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諸邦是哪個國家

義大利諸邦是哪個國家

發布時間:2023-01-07 06:59:49

⑴ 上圖,法蘭西第一帝國范圍,看看包括哪些國家,討論拿破崙的歷史作用拿破崙對內外戰爭的啟示

在執政府(1799~1804)的基礎上,拿破崙一世進一步加強中央政府和他個人的權力,建立新的貴族等級,封親王4個,公爵30個,伯爵388個,男爵1090個,榮譽軍團騎士數千名。1811年法蘭西帝國面積達75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400萬,全國劃分為130個省,包括荷蘭9個省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個省,東南瓦萊、皮埃蒙特、熱那亞、帕爾馬、托斯卡納和教皇屬地10個省。
此外,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約瑟芬的長子歐仁·德·博阿爾內任義大利副王,實際統治義大利。拿破崙一世為萊茵邦聯的"仲裁者"、"武裝部隊總司令"。拿破崙大哥約瑟夫·波拿巴、部將繆拉元帥先後任那不勒斯國王。拿破崙大哥約瑟夫·波拿巴任西班牙國王。拿破崙的二弟路易·波拿巴任荷蘭國王。拿破崙最小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任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前薩克森國王任華沙大公爵。後為拿破崙封長子為羅馬國王。
法國皇帝和法蘭西帝國殖民地領主:拿破崙一世
法國皇後:約瑟芬(1804--1809)與皇帝離婚之後仍保有皇後稱號
瑪麗·路易絲(1810--1815)奧地利皇帝的長公主
荷蘭國王:路易·波拿巴(拿破崙的弟弟)
荷蘭王後:奧爾唐娜·德·博阿爾內(約瑟芬皇後和她前夫所生的女兒)
西班牙國王:約瑟夫·波拿巴(拿破崙長兄)
義大利國王:拿破崙·波拿巴
義大利副國王:歐仁·德·博阿爾內(約瑟芬和她前夫所生的兒子)
威斯特法利亞國王:熱羅姆·波拿巴(拿破崙最小的弟弟)
托斯卡納總督:埃利娜·波拿巴(拿破崙的大妹妹)
那不勒斯國王:繆拉(拿破崙的元帥)
那布勒斯王後:卡羅萊娜·波拿巴(拿破崙最小的妹妹)
瑞典國王:貝爾納多特(拿破崙的元帥)
瑞典王後:歐仁妮·德西蕾(曾為拿破崙的未婚妻)
曾和法國訂立和約的國家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三世
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拿破崙的岳父)
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
萊茵聯盟等邦國
瑞士聯盟等邦國
荷蘭殖民地
法蘭西帝國殖民
西班牙殖民地
拿破崙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他鎮壓了叛亂,粉碎了歐洲「反法聯盟」的多次武裝干涉,打亂了歐洲的封建秩序,促進了歐洲各國人民的覺醒,穩定了法國大苦命的社會成果,這是他活動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績。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拿破崙把法國革命思想和革命制度推行到歐洲,破壞歐洲的封建秩序,動搖歐洲的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創造前提的作用。拿破崙戰爭的這些歷史進步作用也是不能抹殺的。 第一, 「反法聯盟」作戰的目的雖然具有同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性質,但是它要撲滅法國革命,恢復歐洲的封建秩序的目的也是堅定不移的。拿破崙多次擊敗「反法聯盟」則是保衛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成果。最後拿破崙雖然失敗,但是,由於他在戰爭中的多次勝利,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革命的法國,保衛了法國革命成果有十七年之久,使之在法國得到鞏固,並具有不可動搖的強大生命力。後來既使波勞王朝復辟也無法加以徹底清除和消滅。 第二,拿破崙戰爭沖破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歐洲各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那時,歐洲多半都是一些封建君主專制的農奴制國家。法國革命前,德意志名義上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實質上它是由三百多個小諸侯國組織而成的,政治上四分五裂封建割據,經濟上極端落後。在各諸侯邦國之中,王公貴族橫行霸道,教會僧侶飛揚跋扈,農民處於農奴地位,沒有文化教育,愚味落後,工業得不到發展,百業凋敝,民不聊生。 拿破崙擊潰第三次反法聯盟,占據了萊茵河左岸及許多小邦國之後,在那裡趕跑了封建王公貴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種徭役和封建貢賦及教會什一稅,消滅了封建特權利等級制度,宣布公民平等與自由。後來建立的萊茵同盟有16個邦加入,普遍實行了資產階級改革,推行拿被侖《民法典》,取消了歷時八百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拿破崙戰爭首先使萊茵區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菜茵區後來成為世界矚目的工業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拿破崙戰敗普魯土,也使普魯土受到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洗禮與改造。普魯士由於面臨亡國危險,為了民族復興,便開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例如施太因改革。這個改革通過頒布的法令先後廢除了貴族的某些特權,廢除了農奴制,使各城市獲得了自治權,改善了國家最高行政管理機構。1811年9月14日,繼任普魯士首相的哈登堡援引萊茵同盟的改革政策,發布《調整敕令》,繼續進行改革,進一步解除了農民對地主的負擔和勞役。1810年10月27日的財政敕令中,規定了取消貴族豁免土地稅的權利,取消了行會限制,實行自由就業。在自由平等的原則下,1812年3月11日的法令,還規定了猶太人在普魯士享有公民權。可見,施泰國和哈登堡的改革,雖然很保守,但它畢竟做了一些改革,從而使普魯士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為普魯士發展資本主義開辟了道路,推進了普魯士的歷史進程。總之,拿破崙戰爭使德意志由三百多個分裂的小邦合並成為30多個大邦,為德意志民族統一創造了條件。這是歷史上一種進步現象。恩格斯曾寫道: 「拿破崙清掃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的牛圈,修築了文明的交通大道,為他們做了極大的貢獻。」拿破崙以戰爭手段滌盪了德意志諸邦以及義大利諸國和波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三,拿破崙戰爭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法國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與博愛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隨著拿破崙戰爭傳播到被拿破崙征服的封建各國,給予了那些封建國家裡的人民以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拿破崙在他征服的國家和地區中,扶植當地的資產階級先進人士建立共和國,實行法國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則和拿破崙的《民法典》,從而使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自由與平等思想在歐洲各國人民當中生根發芽,極大地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例如,拿破崙在義大利建立的利古利亞共和國和阿爾卑斯山南共和國,都制訂了憲法,基本上接受了法國革命的原則。他們都廢除了封建貴族的特權,沒收教會土地,實行公民一律平等,頒布出版自由,甚至還採用三色旗為各共和國的國旗。後來,阿爾卑斯山南共和國雖然改為義大利王國,但是並沒有改變其資產階級政權的階級實質。這個王國仍然受到義大利資產階級先進人士的熱愛與擁護。他們「總是把這個義大利王國擺在倍加愛護的地位上,把王國的建立做為走向民族統一和獨立的第一階段」。
①拿破崙的早期戰爭是為了打退歐洲的反法同盟對法國的干涉,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後期乘勝擴大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則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②拿破崙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帶到了法軍所到之處,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拿破崙戰爭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封建勢力遠遠大於資產階級勢力

⑵ 義大利獨立戰爭的戰爭經過

第一次獨立戰爭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1848年1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人民起義,趕走那不勒斯王國軍隊,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揭開義大利獨立戰爭序幕。
起義迅速發展到倫巴第、威尼斯、托斯卡納等其他邦國和地區。3月18日,米蘭爆發反奧起義,宣布成立共和國;威尼斯人民起義,宣布建立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在23日,撒丁國王查理·阿爾伯特在全國反奧運動推動下對奧宣戰。4月,其他邦國相繼參戰。但是,戰至4月底,羅馬教皇呼籲停止反奧戰爭,並從前線撤回軍隊。
初期,意軍在倫巴第取得一些勝利,但人民武裝斗爭的發展引起各邦君主恐懼,一些邦國從前線撤軍。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二世發動政變,推翻自由派內閣,屠殺愛國者,從而削弱了反奧力量。
5月,西西里起義被鎮壓,各邦君主的叛變使奧地利獲得了喘息之機。6月,奧軍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6月底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7月23~25日,奧軍約7萬人在J.拉德斯基指揮下在庫斯托扎與撒丁王國軍隊4.3萬人決戰。撒軍大敗,損失約9000人。
8月9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撒丁王國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反奧戰爭失敗激起各階層人民憤慨,以G.馬志尼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再次起義。8月11日和23日,威尼斯和托斯卡納人民相繼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1月15日,羅馬爆發大規模起義,翌年2月宣布成立共和國,建立以馬志尼等三人為執政官的共和政府。
在日益高漲的反奧浪潮推動下,撒丁於1849年3月12日再次對奧宣戰。23日,撒軍10萬人與奧軍7萬人在諾瓦拉再戰,又遭慘敗。查理·阿爾伯特被迫退位,其子埃馬努埃爾二世即位後與奧停戰議和。
羅馬教皇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聚會加埃塔,制定聯合干涉羅馬共和國計劃。4月托斯卡納共和國被顛覆後,法國、奧地利、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國軍隊聯合進攻羅馬共和國。法軍1萬人向羅馬進逼,奧軍侵佔博洛尼亞,西軍逼近羅馬以南,對羅馬形成圍殲態勢。義大利民族英雄G.加里波第率共和國軍多次挫敗敵軍進攻,遲滯敵軍推進,羅馬共和國暫時轉危為安。
6月,法軍得到增援後,雙方在羅馬城外激戰。6月23日,法軍發起總攻,共和國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戰。7月1日,議會決定停止戰斗,撤出羅馬;3日,法軍開進羅馬城,教皇政權復辟。8月22日,威尼斯被奧軍攻佔。至此,首次義大利獨立戰爭失敗。 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失利,資產階級民主派受到沉重打擊。50年代,民主派不斷分化、瓦解,資產階級自由派應運而生。
進入50年代後,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再度高漲,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企圖藉助法國收復被奧佔領的領土,以實現國家統一。法皇拿破崙三世則以「解放」義大利為借口,企圖實現其領土野心。1858年6月,撒丁首相C.B.加富爾和拿破崙三世在普隆比耶爾締結反奧軍事同盟,法國應允出兵協助撒丁,把奧地利勢力逐出倫巴第和威尼斯,條件是撒丁將薩伏依和尼斯割讓給法國。
1859年4月26日,奧地利向撒丁宣戰。29日,奧軍約17萬人(由F.吉烏萊任總司令)越過提契諾河,進入皮埃蒙特,戰爭爆發。初期,撒軍約5.6萬人被迫後退。5月中,法軍11.6萬人(由拿破崙三世指揮)與撒軍在亞歷山德里亞和卡薩列蒙菲拉托地域會合。5—6月,撒法聯軍先後在蒙特貝洛和馬真塔擊敗奧軍,迫其退守明喬河一線。吉烏萊被撤職,奧皇弗蘭茨·約瑟夫親任統帥。6月24日,雙方各投入約16萬人,在維羅納附近的索爾費里諾村決戰。奧軍再敗,損失2.2萬人,撒法聯軍損失1.7萬人。奧軍被逐出倫巴第,敗局已定。對奧戰爭推動了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人民起義浪潮席捲義大利北部和中部。4~6月間,托斯卡納、帕爾馬、摩德納和教皇國等邦國先後爆發起義,推翻君主政權。加里波第率「阿爾卑斯獵人兵團」在敵後開展游擊戰,尋機打擊奧軍。
拿破崙三世對義大利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感到震驚,7月11日單獨同奧地利締結停戰協定。奧地利同意將倫巴第交由法國轉讓給撒丁,但仍占威尼斯,並從法國得到恢復托斯卡納等邦君主政權的保證。11月10日,撒丁迫於法國壓力與奧地利簽訂和約,承認法奧協定條款。義大利人民對此極為憤慨,義大利中部諸邦人民紛紛開展武裝斗爭,抵制君主政權復辟,推進國家統一。1860年3月,中部各邦舉行公民投票,正式並入撒丁王國。4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爆發起義。加里波第率紅衫軍增援西西里,至7月解放全島,為進軍義大利本土做了准備。8月開始進軍那不勒斯,回師義大利本土。8月19日拂曉,在卡拉布里亞登陸;20日發起勒佐之戰;勒佐之戰後,加里波第揮師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解放那不勒斯。10月,南義大利舉行公民投票,並入撒丁王國。
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至此,除威尼斯仍由奧地利統治、羅馬處於依附法國的教皇統治之下外,義大利基本實現了統一。
義大利王國成立後,企圖通過王朝戰爭,奪取威尼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而發生尖銳矛盾。
1866年4月,為收復威尼斯並獲得普魯士1.2億馬克的援助,義大利與普魯士結成反奧聯盟。6月17日,普奧戰爭爆發。20日,義大利對奧宣戰。意軍主力12萬人在明喬河一線展開,實施正面進攻:部分兵力從博洛尼亞和費拉拉地域攻擊奧軍翼側和後方。23日,意軍發起進攻,次日在維羅納西南庫斯托扎與阿爾貝特大公指揮的奧軍8萬人激戰,因指揮有誤遭慘敗,損失8000餘人,余部越過米蘭平原向西敗退。奧軍雖獲勝,但因對普作戰失利,無力追擊意軍。7月20日,意海軍在利薩海戰中也遭失敗。與此同時,加里波第指揮的志願軍在亞平寧山區連戰皆捷,解放南蒂羅爾。但義大利政府迫於普魯士俾斯麥政府壓力令其撤軍,南蒂羅爾再度為奧軍所佔。奧軍在普奧戰爭中戰敗,決定了奧意戰爭的結局。8月10日,意、奧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簽訂《維也納和約》,威尼斯地區歸並義大利。
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軍打敗一支教皇部隊,攻佔蒙特羅頓多要塞。法國拿破崙三世為阻止加里波第進攻羅馬,派遠征軍經海路在奇維塔維基亞登陸,於10月26日進駐羅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進至門塔納,遭法軍和教皇軍隊阻擊。由於法軍裝備新式步槍,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創,進軍羅馬行動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撤回駐羅馬法軍。9月2日,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囚。義大利王國政府不再擔心法國的干涉,遂派6萬大軍日夜兼程,趕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奪占羅馬。9月20日,政府軍和加里波第部同時開進羅馬城。
羅馬教皇庇護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岡。義大利王國政府同意教皇避居梵蒂岡,每年撥款12.9萬英鎊作為教皇的經費。
至此,義大利最後完成統一,結束了異族壓迫和封建割據局面,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歐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開展。義大利獨立戰爭雖然是在自由派貴族領導下進行的,但以加里波第、馬志尼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發揮了重要作用。
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⑶ 關於歐洲史,18世紀的德國和義大利

首先是19世紀的事,當時民族主義盛行。加里波第的『紅衫軍』遠征西西里,使撒丁王國統一義大利。而後普魯士戰勝法國,德國統一障礙消除,北德意志邦聯外加南德諸邦成立德意志帝國。

⑷ 《四洲志》是誰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四洲志》是林則徐主持編譯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簡要敘述了世界四大洲(亞洲、歐洲、非洲、美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書。

⑸ 比較德國和義大利統一過程中的相似點

有五大方面;
(1)都是由國家中的主要邦國完成的統一(德意志的普魯士,義大利的撒丁王國)
(2)統一方式都是通過王朝戰爭(主要是國內戰爭)的方式完成的
(3)統一是在傑出人物的領導下完成的(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
(4)統一過程中都有外國的干涉. 如法國和奧地利對強大的鄰國出現的武裝干涉.
(5)都有一個偶然因素促成統一.如:德國是普法戰爭戰敗法國後才將南德諸邦與北德聯邦合並組成德意志帝國。義大利是利用高漲的人民革命形勢和G.加里波第對國王的忠誠才將各邦國並入撒丁王國實現統一。

⑹ 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
955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馬扎爾人,收復各邊區。962年,奧托加冕為皇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今奧地利地區自此歸屬神聖羅馬帝國,直到其於1806年崩潰。

巴本堡家族統治(976-1246)

976年,奧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維也納森林之間建立東方馬克(marchia orientalis),將其封與巴本堡的利奧波德一世,附屬於巴伐利亞公國,另在原卡蘭塔尼亞地區成立大卡林西亞公國,後該國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國。

1043年,阿達爾貝特擊敗匈牙利軍隊,將領地向東擴張到萊塔河,該河遂成為後世奧、匈兩地分界線。此後,德國人大量遷入,使得當地最終德語化。而東方馬克之名也為古高地德語譯名Ostarrîchi逐漸取代(該詞首先出現於皇帝奧托三世簽發於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後,又逐漸音轉為今日奧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156年,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馬克升格為奧地利公國,脫離巴伐利亞管制,授予其小特權,並將東方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賜予奧地利。奧地利公國遷都於羅馬人創建的文多波納城,將其改名為維也納。1192年,根據喬治堡和約(Georgenberg Pact),奧地利吞並施蒂里亞。1229年,利奧波德六世又獲得卡爾尼奧拉的大部分領地,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中的強大諸侯國。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戰時陣亡,未留兒子,其女婿巴登的赫爾曼六世也未能穩固自身的統治。

捷克統治(1251-1278)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亞國王鄂圖卡二世奪取了奧地利,領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亞得里亞海,一躍成為中歐強權之一。

1274年,鄂圖卡在爭奪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斗爭中失敗,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在選舉中獲勝。鄂圖卡拒絕做效忠宣誓,遭到魯道夫聯合德意志諸侯對其討伐。1276年,鄂圖卡被迫放棄奧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圖卡在杜恩克魯特戰役中與魯道夫展開決戰,兵敗身死。自此,奧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278-1806)

衰落與分裂(1282-1438)

1282年,魯道夫將奧地利和施蒂里亞封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將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爾布雷希特一世成為唯一的統治者。129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奧地利領地交與其子魯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約翰刺殺,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亞的路易四世擊敗,丟失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和除奧地利之外的所有領地,成為普通諸侯。

1335年,奧地利公爵再次獲得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1363年,提羅爾並入奧地利,今日奧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奧地利獲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繼承者多次簽訂條約瓜分領地,將領地最終一分為三:下奧地利、內奧地利和上奧地利。

再次崛起與統一(1438-1519)

1438年,下奧地利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處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位,稱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間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猝逝於軍中,內奧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繼承其皇位,並成為其遺腹子拉迪斯勞斯的監護人,成功地使這個孩子繼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位。1457年,拉迪斯勞斯早逝。經過激烈的爭奪,匈牙利貴族馬提亞·科爾溫於1463年奪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並且於1485年擊滅下奧地利,遷都維也納。

1477年,腓特烈三世設法安排其子馬克西米連與勃艮第公國的孤女繼承人瑪麗聯姻,獲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領地。1490年,匈牙利國王馬提亞逝世,馬克西米連收復下奧地利和維也納,統一哈布斯堡家族領地。1491年,他與捷克兼匈牙利國王亞蓋隆王朝的拉迪斯勞斯二世達成協議,如果他沒有直系男性後代,則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繼承其領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馬克西米連繼位成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蘭女繼承人為妻,將勢力滲入義大利。這招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率軍入侵義大利。馬克西米連遂與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蘭結成神聖同盟,對抗法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繼承人瘋女胡安娜與馬克西米連之子菲利浦聯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國王路易之妹,確立了兩國王位繼承人的身份。

鼎盛時期(1519-1711)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君主寶座,此時,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卡爾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蘭和西屬美洲的統治者,以及其他許多小國的君主。他無愧為當時歐洲最為強大的封建領主。1522年,查理將奧地利諸邦以及家族在北義大利的領地分給其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錢倉尼德蘭,還有西印度群島,及帝國在義大利的領地分給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拉約什二世陣亡。斐迪南立刻根據先前的協定繼承了捷克王位,並與奧斯曼帝國支持的約翰·扎波利亞展開匈牙利王位爭奪戰。1529年和1532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蘇里曼一世兩次圍攻維也納。1544年,奧土達成協議,匈牙利分為三部分,西部由奧地利統治,中部由土耳其統治,扎波利亞之子日格蒙德則成為土耳其庇護下自治的特蘭西瓦尼亞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將奧地利領地一分為三:奧地利、提羅爾和施蒂里亞,交給三個兒子。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准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世系

911年,卡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的最後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 東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統中斷. 此時東法蘭克王國內有五大公國,分別是巴伐利亞,卡林提亞,士瓦本,法蘭,東法蘭西)以及薩克森. 為了抵禦當時馬扎爾人的入侵,五大諸侯和科隆大主教聯合,決定不再尋求從西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尋找王位繼承人,而是從本地的五大諸侯中選舉產生, 由此德意志王國開始了自己獨立發展的歷史, 而德意志的王位繼承製度也形成了和傳統的世襲繼承製不同的「選帝」制度.

一、 法蘭康拉德王朝

1.康拉德一世(911-918) 法蘭德意志(東法蘭克)國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樣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後,由東法蘭克五大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選舉為德意志國王。康拉德在位期間王權極其暗弱,其影響力甚至不如薩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同時他和馬札兒人的作戰也失利,他死前,勸說其弟埃伯哈德放棄了王位要求,並提議選舉他的對手薩克森公爵亨利為他的繼承人。

二 薩克森王朝(奧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 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薩克森公爵奧托之子,也稱為捕鳥者亨利。925年,他擊敗洛林公爵,將洛林並入德意志王國。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聯軍在里亞德擊潰馬扎爾人,解除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諸邦的威脅。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諸邦已經統一成為一個王國,因此亨利一世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創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們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德意志國王,巴伐利亞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奧托一世(936-973),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也被稱為羅馬皇帝,但後人一般將查理曼的帝國稱為法蘭克帝國或查理曼帝國,而將奧托的帝國稱為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一世與洛林公主的長子,也稱為奧託大帝。936年在亞琛被德意志貴族選為國王。

3,奧托二世(973-983)。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與義大利公主阿德萊德長子,961年加冕義大利和德意志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967年加冕皇帝(薩克森王朝君主均有為繼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習慣。)奧托二世其間,薩克森王朝達到了極盛,978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再次臣服,980年,奧托二世包圍巴黎,迫使西法蘭克國王洛泰爾放棄對洛林的主權要求。同年,奧托二世進軍義大利,在羅馬冊立新教皇約翰十二。982年,奧托二世在義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擊敗,他統一義大利的夢想未能實現。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

4,奧托三世(983-1002),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國王,994年成年,995年,奧托三世在羅馬擁立其堂兄為羅馬教皇,稱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國人教皇。996年,教皇為奧托三世加冕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的長孫,巴伐利亞公爵強辯者亨利(巴伐利亞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長子。 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後,亨利發動政變,劫持了奧托的靈柩,在薩克森、圖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貴族未參與的情況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004年被推舉為義大利國王,1014年,他進軍羅馬,羅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加強了效忠於他的主教區的權力,從此德意志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亨利二世和其妻子盧森堡公主庫妮甘德沒有子嗣,傳說是由於他們兩人訂立了婚後禁慾的共同誓約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1146年他被羅馬教皇尤金三世封為「聖者」。

三,薩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孫,施派爾伯爵亨利的兒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義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王)魯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擁立德國人教皇克萊芒二世,同日新教皇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三世時期,曾經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維亞,王室領地擁有五大公爵領地中的三個

德意志皇帝權勢達到了極盛,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羅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統治晚期,其帝國已經開始衰落,由他推動的教會改革最終推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後成為了他兒子亨利四世的極大威脅.

3,亨利四世(1056-1106), 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 親政後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於1077年至卡諾莎向教皇請罪, 史稱「卡諾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絕罰後,反叛的德意志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並選舉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新國王, 德意志陷入內戰, 亨利四世最終戰勝了魯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國內後,亨利四世立刻進軍羅馬, 1084年,亨利四世廢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萊芒三世為其加冕為帝. 1098年諸侯選舉其子亨利五世為國王, 和亨利四世對抗,德意志內戰再度爆發, 1106年,亨利四世終於打敗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 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和皇帝互相敵視,混戰不休, 德意志諸侯則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擴張他們的產業和主權,德意志王權衰微, 從此開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時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他們死後無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敵,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手中。薩利安王朝結束。

蘇普林堡王朝

1 ,洛泰爾二世(1125-1137)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蘇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33年出兵義大利被教皇英諾森二世加冕為帝。他稱為洛泰爾二世,是因為虔誠者路易的兒子,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一世曾經擁有神聖羅馬皇帝稱號,而德意志人認為他們和以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王統世系下的國家,所以稱他為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在國內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長期內戰。 在國外他對東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蘭和丹麥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義大利擊敗了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將西西里國王趕出了亞平寧半島。回軍途中洛泰爾二世去世,結束了他戰斗的一生。洛泰爾死後,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開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統治。

五 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德意志國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為王,和皇帝洛泰爾二世爆發內戰。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發動政變,於1138年由南部諸邦的諸侯選為德意志國王,但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爾二世的女婿,韋爾夫家族)拒絕承認,於是兩派爆發內戰,此後直到本世紀末,韋爾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內戰一直沒有停息過。1146年,康拉德三世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經過拜占庭帝國時,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極大破壞,1147年,在小亞,康拉德的十字軍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潰,步兵軍團被全殲,康拉德和其騎兵部隊,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為帝。並將其王位指定傳給其年長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兒子,也稱「紅鬍子腓特烈,或稱巴巴羅薩(傳說是紅鬍子的義大利語)。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託,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55年,羅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為其加冕為帝,但他拒絕按慣例為教皇牽馬,並下令騎士屠殺了上千名羅馬人。腓特烈一世力圖恢復查理曼帝國的榮耀,一生東征西討,1156年,他獲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領地,並將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分出一部分給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奧地利公國,從此奧地利從德意志分離 。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義大利,與米蘭、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聯盟反復爭斗,終於在1176年被倫巴第人在米蘭附近擊敗,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亞歷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歲的腓特烈一世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行動,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獅心理查一起前往聖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橫渡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的薩勒夫河時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典範,因而很多傳說說他沒有死,他孫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訴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羅薩是在圖林根的基夫霍伊澤爾山裡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鷹離開了這座山,他就會蘇醒。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就用這樣的神話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3.亨利六世(1190-1197)德意志國王,西西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與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麗斯之次子,1190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娶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之女康斯坦絲。1191年由教皇切萊斯廷二世為其加冕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國王,從此西西里王國的諾曼人王統世系中斷。(最後一任諾曼人西西里國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統一了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從此西西里王國稱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或稱兩西西里王國。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麗斯的幼子。也稱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後,其子年幼,於是擁護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貴族選舉菲利普為國王。但支持韋爾夫家族的諸侯在亞琛卻選舉了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為國王,內戰再次爆發。1205年,得到諸侯支持的菲利浦在亞琛再次加冕國王。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被巴伐利亞的帕拉丁伯爵謀殺,原因據說是菲利普拒絕吻帕拉丁伯爵女兒的手。

六、 韋爾夫王朝

1. 奧托四世(1198-1215),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長子,從小生活在英國,由其舅舅獅心王理查撫養。1198年,薩克森和巴伐利亞貴族推選奧托四世為德意志國王,並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發內戰,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為其加冕為帝。但此後奧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兩西西里王國,英諾森三世將其絕罰。 1211年,德意志諸侯在紐倫堡會議中,廢除了奧托四世的國王稱號,並選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為國王。但奧托拒絕退位,1214年,他和英國約翰國王組成的聯軍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會戰中擊潰,1215年,奧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奧托四世統治時期開始,德意志騎士開始了持續200年的向東部波羅的海沿岸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形成了稱為東勃蘭登堡(東普魯士)的國家,日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另外,由於內戰不斷,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組織也開始形成於這一時期。

七、 霍亨斯陶芬王朝(續)

5.腓特烈二世(1212-1550)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絲的長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兩西西里王位,1212年紐倫堡會議被選為國王, 1220年,羅馬教皇奧納魯斯三世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視教廷權威的生涯中度過。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為他未能及時率十字軍出征而將其絕罰,但被絕罰之後, 他卻於1228年率軍東征,從埃及人手裡收復了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1229年他在沒有教士在場的情況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國王。隨後回軍擊敗入侵西西里的教皇國軍隊,迫使教皇將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對其處以絕罰,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國。1243年,腓特烈二世擊敗繼任教皇英諾森四世,英諾森四世逃往法國,從此羅馬教皇開始受法王影響。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義大利城市聯盟擊敗,丟失了他佔領的義大利中部領地。1250年他於平靜中去世。腓特烈二世會九種語言,並可以用其中的七種文字書寫,(在當時,絕大多數國王和貴族都是文盲)。他熱衷於科學和經濟學,他在他的帝國內廢除了壟斷經營權,國內通行稅和國內關稅,成為當時西方最現代,最有頭腦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從本質來說是個純粹的義大利人,他出生成長在義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義大利度過,他對德國事務關心很少,自他死後,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就已不復存在,此後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皇帝尊號,但其帝國的國家形式已不復存在,所謂「既無羅馬,也不神聖,更不是個帝國」。

6.康拉德四世(1250-1254),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約蘭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與其長子亨利七世鬧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熱衷西西里事務的腓特烈二世指定為德意志國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於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貴族選舉康拉德四世為德意志國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繼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貴族的排擠,放棄了德意志,專心於西西里事務,但和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 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後繼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為爭奪西西里王位,與康拉丁爆發戰爭,1268年,康拉丁戰敗被俘,並在那不勒斯市場被斬首。 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終結,而西西里世系則轉入安茹王室之中。

八 。空位時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義大利陷入混亂, 荷蘭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三世,英國康沃爾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諸侯推舉為國王,但整個德意志沒有一個統一的君主. 而義大利則陷於法國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戰之中,此時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選侯制度,德意志國王從此由七大選侯選舉,他們分別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帕拉丁公爵,勃蘭登堡公爵和波希米亞國王。

九 。 混和家族世系時期

1。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1283-1291)。 德意志國王,哈布斯堡伯爵, 奧地利公爵,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卡尼奧拉公爵。哈布斯堡伯爵阿爾伯特四世之子。1273年,德意志七大選侯選舉毫無勢力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為德意志國王,目的顯然是為了剝奪德意志王國的中央權力。但受到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的反對。魯道夫一世不顧自己六十高齡,親自討伐奧托卡二世,並在1278年將奧托卡二世擊敗並殺死。 魯道夫通過這次戰爭,從波希米亞手裡奪取了奧地利公國,卡林提亞公國(今奧地利卡林提亞),斯蒂利亞公國(今奧地利格拉茨),卡尼奧拉(在今天的斯洛維尼亞),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間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躍而為勢力極大的諸侯。並奠定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核心,此後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奧地利達六百年之久。

2。拿騷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德意志國王,拿騷伯爵。拿騷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選侯選舉毫無勢力和影響力的拿騷伯爵為德意志國王取代勢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間由於提出對鄰近的圖林根的領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其王位被德意志貴族廢黜,阿道夫試圖奪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戰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殺死。

3.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1298-1308),德意志國王,奧地利公爵。1298年,阿爾伯特聯合諸侯,廢黜了阿道夫國王,並被選為新國王。阿爾伯特在位期間,力圖使自己的兒子繼承波希米亞國王,並對西北的荷蘭,澤蘭,西南的圖林根和麥森都提出了領土要求,但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無一得手。1308年,在士瓦本被其侄子約翰刺殺。

4。盧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1308-1313),盧森堡伯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盧森堡伯爵亨利三世之子。1308年阿爾伯特一世遇刺後,德意志選侯再次挑選了毫無勢力的盧森堡伯爵繼任德意志國王。1310年,在羅馬由教皇克萊門特五世指定的樞機主教(當時克萊門特五世的教廷,已被法王腓力四世遷往法國的阿維尼翁)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自腓特烈二世後第一位被加冕的皇帝。1313年亨利七世出征西西里,在錫耶納附近死於軍中。

5。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1314-1326)奧地利公爵,德意志國王。阿爾伯特一世的次子,1314年,被四個選侯在法蘭克福選為德意志國王,但其他德意志諸侯對哈布斯堡家族勢力感到憂慮,所以選舉巴伐利亞公爵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為國王,雙重選舉最終導致內戰,1322年腓特烈戰敗被俘,1325年被路易四世接受為共同執政者。1326年後,其影響僅限於奧地利。

6。維特斯巴赫

⑺ 四洲志的作品目錄

《四洲志》
一安南國——阮朝(今越南)
二邏羅國——卻克里王朝(今泰國)
三緬甸國——貢榜王朝(今緬甸)
四印度國——印度諸邦在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殖民時期(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五巴社國——波斯帝國卡扎爾王朝(今伊朗)
六阿丹國——亞丁王國(今葉門一帶)
七都魯機國——奧斯曼帝國(今土耳其、)
八依捐國——穆罕穆德·阿里王朝(今埃及、蘇丹)
九阿邁斯尼國——阿比西尼亞諸王子時代(今衣索比亞)
十東阿未利加洲——東非地區
十一阿未利加洲之北四國——北非地區的阿拉維王朝(今摩洛哥)、法屬阿爾及爾(今阿爾及利亞)、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今利比亞)、突尼西亞攝政(今突尼西亞)
十二南阿未利加洲——南非地區
十三西阿未利加洲——西非地區
十四中阿未利加州——中非地區
十五布路亞國——布拉干薩王朝(今葡萄牙)
十六大呂宋國——西班牙
十七荷蘭及彌爾尼壬國——荷蘭比利時等地
十八佛蘭西國——七月王朝(今法國)
十九意大里亞國——義大利諸邦(今義大利大部)
二十耶馬尼國——日耳曼諸邦(今德國大部)
二十一歐塞特里國——今匈牙利、奧地利、克羅埃西亞等中東歐地區
二十二波蘭國
二十三綏林與那威國——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
二十四領墨國——今丹麥附近
二十五瑞國——今瑞士
二十六普魯社國——今波羅的海附近
二十七都魯機國——今中亞地區
二十八英吉利國——今英國
二十九俄羅斯國
三十悉畢厘阿國——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三十一育奈士迭國——今美國
三十二北墨利加州之俄羅斯屬地——北美地區
三十三北墨利加州之英吉利屬地——北美地區
三十四智利國
三十五世界各教

⑻ 關於15世紀的義大利

中世紀末期的義大利,仍保持了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義大利也是如此。從西羅馬帝國滅亡,義大利地區分裂成多個小城邦國,這一格局一直持續到拿破崙入侵。

1 文化上正是文藝復興在在佛羅倫斯,羅馬等城邦產生積極影響的年代,可以查到關於文藝復興的資料很多,不寫了

經濟上即使是在文藝復興的聖地佛羅倫薩,底層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沒有什麼和中世紀不一樣的地方。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後世影響巨大的地中海貿易圈和手工業工廠基本上還沒有出現。

2 婚姻上,貴族彼此之間保持著一夫一妻制度,但是領主們對領民有著佔有權。教士們禁慾,不許結婚。

3 王權基本上談不到,極多的城邦基本上都受到教皇國的強烈影響,或者說,教皇國可以視為以教皇為最高領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國的鬆散組合,類似於其他西歐國家中封建國王與自由市之間的關系。由於沒有世俗君主與之競爭,教會成為這些城邦的最高權威。

4 是由許多的小國,比之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還亂

5 戰爭在15早期是不多的,內戰發生的時候總是伴著外國勢力的影響。等到15世紀末期,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與法國為爭奪義大利而進行的「義大利戰爭」爆發,義大利主要城邦都被捲入,從1494年一直打到1559年。

6 官職上,各個國家(城邦)不一樣,沒法說啊

貼一個文章,講的是義大利戰爭之前義大利諸城邦的形式,可以看看

義大利諸邦

義大利於1494年15世紀正經歷著文藝復興洗禮的義大利是一個經濟繁榮發達,文化輝煌燦爛的富庶之地,然而它在政治上卻是四分五裂,殘破不堪。羅馬教廷、威尼斯、佛羅倫薩、那不勒斯和米蘭是五個旗鼓相當的國家,盡管規模和性質有很大差異,但大致上維持著政治勢力上的均勢。除此以外,略遜一籌的小國,如埃斯特家族的費拉拉,貢薩加家族的曼托瓦和羅韋雷家族的烏爾比諾,以及波洛尼亞、佩魯賈、錫耶納等共和國,地位也都不盡相同,各有自己當地的特色,都對豐富多彩的義大利文明作過貢獻,實際上也都是義大利孱弱的根源,統一的障礙。更致命的是,義大利諸國的統治者們在發生內爭時總是習慣尋求外國的支持,使得國外列強對義大利事務越來越感興趣。與此同時,川流不息的新知探求者從歐洲各地匯集而來,其中不僅有窮苦的學者,而且有在本國地位顯赫有權有勢的人物。此外還有前往各主要宮廷的外交人員和商務客人。所有這些人都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製造了一種印象:義大利是一個藝術的寶庫,它富庶而分裂,軍事力量薄弱——是不難擊敗又獲利頗豐的戰利品。

[編輯] 教宗國
自從天主教大分裂結束,教廷從阿維尼翁遷回羅馬之時起,它就不遺餘力的試圖將在教皇宗主權之下的所有義大利土地置於教廷直接控制之下。文藝復興的光輝也讓這里為之眼花繚亂,從尼古拉五世開始,教廷進入了一個世俗的榮譽和藝術的光輝使宗教信仰黯然失色的發展過程。教宗們專心致志於塵世的尊榮,甚或更加卑鄙的一味追求擴大家族勢力,即使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也未能改變。到「教會三惡魔」西克斯特四世、諾森八世和亞歷山大六世的時代,這些文藝復興舞台上的偉大人物均不能掩蓋羅馬日益衰落的現實,寡廉鮮恥的任人唯親、巧取豪奪和橫征暴斂,以及羅馬涅一次次遭受的蹂躪,預示著基督教即將到來的分崩離析。

[編輯] 威尼斯共和國
15世紀,威尼斯共和國在亞平寧半島上不斷取得土地,它的疆域由阿爾卑斯山直至波河,由阿達河直至伊松佐河,成了義大利政治的重要因素。它在國內的統治穩定而健康,各個階級都能從繁榮的對外貿易和工商業中獲利。由於財富殷實,總能按時關餉,供養雇傭兵擴充國防的方針也很成功。但威尼斯作為新興國家,不免引起鄰國的嫉妒,它的利益是以侵害其他國家為前提而獲得的。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米蘭、曼托瓦和弗拉拉都因它的興起損失大量財富,對它貪得無厭的領土慾望感到不安。威尼斯的海外利益又不免使它與奧斯曼土耳其對峙,爭奪東地中海的控制權;而隨著繞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線的開辟,出現了打破它香料貿易壟斷的致命前景。盡管如此,15世紀末,威尼斯從外表上看,還是一個富麗堂皇,奢侈糜費,政治清明,公民團結的城市。

[編輯] 佛羅倫斯共和國
佛羅倫薩共和國的大權在15世紀後期,逐漸落入美第奇家族的一小撮人手裡。統治階級中大多數人自願接受「僭主」統治,大多數市民對此也無異議。事實證明,與大金融銀行家合作,對工商業者很有利。第三代「僭主」洛倫佐·德·美第奇治下,佛羅倫薩進入黃金時代,成為文藝復興的典範。城市糧食供應充足,慈善事業興旺,娛樂享受人人參與,藝術家和學者得到慷慨贊助,美第奇府邸成為各地遊客嚮往的寶庫。洛倫佐晚年是義大利和平的保護人,他國爭端都請求他調解仲裁。與外交上的天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佛羅倫薩軍事上的軟弱。美第奇家族的政治資本就是巨大的聲望,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佛羅倫薩的獨立和自由,但是他們的地位自始至終是不穩固的。

[編輯] 那不勒斯王國
那不勒斯在15世紀還是一個封建王國,保留著諾曼征服留下的烙印。法國安茹家族在西西里王國的統治已宣告結束。阿拉貢的阿方索五世和費蘭特以卓越的才能建立起權威,他們改革財政,靠佛羅倫薩資本擴大貿易。對立的安茹派貴族遭到無情鎮壓,安茹的勒內的領土要求也被抵制。但阿拉貢王室治下的那不勒斯,始終是義大利政治中的不安因素。在宗主權問題上,那不勒斯國王與羅馬教廷摩擦不斷;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在亞得里亞海上競爭激烈,威尼斯竭力想取得阿普里亞的幾個港口。這些局部的沖突很容易引來外敵干涉,威尼斯和羅馬一直在鼓勵安茹家族重申對那不勒斯的要求,國內外的安茹派也不斷請求法國出兵。即使在這樣的隱憂之下,費蘭特之子,好戰的野心家卡拉布里亞公爵阿方索仍然不顧一切的擴充勢力,其女婿吉安·加萊亞佐·斯福爾扎的米蘭公國就是他的目標。

[編輯] 米蘭公國
米蘭公國在維斯孔蒂家族斷絕後,轉入雇傭兵領袖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扎手中。他的繼承權來自與末代維斯孔蒂公爵私生女的婚姻,更多是出於民意而非法律。有維斯孔蒂血統的奧爾良家族的對米蘭似乎擁有更充分的權力,這就為日後路易十二的入侵埋下伏筆。15世紀後半葉,米蘭在歷代斯福爾扎公爵統治下,繁榮昌盛起來,大興水利灌溉,農業、絲綢業迅速發展。它還擁有優於義大利除那不勒斯外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事組織,控制著法意之間幾條主要通道,是抵禦外國侵略的屏障,也是對威尼斯領土擴張的鉗制。盧多維科·斯福爾扎(摩爾人)當權(1480年)以後,米蘭進入它最鼎盛的時期。但年輕的公爵夫婦對凡事都得聽從這位叔父攝政非常不滿,阿拉貢的伊莎貝拉一再向父親,那不勒斯王儲卡拉布里亞的阿方索抱怨。有此良機,阿方索更適時宣稱菲利波·馬里亞·維斯孔蒂曾指定阿拉貢王室為米蘭公國的繼承人。他的進攻似乎即在旦夕。

為建立一個抵抗無論來自義大利本土還是外部強國侵略的防禦體系,義大利各國曾制定一套復雜的機構,但從未得到實現。15世紀後半葉半島的和平主要依靠米蘭、佛羅倫薩和那不勒斯之間的密切諒解,和洛倫佐·德·美第奇的不懈努力。正當米蘭和那不勒斯關系急劇惡化的時候,洛倫佐於1492年4月去世,這加速了戰爭的到來。

⑼ 德國與義大利(二戰時明知義大利不行)

兩次世界大戰當中,義大利都選擇與德國站在同一陣營,由於義大利軍事在歐洲乏善可陳,看起來是義大利對德國的攀附。德國與義大利之間隔著高聳的阿爾卑斯山脈,正常情況下雙方不會產生擴張的慾望,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德國志在西歐和東歐甚至北歐,而義大利一心稱霸地中海。由於不存在地緣上的利益沖突,德意之間的聯合早在雙方統一之前就已經初見雛形。

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王國,統一義大利的是撒丁王國,而法國和奧地利是它們共同的敵人。當時奧地利是德意志框架內與普魯士平分秋色的大國,同時奧地利還占據著本屬義大利的威尼斯,也就是說如果普魯士要統一德國就必須將奧地利踢出德意志;如果撒丁王國要統一義大利就必須趕走控制威尼斯的奧地利軍隊。在這種情況下,當普奧戰爭爆發時,撒丁王國義無反顧地選擇站隊普魯士,後來這便成為雙方走向合作的開端。

解決了奧地利之後,法國成為阻擋德國和義大利統一的最後一道障礙,只要法國不倒下,受法國影響的德意志西部諸邦就不會投向普魯士;同時只要法國不倒下,駐守教皇國的法國士兵就是撒丁軍隊進入羅馬的絆腳石。此時的法國充當的就是之前奧地利的角色,於是普魯士與撒丁王國再次走向聯合,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戰役中被俘,德意志第一帝國在凡爾賽宣布成立,而撒丁王國也順勢演變為義大利王國。

從工業實力上說,英法德意是歐洲當時屈指可數的四大強國,最終形成英法結盟對抗德意的局面,是源於地緣利益下的組合,不存在誰攀附誰的因素。地處亞平寧半島的義大利是典型的南歐思維,南歐的主要范圍在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干半島,如果再加上北非,恰好接近歷史上羅馬帝國的疆域范圍,這也是為什麼墨索里尼在二戰不斷向地中海用兵的原因。在這個方向上,義大利的敵人主要是英國,因為只有英國在地中海保持著強勢的海軍力量,反之義大利對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部分幾乎沒有興趣。

對於德國來說,它的主攻方向恰恰就在高緯度的地區,無論向西進攻法國,向東進攻俄國,還是向北同英國爭奪北海控制權,德國都沒有向南發展的慾望。所以盡管地處歐洲中部平原,但德國是典型的北歐式思維,自然與志在南歐的義大利不會產生利益沖突,這是雙方能夠走向聯合的地緣基礎。共同的敵人英國使得德意選擇抱團取暖,素以海軍見長的英國人同時在北海和地中海保持著強大的武裝力量,這讓德國和義大利從北南兩個方向上感受到壓力。

圖-德國人,好比開吉普車的

當德皇威廉二世建造龐大的艦隊同英國皇家海軍決戰時,義大利的艦隊是能夠對英國地中海艦隊造成威脅的海上力量。而在陸地上,法國成為德國和義大利共同的目標,盡管法國對義大利的地緣威脅由於阿爾卑斯山的阻隔而顯得更小一些。暢通無阻的平原地形成為德軍突入法國境內的保證,而當法國兵敗之後,義大利也試圖越過阿爾卑斯山侵略法國南部時,卻遭到了法國人的迎頭痛擊。從這一點上也能大致說明義大利這個傳統的南歐國家不適合介入阿爾卑斯以北的事務。

圖-義大利人,好比騎電動車的

時過境遷,二戰後德國領土大幅縮水,義大利的勢力范圍也縮小了。德國面積約35.76萬平方千米,人口約8315萬。義大利面積約30.1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6024萬。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諸邦是哪個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艾米來自英國怎麼說用英語 瀏覽:503
印度農村耕地怎麼分配 瀏覽:517
印尼黑酸枝傢具老料是什麼意思 瀏覽:605
孟晚舟為什麼要幫伊朗 瀏覽:298
義大利電烤盤做什麼生意好 瀏覽:986
義大利上火的人能吃什麼 瀏覽:764
用什麼軟體和越南人溝通 瀏覽:116
在越南什麼地方娶老婆靠譜 瀏覽:831
印度東進實力怎麼樣 瀏覽:692
魷魚須炒義大利面怎麼做好吃 瀏覽:446
印尼語女朋友怎麼說 瀏覽:744
中國聯通怎麼查看密碼 瀏覽:111
三月份英國怎麼穿衣 瀏覽:544
印度最大神石在哪裡 瀏覽:168
印度幣是怎麼算的 瀏覽:635
伊朗簽證為什麼辦不下來 瀏覽:791
英國垂耳兔大概多少錢 瀏覽:296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德國軍隊 瀏覽:932
伊朗人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596
義大利掛面是什麼面做的 瀏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