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戰和二戰中義大利為什麼像牆頭草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這兩大陣營之間的交戰,在戰前為了能夠擴充己方實力,雙方陣營都對義大利及進行了拉攏,而加入先同盟國後又投向協約國的義大利讓人們看起來這個國家並沒有什麼信義。
其實義大利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實屬無奈之舉,因為當時的義大利剛剛統一,國家實力弱小的義大利根本就無法像自己的盟友們那樣具有爭霸天下的實力,在兩大陣營的相互碾壓中,這些歐洲新興國家唯一能做就是自保。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義大利是三大軸心國之一,參與戰爭的。但是後來由於墨索里尼以及義大利軍方的無能,導致了義大利在北非戰場和巴爾干半島的節節敗退,如果沒有德國,義大利早完了。連年戰亂使得義大利人民厭戰,義大利國王也不再相信墨索里尼。
終於,1943年,義大利人民推翻了墨索里尼政府,與同盟國停戰。義大利投降盟國後,迅速調轉槍口對德宣戰,同盟國陣營也同意接納義大利,在戰爭結束時,義大利是作為戰勝國出現的。
(1)義大利牆頭草行為是什麼梗擴展閱讀:
一戰時獲得了東北部特 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斯·朱利亞和多德卡尼索斯等地區。
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執政,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其間包括入侵衣索比亞(1930~1936年)、幫助佛朗哥在西班牙內戰和與德國結成羅馬—柏林軸心(1938年)、隨後捲入二戰(1939~1945年)並淪為戰敗國。
1946年6月2日全民公投,廢除君主立憲,同年7月12日組成共和國第一屆政府。二戰後,參加馬歇爾計劃、簽署「大西洋公約」並積極參加歐洲一體化進程,系歐盟創始國之一。
❷ 德國和奧匈帝國都不好惹,一戰中義大利為何敢毀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戰爭席捲全球。由於雙方實力相當,因此打的難解難分,戰爭日趨白熱化,但就在雙方決戰的關鍵時刻,同盟國核心成員之一的義大利卻突然叛變,公然投靠了協約國,成為可恥的叛徒。眾所周知,德國和奧匈帝國都不好惹,那麼義大利為何敢毀約?
第一,義大利雖然和德國、奧匈帝國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但該條約屬於防禦性條約。條約規定三國如果有一國遭到其他國家的攻擊,其他兩國就有參戰的義務。不過一戰的起因是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而非奧匈帝國遭到他國入侵。德國同樣是主動向協約國宣戰,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行為不在三國同盟保證范圍之內。此外,條約中還規定如果德奧遭到英國攻擊,義大利不負有援助的義務;奧匈帝國遭到俄國攻擊,義大利將保持善意的中立。所以嚴格來講,義大利並沒有毀約,義大利有權力不履行三國條約。不過既然三國說好一起干,義大利中途退出沒什麼,公然投敵叛變就有點不地道了。
第二,義大利是在協約國的利誘下叛變的,有英法俄撐腰,義大利所以才敢叛變。英法給了義大利巨大的援助,大大加強了義大利的軍事力量。《亮劍》中李雲龍的義大利炮就是一戰時期法國援助給義大利的。此外,義大利和德國中間隔著法國和瑞士,唯一的威脅來自奧匈帝國,不過兩國邊境線很短,而且地形復雜,奧匈帝國本就自顧不暇,所以義大利根本不怕奧匈帝國的報復。
第三,義大利雖然加入了同盟國,但並不是真心的。一戰爆發後,義大利認為自己獲利太少,尤其是奧匈帝國本就占著義大利的不少土地。所以,義大利想趁機要挾奧匈帝國,雖然奧匈帝國雖然做出讓步,但仍然無法滿足義大利人的胃口,所以義大利惱羞成怒。而此時,協約國開出誘人價碼,英法答應戰後把阜姆和達爾馬西亞交給義大利,還承認了義大利在利比亞的殖民權力,義大利對英法的條件非常滿意,所以很快就加入了協約國。義大利的舉動充分反映了義大利牆頭草的本性。事實上,雖然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但推遲了好幾個月才對同盟國宣戰,協約國失利的時候義大利還和奧匈帝國私下停戰,義大利的兩面派特性在一戰中暴露無疑。
❸ 一戰前的義大利為何要做「牆頭草」,背叛盟友
因為義大利作為一個國家,它始終是以它的國家利益為重的。其實我覺得這件事情真的很能想得通,因為在國家的利益上,很多人都是站在自己國家上去考慮的,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沒有所謂的朋友,也沒有所謂的朋友,也沒有相對永遠的敵人,只有在敵我雙方或者是朋友之間存在的一些利益,當然利益是所有國家對外的一個政策吧。我覺得不管是在之前還是在以後利益是高於一切的,所以義大利這樣做,很多人是想得通的。
但是後來義大利看著奧匈帝國也越發強大起來,也就有了想拉攏的意思。畢竟當時的奧匈帝國可是歐洲的五大強國之一呢,他僅僅低於當時的德英法國家,當時義大利就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一邊防止奧匈帝國在自己國家領土的佔有,然後一邊又和當時五大強國之一的俄羅斯結盟求和,但是當時的俄羅斯對,義大利的那塊土地也是非常感興趣的,所以義大利就這樣左右逢源,跟誰也會拉近點兒關系,突然跟這個好了,又跟那個不好了。
❹ 義大利為何被稱為最愛投降的國家
因為歷史上的義大利在每次被別人發動戰爭的時候,沒有堅持很久就立馬投降了。
❺ 為什麼日本人討厭義大利人
義大利人的性格普遍比較懶散,不像德國、日本那樣認真、有韌性。義大利當時除了墨索里尼等極少數人外,大多數人本來就不像德國人、日本人那樣好戰,能投降就絕不打,純粹打醬油。又是軸心國里最早投降(或者說倒戈)。相比納粹德國對猶太人、東歐人的種族迫害等戰爭罪行,義大利沒什麼太嚴重的戰爭罪行。
日本人比德國人名聲壞,可能是因為德國人比日本人可能還更有理智,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眼看戰爭打不下去後就投降、沒給盟國繼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當時的日本在軍國主義+武士道的影響下,可以說是喪失理智了,明知軍事實力不能和美、蘇、中抗衡,還不放棄抵抗,死硬到底,給盟國造成了很多無謂的犧牲。
❻ 義大利先是三國同盟成員國為是又倒戈這牆頭草行為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義大利人就沒有戰斗到最後一人的意識……英法德三強,一個海軍加殖民大國,況且獨立了近千年,有民族意識和訓練傳統;法國是傳統陸軍大國,拿破崙帶出來的陸軍意識一直支撐法軍到一戰;德國雖然長期分裂,但日耳曼民族生來就有守序、堅韌的品質,所以花十幾年就培養起了軍國主義,戰鬥力迅速上漲。義大利就不一樣,幾乎和德國同時統一不說,由於是文藝復興的策源地,軍事傳統基本沒有(1、歷史上教皇基本都從瑞士僱人充當教皇國的軍隊,而不是在本地訓練;2、德國的紅鬍子兩次入侵亞平寧半島,都把義大利諸國打得慘兮兮;3、加里波第的千人紅衫軍就拿下了整個西西里島),再加上統一後仍然實行寬松的軍事政策,導致義大利的軍事一直硬不起來。就算墨索里尼上台後沒命地搞宣傳,義大利國民依舊忙著自己的事……
❼ 二戰中義大利干過什麼蠢事
義大利在2戰裡面沒有多大用處 唯一能提的就是出兵北非 但是讓英軍在北非的部隊打的落花流水 尅不成軍 最後跑的德國去求希特勒
希特勒為了維護地中海的穩定和燃油供應(那是德國主要的燃油都是從俄進口的)
希特勒開始沒有太看重北非 指派了很少的部隊去 但是這裡面有個插曲 第5輕型坦克師長普魯士貴族 馮 馮克 少校 非洲軍團第一任指揮官 去了趟北非 但是這位少校去北非後被英軍下傻了 以至於回來 希特勒不得不換人
最後希特勒選個一位年輕軍官 在西線出盡風頭 在德國家喻戶曉 的傳奇人物 這個人就是當過魔鬼師長的 沙漠之狐 隆美爾
❽ 牆頭草是指的哪一種人
牆頭草是指的善於隨情勢而改變立場的人。
牆頭草,讀音:qiáng tóu cǎo,比喻善於隨情勢而改變立場的人,當代詞語,英文為 fence-sitter。
成語出處:馮志《敵後武工隊》第23章:「一個人為國家要寧折不彎,別做牆頭草。」
成語解釋:比喻無主見的人、順風倒的人。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近義詞
兩面派,指表裡不一,有目的有企圖故意為之的人。暗示所搞的種種行動與公開的面目是不相容或者是相抵觸;有時表示背叛行為。也指耍兩面手法的人,對有矛盾的雙方都敷衍應付的人。
詳細解釋:
1、指口是心非、善於偽裝,玩弄兩面手法的人。
例句: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八章:「他做夢也想不到郭振山就在這個時候又玩弄起兩面派手腕來了。」
2、指對斗爭的雙方都敷衍的人。
例句:茹志鵑《關大媽》:「當天晚上,通鎮的大道上,一前一後走著二個人,前面一個是當地的兩面派保長,他接受了游擊隊的命令,去鎮上用錢保釋關大媽 。」
3、周旋於對立雙方之間,既討好一方,也不得罪他方的鄉願。
例句:他是個標準的兩面派,如果想要他真正的支持我們,是枉費心機。