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家稱黑洞的空間是扭曲的,那扭曲的空間是個什麼樣子的
所有大質量的天體都能將周圍的時空彎曲,引力波的發現已經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
而黑洞作為宇宙中質量最大的天體,它對時空的彎曲就更加讓人不可思議。
昨天,科學家們首次公開了人類拍到的第一張黑洞的照片,並為之歡呼雀躍。但是,悲觀一點說,如果把黑洞比作是宇宙中幽靈,那人類只不過拍到了它飄過後捲起的一股風塵而已。
人類只是拍到了黑洞邊上的一圈明亮的吸積盤而已,黑洞的本體我們是看不到的,將來也不可能看到的,我們只可能通過研究黑洞周邊的天文現象,進而推測黑洞的某些特性。
因為,任何東西都逃不出黑洞的魔掌。
很多人認為黑洞的引力極大,因此連光子也被吸住,跑不出來了,所以黑洞是黑的。
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
光子的質量為零,所以引力不可能「吸」住光子,所以,在真空中光速是永遠不變的。
但光為什麼逃不出黑洞呢?
原因就在於黑洞對於空間的扭曲。
黑洞的質量巨大,以被剛剛爆照的室女座超巨橢圓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為例,它的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在如此巨大的引力之下,周圍的時空被「掰彎」了。
當然,這是我們在極遠處的觀察,但如果你身處黑洞之中,假設能夠活著,此時假設你以標準的直線前進,一直走一直走,你會發現,總有一天,你會回到原點。
很奇怪!直線竟然變成了一個圓?!
光不會走彎路,只會沿著直線傳播,所以當它「掉」進黑洞之後,跟我們一樣,它就「蒙圈了」,死活都走不出黑洞的迷陣。
這就是黑洞存在視界的原因,視界之內時空極具彎曲案,任何我們可用於觀察的東西都逃不出來了。
黑洞之黑,正因如此!
其實,黑洞裡面是一個極為光明的世界!
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識,歡迎關注本姑娘!
用一個簡單的示意圖表示:
不僅僅是黑洞,宇宙中的天體都會對時空造成彎曲效果,質量越大對時空的彎曲越明顯。太陽等普通恆星彎曲時空並不明顯,科學家們可以通過透鏡效應來確定,光線經過恆星附近時會發生彎曲,事實上正是沿著彎曲的時空在飛行。
而中子星質量更大,對時空的彎曲效果更加明顯。黑洞的質量和密度最大,對時空的彎曲效果達到極限,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任何物體一旦到達黑洞邊界,所謂的「事件視界」,結果就有去無回,哪怕光線也不例外。可以用逃逸速度概念這樣理解,黑洞的逃逸速度超過光速,而任何物體的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所以黑洞會吞噬一切靠近的物體。
不過網路上的示意圖有時候容易誤導大眾,示意圖本身想表達的簡單明了,所以有時候就忽略了嚴謹性。因為在太空中不存在「上下」的概念,而時空彎曲的示意圖中都是「向下彎曲」,但太空中不存在「下方」,所謂的彎曲實際上是這樣的:
這個動圖很直觀地描述了大質量天體是如何彎曲時空的,不但天體本身可以彎曲時空,運動的過程同樣可以對周圍時空造成明顯的影響。
其實黑洞扭曲的絕不僅僅是空間,因為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宇宙中空間和時間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黑洞周圍的時間和空間都被嚴重扭曲了
在近年來一大批優秀的科幻電影中, 《星際穿越》中的黑洞無疑是最真實的,而主角一行人在超級黑洞「卡岡圖雅」周圍的星球上經歷的時間膨脹也反應出了黑洞周圍時間流逝速度與地球上時間流逝速度的不同 ,然而在《星際穿越》中我們並沒有看到黑洞周圍的空間被扭曲成了什麼樣子。
事實上想要真正的「看到」被黑洞扭曲的宇宙時空,就需要觀察者距離黑洞足夠遠且與黑洞之間毫無阻隔,然而現如今的人類文明在可見光波段最強大的望遠鏡還是上個世紀末的哈勃望遠鏡, 它遠遠無法穿過厚重的星際塵埃去直接觀測黑洞周圍時空,所以如今我們看到的黑洞動態圖都是電腦特效 。
好在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黑洞不過是引力極端強大的天體而已,宇宙中除了黑洞外其他任何天體也都具有引力, 所以說它們也會多多少少的扭曲時空,只不過沒有黑洞「顯眼」罷了。
現代天文學家在宇宙中發現的最大規模「時空扭曲」是「愛因斯坦透鏡」,這種透鏡是由若干擁有數千億顆恆星的星系所構成的, 在哈勃望遠鏡眼裡這些星系本身的巨大引力使得時空呈現出了放大鏡的效果,因此天文學家常用愛因斯坦透鏡來觀察更遙遠的星系。
盡管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宇宙時空是可以像「橡皮泥」一樣隨意揉捏的,但現階段的人類科學遠遠無法扭曲時空
那是科學家的幻想。這一點也傷害過不少年輕人。我們生活在最自然的大世界裡。那些與我們無關。
很高興看到你的問題!這個問題就由我來向你解答!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因為它的質量超級大、重量超級重、引力超級強!因此黑洞被稱為宇宙中的終極天體,一旦被它吞噬就意味著毀滅,因此黑洞被稱為宇宙中最神秘的殺手!由於黑洞特性,造就了它的模樣是無法觀測到的,並且當時空處出現一顆黑洞時,它周圍的空間就會發生扭曲,那麼這種扭曲是什麼樣子的呢?
首先我們知道,黑洞的特性代表就是引力,引力強大到足以撕裂吞噬掉一切,一顆只有2公里大小的黑洞,就能將太陽吞噬的一干二凈,因此你可以想像其威力!它的引力強到光都無法逃逸,當光進入黑洞後,它就會被吸入進入,如果你拿一個手電筒去照射黑洞,你會發現光直徑被扭曲了,實際上光線被沒有被彎曲,而是黑洞周圍的空間彎曲了。這種扭曲現象我們將之稱為透鏡效應。
黑洞會影響周圍的時空,同理,距離黑洞越遠受到的引力就越弱,而反之則越強,那麼你就會發現黑洞並不是直接吞噬掉物體,物體會在它潮汐力的影響下,被拉扯成面條形狀,這就是註明的義大利面條效應。
當進入黑洞的時候,它也會遵循這一原理,大量的光進入黑洞的吸積盤,使黑洞的外側擁有一個巨大的圓盤,由於吸積盤的內側和外側對時空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當我們去觀測黑洞吸基盤的時候,你會發現周圍的天體發生了扭曲,這是光受到極限重力的情況下發生的時空扭曲。當然由於被黑洞吸收的光無法逃逸出來,故此我們只能檢測道它的吸基盤和熱輻射,而在往內部,就看不到它的本體了。
黑河的空間不會是扭曲的,黑洞的邊沿一定是直的,因為光線是走直道的,不會向河道一樣,七扭八拐的,黑洞是扭曲的,這個話也決不會是科學家說的。
黑洞里的空間是扭曲的,沒錯。
不止黑洞里的空間是扭曲的,其實大質量天體周圍的時空都有大小不一的扭曲度,所以扭曲的時空又稱時空曲率,曲率越大時空扭曲的程度越大,於是就形成了引力波。是的,黑洞內的奇點時空曲率無限大。
沒錯,時空曲率理論又是愛因斯坦說的!
根據1915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宇宙是一個引力場,在這個場中,天體的質量決定了時空的性質,於是時空變得不均勻,而形成了時空扭曲。時空曲率也會產生引力,當光從扭曲的時空內路過時,就會改變路徑變得彎曲。這就是為什麼黑洞可以吞噬光的原因,那是因為黑洞無限的質量讓時空發生了無限的扭曲,進入這里的光便隨著時空曲率一並被黑洞吞沒。
扭曲的空間(時空)會在宇宙中形成引力波
而這時空曲率在旁人看來像是質量天體產生的強大引力,改變了光線。於是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後,在1916年接著提出了引力波。引力波就是時空曲率的漣漪,以波的形式向外輻射能量。就像在一個湖中投下一顆石頭,在湖中產生了激盪不平的水波一樣。
科學家以此建造了各種引力波探測器,在2015年9月14日成功探測到了第一個引力波信號,2016年6月探測到了第二個引力波。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誤以為引力是質量物體自身產生的,後來了解才知道引力其實是質量物體改變了周圍的時空曲率,才讓質量天體彼此進入了對方的引力場,從而形成了起伏跌宕的引力波。
你是怎樣理解扭曲時空的引力波的?
空間就是空間,就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的地方(空間)是無形的,既不是方的,圓的,平的,也沒有什麼扭曲的。把一個本無形的東西,說成方圓,扭曲,是思維紊亂。
都是引力。
❷ 如果地球掉進黑洞會怎樣:「義大利面條化」效應
宇宙中遍布令人膽顫心驚之物,但最讓人菊花一緊的當屬黑洞。
這些貪婪的天體能吞下其周圍所有的東西,就連光也無法逃脫它們那可怕引力的束縛。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黑洞離人類還遠著,但這並不能阻止世界上最偉大的想像力:如果我們的地球遭遇到一個黑洞結果將會是怎樣?
現在,來自英國赫爾大學(Hull University)物理學高級講師Kevin Pimbblet揭示了如果人類面對一個黑洞將會發生什麼——當然不會是什麼美好的事情……
首先,他表示我們的地球會被黑洞強大的引力拉成「義大利面式的空間」,成為黑洞的「美味大餐」。
「如果你太接近於一個黑洞的話,那麼你會被拉長,就像義大利面條一樣(想像一下,如果你雙腳朝著黑洞落下,那麼你的頭部和腳部與黑洞的距離不同,黑洞的引力作用在人身上就會產生引力差,離黑洞越近的部分受到的引力更大,因此人就會被拉扯成義大利面條一樣)。」 Pimbblet寫道。
人掉入黑洞會被拉扯成義大利面
這個效果由黑洞強大的引力所造成,它會拉扯地球的底部,並同時擠壓地球的中心。
這個結果將會是一個通心粉式的世界末日,六十億人的血液變成可怕的血肉醬汁塗抹於我們的星球之上。
如果這聽起來很殘酷,或許聽到這個會讓你稍感安慰:人類甚至可能活不到身體被扯爛的那個時候。
黑洞產生大量的輻射,這將迅速摧毀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在我們被拉扯成義大利面條之前,這種輻射的純粹之力就會把我們每個人都烤乾,」 Pimbblet補充道。
不過有一個好消息是:在活生生被做成人肉義大利面之後,人類可能會以全息圖的形式而存在。
❸ 義大利面碗現象
義大利面碗 :指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統稱特惠貿易協定,各個協定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就像碗里的義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這種貿易現象被專家稱為「義大利面碗」現象或效應。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斗,國家之間更是以本國利益為重中之重。有的以戰爭謀取利益,有的以商業獲取利益。當今世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通過戰爭謀取利益的代價太大,往往各國都是發揮本土優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來發展和強大自身。「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令世界震驚。由於受到全球化的沖擊和其帶來的破壞性影響,逆全球化開始出現,並聲稱是為了保護本國利益。各國相互之間簽訂各種貿易協定,各種條款規則又不盡相同。全球主要經濟體貿易保護主義趨於上升,全球貿易面臨極大挑戰。
❹ 何謂「義大利面條效應」(spaghetti effect)
「義大利面條碗」現象是指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和區域貿易協定(RTA),統稱特惠貿易協議下,各個協議的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就像碗里的義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這種現象貿易專家們稱為「義大利面條碗」現象或效應。
❺ 如果一個黑洞有一個人的頭大小,人的頭進入黑洞,人會有什麼變化
這種黑洞應該還屬於嬰兒期 對你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但如果旁邊還有個黑洞那他們就可能互相融合形成一個比原先大一倍的黑洞 你就會被吸進去 而且在融合時產生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會把你的身體縮小和放大准確的說就是身體扭曲等他們融合的好了之後你也許早就...............
❻ 一個困擾大家的謎題:為什麼義大利面不能折成兩段你知道嗎
一個困擾大家的謎題:為什麼義大利面不能折成兩段?這個問題讓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困惑了很久,他曾經在自己的廚房裡呆了一整夜,也沒能搞清楚背後的原因。法國科學家解釋了這一現象背後的原理,在一塊義大利面條的兩端均勻地施加壓力會彎曲到一個臨界點。在斷裂的那一刻,面條迅速反彈,從彎曲的狀態直行。由於慣性,它們會向相反方向彎曲。這將產生一個波浪形的振動,兩塊面條將再次破裂。也就是說,最初的斷裂引發了 "反彈效應 "和 "彎曲波",使斷裂像雪崩一樣層層遞增。
你知道嗎?從袋子里拿出一根面條,用雙手握住兩端,慢慢彎曲。過了一會兒,面條會裂開你會發現一些驚人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么多斷裂的面條,而沒有一根斷成兩截。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❼ 靠近進入黑洞會發生什麼必然有更高一級的物體定律適應黑洞
宇宙中存在數十億的黑洞,我們可以用望遠鏡和衛星探測到他們,但是我們並不知道他們的具體模樣,雖然這仍然是一個難以實現的願望,但科學家們已經做出了 探索 黑洞的計劃,這將是一次深入宇宙最危險區域的單程旅行。
起初,黑洞理論在物理學界引起一片嘩然,他們企圖否認黑洞的存在,因為黑洞似乎打破了所有的物理定律,時間停止了,引力變得無限大,這真是個噩夢。我們顯然不能將人類送到靠近黑洞的地方,當時機器人當然可以,機器人探測器可以在即將越過黑洞邊緣時傳回數據,黑洞的這一邊緣叫做事件視界,至少在我們已知的宇宙中,它是時空的邊緣。我們將時間視界如此命名,只是因為它將空間一分為二。它不是一個物理表面,如果你正在穿過它,可能甚至無法察覺,可你一旦墜落其中,便掉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你接近事件視界時,引力開始增強,奇異的情形也開始顯現。當你先以雙腳墜入黑洞時,腳離黑洞更近,所以感受到的引力更強。你的頭部離黑洞較遠,所以感受到的引力較小,這時你就被拉長了,你的雙腳受到的牽引力大於頭部,你就像被兩個壯漢拉伸的糖稀。你變得越來越細長,離黑洞越來越近,這個過程被形象地成為義大利面條效應,因為你變成了一根又細又長的面條。
引力將把我們的機器人探測器拉伸到極限,然後將其撕碎。但試想一下,如果探測器足夠堅固,能倖存下來並繼續前行,那將會發生什麼呢?一旦它靠近事件視界,一切都將顛覆常理,引力大到了極點,時間戛然而止。我們認為時間永無止盡,但是在黑洞中,時間真的停止了。這聽起來有點滑稽之談,但黑洞確實如此,符合科學計算,它其實是宇宙之網的一部分。
如果你從遠處遙望,機器人探測器靠近黑洞時,似乎慢了下來,然後看起來完全停止了腳步,整個過程可能十分短暫,但從外面看,探測器似乎墜落的更慢了,趨於靜止。你其實永遠不可能看到物體落入黑洞的全過程,它在黑洞表面停止了,因為它的時鍾和你的相比無限緩慢。事實上探測器並沒有停下腳步,它仍在前進並穿過事件視界。如果探測器將鏡頭向後轉動,朝向黑洞入口,它將看到光線被吸了進來。如果它將鏡頭對准前方,起初看到的只有黑暗。但是隨著它繼續向著黑洞的核心前行,就會達到宇宙中最奇異的地方,黑洞巨大的引力將一切拉到位於中心的小點上,科學家稱之為奇點。我們確實不知道黑洞的中心發生著什麼。那裡的密度非常高,以至於我們所知的所有物理定律都被打破了。
奇點使時空失去意義,引力無限增大,而現在這一定義變得荒誕不經,奇點變成了「我不知道」,「毫無頭緒」的同義詞。直到現在科學家也無法回答黑洞究竟是什麼。有些令人沮喪的是宇宙中存在違背物理定律的物體,必然存在更高一級的定律適用於黑洞,並為黑洞所遵循,但是我們現在還未找到答案。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黑洞誕生於垂死的恆星,而大多數黑洞的直徑只有30公里。科學家們發現有些黑洞更為龐大,它們叫做超大質量黑洞,與整個太陽系的大小相當,甚至其中之一就潛伏在銀河系的中心。
❽ 第四層次的平行宇宙有什麼不同
雖然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層多重宇宙中初始條件、物理常數可能各不相同,但支配自然的基礎法則是相同的。為什麼要到此為止?為何不讓這些基礎法則也多樣化?來個只遵守經典物理定律,讓量子效應見鬼去的宇宙如何?想像一個時間像計算機一樣一段一段離散地流逝,而非現在那樣連續地流逝的宇宙?再想像一個簡單的空心十二面體宇宙?在第四層多重宇宙里,所有這些形態都存在。
平行宇宙的終極分類,第四層。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宇宙。宇宙之間的差異不僅在表現物理位置、屬性或者量子狀態,還可能是基本物理規律。它們在理論上幾乎就是不能被觀測的,我們能做的只有抽象思考。該模型解決了物理學中的很多基礎問題。
為什麼說上述的多重宇宙並非無稽之談?理由之一就是抽象推理和實際觀測結果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數學方程式,或者更一般地,數字、矢量、幾何圖形等數學結構能以難以置信的逼真程度描述我們的宇宙。1959年的一次著名講座上,物理學家EugeneP.Wigner闡述了「為何數學對自然科學的幫助大得神乎其神?」反言之,數學對它們(自然科學)有著可怕的真實感。數學結構能成為基於客觀事實的主要標准:不管誰學到的都是完全一樣的東西。如果一個數學定理成立的話,不管一個人,一台計算機還是一隻高智力的海豚都同樣認為它成立。即便外星文明也會發現和我們一摸一樣的數學界構。從而,數學家們向來認為是他們「發現」了某種數學結構,而不是「發明」了它。
關於如何理解數學與物理之間的關系,有兩個長存已久並且完全對立的模型。兩種分歧的形成要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模型認為,物理現實才是世界的本源,而數學工具僅僅是一種有用的、對物理現實的近似。「柏拉圖」模型認為,純粹的數學結構才是真正的「真實」,所有的觀測者都只能對之作不完美的感知。換句話說,兩種模型的根本分歧是:哪一個才是基礎,物理還是數學?或者說站在青蛙視點的觀測者,還是站在鳥視點的物理規律?「亞里斯多德」模型傾向於前者,「柏拉圖」模型傾向於後者。
在我們很小很小,甚至尚未聽說過數學這個詞以前,我們都先天接受「亞里斯多德」模型。而「柏拉圖」模型則來自於後天體驗。現代理論物理學家傾向於柏拉圖派,他們懷疑為何數學能如此完美的描述宇宙乃是因為宇宙生來就是數學性的。這樣,所有的物理都歸結於一個根本的數學問題:一個擁有無窮知識與資源的數學家理論上能從鳥視點計算出青蛙的視點——也就是說,為任何一個有自我意識的觀測者計算出他所觀測的宇宙有些什麼東西、它將發明何種語言來向它的同類描述它看到的一切。
宇宙的數學結構是抽象、永恆的實體,獨立於時空之外。如果把歷史比作一段錄像,數學結構不是其中一楨畫面,而是整個錄像帶。試設想一個由四處運動的點狀粒子構成的三維世界。在四維時空——也就是鳥的視點——看來,世界類似一鍋纏繞糾結的義大利面條。如果青蛙觀測到一個總是擁有恆定速率,方向的粒子,那麼鳥就直接看到它的整個生命周期——一根長長的、直直的面條。如果青蛙看到兩個相互圍繞旋轉的粒子,鳥就看到兩根以雙螺旋結構纏在一起的面條。對青蛙來說,整個世界以牛頓運動定律和引力定律為規則運作;而對鳥來說,世界被描繪成「義大利面條幾何學」-種數學結構。青蛙本人也僅是面條-大堆復雜到構成它們的粒子能存儲和處理信息的面條。我們的宇宙要比上述例子復雜的多,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如果有的話——那個能正確描述它的數學結構。
「柏拉圖」派模型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何我們的宇宙是現在這個樣子。對「亞里斯多德」派來說,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宇宙的物理本源就是我們觀測到的樣子。但「柏拉圖」派不僅無法迴避它,反而會困惑為什麼它不能是別的樣子。如果宇宙天生是數學性的,為什麼它僅僅基於「那一個」數學結構?要知道數學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似乎在真實的核心地帶有某種最基本的不公平存在。
作為解決該難題的一條路徑,我認為數學結構有著完全的對稱性:基於任何數學結構的宇宙都確實存在。每一個數學結構都有與之相關的平行宇宙。構成這個宇宙的基礎並不在該宇宙內而是游離於時間和空間之外。大部分平行宇宙內很可能不存在觀測者。這種假說可以看成是本質上的柏拉圖主義,它斷言柏拉圖領域提及的數學結構或是聖荷西州立大學的數學家RudyRucker所謂的「精神領域」都存在對應的物理真實。它也類似於劍橋大學的宇宙學家JohnD.Barrow提到的「天空中的π」,或是哈佛大學的哲學家RobertNozick提出的「多產性原理」,或是普林斯頓的哲學家DavidK.Lewis所謂的「形式現實主義」。第四層終於宣告了多重宇宙在層次上的終結,因為任何自相容的物理理論都能表達成某種數學結構。
第四層多重宇宙的假設作出了可驗證的預言。在第二個層次上,它包含了全體可能(全體數學結構)和選擇效應。數學家們還在繼續為這些數學結構分門別類,而他們最終應該發現,用來描繪我們世界的那個數學結構將會是所有符合我們觀測結果的結構中最簡單那個。類似地,我們將來的觀測結果將會是那些最簡單的、與過去觀測結相一致的東西;而過去的觀測結果也應該是最簡單的、與我們存在相符合的那些。
想要定量化這種「簡單」是個嚴峻的考驗,與之相關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但最具震撼性和令人鼓舞的是,對稱和恆定的數學結構力圖表現出的簡明與整潔也正是我們宇宙所展現的。數學結構趨向於越簡單越好,那些復雜的附加公理無疑破壞了簡潔。
以上便是我們所討論的平行宇宙理論,它分為由低到高四個層次,與我們熟知宇宙的差異也隨層次不同越來越大。這些差異可以來自不同的初始條件(第一層);不同的物理常數、粒子種類和時空維數(第二層);不同的物理規律(第四層)。有意思的是,第三層才是最近幾十年研究最火熱的東西,因為它本質上沒有增添任何新的宇宙類型。
未來十年內,發展迅猛的對宇宙微波背景和空間大尺度物質分布的測量會進一步確定空間的准確曲率和拓撲結構,其結果將直接支持或駁倒第一層多重宇宙的假說。這些測量結果也會驗證「無序持續膨脹」理論,從而間接探測第二層多重宇宙。同時天體物理學與高能物理領域的巨大進展也將進一步闡明到底我們宇宙的哪些物理常數被「調節」過了,以此加強或削弱第二層多重宇宙的可信度。
如果當前研製量子計算機的大量努力成功的話,將為第三層平行宇宙提供更加深遠的證據。不僅如此,量子計算機的工作是在本質上利用第三層多重宇宙的平行性。大量的試驗同時也在尋找違反統一性——最終決定量子平行宇宙存在於否的證據。現代物理學在其面對的最重大挑戰——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場論統一起來中成功與失敗會改變對第四層多重宇宙的看法:最終會找到那個描述我們宇宙的數學結構,抑或是礙於數學的局限性而停止不前,最終放棄第四層次。
你是否該相信平行宇宙?主要爭論集中在:它們很浪費並且很奇怪。最首要的爭論是,平行宇宙似乎不遵循「奧卡姆的剃刀」原則,因為它假設永遠觀測不到的其他宇宙存在。為何老天爺如此浪費並沉醉於這些多到無窮無盡的不同世界?爭論充斥平行宇宙的每一個層次,為什麼自然界偏偏要如此浪費?空間、物質或原子——毫無疑問地,僅第一層多重宇宙就已經包含了無限的上述事物,誰在乎它多浪費點呢?關鍵是讓理論顯式地變得簡單。懷議論者擔心要描述所有不可見世界所需的信息量。
然而,一個整體集合往往要比集合中的單個元素簡單得多。該原理在描述演算法的時候很常用。我們知道,一個非常簡短的計算機程序程序就能輸出異常龐大的信息量。舉例而言,考察整數集。哪個更簡單些,整數集還是其中某個特定整數?也許你會天真的覺得單個整數簡單些,但事實上整個整數集能用非常簡單的規則表達出來,寥寥幾行計算機程序就能產生它們;相反單個整數卻可能難以置信的大。因此,真正簡單的是整個集合。
同樣,愛因斯坦的整套引力場方程要比其中某個特定的要簡單。前者只需要很少幾個方程就能描述,而後者要求在某些超平面指定大量的初始數據。由此我們學到,當我們把注意力局限在全體元素的一小部分上,復雜性就會大大增加,也就失去了整個系統原本應有的對稱性和簡潔性。
從這種意義上說,更高層次的多重宇宙意味著更簡單。為了從我們居住的宇宙走向整個第一層多重宇宙,需要指定許多初始條件來消除彼此的差異;若是升級到第二層,需要指定一些物理常數;到了第四層則完全不用指定任何東西。多餘的復雜性完全來自觀測者的主觀視點——也就是青蛙的視點。從鳥的視點來講,多重宇宙要簡單的多。
而抱怨該理論太奇怪的人出發點多半來自審美上而非科學上。然而這種看法只有在亞里斯多德派中才有意義。我們期待著什麼?當我們提出「現實的本源是什麼」如此意義深遠的問題時,難道我們僅期待一個聽起來不那麼奇怪的答案?進化賦予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物理現象的直覺,然而它僅對我們遠古的祖先有用。現在,當我們遨遊於遠超日常物理的世界,我們應當預見到它們也許會很奇怪。
四層多重宇宙的共通特色是最簡潔與最優雅的理論自然而然地包含著平行宇宙。要否認它們的存在,你必須復雜化你的理論,增加沒有觀測結果支持的過程和特殊的假定:無限的空間、波函數坍塌和天性不對稱。那麼,哪個才是真正的浪費和不雅,許多宇宙還是許多規則?也許我們將逐漸習慣宇宙的奇妙而終將發現這種不可思議的奇妙正是它魅力的一部分。
什麼是平行宇宙?假設你手裡拿著一片樹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片樹葉,當然啦,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么。能不能換種看法呢:你手裡拿著無數片樹葉,只不過它們全都一模一樣,在時間空間上疊合在一起了,所以你只能看見一片樹葉,呵呵,有點詭辯,但也沒錯吧。甚至連你自己都有無限多個,只不過疊在一起了,在某種特定條件下沒准會分一個出來呢。雙面維若尼卡?不是啦,分出來的不止你一個人,整個世界那會跟著分出去了,於是有兩個互不相乾的世界,其中各有一個一模一樣的你,只是你們倆永遠都不會碰到一起,也就無從知道對方的存在,這就是所謂平行宇宙了。
往高深里說,這牽涉到量子物理學,往淺顯里說,估計大家小時候閑來沒事也想到過這個。官方說法都不盡統一,平行宇宙,平行世界,多重宇宙,反正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就行啦。
比如邁克福克斯回到過去撮合老爸老媽的婚姻,嘩,電光一閃,世界分裂,邁克回去的並不是自己原先的那個世界,而是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平行世界,這兩個平行世界在邁克回來之前是完全一模一樣,重合在一起的,邁克一出現,就橋歸橋路歸路了。在分出來的這個平行世界裡邁克其實愛幹嘛就幹嘛吧,就算娶了本該當自己老媽的那個女人,也不會造成自己消失的。
這么一說時間旅行就講得通了,回到過去並不能改變現在,而是創造出另外一個新的世界來。就算殺你祖母,殺的也是另一個世界裡的祖母。不過這樣一來阿諾回去殺琳達就沒有道理了,因為就算他得手,也不幹現在什麼事,只是改變了另一個世界的發展走向。而且這樣一來,很多英雄行為就缺乏動機了,難怪好萊塢不喜歡這樣的理論。
不過有了理論,總會用得著,李連傑不就在《宇宙追緝令》的平行宇宙中來來回回趕了一通么。只是吃力不討好,累得要死,票房口碑皆差。李連傑的平行宇宙稱作"先置平行宇宙",就是說不管你玩不玩時空挪移,無限多個宇宙原本就存在,有本事你就可以在裡面竄來竄去。相對來說還有一種理論就是"後置平行宇宙",只有你時空旅行,改變了歷史,才會有新的平行世界分化出來。說到底也就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沒什麼可多爭論的。
1.人不可能回到過去,因為發生過的事情怎麼可能再出現一次呢?(M支持此看法)有一個叫「祖母悖論」的理論很好的證明了人不可能回到過去。理論是這樣講的:假如一個人回到過去把他的祖母給殺了(在這個人的母親還沒有出生前),就是說他祖母死了,因此來講這個人的母親也就沒出生,這個人也就不可能再出生。而歷史的發展到現在,按理來說這個人是不存在的。而現實中這個人的確是存在的。這兩個情況就出現了相互矛盾的情況。從而證明了人是不能回到過去的。(不知道_嗦了半天,有人明白沒)
2.人可以回到過去,同時又提出了另一個概念「平行宇宙論」。就是說一個人回到她祖母的時代,從那一時刻開始,宇宙的發展及演化就分成了兩個平行的宇宙。第一種情況,他把他的祖母Kill了,在第一個宇宙中的發展是這個人把她的祖母K了,而到現在這個人也就不再存在了;而在另一個宇宙中的發展還是像現在一樣,這個人還是存在的。並沒有什麼事情發生一樣。科學家們還講,空間是由無數這樣的平行宇宙組成的。真是不可思議。
❾ 什麼是「義大利面條碗」現象求大神幫助
「義大利面條碗」現象("Spaghetti bowl" phenomenon) 「義大利面條碗」現象是指在 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和區域貿易協定, 統稱特惠貿易協議下,各個協議的不同的優惠待遇和 原產地規則 就像 碗里的義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這種現象貿易專家們稱為「義大利面條碗」現象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