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城市
有羅馬、 米蘭、 那不勒斯、都靈、巴勒莫、熱那亞、博洛尼亞、 佛羅倫薩、威尼斯、巴里、卡塔尼亞等等許多城市。
B. 義大利哪裡是製造小提琴出名的
[高檔小提琴]
高檔小提琴
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 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C. 義大利 庫拉穆那
存在
克雷莫納,義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上的一座小城。然而,這里不僅有著輝煌的製作歷史,現在仍然輩出,是許多制琴師心中的聖地。在全球化的今天,快速發展的中國也和這個遠隔千山萬水的小城有了關系,不少中外媒體的報道認為,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生產地的中國對克雷莫納構成了,甚至威脅。克雷莫納的魅力究竟何在?中國真的對它有威脅嗎?帶著滿腹好奇,記者登上了羅馬開往克雷莫納的列車。
輝煌的制琴歷史
克雷莫納坐落在波河左岸。尚未踏上這塊,她那悠久輝煌的制琴歷史已經讓人頗為神往。在克雷莫納的發展史上,16世紀是個重要的時期,當時這里是歐洲著名的音樂之鄉,不僅孕育了巴洛克音樂時期代表人物克勞迪奧.蒙泰韋爾迪這樣的大師,還出現了能製作精美弦的能工巧匠,安德烈亞.阿馬蒂就是其中之一。這位了現代雛形的巨匠開創了克雷莫納的提琴製造業,並使其漸入佳境。16世紀下半葉,法國王室向阿馬蒂家族訂制了整個皇家樂團必需的全部弦,標志著克雷莫納的制琴技術已經位居歐洲領先水平。到了18世紀,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將克雷莫納的提琴製作推上了巔峰。
生於17世紀40年代的斯特拉迪瓦里被認為是迄今最偉大的小提琴製作家,十幾歲時進入阿馬蒂家族的作坊學習制琴。當時的提琴製作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確的程度,但斯特拉迪瓦里善於創新,制琴技術不斷成熟。經過斯特拉迪瓦里的改進後,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小提琴,他製作的提琴也成為當時和後世許多音樂家夢寐以求的珍品。在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擁有的22件頂級提琴中,有半數出自斯氏之手。著名小提琴大師伊薩克.斯特恩的一番評價或許能解釋這種熱情:他的琴的「不凡之處就在於聲音極其悅耳動聽,而且無論在多麼寬廣的空間都能如此。雖然琴聲悠揚柔和,但似乎也有個堅定而威嚴的聲音同時在對你說:『我容許你使用我,但你一定要學會怎樣用我奏出美妙的樂韻。』」瓜爾內里.德爾.傑蘇則是與斯特拉迪瓦里並駕齊驅的另一位制琴大家,當地著名制琴家族瓜爾內里家族中最傑出的代表。
然而,隨著斯特拉迪瓦里和瓜爾內里.德爾.傑蘇在18世紀的相繼去世,弦樂器製作史上的一個偉大時代亦告終結。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克雷莫納的制琴業才逐漸復興,二戰後得到迅速發展。今天,這里的制琴師按照數百年前傳統工藝製作的提琴在國際市場上依然炙手可熱,克雷莫納重新成為提琴之都。
小巧的制琴之都
街道兩旁一家挨著一家的工作室中,制琴師們在刨削琴板;旁邊的爐子上熬制著世代相傳的秘方清漆;屋頂上則掛滿已經做好和尚未完工的琴……帶著這樣的想像,記者來到了克雷莫納。
介紹上說,克雷莫納是同名省份的首府,面積200多平方公里,人口在7萬左右。真正到了這里,其規模之小還是讓人頗有些意外。預定的旅館位於城市邊上,但走到市中心只要二十分鍾,在市中心轉一圈也只需一刻鍾。
粗看上去,這里和許多美麗的義大利小城沒有太多區別:古老質朴的建築之間充盈著現代生活氣息。但仔細觀察,處處可見提琴製造在城市生活中的印記:無論是現代化的街還是古樸的小路,以阿馬蒂、斯特拉迪瓦里等大師名字命名的街道隨處可見;在市中心的斯特拉迪瓦里廣場上,人們或坐在大師的旁喝,或騎著自行車從旁悄然而過;在市政府的旅遊推介上,小提琴則永遠占據著最顯眼的位置……雖然並未看到想像中工作室在街道兩旁林立的場景,但走在街頭巷尾,細心傾聽,就有可能聽到制琴工作室里傳出的刨削琴板的聲音,留意觀察,便能找到不同工作室各具特色的招牌。那些精美的樂器就誕生在克雷莫納小巷中一扇扇不起眼的院門後,它們已經是這里生活的一部分。
整個克雷莫納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市政廳內的一間展室:那裡收藏了阿馬蒂、斯特拉迪瓦里等大師的9件傳世佳作,被擺放在正中央的是斯氏做於1715年被稱為「克里莫納人」的小提琴。每天早晨,都會有一位老樂師將這些無價之寶逐件演奏一遍,以保持這些古琴的活力。
嚴格的制琴
在斯特拉迪瓦里廣場邊上是克雷莫納「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制琴師協會」(Consorzio Liutai Antonio Stradivari Cremona)的展廳。這個協會有點類似於當地制琴師的行會組織,雖然成立只有10年,但在克雷莫納省和克雷莫納市的130家制琴工作室中,已經有一半是它的成員。為了推廣克雷莫納的手工制琴文化,保護當地的手工制琴技術,協會設立了自己的品牌「cremona liuteria」,並對製作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如:琴木必須在雲杉、楓木、烏木等傳統木料中選擇;無論是生產,還是製作技術或是普通,製作過程中決不能出現工業化生產因素;整個製作過程或是最後階段必須在克雷莫納的工作室內完成……
為了保證質量,該協會甚至規定,其成員每年製作的樂器數量不得超過15把,因為據說一名制琴師如果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年最大產量絕不會超過這個數字。此外,一旦發現有成員擅自以工廠琴冒充克雷莫納手工琴,協會會將此人立刻除名。協會副主席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買家的利益,他們為每一把 「cremona liuteria」的提琴製作了「身份證」,其內容涵蓋了制琴師的個人、樂器主要部件的詳細描述和照片,以及一系列數字型大小碼。購買者可以憑借這些,到協會專門設立的資料庫查詢所購小提琴的「血統」是否純正。
這些嚴格的規定其實也只能保證樂器並非假貨,真正能夠保證提琴質量的還是制琴師對工作的熱愛。據介紹,製作一把提琴需要220個小時,一些一流製作家做一把琴甚至要耗費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且不說對原料的千挑萬選,為了保證做出的提琴能反映買琴者的個性,製作師會要求與客人進行大量面對面的,了解其對聲音和音樂的理解,然後才會動手選料,製作樂器。作家阿城在他的《威尼斯日記》中曾寫道,他於年初在克雷莫納訂制了一把小提琴,而拿到琴的時候已經是半年之後了。
不朽的制琴文化
在古代的克雷莫納,家族式的作坊比比皆是,父子間或師徒間的耳提面命是制琴技術世代相傳的唯一途徑。相比之下,今天的提琴製作學習者們可以進入克雷莫納國際提琴製作學校,在經驗豐富的老師指導下,利用先進的科學輔助手段,更好地研究提琴製作。但這里之所以成為提琴之都,並不僅僅是因為精湛的工藝,更吸引人的是數百年積淀下來的深厚制琴文化,如果不是和當地制琴師深入交談,是很難體會到這一點的。
今年61歲的斯特凡諾.科尼亞就是為作家阿城做琴的琴師。出生於匈牙利的科尼亞年輕時來到克雷莫納國際提琴製作學校學習,現在已是世界一流制琴家。在采訪中,記者的問題始終圍繞著如何對待傳統展開。對此,科尼亞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現在提琴演奏的曲目絕大部分仍然是古典曲目,而提琴製作在斯特拉迪瓦里時期發展到了巔峰,因此,沿襲古代經典制琴傳統並不奇怪」,「更重要的是我生活在克雷莫納,生活方式、文化、音樂,所有的一切都是克雷莫納風格的,所以小提琴也會是同樣的風格,這是一種思想的教育。」
托托.弗朗切斯科則是年輕一代制琴師的代表,也是克雷莫納「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制琴師協會」的副主席。他和科尼亞一樣,都不是克雷莫納當地人,但他說自己永遠都不會離開克雷莫納。「在這里,制琴師們在喝杯或喝杯酒的時候都可以談論提琴製作。而在其他地方,就不會有這種環境……制琴師們在不斷的交流中成長。」
在與兩位已經成名的制琴師交談後,記者突然發現之前對克雷莫納制琴傳統的理解過於淺顯,對幾名中國留學生的采訪也印證了這一點。
廈門女孩蘇琦在國內的時候曾跟隨中國著名制琴家鄭荃學習,畢業後進入克雷莫納國際提琴製作學校。經過4年的學習,她已經順利畢業,目前正在一位制琴的工作室里實習。記者問她在實習結束後是否會回國,蘇琦坦率地說,眼下並沒有這種打算,她希望能繼續留在克雷莫納工作幾年,一方面是為了繼續提高自己的制琴水平,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和感受當地的制琴文化和氛圍。另一位中國留學生逯翔也是鄭荃教授的學生,目前就讀於國際提琴製作學校3年級。他向記者描述說,第一次到克雷莫納的時候,一下火車就感到濃厚的制琴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這讓他非常興奮。逯翔說自己的理想就是回國開一間自己的工作室,成為一名一流的制琴家,但在此之前,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而這些是克雷莫納所特有的。
「做中國自己的琴」
在記者進行采訪准備時,看到美國、香港等地媒體將中國提琴和克雷莫納的提琴加以比較,不少報道都說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小提琴產地的中國已經對克雷莫納構成了,甚至是威脅。
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記者將這個問題擺在了每一位受訪者的面前。但所有人聽到問題後的第一反應都是問所指是工廠琴還是手工琴。這倒讓記者有點摸不著頭腦。弗朗切斯科解釋說:「克雷莫納的提琴必須是手工製作,這主要是為了體現制琴師對琴的看法,對音樂和聲音的不同理解。在這一點上,工廠製造的琴是無法與手工製作的琴相提並論的。」科尼亞也告訴記者,市場上近年來出現了很多中國製造的樂器,數量確實很大,也更容易為人接受。但總體而言,購買工廠琴的更多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和初學者,專業演奏者購買可能性並不大,而克雷莫納提琴的主要恰恰是樂隊高級小提琴手和音樂家,此外還有一些樂器收藏者。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工廠琴和克雷莫納的手工琴之間根本談不上所謂的。
對於越來越多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手工制琴師,不論是弗朗切斯科還是科尼亞都不認為這是一種。弗朗切斯科坦誠地說:「世界很大,不只是克雷莫納的提琴製作家是最棒的,其他國家也有非常優秀的提琴製作家,除了中國的,還有美國、歐洲其他國家的。我個人認為,並沒有什麼影響和威脅。因為我製作和的是我個人的產品,藝術品,其他的提琴製作家製作和的是他們的作品,他們就像我的同事一樣。」曾經兩次到過中國的科尼亞與弗朗切斯科的觀點不謀而合:「中國許多制琴師都將會非常有競爭力。但這並不是問題,因為制琴是一項非常個性化的工作。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國際比賽中獲獎,反而會讓競爭變得有趣。」
在結束采訪前,科尼亞的一段話讓人難以忘懷:「很多人都可以製作琴或擁有琴,但卻沒有自己的個性。你可以看到,我每次只製作一把琴,它會和你我一樣,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我也不喜歡用編號來命名他們,他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的琴有我的聲音,這是非常難以模仿的。所以中國的制琴師應該做他們自己的琴,因為中國的文化和義大利文化是不一樣的。」
D. 菜菜游天下:義大利克雷莫納 小提琴之鄉 簡單深沉充滿魔力的小鎮
菜菜和克雷莫納的緣起,就因為在義大利觀賞米蘭大教堂時,忽然想起電影《紅色小提琴》里也出現過一座氣勢磅礴的大教堂,而那座教堂就在米蘭數十公里之外,於是,隔天跳上一列開往電影中那個古老小城鎮的小火車……
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na)離米蘭大約只有83公里。每天往返米蘭和克雷莫納兩地的火車,每兩小時就有一趟。雖說交通便利,卻沒有讓這兩個地方有太大的交集。米蘭的 時尚 和喧囂,在這里全然不見。比肩而立的這兩個地方,各自保留著特點與特色。不能拿她們相提並論,更不能拿她們相比。如果真要我說,我也只能說:一列小小的,僅有幾節車廂的火車,輕易地把乘客從繁忙的世界焦點送到另一個彷彿和世界脫軌的寂靜世界。
對一般人來說,克雷莫納是一座保持低調的懷舊老城;但對音樂愛好者來說,她可是一座非常聞名的手工小提琴之鄉。雖然如此,克雷莫納卻從來沒有利用這兩個光環來發展 旅遊 業,也從來沒有利用地理位置優勢而去沾米蘭的光。對於克雷莫納人來說,懂得 旅遊 或熱愛古典音樂的人,自然而然會來這里。
克雷莫納火車站是一座結構挺簡便的小火車站。因為它位於克雷莫納的邊沿地帶,傳說中,中世紀的遺跡在這里了無蹤跡。這里人潮洶涌,到處都是琳琅滿目的櫥窗擺設,彷彿就是一座購物中心,覺得它只不過屬於一座再普通不過的歐洲小城所有。
下了火車,放眼環顧之後,我曾一度以為下錯站。經過一番探路,再輾轉走了一段距離,我才成功地站在克雷莫納的群眾大廣場(Piazza Comunale)上,隔著穿梭在早市攤位的人群,仰望著宏偉的大教堂(Cattedrale di Cremona)。
克雷莫納市集落在每星期三與六的早上。每逢舉辦市集的日子,擺賣各種貨品的攤位就會占滿廣場的每一個角落。我在無心之下,於星期三來到了克雷莫納,體驗了這小城鎮的市集壯況。至今想起,總覺得自己十分幸運。
建於12世紀初期的克雷莫納大教堂,是義大利北部最美、最宏偉壯觀的教堂之一。
這座教堂的建築工程按照當時盛行的雄渾莊重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創建。可是後來因為建築工程進度緩慢,受到時代推移下藝術價值觀念的改革與創新的影響,以致竣工後的克雷莫納大教堂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它在建築風格上帶著多種建築派系的特色——它以雄渾莊重的羅馬式來作基本構架,轉以宗教色彩濃厚的哥特式和豪華繁榮的文化復興時期風格來作建築脈絡。到了竣工前的最後階段,連離經叛道、象徵享樂與激情,且非理性的巴洛克風格,也融匯在這座教堂的建設之中。各派各系的建築風格都在克雷莫納大教堂上顯而易見,以致今天這座大教堂給人既神聖又神秘的混淆印象。
大教堂面向南方。朝陽每天從它的左邊升起,再從它的右邊落下。因為大教堂絕大部分牆面都鑲上大理石,所以在陽光照耀下,牆面顯得晶瑩剔透。石柱上精緻的雕刻也因為陽光顯得分外栩栩如生。盡管大教堂是如此的耀眼,與它並肩而立的克雷莫納鍾樓(Torrazzo)也不甘落後,以112.57米的高度奪人目。
在建築上,這座聳入雲霄的克雷莫納鍾樓是世界排名第三高的磚砌鍾樓,而鑲在這座鍾樓上的時鍾是一個直徑8米的世界第一大 星座 時鍾。站在平地上瞻仰這座鍾樓和鍾樓上的巨型 星座 時鍾,不禁讓人感覺自己的渺小。就在我不斷為這兩座建築物發出驚嘆的當兒,忽然發現鍾樓底層有一扇敞開的門。門外有一張有關鍾樓的介紹,門內有一個售賣參觀券的小櫃台。
克雷莫納鍾樓的入門券是5歐元,開放參觀時間分為兩段:從早晨10時至中午12時30分與下午2時30分至傍晚5時30分。
售票員告訴我說,鍾樓內共有502級梯級,只要爬上這些梯級,克雷莫納被一大片綠色田園環繞的美麗風景,和城鎮內壯觀的古羅馬式城市布局都會一一映入眼簾。他還說,從鍾樓頂樓往下望,鍾樓對面那座曾經的古宮殿、今日市政廳的內部建設也將會一覽無遺。
鍾樓對面那座四周以紅磚砌成圍牆的建築物除了是 歷史 價值極高的古宮殿,今日為居民日理萬機的市政廳之外,它還是克雷莫納這座小提琴之鄉的提琴展示廳。這座建築保留了一個挺大的空間來展示曾被當地制琴大師親制的12把名貴老琴。這12把有著至少300年 歷史 的珍貴老琴,其中10把是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及一把大提琴。
它們的外形精緻,音色婉轉悠揚。當年最著名的三大小提琴製造師阿瑪蒂(Amati)、斯特拉迪瓦里(Strapari)和瓜奈里(Guarneri)的幾把傑作,也被收藏在這里。它們都是無價之寶。如果說小提琴是樂器中的女王,那麼這些在展示廳內1600-1750年產自克莫蒙那制琴大師之手的這些提琴就是女王中的女王了。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在這么大的世界裡,偏偏只有這小小的克雷莫納能從老遠的從前一路走來,力保手工制琴業至今。有人認為那是因為她人傑地靈的關系,也有人認為這是老天爺的意願。無論如何,克雷莫納由古至今就是一個提琴製作的聖地。就算今天,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除了有150家左右的提琴製作坊之外,還有好一些低調的琴匠默默呆在自己家裡製作提琴。
克雷莫納的提琴製作坊遍布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裡。他們就像是春天小雛菊,零零散散盛開在每一個角落。走在這小城鎮的每條古老石巷,走沒幾步,就能遇見一家制琴坊或售賣手工提琴的專賣店。
這把陳列在提琴展示廳有著偏紅色澤的琴身,出自製琴大師瓜奈里(Guarneri)之手。他所製作的小提琴曾受到著名小提琴兼作曲家尼可羅·帕格尼尼的偏愛。
提琴專賣店是華麗的,然而制琴坊卻是帶著那麼一點神秘,躲在櫥窗後面。制琴坊的櫥窗設計都很簡單——大大小小的制琴工具,提琴構造的繪圖,以及半完成狀態的琴身一般都被制琴師用作櫥窗設計,讓人一眼就看明白隱藏在櫥窗後面的工作性質。
沒帶著要定製一把小提琴的意願,也沒有預約,我就因為受到好奇心的驅使而推開一家制琴坊的門。打開門之後,看著琴匠驚心未定的神情,我禁不住向他道歉。
我魯莽的出現,顯然打擾了這位正在專心制琴的琴匠。當他把投注在琴身上的注意力轉移到我的身上時,客氣地問我需要什麼。我坦率地告訴他,我想拍幾張琴坊的照片,他但笑不語。
聊天中得知,這位溫文爾雅的琴匠,是克雷莫納新一代的年輕琴匠之一Luca Tenore。他來自西西里亞,原來是一個稍有名氣的年輕大提琴手。除了練習和演出之外,他還對自己的提琴加以保養與簡單維修。就這樣,他慢慢地發現,研究琴身構造其實挺具挑戰力,因而慢慢對琴身的研究感到興趣。於是,他不惜千里來到克雷莫納修讀手工提琴的製作。他萬萬沒想到這一到來,就在這里紮下了根。
「對某些人來說,克雷莫納是一個既簡單又深沉,充滿魔力的美麗小鎮。」Luca如此說。
離開了Luca的制琴坊,我馬上往來時路走去,走向火車站。
一路上,我沒別的心思,只專心地往火車站的方向走去。但當我坐上了火車,心情略為放鬆之際,才回想起這一天行程的美麗。我從背包里掏出了相機,將藏在相機里一張又一張的克雷莫納景物翻出來重看。當我翻看到Luca正在制琴的照片時,心頭不禁湧起一陣感動——昏黃燈光下,他是那麼專心地為別人制琴。
看著那張照片,我先想起他背著一個大背包和一把提琴,孤孤單單來到這座小鎮。後來又想起他把克雷莫納形容成一個簡單深沉、充滿魔力的美麗小鎮。
克雷莫納真的就如Luca所說的那樣,有著一股莫名的魔力將人深深吸引,我覺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個。
E. 西方小提琴藝術的發祥地在哪裡
關於小提琴的起源,說法眾說紛紜。小提琴以類似空龜殼的形象,配上長棍似的弓,成為歐洲廣為使用的樂器。小提琴的製作最初以家庭小作坊的方式產生。後期的小提琴都基本沒有改變形狀,以這個為基礎來判斷出,小提琴的起源來自於義大利。
義大利小提琴的空前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的發展,還帶來了藝術的創新和起源。正因為安德烈在設計小提琴的時候,就是以維奧爾琴的形制為基礎,融合了五度調弦和其他樂器的隆起背板,因此發出的聲音特別透明,並有穿透力。
也有人說,小提琴本來是東方的弦樂器,經過義大利人的更改和歐洲各地的調整,才變成現在的小鋼琴樣式。樂器的改革,給新的音樂體裁帶來了不同的靈感,人們瘋狂地用著小提琴細膩化的聲音來譜出新的曲。
小提琴發揮作用時,常常需要交響樂隊的指揮的首先的密切配合,才能把藝術發揮到最高的地步。因此很多作曲家會非常重視小提琴在整場演奏中的和鋼琴的默契和配合。像理查德·施特勞斯之類有影響力的德國作曲家,他創作的《降E大調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對小提琴就有著獨特的安排和領悟。
F. 義大利的城市有哪些城市
羅馬、米蘭、佛羅倫薩、那波里、都靈、熱那亞、威尼斯等。1、羅馬:羅馬為義大利首都,也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羅馬也是古羅馬和世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恆之城」。
羅馬、米蘭、佛羅倫薩、那波里、都靈、熱那亞、威尼斯等。
1、羅馬:羅馬為義大利首都,也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羅馬也是古羅馬和世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恆之城」。城市位於義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義大利佔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
2、米蘭:米蘭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因建築、時裝、藝術、繪畫、歌劇、足球、旅遊、聞名於世。米蘭都會區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米蘭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城市,托斯卡納區首府,位於亞平寧山脈中段西麓盆地中。15-16世紀時佛羅倫薩是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以美術工藝品和紡織品馳名全歐。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舉世聞名的文化旅遊勝地。1865-1871年曾為義大利王國統一後的臨時首都。工業以玻璃器皿、陶瓷、高級服裝、皮革為主。金銀加工、藝術復製品等工藝品亦很有名。
4、那波里:那波里一般指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是義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亞大區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積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於100萬,那不勒斯都會區有大約380萬人人口,是僅次於米蘭和羅馬的義大利第三大都會區和歐洲第15大都會區,那不勒斯是義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該城風光綺麗,是地中海最著名的風景勝地之一
5、都靈:都靈,義大利第三大城市、皮埃蒙特大區的首府,歐洲最大的汽車產地,還是歷史悠久的古城,保存著大量的古典式建築和巴洛克式建築,也是意甲球隊尤文圖斯和都靈的主場。
6、熱那亞:熱那亞是義大利最大商港和重要工業中心,利古里亞大區和同名省熱那亞省的首府。位於義大利西北部,利古里亞海熱那亞灣北岸。熱那亞歷史悠久,曾是海洋霸主熱那亞共和國的首都,2004年熱那亞被選為當年的「歐洲文化首都」。熱那亞還是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小提琴大師尼科羅·帕格尼尼的家鄉。熱那亞及其所在的利古里亞海岸沿岸為著名旅遊勝地。
7、威尼斯:威尼斯是義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被稱作「亞得里亞海明珠」,十字軍進行十字軍東征時也曾在這里集結,堪稱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區涵蓋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個島嶼和鄰近一個半島,更有117條水道縱橫交叉。
G. 小提琴起源於哪個國家
起源於17世紀義大利;小提琴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是現代管弦樂隊弦樂組中最主要的樂器。它在器樂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難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與鋼琴、古典吉他並稱為世界三大樂器。
(7)義大利小提琴之鄉屬於哪個市擴展閱讀
器樂分類
小提琴分電子小提琴和木琴兩種,兩者發聲原理迥乎不同。電子小提琴與普通小提琴最主要的區別是電子小提琴不用共鳴箱。
不像普通小提琴一樣通過音柱帶動共鳴箱內的空氣振動發聲,所以弦的震動要靠琴弦根部下方的幾個磁拾音器(就像電吉他的一樣)拾取,然後通過音響放大。
也可以使用耳機,在練習時可以不影響他人。所以電子小提琴的共鳴箱只是個擺設。電小提琴不插電也能拉響,但那個聲音根本不像是小提琴,而且聲音極小,就像蚊子叫。
不少大一些的琴行都有賣電子小提琴,一種是有自己的共鳴體的,和普通提琴外形相同,只不過多了一個拾音器,類似於吉他家族中的箱琴。
還有一種是電子調音共鳴的,沒有共鳴體,看上去是「鏤空」的那種,通過電子電路對微弱的振動進行拾取放大及調音。
演奏技巧
小提琴屬於歌唱性的旋律樂器。因此,如何在小提琴上發出歌唱般的豐滿、動聽的聲音,是小提琴演奏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就小提琴的演奏技術來說,有以下各種主要基本功。
握弓
右手握弓,拇指尖須緊靠螺旋套(弓根),其他手指執住弓桿,使手背成自然弧形。手指需要柔軟的彎曲。
弓桿位於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末節中(即指端),拇指恰與中指相對,小指的指尖,輕松的放在弓桿上,使易於適應需要,向前或向後移動(上弓時向前移動,下弓時向後移動)。四指之間,略須靠攏,不可單獨分開,否則顯得笨拙而不雅觀。
基本構造
小提琴由30多個零件組成。其主要構件有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腮托、琴弓、面板、側板、音柱等。
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為:1弦(E弦)、2弦(A弦)、3弦(D弦)和4弦(G弦)。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
面板常用雲杉製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
H. 小提琴起源於哪裡
小提琴是西洋樂器中的一種弓弦樂器,一般稱為弦樂器。小提琴是一件十分完美的獨奏樂器,它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表現力豐富,它既能奏出悅耳動聽的旋律,也能奏出鏗鏘有力的和弦,華麗迷人,所以很早以前人們就稱它為西洋樂器中的「皇後」。在交響樂隊中,它常被用作主要的旋律樂器,作用十分突出。它也常用於各種重奏、伴奏以及與我國的民族樂器混合使用。
關於小提琴的起源,史學家有許多不同說法,有說是起源於北非,有說是起源於印度,也有說是起源於西歐等等。有這么一個傳說:5千年前斯里蘭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圓柱形的木頭掏空製成了與我國二胡極為相似的樂器稱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rodasalo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I. 哪裡的小提琴最好
小提琴之鄉--義大利,世界名琴多是出自義大利和德國。近年中國引進義大利和德國小提琴製作大師,也能生產世界級小提琴了,近年來中國小提琴在國際獲獎,購買小提琴象北京和上海都有很好小提琴製作大師了。
J. 小提琴的故鄉是那裡
小提琴的故鄉
相距不太遠的教堂鍾聲,先後有別地傳到廣場上,和腳步一起引來了不少的回響。
在義大利,這樣的小鎮有無數,路上的行人稀少,鎮上多見到的是老人,不見成群結隊,沒有笑談,聽不到闊論,但義大利人都敬仰這個地方因為在一千五百年,這里的一個樂器工匠,製作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所以克里莫納,成了小提琴的故鄉。幾百年,世界各地的製作提琴的大師青睞,每一個拉提琴的大師,也無一不響往,這塊創造出提琴美妙音色的聖地。鎮里無論經營甚麼商品的店,都喜歡在櫥窗里,掛些與製作提琴有關的東西,來裝飾店鋪。當然世界上千千萬萬個市鎮,只有克里莫納的商號,有這樣的資格,有這樣的運氣。毫無疑問,克里莫納人,將永遠享用這樣的殊榮。鎮中央廣場的一面,是卡迪德拉樂大教堂,古老陳舊而宏偉,另一面是政府的所在地,這里舉辦著一個,介紹鎮里有關提琴製作的攝影展覽,風格就象人們看到的,鎮里的景色一樣,朴實但很美。穿過在影展廳旁的一座門,進入到一個小展覽,每個玻璃罩里都掛著一把小提琴,雖然只有幾把,但它們是世界上僅存的,很少的一批古提琴中的其中幾把。
這個博物館中最古老的這把提琴,造於一五六六年,它出於當時這里最出名的造琴大師之手。
這把出於名家之手的提琴,不僅年份久遠,它的琴背製作,只用了一塊完整的木料,現在的提琴己經不太可能了,因為今天難於找到尺寸足夠大,而且上好的制琴木料。製作這把提琴的造琴大師,叫安東尼奧,一生他做了二百把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提琴師帕格尼尼,由始至終的拉琴生涯中,只拉安東尼奧替他造的琴。
這里的幾把舉世小提琴精品,全由安德雷奧莫斯科尼先生負責保管著,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真算是一個最幸運的人,每天可以觸摸世界上最昂貴的小提琴,還可以拉奏它們。
鎮上的小學生,幾乎每天都到收藏館的大廳來,聽古琴演奏。每批學生來聽演奏,只有短短的三、四分鍾,每次同學們都熱烈的掌聲。
提琴就象教堂一樣,使鎮上的居民在精神上得到寄託。鎮里目前有一百二十名提琴,製造工匠,他們分別在三個工作室里工作。
十六世紀初,鎮里新蓋了一座建築,它採用了當地並不出產的大理石來裝飾,當時也頗為顯得特別。
今天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國際提琴學校,就設在裡面。這所學校的設置,不但使科雷莫重新煥發了提琴聖地的新春,也造就了許多有志投身發展造琴技藝的優秀人材。
學校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美國的、日本的、韓國的、歐洲各國的學校教授各種弦樂器的製造過程,但最主要的還是學習提琴的製造,學生在這里畢業,再經過考試,就可以開設自己的琴行,造琴修琴了。
這所學校有各類型的實驗工作室,讓同學研究學習造琴的每一細節的步驟,同時如何修復保養提琴,也是學生要掌握的課程之一。
由於造琴多進行的是手工操作,老師需手把手地給學生示範,沒有任何一個環節,是可以馬虎的,精益求精,對機械生產的工序來說,不算甚麼,但對於手工工作來講,就是對人的一個重大的挑戰,如何才是完美完全是看自己定的標准,課堂上,老師不光是教如何去做一件工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嚴要求自己,從世界上第一把提琴生產至今,已經幾百年歷史了,生產操作過程,還是一樣,老師要同學明白,一絲不苟是製造琴師在造琴過程中,任何時候都不可忘記的。
學校的陳列室有很多很有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收藏品,也有不少有關提琴的歷史資料,弦樂的製作是如何發展了,在克里莫納的造琴發展史中,很多人物、事件,也有詳盡的資料和圖片。
鎮中央的這座雕塑,時時在提醒著,克里莫納是誕生小提琴的故鄉,克里莫納人,是小提琴的發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