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義大利戰爭的戰爭簡史
義大利戰爭分為3個時期 這一時期的特點基本上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死後(1494年1月),法王查理八世宣布作為安茹王朝(屬於法蘭西王朝的旁系)的繼承人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率兵(3.7萬人,其中包括瑞士雇傭兵;野炮136門)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向那不勒斯開進。皮埃蒙特軍隊(2.3萬人)在阿斯蒂地域與查理八世軍隊匯合。陸軍作戰得到法國艦隊保障。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國對查理八世未作認真抵抗,使其得以穿過羅馬全境(1494年12月31日)。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委任和批准神職人員的職位和教職的詔書)後,於2月23日進占那不勒斯。法軍的掠奪和暴行和徵收新的捐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的加強和發生全面起義,於1495年3月建立了「神聖同盟」(或稱「威尼斯同盟」),以驅逐法軍。參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和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了同盟。1495年7月6日,法軍在福爾諾沃(帕爾馬附近)與「神聖同盟」軍交戰,遭到失敗。法軍直到1495年10月才得以突向北方。1496年12月,法國撤出那不勒斯王國。
149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繼續奉行先王政策,遠征米蘭公國。路易十二在1499—1500年的幾次交戰中獲勝,相繼佔領米蘭和倫巴第。1501—1502年,根據條約規定,那不勒斯王國由法西兩國軍隊共同佔領。但1503年春,法西兩國因一些有爭議地區的問題而爆發戰爭。1503年12月29日加里利亞諾河畔一戰,西軍獲勝,法國被迫放棄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淪為西班牙領地。 這一時期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後,法西兩國瓜分義大利的戰爭為標志。這一時期爆發6次戰爭,被捲入戰爭的有羅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國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圖把法軍從北義大利驅逐出去,繼而實現南北領地的統一,他事先得到了英國、羅馬教皇、曼圖亞和佛羅倫薩等國的支持。威尼斯是法國國王的同盟軍。1521年戰爭爆發。1522年4月,法軍在比科卡戰中失利,德國雇傭兵首次打敗了擔任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雇傭兵。這次戰役並未決定戰爭的勝負。法蘭西斯一世率重兵越過阿爾卑斯山脈佔領了米蘭,爾後逼近帕維亞。帕維亞一戰法軍失敗,法蘭西斯一世被俘。法蘭西斯一世獲釋後,拒不承認1526年在馬德里簽訂的條約,並加入羅馬教皇在英國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義大利擺脫西班牙桎梏的同盟(科尼亞克同盟,1526年5月)。參加同盟的還有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
1527年,義大利戰爭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國王戰敗,被迫於1529年8月與羅馬帝國簽訂和約並放棄對義大利的爭奪。然而法蘭西斯一世於1536年再度挑起戰爭,佔領皮埃蒙特和薩伏依。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在尼斯簽訂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但法國出使土耳其蘇丹的兩位使者在米蘭公國境內被殺,成為1542—1544年戰爭的導火索。查理五世與英國國王結成同盟。法國的盟國有丹麥、瑞典。雖然天主教國家被規定禁止與穆斯林結盟,法國仍於奧斯曼帝國達成了秘密同盟,並在1543年於尼斯發動聯合登陸戰。1544年,法軍在圍攻卡里尼亞諾要塞(都靈以南)期間,在切雷索萊附近取得了輝煌勝利。然而,由於羅馬和英國軍隊攻入法國境內,法國被迫於1544年9月在克雷普簽訂了重申1529年康布雷條約基本條款的和約。1551年再度爆發的義大利戰爭一直延續到1559年,法西兩國被迫簽訂了卡托—康布雷西和約(1559)。這一和約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擴張,鞏固了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島和撒丁島的統治地位,並使義大利仍處於政治上分裂的局面。
㈡ 義大利戰爭分為哪三個時期
義大利戰爭指法國、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等國家為爭奪義大利而進行的封建戰爭。後轉變為法西兩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
這些戰爭主要發生在義大利的領土上。義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和境內各國之間的內訌使列強的侵略計劃易於得逞。義大利戰爭分為3個時期。
第一時期主要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死後,作為安茹王朝繼承人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
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領兵越過阿爾卑斯山,向那不勒斯前進。在阿斯提地區的皮埃蒙特部隊加入查理八世的部隊。法國陸軍的行動得到本國艦隊的保障。
北義大利和中義大利各國對查理八世沒有積極進行抵抗,法軍得以穿過羅馬全境。
1495年1月,查理八世得到了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2月23日,查理八世進入那不勒斯。法軍的掠奪和暴行,以及實行新的捐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強大,也擔心發生全面起義,遂於1495年3月建立了「神聖同盟」,以便把法國人逐出義大利。
參加這一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和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西班牙國王亞拉岡的斐迪南二世也加入這一同盟。
1495年7月6日,法軍在福爾諾沃與「神聖同盟」軍交戰,遭到失敗。
1495年12月,法軍好容易才由南向北撤至北部。1496年12月,法國從那不勒斯王國領土上撤退。
149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世繼承前國王的政策,遠征米蘭公國。路易十二世在1499~1500年的一系列作戰中,多次獲勝,佔領了米蘭和倫巴第。
1501~1502年,根據條約規定,法國和西班牙軍隊佔領了那不勒斯王國。
但1503年春,法西之間由於一些有爭議的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了戰爭。在加里利亞河畔交戰,西軍取得了勝利,法國被迫放棄對那不勒斯王國的要求。那不勒斯王國淪為西班牙的領地。
第二時期是堪布來同盟向威尼斯共和國發動了戰爭。佛羅倫薩、斐拉拉、曼圖亞以及其他義大利國家也加入了堪布來同盟。
1509年4月,羅馬教皇對威尼斯下達命令,禁止做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
1509年春,法國開始對威尼斯作戰,佔領了它的倫巴第領地,1509年5月14日,在安亞傑洛附近法國又取得了對威尼斯人的重大勝利。法國勢力在義大利西北部的加強導致了力量的重新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羅馬教皇、西班牙、英國和瑞士各州訂立同盟,目的是要把法國侵略者逐出義大利。路易十二世得知這一情況後,命令在義大利的法軍統帥富瓦轉入進攻。
法軍向臘萬納進發,企圖奪取該城。卡爾當總督率領西班牙軍隊前來增援臘萬納守軍。雙方在臘萬納交戰,西軍被擊潰。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法國沒能把戰術上的勝利發展為戰略上的勝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法軍中召回了應募兵,而瑞士雇傭兵則投向了威尼斯部隊。
在這種情況下,法軍被迫開始退卻,1512年年底放棄了倫巴第。
1515年,登上法國王位的法蘭西斯一世再度發起軍事行動。法軍在馬林亞諾附近擊潰米蘭公爵的瑞士雇傭兵。根據法西兩國簽訂的努艾昂和約,米蘭歸屬法國,那不勒斯歸屬西班牙。
第三時期是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法西兩國瓜分義大利的爭斗為標志的。
這一時期發生過6次戰爭,被捲入戰爭的有:羅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國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圖把法國人逐出北義大利,繼而統一自己的南北領土。這一意圖事先得到了英國、羅馬教皇、曼圖亞和佛羅倫薩的支持。威尼斯則成了法國國王的同盟。1521年戰事爆發。
1522年4月,法軍在比科卡附近交戰中敗北,德國應募兵首次戰勝了作為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雇傭兵。
這次交戰並未決定戰爭的勝負。法蘭西斯一世率大批部隊,越過阿爾卑斯山並佔領了米蘭,逼近帕維亞。爭奪帕維亞的戰斗以法軍失敗、法蘭西斯一世被俘告終。法蘭西斯一世獲釋後,拒絕承認在馬德里簽訂的條約,並加入了羅馬教皇在英國支持下建立的同盟科涅克同盟,這一同盟旨在使義大利擺脫西班牙的桎梏。參加同盟的還有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
1527年,戰事在義大利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國王失敗,被迫於1529年8月與羅馬帝國簽訂和約,放棄對義大利的爭奪。
然而法蘭西斯一世於1536年再度挑起戰事,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
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在尼察訂立了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
但前去覲見土耳其蘇丹的兩名法國使者在米蘭公國境內被殺,又導致了1542~1544年的戰爭。查理五世與英國國王結盟。法國的同盟者是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
1543年,法土聯合分艦隊佔領尼察。
1544年,法軍圍攻卡林亞諾要塞,在切列佐列附近取得了輝煌勝利。
盡管如此,法國由於羅馬帝國和英國軍隊攻入其境內被迫在克列彼簽訂了承認堪布來條約基本條款的和約。
1551年,在義大利再次爆發戰爭,戰爭一直延續到1559年法西雙方簽訂卡托—堪布來齊和約為止。這一和約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擴張,鞏固了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地位,並使義大利仍處於政治上分裂的局面。
在義大利戰爭期間,改進的火器首次得到廣泛使用,炮兵首次參加了野戰以及圍攻和守衛核堡、設防城鎮的戰斗。
經常以封鎖來代替對要塞的攻擊。野戰部隊被派去為受敵圍困的據點解圍。在攻取要塞時,首先要構築圍攻線,如今圍攻線必須設置在要塞防禦工事炮火射程之外,然後構築由土木工事組成的阻援線。只有在這之後,才逐步展開攻勢。義大利戰爭證明了僱傭部隊是不可靠的,僱傭部隊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戰國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取決於這些部隊的民族特點和是否能及時付給他們薪水。
從義大利戰爭的全過程看,政治形勢總是決定戰略局勢,而戰斗行動卻不能從本質上影響戰爭的勝負。這是歐洲各封建專制國家用僱傭部隊進行的「內閣戰爭」。
㈢ 表示不知道二戰時義大利是幹了什麼的
回顧義大利的法西斯歷史,確實有許多不同於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地方。納粹德國不僅將整個歐洲捲入了戰爭,而且還對猶太等少數民族、共產黨人、抵抗運動犯下了滔天罪行。雖然這個民族在戰後進行了徹底的清算和深刻的反省,但是歷史上那瘋狂的侵略野心和集中營里令人觸目驚心的暴行仍然使歐洲人心有餘悸。日本在戰爭中對中國和亞洲人民犯下了深重罪孽,然而戰敗後由於美國佔領當局的姑息和冷戰的影響,日本並沒有對軍國主義勢力進行徹底清算,而且至今日本右翼勢力仍在試圖否認戰爭罪行、美化侵略歷史,不能不令亞洲和世界人民擔心。而三國軸心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則與德、日多有不同。不僅義大利在戰爭中的暴行與德國法西斯相比稍有遜色,而且其戰後對歷史的反省也與日本右翼的頑固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對於義大利為何贏得了世界的寬容對待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原因:義大利雖然是法西斯的鼻祖,卻不是戰爭的主犯。一戰後,墨索里尼懷著對戰爭結果的不滿和對社會主義的強烈憎恨,發起了義大利的法西斯運動——「戰斗的法西斯」,並於1922年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所謂法西斯,指的是一種獨裁體制的象徵,正是借著法西斯運動,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了自己的獨裁統治。義大利和德國有一點是類似的——兩國都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狂潮的遲到者,沒有在殖民主義的黃金時期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帝國。對於這一點,義大利和德國的帝國主義分子始終耿耿於懷,於是德國提出了奪取生存空間的要求,而義大利則祭起了恢復古羅馬光榮的大旗。在這種擴張主義理論的掩蓋下,義大利和德國一樣,做著擴張和爭霸的美夢。但是義大利又與德國不同。即使義大利本國的有識之士也不得不承認,義大利是一個弱國,從羅馬帝國崩潰後,義大利似乎很少真正配得上「古羅馬的光榮」,中世紀以來長期的政治分裂和內部紛爭使得剛剛走入現代列強體系的義大利顯得先天不足,飽受戰亂之苦及現代工業發展的滯後更使得義大利難以擠進一流列強的行列。因而義大利在外交上長期採取一種實用主義的策略,以圖在大國斗爭之間撈取利益。一戰前義大利在協約國和同盟國集團之間的首鼠兩端以及後來加入協約國集團以牟利的行為就是這種外交策略的典型體現。二戰爆發之前,義大利並不甘心被綁上德國的瘋狂戰車。在德國吞並奧地利的問題上義大利還曾經陳兵德奧邊境,不惜與德國翻臉。甚至到了德國突襲波蘭的前夕,墨索里尼還打算「體面地」擺脫德國人。然而希特勒借支持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之機取得了墨索里尼的好感,並進而一步步地將義大利帶進了軸心國的戰爭旋渦。因而不少人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義大利在二戰中是出於一種實利主義的動機和冒險主義的野心而做了錯誤的選擇。義大利的外交投機曾經在一戰中換來了些許虛幻的利益和光榮,在二戰中卻將其拖進了痛苦的深淵。因而毋庸諱言,義大利是發動法西斯戰爭的「從犯」,其在這場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固然極不光彩,卻更為可悲。在西方盟國眼中,義大利法西斯只是「小惡」。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侵略就是不可饒恕的罪行。然而在美英為首的西方盟國眼中,義大利所犯下的戰爭罪行要遠小於納粹德國。義大利法西斯的最大惡行便是其在衣索比亞進行的慘無人道的侵略戰爭。義大利軍隊對裝備落後的埃軍使用了毒氣戰等卑鄙手段,將戰爭變成了屠殺。然而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來看,對於自己手上還沾著殖民地人民鮮血的英、法等國家來說,義大利在衣索比亞的暴行並不是那麼不可容忍。甚至到了二戰後的1956年,英、法為了奪取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還發動了侵略埃及的蘇伊士運河戰爭。因而在殖民主義的話語背景下,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並不佔有高於義大利的道義優勢。在歐洲戰場,義大利的主要侵略方向是巴爾干國家及希臘而非西方大國,在正面戰場上也不曾給英、法、美等戰勝國造成過重創。因而在西方盟國眼中,義大利並不是一個可怕的魔鬼,而是一個軟弱的敵人。此外,歷史學界傳統上一直認為義大利在法西斯統治的前10年並未對猶太人進行大規模的迫害,即使在德國的敦促下也未曾建立瘋狂殘忍的猶太集中營。雖然近年來有一些歷史學家聲稱義大利也曾對猶太人進行過殘酷的迫害,但西方主流觀點仍將義大利法西斯與納粹德國「區別對待」。不少歐洲人認為墨索里尼是一個暴君,卻不是一個殺人狂。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2003年曾表示墨索里尼沒有人們說的那樣壞,此言一出雖然激起一片譴責之聲,但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對義大利法西斯歷史評價的一種傳統看法。二戰結束後,戰勝的同盟國不僅擁有著清演算法西斯的權柄,也執掌著衡量這場戰爭的道義標准。他們從自身的悲慘記憶出發,自然會對德國法西斯的罪孽加以更多的關注,而對義大利的惡行寬容地網開一面。在對待日本戰爭反省的問題上,也存在著與此類似的情況,當今不少歐美人士難以理解中國以及東亞人民何以對日本反省歷史的態度揪住不放,其實這正是因為他們仍戴著一副西方中心主義的道義眼鏡。試想如果今天一個德國政治人物發表與日本右翼分子類似的否認戰爭罪行的言論,歐洲人定會做出比中國及東亞人民更為激烈的反應。歐洲近年來由於右翼言論而導致的多次政壇丑聞證明了這一點。不過平心而論,義大利在二戰中所犯罪行與德國相比的確顯得更加「溫和」。義大利民族文化和性格影響了義大利在戰爭中的行為。許多二戰題材的義大利電影和文學作品都較為客觀地表現了義大利人民對法西斯、對戰爭的一種漠不關心和玩世不恭的態度,與德國民眾在納粹統治時期的風尚大不相同,這也許正是義大利民族善良本性的一種展現。義大利最早退出了戰爭,加入了反法西斯陣營。正是由於義大利民族的善良本性,墨索里尼的獨裁統治和野蠻侵略政策始終遭到義大利人民的抵制。從戰爭爆發時起,義大利共產黨人聯合社會黨、共和主義左派等正義力量展開了地下抵抗運動,與法西斯勢力進行了殊死斗爭,在盟軍進入義大利後,抵抗組織發動武裝起義,解放了上百座城市,逮捕並處死了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在戰爭末期的倒行逆施使他最終眾叛親離。1943年7月24日,墨索里尼垮台。4天後,法西斯黨被解散。為了延緩德國的報復,義大利新政府表面上繼續與德國一道作戰,暗中卻開始了與盟國的談判。9月,義大利和盟軍簽訂了停戰協定。10月,義大利正式退出法西斯集團,並向德國宣戰。正是由於義大利在戰爭後期的明智選擇,不僅避免了自己落得個玉石俱焚的下場,也極大地減少了盟軍的損失,牽制了德軍的部分兵力,有力配合了盟軍南歐戰線的進展,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義大利雖然與德國、日本一道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大門,但是理智的義大利人民最終拋棄了法西斯主義的狂想,加入到正義的陣營。因而義大利應當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寬容。義大利敢於正視錯誤,對歷史進行了真誠的反省。對於自己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義大利秉持著一種正視歷史、以史為鑒的態度。正如德國 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謝罪的一跪贏得了受害者的原諒,義大利人對待歷史的方式也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在學校教育中,義大利人從來不隱晦自己的過錯,對義大利侵略別國的歷史也給出了正確的歷史定論。對法西斯主義的態度至今仍是義大利政壇的一道警戒線,任何政治人物的反猶主義或親法西斯言論都會導致廣泛的批評,嚴重者還會因此下台。前面提到的貝盧斯科尼總統的例子便是如此。可以說,義大利人對待歷史的理性態度是獲得世界人民原諒的根本原因。歷史是多解的,對任何歷史事件的評價都應避免絕對化和一元化的傾向,而應該加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照。世界人民對義大利的寬恕既與西方盟國的思考立場和意識形態的影響有關,也是由於義大利對歷史的清醒認識和深刻反省。但歷史又是嚴肅的,有其牢不可破的邏輯和不容觸犯的原則,任何人想歪曲歷史、挑戰人類的道義底線都將被歷史證明是不明智的行為。義大利的選擇值得某些國家借鑒。
㈣ 二戰時期義大利法西斯的惡行
效忠於墨索里尼的義大利軍隊曾犯下罄竹難書的暴行。多年來,世界上的正義力量一直在抨擊德國和日本的納粹暴行,但義大利政府卻躲過指責,甚至成功地使那些軍人逃脫了懲罰,犯下無數暴行的法西斯分子卻能從容度晚年。60年過去了,這一過去聞所未聞的陰謀終於開始浮出水面–––
法西斯分子安度晚年
義大利歷史檔案中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基奧萬尼‧拉瓦利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的事跡。他是一名警官,職責是維持社會治安,嚴打各類刑事犯罪分子。他曾在偵破1969年轟動一時的卡拉瓦基奧藝術品被盜案中立下汗馬功勞,一度還是義大利總理的顧問,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人。1989年4月30日,89歲的拉瓦利帶著微笑離開人世。
然而,義大利的歷史檔案中卻難以找到這樣的史實:一名希臘警察於1941年被一名義大利軍官活活折磨死。那名義大利軍官還肆意蹂躪希臘婦女,他甚至下令將煮沸的食用油澆到70名犯人的身上!
有誰會想到,那名義大利軍官就是基奧萬尼‧拉瓦利!二戰結束時,拉瓦利是義大利臭名昭著的皮尼羅洛陸軍師的一名中尉,他落在了希臘人手裡,鋻於罪行嚴重,希臘司法部門將他判處死刑。
義大利雖然屬於戰敗國,但仍極力掩蓋墨索里尼軍隊的暴行。拉瓦利被判死刑後,意政府以不支付戰爭賠款相威脅,要求希臘政府立即釋放拉瓦利。戰後希臘百廢待興,急需資金,在義大利的威脅面前,希臘妥協了。
後來,有一位美國人對於這一奇怪現像提出質疑。歷史學家邁克‧帕魯姆波寫了一本關於二戰的書,書中對義大利軍隊的暴行,包括拉瓦利在希臘的所作所為作了詳細的描述。然而,拉瓦利在幾個政界中很有影響的朋友的支持下公開聲稱,如果帕魯姆波不把有關他的部分刪掉,他將把帕魯姆波推上法庭。結果,帕魯姆波也妥協了,這本書到現在也沒有正式出版。
戰爭罪行罄竹難書
拉瓦利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像義大利政府的秘密一樣,被繼續掩蓋著。
事實上,墨索里尼的侵略軍殺害了成千上萬的無辜平民,他們轟炸紅十字組織,投放毒氣,將集中營中的嬰兒活活餓死,甚至想鏟除其他民族的文化,可謂無惡不作。
據歷史學家提供的證據,意軍的皮特羅‧巴多基利奧將軍指揮手下的飛機向衣索比亞一些村莊和紅十字會營地投放了280公斤毒氣彈。但他沒有受到審判,而是老死在病床上,而且下葬時胸前掛滿了勛章。在他去世後他的故鄉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
多年來,世界上的正義力量一直在抨擊德國和日本的納粹暴行,但義大利政府卻成功地躲過了指責,不僅沒有人指責義大利軍隊在二戰前和二戰期間犯下的暴行,義大利政府還成功地使那些軍人逃脫了懲罰。
非洲和巴爾干國家曾尋求對1200名義大利人處以戰爭罪,但義大利歷屆政府、學術界以及媒體不約而同地為意軍隊織就了一個嚴密的保護網,甚至還將昔日暴徒打扮成了納粹受害者。懸掛於眾的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屍首
60年來處心積慮瞞史實
那麼,義大利是如何將如此重要的歷史事實一直隱瞞到現在的呢?設在羅馬的德國史研究所歷史學家莫利波‧福卡迪最近從義大利外交部的文件和外交電報中找到了重要證據。
1946年,義大利新成立的共和國得到人民認可,成為義大利合法政府,並同意向其他國家引渡戰爭罪嫌疑犯。但這只是裝裝樣子而已。義大利政府知道,如果同意引渡,就會惹怒那些仍支持義大利軍隊的選民。為了取悅這部分選民,義大利政府開始絞盡腦汁地將義大利軍隊打扮成納粹的受害者。福卡迪的研究發現,義大利政府公務員被告知,盡量向全國媒體淡化國外懲罰戰犯的呼聲。阿爾西德‧加斯皮里總理甚至於1948年1月19日發出特別指令:「盡量拖延,能不回答質詢就不回答。」
福卡迪指出:「意政府經過精心算計,根本就沒有交出任何一名嫌疑犯的打算。」當年德國納粹也殺害了不少義大利人,可是,義大利政府擔心德國以牙還牙,所以,義大利沒有向德國提出引渡戰爭罪嫌疑人的要求。幾十年後,那些殺害義大利人的德國人檔案仍塵封在義大利司法部的櫥櫃里。
當然,如果作為戰勝國的英美向義大利施加壓力的話,義大利軍隊中的暴徒也難逃法網。但當時的英美十分擔心義大利的共產黨,為了換取義大利政府在其他事務上的合作,英美寧願容忍義大利政府掩蓋戰爭罪行。
義大利政府的詭計甚至成功地騙過了聯合國,所以,盡管義大利是納粹的主要幫凶,聯合國並未特別為義大利戰犯來一次「紐倫堡大審判」。結果,義大利戰犯上演了「勝利大逃亡」。
還歷史本來面目
50年代,有兩名義大利人導演了兩部描寫意軍佔領希臘的影片,結果被當局關進了監獄。1991年,義大利一名導演推出了嚴重違背歷史事實的影片《地中海》,片中的意軍在一個希臘小島上玩足球,品咖啡。但就是這樣一部美化侵略者的影片竟然沒有遭到輿論的抨擊。
1989年,英國廣播公司製作了「時代觀察」紀錄片《法西斯傳奇》,詳細描述了義大利軍隊在非洲和巴爾乾地區犯下的血腥罪行,以及盟國幫助義大利進行掩蓋的史實。負責製作《法西斯傳奇》的金-基爾比後來帶著這部片子參加了佛羅倫薩電影節,一些義大利記者向該片歷史顧問頻頻出招,他甚至收到了來自義大利老兵的死亡威脅。
這部紀錄片在義大利歷史學家中引起強烈反響。歷史學家羅查特指出:「現在義大利人仍有殖民主義心態。」另一名歷史學家波卡表示,他曾對那段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但他查找相關文件,結果當局總是以借口「丟了」或其他理由打發了他。
意軍在二戰時期的暴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焦點。意媒體近日報道,一些被迫為希特勒做苦力的義大利人已發起一場索賠運動。可以預料,隨著這一運動的深入,義大利法西斯的暴行會越來越多地被揭發出來。
㈤ 義大利足球暴力事件始末
意甲聯賽卡坦尼亞和巴勒莫比賽發生的球迷騷亂,義大利足球聯盟今天明確表明了態度,由於騷亂造成的嚴重後果(70多人受傷1人死亡)以及惡劣影響,聯盟可能將取消更多的比賽。
聯盟昨天就宣布取消了本周末義大利國內聯賽,原計劃在周三舉行的義大利與羅馬尼亞隊的友誼賽也將受此影響被取消,而21歲以下國家隊定於星期二與比利時隊的比賽同樣取消。這意味著暫停聯賽的時間可能將被延長。
聯盟委員盧卡-潘卡里透漏他們周一將進行一次全體大會,「我們主要討論這次騷亂,就問題的嚴重性我們會進一步討論究竟何時恢復聯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暫時我們是不會恢復聯賽的。」
作為義大利運動最高負責團體的義大利奧委會也將就此事在周日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自然是討論進來義大利足球賽場內日益增多的暴力事件。甚至義大利內政部長阿瑪托也將在周二國會下議院例會上討論此事。
阿瑪托和義大利體育部長梅蘭德里會在周一先見面,目的就討論義大利總理普羅迪所說的建議的可行性。普羅迪得知這次騷亂後層表示:「我們可能需要討論下對義大利足球聯賽進行長期禁賽的可能性,希望通過一些強制手段能根本解決目前日益增多的球場暴力事件。」
而此次暴力事件同樣震驚了剛剛上任不久的歐足聯主席普拉蒂尼,「任何球場內的暴力事件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在足球領域這種事情應該徹底杜絕——我們絕對不能有任何心慈手軟!我們絕不會妥協,同時必須行動起來。」普拉蒂尼激動的說「現在必須團結起來一起行動,以便維護義大利足球的威信,從而對義大利足球進行真正的支持,藉此事找到一直困擾整個歐洲足壇的球場暴力問題的解決方法!」
據安沙社報道,此次事件總共造成71人傷亡,其中61名是警員,而現年38歲的警員拉西蒂則獻出了生命。當時幾個情緒失控球迷將自製爆炸物投向警察,剛好在拉西蒂身旁發生了爆炸。
義大利通訊社報道說共有22名球迷被逮捕,其中8名成年人,而另外9人均是未成年人,但是這15人都不是殺死拉西蒂的嫌犯,卡坦尼亞警方並未對這則消息進行回復。
然而事情也許並非簡單的球迷騷亂,天空體育稱曾接到匿名檢舉,這次事件並非簡單的球迷騷亂,「通過電視鏡頭我們能很清楚的看到,一小部分犯罪分子沒有和騷亂球迷在一起,而是單獨行動的。可以看出他們進入體育場是有預謀的,目的就是攻擊警察。」天空體育一位工作人員透漏了這個消息。
這次事件牽扯的事情是在太多,政界、足壇甚至恐怖分子。而我們可能關心更多的是義大利足球是否會因此受到嚴厲處罰,或許義大利足壇將再次遭受一次重創。
㈥ 義大利戰爭的第一時期有哪些結果
義大利戰爭第一時期:1494~1504年。這一時期的核心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在義大利親法貴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軍隊穿越羅馬全境,經過米蘭公國和教皇國直逼那不勒斯。一路上沒有遇到各公國的認真抵抗。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後,便於2月23日開進那不勒斯城,阿拉岡王朝國王弗蘭第諾驚惶出逃。查理八世自稱是「法蘭西、那不勒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國王」。
然而,法軍的掠奪和暴行以及增收新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的加強和發生全民起義,於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聖同盟」(也稱「威尼斯同盟」)以圖驅逐法軍。參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公爵和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從那江協斯北上,1495年7月6日在福爾諾沃遭「神聖同盟」軍隊包圍,法軍戰敗。1496年12月,法國撤出那不勒斯,但軍隊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繼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國退出義大利,於1499年遠征米蘭公國。在1499~1500年幾次交戰中,法國先後獲勝,相繼佔領料蘭和倫巴第。1500年,法西兩國勾結佔領了那不勒斯,推翻了阿拉岡王朝。根據條約,法西兩國軍隊共同佔領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兩國因分贓不均爆發戰爭。1503年12月29日的加里利亞諾河畔一戰,西軍獲勝,法軍被迫放棄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淪為西班牙領地。
㈦ 二戰時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殘忍暴行
德國:種族滅絕、建立集中營,如奧斯維辛等死亡營日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製造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在東北地區成立七三一部隊,拿活人做細菌試驗義大利:武力入侵衣索比亞,血腥鎮壓國內反法西斯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