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太空垃圾是如何被「回收」的
4月2日,一枚「獵鷹9」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飛前往國際空間站。火箭上搭載著一顆名為「清除太空碎片」的衛星平台。
方式二:用魚叉拖回
衛星發射出一塊太空垃圾,再發射魚叉將其擊中拖回,以測試它的准確性。對於如何保證不會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破損成更多碎片,空中客車高級項目工程師韋曼表示,他們設計了一種拋出的裝置,可以把垃圾拖回軌道,等垃圾進入大氣層後自行焚毀。
B. 太空垃圾怎麼辦
太空垃圾(Space Debris或Space Junk)是指在繞地球軌道上運行,但不具備任何用途的各種人造物體。 這些物體小到固態火箭的燃燒殘渣,大到在發射後被遺棄的多級火箭。它們有撞擊其它航天器的風險,某些太空垃圾在返回大氣層時也會對地面安全造成威脅。由於太空垃圾以軌道速度運行,若與它們相撞可能會嚴重損壞尚在運作的航天器,甚至威脅到宇航員在艙外活動時的生命安全。
正如照片顯示的那樣,它們在地球上空構成了獨特的環狀物和球體。大多數太空垃圾都靠近地面,即處於距地面200至300英里的低地軌道,對宇航員和他們的航天器安全構成了致命威脅。航天器會掉落大氣層化為灰燼,但這一過程通常需要幾個月時間。還有數百萬太空碎片在距地面2萬英里的地球靜止軌道周圍徘徊,始終不散去。
構成這些碎片的東西是,廢棄的航天器和報廢衛星,火箭外包裝,碰撞和對接期間產生的金屬片,螺母和螺栓,不慎丟棄的工具,大塊冰凍火箭燃料,以及從載人飛船上扔下的宇航員排泄物。1965年,在美國宇航員第一次太空行走期間,「雙子星4」號飛船宇航員埃德華·懷特丟失了一幅手套。在隨後一個月中,手套以時速1.75萬英里在太空飛行,成為有史以來最為危險的服裝用品,直至它幾個月後在地球大氣層化為灰燼。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雖為人類太空 探索 作出過重大貢獻,但也在運行過程中產生了200多包垃圾,當時宇航員的環保意識不像現在這么強烈,將它們直接丟棄到茫茫太空,1994年,「飛馬座」無人火箭爆炸,瞬間化為30萬件直徑超過八分之一英寸的碎片。[1]
令人驚訝的是,美宇航局和其他機構逐漸地將部分太空垃圾編成目錄。美國雷達可以跟蹤到小到直徑十分之一英寸的物體。太空垃圾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視,是因為它們嚴重威脅著宇航員和航天器安全。一小塊塗料在太空的飛行速度能達到時速數萬英里,一旦撞到國際空間站上,它們能輕而易舉在空間站外殼留下凹痕,甚至能撞裂玻璃。
垃圾來源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憂心忡忡地公布:2005年1月17日,南極上空885公里,發生了一起看似偶然的「宇宙交通事故」——一塊31年前發射的,美國雷神火箭推進器遺棄物,與中國6年前發射的長征四號火箭CZ-4碎片相撞。這是一起典型的太空垃圾「宇宙交通肇事案」。
最早提出「太空垃圾」概念的是防空部隊的值班人員,因為監控宇宙空間的部門每天要監視5萬多個物體,太空垃圾常令他們迷惑。16年前,加拿大某氣象台宣布,發現了英仙 星座 附近有星體爆炸。後來才弄楚,這不過是一顆廢棄人造衛星在太陽光反射下造成的效果。另據俄報載,1987年,曾發生過因連接器擰不緊,「量子」艙無法同「和平」號對接的情況。當時,經驗豐富的地面控制中心認為,艙外肯定有物質干擾對接,於是派一個考察組上去檢查,結果發現那裡有一個金屬殘片。
太空垃圾
20世紀60年代以前,沒人聽說過太空墜落物,但是自1973年以來,每年有數百塊太空垃圾墜落地球。但由於其在經過大氣層與空氣產生的急劇摩擦使得這些垃圾在未通過大氣層時就自我燃燒殆盡,在大氣層的保護下就自我毀滅了。萬幸的是,迄今沒有大型的太空垃圾墜向地球,因此也尚未傷人。
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時55分(北京時間2月11日晚0時55分),美國和俄羅斯的兩顆通信衛星在太空相撞並產生大量太空垃圾,這極有可能會對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美國宇航局(NASA)表示,他們還需要數周時間來判斷此次事故帶來的破壞程度,目前只是在對約500塊體積較大的碎片進行跟蹤。
根據其通報,這次衛星相撞發生地點位於西伯利亞上空790公里,兩顆相撞的衛星分別是美國1997年發射的一顆銥星,以及俄羅斯1993年發射的一顆衛星。前者是銥星公司運行中的66顆通訊衛星之一,後者則是一顆報廢的俄羅斯衛星。
這也是人類 歷史 上首次發生衛星相撞事故。
美國宇航局太空垃圾跟蹤首席科學家尼古拉斯·約翰遜(Nicholas L. Johnson)說,盡管以前曾經觀測到三次很小的碰撞,但是這么大的兩顆通訊衛星撞到一起還是第一次。
近年來,隨著地球外層空間逐漸被人造物體所充斥,太空交通控制問題也已經日益突出。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統計,目前地球軌道上有大約4000個運行中或報廢的人造衛星和火箭殘體,此外還有大約6000個可以看到並跟蹤的太空垃圾碎片;而直徑超過一厘米的太空垃圾,更多達20萬個。這些物體大多數的運行速度,都在2萬公里/小時以上。
運行在地球軌道上的這些物體無時無刻不對衛星本身的安全、太空梭以及國際空間站的安全構成威脅。
根據美國憂思科學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截至2009年1月21日的統計數據,目前運行在地球軌道上的人造衛星為905顆,其中美國443顆、俄羅斯91顆、中國54顆,最為擁擠的地球同步軌道(高度35860公里,赤道上空,傾角為0)上的衛星為366顆。近地軌道(700公里到2000公里)上有442顆。
2008年10月,來自美國、歐盟、俄羅斯和中國的幾百名太空安全專家曾經在義大利羅馬召開了一次國際太空安全會議,其議題就是「民用太空環境安全預警」。
這次會議的發起人之一,世界安全基金會(Secure WorldFoundation,SWF)的技術顧問布萊恩·維頓(Brian Weeden)就表示,直到目前,太空環境安全的討論還只限於軍事范疇。
但他提醒說,太空環境安全預警不僅對於軍事行為至關重要,也對於民用航天器生死攸關,因此必須在國際范圍內建立一套類似於目前管理民用航空系統的太空交通管制系統,以避免日後出現的混亂。而在目前,少有企業和國家擁有獨立完成和運行這樣的系統的資源。
早在1985年,美國主要政府智囊機構阿斯平戰略集團就提出,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航天器正在以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將顯著增大太空行為的難度和太空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必須提高美國的太空監測和跟蹤能力。
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國太空監視網的進一步完善。目前這套網路由分布在全球的25個陸基雷達站點組成,能夠發現在3萬公里高空飛行的直徑只有十厘米的物體,迄今他們已經對超過數萬個繞地飛行的太空物體進行過跟蹤調查,嚴密監控中的在軌目標達1.8萬個。
不過要將全球隸屬於各個國家、具備不同用途,甚至包含軍事機密的人造衛星納入到統一的太空交通管制系統,盡管技術上的障礙不難克服,政治上卻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
美國華盛頓防務信息中心主任特麗莎·海申斯(Theresa Hitchens)就表示,隨著軍事上投入的增加,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用於非軍事用途的中立的數據分享系統,以確保透明和避免摩擦。
目前運行中的在線衛星跟蹤系統Celes Trak,可以根據美國北美太空安全司令部(NORAD)的監測數據跟蹤太空中衛星的運行情況,並每周提供一份「蘇格拉底報告」(SOCRATES:SatelliteOrbital Conjunction Reports Assessing Threatening Encountersin Space),預測在下一周可能發生的衛星軌道交錯事件。
不過這次的衛星相撞事件卻並未被預測到,原因是俄羅斯衛星脫離了原有軌道。位於美國休斯頓約翰遜太空中心負責研究軌道殘骸的專家馬克·馬特尼(Mark Matney)就指出,俄羅斯的衛星首先失去了控制,並脫離了原先的軌道,因此造成了此次撞星事故。
但他同時也警告說,如果國際 社會 不能盡快採取措施,「我們知道這種相撞事故遲早會發生的。」
垃圾種類
太空垃圾的名目繁多:大的有已經「壽終正寢」,但仍在空間軌道兜圈子的衛星、空間站等航天器,被遺棄的運載火箭推進器殘骸;中等有意外爆炸形成的碎片,如1996年6月3日,美國一枚飛馬座火箭發生爆炸,共產生了約300000個危害性碎片;小的有一些零部件,如星箭分離用的爆炸螺栓、衛星包帶和彈簧等,還有宇航員「隨地亂扔」的垃圾,比如1965年,在美國首次太空行走過程中,宇航員愛德華失手丟掉了一隻手套(還好,一個月後,這只時速近28000公里,人類 歷史 上殺傷力最大的手套墜入大氣層燒毀);更多的則是極其微小的空間微粒,如航天器脫落的油漆顆粒等。
增加圖片描述
那麼在近地球軌道究竟有多少太空垃圾呢?有人估算,自開辟太空時代50年來,太空垃圾大約已有2.5萬塊。由於其中許多物體在進入大氣層時燒掉了,現在能夠看到的大約有9000件。而且,一個太空飛行器若在600公里的高空飛行,它將圍繞地球轉25 30年,如果它位於1000公里的高度,則可飛行到4001年,如果再高,它則幾乎會成為永恆的物體。如今,太空中這種「長壽」垃圾越來越多,清除將是極其艱難的。
太空垃圾又稱空間碎片或軌道碎片,是宇宙空間中除正在工作著的航天器以外的人造物體,包括運載火箭和航天器在發射過程中產生的碎片;航天器表面材料的脫落,表面塗層老化掉下來的油漆斑塊;航天器逸漏出的固體、液體材料;火箭和航天器爆炸、碰撞過程中產生的碎片[1]。
按照火箭科學家專業的說法叫做「軌道碎片」,不過一般人都將其稱為「太空垃圾」。別小看了這些零零碎碎的太空垃圾,據統計,直徑大於1厘米的空間碎片數量竟然超過11萬
太空垃圾電腦模擬圖
個,而大於1毫米的空間碎片超過三十萬個。驚訝有這么多的垃圾嗎?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我們人類自己製造的。
C. 奧尼灰屬於淺灰么
是的。愛奧尼灰又稱太空灰淺色。
灰色調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中性色,灰色魅力是無可比擬的。愛奧尼灰因其優雅的氣質與刻入骨髓的非凡格調,歷來備受追捧,45度斜紋均勻深沉,整體效果沉穩時尚,永不過時。
愛奧尼灰是義大利進口天然大理石,它完美再現了天然石材特有的紋理色澤,大面積鋪設層次分明,細膩典雅,彰顯出石材大氣時尚之美,它也具有一種低調的奢華美感。可營造出空間環境,古樸、典雅、時尚、大氣。
D. 太空漫步灰是什麼灰
太空漫步灰是特別高級的莫蘭迪灰色系,這種色調出自喬治·莫蘭迪,他是義大利著名畫家。他的畫里,所有的顏料都失去了原本的艷麗和鮮艷,加入了白色調或灰色調,這些看似灰暗的中間色調表現的一切物象的不張揚,低調、沉默,釋放著朴實的震撼力和直達內心的快樂和優雅。
莫蘭迪色系的特點是:呈現一種很高級的灰色,畫面中所有顏色都不鮮亮,好像蒙上了一層灰。色彩雖然不張揚,但卻在畫面中相互制約,相互抵消,讓視覺獲得一種完美的平衡感。平和自持,舒緩雅緻,有冷靜的感覺,所以也被人戲稱為:「溫柔性冷淡」。
莫蘭迪色系
其實並不是某一種具體的顏色,而是一種色彩關系,它是指飽和度不高的灰色系顏色。包括高級灰、燕麥色、霧霾藍、暗磚紅、豆沙綠、灰紫色、煙粉色等等,都是一些飽和度比較低的顏色。
莫蘭迪色系最大的特點就是其色彩搭配非常的高雅,顏色的飽和度比較低,讓作品的視覺感受更加的柔和,讓整個畫面呈現出高雅柔美的特點。莫蘭迪色系可以給人一種極溫柔的精神慰藉,讓人不由得全身心的安靜下來。
E. 扁竹根灰和太空漫步的區別
創作者和顏色色度不一樣。
1、創作者:太空漫步灰出自喬治·莫蘭迪,他是義大利著名畫家。
2、顏色色度:扁竹根灰屬於中灰色,要比太空漫步灰的顏色更加深一點,太空漫步灰屬於淡灰色。
F. 火山資料
火山 volcano
火山概況
地殼之下100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硅酸鹽物質,即岩漿。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沖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約有2000座;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1638座,其中陸地上有516154座,海底火山有5464座。 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勻的,它們都出現在地殼中的斷裂帶。就世界范圍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一帶和印度尼西亞向北經緬甸、喜馬拉雅山脈、中亞細亞到地中海一帶,現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九十九分布都在這兩個帶上。
火山出現的歷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類有史以前就噴發過,但現在已不再活動,這樣的火山稱之為「死火山」;不過也有的「死火山」隨著地殼的變動會突然噴發,人們稱之為「休眠火山」;人類有史以來,時有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火山活動能噴出多種物質,在噴出的固體物質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塊、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噴出的液體物質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種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噴出的氣體物質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氫、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動中,還常噴射出可見或不可見的光、電、磁、聲和放射性物質等,這些物質有時能致人於死地,或使電、儀表等失靈,使飛機、輪船等失事。
火山噴發的強弱與熔岩性質有關,噴發時間也有長有短,短的幾小時,長的可達上千年。按火山活動情況可將火山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類歷史的記載中曾有過噴發,但後來一直未見其活動,世界上大約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噴發可在短期內給人類和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它是一種災難性的自然現象。然而火山噴發後,它能提供豐富的土地、熱能和許多種礦產資源,還能提供旅遊資源。
許多書籍中都對火山噴發的情形做了詳細的描述。例如在《黑龍江外傳》中記述了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中兩座火山噴發的情況。「墨爾根(今嫩江)東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塊飛騰,聲振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火山類型
(一)根據火山活動情況的分類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
指現代尚在活動或周期性發生噴發活動的火山。這類火山正處於活動的旺盛時期。如爪吐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二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我國近期火山活動以台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有名。大陸上,僅6年在新疆昆侖山西段於田的卡爾達西火山群有過火山噴發記錄。火山噴發形成了一個平頂火山錐,錐頂海拔1000041米,錐高257461米,錐體底直徑656655米,錐頂直徑254688524米,火山口深9659885米。
2、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指史前曾發生過噴發,但有史以來一直未活動過的火山。此類火山已喪失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著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則已遭受風化侵蝕,只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跡、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123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99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將近19000米。
3、休眠火山(dormant volcano)
指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以來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此類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態,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尚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白頭山天池,曾於1327年和1658年兩度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 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中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正處於休眠狀態。
應該說明的是,這三種類型的火山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甦,死火山也可以「復活」相互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一直認為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一個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建築起許多的城鎮,在火山坡上開辟了葡萄園,但在公元26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高溫的火山噴發物襲佔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拉古農姆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毀滅和喪生。
(二)根據火山噴發狀況劃分的噴發類型
火山作用受到岩漿性質、地下岩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得火山噴發具有下列類型。
1、裂隙式噴發
岩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出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岩台地。如分布於我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岩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布於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只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
地下岩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寧靜式:火山噴發時.只有大量熾熱的熔岩從火山口寧靜溢出,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像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里沸瀉出來一樣。溢出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1568年6月25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中間式: 屬於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岩噴發為主。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並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徵。以靠近義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鍾噴發一次,夜間在669公里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此又稱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噴發
岩漿熔透地殼大面積地溢出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任。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岩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漿噴出活動。
火山的影響
最具威力、最壯觀的火山爆發常常發生在俯沖帶。這里的火山可能在沉寂達數百年之後再度爆發,而一旦爆發,威力就特別猛烈。這樣的火山爆發常常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1、影響全球氣候
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氣體,對氣候造成極大的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昏暗的白晝和狂風暴雨,甚至泥漿雨都會困擾當地居民長達數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氣體被噴到高空中去,它們就會隨風散布到很遠的地方。這些火山物質會遮住陽光,導致氣溫下降。此外,它們還會濾掉某些波長的光線,使得太陽和月亮看起來就像蒙上一層光暈,或是泛著奇異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時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觀。
2、破壞環境
火山爆發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結合形成泥石流能沖毀道路、橋梁,淹沒附近的鄉村和城市,使得無數人無家可歸。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漿可象洪水一般淹沒了整座城市。
岩石雖被火山灰雲遮住了,但火山剛爆發時仍可看到被噴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
3、重現生機
火山爆發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十分深遠。土地是世界最寶貴的資源,因為它能孕育出各種植物來供養萬物。如果火山爆發能給農田蓋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對農民來說可真是喜從天降,因為這些火山灰富含養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熔岩崩解後,雜草苔類開始冒出來。
繩狀熔岩流過的山坡長出蕨類植物。
火山灰讓周圍的土地肥沃,當地的葡萄年年豐收。
火山爆發呈現了大自然瘋狂的一面。一座爆發中的火山,可能會流出灼熱的紅色熔岩流,或是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氣體。這樣的自然浩劫可能造成成千上萬人傷亡的慘劇,不過大多數火山爆發對生命和財產只造成輕微的傷害。 火山爆發是世界各地都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只是有些地區發生得比較頻繁而已。
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理論建立以來,很多學者根據板塊理論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認為大多數火山都分布在板塊邊界上,少數火山分布在板內,前者構成了四大火山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板塊學說在火山研究中的意義在於它能把很多看來是彼此孤立的現象 聯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以這個學說建立的火山活動模式也並不是十分完美的,如環大西洋為什麼就沒有火山帶;板內火山不在板塊邊界上,用地幔柱解釋它的成因似乎依據也不夠充分。新近又有學者(李鴻業,1993)提出兩極擠壓說,揭開了地球發展的奧秘,他認為在兩極擠壓力作用下,地球赤道軸擴張形成經向張裂和緯向擠壓,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經向和緯向構造帶內。下圖為全球火山和強震分布圖,圖中紅色為全新世火山,數據取自 Smithsonian 研究所,白色為7級以上強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目錄繪制。
一、環太平洋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余公里,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系。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的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布著著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爾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和伊利亞姆納火山。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向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岩手山、十勝岳、阿蘇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琉球群島至台灣島有眾多的火山島嶼,如赤尾嶼、釣魚島、彭佳嶼、澎湖島、七星岩、蘭嶼和火燒島等,都是新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納圖博火山、塔勻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
環太平洋帶,火山活動頻繁,據歷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里佔80%,主要發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之國」,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系,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這里僅1966-1970年5年間,就有22座火山噴發,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面。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漿噴發的產物,形成了鈣鹼性系列的岩石,最常見的火山岩類型是安山岩,距海溝軸150-300公里的陸地內,安山岩平行於海溝呈弧形分布,即成所謂的「安山岩線」。另一特點是,自海溝向陸地方向岩石有明顯的水平分帶性,一般隨與海溝距離的增大,依次分布為拉斑系列岩石、鈣鹼性系列岩石和鹼性系列的岩石。這里的火山多為中心式噴發,火山爆發強度較大,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區,則往往造成嚴重的火山災害。
二、大洋中脊火山帶
大洋中脊也稱大洋裂谷,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從北極盆穿過冰島,到南大西洋,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殼,並和兩岸海岸線平行。向南繞非洲的南端轉向NE與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陸北端與東非裂谷相接。向南繞澳大利亞東去,與太平洋中脊南端相邊,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東部,向北延促又進入北極區海域,整個大洋中脊構成了「W」形圖案,成為全球性的大洋裂谷,總長8萬余公里。大洋裂谷中部多為隆起的海嶺,比兩側海原高出2-3公里,故稱其為大洋中脊,在海嶺中央又多有寬20-30公里,深1-2公里的地塹,所以又稱其為大洋裂谷。大洋內的火山就集中分布在大洋裂谷帶上,人們稱其為大洋中脊火山帶。根據洋底岩石年齡測定,說明大洋裂谷形成較早,但張裂擴大和激烈活動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紀以來更為活躍,突出表現在火山活動上。
大洋中脊火山帶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多集中於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蘭島,經冰島、亞速爾群島至維德角群島,該段長達萬余公里,海嶺由玄武岩組成,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產物。由於火山多為海底噴發,不易被人們發現,據有關資料記載,大西洋中脊僅有60餘座活火山。冰島位於大西洋中脊,冰島上的火山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島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餘座,人們稱其為火山島。據地質學家S、Thorarinsson(1960)統計,在近1000a內,大約發生了200多次火山噴發,平均5a噴發一次。著名的活火山有海克拉火山,從1104年以來有過20多次大的噴發。拉基火山於1783年的一次噴發為人們所目睹,從25公里長的裂縫里溢出的熔岩達12公里以上,熔岩流覆蓋面積約565平方公里,熔岩流長達70多公里,造成了重大災害。1963年在冰島南部海域火山噴發,這次噴發一直延續到1967年,產生了一個新的島嶼-蘇特塞火山島,高出海面約150m,面積2.8平方公里。6a之後,在該島東北32公里處的維斯特曼群島的海邁島火山又有一次較大的噴發。這些火山的噴發,反映了在大西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特點。
在太平洋中脊,於南緯6°-14°的太平洋東隆的軸部,新生代以來的裂隙噴發,形成了寬40-60公里,長800公里的玄武岩台地,發現的活火山僅有14座,其活動強度與頻度都不如大西洋裂谷火山帶。
印度洋,據查有三列走向近SN的海底山脈,即海嶺,僅有部分火山出露海面而成火山島嶼,如塞席爾群島和馬爾克林群島,它們都是現代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
在大洋中脊以外,僅有一些零散火山分布,它們是以火山島嶼的形式出現,如太平洋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有夏威夷群島,即通常所說的夏威夷一中途島的火山鏈,有關島、塞班島、提尼安島、帛琉群島、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及薩摩亞群島等。在大西洋,如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也都是一些火山島,南極洲的羅斯海中的埃里伯斯火山也屬該種類型。這些火山島嶼都由玄武岩構成,與大洋裂谷帶內的火山岩基本相同。
三、東非裂谷火山帶
東非裂谷是大陸最大裂谷帶,分為兩支:裂谷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衣索比亞中部,至紅海北端,長約5800公里,再往北與西亞的約旦河谷相接;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喀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阿爾伯特湖,至阿伯特尼羅河谷,長約1700公里。裂谷帶一般深達1000-2000m,寬30-300公里,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如衣索比亞高原東側大裂谷帶中的阿薩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m,是非洲陸地上的最低點。
自中生代裂谷形成以來,火山活動頻繁,尤其晚新生代以來更為盛行,據統計,非洲有活火山30餘座,多分布在裂谷的斷裂附近,有的也分布在裂谷邊緣百公里以外,如肯亞山、乞力馬扎羅山和埃爾貢山,它們的噴發同裂谷活動也密切相關。東非裂谷火山帶火山噴發類型有兩種,一種是裂隙式噴發,主要發生在衣索比亞裂谷系兩側,形成了玄武岩熔岩高原(台地),占衣索比亞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熔岩厚達4000m,它是30-50萬a以來上百次玄武岩漿沿裂隙溢流形成的。在肯亞西北部,也形成了厚達1000m 的熔岩台地,其形成時間晚於衣索比亞的熔岩台地,大約形成於14-23萬a間,在更晚些時候形成的是響岩,在11-13萬a間形成了長達300公里的響岩熔岩台地。第二種是中心式噴發,多分布在裂谷帶的邊緣,主要的活火山有扎伊爾的尼拉貢戈山、尼亞馬拉基拉山、肯亞的特列基火山、莫三比克的蘭埃山和衣索比亞的埃特爾火山等。有的火山噴發只生成了爆裂火口,或成火口窪地,或是火口湖,如恩戈羅恩戈羅(坦桑)火口窪地直徑達19公里,面積304平方公里。
現代火山活動中心集中在三個地區,一是烏干達-盧安達-扎伊爾邊界的西裂谷系,自1912-1977年就有過13次火山噴發,尼拉貢戈火山至今仍在活動;二是衣索比亞阿費爾(阿曼)坳陷的埃爾塔火山和阿夫代拉火山,自1960-1977年曾發生過多次噴發;三是坦尚尼亞納特龍(坦桑)湖南部的格高雷(Grgory)裂谷上的倫蓋(坦桑)火山,自1954到1966年曾有過多次噴發,噴出岩為碳酸鹽岩類,有較高含量的碳酸鈉,為世界所罕見。位於肯尼圖爾卡納湖南端的特雷基火山在80-90年代間也曾多次噴發。現代火山活動區,溫泉廣泛發育,火山噴氣活動明顯,多為水蒸氣和含硫氣體,這是火山現今的活動跡象。
四、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
該火山帶分布於橫貫歐亞的緯向構造帶內,西起比利牛斯島,經阿爾卑斯山脈至喜馬拉雅山,全長10餘萬公里。這一緯向構造帶是南北擠壓形成的緯向褶皺隆起帶,主要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在該帶火山分布不均勻,緯向構造帶的西段,由於南北擠壓力的作用,在形成緯向構造隆起帶的同時,形成了經向張裂和裂谷帶,如其南側的縱貫南北的東非裂谷系,順兩構造帶過渡段,因斷陷而形成了內陸海-地中海、紅海和亞丁灣等,這里的火山活動也別具特色,出現了眾多世界著名的火山,如義大利的威蘇維火山。埃特納火山、烏爾卡諾火山和斯特朗博利火山等等,愛琴海內的一些島嶼也是火山島,活動性強,據義大利歷史記載的火山噴發就有130多次,爆發強度大,特徵典型,世界火山噴發類型就是以上述火山來命名的,岩性屬於鈣鹼性系列,以安山岩和玄武岩為主。中段火山活動表現微弱,在東段喜馬拉雅山北麓火山活動又加強,在隆起和地塊的邊緣分布著若干火山群,如麻克哈錯火山群、卡爾達西火山群、涌波錯火山群、烏蘭拉湖火山群、可可西里火山群和騰沖火山群等等,共有火山100多座,其中中國的卡爾達西火山和可可西里火山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曾有過噴發,岩性為安山岩和鹼性玄武岩類。
太陽系中其他星球的火山
月球沒有火山活動,但仍具有許多曾有火山活動的特徵,諸如月海、月谷及拱丘等。金星的表面有90%是玄武岩,地表地形有80%為火山地形,表示在金星表面形成的過程中,火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金星可能在5億年前有過全星球的表面再造運動,科學家發現的證據包括表面隕石坑的密度等。熔岩流在金星可說是非常普遍,而且各種不在地球上出現的火山作用也在金星上出現。金星大氣層組成的變化及閃電的發生,被認為是因進行中的火山噴發而造成。但目前沒有任何的確切證據能說明金星的火山是否仍然活躍。觀測發現,火星上有一些死火山,包括四座巨大的盾狀火山,比地球上任何一座山都來的巨大。這些山包括了∶阿爾西亞山(Arsia Mons)、阿斯克拉厄斯山(Ascraeus Mons)、海卡特斯山(Hecates Tholus)、奧林帕斯火山(Olympus Mons)及帕蒙尼斯山(Pavonis Mons)。美國太空總署、歐洲太空總署及義大利太空總署(Italian Space Agency)合作發射了火星探測太空船,『火星快遞(Mars Express)』號。這個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要尋找地下水源和合適登陸的地點,並研究火星的大氣層、行星結構和地質構造。這個計劃發現了一些證據,顯示奧林帕斯火山可能尚未完全熄滅。這可能推翻「這些火山早在數百萬年前就已成為死火山」的說法。 木星的衛星埃歐是太陽系中火山活動最劇烈的星體,原因是來自它與木星、木衛二及木衛三的潮汐力作用,這個力量使木衛一扭動、彎曲,幅度約100公尺,並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能量。埃歐的火山會噴出硫磺、二氧化硫及矽酸鹽岩石,使得整個衛星的地貌完全改變。埃歐的表面有大量的破火山口、硫湖、連綿不絕的火山山脈。埃歐的火山所噴出的岩漿是目前已知最熱的,溫度約為1800 K (1500°C)。木衛一火山的噴發物可以射至極高處,離表面可達300公里以上,在噴發出的一刻,其速度可達每秒一公里。在2001年2月,太陽系中有史以來最大的火山活動在埃歐發生。來自聖路易大學及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木衛一上的火山噴發進行電腦模擬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木衛一的火山所噴出的熔岩能將其表面的鈉、鉀、矽及鐵等物質及化合物熔化、蒸發到大氣中。這些氣態物質與火山噴出的氣體(含亞硫化物及氯化物)發生反應,形成了木衛一大氣獨特的組成成份∶鈉的氯化物、鉀的氯化物及鎂和鐵的二氯化物。 木星的另一顆衛星,歐羅巴(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中最小者),也被認為擁有活躍的火山系統。但是它的火山「熔岩」組成完全是水,並且在歐羅巴寒冷的表面結冰。這使它的火山噴發時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凍結的噴泉。這種型態的火山現在被稱做冰火山(cryovolcanism),是類木行星的衛星上最常見的火山噴發形式。冰火山的噴出物可能由水、冰、液態氮及液態甲烷組成。 1998年,航海家二號太空船發現了海王星其中一個衛星,崔頓上的上的冰火山。在2005年,卡西尼-惠更斯號的探測器拍攝到了土星的其中一顆衛星,土衛二上的水蒸氣噴發。卡西尼-惠更斯號也發現了土衛六上一座冰火山噴出液態甲烷的證據。這被認為是造成土衛六大氣層中高甲烷含量的原因。科學家推論,柯伊伯帶天體中的小行星50000(Quaoar 50000)可能也有冰火山活動的存在。
火山碎屑
火山碎屑是火山噴出的岩漿冷凝碎屑以及火山通道內和四壁岩石碎屑。火山碎屑按大小分為大於雞蛋的火山塊,小於雞蛋的火山礫,小於黃豆的火山砂和顆粒極細小的火山灰;按形狀分為:紡錘形、條帶形或扭動形狀的火山彈,扁平的熔岩餅,絲狀的火山毛;按內部結構分為:內部多孔、顏色較淺的浮石,泡沫,內部多孔、顏色黑、褐的火山碴。被噴射到空中的火山碎屑,粗重的落在火山口附近,輕而小的或被風吹到幾百千米以外沉降,或上升到平流層隨大氣環流。火山噴發時灼熱的火山灰流與水(火山區暴雨、附近的河流湖泊等)混合則形成密度較大的火山泥流。火山灰流和泥流都帶有災害性。
火山錐的類型
火山錐的基本類型有3種。全部或基本上是多層基性熔岩構成的是熔岩錐,它形狀扁平、坡度緩(2°~10°),頂部有碗狀火山口。其中規模巨大的叫盾形火山。全部由火山碎屑組成的是碎屑錐。其平面近似圓形,坡度約30°,頂部有一個漏斗狀火山口。由熔岩和碎屑互層構成的叫復合錐,也叫層狀火山錐。其坡度大多超過30°,形狀比較對稱,上部多熔岩,下部和邊緣主要是火山碎屑。火山口呈碗狀或漏斗狀。有些火山錐坡上還有小型火山錐,其通道與主火山錐的通道相連,無獨立的岩漿源。這種小型火山錐稱寄生錐。
火山噴發類型
火山噴發按岩漿的通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裂隙式噴發,又稱冰島型火山噴發。噴發時岩漿沿地殼中的斷裂帶溢出地表。噴發溫和寧靜。噴出的岩漿為粘性小的基性玄武岩漿,碎屑和氣體較少。基性熔岩溢出後形成廣而薄的熔岩被或玄武岩高原。熔岩錐沿斷裂帶呈線狀排列。另一類是中心式噴發。噴發時岩漿沿火山喉管噴出地面。
根據噴出物的性質和噴發的強烈程度又分為多種:①夏威夷型噴發。沒有強烈爆發,岩漿為基性熔岩,氣體和火山灰很少。火山錐為盾形,頂部碗狀火山口中有灼熱熔岩湖和熔岩噴泉。②斯特朗博型噴發。具有中等程度爆炸,岩漿為中-基性熔岩 ,噴出物主要是火山彈、火山碴和老岩石碎屑,氣體較多,火山錐為碎屑錐或層狀錐。③培雷型噴發。具有強烈噴發爆炸,岩漿為粘稠的中、酸性,多氣體。噴發時形成迅猛的火山灰流。火山錐為坡度較大的碎屑錐,頂部為岩穹,經風化火山頸突出地面。④烏爾坎諾型噴發。屬強烈噴發的一種,粘性帶有稜角的大塊熔岩伴隨大量火山灰拋出地面,形成煙柱,熔岩流少或沒有,火山錐為碎屑錐或層狀錐。⑤普里尼型噴發。爆炸特別強烈。這是由於熔岩在火山通道中沖破粘稠的岩漿「塞子」造成的。噴發時產生高聳入雲的發光火山雲和火山灰流。火山錐頂呈被炸壞的火山口。⑥超烏爾坎諾型噴發。噴出物主要是岩石碎屑和火山灰、氣體,無岩漿,噴出物量不多,火山口低平;蒸氣噴發型是連續的或周期性地噴出水蒸氣。
火山分布
全世界有516座活火山,其中69座是海底火山,以太平洋地區最多。活火山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火山帶,地中海-喜馬拉雅 - 印度尼西亞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和紅海-東非大陸裂谷帶。中國境內的新生代火山錐約有900座,以東北和內蒙古的數量最多,約有600~700座。最近一次噴發的火山是位於新疆於田縣的卡爾達的火山。火山的分布受控於全球板塊構造。
火山活動是一種宇宙自然現象。宇航探測發現月球、火星、金星、木衛一上均有火山活動。
G. 義大利的頂級奢侈品牌有哪些
義大利的奢侈品牌是十分有名的,想要購買奢侈品的人快來了解義大利的奢侈品牌吧,下面我為大家介紹義大利的頂級奢侈品牌有哪些,歡迎大家閱讀。
1、Fendi 芬迪
芬迪 (FENDI) 是義大利著名的奢侈品品牌,最早作為皮革世家,芬迪(FENDI)最出名的莫過於It Bag——FENDIBaguette手袋,外型像法式長棍,由芬迪家族的Silvia·Venturini·Fendi設計。1925年芬迪品牌正式創立於羅馬,專門生產高品質毛皮製品1955年首次舉行芬迪時裝發布會1965年,由於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的加入,芬迪(FENDI)逐漸增加了高級女裝、男裝、鞋靴、香水。其後公司逐漸發展壯大,經營范圍擴大到針織服裝泳裝等品類,甚至開發了珠寶男用香水等。發展至今,芬迪品牌以其奢華皮草和經典手袋在世界高級時裝界享有盛譽。
2、ARMANI阿瑪尼
阿瑪尼是歐洲最頂尖,也是全球最時尚的男裝品牌之一。1975年由時尚設計大師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創立於義大利米蘭,阿瑪尼公司除經營服裝外,還設計領帶、眼鏡、絲巾、皮革用品、香水乃至家居用品等,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美國銷量最大的歐洲時裝品牌。
阿瑪尼品牌標志是由一隻在往右看的雄鷹變形而成。鷹象徵了品牌至高的品質,卓越和技藝,從此以它做為永久的象徵。
giorgio armani阿瑪尼的標志設計,在另外一方面,追求一種至高的簡約,優雅的設計方向,它由圓圓的G和曲線的A構成一個圓,賦予了精煉和優雅的新style。
3、Gucci 古馳
盡管時裝牌子令人眼花繚亂,GUCCI的風格卻一向被商界人士垂青,時尚之餘不失高雅,這個義大利牌子的服飾一直以簡單設計為主,尤其是今季的男裝,剪裁新穎,彌漫著十八世紀威尼期風情,再融入牛仔、太空和搖滾巨星的色彩,讓豪邁中帶點不羈,散發無窮魅力。
創始人Guccio Gucci 古琦歐古琦於1923年創立Gucci。位於佛羅倫薩的Gucci集團是當今義大利最大時裝集團,Gucci除時裝外也經營皮包、皮鞋、手錶、家飾品、寵物用品、絲巾、領帶、香水等。
古琦品牌時裝一向以高檔、豪華、性感而聞名於世,以「身份與財富之象徵」品牌形象成為富有的上流社會的消費寵兒,一向被商界人士垂青,時尚之餘不失高雅。
4、Bvlgari 寶格麗
寶格麗(Bvlgari)是一個世界知名的奢侈品名牌,由希臘裔的索提里歐寶格麗(Sotirio Bulgari,Σωτριο Βολγαρη)於1884年在義大利羅馬創立。其產品線除了創立之初的高級寶石系列之外,後來也增加腕錶、皮包、香水等高級精品,2004年開始跨足高級旅館的經營。
義大利的寶格麗,是繼法國卡地亞和美國蒂芙尼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珠寶品牌。寶格麗在首飾生產中以色彩為設計精髓,獨創性地用多種不同顏色的寶石進行搭配組合,再運用不同材質的底座,以凸顯寶石的耀眼色彩。
5、法拉利
法拉利(Ferrari S.p.A)是一家義大利汽車生產商,主要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賽車及高性能跑車,1929年由恩佐法拉利創辦。早期的法拉利贊助賽車手及生產賽車,1946年獨立生產汽車,其後變成今日的規模,現在由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集團擁有,總部設於義大利蒙地拿(Modena)附近的馬拉內羅(Maranello)。
法拉利公司在世界車壇有崇高的地位,甚至有的汽車評論家說任何跑車都無法和法拉利汽車相比。在近一個世紀的歷史長河裡,法拉利推出了眾多世界知名的汽車產品。法拉利跑車和賽車的最大特點是有絕佳的操控性及優異的性能,每輛跑車都裝有一部高性能發動機,發動機最高轉速可達7,000至10,000轉,功率超過500馬力,最高車速可達300多公里/小時。
6、Absolute(雅舶仕)
擁有40多年的`造船經驗,Absolute(雅舶仕)被認為是義大利現代動力遊艇製造先鋒。Absolute(雅舶仕)是義大利乃至歐洲發展速度最快的遊艇品牌。它成立之初就致力於用穿越海浪的激情打造豪華遊艇。Absolute(雅舶仕)是融匯了最優秀的設計,最精湛工藝的豪華遊艇,也是目前最環保的豪華遊艇。
Absolute(雅舶仕)遊艇運用的是著名的義大利跑車中使用的組件,內部做工精美,使用的材料是特級高品質皮革和堅固表面。全方位可見度的舵位設計,寬敞和安全的側甲板,多個貯物間和配有淋浴間寬敞的客艙,是Absolute(雅舶仕)專家智慧的結晶。
更為關鍵的是,Absolute(雅舶仕)全系列產品都搭載了VOLVO的IPS系統,發動機效率提高35%、最高速度提高20%、加速性能提高15%、油耗降低30%、噪音水平降低50%,低廢氣排放,更環保,領先於同類遊艇,
7、Casino(卡斯諾)
Casino是義大利的純手工皮鞋品牌,工藝精湛,歷史悠久。後來公司多元化發展,不僅僅生產純手工鞋,並開發了一系列高品質男女皮鞋、、涼鞋、靴子、男女裝及男女皮包等皮具。 以精湛的手工藝而聞名,在世界市場都收到貴族的喜愛。
8、Barolo巴洛洛
產自義大利最重要的紅酒大區Piemonte的Barolo紅酒,出自世界上最古老、最高貴的葡萄品種Nebbiolo,被稱為酒中之王。
Nebbiolo的種植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古羅馬時代,它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幾近苛刻:要在150—400米的東西南向陽坡,充滿石灰質的粘土裡生長。最獨一無二的特點是,它還需要晚秋山丘濃霧的滋養!這也正是它名字的來由,Nebbiolo在義大利語里就是霧的意思,該葡萄酒就以霧來命名。在葡萄品種被克隆得越來越國際化的今天,Nebbiolo仍然只有在義大利的Piemonte才能完美成熟。即使是在Piemonte,Nebbiolo葡萄的產量也只佔該省葡萄總產量的3%,其中僅有幾個小鎮生長的Nebbiolo葡萄才可以被用於釀造Barolo紅酒,而這幾個小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Barolo鎮,在此,義大利建國之初,Barolo紅酒開始規范化生產。年產量只有800萬瓶的酒中之王,讓世界各地的豪門和酒民蠢蠢欲動。
9、Rudy Project 璐迪
Rudy Project璐迪,於1985年在義大利的Treviso創立,如今其成為歐洲製造運動用品及光學產品的翹楚。
Rudy Project特別在產品質量的注重與堅持上,以及在鏡片和鏡框新材質及技術上的持續研發。二十年多年來, Rudy Project致力於設計及生產具技術性的運動型太陽眼鏡、護目鏡和配件。其針對運動員所設計的產品,其結合美學、視覺舒適性及絕佳防護性的眼鏡很快地便獲得廣大客戶的喜愛。所有的產品因注重細節而勝出,包括鏡框的設計以及鏡片的材質都是重點。
時至今日,璐迪產品已成為數千名世界一流的運動員和奧林匹克明星們的首選。他們從事腳踏車、山地車、越野滑雪、賽跑、高爾夫、溜冰、劃船、雪橇等各種運動項目。
10、都彭
早在1930年,法國都彭[1]精品已成為世界各地顯赫人士鍾愛的用品,包括歐洲各國的王室貴族、工商巨子等都對都彭的產品愛不釋手。在1947年,都彭更特別為英女皇伊利莎白及愛丁堡公爵之婚禮製造一套旅行手提袋。業務遍布全球。隨著市場的發展,S.T.Dupont逐漸擴大其豪華產品系列,相繼推出男士服裝及配飾、皮具、打火機、書寫工具、腕錶、雪茄配件、眼鏡、香水等。
1872年都彭生產各種皮具的作坊,到20世紀初都彭開始製造打火機,其商標就是S.T.Dupont 。如今的都彭更是富有和品位的標志。比如,都彭某些款式的打火機採用24K金或925銀做機殼,裝飾手段有機器加工的各種花紋、純金花紋鑲嵌。都彭更擅長的是中國大漆中摻有「金砂」。在都彭同等款式的打火機中,大漆的打火機甚至比鍍金的還要貴。都彭的超薄型打火機Carand Ache是世界上最貴的打火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