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為什麼會成為義大利的國中之國
梵蒂岡城國(拉丁語: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義大利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簡稱「梵蒂岡」,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由於四面都與義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1-2]
教皇畢竟是基督徒精神世界最高領袖,於是為了照顧他的面子,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簽訂了《拉特蘭條約》,將梵蒂岡劃給教皇,規定從同年7月起梵蒂岡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
梵蒂岡也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因為宗教而立國的國家,也由此成為義大利的國中之國。
2. 義大利人民反抗教皇統治成功後為什麼沒有把教皇趕出羅馬,反而送給了他梵蒂岡
西方很多國家信奉天主教,教皇是天主教庭的最高領袖,在其他國家的信徒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教皇被驅逐,那麼義大利將會遇到來自其他國家的強大壓力.其實義大利剛統一時實力在強國林立的歐洲並不算強,如果予人借口,那麼將有不少強國干涉,義大利將無法抵擋,最後說不定落得國破家亡,教皇在外國軍隊支持下重返羅馬的下場,所以當時的義大利統治者權衡利弊後沒有驅逐教皇,這是由他自身實力不夠強,而外部實力過於強大決定的.
3. 義大利為什麼不吞並梵蒂岡
拉特蘭條約。
19世紀中葉,義大利逐漸統一。當時的義大利王國殺入羅馬城,教皇不得不退居梵蒂岡宮中。忌憚於教皇在全世界天主教徒當中的影響力,義大利政府軍不敢貿然進攻,勢單力薄的教皇也無法組織軍隊收復失地。雙方就這樣處於尷尬的膠著狀態。
後來還是那個臭名昭著的墨索里尼打破了這種沉默。墨索里尼上台後,為了尋求宗教勢力的支持,在1929年與教皇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從義大利獨立出去,成為永久中立國,不參與國際事務的紛爭。
簡介
公元6世紀,基督教獲得了羅馬城的實際控制權,教會的最高神職人員被尊為「教皇」或「教宗」,並在羅馬城的西北角修建了奢華的梵蒂岡宮殿。
公元8世紀,教皇的轄區遭倫巴德人入侵,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出兵義大利,打敗了倫巴德人,並將羅馬城和周邊領土送給了教皇,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丕平贈土」。
4.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為什麼會成為義大利的國中之國
「國中之國」是指國家領土完全處於另一個國家領土包圍之中的內陸國家,國中之國不可處於兩個或以上國家包圍,也不能有海岸線,換句話說從一個國中之國出發,往任何一個方向走都能到達且只能到達同一個鄰國。世界上符合「國中之國」條件的國家有三個,分別是賴索托、聖馬利諾和梵蒂岡。
1929年,義大利和教皇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政教合一的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永久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梵蒂岡依舊保持中立。
5. 義大利為什麼允許梵蒂岡存在
因為梵蒂岡是天主教的教廷,教皇住的地方。西方人(特別是義大利人)大多都信奉天主教,對教皇是有敬畏的。
6. 為什麼義大利會允許梵蒂岡獨立成為一個國家
梵蒂岡盡管很小,它仍然是一個國家,在聯合國派有觀察員,具有一個國家的地位,是歷史上教皇國的延續,是一個特殊形態的政教合一的國家。早在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的區域送給教皇(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成為西歐教會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義大利境內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以上。教皇國是個神權國家,1870年8月,羅馬爆發了反抗教皇政權的人民起義,義大利國王進駐羅馬,義大利完成統一,教皇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羅馬城內西北角梵蒂岡。1929年2月11日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認為梵蒂岡這塊地方屬於教皇,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教皇是國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領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於一身。梵蒂岡的國徽集中說明了教皇在城國的地位。國徽的圖案是:兩把交叉著的天國鑰匙,托著教皇登基時的帽子。這種稱作「三重冠」的帽子,有上中下三層,象徵著教皇擁有的神權、立法權和司法權。關於「神權」,當時在西方是封建專制的靈魂,和東方的「皇帝」起一樣的作用。 在梵蒂岡,一切權力集中於教皇,迷信教皇,把他奉若神明,也要迷信神職人員。教皇任職是終身的,但不能世襲。教皇死後,有紅衣主教團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選票選出新教皇。屆時,各國紅衣主教都奔赴梵蒂岡,聚集在西斯廷小教堂,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進行選舉。如264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是1978年10月16日當選的。他原是波蘭人,原名卡羅爾·沃依蒂瓦,他是四個半世紀以來第一個非義大利人教皇,登基後不久,他便為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平反昭雪,指出17世紀30年代宗教裁判所對伽利略的審判「不公正」
7. 梵帝崗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其全境都被義大利包圍,為什麼沒有被其滅國而保存至今
梵蒂岡國力小,國家面積小,但是它在宗教國家裡可是赫赫有名的,處於宗教原因考慮,不能把它滅掉,因為在歐洲,長期都是教權凌駕於王權之上的,教皇的地位是高於各國君主的地位的。而且梵蒂岡那麼小,恐怕別人也看不上眼。
8. 義大利為什麼不把梵蒂岡佔領
義大利不把梵蒂岡佔領的原因是:梵蒂岡是永久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梵蒂岡原為中世紀教皇國的中心。公元4世紀開始,羅馬城主教利用羅馬帝國的衰亡,乘機掠奪土地,6世紀時獲得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稱為「教皇」。
早在公元4世紀,教皇康斯坦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彼得大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
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的區域送給教皇(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成為西歐教會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義大利境內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以上。
1870年8月,羅馬爆發了反抗教皇政權的人民起義,義大利國王進駐羅馬,義大利完成統一,教皇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羅馬城內西北角梵蒂岡。
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
9. 梵帝岡為什麼會在義大利國土內
教皇所在的梵蒂岡是世界天主教的宗教中心,是世界天主教教徒的精神支柱,梵蒂岡的精神號召力量可以抵得上軍隊,假如義大利冒然吞並的話,就會遭到全世界天主教教徒的攻擊,從而受到空前的孤立
要知道,梵蒂岡在地理上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其在政治、文化上的影響卻是個大國。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這就是教皇國;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教皇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政府同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為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如果義大利合並梵蒂岡,就相當於冒犯了在天主教徒心中神聖的教皇,同時也侵犯了作為一個國家的梵蒂岡的主權。
雖然義大利也是信仰天主教,但是它的地位始終是無法和教皇國梵蒂岡並論的,就比如沙特約旦和巴勒斯坦,兩者都是阿拉伯國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約旦就不能和巴勒斯坦合並啊。但是如果教皇自己願意把教皇國梵蒂岡同義大利合並,義大利也同意的話,這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最關鍵在於教皇不願意把梵蒂岡並入義大利。
10. 梵蒂岡為何獨立多年來,沒有遭受過戰亂被義大利吞並
談起世界的宗教文化,不得不提中東地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佔領的耶路撒冷;但是,談起歐洲宗教文化,就不得不提歐洲小國梵蒂岡;或許很多人壓根都不知道梵蒂岡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梵蒂岡原屬義大利,後來獨立成為一個袖珍小國
到了近現代,義大利實現統一後,最初想收回梵蒂岡,因為當時的義大利政府認為梵蒂岡是國家固有的領土,不能以宗教的名義分裂國家領土,為此在義大利政府的威逼之下,當時的教皇在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了聖彼得大教堂而退到梵蒂岡宮廷中。
正當義大利政府准備接收梵蒂岡時,世界上的天主教徒紛紛聯名表示梵蒂岡是宗教凈土,義大利政府如果一意孤行,必將遭到全世界天主教徒制裁。於是,義大利政府接收梵蒂岡領土的計劃就被迫擱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