎不塗明暗,但卻能充分表現體積和質感。1532年以後畫家定居倫敦,成為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宮廷畫家,為英國繪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法國文藝復興美術
百年戰爭以後,法國收復了被英國占據的領土,形成了統一的局面,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盧瓦爾河谷地是法國宮廷建築的誕生地。法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法朗索瓦一世等都曾在那裡興建了大量的貴族府邸、獵場。其中著名的有舍農索府、尚博爾宮等。這些豪華建築是新的風格和古老的傳統相結合的產物。 自從16世紀30年代開始,義大利藝術家來到法國參加楓丹白露的建築工程,使得法國文藝復興建築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530年,義大利樣式主義畫家羅素來到楓丹白露從事裝飾工作。羅索為了適應法國宮廷趣味,畫風有所變化,人體除了仍被拉長外,畫面顯得格外精緻優美。當地的雕刻家和畫家在他及其它義大利樣式主義畫家的領導下進行楓丹白露宮的裝飾,逐漸形成了楓丹白露派。這個流派創造了灰泥高浮雕與繪畫相結合的新的裝飾效果,追求優雅、撫媚。以著名的法朗索瓦一世長廊為例,繪畫周圍的高浮雕人物彷彿要從牆壁上跳出來。另外,纏繞在畫框邊上的如皮革般捲曲折疊的裝飾母題也是由他們始創的,後來在整個歐洲都十分流行。 法國文藝復興繪畫及雕刻則起步較晚。15世紀馳名法國的大畫家是富凱(Jean Fouquet),他是法國早期繪畫的驕傲,後來的法國藝術的發展頗具影響。富凱在藝術上是一位多面手,他留下的作品有油畫、細密面、琺琅製品和一些素描。墨倫雙聯面中的《聖母子》(約1450)是他的重要作品。 16世紀的法國肖像畫佔有突出的地位,有名的畫家是克盧埃父子。讓·克盧埃(Jean Clouet,約1485/90--約1540/41)是法朗索瓦一世的宮廷畫師和侍臣,他描繪了不少當時的顯貴名流。《法朗索瓦一世像》(約1525--30)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兒子法朗索瓦·克盧埃(Frangois CloueL約1510--1572)也是一位頗受宮廷歡迎的肖像畫家,《奧地利的伊莉沙白像》(1571)是他最優秀的一件作品。從克盧埃父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嫻熟的繪畫技法和善於捕捉人物神態、善於表現個性的能力,這也是法國肖像畫家的長處。 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古戎和皮隆(GermainPilon,約1525--1590)。古戎的傑作足他為巴黎貞潔泉所作的六塊浮雕《山林水澤女神》(1549)。作品取材幹古希臘神話故事,古戎以精湛的技巧刻劃了女神們的輕盈的姿態。人物造型充滿活力,雖然構圖的空間狹小,但無任何局促之感。雕刻家對衣紋的處理十分自然流暢,將女性的韻味展現得無比完美,整個浮雕洋溢著清新的古典氣息。
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
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最早出現在加泰羅尼亞和巴倫西亞。15世紀,這兩個地區資本主義萌芽較早出現,在藝術上與義大利、尼德蘭交流密切。但真正代表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最高峰的是16世紀下半葉著名畫家埃爾·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有名的如《聖家族》、《基督誕生》等。 格列何是一位有爭議的畫家,他以色彩和光線為主要表現手段,拉長的人物體態帶有神經質的不安情緒,反映了沒落貴族的憂郁的心靈。他的偉大之處還在於揭示了社會的矛盾,以哲學家一般犀利眼光洞察到了西班牙的危機。格列柯的藝術很長時期以來未被美術史家們肯定,直到本世紀初,人們又重新開始研究這位大師,日益發現他那獨特畫風的動人魅力,把他視為樣式主義的最偉大代表。
2. 義大利有那些著名畫家
義大利著名的畫家:
1、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
2、達芬奇,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館之寶之一。
3、喬治莫蘭迪,生於義大利波洛尼亞,是義大利著名的版畫家、油畫家,青年時考入波倫亞藝術學院,曾經長期在這所學院擔任美術教師,教授版畫課程。莫蘭迪既推崇早期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也對各種流派的大膽探索有著強烈共鳴。
4、拉斐爾桑西,義大利著名畫家,是文藝復興後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巔峰。
5、喬托迪邦多內,是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也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者之一,喬托的藝術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分界線,不僅表現出卓越的繪畫技巧,同時也奠定了文藝復興藝術的現實主義基礎。
3.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傑出作家和代表畫家是哪些
一 文學三傑
1但丁
Alighieri Dante(1265-1321)。文藝復興的先驅,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義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2彼特拉克
義大利詩人。1304年7月20日生於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於阿爾誇。代表作有《歌集》。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後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並周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一譯卜伽丘,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二 美術三傑
1達芬奇
蒙娜麗莎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2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 ,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 。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 。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盧浮宮博物館)。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制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為火警廳繪制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制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他的肖像畫也有很高成就。特點是形神兼備,氣韻盎然。多採用微側半身姿態,將背景隱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態突出於畫面 。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
大衛3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4. 西方繪畫大師有哪些
西方繪畫大師如下:
1、貝諾佐·哥佐利。他的壁畫通常充滿著寧謐的詩意,情感比較深沉,他的許多學生大致也因襲了這種抒情畫風。
2、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是15世紀義大利繪畫巨匠之一。弗朗切斯卡的大部分人生時間都是在他出生的故鄉聖塞波可度過的。
3、喬凡尼·貝利尼。義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 威尼斯畫派的創立 威尼斯畫派的主要奠基人是貝利尼家族父子三人,即父親雅科布。
4、安德烈亞·曼坦那。義大利帕多瓦派文藝復興畫家,北部義大利重要的人文主義者。
5、卡洛·克里韋利。文藝復興時代畫家,義大利人。作品多為帶有宗教有關因素的繪畫。
畫這幅畫的人是畢加索。
5. 看完名畫背後的故事,我又相信愛情了!
七夕,你怎麼過?
反正我在上班寫文章
那就跟大家一起過吧……
分享一組關於愛情的名畫
每一幅畫的背後,都有一個吸引人的故事
▼▼▼
·《猶太新娘》·
畫布、油彩121.5×166.5
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解析: 盡管人有對畫中人物的真實身分究竟為誰,一再爭論不休,然而不論畫的是誰,這幅作品的意義和力量旨是表現一種人皆有之的感情——愛情。簡潔清新的三角構圖,完美展示出崇高和深厚的愛情。男主角放在女主角胸前的手,和女主角具深濃情意的手,交於畫面中心,也正是作品寓意的核心。
▼
·《拉斐爾和弗娜芮納》·
解析: 這幅作品創作於1814年,是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曾繪制的一幅想像的雙人像,作品中安排了一名黑眼睛的女子坐在拉斐爾的腿上,儼然將拉斐爾的繪畫演變成了一個通俗的流行圖像。拉斐爾終身未娶,但他心中卻有著一位無與倫比的女神,那就是他的情人弗娜芮納。弗娜芮納在拉斐爾的生活中一直很神秘,她崇拜他、關心他、愛護他,她常常遠遠地站在作畫的拉斐爾的背後,默默地看他作畫。她是拉斐爾藝術創作的靈感和源泉。關於弗娜芮納是拉斐爾情人的傳聞,大概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發端,到了19世紀愈發盛行起來,成為公眾談論的熱門話題。
▼
· 《鞦韆》·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解析: 《鞦韆》一畫描繪的是浮華貴族少年藏在樹叢里偷看小姐盪鞦韆的場景。這時鞦韆上的小姐一隻高跟鞋不慎脫落並甩了出來,這位浪盪公子准備伸手去接。盡管畫得十分細致,這幅畫代表了當時貴族的藝術趣味。以調情為內容,在福拉哥納爾的全部作品中佔有一定優勢,而且無論從內容與形式上看,比起他的老師布歇來,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誠然,福拉哥納爾的進步的藝術思想與頹廢的貴族趣味是並存著的。後者在為顯貴們訂購而作的那些幅畫上,表現得非常露骨,輕佻的內容與高超的色彩技巧,是福拉哥納爾繼承布歇「向婦女獻殷勤」的一種繪畫「傳統」。
▼
·《哭泣的女人》·
西班牙 畢加索
解析: 這個哭泣的女人,名叫朵拉。瑪爾的女子,一位來自南斯拉夫的頗有成就的攝影藝術家。1936年,她在將近30歲的年紀邂逅55歲的大師畢加索,此後至1946年近十年的時光里,她是大師最鍾愛的情人。畢加索視她為自己貼身的繆斯,並放心地要她保護自己的作品。但是,臨到最後,畢加索對這段10年的感情的評價是:除了哭泣,他對她實在無所記憶。在瑪爾與畢加索相處10年的最後3年,在一個惱人的春天,楚楚動人的女畫家費朗西絲。吉諾主動向大師獻上「第五個春天」,並成了大師畫幅上的女神。瑪爾起初佯裝不知,繼而隱忍,後來偷偷地哭泣,最後,來自內心的巨大的情感反差使她不能自已,她似乎忍無可忍,她決心要拚命奪回世界上最具私有性、不能分享的感情。
▼
·《美神和戰神》·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藏
保羅·委羅內塞
解析: 《美神和戰神》是義大利畫家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在1578年左右的創作的現實主義以神話為題材的畫布油畫。美神維納斯和戰神馬爾斯結合生下了小天使厄洛斯,此後這個小天使常常拿著弓箭飛翔天際,並射箭給需要愛情的人。這幅畫色彩華美,形象和動作都極富裝飾性。畫中維納斯美麗的裸體及馬爾斯的甲胄與緞子戰袍形成強烈對比。這是一個神的世界,而實際上,它反映的是當時貴族階級享樂慾望中的一種需要,即甜美的愛情。
▼
·《戴珍珠耳環的女孩》·
莫瑞修斯博物館
維米爾
解析: 是荷蘭黃金時代巨匠維米爾的代表作,葛麗葉是一個家境貧寒的姑娘,應聘來到畫家維米爾家做女傭。在畫家的家裡,葛麗葉第一次接觸到奇妙的繪畫世界,這些美妙的繪畫喚醒了她潛在的藝術敏感。與此同時,維米爾也被葛麗葉的藝術天分和美好氣質打動。葛麗葉迷戀上維米爾的藝術才華,也願意為他付出一切,漸漸的葛麗葉也成為維米爾作品的一部分。《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就是維米爾與葛麗葉之間純愛的最好的見證。只是美好的生活總是過得那麼快,最後畫家和女孩之間也沒能沖破阻礙,留下了一個永遠悵惘的故事,和那副不朽的巨作。
▼
《門閂》
解析: 《門閂》是弗拉戈納爾描繪的四幅歌頌愛情的連作之一。畫面借鑒倫勃朗的照明光表現法。右上方的一束強光照亮了這一對偷情的戀人,背景中的紅色帷幕加強了畫面的戲劇性,使觀眾在欣賞這幅畫時,就好像在觀看一出舞台劇。畫面右下角的地上有束鮮花,顯然是年輕男子匆忙中仍的,表明他對情人傾慕已久或迫不及待要和情人親熱的心情。年輕男子一手摟著酥軟無力的女子,一手去插上卧室的門閂。女子嬌羞地阻止他的動作,但這種反抗是裝腔作勢的,也是徒勞的。畫家著意刻畫人物的動勢和畫面的明暗對比效果。畫中女子金黃色的服飾和淺綠的裙子表現出真實的質感和絲綢的柔軟感。畫家在這里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己對色彩表現方法的探索和興趣。對男女禁忌之情的場面描繪得如此生動、大膽,體現了畫家敏銳的觀察力和嫻熟技巧。
▼
《拿煙斗的男孩》
解析: 《拿煙斗的男孩》西班牙 畢加索斯帝夫與貝蒂,兩人青梅竹馬。1905年,畢加索《拿煙斗的男孩》創作完成,並被斯帝夫父親收藏。後因戰爭爆發,拆散了他們。戰爭結束後,貝蒂在一次拍賣會上,意外見到了該畫並以2.8萬美金拍得。分別28年後,倆人相逢。貝蒂歸還斯帝夫未果。貝蒂留下遺言,如果在她死後,斯帝夫未受此畫,她孩子可拍賣,貝蒂去世後,該畫被拍賣,斯帝夫秘密拍得,並陪伴他走完一生。
▼
《紙牌游戲》
解析: 巴爾蒂斯擅長創作感情豐富、令人不安的敘事場景。他從文藝復興初期取材,以顛覆性的現代手法演繹文藝復興時期精細嚴謹的技巧,自成一格。《紙牌游戲》以最為細膩微妙的象徵意義表現了性意識的覺醒。畫中兩個人都伸出了一隻手,又縮回另一隻手,表現了男女雙方互相深深地吸引著。女孩兒並沒有靠在椅子的靠背上,她穿著帆布鞋的腳也顯示出她內心的躁動;而支撐男孩兒的則是一張低矮的方凳,他誇張的身體動作,特別是彎曲的左腳暴露了他復雜不安的心態。桌子中間沒有被點燃的蠟燭是神聖的形象,表現了心願與誓約,同時也是性的象徵。但紙牌的游戲卻帶有偶然的命運意味,他們不知道對方將要出怎樣一張牌,甚至,他們各自對自己的紙牌是否清楚也是令人懷疑的。愛情不是游戲,命運也不是靠紙牌能預測出來的。
▼
·《生日》·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那是1915年的7月7日,那天是畫家夏加爾生日,可是夏加爾並不記得那天是自己的生日,未婚妻貝拉拿著鮮花,步履輕盈地走進畫室,畫家被突如其來的驚喜感動得大跳起來,飛到半空中。畫面上的兩個人都是漂浮的,而男子浮在更高一點兒的位置,回過頭來深情地親吻著自己的未婚妻。窗外可以看到俄羅斯鄉間的景色。紅色的地毯像是他們火熱的愛情,也像是他們被愛和幸福脹得滿滿的喜悅的心情。畫家的表現手法是夢幻的,在這幅畫里,以人物黑色裙子、黑褲子與紅色的地毯、桌子檯布等相配造成一種熱情而溫暖的愛的氣氛。
▼
·《散步》·
解析: 《散步》是結婚三年後畫的。此時的夏加爾沉浸在無比幸福之中,他高高揚起手臂,拉著飄在空中的愛妻貝拉,在平原上愉快地散著步。因此畫中色彩明亮,特別是那左下角紅色的花布,充分體現了喜慶的情緒。
▼
·《百合花下的戀人》·
解析: 《百合花下的戀人》是夏加爾與貝拉熱戀時的碩果。在百合的馥郁芬芳下,一對戀人用紅唇、用目光深深痴纏,何等忘我而纏綿。她高聳的雙乳像一對飛鳥的嘴輕啄著他的胸膛。他醉在這蘸蜜的愛情里。內心純凈,情色也唯美。
▼
·《獻給過去》·
解析: 夏加爾的愛妻蓓拉在1944年因病菌感染死在醫院里,多年陪他的愛人突然消失,夏加爾說:「在我眼前,每件事都變成了黑色。」這是此生最大的悲慟,整整九個月夏加爾的世界失去了色彩,他勉強畫了這幅《獻給過去》來紀念蓓拉,這張「暗藍色」色調的畫作,表現畫家內心深處的憂郁與哭泣的靈魂,也感謝愛妻一生的付出。
▼
·《情侶的鞦韆》·
皮埃爾·奧古斯特·庫特
解析: 這一幅"SpringTime"(《春日》又名《情侶的鞦韆》)是他的著名作品之一。這幅畫的美一目瞭然,毫無疑義—無論是透過森林打到情侶身上的陽光,還是鞦韆上眉目含情的情侶,都如此完美……
▼
《吻》
解析: 《吻》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907-1908年創作的油畫作品。作品描繪的是一對男女站立擁抱接吻的場景。畫面中的男子頭發烏黑,他與女子都穿著華麗花紋的外衣或者斗篷。兩人緊緊相擁,男子摟著女子的頭,低頭親吻女子的面頰,頭戴花環的女子的臉上則顯露出閉著眼幸福的表情。他們站在一片鮮花叢上,使得畫面充滿浪漫色彩。這幅畫一經面世就廣受好評。這幅畫大量的運用了巨型、三角形、圓圈等幾何圖案作為裝飾——男子與女性服飾的花紋、地上的花叢等,同時使用的色彩極其豐富。大量小色塊及幾何體的運用,使畫面整體上五彩繽紛,非常具有裝飾性。特別是,這幅畫還運用了金片、銀箔等作為裝飾。
▼
《清晨漫步》
托馬斯·庚斯博羅
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
解析: 《清晨漫步》 是庚斯博羅最著名的肖像畫之一,作品描繪威廉.哈利特及其夫人伊麗莎白清晨散步的場景。圖中作者把人物和景緻交融一起,筆法明快,色彩和諧,頗富詩情畫意。從畫面左邊的白毛狗、哈利特夫人薄霧似的衣裙、帽子上的裝飾羽毛,到威廉.哈利特的假發,以及彷佛融入天際的奇異風景,都處理得如同羽毛一般的輕盈。畫家用大量的松節油稀釋顏料取得了這種輕盈的效果。這幅肖像畫不但將人物和自然景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而且突破即定的程式令人耳目一新。
▼
·《羅密歐與朱麗葉》·
弗蘭克·狄克西
英國南安普頓市美術館
解析: 油畫《羅密歐與朱麗葉》出自英國畫家弗蘭克·狄克西之手,目前陳列於英國南安普頓市美術館,表現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悲劇愛侶在婚禮初夜後離別前的匆匆一吻,而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這也將成為他們愛情生涯的最後一吻。該畫畫面色彩艷麗飽滿,人物神態惟妙惟肖,將一對分別在即的情人之間充滿甜蜜與不舍的情愫描繪得入木三分。英國媒體在評論這一票選結果中稱,「當代早已沒有了真正的浪漫,但我們都有一顆追求浪漫的心。」有藝術評論家指出「畫作營造的氛圍令人感受到死亡接近而情愛不滅,人們青睞這樣的作品,直到現在還感動著眾人,說明這個時代的人們還渴望著'激情和忠誠』」。
▼
·《酒神與阿麗亞德尼公主》·
提香·韋切利奧
解析: 酒神巴庫斯,是宙斯和卡德摩斯的女兒塞墨勒的兒子,塞墨勒被雷電擊死,巴庫斯成了孤兒,先為宙斯收養,後又轉為伊諾和瑞亞教養,教他打獵並訓服獅虎豹為他拉車,巴庫斯長大後,常駕車出外遊玩。
有一天巴庫斯又駕車出遊,突然看到少女阿里阿德涅立在海邊的岩石上,阿里阿德涅是宙斯和歐羅巴的孫女,她曾幫助雅典王的兒子忒修斯殺死害人的彌諾陶洛斯,而深深地愛上了忒修斯,但命運女神拒絕他們的愛情,這使阿里阿德涅十分傷心,她看著自己所愛的人遠航離去。正在痛苦之際,巴庫期滿懷激情地來到她身邊,這是命運女神的安排,他們相愛了。
▼
·更多關於愛情的名畫·
圖文來源於互聯網,798手繪網整理編輯
— END —
6. 簡年12:你能找到名畫中的他嗎
朋友: 「在歐洲旅行,最不會欣賞博物館的那些名畫了,看不出什麼來。」
我:「不會吧?其實很有意思啊,有時候還可以在畫里找找畫家本人。」
朋友:「有嗎?我不知道哦,舉個例子?」
我:比如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畫壇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出生於義大利東部的烏爾比諾,父親是宮廷的二級畫師,他從小跟隨父親學畫。後來到佛羅倫薩後,更是積極吸取各派畫家的優勢和長處。形成了自己和諧明朗、優美典雅的藝術風格,在文藝復興時期獨樹一幟。拉斐爾的重要作品有《雅典學院》、《西斯廷聖母》、《美麗的女園丁》、《椅中聖母》等。
拉斐爾最著名的作品《雅典學院》,如今保存在梵蒂岡博物館的拉斐爾展室的簽字大廳,當時這里是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的圖書館兼私人辦公室。
《雅典學院》是拉斐爾在1510到1511年間繪制的,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畫作以一系列高大建築拱門為背景,這些建築參照了布拉曼特主持新建的聖彼得大教堂。整個大廳里洋溢著節日的氣氛,這里虛擬地匯集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在最中心的位置有兩個人迎面走來,其中穿紅衣服的年長老者右手指著天,左手夾著《蒂邁歐篇》,他就是以達芬奇為原型繪制的柏拉圖;另一位右手掌心向下,左手拿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他就是以米開朗基羅為原型繪制的亞里士多德。
來對比一下跟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像不像?
當然,我們主要找的是拉斐爾本人,不認識的話,可能要對應著自畫像來找,拉斐爾可是當時大受女性歡迎的美男兼暖男,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37歲。
仔細看就會發現他在畫右下角,也是側臉。
朋友做恍然大悟狀:就是拿著證件照在大合照里找人啊!
其實在拉斐爾畫室另一個展廳的《波爾神納的彌撒》也有他本人,這幅畫描述了1263年發生在羅馬北部波爾神納地區的一件奇跡,當時有一位波西米亞神父主持彌撒時,懷疑領聖體用的麵包和葡萄酒是否為耶穌的身體和血(聖餐變體論),突然他看見祝聖的麵包流出了鮮血。也正因為這一奇跡,1264年教宗烏爾班四世正式確立了基督聖體的瞻禮。
畫面右下角,也是側臉的拉斐爾。
同樣在梵蒂岡博物館著名的西斯廷禮拜堂,1508年米開朗基羅受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在此繪制巨幅天頂畫,米開朗基羅一直從事雕刻,並不擅長繪畫,但他不敢違抗教皇的命令,非常艱難地花了4年時間完成了不朽的《創世紀》。因為長期抬頭作畫,他的肌肉嚴重變形,視力也極度下降,以至於看信件都要舉到頭頂,那年他只有37歲,不過他一直活到了89歲,而尤里烏斯二世在三個多月後就一命嗚呼了。20多年後,另一位教皇克萊蒙特七世又交給米開朗基羅一個艱巨的任務,在這里繪制一幅巨型的祭壇畫。1534年已年屆60的米開朗基羅在新教皇保羅三世的堅持下用了7年時間創作了驚世駭俗的《最後的審判》。也正是這兩幅作品使得這座禮拜堂成為不可替代的藝術聖殿。
畫中央自帶光環的是耶穌,在右下方有個手提人皮的老頭是聖巴多羅買,據說他是在印度傳教時被剝皮而死。巴多羅買手中的人皮像就是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表達了他在那個時期的痛苦。
畫作下層描述地獄,那裡有一條阿克隆河,河上有艘渡船,船上的地獄引渡者正把人引渡到各層地獄。我們看到最右下方有個被蛇纏身的男子,米開朗基羅把這個地獄中的人物畫成他討厭的前任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的形象,也有個說法是因畫作裸體人物太多,當時教皇的司禮官Cesena強烈建議將這幅裸'男性荷爾蒙爆炸的圖'掛到澡堂里去,結果就是他被畫成了這幅鬼樣子,成了地獄判官Minos,哪個說法為真就不清楚了,總之體現了作者的愛憎情緒。
讓我們來到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
利比 LIPPI,Fra Filippo(1406-1469),義大利畫家,出生於佛羅倫薩,他的作品以寫實和趣味故事為主題,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利比《聖母子與二天使》約1455-1460,這件作品可說是15世紀宗教藝術中,最精緻的典型作品之一。
上面這幅當然沒有畫家本人,下面這幅《聖母加冕》約1441-1447,畫家在畫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左下方穿著僧服、用手托腮的就是......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義大利畫家,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馬爾他和西西里。他的作品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代表作品有《聖馬太殉難》、《聖馬太蒙召》、《基督下葬》等,卡拉瓦喬的畫作與當時傳統的繪畫風格截然不同,他慣於用黑色的背景底色體現人物,善於利用明暗對照和非自然的亮光,使畫面具有戲劇般的張力效果,突出了主題,令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卡拉瓦喬一直是我覺得比較悲情的畫家,因打架殺人一直在逃,最後不知所蹤,屍首都找不到,他的一生充滿了謎。
可能很多人對他不熟悉,但是下面這幅《微醺的酒神巴克斯 》肯定見過,如今一些咖啡店的裝飾里都可以見到。據說這也是卡拉瓦喬的自畫像。
這幅畫中,兇手背後露出半個臉的就是卡拉瓦喬。
歌利亞的人頭,就是畫家自己,而不太開心的戰勝者大衛的劍上刻著「卑微征服高傲」。逃亡在外的卡拉瓦喬畫這幅畫,是為了送給在羅馬幫他疏通官司爭取特赦的伯格賽紅衣主教的,就是一種懺悔、祈求寬恕的象徵,是作者心中的戰斗,是他內心的兩個對立面。
埃爾·格列柯(1541~1614)出生於希臘的克里特島,原名多米尼克斯·希奧托科普羅斯。他學習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義大利度過,但他在三十六歲的時候移居到西班牙。他被現代學者奉為西方藝術史上最具個人風格的畫家之一,不屬於任何流派,他的作品構圖奇特,布局多呈幻想結構,用色大膽,新奇,呈現出夢幻般的奇特效果。
《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源於一個中世紀的傳奇故事:奧爾加斯伯爵是托萊多的名紳,虔誠於教會事業,給聖托美教堂捐過大筆財產。1312年,按照他生前的遺願,要埋在這個教堂內。但舉行葬禮時,發生了驚人的聖跡:天國派了兩位聖徒——聖斯蒂芬與聖奧古斯丁——從天而降,親手為他埋葬,把他的屍體送還大地。
站在左邊的一個少年,右手背著持一火炬,臉朝向觀者,左手指著從天而降的兩位聖者,好像要引起觀者的注意。這個少年就是畫家心愛的兒子霍赫·馬努埃爾,長大後也與父親一起創作。(生於1578年,畫此祭壇畫時,剛好8歲,據說畫家的的作品以此記錄創作年代)。
聖奧古斯丁(右側,一位白髯長者)與聖斯蒂芬(左側一俊秀少年)是全畫的中心人物,他們在前景小心地扶著伯爵的穿盔甲的屍體。聖斯蒂芬身後右手伸在前面的人就是格列柯本人,他時常巧妙地把自己畫到作品中,伸出的右手中指和無名指並攏,相當於自己的簽名。
委拉斯凱茲,又被譯為委拉斯開茲、委拉斯貴支、委拉斯貴茲等,全名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凱茲(1599-1660年),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西班牙畫家,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也是西班牙具有貴族氣的繪畫巨匠,他既以風俗畫,又以肖像畫聞名於世,對後來的畫家影響很大,弗朗西斯科·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
《宮娥》無疑是他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後來的許多畫家都對這幅作品推崇備至。《宮娥》這幅作品的中心人物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的小女兒瑪格利特公主,她處於畫面的中心位置,擺出端儀的姿態。左邊的一個宮女跪下來,向她奉上一些茶點,但小公主全然不理會,似乎比較任性。瑪格利特右邊的一個宮女正鞠躬行禮,畫面的右下角,是兩個供宮廷取樂的侏儒和一條打瞌睡的狗,而公主後面站著的兩個年長的僕人可能是瑪格利特日常生活的監管者。整個畫面最為有趣的是委拉斯凱茲將自己安排在了畫面之中,他手持調色板站在巨大的畫板後,無比神奇,儼然就是他為自己畫的一個肖像。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ycisco de GoyayLucientes 1746-1828),出生於西班牙北部的芬德托爾斯 ,是西方美術史上開拓浪漫主義藝術的先驅。早期喜歡畫諷刺宗教和影射政府的漫畫,貪婪的修道士,偷盜,搶劫,接生婆,全部被他畫成魔鬼的樣子.他的畫集曾被製成撲克牌.他粗俗但充滿真理的畫風很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並為他招來各種審判。
戈雅從來不用畫筆討好任何人,體態上的缺陷、品格上瑕疵,都在畫面上如實地畫出來,不管你是平民還是國王,在他的藝術世界裡一律平等。在《查理四世一家》中畫家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極其幽默的藝術表現力,描繪了國王一家人的丑態。我們從這幅群像中看到,國王一家極端粗俗醜陋,是一堆穿戴皇族服飾的蠢貨。畫家唯一沒有諷刺的是尚處少年的王子和公主。戈雅以無情的畫筆為歷史留下了一幅「衰落中的皇族」群像。畫中有13個人,13在西方是個不吉利的數字,因此畫家將自己也畫入背景,站在群像後露半個身子。據說國王十分滿意這幅全家福肖像,為此賜予戈雅西班牙「第一位畫家」的頭銜。但是戈雅卻沒有把「第一位西班牙人」的稱號給予畫面中的查理國王一家,致使後來的評論家們說,畫中人物都是「錦綉的垃圾」,是「暴發戶雜貨鋪老闆的一家」。
說到正兒八經的自畫像,倒是畫家們常見的題材,比如梵高就畫過不少。
但是要說畫的最多的,還是荷蘭畫家倫勃朗。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1606年-1669年)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擅長繪畫和蝕刻版畫,被視為巴洛克藝術的巔峰。倫勃朗的頂峰之作當屬肖像畫包括自畫像以及取自聖經內容的繪畫,他是現今留存自畫像最多的畫家,至今留下約一百餘幅。在每一幅畫中都真實地記錄了自己容貌的變化。
並不是僅有畫家喜歡將自己隱藏在作品中,著名的懸疑導演希區柯克,經典作品有《蝴蝶夢》《後窗》《愛德華》等,他在自己的每部電影中都要露個面,不起眼的路人甲或路人乙,可是有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海上的一條救生船中,沒有他露面的空間,最後他想了個辦法,把自己的頭像印在報紙新聞上,出現在船上的道具中……
想要欣賞藝術可以從作者的故事開始,你會發現,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