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發動過哪些戰爭

義大利發動過哪些戰爭

發布時間:2023-01-10 23:16:44

⑴ 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分別發動過什麼戰爭

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國內經濟困難,軍事准備不足,
擔心參戰後會招致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法國的打擊,因此,義大利採取了
中立的立場,宣布自己是非交戰國。後來在希特勒的煽動下 先是首戰法國,然後是希臘 ,再死非洲 ,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也是一直是隨風倒的國家。【如需詳細可以追問 ,拒絕ctrlc+v 包您滿意!】

⑵ 義大利獨立戰爭的戰爭經過

第一次獨立戰爭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1848年1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人民起義,趕走那不勒斯王國軍隊,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揭開義大利獨立戰爭序幕。
起義迅速發展到倫巴第、威尼斯、托斯卡納等其他邦國和地區。3月18日,米蘭爆發反奧起義,宣布成立共和國;威尼斯人民起義,宣布建立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在23日,撒丁國王查理·阿爾伯特在全國反奧運動推動下對奧宣戰。4月,其他邦國相繼參戰。但是,戰至4月底,羅馬教皇呼籲停止反奧戰爭,並從前線撤回軍隊。
初期,意軍在倫巴第取得一些勝利,但人民武裝斗爭的發展引起各邦君主恐懼,一些邦國從前線撤軍。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二世發動政變,推翻自由派內閣,屠殺愛國者,從而削弱了反奧力量。
5月,西西里起義被鎮壓,各邦君主的叛變使奧地利獲得了喘息之機。6月,奧軍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6月底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7月23~25日,奧軍約7萬人在J.拉德斯基指揮下在庫斯托扎與撒丁王國軍隊4.3萬人決戰。撒軍大敗,損失約9000人。
8月9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撒丁王國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反奧戰爭失敗激起各階層人民憤慨,以G.馬志尼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再次起義。8月11日和23日,威尼斯和托斯卡納人民相繼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1月15日,羅馬爆發大規模起義,翌年2月宣布成立共和國,建立以馬志尼等三人為執政官的共和政府。
在日益高漲的反奧浪潮推動下,撒丁於1849年3月12日再次對奧宣戰。23日,撒軍10萬人與奧軍7萬人在諾瓦拉再戰,又遭慘敗。查理·阿爾伯特被迫退位,其子埃馬努埃爾二世即位後與奧停戰議和。
羅馬教皇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聚會加埃塔,制定聯合干涉羅馬共和國計劃。4月托斯卡納共和國被顛覆後,法國、奧地利、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國軍隊聯合進攻羅馬共和國。法軍1萬人向羅馬進逼,奧軍侵佔博洛尼亞,西軍逼近羅馬以南,對羅馬形成圍殲態勢。義大利民族英雄G.加里波第率共和國軍多次挫敗敵軍進攻,遲滯敵軍推進,羅馬共和國暫時轉危為安。
6月,法軍得到增援後,雙方在羅馬城外激戰。6月23日,法軍發起總攻,共和國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戰。7月1日,議會決定停止戰斗,撤出羅馬;3日,法軍開進羅馬城,教皇政權復辟。8月22日,威尼斯被奧軍攻佔。至此,首次義大利獨立戰爭失敗。 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失利,資產階級民主派受到沉重打擊。50年代,民主派不斷分化、瓦解,資產階級自由派應運而生。
進入50年代後,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再度高漲,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企圖藉助法國收復被奧佔領的領土,以實現國家統一。法皇拿破崙三世則以「解放」義大利為借口,企圖實現其領土野心。1858年6月,撒丁首相C.B.加富爾和拿破崙三世在普隆比耶爾締結反奧軍事同盟,法國應允出兵協助撒丁,把奧地利勢力逐出倫巴第和威尼斯,條件是撒丁將薩伏依和尼斯割讓給法國。
1859年4月26日,奧地利向撒丁宣戰。29日,奧軍約17萬人(由F.吉烏萊任總司令)越過提契諾河,進入皮埃蒙特,戰爭爆發。初期,撒軍約5.6萬人被迫後退。5月中,法軍11.6萬人(由拿破崙三世指揮)與撒軍在亞歷山德里亞和卡薩列蒙菲拉托地域會合。5—6月,撒法聯軍先後在蒙特貝洛和馬真塔擊敗奧軍,迫其退守明喬河一線。吉烏萊被撤職,奧皇弗蘭茨·約瑟夫親任統帥。6月24日,雙方各投入約16萬人,在維羅納附近的索爾費里諾村決戰。奧軍再敗,損失2.2萬人,撒法聯軍損失1.7萬人。奧軍被逐出倫巴第,敗局已定。對奧戰爭推動了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人民起義浪潮席捲義大利北部和中部。4~6月間,托斯卡納、帕爾馬、摩德納和教皇國等邦國先後爆發起義,推翻君主政權。加里波第率「阿爾卑斯獵人兵團」在敵後開展游擊戰,尋機打擊奧軍。
拿破崙三世對義大利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感到震驚,7月11日單獨同奧地利締結停戰協定。奧地利同意將倫巴第交由法國轉讓給撒丁,但仍占威尼斯,並從法國得到恢復托斯卡納等邦君主政權的保證。11月10日,撒丁迫於法國壓力與奧地利簽訂和約,承認法奧協定條款。義大利人民對此極為憤慨,義大利中部諸邦人民紛紛開展武裝斗爭,抵制君主政權復辟,推進國家統一。1860年3月,中部各邦舉行公民投票,正式並入撒丁王國。4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爆發起義。加里波第率紅衫軍增援西西里,至7月解放全島,為進軍義大利本土做了准備。8月開始進軍那不勒斯,回師義大利本土。8月19日拂曉,在卡拉布里亞登陸;20日發起勒佐之戰;勒佐之戰後,加里波第揮師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解放那不勒斯。10月,南義大利舉行公民投票,並入撒丁王國。
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至此,除威尼斯仍由奧地利統治、羅馬處於依附法國的教皇統治之下外,義大利基本實現了統一。
義大利王國成立後,企圖通過王朝戰爭,奪取威尼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而發生尖銳矛盾。
1866年4月,為收復威尼斯並獲得普魯士1.2億馬克的援助,義大利與普魯士結成反奧聯盟。6月17日,普奧戰爭爆發。20日,義大利對奧宣戰。意軍主力12萬人在明喬河一線展開,實施正面進攻:部分兵力從博洛尼亞和費拉拉地域攻擊奧軍翼側和後方。23日,意軍發起進攻,次日在維羅納西南庫斯托扎與阿爾貝特大公指揮的奧軍8萬人激戰,因指揮有誤遭慘敗,損失8000餘人,余部越過米蘭平原向西敗退。奧軍雖獲勝,但因對普作戰失利,無力追擊意軍。7月20日,意海軍在利薩海戰中也遭失敗。與此同時,加里波第指揮的志願軍在亞平寧山區連戰皆捷,解放南蒂羅爾。但義大利政府迫於普魯士俾斯麥政府壓力令其撤軍,南蒂羅爾再度為奧軍所佔。奧軍在普奧戰爭中戰敗,決定了奧意戰爭的結局。8月10日,意、奧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簽訂《維也納和約》,威尼斯地區歸並義大利。
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軍打敗一支教皇部隊,攻佔蒙特羅頓多要塞。法國拿破崙三世為阻止加里波第進攻羅馬,派遠征軍經海路在奇維塔維基亞登陸,於10月26日進駐羅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進至門塔納,遭法軍和教皇軍隊阻擊。由於法軍裝備新式步槍,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創,進軍羅馬行動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撤回駐羅馬法軍。9月2日,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囚。義大利王國政府不再擔心法國的干涉,遂派6萬大軍日夜兼程,趕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奪占羅馬。9月20日,政府軍和加里波第部同時開進羅馬城。
羅馬教皇庇護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岡。義大利王國政府同意教皇避居梵蒂岡,每年撥款12.9萬英鎊作為教皇的經費。
至此,義大利最後完成統一,結束了異族壓迫和封建割據局面,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歐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開展。義大利獨立戰爭雖然是在自由派貴族領導下進行的,但以加里波第、馬志尼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發揮了重要作用。
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⑶ 二戰時義大利贏過幾場戰役

可以說沒有一場勝利呵呵按照時間順序我們看一下歷史記錄:
1935年10月2日,墨索里尼發表演說,叫囂「堅決懲罰衣索比亞」。這實際上是義大利向衣索比亞的宣戰。10月3日清晨,義大利不宣而戰。義大利軍隊30萬人從厄利垂亞和意屬索馬里出發,兵分3路向衣索比亞發動大規模進攻,企圖一舉占據整個衣索比亞。 總共65萬義大利軍隊在飛機、坦克、毒氣和法西斯德國的武裝幫助下用了一年時間才佔領衣索比亞。1941年,裝備極差的衣索比亞游擊隊趕走數十萬義大利軍隊,衣索比亞重新獨立。這是二戰中德意日法西斯第一次被徹底趕出一個國家。
(飛機大炮打不過衣索比亞大刀長矛也就只有義大利了)
1939年4月7日,4萬名意大刮入侵部隊突然佔領阿爾巴尼亞的重要港口、機場,阿爾巴尼亞國王帶著剛出生的王子逃往希臘。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正式向英法宣戰,6月21日超過24個義大利師分3路越過義大利接壤法國的邊界,他們向2個方向進攻,經阿爾卑斯山及沿地中海方向向尼斯進攻,義大利部隊對駐守在法國南部山區的法國軍隊有著六比一的絕對優勢,之後,義大利軍因在阿爾卑斯山上的寒冷天氣和阿爾卑斯防線及地中海區馬奇諾防線南部遇到頑強抵抗,他們只前進了5公哩及於里維埃拉停止前進。 超過24個義大利師付出大量死傷,大約5,000人,而對面的法國4個師只有40人死,84人傷,150人失蹤。

1940年08月05日義大利入侵英屬索馬里。東非十萬大軍被不足萬余英國人全殲。
1940年09月13日義大利入侵埃及。 北非以5敵1,卻全線崩潰。5000人的義大利軍隊遇到一個連的英軍設下的路障後就地繳械了。英軍長官通過電台詢問坦克手抓了多少個俘虜,得到的回答是1英畝軍官,9英畝士兵。
1940年10月28日義大利入侵希臘。義大利士兵卻一致地說我們沒法進攻, 因為希臘境內有芬蘭部隊(芬蘭軍人在蘇芬的冬季戰爭中把蘇聯人打的非常慘)。墨索里尼於是要求芬蘭從希臘撤軍,芬蘭調查後發現只有三名芬蘭士兵和三名軍官在希臘當志願兵, 於是回復墨索里尼說, 所謂的部隊只有六個志願者. 墨索里尼十分生氣, 發電報給芬蘭: 我指的正是這些人!
法國人還在意法邊境豎了路牌:希臘人,止步,這里已經是法國領土。
1941年4月11日義大利進攻南斯拉夫。
一名被南斯拉夫游擊隊俘虜的德軍軍官十分驚訝地問:「你們哪來的反坦克炮啊?」當游擊隊員告訴他是從他們的盟軍--義大利人手裡繳獲的後,他感慨不已:「唉!這些可愛的義大利人。」
1941年6月22日,跟隨德軍進攻蘇聯。
在1942年12月 蘇聯 義大利在頓河河畔遭到蘇軍攻擊,立刻放棄了所有裝備撤退。而在11月時遭受同樣攻擊且裝備落後的羅馬尼亞軍隊則堅持戰鬥了數天。
並且,10月時羅馬尼亞軍曾提出過趁蘇軍攻勢停頓時主動出擊的提案,但因為補給上的問題最終沒有實行。而義大利軍從來沒有提出過如此具有建設性的提議。

⑷ 1859年義大利發生了什麼戰爭

1859年5月,義大利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法國和撒丁聯合對奧地利開戰,加里波第率獵兵團深入敵後,連戰皆捷,成功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深感震驚的奧軍統帥部不得不從第2軍團抽出加強有炮兵和騎兵的魯普雷希特旅來對付他。5月26日,在瓦雷澤到科摩的道路上,獵兵團經短促激戰,力挫奧軍魯普雷希特旅。奧軍司令部又派勇將卡爾·烏爾邦男爵率6000多人據守科摩頑抗,但加里波第親率3000人的獵兵團猛沖猛打,僅一個早晨就攻克科摩,烏爾邦帶殘部一直敗退到芒扎才穩住陣腳。
加里波第充分利用了勝利的影響,大舉向前推進,沿途派出騎兵四齣偵察,一度兵臨布雷夏城,民間謠傳他手下有20000雄兵,正欲攻取奧軍位於羅納托的總指揮部,奧軍一時部署大亂。在正面戰場,法撒聯軍也在馬真塔和索爾費里諾血戰取勝,這激起了義大利全國的愛國熱情,各地先後發生起義。然而,拿破崙三世出兵幫助撒丁,並不是為了義大利統一,因此,當他看到義大利革命局勢很難控制時,便背著撒丁王國與奧地利簽訂了"維拉弗蘭卡"協定,規定奧將倫巴底割讓給法國,再由法國轉讓給撒丁,但奧仍可保有威尼斯。撒丁不得不接受該協定,第二次獨立戰爭就此結束。
盡管戰爭半途而廢,但撒丁王國畢竟收回了倫巴底,義大利統一的關鍵一步已經邁出。1860年4月,義大利最頑固的封建堡壘—兩西西里王國也出現了革命的徵兆,使統一運動再現高潮。加里波第決定組織志願軍去支援當地人民,徹底摧毀封建統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千人軍"(又稱"紅衫軍")。

⑸ 二戰中義大利發動過或者參加過哪些著名戰役印象中,意

二戰中義大利軍隊參加過許多重大戰役,有名的有:阿拉曼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義大利派出30萬部隊參加了侵蘇戰爭)、突尼西亞戰役(德意聯軍在非洲的最後一戰),不過意軍參加的沒有一場是勝利的戰役,成為德軍的拖後腿部隊。

⑹ 義大利戰爭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義大利戰爭是中世紀歐洲強國法國和西班牙為爭奪對亞平寧半島的霸權而在義大利領土上進行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

1494年1月,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去世,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宣稱:自己作為安茹王朝(屬法蘭西王朝的旁系)的繼承人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8月,查理八世率兵3.7萬人(其中包括瑞土雇傭兵),野炮136門,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向那不勒斯開進,標志著義大利戰爭的開始。從1494年到1559年,義大利戰爭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494~1504年。這一時期的核心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在義大利親法貴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軍隊穿越羅馬全境,經過米蘭公國和教皇國直逼那不勒斯。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後,便於2月23日開進那不勒斯城,阿拉岡王朝國王弗蘭第諾驚慌出逃。查理八世自稱是「法蘭西、那不勒斯和君土坦丁堡的國王」。

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的加強和發生全民起義,於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聖同盟」(也稱「威尼斯同盟」)以圖驅逐法軍。參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公爵和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從那不勒斯北上,1495年7月6日在福爾諾沃遭「神聖同盟」軍隊包圍。法軍戰敗。1496年12月,法國撤出那不勒斯,但軍隊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繼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國退出義大利,於1499年遠征米蘭公國。在1499~1500年幾次交戰中,法國先後獲勝,相繼佔領米蘭和倫巴第。1500年,法、西兩國勾結佔領了那不勒斯,推翻了阿拉岡王朝,法、西兩國軍隊共同佔領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兩國因分贓不均爆發戰爭。1503年12月29日的加里利亞諾河畔一戰,西軍獲勝,法軍被迫放棄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淪為西班牙領地。

第二時期:1509~1515年。這一時期從「康布雷同盟」對威尼斯共和國發動戰爭開始。1508年12月,由於威尼斯共和國借驅逐法國之機大肆擴張領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勢力聯合起來建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員包括西班牙、法國、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共同對威尼斯作戰。佛羅倫薩、費拉拉、曼圖亞及其他義大利國家也先後加入該同盟。1509年4月,羅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同年春,法國出兵威尼斯,佔領它在倫巴第的領地,5月14日在阿尼亞代洛一戰,擊敗威尼斯軍隊,取得重大勝利。1511年10月,威尼斯、羅馬教皇、西班牙、英國和瑞士組成「神聖同盟」,共同對法作戰。1512年,法軍以2.5萬人、火炮50門的兵力在拉韋納擊潰由1.6萬人、24門火炮組成的西班牙軍隊。但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法軍召回德國雇傭兵、瑞士雇傭兵投向威尼斯,法軍被迫退卻,並於1512年底放棄倫巴第。

法蘭西斯一世繼位後於1515年9月又奪走米蘭公國。1516年8月,法、西兩國簽訂《努瓦永和約》,把米蘭和那不勒斯分別劃歸法國和西班牙。教皇也於1516年底同法蘭西斯一世簽訂教務專約,承認法對米蘭、帕爾馬、皮亞琴察的佔領。1517年,法、西和「神聖羅馬帝國」締結《康布雷條約》,肯定了法國在義大利的既得利益和優勢地位。然而,戰爭不會就此結束。

第三時期:1521~1559年。這一時期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即查理五世)後,法、西瓜分義大利的戰爭為標志。1521年戰爭爆發,1522年法軍在比科卡戰中失利,德國僱傭軍打敗了擔任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僱傭軍。1525年2月的帕維亞一戰,法軍慘敗,法皇被俘。1527年,戰爭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在不利形勢面前被迫與查理五世簽訂和約並放棄對義大利的主權要求。7年過後,法蘭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戰爭,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簽訂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法國使者在米蘭被殺一事引起了1542~1544年的戰爭,法國同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結盟,查理五世與英國結盟。法軍先後佔領威尼斯和馬里尼亞諾,但查理五世卻攻入法國境內。雙方於1544年簽訂《克雷普和約》。1551年再度爆發義大利戰爭。交戰雙方互有勝負,誰也不佔明顯優勢。1559年4月,法、西締結《卡托——康布雷西和約》,正式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爭奪,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得以鞏固,義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繼續。

⑺ 義大利戰爭指的是哪些戰爭

義大利戰爭指法國、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等國家為爭奪義大利而進行的封建戰爭。後轉變為法西兩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

這些戰爭主要發生在義大利的領土上。義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和境內各國之間的內訌使列強的侵略計劃易於得逞。義大利戰爭分為3個時期。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發動過哪些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大學有什麼用 瀏覽:433
中國省界怎麼記 瀏覽:609
中國支援伊朗有多少人 瀏覽:181
義大利的貝爾加莫在哪裡 瀏覽:963
印尼蘇拉威西肯達里怎麼樣 瀏覽:488
原油寶中國銀行為什麼要認 瀏覽:790
印尼客人喜歡吃什麼菜 瀏覽:735
大衛塑像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885
義大利怎麼坐大巴 瀏覽:32
印尼林區有什麼規劃 瀏覽:693
義大利為什麼崇拜狼 瀏覽:421
中國多少人在用海爾 瀏覽:105
目前坐什麼飛機可以入境越南 瀏覽:750
義大利在哪裡可以換歐元 瀏覽:142
伊朗在什麼的北部 瀏覽:355
哪個國家會幫伊朗 瀏覽:495
越南總統有多少錢 瀏覽:78
義大利面和披薩哪個更難吃 瀏覽:206
伊朗人做生意為什麼不收錢 瀏覽:851
義大利軍團叫什麼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